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编者按:山西省的雁北专区,地处雁门关外古塞上。这里风沙很大,无霜期短,土地瘠薄,又缺乏水利条件,多年来沿袭着广种薄收的耕作制度,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低产地区之一。
几年来,雁北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开展了兴修水利、保持水土、造林种草、改革耕作制度的改天换地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到去年年底,全区已兴修大小水利工程三万多项,灌溉面积扩大到一百八十二万亩。全区有八个县兴办了水力发电站二十七处。在丘陵山区,各人民公社社员积极培地埂,修梯田,打坝淤地,闸沟修谷,还采用造林、种草、实行草田轮作、粮豆轮作等办法,实行工程、生物、耕作措施三结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随着全区的畜牧业的发展,肥料也增多了,基本上消灭了白茬下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去年,全区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到了全部耕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雁北地区人民经过几年来改天换地的斗争,去年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全区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四点九。全区粮食平均亩产量,过去只有几十斤,从来没有到过百斤,去年达到了一百零六斤。事实终于证明:雁北的低产面貌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是可以在较大面积上以较高的速度改变的。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社员进一步改天换地,变革低产面貌的信心和斗志更加坚强。
这些情况雄辩地说明:在自然条件不好的老低产区,尽管有千难万难,只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发动和依靠以贫农下中农为骨干的广大群众,只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抓准当地生产上的关键,知难而进,百折不挠,低产面貌是肯定可以改变的。
这几封贫农来信,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广大人民在不同的条件下,变革低产面貌的斗争过程。他们以革命的精神,战斗的姿态,求实的态度,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模范事迹,是值得学习的。
胸怀变革志 不怕变革难
应县臧寨大队附近有四十里的金沙滩,风沙很大,土地瘠薄,不是干沙板地,就是盐碱滩。加上无霜期短,年年都是过了“小满”才下种,还要三番五次改种。盐碱滩,天旱变成硬石板,雨涝变成烂泥滩,捉苗保苗非常困难。地表的三寸以下,夹着一层石板土,雨大渗不下,天旱不泛潮,庄稼根子扎不深,怕旱又怕涝。虽然有条桑干河,地高河低不能利用。就是在这“天地自带三分灾”的地方,臧寨大队树雄心,立大志,改天换地,为这一带变革低产面貌树立了样板。
我们臧寨大队,从一九五三年冬天办起了农业社,到一九五八年又转到人民公社,五年迈了一大步,留下了两个脚印:一个是“改天”,一个是“换地”。“改天”就是沿桑干河边植造了二千五百亩林带,风势大大减弱了,过去那种“立夏不起尘,起尘埋了人,山药下了种,一夜把籽扔”的现象,一去不回头了。“换地”就是全大队的土地,经过深耕,铲除了庄稼的“吸血鬼”(杂草),治理了碱地,改良了土壤。“改天换地”的结果,天变、地变、产量变,一九五八年亩产粮食突破了百斤关,总产量比五年前提高了五成多。那时,有些社员觉得差不多了,说什么“象臧寨这兔子不屙屎的地,打下这样多的粮食,可真算不错啦!”党支部书记臧仓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跟我们贫农下中农一再商量,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粮食总产量要达到八十五万斤。用比斗还大的字,写在大队门口墙壁上。当时,有人不相信,我们心里都憋着股劲,就是要改天换地,要创集体大业。
我们村紧靠桑干河,过去眼巴巴地看着水从地边过,就是地比河高一丈多,引不上水来。这次提出为实现八十五万斤的奋斗指标,我们从桑干河的支流——木瓜河引水,挖成了十二里长的引水渠。可是在天旱需要水的时候,它偏偏断了水源;雨涝不要水了,它反而水多了。结果,又失败了。那时,有人提出:干脆把墙上的口号抹掉吧!可是我们的斗志不倒。怕摔跤还能不走路吗?失败了,咱就重来。口号不但没刷掉,反而一次又一次地描真了。
一九六二年冬天,第四次引水战斗开始了,这一次碰到的困难更大,大家和桑干河水斗争的劲头也更大。当时,土地冻的象铁一样硬,我们的斗志比铁更硬。大家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一点一点打塌冻皮,然后站在冰冷的泥糊糊里挖泥浆,西北风和冰冷的泥浆刺的人们皮肤发了麻,没有谁想过退却。这样苦战了整整一个冬天,建成了电灌站,挖通了引水渠,多少年来的愿望终究实现了,没有一亩水地的臧寨大队,出现了一千五百多亩水浇地。一九六三年大旱,水利工程大显威风,该浇的地都浇了,有的还浇了两三遍。这一年我们大队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八十九万四千多斤,超过了八十五万斤的计划。生产提高了,我们想得更高了,刷去了旧口号,换上了“为实现总产一百二十万斤而奋斗”的新指标。经过去年一年奋斗,这个指标也实现了。今年,我们在农业生产新高潮的鼓舞下,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应县曹娘公社臧寨生产大队 贫农 臧世礼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白道坡变成了绿道坡
绿道坡大队紧临外长城。这里地势高寒,地广人稀,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历史上沿袭着“轮荒地、撒浮油”的耕作制度。由于耕作粗放,每亩不过能收三几十斤粮食。农业集体化以后,虽然部分地突破了广种薄收的老框框,耕作制度有所改变,但对土地的加工建设还没有赶上去,因而产量较低。绿道坡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坚持科学实验,在植树造林、改造河滩地、推广优良品种等方面做出了成绩,终于改变了低产面貌。
一九六四年春节期间,各村唱戏、扭秧歌,人们都争着瞧红火的时候,俺们队里的社员们正在河滩地里忙着拣石头、垫新土。大家一个心眼,要开垦一部分滩地,试种山药蛋(马铃薯)。
说起这河滩来可有年代了。有二十多丈宽,洪水冲积的尽是石头。多少年来没有办法利用它。去年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队里提出:要开河滩地。当时,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能行,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决定进行试验。为了赶在春播前把地开出来,男女社员不顾天寒地冻,来了个“不出正月,就动工”!花了两个多月的工夫,开了二十二亩河滩地,在地里垫上一尺多厚的黄土,试种上了山药蛋,秋收下来,平均亩产两千多斤。收了这么多,大家喜欢不尽,这项试验解开了利用河滩的谜。
俺们村全是坡地,风沙大,树木少,洪水常年冲刮,把地里的土都冲跑了,到处是光秃秃的。俺村过去叫“白道坡”,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一九五四年农业社决定植树造林,改变生产条件。我们也是采取先做试验的办法,在十五亩地里栽了树。当时由于经验不多,活了的只有一半。第二年俺们继续试验,大部分树都成活了。事实打破了一些人认为白道坡栽不活树的论调。从此以后,我们年年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到一九五七年,村里村外一片绿。于是俺们就把村名由“白道坡”改成“绿道坡”。十年来,俺们培育了四千多亩林地,结合兴修各种水土保持工程,使四千六百多亩土地收到了保水、保土、保肥的效益。
俺们村里过去都种莜麦、黍子等作物,亩产只有数十斤。一九六三年有人提议换种大秋作物,有人不同意。怎么办?又进行试验。第一年试种的三亩玉米,亩产达到四百三十八斤。我们还建立了大面积试验田,春小麦和莜麦亩产都达到一百五十斤上下。一件件试验,帮助俺们找到了许多改革低产的新门道。大家认识到:只要鼓足革命干劲,再用科学态度来改造自然,低产面貌是一定能够改变的。
左云县三屯公社绿道坡大队 贫农 何茂林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在困难面前要吹进军号
安宿町是金沙滩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这一带风沙很大,好多村庄难以定居。原来这里有七个小村被风沙赶走了六个,只留下一个安居下来,故称“安宿町”。这里气候变化无常,固定的土地很少,每年到立夏节,人们才扛着犁耙到野外寻找土地,看哪里土多沙少,就在哪里开沟下种。有时青苗已经锄过一遍,一场黄风,就把青苗吹得无影无踪。解放后,安宿町人民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号召,十多年来,迎着重重困难,造起了防风林带,固住了风沙,生产也不断上升。
雁北风沙大,大不过金沙滩,金沙滩风沙大,还得数安宿町。我们村离山口很近,春天黄风弥天漫日,伸手不见五指。平地起沙丘,不管种子、小苗,都是一扫而光。
谁都知道:“要想沙滩富,就得风沙住,风沙何时住,山川要植树。”解放前,反动政府哪管这些事,老百姓哪顾得了这些事。解放后,党和政府把绿化金沙滩防风固沙提出来了。方向明,措施对,可是干的当中可真不容易!
一九五○年植树造林初期,我们贫农下中农与广大社员一起挺身出来,坚决响应党的绿化大地的号召。这一年春天就在村附近的白家坟栽了一片树。后来,被一场风吹得死的死了,散的散了。夏天又补栽,还是没活几棵。秋天补了还是一样。
一年打了三个败仗,地主、富农分子幸灾乐祸。党支部组织群众驳斥了地主富农分子的胡言乱语,发动大家克服困难。贫农下中农提出:一年失败了三次,可是总还成活了一些。哪怕成活一棵,就证明能栽活,就是胜利。有的贫农说:愚公一家人还敢移山,咱们一个村还没有治滩的志气!大家一致认为:困难面前,要吹“进军号”,失败一百次也要顶住它,不能打“退堂鼓”。
第二年队里派人到外边学习参观回来,春夏秋三季三次造林,成活比过去多了。但是,还是活的少、死的多。我们从六次失败里,才找出经验来了,摸出了适合当地情况的植树诀窍。
一九五二年春天开始了第七次造林活动。我们培起了挡风墙、蓄水池,秧苗由大改小,栽植方法改为深埋少露,成活率越来越高了。后来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十五年来,我们迎着困难前进,没有树木的安宿町,造成了三千二百亩林木。田野里林带左一条、右一条,这些林带和其他兄弟大队的林带连在一起。如今风防住了,沙固住了。过去种一顷收几亩,每亩收上二十几斤粮食的年代,到此结束了。去年我们还卖给国家余粮两万一千多斤。人人都说安宿町低产面貌改变了,其实我们想的还远着哩,别看我们这里条件不好、困难大,我们还是专找难的做。去年我们又打成了四眼机井,真正的大变还在后头呢!
怀仁县金沙滩公社安宿町大队 贫农 王来


第5版()
专栏:贫农下中农来信

人长志气地增产
朔县南榆林公社西村大队,紧靠雁门关。这一带绝大部分是低洼盐碱区,既怕涝又怕旱。多少年来,人们在频繁的旱涝灭害面前,“怨天、怨地”,说什么低产是“天不睁眼,地不露脸”造成的。
解放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这种传统的认识,仍然束缚着人们改天换地的思想,对集体经济的力量和当地的增产潜力认识不足。有些人不同程度地滋长了单纯依赖国家的思想,改变低产面貌信心不大。西村大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决心革低产的命,几年时间,全大队的生产面貌和社员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俺们大队以前是朔县有名的低产队。论土地不算少,每人平均有六亩多,可就是打下的粮食不够吃,年年靠国家供应粮食。近两年可大变样了,生产上来了个鹞子翻身,去年全大队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一倍,不再靠国家供应粮食,还出售余粮十六万三千多斤。
地还是西村的地,人还是西村的人,前后为啥相差这么大呢?回头看一看,有经验,也有教训。前几年脚步迈的不实,一直躺在国家的身上过日子,越靠越离不开,越离不开越想靠,靠来靠去,靠得眼向上看,手向上伸,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经过讨论,大家都觉得前几年低产是吃了缺少革命思想和革命干劲的亏。
经过总结大家心明眼亮了。路要靠自己走,有了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思想,就有了自力更生改变低产的办法。当时,大家一齐出谋献计,大力挖掘增产潜力,提出:在高坡旱地里改地畛、修梯田、大搞水土保持;在低洼下湿盐碱地里,打地框、挖排水渠、建立沟洫台田,从根子上消灭旱涝灾害。
说干就干。一九六二年冬天,俺们把治坡和治滩各样工程排了队,大家认为:引洪灌溉,既能压碱,又能肥田,要想让盐碱地翻身,就得先抓拦洪引水工程。俺们村的南山上,常发洪水,就因为过去没修建拦洪坝和引洪渠,眼看着洪水白白流走,心里干着急,浇不成地。俺们一上手,就抓住这条增产大计,破土动了工。施工中没有石料就上山刨;不能用车拉,就自己动手抬,抬土筐子不够,自己割条编,许多难关都攻破了。就用这股心劲和干劲,半个月工夫建成了一条拦洪坝,开了一条二里多长的引洪渠。第二年开春,还在二千多亩大片地里,打起了地堰;又经过起高垫低,把地都修了个平展展的,雨季引洪水灌溉了田。真是人不亏地、地不亏人。当年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了八成还多。
土地变样了,生产提高了,大家尝到了自力更生的甜头,改天换地的信心更足了,干劲也更大了。一九六三年秋收以后,继续展开了治理“烂泥滩”的战斗,把多年颗粒不收的“烂泥滩”改造成了米粮田。俺们还用同样的办法,在三千二百多亩盐碱下湿地里,挖成了长达二十二里的四条大排水渠,减轻了盐碱。施工中虽然也遇到过重重困难,大家却没把它放在眼里。真是人长志气地增产,坏条件变好了,低产开始变高了,缺粮队也变成余粮队了。
朔县南榆林公社西村生产大队 贫农 杨世文


第5版()
专栏:

从陆良看养猪
本报记者 金雨困 张殿光
蚕豆和猪
从昆明东行二百余里,便进入滇东著名的陆良坝子。除滇池平原外,这里是云南最大的河谷盆地之一。陆良坝子的小春主要是蚕豆,其次是油菜和小麦。今年的蚕豆长得特别好,在去年大丰收的基础上,又有增产,豆糠可增产三成左右。过去陆良的小春种得很少,主要是因为缺水。近几年来,水利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小春种植面积也随之迅速扩大。今年全县小春种植面积已达耕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小春作物中,比较多的是蚕豆,社员认为种蚕豆好处很多,它不仅是高产品种,每亩可产三四百斤,比小麦产量要高一二倍;而且蚕豆的根瘤菌还能肥田,一般种蚕豆的田比种小麦的田下季水稻产量可增加二三百斤;蚕豆不仅可作人的口粮,还是猪和大牲畜的主要饲料,豆子本身是很好的精饲料,蚕豆的秆和叶碾碎后成为豆糠,也是很好的粗饲料,比米糠的质量还好。一亩蚕豆的豆子和豆糠,一般可养三头肥猪,一头猪所积的肥料,可肥两亩水田。这就是说,一亩蚕豆,可带来三头肥猪和六亩稻田的肥料。陆良县近三年来,每年增加一万亩到二万亩蚕豆,不仅增加了粮食和大牲畜的饲料,养猪还增加一万头至二万头,多积厩肥三成左右,因此近两年来水稻连续增产百分之十到二十。
从五万头到十万头
陆良是滇东主要的小猪生产基地。每年都有大量仔猪供应附近十多个县。过去全县养到五万头至六万头,就再也上不去了。一九六三年后才有所发展。去年年底猪的存栏数比前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二,今年第一季度,又在去年基础上,继续增长了百分之十。目前猪的存栏数已近十万头(不包括小猪),平均两人多就有一头猪。
为什么过去养到五六万头,就再也难以发展了呢?
过去陆良县水利条件不好,稻谷产量很低。近几年来,根治了南盘江,又有了机械排灌,使坝子里数十万亩农田免除了旱涝的威胁,大部农田做到了旱涝保收,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过去这里粮食产量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严重缺磷的低产田比重过大。近几年来,积极推广了磷肥,使大量的低产田得到彻底的改造,增产幅度一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粮食逐年增产,就可能腾出较多的蚕豆用来养猪,这是一九六三年后养猪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了水利,有了磷肥,要进一步增产粮食,就需要大量优质农家肥,就得多养猪。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二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以上,主要原因是厩肥多了。全县平均每亩水稻所施厩肥,由过去平均二三十担增加到五六十担。
一个穷社是怎样翻身的
在了解发展养猪业的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具有代表性的大沟公社。这里在一九六二年前,还是一个穷社,粮食产量较低。目前这个公社平均每户养猪已达到三头半,今年计划发展到每户四头。养猪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是成正比例的。这里历史上产量最高的是一九五六年,全社养猪八百头,每亩水田施厩肥三十担,全社大小春平均产量达七百六十斤;一九六三年猪增加到近千头,每亩厩肥达四十担,全社大小春平均产量达八百六十多斤;去年,猪发展到一千五百头,每亩厩肥达到七十担,全社大小春平均产量达到一千一百多斤。全社的总产量由一九五六年的一百二十万斤增加到二百五十万斤。肥料增加一倍多,粮食产量也增加一倍多。这个公社的第七队,原来是全社最穷的队。靠发展养猪业积累了资金,购买了马车和牛、马、骡,还办起了粉坊,开展了多种副业生产。此外,集体还储备有粮食五万多斤,平均每户九百多斤。这里在发展社员养猪的同时,也注意了适当发展集体养猪。
粉坊之利
陆良县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办起了粉坊。云南的粉丝都是用蚕豆加工的。蚕豆加工粉丝后的副产物——粉渣和粉水,是养猪的好饲料。一百斤蚕豆,可以加工出粉丝三十斤,除掉粮食的成本,还可赚四元多钱;一百斤蚕豆加工粉丝后的粉渣,可作饲料的部分并不比原来减少。据大沟公社的计算:原来养一千头猪,要用蚕豆四十万斤,办起粉坊后,用粉渣养猪,有三十万斤蚕豆的粉渣就够了。
办粉坊,也是国家扶植困难队的一个好办法。沙沟公社第一队,每人只有耕地七分,原来也是一个很穷的生产队。要养猪,没有饲料,困难得很。一九六二年,商业部门拨出了一部分蚕豆,帮助他们办起粉坊。留下的粉渣粉水,三分之二分给社员养猪,三分之一留给集体养猪。这样,猪就迅速发展起来了。一九六二年,这里猪少,每亩水稻施厩肥二十担,单产三百六十多斤。两三年的时间发展到平均每户养猪五点七头(包括集体饲养的),去年每亩水稻施厩肥达一百担,单产猛增到九百多斤,全队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半,由穷队变为富队。
养猪还有很大潜力
陆良县的养猪业发展是很快的,总的看来公私养猪都有了发展,但也有一些问题。以三岔河区为例:去年这个区集体养猪发展较快,增加了近六倍,而社员养猪只增加了约百分之五。是否社员养猪已达到饱和点了呢?不是。按目前条件,社员养猪要发展到每户三头是完全可能的,而现在平均每户仅养一点八头,这说明继续发展养猪业的潜力还相当大。社员养猪发展较慢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干部思想认识上有片面性,偏重发展集体养猪,忽视了社员养猪。中共陆良县委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帮助区委总结了经验,使大家认识到社员养猪仍然是发展养猪业的重要部分。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员养猪是比较经济的。集体养得过多目前也还有不少困难。
思想认识明确了,各区开始重视挖掘社员养猪的潜力,决定把大部分蚕豆和豆糠分给社员(一般为百分之七十以上),并合理制定投肥报酬,调动社员养猪积肥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扶植无力养猪的贫农下中农也养起猪来。三岔河区原有七百多户没有养猪,经过国家和集体的多方面帮助,最近大部分都养了猪。全县养猪的户数已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第5版()
专栏:

湘西农村使用新榨油机榨油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些农村,现在用上了一种新的榨油机。
这种适合山区使用的榨油机叫做手摇卧式液压榨油机。它不要动力带动,一个普通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它利用杠杆作用和液体传递压力的原理,用较小的力量就可以发出较大的压力,最大压力可以达到一百吨。这种榨油机拆装方便,用来榨油,出油率比木榨高百分之二十左右。
新的榨油机是自治区的吉首通用机械厂试制成功的,已经开始成批生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盛产油料作物,许多公社生产队,油料作物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过去他们使用木榨榨油,既费工出油率又低。自治州领导机关近几年来曾经在县城及部分主要集镇建立了一些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油料加工厂,但是,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要把偏远地方的油料集中到工厂加工仍有很多困难。新的榨油机成批生产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都可以就地加工油料。


第5版()
专栏:

山西造成一种新的打井机械
山西长治县荫城农业机械修造合作工厂最近为农村造出了一种新的打井机械——齿轮冲击式打井机。
这种打井机能打井筒直径一米、深八十多米的机井。跟同类打井机比较,它的价格便宜一半,而打井效率却高出百分之三十。这种打井机还具有好拆卸、好搬运、好操作的优点,因而很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荫城农业机械修造合作工厂是由几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厂房是利用旧的房屋,也没有一台新设备,因此人们称赞他们是厂旧产品好。


第5版()
专栏:

三进“考场”
新华社记者 杨福田
华东许多农村最近出现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小农具——塑料粪勺。
这种粪勺是无锡塑料制品生产合作社生产的。记者看到,这个生产合作社的干部随便拿了一只塑料粪勺放在地上,站到上面跳了两下,粪勺分毫无损。塑料粪勺比木粪勺光滑、结实、耐用,在严冬时不裂缝,在酷暑时不变形,价格也比木粪勺便宜。
塑料粪勺是无锡塑料社职工多次深入农村,征求农民意见,反复改进以后才受到农民欢迎的。
无锡塑料社只有六十多人。去年上半年,当他们正在考虑生产方向的时候,听到附近农民反映,农村粪勺很缺,而且木粪勺容易坏,希望他们生产塑料粪勺。经过充分讨论,他们决定把小农具作为主产品,第一种小农具就是塑料粪勺。
去年第三季度,他们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用自己造的土设备,生产出了第一批塑料粪勺。当时全社职工人人欢欣鼓舞。但是,是不是适合农民使用,都心中无数。这时,有人说:农村是农具最好的考场,农民是我们最公正的老师,到农村去请农民批分吧!
他们来到附近的江阴县。当地农民拿起塑料粪勺,翻来复去看了又看,连说:“好,好!省木料省桐油!样子不错,也很轻巧。装上柄子试一试,也还好用。”可是农民忽然提出一个问题:“牢不牢?”塑料社干部一下慌了。原来他们没有检验过牢固程度。一个农民拿起塑料粪勺在地上掼了几下,塑料粪勺就碎了。农民说:“粪勺,经常要敲敲碰碰的,不牢不行。”
这次访问,使塑料社的职工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生产农具不能只图外表好看,更重要的是结实耐用。
粪勺容易破碎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摸透塑料性能,使用的是硬质塑料,却没有加增塑剂和稳定剂。找到原因以后,他们立即到扬州塑料制品厂学习投料配方,在投料生产时,按一定比例使用了增塑剂和稳定剂,大大增强了塑料粪勺的牢度。
对塑料粪勺的内在质量作了一些改进以后,这个社便生产了一批粪勺试销。这个社的干部们发现,许多农民起初对塑料粪勺很有兴趣,但是拿起来端相了一会,又都放下走了,买的人很少。
什么原因呢?他们一问,原来规格不适合农民需要。
江阴、无锡等县一些试用塑料粪勺的生产队,也纷纷写信给塑料社,反映塑料粪勺规格不适合当地需要。有的还画了图,说明当地粪勺的式样。
农村粪勺的规格确实很多。他们在苏州专区调查中了解到的就有二十多种,有的口撇,有的口直;粪勺柄有的要向外倾,有的不要向外倾,还有的要边上开个嘴……。
有些干部和职工感到有些为难:二十多种规格的粪勺都生产,要开二十多副模子,资金不足;按现在的式样生产,又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但是,经过群众充分讨论,得出结论却是:支援农业一定要做到农民满意,负责到底,有困难坚决克服。
他们根据粪勺的各种用途,吸取了各地粪勺的主要特点,重新设计了两种规格的粪勺。一种是专供从粪坑里出粪用的粪勺,容量比较大;一种是浇地用的,能适应泼、舀、浇各种用法,可以满足旱地、水田、菜园等地区的不同需要,大小适宜,妇女也能用。他们还采取在塑料粪勺硬化之前加以整形的办法,生产了少数特殊规格的粪勺。
塑料粪勺在质量、规格上的问题都基本解决了,但是销路还是不广。原因何在?他们又到昆山县和太仓县调查,并且运了一批粪勺到浙江省试销,听听浙江农民的意见。
调查的结果,各地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东西很好,就是太贵。当时,塑料粪勺一元二角一只,一般木粪勺只有九角左右。
这次调查给他们的启示是:支援农业的产品要做到物美价廉。因此,他们坚决降低成本。班组之间开展了比学赶帮活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多。在管理上建立限额领料制度,降低了原料消耗。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塑料粪勺的价格比一般木粪勺低了。
经过三次到农村访问,二十多次改进,一批批价廉物美的塑料粪勺便车载船装,运销省内外各地了。今年,他们又用粉碎机、自动拌料机、电动压力机代替了手工操作,粪勺月产量比去年最高月份增加一倍多,还是供不应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