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我们的子弟兵”
天津感光胶片厂工程师兼
感光化学技术学校副校长 陶其微
我厂在一九五八年秋天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的感光化学技术学校。在开始创办的时候,我曾怀疑半工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认为在半工半读学校里,上课时间只占一半,尽管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并且它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但用一年半的时间去学完三年的课程,教学质量能不能保证呢?这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在全日制学校里学习的,在我的脑子里,旧的习惯势力占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六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半工半读学校不仅可以和全日制学校一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材来,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材具有很多特点。许多学生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显示了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生的优越性。现在,我愿就我的一些感受,谈谈这些学生的特点。
第一、接受能力强,理解快。在全日制学校里,学生不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接触生产实际少,因此,老师在教室里所讲的基础理论和物理、化学现象等,往往不易为学生所掌握,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往往耗费的课时较多,同时需要很多实验课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半工半读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与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整个学习期间,有一半时间是参加生产劳动的,生产实际中接连不断地出现着各种物理、化学现象,而学生在参加各个工序的劳动时,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因此他们的感性知识是比较丰富的。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到课堂上去接受理论教育,其接受能力无疑要比不接触生产实际的学生来得快些,而且也牢固得多。在生产车间和科研实验室里劳动,不仅能起到全日制学校中实验课的作用,而且要比实验课的内容丰富得多。例如,生产车间空调工段的冷冻机结构和操作,就是一般学校中无法接触到的,而我们的学生不仅经常见到,而且还要在这个工段里操作。又如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真空蒸馏操作、格林纳反应、高压化学反应、摄氏零下四十度以下的低温操作等,大部分学校只有老师在实验室里进行一下示范操作表演,学生在旁边看着;而在我们工厂的有机实验室里,这些反应却经常遇到,很多学生还直接操作过几次,至于真空蒸馏,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半工半读的学生,可以在设有精密仪器设备的实验室里,配合教学,进行参观或直接参加劳动。这完全能起到全日制学校实验课对教学的辅助作用。由于半工半读学校有以上特点,我们认为半工半读的学校里,除了一些必要的实验操作,如定量分析准确性的锻炼及某些典型性的物理、化学试验等以外,学生的实验课可以大大缩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半工半读学校课时少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教学效果也不会有影响,相反地还能有所促进。
第二、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好。半工半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紧密结合的,因此,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对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从而也就能较熟练地进行各种操作。而且他们知道,如果操作上出现一些偏差,将会对产品质量和试验结果带来什么样的反常现象;反过来,如果出现某些反常现象时,他们也往往能自己分析出导致这些反常现象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以改进。例如,有一个第二届毕业生,从事21°DIN照相胶卷乳剂的配方试验时,经检验科检验,发现感光度偏低,反差偏大,质量不合格,当时她很快就想到了可能是由于颗粒的影响。放在显微镜下一看,果然颗粒偏小,而且过于均匀。于是她就把在教室里学到的关于乳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与照相性能的关系,以及乳剂中明胶含量对颗粒生长的影响等理论应用到工作上来,提出了减少乳化明胶含量、降低胶银比的建议。经过试验,效果果然很理想,克服了感光度偏低和反差偏大的弊病,使产品质量达到了要求。同时他们在工作中,还经常根据所学理论,结合本岗位工作,发挥创造性,提出一些革新建议来改进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涂布工段工作的毕业生张杰东等,用隔泡柱改进了涂布工艺中的化药恒温工序,有效地杜绝了气泡质量事故。总之,由于他们具有这种特点,因此在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就成了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得力助手。他们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显著地超过了与他们同期进厂的初中毕业的徒工;而且在某些方面,和与他们同期进厂的高中毕业的徒工及全日制中专毕业生相比,也有一定的优点。
第三、对工作的适应性强。由于半工半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全面而系统,而且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他们对本专业中的一切知识,不仅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过,考试过,而且在三年的劳动过程中也亲眼看到过,亲手做过,因此他们参加工作后,不单是对自己所在的小组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而且对全厂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三年的半工半读期间,也已经掌握了起来,所以他们对工作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只要在本专业范围之内,不论从事何种工作,他们都能很快掌握,并发挥作用。这一点,首先对研究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研究工作不可能总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时期,往往就有不同的新品种试制任务;同时对定型品种质量提高的研究工作来说,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重点。在这方面,半工半读学校的毕业生就比徒工有较显著的优越性。对徒工来说,由于没有机会受到系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因此他们对专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钻研性较强的徒工,他的专业知识往往也只局限于他自己已经操作过的工种。当工作需要他变换另一个工种或改变另一研究专题时,他们往往就显得非常生疏,必须从头学起,对技术的掌握速度就比较慢。而我们半工半读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对这种变动,就容易适应得多。举几个例子来说吧!第一届毕业生孙玉葵等原来是搞彩色胶片中成色剂的研究试制的,是这一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但由于目前彩色胶片的需要量不如黑白胶片大,而黑白胶片中如何改善保存性能和改进涂布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就让他们搞这方面的研究试制工作。他们从事这些工作后不久,就又成了这些工作中的骨干。毕业生王宗其,原来在研究室是做感光测定工作的,后来因为X光胶片小组缺人,就把他调到X光胶片小组搞配方试验工作,没有多少日子,这个毕业生又成了这个小组的主要力量了。他们不仅在性质相似的工种变动中,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即使工种相差较远,毕业生的适应性也很强。第一届毕业生王慧敏,原来在有机车间工作,一九六二年时,因干版车间缺乏技术工人,而当时有机车间的任务较轻,于是就把她调了过去。这两个车间工种性质相差很远,但这名毕业生去了不到一个月,竟又成了这个车间生产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之一了。总之,通过上述这些事例,可以充分看出,半工半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材,对工作的适应性是很好的。
第四、工作能力较强。半工半读的学生,由于在学习期间就不单是接触书本知识,而且还参加实际生产劳动,他们有着这方面的锻炼,因此工作能力较强。他们在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一般都显得比较成熟。正由于这样,厂内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往往都喜欢要他们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助手。去年有一个阶段,我厂的第三车间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研究室的工程技术人员很想深入下去了解,但因三车间距厂部较远,工程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又很忙,下不去,而短时间去车间走马观花看一下,又不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研究室工程师就派了一名原在这个车间搞生产品种配方试验工作的第二届毕业生,深入这个车间实地了解这个问题。毕业生到了车间以后,征得车间领导的同意,和工人一起参加三班生产。通过两个半月的跟班生产劳动,她就从各工段生产操作、车间管理制度、原材料使用、研究室配方、仪器设备的精确度等各方面发现了许多影响产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写了一份约有六千多字的“三车间质量问题调查总结报告”。这个报告,经工程技术人员看后,认为内容很丰富,对问题的分析很确切,对工作很有参考价值。象这样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五、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工厂,和老工人、老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半工半读的学生在进入工厂之前,对生产技术可以说一无所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完全是在厂办的半工半读学校里,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通过讲课和劳动把着手教会的。工厂既是他们劳动的场所,又是他们成长的学校。他们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工人,所以这些学生对工厂有深厚的感情。并且由于工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就是他们学习期间的老师和师傅,因此他们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爱护、融洽相处。他们经常主动帮助老工人、组长写总结材料,帮助老工人学文化,因此老工人一般都很喜欢他们,称他们为“我们的子弟兵”。这些是全日制学校的学生较难办到的;尤其在开始一个阶段,全日制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容易犯不安心工作、强调工作同所学专业不结合、以自己的长处衡量老师傅的弱点、轻视老工人等毛病。这些毛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团结而妨碍工作。
第六、劳动观念强。半工半读学校学生虽然具有中等专业学校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基础,但却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他们在小组工作中,绝大部分都以能当工人为自豪,不怕脏,不怕累,抢重活干。在我和他们接触中,很少发现他们有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表现。对车间生产的三班倒制度,他们也是非常习惯的。有些当了技术员的毕业生,他们除了感到责任加重和更加努力之外,没有技术人员的优越感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表现。这些品质是非常可贵的,不能不说这是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由于这些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与老工人经常在一起劳动,老工人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不知不觉地熏染了他们,使他们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培养了工人阶级的感情。在全日制的学校里,虽然也有劳动课或去生产工厂车间中实习的机会,但情况毕竟不完全相同。
我厂在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开始时很多方面都是不够完善的,缺点很多,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作了一些改进,但仍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目前,我们正根据上级指示,继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办好半工半读学校。


第5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坚持半农半读方向
培养能文能武新人
王重敏


第5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从几方面看教学质量
——来稿来信综述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是个新生事物。它的教学质量到底如何,培养出来的人材怎样,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自从本报开展“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以来,收到有关教学质量问题的来稿来信即达五百多件,广大读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下面是部分来稿的摘编综述。
劳动是更好的学习
有些读者认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增加了劳动时间,减少了课堂学习时间,学习不到什么东西,培养不出人材来;也有人认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利红不利专”。劳动只是简单地重复,不会学到什么知识。这些意见发表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不少读者用事实说明:知识来源于实践,劳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生产劳动,不仅便于理解书本知识,加强记忆,还能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因此,只要教学工作组织得好,劳动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学生李崇喜来稿说:参加劳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对老师讲的道理理解得快,记得牢。我们在下厂前花了三天时间学了一点基本专业知识,但是很不容易听懂,印象也不深。就拿平炉构造来说吧,老师讲课时说是用耐火砖吊挂砌成的,我脑子里觉得空,捉摸不出到底是怎样吊挂的。又如课堂上讲道:“炼钢原料熔化完毕时若碳高了,硫磷低了,则先降碳;反之,则先去除硫磷。”但究竟如何操作,就弄不清楚了。在生产劳动中,经过仔细观察,才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弄清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需要加什么材料,从而使我体会到: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仅仅是懂得了一半,更重要的一半,还需要在实践中学;如果离开实践,就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
北京农业大学蔬菜专业二年级学生张明堂说:过去,我认为只有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在农民中、在劳动中是学不到什么高深的知识的。学校实行半农半读以后,我参加了种菜的劳动,经过亲手种菜,体会到怎样看天、看地、看庄稼,为什么苗大小壮弱不一,都有很多学问。每一件平凡的劳动里,都渗透着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很多经验是在《蔬菜栽培学》课本上找不到的。这使我真正体会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是大有可学的。要想学得真正的知识,除了向书本学,更要到实践中学,向工农学。
山东社会主义劳动大学三分校学生郝象玉说:过去我认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劳动时间多了,学不到什么东西,担心毕业后没有真实本领。但事实与此相反。比如过去人们都认为桂花只有靠接才能成活,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用劈接、芽接的方法接了几千棵,劈接的成活率达百分之八十。因此我体会到每一次重复劳动,都有新的内容,只有多次重复,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要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人认为书本知识才是知识,书读得越多知识也就越多,因此认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书读得少,得到的知识就少。很多读者认为书本知识是死知识,只有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成为活知识、有用的知识,也就是真知识。不少读者还指出,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光看书本知识学得多少,主要是看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济南市中区手工业联校教师耿占明说: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要看学生能否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参加半工半读的济南市中区第一棉加工生产社的学员,在技术革新运动中运用所学的制图知识,自行设计了自动简易落纱机,每年可以节约一千八百个劳动力。我认为,象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山东泰安水利学校二年级学生王翠平说: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只看念了多少书,背了多少定理和公式,而要看能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毛主席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学习是为了用。如果我们能用所学的公式、定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有了成绩;解决实际问题越多,说明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上测量课时,老师讲过经纬仪的使用方法,我就把有关定律“找到起始点,定为零方向,固定下盘,转动上盘,照准目标……”背得很熟,可是把经纬仪拿到手,就不知道该固定哪个盘转动哪个盘了,也不知往哪里转了。这件事使我体会到光背书本知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象这样的死知识又有什么用呢?后来经过参加劳动,反复实践,并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种仪器了。象这样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本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德育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不少读者的来稿来信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衡量教学质量应该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标准。如果离开了这个原则来谈教学质量,那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资产阶级智育第一的泥坑。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使理论联系实际,体脑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
安徽歙县璜田小学教师凌家沪来稿说: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全面知识;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这样的质量,才是我们所要求的全面的教学质量。
不少学生来信来稿,在谈到教学质量的时候,都用切身体会说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能更好地改造思想。学生在劳动中,同工人、贫农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向他们学习生产技术,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优秀品质,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作风,加强了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劳动观点。这就可以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思想的侵蚀,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
河北农业大学学生李振堂说:教育质量的高低,应从学生的红与专两方面来考察,而且前者显得更重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改造的过程。只有经常不断地参加劳动,才能永远革命,永不变质。
广西师范学院学生邓达卿说,在半农半读学校学习以后,使我认识到自己思想上沾染了轻视工农群众、轻视体力劳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体会到参加劳动不仅能练身体,还能练思想;不仅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 × ×
有些读者在阐述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优点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教师如何更好地革命化、劳动化等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政工作者和教师继续努力,逐步加以解决,以便进一步把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办好。


第5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农中学生和生产集体一个心眼
百尺农业中学学生学习在校,劳动在队,食宿在家,一直没有割断同贫下中农的直接联系。因此,他们已经在生产队扎下了根。他们把生产队当成家,对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关心;他们了解贫下中农的疾苦,同贫下中农的心贴得更近。
在《人民日报》讨论专栏上,许多读者谈到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教学质量好。我也有同样看法。这种学校教学质量好,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学生的政治质量也很好。我曾经访问山东肥城县,就拿肥城县的百尺农中说吧。
这个农业中学是由肥城城关公社百尺、罗窑等四个生产大队联合举办的。一百四十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子女。许多学生的父亲给地主扛过活,许多学生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文盲。他们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贫农下中农家庭,受过朴素的阶级教育。
进农业中学以后,由于学校实行走读,学生学习在校、劳动在队、食宿在家,每年都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同社员在一起劳动,平时,除在校学习时间外,也经常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生活、劳动。因此,一直没有割断同贫农、下中农的联系。许多学生在老贫农热爱集体、一心为公的风格的影响下,也把生产队当成家,对集体的事情愈来愈关心。三年级学生张法增,经常同外号“管得宽”的老贫农王玉生在一块劳动,许多事使他深受感动。有一次,他往地里运粪,不小心撒掉半锨头,没捡起来就推着车走了,但是,跟他一道走着的“管得宽”却用手把粪捡起来,撒到生产队的麦田里。这件“小事”在张法增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他渐渐关心集体的事。今年春天甘薯育苗时,他主动要求为生产队照看苗床,生产队同意了他的要求。他每天白天在农业中学学习,晚上起来几次,测量床温,加水添火,眼都熬红了,仍然舍不得离开苗床。
农业中学的学生最初到生产队劳动时,脑子里也经常翻腾着家庭利益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但每当矛盾出现时,老贫农舍己为公的形象就促使他们放弃了个人利益。去年夏季麦子刚割下来堆上场,下了冰雹,贫农学生尹衍福准备抢收队里的麦子,可是自留地的麦子也被雹子砸着,正在犹豫,看见老贫农张炳恒披着件白褂子,冒着小雹子往生产队的麦场跑去,尹衍福想:“我也是贫农的儿子,怎能临阵不顾集体呢?”于是跟着张炳恒去抢救集体的麦子。
在贫下中农社员的影响下,许多农业中学学生给生产队干活认真负责,很注意质量,受到社员的好评。去年夏收以后,百尺大队第八生产队表扬了四个维护集体利益的模范社员,其中有三个是百尺农业中学的学生。生产队对农业中学学生也信得过,今年春天甘薯育苗时,十几个生产队都把看管苗床的工作交给农业中学学生。贫下中农说,农业中学的孩子和集体长的是一个心眼,重要的活交给他们俺放心!
百尺农业中学的学生由于经常生活在贫下中农当中,他们了解贫下中农的疾苦,同贫下中农的心贴得更近。他们无论办什么事,总要考虑一下,对贫下中农有利还是有害,有利的事就争着去办。二年级学生孙远江发现村里还有少数贫下中农的子女不识字,他想,贫下中农解放前吃尽没有文化的苦,现在,不能看着他们的子女再当睁眼瞎。于是他同生产队商量,专为贫下中农子女办起“识字班”。没有书和灯油,他们抽出星期天砸了三千多斤石子,用这笔收入替学员购买课本、文具和灯油。社员要给他们补贴工分,他们不要,高德友说:“都是贫下中农,自己人教自己人,还能讲价钱!”目前,百尺农业中学的学生已经为生产队办了八个识字班、九个业余小学班,使将近二百名贫下中农子女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贫农女儿张秀珍有一次到五保户丁成绪家访问,听他讲了家史以后,很感动。张秀珍觉得,自己是贫农的女儿,有责任帮助五保户解决困难。从去冬以来,她挤出休息时间,经常给村里几户五保户打水、扫院子、做各种杂活。现在,百尺农业中学附近生产队五十多户军属、五保户的家务活,全都由农业中学学生包了下来。
这所农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学习期间始终同贫下中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已经在生产队扎下了根,处处受到贫下中农社员的欢迎。在今年应届毕业的三十九名学生中,已有三十五人被社员选中,要他们毕业后回去担任生产队的会计、保管、电工和技术员。百尺大队第八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代表说:“象这样思想好、技术高的学生,谁不喜欢要!”
本报记者 南振中


第5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劳动是我们的“必修课”
在半工半读学校里,劳动不再是临时任务,而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读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开始把劳动看成是我的“必修课”。
通过一段时期的半工半读,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教育制度最有利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我们系去年十一月开始试行半工半读。半工半读的第一课是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建厂劳动,我们对这次半工半读的劳动感受颇深。
我们学校在实行半工半读以前,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短时间的劳动,使我们初步受到劳动锻炼。但是,由于这种劳动不经常,我只是将它作为一项临时任务。在劳动中,改造思想的自觉性较差。劳动完了,又恢复了课堂——食堂——宿舍的生活,时间一长,即使有点收获,也慢慢丢了。
半工半读学校的劳动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里,劳动不再是临时任务,而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读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开始把劳动看成是我的“必修课”,并愿意积极参加劳动。
半年多半工半读的实践证明: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可以更好地改造我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去年十二月初,我们参加建厂劳动,那几天风大天寒,人在脚手架上,脸和手冻得通红,我心里怕冷,手就更怕冷,劳动时缩手缩脚。我想,这时要是能坐在暖气旁看书那多好啊!可是,我看见身旁的师傅们照样紧张地劳动着,不叫半个“冷”字。对比起来,我跟师傅们差得多远啊!他们长年累月地劳动,无论是三伏炎热,还是数九严寒,从不叫一声苦。可我刚劳动了一个月,才碰到这一点困难,就叫苦了,将来怎么能继承革命重担呢?有一天,当我们快下晚班时,带队的李师傅要求我们把撒在脚手架上的石子统统拣起来。那天寒风呼呼叫,满天灰沙,手指冻得屈伸都很困难。我心里抱怨道:这不是没事找事干,这值得吗?另一方面,我也敬佩李师傅爱惜国家财产的高贵品质。我在深思:同样的石子,为什么他要我不要?这里一定有问题。李师傅知道这些石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但它是国家的财产,人民为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我呢?觉得丢了不可惜,因为我不是以劳动的血汗来计算其价值的。这正说明我缺少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虽然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但不参加生产劳动,脱离劳动人民,光靠读死书,即使我出身于劳动人民的家庭,也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只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并真正和劳动人民站到一边的时候,才会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经过这一个时期半工半读学习,我放下了包袱,今后我一定要一面学习,一面认真参加体力劳动,在半工半读中,真正做到和工农相结合,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二年级
张英祥


第5版()
专栏:编后

怎样看待教学质量?
自从本报开展了“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的讨论以来,广大教育行政工作者、教师、家长和学生踊跃参加了讨论。
在最近几期的讨论中,着重讨论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今天,我们发表了天津感光胶片厂工程师兼感光化学技术学校副校长陶其微同志所写的《“我们的子弟兵”》和《从几方面看教学质量》的来稿来信综述。这两篇稿件,进一步用具体事实说明,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应当只看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了多少,更重要的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要看学生能不能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说,检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要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不是能文能武,是不是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论全日制学校的毕业生,或者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毕业生,都要经过实践,才能看出教学质量是高?是低?
当然,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是个新生事物,它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贯彻阶级路线,广大教师如何进一步劳动化、革命化等等。这都需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以求把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事业办得更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