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坚持产品质量第一 全面实现多快好省
上海民华电线厂职工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在产品质量大部分是一级品的情况下,继续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发动职工改进设备,今年第一季度全面完成计划,四月份产量质量又超过了三月份
据新华社上海二日电 上海民华电线厂职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生产达到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他们最近几年生产的铝单线、铝绞线、铝扁线和铝母线,质量不断提高,在华东区和全国性的质量检查评比中多次被评为一等品。其中,铝扁线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产品,大部分是供架设农业电力灌溉线缆用的。农村电力灌溉的发展,对铝线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一九六四年这家厂的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在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质量百分之九十八左右是一等品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要不要继续提高质量?去年十一月,厂内展开了一场争论。当时,全厂最关键的设备——压延机,只能轧二寸方线锭,这种锭子只有八公斤,轧出的半制品铝杆短,因此下工序拉出的产品铝线线丝短,接头多,强度也不够高。如果进一步提高质量,必须改用三十二公斤的大铝锭,而轧大锭子首先得改造压延机。厂领导计划用年底半个月时间,组织全厂三分之一的工人,结合设备检修,改革压延机,为一九六五年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作准备。
这一意见在厂务会议上一提出,马上就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觉得,检修改革压延机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质量,但自己厂产品在同行业中还算先进,也全部符合质量标准,眼看年底快到了,当务之急是抓产量,完成全年计划要紧。管财务的干部支持这种看法,他们说,第四季度利润指标本来就比较高,现在要抓检修,产量如果受到影响,上缴利润很可能完不成。
厂领导认真研究了这些情况,认为完成当年的计划是绝对有把握的。他们预计到,来年的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提高,生产任务可能更加繁重,抓紧年底前半个月时间,把压延机检修改革好,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质量,而且由于产品质量提高,疵点等表面缺陷少,修整工作量大为减少,也便于进一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如果当前不抓紧把提高质量的措施搞上去,生产一直冲到底,就会把检修计划给冲垮,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因此,坚持既要完成全年计划,也要完成检修计划。党支部认为,这两者之间眼前的确有些矛盾,但是只要充分依靠职工群众,可以解决好。
工人们知道要检修压延机,干劲更大。压延机工人主动调整班次增加生产;厂领导又及时组织力量支援压延机小组。结果,本来要到年底才能完成的半制品全年计划,提前半个月全部完成。到年底,这家厂既全面完成了年度计划,也检修、改革了压延机。
但是,压延机改装好在今年年初试车的时候,却常常轧煞,开开停停,几次试车都没有过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厂上下都很着急。特别是今年生产任务更重,产量要比去年再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到一月中旬,压延机还未上去,眼看当月的计划完不成,议论又多起来了。有人说,还是走老路稳当,本来产品质量就全部合格,不提高也过得去,何必冒完不成计划的风险。他们认为,及早回头还来得及。有些人不同意。他们说,前几年压延机也改过一次,试用不正常又下来了,现在不能再走回头路。再说,要全部产品都赶上最先进水平,只有采用大锭子,改压延机。还有些人这样说:今年人家厂是新高潮、开门红,可自己厂是个先进集体,反而第一炮就打不响,一月份计划也完不成。听了这种意见,有些职工摆出这样的事实:本厂产品是做农业电灌用的,质量越好,使用寿命越长,国家、农民得到的好处就越大。他们认为,正因为自己厂是个先进集体,就应该多为国家、农民这个大集体着想,开门红也不能只红几天,还要红到底;不是红一点,还要全面红。厂领导赞同这种意见,并且向职工说明,生产计划上级是按季度下达、由本厂分月安排的,一月份产量完不成,可以在二月份设法补上。这样做,即使影响到先进集体的荣誉,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决心也绝不动摇。
厂长、技术人员、检修工人和操作工人组成了三结合小组,到压延机上一起劳动。操作中一发现问题,就马上研究,动手改进,下一班继续试验。这样边试边改,边学边用,逐步解决了压延机的车速不匀、炉温不稳等问题,探索出一套新的操作工艺,压延机过了关。轧出来的铝线接头少、强力高、表面更加光洁,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来,工人们又在压延机上新装了自动推锭、自动滚道等机械,代替手工操作,使每班的产量从原来的十三吨提高到十七吨。
这家厂坚持质量第一,达到了好中求多、求快、求省的效果,第一季度全面完成计划,四月份,四种产品的一等品率都由去年第四季度的百分之九十八左右上升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有时达到百分之百。今年没有添人、添设备,总产量逐月提高;二月比一月增长百分之三十三;三月又较二月增长百分之二十五;四月的产量又高过三月。从今年一季度起,虽然产品出厂价格降低百分之十,上缴利润仍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


第3版()
专栏:短评

精益求精
上海民华电线厂的产品,多次被评为一等品,在同行业当中是高水平的,有人甚至誉为“王牌”产品。可以说,他们的产品的质量,是够精良的了。
精良产品的这个“精”字,是相对的,不能在这里停顿下来,而应当精益求精。领导机关颁布的成品质量标准,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工厂的生产水平而定的,并不是最高标准,它给产品质量的提高,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因此,即使某种产品达到了一等品的标准,也应当象民华厂那样清醒:思想不自满,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等品标准之后,要保持先进水平,不能没有斗争。民华厂的经历就是这样。今年一月,他们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在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改造生产设备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产量下降,影响到一月份计划的完成。于是,有的同志担心:新高潮的第一炮打不响,开门不红,就不能保持先进单位的荣誉。这些同志主张,不要冒这样的风险,还是走老路稳当。
究竟怎样理解稳当和风险,这是常常遇到的问题。
我们知道,生产水平永远不会长久停留在一点上,而是始终处在变更和发展的状态之中。今天的先进水平,到了明天,就可能成为一般的、甚至落后的水平;只有超过今天的先进水平,才能成为明天的先进水平。因此,从眼前来看,走老路可能比较稳当,没有风险。可是,从全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从不久就会出现的新的水平来看,走老路就很不稳当,很有风险,它完全可能使一个先进的单位落在后面。民华厂的多数同志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说得好:开门红,不能只红几天,还要红到底;不是一点红,还要全面红。因此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改革了压延机,使轧出的铝线,接头少,强力高,表面更加光洁,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全面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看来,真正稳当的,还是民华厂的多数同志所坚持的“质量好了还要更好”的精神,这一条,保证他们能够走在迅速赶上来的同行的前面。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岗位上的同志都应当具备的。民华厂职工在这方面提供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


第3版()
专栏: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译成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即将出版
新华社二日讯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重要文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一书,已由民族出版社翻译成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四种文字,蒙古文版已经出版,藏、维吾尔、朝鲜三种文字版将陆续出版。


第3版()
专栏:

教这些学生我感到愉快
农业中学的学生究竟好不好教呢?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差呢?他们的学习质量究竟如何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前年年底,我们东柳农中才开办时,有的教师认为,农业中学学生课堂学习反应慢,头脑不灵活,同时,又要学习,又要劳动,课程学得不多,复习不够,教起来比全日制学生困难。特别是从全日制学校来的教师,更有这种看法。我自己是教农业常识课的,那时,我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不久,一件事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有个学生叫李贤国,珠算课的答数总不准确,考试常常不及格。教师们都认为他比较笨,成绩差,不好教。后来,在家庭访问时,了解他家的劳动情况。他父亲要他把全家的工分账算出来。他拿起算盘,一会儿就把六千七百多分的工分加起来了。我们又要他把其他人的工分减去,只剩下他自己的,他又算出来了。我看出他的珠算加减法都能打,为什么课堂成绩不好呢?我们又进行了解,原来主要是他不擅长笔算,写起来容易发生错误。但是,他回家以后,却能把学到的珠算知识拿到实际中运用。这怎么能算笨呢?怎么能算成绩不好呢?究竟是学生不好教呢?还是我们教的方法上有问题呢?这次访问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使我们考虑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要求,还有些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方法上有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这些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他们一面学习,一面回队劳动,参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因此,阶级觉悟高,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学生尹德全在学校听了政治课以后,回队勇敢地揭发了富农分子的破坏行为;学生李贤义有一次晚上参加集体副业劳动,他为了照顾年老体弱和有家务拖累的社员,主动多劳动,为生产队铲了很多煤,受到社员的普遍赞扬。象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说不好教呢?
在我教课的过程中,感到农中学生虽然学得少一些,但由于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能联系实际,学了就能用;在用的过程中,还能不断的发现问题,使问题理解得更深。学生赵多碧等学了水稻栽培技术后,回队便种了水稻高产试验田。栽了七天后,秧苗还是黄的,她便请教老农。老农王启伦告诉她,这块田是烂泥田,泥脚深,水要放浅点才好。她结合课堂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认为水淹深了,土壤温度低,肥料分解就慢,影响秧苗转青。于是她就把水适当放浅。同时,她又把自己的看法带回课堂来。我们觉得这样的学生,学的知识是踏实的、有用的。后来,这块田终于亩产八百三十斤,比生产队产量高出百分之二十。现在,学生参加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的已有六十七人,他们学了技术课,就带回队去推广。又把队内推广的效果、经验、问题带回学校研究,这就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感到,农中学生有阶级感情,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学习勤奋,学得踏实,学一点,就能用一点。这样的学生我教起来感到愉快,这样的学生质量就是好。
四川大竹县东柳农业中学教师
江文喜


第3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真喜欢这样的大学生
去年十月到十二月,我厂组织了一部分在业余大学学习的学生,突击研究解决二十个重点项目的技术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适应生产的需要,从一九五八年以来,我厂自制了不少专用设备,并且大部分已经投入生产,但是还有一部分设备,由于某些技术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这些机器设备一直不能使用。工人对这件事很有意见,他们批评厂的领导干部不尊重工人的劳动,不爱惜国家的财产,花了很多钱造的机器设备,象“老黄牛”一样被关在仓库里睡大觉。我们接受工人的批评,决定组织在业余工大半工半读的学生来解决这些技术关键问题。
这些都是我厂老大难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的可以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原材料消耗,有的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接受这些任务以后,从生产实际出发,自行设计,与工人一起实际操作,刻苦钻研,不到三个月,就解决了十九个重大技术问题。如第二机工车间加工的马车螺钉,需要量很大,但加工方法很落后,日产量只有三千多只,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车间于一九五九年自制了一台冷燉机加工马车螺钉,但是由于工艺关键没有解决,这台机器一直没有投入生产。这次由工人出身的助理技术员张海龙担任了这项研究任务。他运用了三年来在业余大学学习的知识,与工人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攻下了技术关,使这台机器投入了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七倍以上,模子消耗也大大地减少了。
这些半工半读的学生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能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他们不仅搞设计,而且能亲自动手操作。上海业余工大的学生周隆业与工人宋锡跃,合作研究加工织布机三角皮带轮专用车床的技术问题。他们接到任务以后,访问了技术员、工人,广泛搜集资料,并且亲自在这台机器上劳动了一个多月,才把这台机器的问题摸清楚。这台机床装有十把车刀,同时切削加工,受力不均匀,加工工件震动,车刀常常爆裂,有时连刀座也会爆裂。周隆业根据金属切削的轴向、径向受力原理,重新设计了一个刀座,增加了三把底槽车刀,科学地安排了先后进刀次序,不仅解决了震动、爆裂问题,而且生产效率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从上面的事实中,我们看到半工半读的好处。正象我厂的工人所说的:“这些学生又会设计,又会做,毛病一摸就准,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操作冷燉机的工人袁治平说:“这些学生改进了设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我们工厂就是喜欢这样的大学生。”
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副厂长
班光远


第3版()
专栏:怎样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这样学习扎实多了
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习质量,这可以从我们的“机械制造”的学习过程中清楚地看出来。
“机械制造”的热加工部分我上二年级时学过,那时偶然也去工厂或实验室参观参观,但主要是靠听老师讲,理论和实际联系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因此,学起来很费力,因为书上讲的原理和特点比较抽象,对于从未接触过实际的学生来说,很不好理解,有些虽然勉强能够理解,但过后不久又忘记了。
这个学期,我们系实行半工半读,继续学习了“机械制造”的冷加工部分,与上学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不同,理论联系实际多了,老师讲得比较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我们到工厂去参观,并且我就在机床上干活。本来这一部分比“热加工”部分还要难,还要抽象,线路多,构造复杂,要象以前那样讲,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但这次却学得比以前扎实多了。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这次学习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我们没有听明白,就带着问题到工厂里向工人师傅请教,在参加劳动时,自己又亲手操作。这样,很复杂的线路图和实物一起对照着看,就很容易理解。有些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问问老师,看看书本,经过这样反复的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基本上都解决了。由于我天天看,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深刻得多。过去是死背硬记,现在学得活了。有一次在画机床的传动图时,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很快画出来了,这在没有参加劳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在机床上操作,跟着师傅学,慢慢地会干一些粗活了。这样,不仅要求我理解书上讲的原理,而且要求理解得更深一些,要“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要把我所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想想自己从学得不好到学得较好,并且能干一些活,真正掌握理论,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吗?我深深的体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一个飞跃,而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更大的飞跃这句话的意义。
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三年级学生 莫佳儿


第3版()
专栏:来信摘编

劳动是进一步学习
我刚刚到半工半读学校的时候,曾认为这种学校劳动多,只会使自己“四肢变发达,头脑变简单”。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半工半读不仅使我身体健康,我的脑子也变得聪明起来。
我们学习皮革工艺学理论知识时,每讲一章,都要到车间去劳动实践。比如讲皮革的浸灰一章时,我们就曾到浸灰车间仔细参观,并请老师傅讲实际操作过程,然后再进行一周的实践劳动,在课堂上很难理解、记忆的东西,通过参观、劳动、讲解之后,理解得深了,活了。在书本学习中,我们学到皮化浸灰时,老师讲解皮中蛋白质和石灰反应会放出氨来的道理。在劳动中,我们亲眼看到有氨放出,同时闻到刺鼻的氨气味。这样我们不用象以前那样死记硬背,只要一想车间的生产情况和操作过程,有些原理就一清二楚。这说明劳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北京皮革皮毛工业公司职业学校
丁怀清


第3版()
专栏:来信摘编

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在我校试行时,有人说:“半工加强了生产实习,实习做好了;半读达不到中专水平,知识质量低了。”事实证明,学员们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操作,不但学会了操作本领,也提高了理论水平。如机车班学员参加检修十四孔压油机的劳动,亲手拆洗装修各部零件,对压油机的构造、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里学习时,教师只要画龙点睛地一讲,学员就掌握了。又如车辆班学员对主型台车分解组装工作能独立完成,就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再重复地讲了。这个时候,教师就得考虑如何改革教学,补充教学内容,让学员学到更多的东西。有的学员说:“先干活,后听课,听得懂,记得牢”。真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据调查,机车班学员擦几天车,就能记住一百多个机车的部件,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用模型讲述好得多。
锦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 崔林复


第3版()
专栏:来信摘编

这才真正弄明白了
在工艺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机床的油压传动的原理,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得很明白了,在简图上也能清楚地指出这条是什么,那条是什么;但是到了工厂,把机床一打开,就不知道哪是哪了。经过老师和工人师傅结合实物,反复地讲解,又加上亲自参加劳动,才真正弄明白了。而且,由于亲自参加了劳动实践,学过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所以我认为半工半读就是好。在课堂上,学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劳动实践,可以进一步理解消化。在课堂上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拿到工厂里去,通过反复实践得到解决。
哈尔滨市量具刃具厂中级技术学校学生 杨德全


第3版()
专栏:

周恩来总理应邀前往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进行友好访问。这是离京时候,同前往欢送的朱德委员长,邓小平、贺龙、陈毅、李先念、罗瑞卿、谢富治副总理,康生、郭沫若副委员长以及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罗查,坦桑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罗金巴纳等在机场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彬摄
六月二日,周恩来总理同阿尤布·汗总统在拉瓦尔品第举行会谈。左一是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右一是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
新华社记者 杜修贤摄(传真照片)
六月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越南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黎清毅(右一)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郑小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