196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多种经营和辩证法
承里
“以粮为纲,多种经营”,是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许多人民公社、生产队,正确贯彻这一政策,在大抓粮食生产
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一方面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农
副业产品,促进了城乡市场繁荣,巩固了工农联盟;另一方面扩大了公共积累,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社员的现金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民公社、生产队,只抓粮食生产,不抓多种经营,不但没有对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且集体的收入少,社员的现金收入水平低,还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巩固。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队干部能否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处理发展多种经营中的各种问题。
“西 瓜”和“芝 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领导农业生产,应当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地位,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和林、牧、副、渔等业,都不能妨碍或削弱粮食生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农业的重要性,不只因为它能提供粮食,还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部门,能够提供粮食、棉花、油料和林、牧、副、渔业产品。因此,全面地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为发展国民经济提供更多的农副业产品,充分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
有的社队干部常常把粮食生产比作“西瓜”,把其它生产比作“芝麻”。若把这个比喻,理解为安排农、副业生产的主次,也未尝不可,而问题却在于怎样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主体,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应当当作“西瓜”抓,不能忽视。但是,“芝麻”也并非不重要,它既依赖于“西瓜”,又促进“西瓜”的发展,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为副业提供粮食和一些原料,是副业发展的基础;副业又为农业提供资金和生产资料,搞好了副业是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的。如果我们的认识不能正确地反映这种客观实际,只看到农业的重要,而看不见副业的重要;或者把居于主要地位的东西孤立起来,不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四川省马边县走马坪公社有些干部和社员,过去就是以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看问题,认为“农业是‘西瓜’,副业是‘芝麻’”,只抓农业,不抓副业,多种经营没有开展起来。去年,经过教育,他们弄清了农、副业的关系,懂得了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道理,才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九六四年的多种经营收入,比一九六三年增加百分之六十一点九,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二万一千元。各生产队用这笔资金添置大中型农具五百六十五件、化肥七吨、农药一千多斤,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力量。他们还战胜了去年特大洪水的危害,使粮食总产量完成了原订计划。去年农副业全面发展,社员现金收入增加,进一步鼓舞了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使今年的生产也搞得很好。由此可见,“西瓜”和“芝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我们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农副业的关系,在抱“西瓜”的同时抓住“芝麻”,妥善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就能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领导生产,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无 为 和 有 为
发展多种经营,应当考虑有无门路和门路宽窄的问题。这样,才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安排经营项目。如果不问门路,盲目安排经营项目,就可能经营不好。
但是,发掘多种经营的门路,也有一个运用唯物辩证观点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看到已有的生产门路,也要根据新的发展变化,看到可能开辟的新的生产门路。这样,不管任何地区,都会找到一些门路,感到发展多种经营大有可为。相反,如果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只看过去是否经营过,而不看可能开辟的新门路,就会看不见发展多种经营的广阔途径,感到无所作为。目前,有些生产队的多种经营开展不起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找不到门路”,无所作为。那么,是不是真的没有门路可找呢?回答是否定的。
四川省平坝的水稻产区,一向被认为是多种经营“没有搞头”的地区。但是,在水田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四的隆昌县胡家区,近二年在供销社的帮助下发展多种经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去年经营项目达到一百七十多项,使每个生产队的现金收入平均达一千一百多元。
浅丘区,也是被认为“缺山少水”、“多种经营没有搞头”的地区。但是,四川省宜宾县天池公社高梨大队一队,去年由于大力发展了养猪、打草席、烧砖瓦、种甘蔗和养鱼等项副业,劳动日值增加了,超额完成了各种农副业产品交售任务。
山区,本来是资源丰富、门路广阔的。但也有人认为“不毛之地”,“无法可想”。四川省开县大进区新源公社,地处海拔一千二百米的关坪山上,一贯被认为是“山高地瘠石??,缺吃少穿无钱花”的地方,多种经营项目很少。今年以来,他们在供销社的帮助下,找到三十多种野生植物,组织生产队采集。同时帮助生产队种植三十多亩药材,新建了十八座炭窑、两个纸厂。今年第一季度,这个社收入现金一万七千多元,每人平均增加收入三点四六元,经济面貌在开始变化。
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只要解放思想,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用唯物辩证观点看待生产门路,那么,不管任何地方,都有发展多种经营的广阔途径。
技 术 和 人 材
发展多种经营,是向自然界索取财富,这就要熟悉自然界和掌握一定的技术。如果不懂技术,盲目乱干,是要碰钉子的。但是,任何技术都是人创造和掌握的,不懂可以问,不会可以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技术。有些社队干部不真正理解这个道理,把多种经营中一些技术问题,看得高不可攀,而且往往因此不敢去搞多种经营。
农业多种经营的技术是否高不可攀?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四川省隆昌县历来盛产夏布,却不产苧麻。这是什么缘故?除了认为当地不产苧麻的迷信思想以外,还有不懂技术的问题。去年,商业部门发动社员破除迷信,采取了育秧移栽的办法,帮助公社栽种苧麻。经过试验,他们取得了经验。逐步掌握了苧麻育秧移栽技术。今年,全县苧麻面积将达到一千四百亩以上。
斗争长才干,实践长知识。任何先进技术,都是通过生产实践创造和掌握的。诸如制粉、养蚕等技术,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在群众中有许多人懂得这种或那种技术,只要我们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人材,加以培养训练,也是不难解决技术问题的。即使本社本队无人懂得这项技术,也可以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办法,学习经验,掌握技术。
不懂技术是个实际问题,不能忽视。但是,对于技术问题,既不能“望山兴叹”,不敢攀登,也不能盲目乱干,急于求成。办法,一是勇于实践,通过实践学习它,掌握它。二是先试验,后推广。这样,就可以由不懂到懂,由不熟练到熟练,把技术学到手。
劳 力 和 任 务
事情是人做的。既抓粮食生产,又发展多种经营,就得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看待劳动力,也要用辩证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人多好办事;在另一种情况下,人少也能办事,而且会办得很好。因为,劳力和任务之间,只有需要和可能的尺度,没有固定不变的比例。只要群众热情高,干劲足,人虽少点,仍可以把事情办好。否则,群众热情不高,干劲不足,人再多,也无法办好事情。见物不见人,只看到任务多,看不见人的积极性,只在劳动力数量上打圈子,就可能妨碍多种经营的发展。
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的多少,固然可以决定多种经营规模的大小,但情况也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有许多生产队劳动力和耕地的数量相同,有的既抓了粮食生产,又发展了多种经营;有的不但没有发展多种经营,连抓粮食生产还感到人不够用。为什么?除了人的精神面貌不同外,还有一个是否善于安排使用劳动力的问题。善于使用,一人顶两人用;不善于使用,盲目冲,一窝蜂,两个人做不了一个人的活。所以,只要安排合理,使用得当,劳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四川省马边县走马坪公社在开展多种经营中,劳动力安排得比较好。他们在一、二月份组织大部分劳力上山伐木,三月份回队突击春耕生产。七月份雨水多,溪沟水涨,又组织一部分劳力上山放料。木材放出后,留下少数人收运,大部分人转向“三秋”生产。“三秋”生产基本结束,又逐步转向采集野生子实,开展短途运输、打猎等活动。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错在一起。这就存在着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例如粮食作物,从种到收一般需要几个月或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劳动主要集中在播种、中耕、收割几个时期,其余则是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劳动力。认识农业生产的这种特点,按照它的特点去安排劳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劳动潜力是巨大的。
盈 余 和 亏 本
发展多种经营,是开辟收入来源,扩大集体积累,增加社员收入的重要途径,这是人所共知的。有的生产队想搞多种经营,以增加现金收入,怕经营不好,反而亏掉本钱。
亏本,并不是不可能的。怕亏本而不发展多种经营,看来是没亏本,但却永远不可能有盈余,不可能增加收入。
亏本和盈余同会不会经营分不开。会经营的,方向对头,又办得勤俭,总会有盈余的。如何勤俭办企业,许多地方已经取得了经验,只要肯学,一定能够收到成效。即使一时经营不好,亏了点本,也不必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从亏损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管理,就可以学会经营,变亏损为盈余。
还应当看到,多种经营中的某些项目,比如采集,只要有一定劳动力就可以举办,并不需用什么资金,也不存在亏本问题。
“西瓜”和“芝麻”、有为和无为、技术和人材、劳力和任务、盈余和亏本,如此等等,都是发展多种经营可能遇到的矛盾。形而上学观点把这些矛盾看成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人们对它无能为力的,就只好安于现状,只抓粮食,不抓多种经营。这种观点会窒息革命精神,我们应当坚决反对。另一种观点,是用唯物辩证观点看问题,把发展多种经营中的矛盾看成是有条件的、可以转化的,这就能够鼓舞我们树雄心,立壮志,积极地去解决矛盾,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向自然界索取财富。因此,在新的农业生产高潮中,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用唯物辩证观点去观察和处理多种经营中的各种矛盾,把多种经营开展起来,那么,广大的自然界就会给我们贡献出无尽的巨大财富,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原载六月二十五日《四川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5版()
专栏: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展畜牧业生产
河北省遵化县副县长 郝广恩
一九六四年,遵化县在上级党、政的领导和各兄弟县(市)的支援下,依靠集体经济和群众的力量,畜牧业生产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县养猪年底存栏二十一万三千多头,出栏肥猪七万一千多头,合计饲养量二十八万四千多头,平均每户养猪三头。大牲畜三万二千多头,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五七年,平均二十九点八亩有一头大牲畜。羊达到五万八千多只。畜牧业发展了,促进了农业增产,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棉花亩产都达到了《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要求。这里,谈谈我们县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几点体会。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大牲畜和猪是活的动物,靠人来喂养,人的思想有问题,畜牧业就不能发展。因此,遵化县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斗争中,从始至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持政治挂帅,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从而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在发展养猪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整个的过程贯串着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县委遵照这个指示,提出大量养猪,增肥增产。过去县里曾给几个重点大队一些化肥,粮食产量确实比较高,在组织各社、队学习的时候,有些干部说:“只要上级多给我们化肥,不用学,也不用赶,打的粮食比他们少不了。”县委研究分析了这种情况,认为这不只是轻视粗肥问题,而且是个依赖国家支援,还是自力更生的两种思想斗争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养猪就难发展。针对这种思想,县领导深入到两个不多用化肥的高产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两个队所以能够大幅度增产的主要原因,就是养猪多。县委立即召开了现场会,大力推广这两个队的经验,并在一百二十六个先进大队的干部会议上,对国家计划供应化肥进行交底,扭转了消极等待化肥的思想,交流了施粗肥增产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以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方针。使干部和群众一致认识到就是将来化肥多了,没有粗肥也难大量增产。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后,养猪的积极性就高了。
一九六三年以后,全县基本上达到了户户养猪。有的干部和群众反映:“养猪的潜力挖得差不多了,再增加没有多大油水了”,产生了生产到顶的思想。县领导针对这种思想情况,及时地组织了工作组,深入到养猪较多的义井铺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十个生产队,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各户养猪不够平衡,有相当数量的户只养一头猪,其中贫下中农占多数;二是由于贫下中农缺饲料,饲养母猪和大猪较少,卖克郎猪的多。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发展社员户养猪还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贫下中农户养猪的潜力更大。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县委发动全县干部全面总结前一段养猪生产的经验,提出了力争一户养猪两头半的要求,号召全县各级狠抓帮助贫下中农养猪这一薄弱环节,促进了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在发展大牲畜的问题上,道路也是曲折的。有些同志认为,农业机械逐年增多,发展大牲畜费草费料,没有用。根据上述思想情况,县委提出,农业机械是怎么来的,没有大牲畜行不行等问题,组织全县干部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大家澄清了思想,统一了认识,认识到大牲畜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又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饲养牲畜是利用农副产品和少量粮食,开支比机耕省得多,还生产不少化肥所不能代替的有机肥料,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大家还认识到在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以后,大牲畜仍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动力,还是要发展的。
恢复和发展大牲畜是依靠外购,还是自力更生,这又是一个思想问题。遵化县多年的习惯是依靠外购,养母畜,却不繁殖。县领导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总结了义井铺公社提举坞大队和贾庄子大队的经验。一九五七年,这两个大队有同等数量的牲畜。提举坞大队积极繁殖牲畜,到一九六一年,大牲畜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贾庄子大队不搞繁殖,单靠外买,大牲畜减少了,粮食亩产也减少了。由于外购牲畜欠贷款,年年影响了社员的分红。县领导抓住了这些活教材,广泛地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号召大家坚决走义井铺公社提举坞大队自力更生自繁自养的道路。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社员,一九六三年以后,大部分大队自繁牲畜增加,牲畜能够自给。
但在平川畜少地区,有些人强调农活重,牲畜少,母畜配种繁殖,影响使役。牲畜少,活累,到底能不能繁殖?县委带着这个问题到鲁家峪公社东峪大队蹲点。东峪大队是全县条件最差的大队之一,四面环山,地大部分在山上,运粪、收秋全凭驮运,道路不能走车,水源缺,吃水得往返几里去驮运。每头大牲畜负担耕地五十多亩。县委充分发动了干部和社员,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奋发图强,献计献策,困难一个一个地被克服了。这个大队从长远利益着眼,忍受暂时困难,购置了一百五十多辆手推车,修平了道路,人推车代替了驮运。社员们起早贪黑,宁可人多干点也保证母畜能繁殖。母畜配不准,他们带着草料到配种站住宿去配,一次再一次,结果自繁了牲畜,牲畜基本上达到自给。县领导就用这个活样板,向平川畜少地区的干部和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解决了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了大牧畜的繁殖。
认真贯彻方针、政策
解决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问题,这只是一方面,要想使畜牧生产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遵化县在发展养猪生产上,全面地贯彻了“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在贯彻这个方针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思想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九六三年以后,有些干部怕户养猪再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户养猪抓得松了些。县领导发现了这一苗头,立即开展算三笔账活动。第一算社员养猪积肥多了集体增产账。第二算社员养猪收入账,使大家认识到社员户养猪再多,养猪收入也不过是社员总收入的一小部分,社员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集体经济,社员养猪越多,集体经济收入部分越大。第三算社员养猪饲料、烧柴等来源账,使大家认识到,社员养猪的精、粗饲料、烧柴等主要是依靠集体经济供给,受着集体经济的控制和影响,户养猪只是集体经济的补充,发展资本主义不大可能。通过算账,充分说明发展社员养猪是有利国家、有利集体、有利社员的好事情,端正了对户养猪的认识。
过去有一个时期贫下中农养猪比较少,得不到养猪奖励,吃点亏,这是事实。怎么样对待这个问题?有的社、队取消奖励,这样做既妨碍了户养猪的积极性,又损害集体经济,县委否定了这种作法。县委从大力发展社员户养猪着眼,突出地抓住了帮助贫下中农养猪。首先强调帮助贫下中农树立自力更生、改变经济困难状况的革命思想。同时总结推广了团瓣庄公社李庄子大队党支部对贫下中农养猪进行“四帮”的经验。“四帮”是:一帮猪源,二帮建圈,三帮饲料,四帮技术。这个大队从机动粮中拨出一部分粮食专作补助贫下中农养猪饲料;生产队养母猪,赊给贫下中农仔猪;贫下中农猪圈不好,队里帮助修理;没养猪经验的贫下中农,大队、生产队定期召开养猪经验交流会,向他们介绍养猪经验。对个别养不好猪的,党支部还指定大队畜牧技术员和有经验的党员、干部、贫下中农社员包教养猪技术。全县大部分大队制订了类似的制度,具体地帮助贫下中农养猪。一九六四年户养猪增加了,其中绝大部分是贫下中农增养的,大部分贫下中农户养猪数量赶上了其它户的水平。
在积极发展户养猪的同时,从一九六三年起,也大抓了发展生产队集体养猪,特别是养公、母猪。县委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分析了过去集体养猪的成绩和问题,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认识。同时,还总结了新店子公社东北宅大队发展集体养猪的经验,树起了红旗。在这个大队召开了现场会,介绍了这个大队的经验。
在发展大牲畜方面,县委认真执行了有关的政策,落实兑现奖励制度,充分调动饲养员、使役员、配种员的积极性。全县绝大部分生产队都有保畜繁畜、养猪积肥奖励办法,县领导每年在秋收分配时检查一次养猪奖励问题。同时推广了平安城公社西门庄大队繁殖任务和奖励办法上墙的办法,群众监督执行,保证了奖励办法的兑现。
切实抓好关键性的措施
畜牧业生产的对象是活的动物,在具体措施方面县领导突出抓住了“吃、住、病”三点。
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在遵化县来说,大牲畜吃的问题不大。每年产的农作物秸秆,再加上打贮一部分山青草,一般的生产队都能做到自用有余。问题主要在养猪的饲料上,过去群众说:养猪一口用粮八斗(二百五十斤至三百斤),“不种一顷,搁不住老克哄”。不破习惯势力,养猪就难大发展。县领导首先深入到养猪重点范家岭大队去蹲点。范家岭大队在荒山秃岭上,缺水、土薄,产量低,条件差。县工作组和大队党支部共同发动群众,特别是发动贫下中农社员总结以青贮饲料为主,大量发展养猪的经验。这个大队利用多种野菜、野草,装缸发酵,解决了粗料不足的困难,养猪就增加了,粮食产量也随着增加。县领导组织一个流动展览会,宣传和推广范家岭大队养猪的办法。
关于住的问题,遵化县过去就有建圈、建棚的习惯,因此,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建饲养处的工作,使大牲畜畜棚、猪圈、生产队办公室以及库房连场合院,这样便于干部和社员监督牲畜、猪的饲养管理,也便于积肥。
防疫问题,县领导突出地抓了消灭猪、鸡瘟。一九五四年以前,每年流行猪瘟,死猪很多,大大影响群众养猪的积极性。一九六四年,在省、地委的帮助下,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层层加强了领导班子。县建立消灭猪、鸡瘟歼灭战指挥部,由县长任主任,公社建立指导小组,大队确定专人主管。在技术措施上,采取了坚持常年免疫、把好“五关”,结合定期补针的办法。发动专业人员,抓住群众养母猪产仔阉割后才出卖的时机,坚持仔猪阉割同时免疫的办法,把住仔猪关;同时,明确任务分兵把守,由畜牧集市管理、税务、食品等有关部门共同负责,把住集市、收购、屠宰、运输等四个关口,没有免疫的一律补针。为了减少国家防疫投资,防疫注射除烈军属、贫下中农困难户免费外,一律收费。疫苗自己制造。疫苗、药械、药物的损耗,有反应治疗,死亡赔款,人员补贴全部由防疫收费中解决,做到了防疫国家不投资。
加强畜牧生产的领导
近几年来,县领导体会到发展畜牧生产的关键在于领导,哪个阶段领导抓得紧,哪个阶段的畜牧业生产就发展得快;哪个阶段领导抓得差,哪个阶段的畜牧业生产就发展很慢或停滞不前。为了加强畜牧生产的具体领导,我们在领导措施上,着重抓了以下三条:
一是建立领导班子,县、公社、大队都有一名负责干部主管畜牧业生产,生产队有一名队长专抓畜牧业生产。各级党、政组织都把畜牧生产列入议事日程,县委每季专题研究一次,工委、公社党委也都定期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二是以民间兽医为骨干,建立和健全一支坚强的畜牧技术队伍。从一九五二年以来,县领导狠抓了民间兽医组织。县设有畜牧兽医业联合会和它举办的兽医院一处,配种站一处。九个工委有民间兽医办的畜牧兽医站。四十四个公社有三十三个公社建立了分站(工委所在地有畜牧兽医站没有建分站),兼营三十三头种畜,开展配种业务。共有专业民间兽医一百六十六人。有亦农亦医的畜牧兽医技术员六百五十人。基本上做到了治猪病不出村。
三是经常培养典型,树立旗帜,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一九六四年,县委总结和推广了竞赛片的经验,养猪积肥、发展大牲畜也是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使比学赶帮运动推动畜牧业生产,县培养树立了东北宅、范家岭为全县养猪生产标兵,树立了提举坞、东峪大队和大寨、义井铺公社为全县发展大牲畜的标兵,各工委、公社也树立本地的畜牧业生产旗帜。这样,使先进经验很快普及到全县,变成全县广大社员的实际行动。先进队一刻不敢松劲,后进队的追赶劲头十足,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我们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养猪数量在今年年初曾一度下降。由于指导思想上缺乏养猪大发展的准备,对粗饲料的加工利用还不能适应养猪大发展的需要。在消灭疫病上,还需进一步努力巩固已得的消灭猪、鸡瘟战果,去年在部分大队发生了猪丹毒,今年虽然开展了全面防疫注射,但仍有发生的危险。在大牲畜繁殖上,还有一部分母畜没有配种,有近半数母畜没有怀孕。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解决存在的问题,克服缺点,使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向前发展。


第5版()
专栏:

走学创结合的技术发展道路
锦州半导体器件厂副厂长 马占一
“失败者成功之母”
制造半导体晶体管是一门新兴工业,而我们厂主要是土设备的小厂,从设备条件到技术力量都有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进行试制,有些人缺乏信心。他们提出两条路:一条路是把人送到研究部门培养,等万事俱备后,再搞试制;另一条路是伸手向上级要技术人员,要设备。但是,最后我们决定走靠自力更生的技术发展道路。办法是:边学习、边试验、边培养。不懂就虚心向外地学,认真向书本学,特别是在干中学。由于试制出来的产品不合乎要求,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有的人说:“我早就看透了,咱们厂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硬让一群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来搞试验,简直是拿鸭子上架”。我是主管试制工作的,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在我心里展开了两种思想的斗争。从个人方面来考虑,工厂“要收摊子”,这正是个机会。摊子一收了事,自己什么责任都不必负。如果再干下去,试制不成,损失很大,自己就要负责任。可是一想到国家非常需要这种产品,又觉得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善罢甘休。
我重读了《实践论》,对于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引用的“失败者成功之母”这句成语,感到格外亲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段话,启发了我们。通过检查和总结工作,我们认识到:没有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思想不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正是我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过去照搬照学,将适用于洋设备上的洋工艺,原封不动地搬来套用到现有的土设备上,自然不能成功。针对失败的原因,我们用改革洋工艺以适应土设备的方法,解决了洋工艺与土设备的矛盾,先后攻克了成品率低和雨季质量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半年之后,我们终于取得了第一个胜利——高频管技术全部过关,正式投入生产了。
这个胜利深刻地教育了我们,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要前进,首先在思想上就不要怕失败。失败和胜利,不是毫无联系的两个东西,失败乃是达到胜利的阶梯,每失败一次,朝着胜利又迈进了一步。因此,那些害怕失败,在失败面前动不动就认输的人,他们得到的就只能是失败,有时候甚至会把已经是快要取得的胜利,也白白扔掉了。
从实践中学习新技术
是自力更生,学习外国同独创精神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还是受洋框框的束缚,照搬照转,亦步亦趋?这两条生产技术发展路线的斗争,从我们开始接受试制和生产半导体管任务时,就随之出现,几年中,一直在反反复复地进行着。
我们所以要走学创结合的道路,不仅是因为洋工艺不符合我们的设备条件,更重要的是因为如果因迷信而不敢去突破它,那就只能老在人家背后爬行,不能创新。象半导体管这样新兴的现代工业技术是日新月异的,等人家写在本本上,传到我们手中时,已不会是最新的东西了,再说,最先进的技术,人家又怎肯公布呢?当然,我们打破洋框框,不是全盘否定人家的东西,而是第一要学适合于自己用的东西;第二,要带着敢于突破它的心理去学,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超过它。
有的人对自力更生、学创结合缺乏信心,是由于缺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思想,思想深处没有彻底战胜帝国主义的雄心壮志;更多的人则是由于缺乏实践。“实践出真知”,突破洋框框,必须靠真知,只有勇于实践的人,才有勇气和本钱破除迷信,不断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也有个由浅入深、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我们试制第一种产品多次不成功,后来在《实践论》的启发下,找到了不成功的原因乃是土设备与洋工艺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曾有过一场争论。开始,多数技术人员和干部都害怕修改洋工艺。他们认为,外国的东西动不得,人家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已经上了本本,凭我们就想改人家的工艺,这是冒险。因此,他们主张买新设备。另外一些同志虽不象后来那样认识得清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只有走改革洋工艺这条路。这条路究竟能否行得通,心里没有底,必须让实践来证明。为此,我就同几个技术员到成品率低、问题大的电解工序蹲下来,边劳动,边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改进这一关键工序。在劳动中,我们感到电解工序所以成品率低,是因为电解完了工人并不知道是否合乎规格,如果电解完了马上测试一下,不合格的产品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返回处理。当时就有技术人员认为这个想法行不通,理由是:工艺上规定管子必须在彻底烘干以后在密封箱内才能进行测试,要在刚电解完湿度大的情况下测试,肯定不行。我们认为:现在就是想要改革洋工艺,如还不敢有与洋工艺不同的想法,那怎么成?结果,经过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在高纯水(绝缘水)保护下,用普通吹风机稍加吹干就可以测试的好方法。采用了这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后,可以随时根据测试的情况进行处理,成品率低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件事打开了我们的眼界。看来,只要依靠科学实验,洋工艺和本本上的东西不是不能改变的。接着我们又研究改变了不适合我厂设备情况的工艺六、七项,终于闯过了高频管的技术关。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绝不是说书本知识不重要。读书和实践,乃是学习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到这时,我们对“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个思想的认识才更深了一步,对自力更生、学创结合这条路线的认识也才逐渐清楚,信心也愈坚定了。
关键在于思想革命化
我厂的生产技术工作,尽管每个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归结起来,总不外是两条路线(自力更生、学创结合与迷信洋框框、照搬照转)、两种态度(不断革命、力争上游与满足现状、停止不前)和两种思想(革命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最核心的是革命思想与个人主义思想的斗争。要做到力争上游,不断前进,赶上和超过最先进的水平,最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革命化。这就要求首先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树立革命的雄心壮志,才能有不怕失败、敢于迎着困难前进的勇气。为什么一九六二年末,在是否收摊子的争论面前,我曾犹疑过?为什么高频管、小功率管过关后,在胜利面前,有些人主张停步不前?为什么几年来每到改革和创新的时候,总是有些人缺乏信心?归根结蒂,都是由于畏惧前进路上的困难。而困难又总是要联系到个人利益的。敢于攀登技术高峰和创新成功,首先要从敢想开始。敢想敢干当然不是空想蛮干,而必须有充足的客观根据,但是总不能没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性。这一定程度的冒险性,一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就容易使人畏惧。如果将它与世界革命形势联系起来,想到要战胜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就会胸襟开阔,有迎着困难前进的勇气。不怕冒革命的风险。这说明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战胜个人主义,才能有革命的胆略和革命的行动,才能做到力争上游,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