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努力办好半农半读学校
一九六四年以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全面高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教育战线同其他各个战线一样,呈现出一派大好形势。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从调查研究入手,从实际情况出发,突破了教育工作中的旧框框,依靠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精神,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半农半读学校。这种学校,根据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进。这种学校既满足了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又解决了生产队、学生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困难。这种学校,花钱不多,上学方便,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入学率,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这种学校还培养出一批具有革命精神、革命干劲,能实行半农半教的新型教师。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的推行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为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它还促进了农村业余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全日制学校的改革,在我国教育事业上发生着逐步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
半农半读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早在一九三四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延安大学规定的方针是“实行教学与生产结合,以有组织的劳动,培养学员的建设精神、劳动习惯与劳动观点。”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九五八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以后,党中央又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工厂和城市中试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在农村中试办半农半读的学校。这就在全国范围内、在改变教育制度这个根本问题上,进一步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
半农半读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高度结合的新型学校。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从当前看,能够普及教育,贯彻阶级路线,使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便于入学。从长远看,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
普及教育,是一件关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高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普及教育,必须使劳动人民有文化,使劳动人民知识化。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要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在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完全靠国家办一种全日制学校,不但国家负担不起,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和贫农下中农的家庭也负担不起。实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他们自己能解决一部分、大部分甚至全部学习费用,减轻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这样就能多办一些学校。同时,我国地区辽阔,只有举办这样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学校,才能使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山区和偏僻地区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有就近读书的机会。再者,这种学校容易与当地的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学用一致,更切合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各地和各生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很高,这也是能够使它迅速普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然,普及教育和提高文化,这还不是实行这种新的教育制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桥梁,创造条件,逐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最后实现共产主义。在消灭这三个差别中,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任务特别艰巨。因为轻视劳动人民和轻视体力劳动,这是几千年残留下来的错误思想和习惯势力。消灭这些差别,是需要很长很长时期才能完全办到的事情,是要经过五代十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决不是说,消灭这些差别的事情要到若干代以后才能着手,而是从现在就必须着手,逐步缩小,逐步消灭。实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制度,学生同时就是农民或者是工人,他们一面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在生产劳动中掌握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在同农民、工人共同生产和生活中养成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们知识的增长和向劳动化的方向迈进是同时进行的。他们既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又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能文能武,能上能下。在他们身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开始结合起来,这就为将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创造条件。
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从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看,又是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措施之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存在。怎样对待这种差别呢?是继续用脱离生产劳动的办法培养知识分子,从而形成一批既在精神生活上也在物质生活上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的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还是坚持不断缩小和逐步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方针,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法,培养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的新人呢?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真共产主义同假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目前在我国,由于废除了私有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互相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打碎了。但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仍然存在。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逐步消灭这种差别。只有消灭这种差别,才能最终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恩格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辩护阶级差别的最后理由总是说:一定要有一个阶级无须每日疲劳于图谋生计而有暇为社会从事精神劳动。”实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知识分子劳动化了,同时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益密切地结合起来,谁要想为阶级差别作辩护,要想垄断知识,享受特权,骑在劳动人民头上,就不行了。这就彻底挖掉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一条重要根子。
因此,我们说,根据毛泽东教育思想,认真推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大革命,是关系到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种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将来要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主体。对初等教育来说,由于我国学龄儿童多,而且山地多,偏僻的地方多,要普及初等教育,光靠全日制学校是不够的,也要长期地扩大地办半农半读小学。这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只要发展这种学校就行了,不必重视全日制学校了,决不是如此。全日制学校,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当然,它还有不少缺点,仍需大力进行改革,使之更好地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但是,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坚持实行两种教育制度,这两类学校还要同时存在,都必须办好。
要积极试验和推广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革命任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什么思想来确定计划和步骤呢?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校,设在农村的占全国学校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农村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在农村里,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贫农下中农子女和深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不少学龄儿童没有能入学,还有大量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大抓农村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这就要大力发展半农半读小学,同时办好全日制小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几年之后,建成一个为贫下中农和广大群众服务的小学教育网,逐步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龄儿童都能入学。在解决普及小学教育的同时,对那些由于家庭缺乏劳力或经济困难,没有能升入初级中学的高小毕业生,应该为他们办技术性的农业中学。这种学校是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的新型学校。它既能解决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又能为农业生产培养技术后备力量。办这类学校,我们已有了初步经验,今后应采取扩大试办的方针,逐步满足农村的要求。对那些已经在初中毕业了的学生,要为他们试办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其中包括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渔业、财会、卫生等各类中等技术学校,以至半农半读的高等学校。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生产劳动技能;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工作作好了,在一定时期之后,就能逐步形成一个由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半农半读教育体系,大大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从而满足农村对各种人材的需要。这样做,不仅将对改变整个教育事业的面貌起决定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举办半农半读学校,不仅在办学思想上要贯彻毛泽东思想,而且在工作方法上也要以毛泽东思想为依据。首先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两条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教育思想的矛盾问题。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它一方面受到广大工人、贫下中农、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一切革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赞扬,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些人的怀疑、非难和抵制。对于一切赞成的人,愿意为这种革命教育事业服务的人,应该好好地把他们发动起来,团结起来,使能充分发挥其革命的积极作用。至于采取怀疑或反对态度的人,其中少数是政治立场问题,绝大多数是思想认识问题。我们既要反对走资本主义教育的道路,严格划清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界限,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争取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拥护。对受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影响的人,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一时思想不通的人,要善于等待。有些人是在事实面前才能心服的,这就要扎扎实实把半农半读学校办好,拿出经验和样板来,才能有力地说服他们。其次,我们还要很好地把党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变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实际行动。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是一个创新的工作,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许多新的问题,如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安排,以及如何定型和建立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体系问题等等,都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怎样才能很好解决呢?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就是遇事先要调查,先要同群众商量,通过试验,取得经验,进行推广。调查、商量、试验、推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实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是一个大革命。这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农业、工业、卫生、财政等一切部门以及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事情。这是全党的事情。各地党委要充分认识到实行这种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认真把这件大事抓起来,加强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指定专人分工主管这项工作;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制定推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全面规划,并作出统一安排;要定期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这种新型的学校制度得到更健康更深入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正面临一片大好形势。我们一定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深入教育革命,大大发扬革命创造精神,同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地有计划地推行半农半读半工半读教育制度,使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出现一个更新更好的局面,并且在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方面,摸索出一条我们自己的道路。


第2版()
专栏:

  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确定农村教育任务
  坚定不移地推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
会议指出:试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次深刻的革命。它不仅可以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还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是培养革命接班人、防止在我国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措施之一
新华社二十八日讯 教育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试行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为在我国农村中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今后进一步推行这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个更好的基础。
会议还强调指出,在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试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次深刻的革命。它的意义将不仅是可以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和发展中等教育,从长远看,它还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防止在我国发生资本主义复辟的根本措施之一。这是所有革命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会议期间,刘少奇主席作了重要的指示。他并且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一起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到会作了报告。这些给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专门召开会议来研究半农半读这种革命的教育制度,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次会议着重总结和交流了各地试办半农半读学校的经验,提出今后农村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并且研究了进一步推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会议提出今后农村教育的任务是: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进一步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学习大寨,学习解放军的革命精神,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扩大试办农业中学,积极试办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用革命的办法解决师资问题,努力促进农村教育革命更健康更深入地发展。各地还要在试办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由下而上地在学制、课程和教材等方面逐步定型,使半农半读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农村半农半读学校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去年以来,全国很多地区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指示,除了继续对现行的全日制学校进行改革外,都在农村中积极试办了大批半农半读的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这类新型的学校突破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多方面便利了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入学,因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在全国出现了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率提高和女儿童入学率提高的可喜现象。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政治思想好,联系群众好,而且具有革命精神,能够实行半农半教的新型教师。各地提供的办学经验有如百花齐放,异常丰富多彩。
会议充分研究了各地农村教育的这一大好形势,认为能够取得这样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战线上的干部和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依靠党,依靠群众,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果。
会议指出,这一时期试办半农半读学校的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开展教育战线上的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种方法的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教育革命。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各地在试办半农半读学校过程中,都遇到不少阻力,其中大多数人是受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对兴办半农半读学校的重要意义和优越性缺少认识和了解。各级党委很重视这场教育革命,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刘少奇主席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另一方面,竭力支持把半农半读学校办好,拿出有说服力的事实和经验来教育大家。这样,在农村中很快就形成全党全民动手办学的高潮。
在办学过程中,各地实行了在党委领导下的干部、教师和群众三结合的群众路线的方法。这是我国教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发挥。许多地方在着手试办前,首先发动群众,特别是贫农下中农诉没有文化的苦和讨论掌握印把子的问题。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以后,再和他们商量办什么样的学校,学什么内容,以及解决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积极争取农村基层干部的支持。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只依靠少数人办学的冷冷清清的局面,使学校办得生动活泼,并且合乎实际需要。
各地在试办这种新型学校时,还注意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试验,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把学校办好。各地通过调查了解,过去几年,虽然有不少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有所提高,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因为片面强调了学校要办得“一律”和“正规”,没有从实际出发,结果教师的编制越来越大,教育经费越花越多,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却反而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增设教学点,同时分期分批地试办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结果就多快好省地促进了农村小学教育,并进而发展了中等教育。
办好半农半读学校,还必须建立一支革命化的教师队伍。各地提供的很多事实证明,有了革命化的教师,他们带着强烈的阶级感情去办学,就会不怕一切困难,坚决依靠党和群众,努力把学校办好。
各地试办半农半读学校的经验还说明,必须学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很多地方办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都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由当地群众和师生自己动手把学校创办起来。会议认为,这一条经验很重要,也是我国革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之一。
会议还着重研究了今后进一步发展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所需要解决的其他一些有关问题。
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和全日制学校之间的关系。会议指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就中等以上的学校来说,将来要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主体。就小学来说,虽然将来仍要多办全日制的,但在当前,举办耕读小学是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来多快好省地普及小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全日制学校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但是,这类学校还有不少缺点,今后仍须大力进行改革,使它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两种学校制度还要同时存在,都必须办好。两类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半农半读学校应当怎样正确地贯彻阶级路线?是否可以允许地主富农的子女入学?会议经过讨论认为,半农半读学校首先应该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并且帮助他们学好,这是最主要的。对地主、富农的子女,也应该允许他们入学,通过半农半读学校来教育和改造他们。
关于半农半读学校的师资问题,要用组织革命的“志愿兵”的办法来解决。革命的教育,要有一批志愿献身于这种革命事业的教师。各地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培养这种新型师资。地主富农家庭和其他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应该看他本人表现,不能只看成份而完全不要他们当这种学校的教师;凡是愿意为贫农下中农服务的,也可以吸收当教师。
会议号召一切革命的教育工作者,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发扬不断革命的精神,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要和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和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办好半农半读的学校,为在我国创立一个真正符合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需要的新型教育制度而奋斗。
这次会议是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举行的。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教育部门负责人,部分地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党委书记或支部书记,以及各地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的一些优秀教师共一百四十人。


第2版()
专栏:

  倪志钦跳过二米二二
张武纪等创造两项全国新成绩
据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福建二十三岁的著名男子跳高选手倪志钦今天在北京参加一次田径比赛时,跳过了二米二二的高度,不仅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二米二一的全国纪录,而且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跳过这个高度的运动员。
在今天的比赛中,还有五名运动员创造了两项目前全国最高成绩。他们是:福建新手张武纪的撑竿跳高成绩达到了四米七十,不仅打破了四米五八的全国纪录,而且超过了上海著名选手胡祖荣昨天在济南创造的四米六五的全国新成绩;在女子八百米接力赛跑中,由叶丽芳、倪秀珍、李爱卿、周培玉四人组成的解放军女子接力队,以一分四十二秒五的成绩,第一次打破了她们自己在去年创造的一分四十二秒七的全国纪录。
今天的男子跳高比赛非常引人注目。身高一米八四的倪志钦是当横竿升到一米九五——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健将标准的高度时,才开始试跳的。以后,横竿又先后上升到二米○三、二米○八、二米十三、二米十八和二米二二。其中除试跳二米十三的高度时有一次失误以外,其他五个高度他都是用熟练的“俯卧式”跳法一跃而过的。
在这以前,世界上只有两名运动员能跳过二米二二的高度。他们是: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苏联的布鲁梅尔,他在一九六三年曾经跳过二米二八的高度;前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创造者、美国黑人运动员托马斯,他在一九六○年曾经跳过二米二二点九的高度。


第2版()
专栏:答读者

  关于勤俭节约和改善生活问题
  编辑同志:
四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第二版登了一则“答读者问”:《怎样看待这些正常消费?》我们看了以后,同意其中所讲的精神。但是,觉得在思想上对有些问题还不够明确。现在提出来,希望能给我们答复。
(一)我们要提倡节约,提倡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同时,我们又认为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把生活安排得好一点,吃的、穿的、用的好一点,都是正当的。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怎样?我们要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对待勤俭节约和改善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四月十一日发表的李唯英、甄保光两位同志的信里说:穿花衣服、下饭馆等,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生活。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对的。旧社会有钱人那种吃喝玩乐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应当反对的吗?如何把它同我们的改善生活和喜庆活动正确地区别开来呢?
这些问题,很希望能给我们详细地说明一下。
读者 沙华 姚西光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商业工作人员。最近我们在学习人民日报二月十六日社论《以革命的精神做好一九六五年的商业工作》的时候,讨论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积极推销商品,是不是要首先为消费者的勤俭节约打算?比如说,顾客要购买价钱贵一些的商品,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劝顾客购买便宜一些的商品?顾客要买某种商品的时候,我们是要连带地宣传介绍其他有关的商品,让顾客自由挑选;还是不宣传介绍,顾客要买什么就给什么?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有一些不同意见。归根到底,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消费者自己有条件,想购买好一些的商品,想多买一些商品,应当不应当这样做?社会主义商业人员应当不应当帮助他们这样做?希望帮我们解答。
 读者 贺少伟
  沙华、姚西光、贺少伟同志:
你们来信提出的问题,是相互关连的。我们合起来答复,讲一些意见,同你们和关心这个问题的其他读者一起探讨和研究。
首先还是从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的问题讲起。
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都必须实行勤俭节约的原则,提倡艰苦朴素的作风。应当看到,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奴役和掠夺,旧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是很落后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十五年的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改变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面貌。要使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各国,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国人民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国人民在进行国内建设的同时,还负有支援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民族主义友好国家以及世界各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国际义务。这种义务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要完成这些光荣伟大的任务,不勤俭节约,不艰苦奋斗,显然是不行的。
勤俭节约的原则,首先要在生产建设事业中贯彻执行。所有从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部门,都要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勤俭建国,勤俭办社,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要尽最大努力,节省可能节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使国家建设经费中的每一元钱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这对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勤俭节约的原则,同样也应当贯彻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我们不仅要勤俭建国,而且提倡勤俭持家。我们提倡艰苦朴素的无产阶级生活作风,反对铺张浪费的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我国劳动人民是有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传统的。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时期把这种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扬下去。
我们提倡勤俭持家、艰苦朴素,是不是意味着不去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呢?
不,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就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谁都看得到,建国十五年以来,我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食糖和许许多多日用品的生产,比解放以前都有了成倍的增长,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在反动统治时期所不能设想、不能比拟的改善。
两三年前,由于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由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的背信弃义,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由于我们进一步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充分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精神,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恢复而且大大发展了。现在谁都可以感觉得到,我们的市场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
由于我国的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不能要求过多、过高、过快,而只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改善。我们党和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产和建设能够比较快地扩大和发展,同时也要使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有所提高。这里包括不断地增产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数量,改进它们的质量和增加花色品种;适当地增加人民的劳动收入;改进生活福利设施,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国家有计划安排的。
因此,人民群众拿自己的劳动收入,购买自己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商品,或者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这完全是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现象。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同剥削阶级吃喝玩乐混为一谈。资产阶级、地主阶级那种剥削别人、不劳而食、只求享受、吃喝玩乐的腐朽生活,我们当然是反对的。但是,这同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根据自己的可能条件,把生活过得美好一点,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人民群众用劳动所得的正当收入,置几件花衣服,让全家穿戴得整洁美观一些;或者在劳动之余,出去游玩游玩,下个饭馆,以及烫发、照相,等等,这些都是完全可以的,是合乎常情的。对于人们力所能及的正常消费,是不应当加以干涉和非议的。
当然,消费应当是有计划的,这不仅要服从国家的计划分配,而且要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要量入为出,不要使消费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也不要一下子用钱过多,以致以后生活困难。
至于有些人对工作不好好做,对生产马虎应付,对学习不好好用功,而把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面,这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对自己、对社会主义都是不利的,是应当批评教育的。
我们要移风易俗,是改变那些对社会主义、也就是对劳动人民有害的坏风气坏习惯,而决不是反对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相反地,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反映,是我们生产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的趋势。
对于商业部门来说,国家增产的人民生活必需品,为的是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应当积极推销。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人员,有责任向消费者介绍他们可能需要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把供应和服务工作越做越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有的要求好一些,有的要求次一些,有的要求多一些,有的要求少一些,只要这些要求是合理的、是能够办到的,商业人员都应当努力满足他们。人们消费水平上这种一定的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任何人都不应当干预群众正常的经济生活,不应当限制人们生活的合理改善。
以上答复,供你们参考。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