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对话剧《女飞行员》提些意见
编者按:三月七日至十二日,我们发表了话剧《女飞行员》的剧本。作者在附记中,曾经热诚地希望广大读者和观众对剧本提出批评和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从剧本发表到现在,我们收到了四十多篇读者来稿,一致表示欢迎这个好戏,同时也指出了剧本还存在的一些缺点。今天,我们将空军某部几位女飞行员的座谈记录和另一篇文章,发表在下面。希望读者们对这个戏继续提出意见,也希望对其他的戏(例如我们发表过的京剧现代戏《沙家浜》)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作者在修改加工时参考,使剧本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好戏写出了女飞行员的思想感情
秦桂芳(飞行副大队长):我们看了这个戏,觉得很亲切,把我们女同志学飞行的生活都表现出来啦。尤其是我们刚学飞行那阵的心情,写得好。我们第一批女同志学飞行,是在全国解放不久,抗美援朝的时候,当时听到党和毛主席培养我们女同志学飞行的消息,心里头那股高兴劲儿,没法说啦!这是过去连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啊!谁能不激动,不下决心飞出来,为党和人民争气争光呢?剧本写出了我们当时的这种心情。
通过“五姐妹”的成长,表现出了我们革命部队大熔炉的威力,歌颂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这些我们是有亲身感受和深刻体会的。我们这些人,就是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一步一步长大成人,飞上天的。要在旧社会,我们还不是被踩在脚底下。戏里“五姐妹”成长的道路,也就是我们第一批女飞行员成长的道路。回想一下,我们的第一批女同志学飞行,这是我们国家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呀!当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不相信我们女同志能飞上天,戏里那两个教员写得很有代表性。那时,在飞行训练中,有些同志动不动就是女同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句话,女同志不能上天。到底我们能不能飞上天呢?说实话,那阵就连我们女同志自己心里也真没个底。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给了我们力量,鼓起了我们学飞行的勇气,坚定了我们一定要飞上天去的决心呢?一句话,党和领导的教育,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说这个戏写得好,就因为它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女同志飞上天,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胜利。
俞亚琴(机长):这个戏写了我们女飞行员的事,对我们当然是个很大的鼓舞,也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林雪征、杨巧妹她们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处处按毛主席指示办事,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现在做得还很不够,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还有距离,这个戏也鞭策了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听党的话,更积极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更多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女飞行员的生活和成长需要更丰富、更深刻些
李丽真(领航参谋):我们这批女同志学飞行的时候,各方面的条件就好多啦。这不光是物质条件、器材设备好啦,更主要的是因为第一批老大姐们飞出来啦,给我们闯出了一条道,再没人怀疑我们女同志是否能飞上天了。我们从林雪征身上,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老大姐们高尚的精神面貌,坚强的革命意志,另外,我也感到这个剧本对老大姐们当年学飞行的艰苦生活,写得还不够劲儿。平时听说,她们那阵睡的是通铺,练习目测“一米”的时候,是从小土坡上往下出溜,裤子磨破了,屁股磨疼了,她们还照样坚持练,或者从楼梯上往下跑着练。如果戏里边能把她们那阵艰苦的生活多写点,是不是能更好地表现出她们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
何月娟(机长):剧本写了我们女飞行员在航校学习飞行,和在部队执行任务两个阶段的生活。这样很好。单写哪一段也不能表现出女飞行员成长的整个面貌。航校那段生活写得很好。我们开始进航校,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女同志能不能飞上天?剧本把这个问题写出来了。可是到了部队之后,又碰上了新的问题,如女同志能不能和男同志一样执行任务呢?剧本也从正面表现了这点。但两段生活比起来,部队这段没有航校那段写得深刻。
项菲这个人物写得不够准确
韩淑琴(机长):这个戏写了“五姐妹”的成长,现在看起来,好多矛盾是从项菲身上引起的。可是项菲又好象完全是由于老妈妈忆苦之后才转变过来的,政委、林雪征这些人对她的教育,以及她思想上逐渐变化的过程,没有写出来。所以,使人看了感到项菲转变得有点突然、勉强。
秦桂芳:说到项菲这个人物,我感到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准确。比如:参军时带个洋娃娃,到了航校还抱着个冷藏瓶吃冰棍,不站岗写情书,这在学习飞行的时候,不太可能。一来没时间,二来没那份闲心,集中全部精力学习,还怕学不好,飞不出来,哪有那份心情呢?要照项菲那样,我看很难飞出来。现在有些人写作品,为了创造典型,写好人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好事,往他一个人身上堆,让他好得没法再好啦;写差的,什么错事都是他,差得没法再差啦。这样写不是用两分法看问题,不符合“一分为二”的精神。
何月娟:我们学飞行的时候,处理个人恋爱问题是干脆的。学飞行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恋爱婚姻问题毕竟是个人的事情,当领导上教育之后,为了集中精力学好飞行,每个人都决心在学习飞行的时候,不谈这些事。况且,那时候年岁也还小嘛!不象项菲那样,被资产阶级拖住腿,迈不开步。
李丽真:后来项菲虽然跟那个资产阶级分子断了,可这中间拖的时间太长,处理得太晚啦。从一九五四年进航校,一直拖到一九五九年到部队,这中间经过五、六年的时间,怎么能行呢?那样是飞不出来的。
林雪征需要老练些杨巧妹需要坚强些
韩淑琴:“五姐妹”的不同性格,不同特点都写出来了。尤其是林雪征的坚强性格,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品质,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忠于革命事业的赤胆红心,写得比较突出,是我们女飞行员的一面旗帜,学习的榜样。但是有些地方是不是应当写得再老练一些?比如:她允许项菲不站岗写情书,自己直接写信教育项菲的男朋友,后来教育项菲时又犯了急性病,这几件事,她都处理错啦,挨了政委批评,这样一来,显得这个人物没有什么办法。细想一下,林雪征这样的人,从陆军来的,经过战争锻炼,应当写得老练一些。
何月娟:杨巧妹的性格,最好也写得再坚强一点。她解放前是个童养媳,可戏一开场是一九五四年,已经解放好几年啦,她还张口不行,闭口不行的,显得粘粘糊糊的太软了!而且在家还是个模范社员,哪能动不动就哭天抹泪,遇上个事就唉声叹气的呢?
几个技术性问题
秦桂芳:还有些技术性的问题,安排得也不够妥当,比如:空投救灾那场,指挥员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是不能扔下话筒,离开岗位,跑下塔台的。林雪征报告高度二百米,还看不见目标,指挥员命令她把飞机拉起来的时候,她应当马上执行命令,不能立刻请求下降到一百米空投,否则真要撞山了。再就是空投救灾那么紧张,不同于一般的飞行训练,在塔台旁边不应有那么多闲人坐着,改成他们帮助装运空投物资,更好一些。
〔吴树昌整理〕


第6版()
专栏:

让矛盾更集中些,更明确些
田丁
《女飞行员》是一出好戏,但是也有一些缺点。我们喜爱《女飞行员》,希望把它改得更完美。为了这个缘故,我想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
在《女飞行员》一剧中,林雪征等人在党的领导下,同种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斗争。通过这些斗争,她们锻炼得更坚强、更坚定。革命精神在她们身上日益滋长、发扬。《女飞行员》表现了这种革命精神,这是它的可贵之处。革命精神是从斗争中来到斗争中去的。革命斗争是革命精神的基础,革命精神又是革命斗争的推动力。文艺不仅要表现前一个过程,更要表现后一个过程。目前《女飞行员》的演出,对后一个过程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是一件憾事。《女飞行员》的演出对观众说,革命精神使女飞行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包括理论学习上的和实际飞行上的,最后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成为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但是,由于缺乏更具体的描写,观众对革命精神在女飞行员们的实际生活里所起的具体作用,是感受不深的。有的观众甚至也可能怀疑:她们那种雄心壮志和英勇精神,能不能帮助林雪征、杨巧妹等人在短期内,解决诸如文化程度低和航空理论深这类矛盾?这里是有戏可做的,也需要大做特做。当然,要抓住重要的事件,例如克服航空理论学习上的难关,因为这里交织着许多矛盾。至于林雪征克服左偏毛病这类事件,并没有多少戏,即使割爱,也是无妨的。
抓住了一些重要事件,又怎样做文章呢?就以克服航空理论学习上的困难为例吧,我以为可以这样:一方面,深入地表现林雪征等人对郭教员的资产阶级教学方法的批判,不是暴发式地批评一次了事,而是多次地、反复地批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全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引进来,也就是说,把林雪征等人同项菲之间的矛盾贯串进来。例如,可以写项菲对资产阶级教学方法的欣赏,写她对杨巧妹等文化水平低的人的轻视。这样,就可以使得全剧围绕主要的矛盾,突出主要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项菲侮辱杨巧妹埋下伏笔(目前的演出显得很突然)。另一方面,具体地描写林雪征等人克服困难的过程。例如,可以写她们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启示下,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主动地同教员配合,并且帮助教员改革教学方法,等等。通过这些描写,革命精神的伟大意义就展现出来了。
《女飞行员》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以林雪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思想同项菲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之间的斗争。现在的剧本,在揭示这一矛盾的性质上,不十分明确。项菲是一个有相当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她的改造要经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的长期锻炼。这是生活的逻辑,剧本里把项菲的错误归结为“忘本”,这是不准确的。项菲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是应当被改造的。忘掉资产阶级思想这个“本”,不是一件好事吗?现在的演出把小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界限混淆了,它把小资产阶级的“本”同工农群众的“本”一样加以肯定了。由于对这个矛盾的性质把握得不准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不准确了。从演出中我们看到,项菲没有经过什么严肃的思想斗争和艰苦的劳动锻炼,就变得很好了。这是怎样变过来的呢?是“诉苦”,诉小资产阶级过去所受地主资产阶级的压迫之苦。这就不够妥当,也不现实了。
《女飞行员》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剧作者原是小说作家,初次编写剧本,取得这种成绩,就算不错,如若经过进一步的加工修改,一定会使它更好、更完美。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第6版()
专栏:

促进革命现代戏曲的更大发展
——上海《解放日报》社论摘要
从今年元旦起,华东六省一批现代戏曲轮流到上海作汇报演出,现在已经胜利结束。
这是又一次大长社会主义现代戏志气的演出。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和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鼓舞和推动下,华东地区的戏曲革命已经逐步广泛、深入地开展,开始形成群众性的运动。
戏曲革命在文化革命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由于地方戏曲的队伍大、分布面广、观众多,加上它的表现形式又为当地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为了使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这就需要在抓好京剧革命化、话剧革命化的同时,认真抓好戏曲革命化。
一年来,华东地区戏剧工作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这个大好形势的根本原因是:在华东局和各省、市委的领导下,执行了党中央对于文艺工作的指示,开展了戏剧战线上两条道路的斗争,贯彻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但是,目前戏剧革命只是取得初步的胜利。戏剧战线上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斗争。为了在戏剧领域中进一步贯彻毛泽东文艺方向,为了把社会主义戏剧革命坚持下去,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必须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武器,更好地解决下列四个问题。
第一,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戏剧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的谁胜谁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取决于革命现代戏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因此,戏剧创作上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戏剧革命中带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提出的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和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原则,加以正确处理。
必须继续抓紧剧目创作。除安排一定力量创作新剧目以外,还要专门组织力量修改去年创作的大批剧目。凡是政治方向正确、工农群众比较满意的,都要挑选出来分批分期加以修改。不要演一个,丢一个,而要演一个,改一个,演一次,改一次。
我们重视普及,也重视提高。我们迫切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剧目。必须鼓干劲,立大志,努力生产出高质量的剧目。不过,对于省、专区、县的剧团,应该分别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它们从原有的水平出发,尽一切努力向高标准看齐,一步一步地追上去。应该认识到:有了一批高质量的剧目,就更能表现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威力,吸引、说服、团结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参加戏剧革命。当然,高质量的剧目不可能凭空产生,戏剧创作的发展总是从低到高、从粗到精,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有了大批的剧目,才能从中挑选出虽不成熟但有光彩的作品,反复加以琢磨锤炼,使之成为优秀的保留节目。一当这些优秀剧目出现后,我们就有了指导革命现代戏前进的标兵,指导革命戏剧工作者学习的好经验。在提高的指导之下,经过比学赶帮竞赛,把原来少数优秀剧目的水平变成普遍水平,就可以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戏剧事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起来。
第二,政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戏剧,在思想内容上必须革命化、战斗化,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在艺术形式上,要有创造性,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真正感染人。从华东地区戏剧创作情况来看,还有一些同志只注意了政治观点正确,而忽略了艺术感染力。他们不理解缺乏艺术性的戏剧,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不从政治内容出发,不从生活实际出发,专门讲究有没有“戏”,有没有剧场效果。他们不理解,政治内容是第一位的东西,艺术形式是第二位的东西,艺术形式是为表现政治内容服务的,是为表现革命英雄人物服务的,是为表现革命生活和斗争服务的。我们评价一出戏的艺术水平的高低,首先是看它的艺术形式能不能准确地、鲜明地、生动地把革命的政治内容、革命的英雄人物、革命生活和斗争概括起来和反映出来。离开了内容谈形式,离开了生活谈艺术,那就有走上邪路的危险。一般说来,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能力还是不够的,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研究、分析社会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正是加强艺术概括能力的前提。在目前情况下,对于我们的戏剧工作者来说,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仍然是首要的一件事。
第三,艺术上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总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塑造工农兵的先进人物形象出发,一切从更好地表现革命的生活和斗争出发。这次汇报演出中,十五个地方戏曲剧种在表演、音乐、美术的改革方面,作出了一些新的试验、探索和贡献。它们为了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人物、新思想感情,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一些新的艺术程式,一方面,又批判地运用了传统艺术程式中的一些可以采用的东西,或者借鉴传统艺术中的一些好经验创造了一些新的唱腔和舞蹈动作,有的还适当地吸收了兄弟剧种艺术上的好东西而加以发展。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新内容必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各个剧种对待传统艺术形式,又要改革,又要保持自己剧种的特色,不要走得太远,那是不利于联系原有的观众的。但是,传统艺术程式,毕竟是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它是为表现古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服务的,如果照搬照抄,用来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工农兵,就会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我们应该改造其中凡是可以吸收、运用的东西,借鉴一切可以启发我们创造新的艺术程式的好经验。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到工农兵中去,提炼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程式。
第四,带好队伍。要演革命戏,就要同时做革命人。我们的戏曲队伍应该是一支“三过硬”(思想过得硬、生活过得硬、艺术过得硬)的队伍。戏剧工作者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在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中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改造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扫除戏剧工作中的形而上学和烦琐哲学。戏剧工作者必须继续坚持深入生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一年来,戏剧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方面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一般说来,戏剧工作者的生活积累是很不够的,艺术创作的原材料是很不丰富的,写出来和演出来的工农兵英雄人物还是不丰满、不高大的。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必须切实执行毛主席的指示,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华东地区的许多剧团,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宝贵的,需要加以总结。我们的同志要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做了一段工作,就总结一段经验;演了一个戏,就总结一个戏;塑造好一个人物,就总结一个人物;体会到几点,就总结几点,总之,要把点滴经验积累起来,使之逐步系统化,提升为理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戏剧革命中从不大有把握转化为比较有把握,从办法不多转化为办法较多,从不大自由到比较自由。
〔原载四月三日《解放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