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大古岭上女教师
张碨
湖北黄梅县大古公社,位于大别山区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大古岭上。周围被一眼望不尽的一座接连一座的群山环抱。稀少的人家分散在山间,只见山凹处升起缕缕炊烟,而不见点点屋脊。
我攀上这高山峻岭访问耕读小学教师柳孟君。头天下午还太阳熙照,晚间却狂风骤起,大雨急落,直到凌晨风雨也未停。山间的这羊肠崎岖小道,经过一夜的风雨摧残,更难走了。我想,读早班的学生大概不会来上学了。谁知,天刚亮,门口已经站着几个打伞的小学生了,孩子们有个习惯,每天一大早来上学,总喜欢先到老师住的屋里玩一会,然后再到教室去。
年轻的老师把早到的学生先领到教室去读书、唱歌,等待陆续到来的学生。这时,一片清脆、响亮的声音,首先冲破了这山村的寂静。她的一天,也就从此开始了。柳孟君教完了早班学生后,就到三里外的胡上塆给中班学生上课。午后,她回到中塆桥迎接下午班的学生。傍晚,她又跨过两道狭窄的石桥,到胡大墩四个不能到校上课的女孩子家里,挨家挨个儿地教她们认字。晚上,她伏在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作业。
十九岁的柳孟君,是一九六三年的中学毕业生。她响应党的号召,愉快地担任了中塆大队耕读小学教师。
去年春天,办耕读小学的消息在山村传开后,第一个送孩子上学的是贫农胡木生。胡木生家里三代没人读过一天书。象他这样世世代代没有读过书的贫下中农,在这偏僻的山村,不计其数。
山区人民迫切需要文化的许多事例,激动着姑娘的心。她想:自己也是贫下中农的儿女,今天能上到中学,全靠党的培养。应该把党给自己的一点知识,贡献给山区更多的贫下中农子女。要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读到书。
为了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她挨家挨户地访问。她发现居住偏僻的朝阳洞的家长,因为孩子读早班上学太早,读下午班又回家太迟,不放心送孩子上学,她就征得所有家长的同意,调整了三个班的上课时间,把距离朝阳洞稍近的胡上塆耕读小学的下午班改为中午班,使这里的四个孩子全部上了学。她的学生逐渐由三十多个增加到五十六个。在胡大墩还有四个确实不能上学的孩子,她就订了四个本子,每天在每个本子上写几个字,送上门去教。
山区雨多,雾又大。经常是云雾突然从天而降,霎时间,不见山,不见林,白茫茫一片。暴风骤雨袭来的时候,一把伞打出去,只遮住一个头,浑身上下即刻净湿。一次,柳孟君教完早班后,就在这样的天气里,踏上流水潺潺的山谷旁边的小道,跨过狭窄的石桥,到三里外的胡上塆教中班课。到了学校,她发现附近的十来个学生都已经整齐地坐在那里,只有住在朝阳洞的四个学生的位子还空着。看看外面的大雨下个不停,她心里越发不安。她想朝阳洞脚下的一道河也许涨了水,孩子们怎么过呢?她马上拿起伞走出去,到了河边,只见河里的踏石几乎被急涨的河水掩盖了。可是,四个戴着?笠的孩子,正一个相跟着一个从山上走下来。她连忙走过河去,一趟一趟地,把他们又背又牵地接过了河。放学的时候,她又照样把他们送过河去。在下雨的天气里,柳孟君护送学生过河、跨桥、爬坡,已经成了习惯。有时刚放学突然下起雨来,她还四处借来雨伞和?笠遮盖着孩子们,送他们回家。
学生中有不少六七岁的孩子,他们有的没有父母,有的家里弟妹多,母亲照顾不了。她时时刻刻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弟妹一样关照着。有时,有的学生刚劳动完,出了一身汗,穿着单薄的衣服就来上学,在教室里坐一会,又冷了起来,她便连忙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披上。寒冬腊月天,有的孩子只顾天一亮起床,连衣服扣子也不扣,就飞快地上学来了。她又一个个地帮助他们扣好。
可是年幼的学生,并不完全理解老师的心。十几岁的胡金生就是这样。他不好好读书,也不好好劳动,柳孟君曾经批评过他几次,都不起作用。怎样对待调皮的胡金生呢?她想起办学初期他哥哥木生带着一家几代人的恳切希望送他来上学的情景,一股热流从她心底升起。要是金生不能从学校里学到什么,怎能对得起这位贫农寄予老师的期望!
柳孟君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了一件本地的真人真事。她说:“你们不是都认得贫农胡金舟吗?他小时候替地主放牛,忍受不了地主的毒打,便跑到铜匠铺里当学徒。有一次,老板嫌他拉风箱拉慢了,顺手拿起铁钳劈头盖脑地朝他直打,硬把他一双眼睛打瞎了。”说到这里,她发现金生和一些同学哭了。她继续说:“只有到了今天,公社把他送到县里把眼睛治好,才使他重见了光明。同学们,我们要爱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她又到金生的家里,一面帮他烧火做饭,一面和他谈为什么他家过去三代不能读书而他现在能够读书的道理。金生写字写不好,她扶着他的手,一笔一划教。关怀、诱导、帮助,使胡金生对学习和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现在,胡金生已经认识一千二百多字。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自动去砍柴、舂米,参加集体劳动。
长年辛勤的劳动,使群众从心底喜爱这位女教师,说她是“我们山区的好老师”。去年十二月,她参加了全县民办教育积极分子代表会,县长号召全县小学教师向她学习。当地的群众都为她得到荣誉而高兴,但又担心她会调换工作。今年春节她回家过年的时候,人们更担心她不再来这艰苦的山区。可是,刚过了年,她就兴致勃勃地上山来了。


第6版()
专栏:

“哪里艰苦哪安家”
似茵
我不会唱歌,却非常喜欢《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它唱出了我们的心愿,表达了我们的感情。
事实的确是这样。作为一个革命者,向来都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在过去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革命者,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党叫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艰难困苦在所不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有多少人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工作的需要,从本地到外地,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它使人想起那出入于人迹稀少的深山野谷里的勘探队员,到处为家的建设工人,捍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征服海洋的海员;更使人想起,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大批的干部、工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建设的动人情景。他们为了改变农村的面貌,象毛主席所说的:“准备到了那里,就要生根、开花、结果。”
大古岭上女教师柳孟君所以能“生根、开花、结果”,就是因为她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心。因为她时刻想到贫下中农的利益,想到他们迫切需要文化,所以她才能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一天从早到晚,从这村到那村,想尽办法使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正因为她一心为革命,一心为贫下中农,她才能热爱山区、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她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事迹来。我们祖国的各个岗位上,有无数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儿女。
作为一个革命者,越是困难的地方、困难的工作,越是需要我们勇往直前,把重担挑起。毛主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伟大的事业,它本身就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愉快和幸福。我们从柳孟君身上看到的不是愁眉苦脸,不安心工作,而是克服困难,积极工作的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6版()
专栏:

三个红领巾
沈仁康三个红领巾走在海滩上,花螺青贝捡满了三筐;太阳落进了西边的大海,防风林带已经雾气茫茫。三个红领巾跳蹦歌唱,咸湿的海风扯动他们的衣裳,远处飘起了淡蓝的炊烟,招呼他们快回村庄。防风林里传出几声鸭叫,引起红领巾严肃地思量:哪队的鸭群丢下了伙伴,集体的财产不能受到损伤!三个红领巾决定到各村查访,抱着三只花鸭,背着三个贝筐;三个小村都没有丢鸭,三位队长送他们走出村庄。红光村的放牧员是位姑娘,听完红领巾的话开了腔:
“傍黑,收购站运走一批花鸭,会不会是他们疏了提防?”他们照姑娘指出的方向前去,抱着三只花鸭,背着三个贝筐。一路他们轻快地歌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鱼与水
佘大奴
鱼与水的关系,就象人与空气的关系一样密切。鱼如果离开水,简直就没法活下去,“如鱼得水”也就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形容词。然而,“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什么样的鱼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水,是很有讲究的。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江河、湖泊、池塘的水是淡的,一般地说,生活在海水中的鱼,要是把“家”搬到淡水中,它们就不能活下去;相反,如果让生活在淡水中的鱼把“家”搬到海水中去,也活不成。因此,习惯上就有了“海水鱼”和“淡水鱼”的统称。即使同样生活在海水中,不同的鱼对海水的盐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接近河口的海区,经常有河水注入,海水的盐度较低,经常生活在这里的鱼,就很难在盐度较高的海水中生活,反之也然。不过也有例外,经常生活在海水中的大马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却游到河流的上游——淡水中产卵;鳗鱼经常生活在淡水里,性成熟了却游到海洋中去产卵。
再说鱼与水温的关系。不同的鱼,或者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对水的温度要求也有极大的差别,生长在极北的一种小黑鱼,被冻结在冰中若干星期,解冻后仍“安然无恙”,而非洲鲫鱼在摄氏十度的水中,就有被“冻”死的危险。阿拉伯的温泉中,水温有时可达摄氏五十三度,然而那里的鳉鱼可以正常地生活;在北方的所谓“冷水性鱼类”——鳟鱼和哲罗鱼等,就很难在南方的“暖水”中过日子。海洋中,在寒流和暖流交界的地方,往往形成一道“无形的墙”,生活在寒流和暖流中的鱼,不能互相“越界过境”。许多鱼就因为水温的变化,冬夏之间,常常不远千里地迁徙旅行,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水域,形成通常所说的“适温洄游”。一九三六年夏天,法国旅行者安让·李甫在千岛群岛的伊图鲁普岛上捡到几条僵硬的小鱼,准备把它们煮熟。谁知水还没煮开,锅里的鱼竟然活了过来!后来经考古家研究,才知道伊图鲁普岛原是个火山口,这里的鱼都生活在酷热的环境中,习惯了半沸的热水,当火山活动减弱、岛上的水冷却之后,这些鱼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僵硬如死。旅行者把鱼放在热水里,它们好象回到温暖的“老家”,也就苏醒过来。
最后来谈谈鱼类与水的流动或静止、深和浅、清和浊的关系。我国西南出产的“爬岩鱼”,能够紧贴在石头上,适应湍[tuā n]急的山溪水流,而许多游泳能力弱的鱼,则喜欢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水域或静水中,金鱼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大洋深处的鱼类,如果来到海边的浅滩,就象人们到了空气稀薄的高原要流鼻血、喘气一样,一时会适应不了;生活在浅水中的鱼,要是到了大洋深处,就象不会潜水的人沉入水中,很快就会被“闷”死。有的鱼在不同的季节喜欢栖息在不同的水层中,如亚速海的细鳁鱼是一种上层鱼类,到了冬季,它们却潜入一百五十至二百米的深水中。古语说:“水太清则无鱼”,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水清了,很可能缺乏必要的浮游生物,鱼类得不到食料,就不愿意生活在清水中。
如上所述,可见一般地只知道“鱼需要水”,是不够准确的,更不能象某些人所泛泛而谈的,说什么“有水就有鱼”,要知道,有的“水”里是可以没有鱼的,否则渔民出海打鱼就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去找“鱼场”了。人们只有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摸清什么鱼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水,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水中有什么样的鱼,既知道“一般”,又了解“特殊”,才能真正做到“近水知鱼性”,掌握事物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生产;否则,就可能被嘲为“瞎子摸鱼”。鱼与水的关系是这样,其他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选

锣鼓咚咚震天响
大连机车车辆厂
机车车间文艺组 集体创作
(密锣紧鼓出场)齐:锣鼓咚咚震天响,
(颂)全厂职工斗志昂,
党委号召传四处,
喜讯捷报遍全厂。男齐:全党动员,女:全厂支援,齐:全力以赴,
为生产出更好、更多的内
燃机车而战!
(快板)甲:哎,干得好,干得欢,
战斗的号角响震天,
职工群众劲头大,
你追我赶齐向前!乙:你看呐!天车开起隆隆响,
柴油机组空中悬,
指挥人员吹口哨,
机组稳落车中间,
师徒一同抢上去,
你提钜来我调线,
柴油机组装的快,
师傅徒弟干的欢。丙:哎,机械车间送来了转向架,
嘿,你看呐!
好比得令上火线,
钳工忙着把车推,
电工忙着去架线,
庞大的车体坐上了转向架,
快得象闪电。齐:哎,装上机车的“飞毛腿”,
又快、又稳跑天下。丁:哎,这里不把别的讲,
单把技术革新夸,
开动脑筋想办法,
各组革新都开花:
制成了三角形吊具,
采用了喷枪喷油法,
造出了电动盘车机,
煨管配管胎具化;
技术革新促生产,
干部工人笑哈哈。戊:装好机车要试验,
试验组的师傅干的欢,
老李小刘准备的快,
王师傅迅速检查完。齐:轰隆一声响,机车启动了。乙:哎,你看呐!
我们的机车多漂亮,
威风凛凛闪金光,
风笛一按呜呜响,
一台一台开出厂。齐:我们的机车多漂亮,
威风凛凛闪金光,
支援建设威力大,
反帝反修有力量!
〔选自《前进报》〕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选

咱有一身金钢骨
第一冶金建设公司材料员 李 凯登高山,跨江湖,走南闯北搞建筑:塞外有咱留下的足迹,海南有咱洒下的汗珠;裤管里卷着长江巨浪,棉衣里夹着北国沙土。不同的语言,和着一个曲谱;不同的性格,胸怀一个抱负;不同的工作,迈的一个脚步。同为一个理想哟,咱做先锋队伍;遇水咱搭桥,逢山咱开路;让“解放军”的作风啊,化为鲜花,盛开处处。
〔选自《战报》〕


第6版()
专栏:

夜访〔中国画〕 丘耀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