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办好半农半读学校 促进农村教育革命
何伟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农村学校现在占全国学校总数百分之九十,农村学生现在占全国学生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办好农村教育,对于改变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面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怎样才能办好农村教育呢?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积极试办和办好半农半读学校,促进农村教育革命更健康更深入地发展。
几年来各地的大量事实证明,毛泽东思想一经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就使得教育的面貌为之一新。各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依靠群众,深入实际,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办法,办起了多种多样的耕读小学、农业中学和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使农村教育开始出现了革命的新气象。
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主席教育思想一个主要内容,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实行半农半读,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组织形式,能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实行半农半读,为什么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呢?因为举办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最有利于教育普及,有利于解决贫下中农子女上学问题。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又发展不很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我们这样大国里,单靠一种全日制学校来普及教育是不行的。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举办多样化的学校,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的要求。各地举办的各种各样耕读小学,把学校办在群众的家门口,不能全日上学的上半天,不能上半天的上早午晚班,时间不能固定的,早来早教,迟来迟教,随到随教。参加劳动误不起工夫的,送字上门,到校领课,在家务的空闲中学习,在牧放的山坡上读书。在居住分散,隔山、隔水,学生走读不便的地方,办起了巡回小学。在游牧地区,采取走马教学的方式,对船上人家,创造流动学习的办法。生活困难的,除了减免学习费用之外,还组织勤工俭学,如砍柴、采药、割草、拾肥等等,取得经济补助,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总之,办学的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急用先学,学了能用,立竿见影。使得上学的孩子又学习又劳动,学的东西又顶用。这样,贫下中农子女入学人数大大增加了,女孩子入学人数大大增加了,好些县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贫下中农热烈欢迎这样的学校,他们喜爱地说:“耕读学校是个宝,贫下中农少不了”;“半农半读办法好,学习劳动双开花”。这就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穷苦农民不能上学的问题,有效地贯彻了阶级路线。今后可以运用这些经验,更好地完成全国的普及教育任务。
举办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不仅可以迅速普及小学教育,而且可以多快好省地发展中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广大青少年升学的要求,解决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问题,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从各地经验来看,农业中学可以是半农半读的普通中学,也可以是半农半读的技术学校,但在初办时,办成技术性质的学校比较好。因为培养农村当前急需的各种技术人员,公社、生产队立刻用得上。农村初级技术人员都有了,这时就要提高,要求多学一点基础知识,以便学生升到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或普通高中里去。同样,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开始时也是培养农村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技术人员。这种学校,已经有不少专区或县在试办,将来可以从专、县到社慢慢伸展下去。经过若干年,农村技术力量问题解决了,又会要求提高,要求办半农半读的高等学校,以便把农业技术再提高一级。
半农半读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由于又读书又劳动,不仅将来毕业出来会成为劳动能手,而且在他们学习的同时,就是农业战线上一支生力军。例如,有的农业中学“科学种田”,变低产为高产;有的繁殖良种,支援生产队;有的到生产队担任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保证大面积丰收。不少学校被群众评为“二技站”、“好庄户学校”。办得较久的农业中学,已有三四届毕业生,很多学生担任了生产队长、会计、记工员、保管员、拖拉机手、排灌机手、技术员、卫生员、电工、兽医或饲养员等。有的农业中学为了适应急需,还举办了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会计等短期训练班,收到了很大效果。此外,还有以农、林、牧、渔场为基地,或结合农业技术站、拖拉机站、水电站、兽医站、农业机具厂以及农村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举办了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兽医、会计、卫生等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农村更顶事更有用。列宁曾经提出:“必须把每一个工厂、每一个电站都变成教育的中心”①。我们今后就是要充分利用上述场、站的技术力量,使它发挥教育中心作用,解决农村普遍需要的技术力量问题。
举办这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能够更好地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学的方针。减轻国家和群众的经济负担。许多地方办学都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由师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自垒桌凳,自盖教室,从无到有,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例如,黑龙江省肇源县畜牧兽医学校,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经过七年来的艰苦努力,建筑了房屋,添置了仪器和设备,基本上做到了自给自足。这就发扬了“抗大”那样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仅建校时是这样,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也是充分发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师生参加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收益,解决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改变了过去那种办学要花钱,上学也要花钱的情况。现在有些农业中学和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已经完全做到了以农养读、以农养校。有的正在创造条件,今后也可以逐步做到。当然,没有条件的,不应当勉强追求自给。但是,半农半读学校,只要生产劳动安排得好,就能够大大节省国家的教育经费,减轻集体和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马克思主张儿童从九岁起就应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他说:“为了要吃饭,就应当劳动”②。搞半农半读,学生可以自食其力,解决自己的学习费用和吃饭问题,这就有利于广大青少年继续升学深造,对国家对集体对学生个人和家庭都有很大好处。
多快好省地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也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更重要的是,这种学校不脱离生产,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学生半农半读,既是学生,又是农民;教师半农半教,既是教员,又是社员。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既有相当的政治觉悟,又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接班人,也为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创造了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实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如果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不是缩小而是扩大,培养出来的是一些脱离体力劳动和脱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这就可能成为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我们实行半农半读,培养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人,就能够挖掉修正主义根子,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正确处理半农半读教育建设中的几种矛盾
毛主席说:“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③。举办半农半读教育,本身就是阶级斗争,就充满着各种矛盾。这里面既有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两条道路的矛盾,也有无产阶级教育思想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两种思想的矛盾,还有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种方法的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性质的矛盾只是少数。我们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既要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教育的道路,严格地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限,敢于打破一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抛弃保守落后的办法,又要善于争取多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上来。只有坚持原则,坚持斗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才能把半农半读教育办好。
半农半读问题上的斗争,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办学方向上,是又读书又劳动,为农业生产服务,还是只读书不劳动,脱离农村实际;第二,在怎样办学问题上,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还是伸手向国家要钱;第三,在教学上,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改革,逐步建立新的教学体系,还是脱离生产,脱离实际,沿袭旧的一套。在这些问题上的斗争,有时很尖锐、很激烈。但是持有这样那样错误意见的人,大多数是思想认识问题。对待他们要耐心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习惯势力的束缚。有些问题,经过辩论可以统一认识;有些问题,要通过调查访问,用具体事实打通思想;有些问题,需要摸索试验,有了经验、成绩,才能有力地进行说服;最主要的是引导大家与贫下中农结合,参加实际锻炼,在实践中逐步解决问题。
有些人叫嚷半农半读“不象样子”、“不正规”、“质量低”等等,这是资产阶级的论调。但是,用一半时间去搞生产劳动,是不是正规,会不会影响质量,好多人思想上也并不是十分清楚的。这就需要从实际上、从理论上把问题搞明白。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阶级观点、发展的观点。一方面要看到一个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半农半读学校创办不久,学制年限,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一般都还缺乏经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这只是暂时的问题。扩大试验范围,不断总结经验,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有些学校深入调查,了解到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倾听贫下中农的意见和要求,开始在摸索和探求一个联系实际的适应农村需要的新的教学体系。许多课程,边教边学,活学活用,学得扎实,学得主动,改变了那种偏重书本、死记硬背的现象。另一方面,要认清所谓“样子”、“正规”、“质量”,不同阶级有不同标准。我们看一个学校象不象样子,是不是正规,有没有好质量,唯一的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看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得如何,与生产劳动结合得如何。半农半读学校普遍受到群众欢迎,称赞它是“香花”、“宝贝”。广东新会县农民反映:“农中的学生真是能文能武”,“是党培养出来的好学生”。江苏镇江的群众说:“农中农中,读书劳动,学了三年,就是顶用。”山东临淄的群众认为农业中学毕业生有四大优点:“1、政治质量高,是非界限清楚,阶级立场坚定;2、劳动好,手不生,腿不懒,不怕脏,不怕累,安心农业生产;3、有文化,有技术,能文能武,派到哪里在哪里顶用;4、能密切联系群众,没有知识分子架子。”这是对半农半读教育质量的鉴定。从理论上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学说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本人就很赞赏半工半读。他论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曾说英国工厂视察员发现童工半天做工,半天上学,和所谓正规学校的学生相比,“学得的东西是一样多,并且往往更多。”他引用工厂视察员的报告说:“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因此,这种制度,比继续不断只搞一项的办法,对儿童来说是更适合得多的。”马克思提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有同样的看法时说:“未来的教育的胚芽,就是从工厂制度发芽的”。从马克思引用的材料和他说话的精神实质来看,应该肯定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是我们的正规教育。马克思还强调说:“这不仅是增进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唯一的生产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④”列宁甚至认为,只有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完完全全地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质量。他说:“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与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⑤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要求的正规、质量,正应该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一切贬低它“不正规”、“质量低”的论调,无论实际上,无论理论上,都是毫无根据的。
有人说,“两种教育制度就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全日制学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是资本主义的教育。”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我们实行两种教育制度,无论全日制学校,无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而也都是社会主义的学校,也都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不是它具有什么形式,而是看它由哪个阶级领导,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斯大林说得好,“要知道教育是一种武器,其效果是决定于谁把它掌握在手中,用这个武器去打击谁。”⑥全日制学校,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过多次改革,它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质。但是,这类学校的阶级斗争还很复杂,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需要大力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它更好地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这两类学校的关系,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实行干部、教师、群众三结合
在党的领导下,干部、教师、群众三结合的方法,是群众路线在半农半读教育工作上的具体运用。通过“三结合”,可以使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学校办的生动活泼。
从办学来说,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如果不扎根在广大贫下中农群众身上,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和监督,是一定办不好的。因此,一开始办学,要注意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把学校建立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许多地方发动群众诉没有文化的苦,宣传文化翻身的意义,说明掌握“印把子”,不仅要有“枪杆子”,还要有“笔杆子”的道理。这样,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的情况下,和群众商量办什么学校,学什么内容,以及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工作就很顺利。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学校就容易办起来,也容易办好、办得巩固。阳原县是个有名的穷地方,他们所以能普及教育,虽然与其他许多措施有关,但主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根据贫下中农的需要和意见办事,才能取得收获。许多办得好的农业中学和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也都能做到学校依靠群众,帮助群众,群众爱护学校,支持学校。学校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自然被群众称为“我们的学校”。
农村基层干部是群众的代表人物,取得他们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联系群众比较密切,熟悉当地情况,又有办事的能力。许多地方办学请社长、大队支书或大队长兼任校长。有的建立社、队干部、学校教师和贫下中农代表共同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或办学委员会,定期讨论和解决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这些都对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
不仅办学要依靠群众,学校要作到教育能结合生产,理论能联系实际,也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与当地的生产队、技术推广站以及学生家庭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到生产队,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和各种社会活动,可以学到实际的生产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同时也向社员传授科学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学校要和当地技术站、排灌站相结合。请技术人员传授技术知识,同时学生也去站内实地学习操作、修理、安装和维护等基本技术。学校也要和学生家庭相结合,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或邀请生产队干部和学生家长开会,研究解决学生在校学习,回队生产,回家食宿和参加家务劳动等问题,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学校内部也要贯彻民主办校的精神,主要是搞好师生关系。既要发挥教师教学、生产和科学试验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学生学习、劳动和实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要尊重教师的教导。作到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已经这样做了,这对于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工作,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调查研究 进行试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农村办教育“应当根据目前的农村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⑦。我国农村辽阔广大,有北方、南方、山地、平原、牧区、渔村、腹地、边疆,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办好半农半读教育,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条件,创造经验,才能使学校办得各有特色。例如江苏省宜兴县,处在太湖之滨,河流纵横,有渔民、船民近三千户,他们是常年飘泊,以水为家,他们的子女随船流动,不可能到固定学校学习,也没有条件上岸寄宿读书,而且绝大多数孩子要帮助撑篙、摇船、捕鱼虾、整鱼网、看管弟妹。用通常的办法是不能解决他们学习问题的。宜兴县的同志们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了渔民、船民的生产特点和生活规律,针对他们月底上岸开会,晚上停泊有定处,船民搞运输大部分是集体行动等情况,创造了
“随船生产,靠岸读书”的六种学习形式:1、每逢渔民、船民靠岸开会,当地学校就安排好教室集中学习;2、在渔民、船民经常停泊的集镇或港口,设立学习点,由附近教师负责,不管人数多少,坚持上课;3、船到哪里,就到哪里的小学临时上课,把学的内容、进度记入学习证,学生持证可以到任何地点接续学习;4、送字上船,进行个别教学;5、集体航行的运输船队,设专职教师,随船教学;6、用能者为师办法,组织识字的渔民、船民教学。他们这样办教育,就把教育办活了。又如湖北阳新县的同志,发现全县的教师编制越来越多,教育经费越来越多,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但学龄儿童入学率却越来越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才了解他们过去单凭主观愿望,只办一种大型集中的全日制学校,规定划区入学等等办法,对儿童上学极不方便。这是入学率下降的真正原因。针对这种原因,采取了调整全日制学校规模,分散设点;取消过去限制入学的规定;举办多种形式的耕读学校等措施,使儿童入学率重新上升。
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是从实际出发的一个重要方法。半农半读是新的事业,特别要注意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不仅办学的时候要抓点,就是在巩固提高的时候也注意抓点。从点取得经验,指导全面。例如,黑龙江省克山县,在县委的领导下,深入一个公社进行试点,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县委又提出“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全面,逐步铺开”的要求,经过努力工作,全县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江苏省江阴县去年新办农业中学,也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办一批巩固一批,巩固一批再办一批。很多地方通过试点办起来的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都比较巩固。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要进行试验,例如河北省霸县煎茶铺农业技术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根据农村需要和群众的意见,进行课程改革。经过试验,多次改进,在教学上已获得了成效。他们使用的教材,就是根据这个试验,采用选(从有关教材中选用)、集(收集老农的实际经验)、创(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创作)、编(选择合适的材料,加以编排)的办法,搞起来的。我们相信,半农半读学校,只要作到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从实际出发,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对学制、课程、教材、教法以及生产劳动安排等等,能够逐步定型,搞出我们自己一套新的教育体系。
建立革命化的教师队伍
办好半农半读教育,一个重要关键,就是建立一支革命化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要有一批教育战线上的革命“志愿兵”。
革命的教育事业,要有一批志愿献身于革命的人来办。怎样才能有这样的革命志愿呢?最主要的是大学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知识分子很多是从理性认识上先接受真理,然后参加革命实践。因此,学习毛主席著作,使自己思想革命化就非常重要。现在半农半读学校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和极大的革命干劲,不怕苦、不畏难,在党的领导和群众支持下创办和办好学校,千方百计地为贫下中农服务,这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他们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不少教师自己反映,他们在半农半读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也曾有过动摇、苦恼和思想斗争,因为他们向毛主席著作请教,认真学习了《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才使自己逐渐坚强起来。河南平舆县郭楼公社十个耕读小学教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是:带着问题学,学了就用,遇到问题再学,循环往复,步步前进。他们觉得主席书中有学不尽的东西,用不完的力量。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劲。可见,教师学习主席著作对于启发觉悟,提高认识,鼓舞斗志,改进工作,具有决定作用。
和贫下中农密切结合,体验他们过去所受的痛苦,学习他们大公无私,热爱集体的精神,建立与他们相一致的思想感情,是促使教师思想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很多青年教师通过访贫问苦,帮助写村史、家史,才具体了解到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为什么要革命。特别是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劳动,感受最深。一个教师说:“看到贫下中农品质好,干活实打实,活儿质量高,比比自己,感到惭愧。”这种反映,代表相当多的教师在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之后的心情。
参加体力劳动,逐步实行半农半教,做到知识分子劳动化,这是教师革命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教师半农半教,最容易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这首先有利于教师自己的思想改造。很多教师参加了多次劳动以后,知识分子架子丢掉了,思想感情也改变了,和劳动群众也有了共同语言。其次,学生半农半读,教师也必须半农半教,才能教好学生。因为,在劳动上,教师以身作则,才能带领学生参加活动。在教学上,通过生产劳动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为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教师边教书,边劳动,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革命,一切革命教师,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是,实行半农半教,要靠教师自觉自愿,要有一定的措施。缺乏认识的要提高认识,没有劳动习惯的要逐步锻炼,不能参加劳动的不要勉强,一时想不通的要耐心等待。
提高半农半读学校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也非常重要。要看到目前这批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就地选聘的回乡知识青年,他们虽然热情高,干劲大,但是还缺乏经验,特别是教学经验。因此,为了适应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采取在职提高的办法,用经验总结、教学研究、业务辅导、观摩、听课、函授、广播、开训练班等等,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帮助他们把革命的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上,从长远来说,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抽调一批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深造,逐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建立革命化教师队伍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加强党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
半农半读成功的经验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一条。有了党的坚强的政治、思想领导,工作的胜利就有了根本保证。
抓好半农半读教育,是关系到能不能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是关系到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政治任务,它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引起全党重视。河南信阳地区党组织,在干部和群众中广泛深入地传达少奇同志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使党的政策直接和群众见面,做到家喻户晓,因而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成为他们的实际行动,在普及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这是一条好经验。
举办半农半读教育,县一级的领导是主要的环节。有许多县的县委,把发展耕读小学和试办农业中学列入议事日程,县委开会,对半农半读一些重大问题都进行讨论,县委在检查工作、检查生产的同时,也检查教育。凡是这样做的县份,半农半读教育就取得显著成绩。
扩大试验半农半读教育,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有关方面的通力合作。教育部门要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努力进行工作。同时,由于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关系到各个方面,教育部门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工业、农业、劳动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一齐动手。坚决改变过去只依靠教育部门、只依靠少数人办教育的冷冷清清的局面。
目前教育战线上是一派大好形势,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教育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出现一个高潮。我们面临着这个光辉灿烂的前景,在工作上更要注意扎扎实实,实事求是。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在党的领导下,争取半农半读教育获得更大更新的胜利。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四七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第二一六页。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版,第一页。
④《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五二一——
五二二页。
⑤《列宁全集》第二卷,第四一三页。
⑥斯大林《与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
二版,第一九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二版,第一
○九二页。


第5版()
专栏:

勇于实践虚心学习
武汉部队后勤部营房助理员 宋乐山
我是搞营房工作的,主要负责营具的制作、采购和分发。几年来,跑了很多地方,采购了营具几十万件、木材几千个立方,经手了几百万块钱,总的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问题和大的差错。有的同志问,你到底是怎样把这个工作搞好的呢?我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按毛主席的教导办事。
我原来是做警卫工作的。文化程度低,开始做营房工作时,看着那些蓝底白道道的图纸和复杂的营具品名,心想:这工作我干得了吗?在领导的帮助下,我学习了《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的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张思德也是做警卫工作的,党叫他烧炭,他就愉快地去烧炭,并且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营房工作也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党叫我去做,可自己为什么就这样三心二意呢?毛主席说过:“从战争学习战争”,“干就是学习”。我想:干这工作我是没有经验,可是过去打枪、刺杀、投弹这些军事技术我也不懂呀,还不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吗?毛主席的教导使我安心去做营房工作。
向群众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领导上派我到新乡去制作十多万件营具,制作营具的知识我一点也不懂,怎么办呢?我请教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说:“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我想:工人们都是内行,都是老师,在这么多内行和老师面前我还怕什么?我就从旅社搬到木业社,积极地去参加他们的劳动,和工人同志一起锯木料,刨木板,钉钉子。工人们都热情地耐心地帮助我。这个期间,我学会了看图纸,学会了用料的计算方法,懂得了制作每件营具需要多少工时,多少钉子,多少油漆,多少附料,还初步学会了电锯、电刨、打眼机、开榫机等机械的操作方法。这样就摸到一点计算成本和检查质量的门道。这一次任务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也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
一九六一年,我到恩施去调运木材。怎样检尺,怎样扎排,怎样识别木材,又是一窍不通。不懂得检尺,就计算不了数量;不会识别木材,就分不出好坏;木排扎不好,遇到大的风浪就会被打散,给国家造成损失。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心里真有些急躁,恨不得一下子把不懂的东西全学会。一到地方,我就问:“同志,检尺是咋搞的?”工人说:“检尺吗?上边知道,你去问上边吧!”我又问:“同志,哪种木材好?”他们说:“都好!”这时,我才感到不大对劲。于是我就脱下棉衣,拿起抓钩拉木头,和工人一起扎排,一起干活。这样一来,大家就非常愿意帮助我了。他们说:头排很重要,一定要扎牢固,底排要用杉条扎,杉木直,浮力也大。为了学会检尺和识别木材,我就上山和工人一起扛木头,放木头,量木料,还给工人送水喝。他们告诉我:条木直径量中间,圆木直径量小头。杉木、杂木由外往里烂,容易看出来;松圆木由里往外烂,就不容易看得出来。
通过工作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我的老师,只要按照毛主席说的切实放下架子,恭恭敬敬地去学,就可以把知识学到手。
摸清情况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你了解了它,掌握了它,就能打主动仗;否则,就会碰钉子。几年来,我按照毛主席关于实践的教导,去摸索工作的规律,就在由必然到自由的途程上,前进了一步。
在采购中,我经常碰到的是运输方面的问题。开始,不了解运输情况,吃了不少苦头。一九六二年到某地去运铺板,开始闭门造车地编造了火车运输计划,要了两个敞车,谁知道这种车皮车厢窄,装上铺板还需要加木桩,捆铁丝,盖雨布,用这种车皮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申请汽车时,运输站同志问我要什么型号,要多大吨位,要多少辆,这些问题我又是答不上来。带着这些问题,我又学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主席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我想,自己不了解情况,瞎碰乱撞,咋能不碰钉子呢?
以后,我带着小本到火车站去登记每一种车皮的容积和吨位,并根据铺板的规格到每个车皮里去摸索铺板的装置方法。我调查了五种车皮,经过分析比较,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还调查了什么时候申请车皮,什么时候装货,搬运工人什么时候上下班等等。这样既不会打乱运输部门的计划,也能较好较快地完成自己的装运任务。
一九六四年十月我到江西购运铺板。有的说车运好,有的说船运好,决心怎么下呢?这时候我想起了毛主席的话: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你还没有“侦察”,又怎么能有正确的决心呢?于是,我就沿着赣江见船就问,一直走了十多里。经过计算,用船运比火车运便宜,这样,决心就下定了。这批船出发后,我马上给家里打了电话,说一个星期内可以运到汉口,可是家里一直等了二十多天才收到货。是什么原因,我到航运局一了解,原来是自己不知道沿途还要换拖,如不提前申请,就要停驳待拖,延长时间。今年一月又去江西购运铺板,装好船发航后,我就到航运局了解气候和船行情况,每当船未到港口以前,就预先申请换拖,结果这批船只走了十天,比第一批航运时间缩短了一半。这样,我慢慢懂得了一些航运方面的知识。
毛主席著作时刻不离身边
我外出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车上、船上、路上,怎样才能坚持学好毛主席著作呢?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也摸出了一些规律。
我体会,工作越忙越要学。因为工作忙的时候,更需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不然就会忙得不对头,或者出毛病。
“坚持”两个字很重要。我在工作忙时,宁可少睡一点,也得学习毛主席著作。实践告诉我:我们执行任务的同时,要学习是有不少困难的,但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一点一滴的时间集中起来,就可以积少成多。反复学,反复用,领会就逐步加深,日子久了,遇到什么问题,就很自然地想起了毛主席的话,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去处理问题,做好工作。
这几年外出执行任务,虽然领导不在跟前,但是毛主席著作却时刻不离身边。有了毛主席的教导,思想行动就有了准则,就不断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工作水平,使我在政治上把住了阶级立场关,在作风上把住了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关,在生活上把住了艰苦朴素关,在工作上把住了勤俭节约和政策纪律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