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多快好省发展化肥工业的新途径
我国首创化肥生产新流程成功
在丹阳化肥厂取得成功的化肥生产新流程,比传统的氮肥生产老流程,投资少一半,建设时间短,动力和原料消耗低。现在,这个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本报讯 一项我国首创的化肥生产新流程,在江苏丹阳化肥厂取得成功,为我国多快好省地发展化学肥料工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项新流程是由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等人提出的,经过丹阳化肥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它与传统的氮肥生产的老流程比较,投资少,建设时间短。根据丹阳化肥厂的经验,建设一个年产五千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投资七百万元,比按老流程建厂投资节省一半左右。这种新型化肥厂投入生产后,动力、原料的消耗,也比老流程低得多。因此它为化肥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县也就有可能建立起当地的小型化肥厂,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使用。
丹阳化肥厂在采用这项新技术的过程中,曾经经历了一段艰苦曲折的斗争。一九五九年,当这项新流程开始提出时,受到了各地人们的欢迎,很快就据此建设一批小型化肥厂。上海化工研究院首先按照新流程建立了一座试验厂。但是试验的结果很不好,新的化肥虽然生产出来了,生产技术上却遇到重重困难,难于连续生产。当时,化工界多数人在困难面前对新流程发生了怀疑和动摇,认为眼前的一大堆技术难题短期内很难解决,主张修改设计,重新采用旧的传统的流程。这样,当时正在兴建的一些小型化肥厂,就抛弃了新流程,返回到传统流程的老路。
当时,江苏省化工界有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丹阳化肥厂领导人,对这个问题却采取了积极态度。他们分析了试验厂所发生的问题,决心拿过试验厂的“接力棒”,按原设计建厂,继续进行试验。丹阳化肥厂虽然也遇到了上海试验厂曾经遇到的许多困难,但他们以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精神,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试验,摸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最后终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成功地实现了新的生产流程。
丹阳化肥厂采用新流程获得成功后,生产水平蒸蒸日上。一九六三年生产合成氨两千六百吨,碳酸氢铵一万吨,大大超过了年产合成氨二千吨的原设计水平。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两年间,工厂边生产边建设,完成了扩建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五千吨,碳酸氢铵两万吨。
今年第一季度,丹阳化肥厂的生产能力,又达到了年产合成氨六千五百吨,碳酸氢铵两万六千吨的水平。目前,职工们正在继续挖掘设备潜力。
丹阳化肥厂投入生产后四年中,已为农村提供了四万多吨碳酸氢铵,数千吨氨水。丹阳县有了化肥厂,施用化肥的数量直线上升。一九六四年全县施用的化学肥料总数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六倍。今年全县麦田平均每亩施用了十斤丹阳化肥。他们计划今年每亩水稻平均施用丹阳化肥三十三斤。公社社员们十分喜爱施用丹阳化肥。丹阳县的农田灌溉,已基本实现了机电化,化肥厂又提供了大量化肥,农业连续四年大增产。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八点六。
丹阳化肥厂的经验现在已在全国推广。那些过去按修改设计采取老流程建设的小型化肥厂,又改用新流程生产,取得了同样好的效果。有的大型化肥厂也采用了这个新流程。目前,一批按新流程设计的小化肥厂,正在动工建设。
(附图片)
湖南株洲磷肥厂职工千方百计提高钙镁磷肥质量,增加产量,支援农业生产。这是包装好待运的优质磷肥。
郭超北摄(湖南《株洲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勇气·办法·科学
本报评论员
合成氨生产史上一项首创的新流程,在几年前刚刚离开试验室进入工业生产的时候,遇到了重重困难。新的化肥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毛病百出,难于正常地连续生产。
怎么办?是改变设计,回到传统的生产方法上去?还是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丹阳化肥厂选择了后一条路。终于使这种新流程完善起来,健全起来,成了全国小化肥厂的样板;有的大化肥厂也采用了这个新流程。
是谁给了丹阳化肥厂这样的勇气?
对国家建设的责任心,这是一个因素。他们觉得走回头路,要多花很多钱,多用很多钢材和设备,生产能力却要大大降低。他们决心不走这条保险的、却是保守的路。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科学分析。他们知道,在理论上,在试验室里,这种新流程业已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他们在试验工厂的一大堆不合格的原料气数据中,也看到了极少的合格的数据。在种种极不正常的生产情况中,也看到了无论如何新的肥料曾经生产出来过。作了科学分析之后,他们从今日的星星之火中,看到了明天的燎原之势,从中取得了巨大的勇气。这样的勇气,是真正的革命者的勇气,和只凭热情盲目蛮干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当中,就需要这样的勇气。任何新事物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弱小的,不引人注意的,总是粗糙的,有许多缺点的。我们要善于在一片混沌中辨认出新生的嫩芽,在失败中发现合理的因素。而当一旦辨认出来,发现之后,就坚持为它斗争,为它开路。这种胆识,是一切发明者、创造者、开拓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又是谁给了丹阳化肥厂以智慧呢?
同样,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情,是一个因素。他们认识到能否把新流程坚持下来,不仅是一个工厂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的化肥工业的问题。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上的挫折而气馁,相反,把这些当作了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不折不挠地去克服困难,寻找办法。
同样,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科学分析。在开头几个月的生产实践中,暴露了工厂在设备上、工艺指标上和操作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但是,他们不以为这是坏事,反而认为是好事。他们说:“我们从失败的教训中看清了存在的问题,它使我们对新流程的成功更加有了信心。”他们对技术问题,按工序一个个试验,有的观察几百次,汇集近万个数据。对设备问题,一台台一项项改造。对操作问题,组织全厂工人苦练基本功。这样,他们就从科学分析之中,从实践之中,取得了真正的智慧。这是真正革命者的智慧,和主观主义地瞎碰乱撞,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的智慧,只有学习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才可以取得。一个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项目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有一个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善于从失败取得教训,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天津一个老工人总结技术革新的经验,讲得很好。他说:“不输几回,就摸不清事物的规律性。掌握不了规律性,就赢不了。搞革新,目的是要赢,但要准备输。在输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坚持斗争,这就有可能向赢的方面转化。因此,失败一次,就接近成功一步,胜利的把握就越大。”这是对失败的科学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也就找到了无穷的智慧的源泉。
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组织生产高潮中,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中,要做冷静的促进派,就是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勇气、办法,要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吻合。这个在化肥生产史上首创的新生产方法,正是凭借着丹阳化肥厂的革命精神,凭借着他们的科学分析的态度,才会通过重重的考验,在实际生产中扎根、开花。


第2版()
专栏:

总结交流经验 促进戏剧革命普遍深入地发展
西北区话剧歌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开幕
九个民族一千多名戏剧工作者参加演出。演出的剧目大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西北各族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歌颂了各族英雄人物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和品质
新华社兰州十七日电 西北区话剧、歌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十六日在兰州开幕。
这是西北地区第一次全区性的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它将检阅西北地区戏剧革命的成果,总结和交流戏剧工作者学习毛主席著作、思想革命化和编演革命现代戏的经验,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戏剧革命更普遍、深入的发展。
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胡锡奎代表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开幕词中预祝这次观摩演出大会成功。他希望戏剧工作者通过这次会演,开展比学赶帮,总结交流经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这次观摩演出大会成为一次大学习和革命大竞赛的会议。
中共中央西北局候补书记、宣传部部长刘刚在讲话中总结了一年多来西北地区的广大戏剧工作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文化革命的指示所获得的成绩。他说,一年多来西北地区广大戏剧工作者深入地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的文艺性质和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思想觉悟不断地提高;许多戏剧工作者还参加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深入工厂、农村和连队,和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改造,从而保证了戏剧革命的顺利发展。他希望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全体戏剧工作者,在会演期间,自始至终要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运用毛泽东思想分析剧本,研究演出,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使这次会演成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大会。
刘刚同志在讲话中还号召各个戏剧团体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实行一团多队,一专多能,组织短小精悍的文艺宣传队和演出队,创作和演出有战斗性的小型节目,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上山下乡,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他最后强调指出,西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今后应该大力培养各民族的剧作者、导演、演员和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更多地反映各民族的新的生活和斗争,创造各民族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各民族的戏剧不断繁荣和发展。
参加这次观摩演出的有分别属于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藏、土、乌孜别克、蒙古、满九个民族的一千四百多个戏剧工作者。在一个月左右的会演期间,来自新疆、陕西、青海、宁夏、甘肃五省区和兰州部队的二十二个演出单位,将演出三十七个剧目和一部分歌舞、说唱节目。这些剧目都是一年多来创作和改编的。除了其中有两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外,其它大都是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斗争生活的,还有一些反映援越抗美和描写越南人民反美爱国的英勇斗争的节目。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是这次会演的剧目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大部分剧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北地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西北各族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歌颂了各族英雄人物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风格和品质。不久以前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维吾尔族话剧团——新疆歌舞话剧院一团,将在这次会演中演出一个反映维吾尔族青年石油工人成长的话剧《战油田》。
这次会演分四轮进行。第一轮将演出五个大型话剧和四个小话剧。
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王恩茂、汪锋、高克林、张达志、杨静仁、杨植霖、候补书记王林、王甫出席了开幕式。


第2版()
专栏: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广州观看《东方红》
新华社广州十七日电 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十六日晚在这里的中山纪念堂观看了广东省一千多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观看演出的,还有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广东省省长陈郁,广州市市长曾生等。


第2版()
专栏:

把毛泽东思想贯彻到农场各项工作中去
农垦部召开农垦系统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国营农场把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更高,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化的农业大军,使国营农场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中发挥示范作用
据新华社十七日讯 农垦部最近召开了农垦系统政治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着重研究如何加强国营农场的政治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营农场生产建设的新高潮。
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了与会代表,使全体同志受到极大鼓舞。
会议指出,当前国营农场是一派大好形势,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已经形成。从去年以来,各地国营农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相继建立政治机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广泛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大庆、大寨,开展五好比学赶帮运动,特别是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各地国营农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显著提高,革命精神大振,干部作风有了很大改进,干群关系有了改善,领导班子有了加强,从而使农场的生产和盈利情况逐年上升。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提高百分之十五,上交商品粮提高百分之三十四;棉花总产量提高百分之六十;经营利润增加两倍。今年上半年的生产形势比去年更好,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和华北、西北地区国营农场的麦类作物产量都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会议指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只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遵循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坚持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带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就能够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革命积极性,使国营农场沿着无产阶级革命化、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道路胜利前进。相反,如果不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只在生产技术上想办法,只在经营管理上打主意,就会迷失方向。这是国营农场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一条根本经验。
会议介绍了江西省荷塘垦殖场、内蒙古拉布达林牧场花木兰生产队等典型农场和生产队的政治工作经验。他们之中有的是由于重视“四个第一”,大学毛主席著作,通过阶级教育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正作到精神变物质,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有的是具有雄心壮志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认真贯彻了自力更生、勤俭办场的方针,用“穷对付”的办法办好了农场;有的是由于有一个团结的革命化的领导班子,勤勤恳恳办农场,真正成了好当家人。
会议期间,谭震林副总理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充分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总结了经验教训。会议认为,国营农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农业先进地区对比,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必须用不断革命精神找差距,鼓干劲,迎头赶上。为此,会议要求各地农场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更高,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贯彻到农场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政治机构,加强对基层政治工作的领导;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大兴三八作风,发扬四大民主,进一步开展五好比学赶帮运动,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化的农业大军,使国营农场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在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2版()
专栏:

北京郊区增加西红柿新品种
今年上市的品种有二十多个
新华社十七日讯 北京郊区人民公社今年向市场提供的西红柿又增加了三个新品种。现在每天上市的西红柿共有二十多个品种,数量达几百万斤。
新添的品种是:“农大二十三号”,纯红色,从底部一直红到顶,熟透了也不裂缝,生吃熟吃都好;“农研十五号”,黄颜色,个大;“北京十号”,早熟,六月初就开始上市了。
多种多样的西红柿在一收摘下来以后,就由郊区人民公社生产队直接送往市内菜市场。这些西红柿,有叫“粉红甜肉”的,沙瓤,好吃;有叫“苹果青”的,底青上红,象苹果;正在陆续上市的晚熟品种“桔黄佳辰”,黄得象柚子,每个约重半斤,雨季也能应市。
西红柿品种多了,栽培方式和成熟期又不一样,使得北京菜市场延长了西红柿的供应期。到八月间,北京居民还可以吃到最晚熟的西红柿。
北京种植西红柿只有五十多年历史。解放前,种得少,价钱贵,劳动人民吃不起。解放后,西红柿成了几百万市民最普遍的夏季菜蔬。最近几年,各农业科学机关加强了西红柿的育种和引种工作。今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种了从十多个国家引进的四十多个西红柿品种,人民公社生产队也试种了十八个品种。


第2版()
专栏:

成功从失败中来
——一个化肥生产新流程的诞生
本报记者 蒋青萍
几年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等人,提出了一项合成氨生产史上的新流程。它和传统的合成氨生产流程相比,生产过程简单,材料、设备用得少,建设时间短,投资比老办法节省一半左右,投入生产后原料动力的消耗也很省。
新流程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化学工业部和北京化工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侯德榜的领导下,很快作出了定型设计;同时帮助上海化工研究院利用旧设备建成了一座试验厂。全国各地纷纷按照新流程的定型设计,筹建一批小型化肥厂。江苏省丹阳化肥厂也就是在这时开始动工建设的。
新流程过不了技术关
但是这项在理论上和试验室内证明是正确可行的新技术,在上海试验厂较大规模生产以后,就遇到了一大堆难题。生产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从管道、阀门跑出的氨,散发出来,气味冲鼻刺眼,简直使人难以在车间坚持生产。工艺流程前后不平衡,管道经常被结晶堵塞,原料气体不合格……,问题接二连三的发生,生产设备开开停停,无法连续生产。总之,许多过去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的矛盾,一下子摆到了人们的面前。
化工界的人士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从技术理论上进行探讨,有的在有关会议上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些技术问题一时难于解决,新流程过不了技术关。设计部门根据多数人的意见修改了设计,回过头来重新采用了生产合成氨的传统流程,那些正在按新流程建设的小型化肥厂,也走回到同一条老路上。
当时,江苏省化工界有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却有不同看法。江苏省轻化工业厅总工程师陈东,也曾经参加了新流程的定型设计和试验厂开工。他认为,新流程投入生产后出现了一大堆技术问题,生产极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其实是正常的。一项重大的新技术开始跨出第一步,怎能不出现许多问题呢?何况在种种极不正常的情况中,也偶尔出现过一些正常情况。比如,在测定原料气成份的一大堆数据中,总的来看是不合格,可是每天甚至每班,都出现一二次合格的原料气。尽管问题非常多,但新的肥料总是生产出来了,这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他认为生产中碰到这些技术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具体分析,不能因噎废食,对新技术全盘否定。
他们的意见,得到了江苏省领导同志的支持,决定坚持研究试验,丹阳化肥厂继续按新流程建厂。丹阳化肥厂的领导干部给职工们算了一笔账:走回头路,按修改的设计建厂,生产能力下降百分之三十,还得增加四十万元投资,增加三十吨钢材和其他设备。更重要的是,由于老流程动力消耗大,每年需要多支出电费十一万元,搞新东西总是要冒些风险的,走回头路虽然最保险,但是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丹阳化肥厂职工决心拿过上海试验厂的接力棒,迎战困难,继续试验新流程。
从偶然中寻求必然
当各地小化肥厂纷纷返回老路的时候,按新流程设计的丹阳化肥厂建成了。
工厂正式投入生产以后,不出所料,上海试验厂碰到的三个技术难关,全部重复出现,有些问题的严重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上海试验厂。生产碳酸氢铵的塔经常被堵塞,有人说象患了心脏癌、食道癌,“血脉不通”,堵得轻些,影响车间生产,堵得严重,全厂生产停顿。这座塔有时送进什么气体,出来还是什么气体,工人们说:“吃什么拉什么,又患了消化不良症。”在那些日子里,“大事故三六九,小事故天天有。”生产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极不正常。工厂按照设计能力,日产合成氨六吨多,可是实际日产量只有二三吨。有人说,丹阳化肥厂是“关公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而省内同样规模的六合化肥厂按旧的生产流程建成以后,生产正常,合成氨产量比丹阳化肥厂高得多,获得化工部奖励的红旗,成了全国小型化肥厂的标兵。这时候,否定新流程的一些人,又纷纷议论起来。他们认为丹阳化肥厂的路是走不通的,是“盲目冒进”。
丹阳化肥厂的领导干部和工人,大部分是满手老茧的庄稼人,对农民积肥造肥的艰难辛苦,有深切的体会。他们看到,丹阳农村水利灌溉机电化以后,对化肥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他们认识到能否把新流程坚持下来,不仅是一个工厂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化肥工业的问题。因此,他们没有因为工作上遇到挫折和听到对新流程的冷嘲热讽而气馁,相反把这些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深信,关键在于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新流程的规律。他们决定先从一堆乱丝般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来,然后一个个地解决。
他们回顾过去的生产情况:总的说来,很糟,但有时也偶尔出现一些好现象。合成氨和化肥产量经常很低,可是有一天,合成氨产量曾经达到过六吨多,碳酸氢铵产量达二十吨,接近设计水平。怎样理解这一天的成就?有些人说:“这是昙花一现,是偶然的。”而丹阳厂的同志则认为:“这不是天空中的闪电抓不住摸不着,设备在我们手里,事在人为,这是可以抓住的”他们就抓住这“昙花一现”,从偶然中去寻找必然。工厂党委书记、厂长等领导人都下车间劳动,采取工人、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方法,把生产技术问题按工序一个个地排起队来,一个个进行试验,摸索规律。他们有时观察几百次,汇集了近万个数据,才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控制指标。副厂长周思行为了弄清一个控制指标,和技术员、分析员,不知加了多少夜班,熬红了眼睛,每半小时测定一次数据,共汇集了八千一百六十个原始数据。
设备虽然经常堵塞,可是有时也出现一个班不堵塞的情况。同一个工人操作,有时堵塞,有时却不堵塞。这说明问题还是在于人们没有掌握它的规律。操作工周敏炜为了摸清这个“谜”,在一天中,在十八米高的塔上爬上爬下三十次。下了班,他很疲劳,可是放心不下,再回到车间继续观察。他天天操作,天天分析,天天总结,对的就用到生产上去,不对的就纠正。经过半个月近百次分析研究,他终于从许多偶然现象中找到了造成堵塞的规律。车间职工研究分析了他的发现,又加以发展,终于打开了缺口,找到了一套解决堵塞的办法。
在失败里找到信心
八个月的生产实践,暴露了设备上、工艺指标上和操作上许许多多问题。丹阳厂的同志们认为这是件好事。他们说:“我们从失败的教训中看清了存在的问题,它使我们对新流程的成功更加有了信心。”这期间,工厂干脆把生产停下来,彻底进行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和大检修。他们一台台改造,一项项“过堂”,消除了设备缺陷,又增添了一部分设备。对一些工艺指标和操作规程,也作了修改补充。
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但是人的操作不准确,最好的设备也不能起作用。丹阳化肥厂建厂时,三百多名职工中,只有三个人进过工厂大门,绝大多数是新兵。他们虽然经过兄弟工厂短时间的培训,懂得了一些基本常识和操作方法,可是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这也是新流程不能过关的一个基本原因。于是,全厂就掀起了大练基本功的热潮。变换岗位上的两个操作工,为了掌握突然断电时紧急停车的本领,平时就闭着眼睛,开关所有的阀门。头碰在阀门和管子上起了疙瘩,还是坚持练,一点也不灰心,终于熟悉了每只阀门的部位及其距离,练熟了步子。有一天深夜,雷电交加,他们正在交班,突然一个震天霹雷,把变压器打坏了,顿时全厂一片漆黑,设备都停止了运转。这时操作工沉着果断,喊一声“各就各位”,按照分工奔赴岗位,凭着平时练就的硬功夫,仅在两分钟之内,就关闭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十五只阀门,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
高压机操作工景留发在操作中勤看、勤听、勤摸,已经把高压机的构造、各个部件的性能以及运转的声音等看熟、摸熟、听熟,一旦发生问题,马上能分析原因,适当处理。检修工人检修设备时,他细心观察用什么工具,怎样用法,道理何在。他一面看,一面帮着做,不懂就问。现在景留发不仅是一个操作高压机的能手,检修的技术水平已超过了一个普通检修工,成为既能操作又能检修的多面手。全厂主要岗位上的一百九十六个操作工,就通过这样的锻炼,从生手变成了熟手。
这样,生产终于由很不正常逐步转入正常,生产水平稳步上升,新的生产流程闯过了重重难关,取得了胜利。
路是人走出来的
丹阳化肥厂从按新流程建厂,直到闯过技术关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党政领导机关热情的支持。省委负责人对他们说:“新人、新机器、新技术,难免不出乱子,不要灰心,接受教训,最后总归会成功的。现在是学习的阶段,不要怕亏本,学习总要付学费的。”化工部和省有关领导部门负责同志一桩桩、一件件帮助解决设备问题。侯德榜同志先后到丹阳化肥厂七次,省轻化工业厅派了总工程师陈东、工程师李兰言等工程技术人员长期驻厂,帮助研究解决建设和生产中的各项技术问题。工厂党委负责同志说:“当时我们就是依靠这些热气,推动我们不断前进。”
记者两年前曾访问丹阳化肥厂。那时,他们刚闯过技术关,生产上还有不少问题。最近,记者又访问丹阳化肥厂,他们不仅过了技术关,而且又过了经济关,生产稳定上升。工厂党委负责人说,这几年的经历,使他们深深体会到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走,有时好象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是只要方向正确,总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在,丹阳化肥厂从清早到傍晚,门庭若市,来自各公社的社员川流不息。他们车推船载,把一袋袋碳酸氢铵、一桶桶氨水运回农村。社员们把工厂称为“我们的化肥厂”,把丹阳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铵称为“丹阳化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