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春潮遍地

用肩膀闯出一条新的大道来
马力
迎着一辆辆满载粗大红松,象金凤展翅般飞腾下山的解放牌运材车,返空车载着我在小兴安岭顶峰的运材线上,迅疾地向前驰去。我是多么想见到闯将大老刘啊!
大老刘叫刘庆山,是一个红旗工队的队长,小兴安岭林区出名的劳动模范。我结识他也正好是在这条运材线上。
那时节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大批国产机械涌上山来,新的先进技术设备与旧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开始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究竟怎样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紧紧跟上国家建设飞跃发展的形势?那天,我正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搭乘一辆运材车,到这个矛盾比较突出而生产成绩相当出色的林业局的崇树德工队去作一次访问。汽车走到半道,忽见斜刺里窜出一个中年汉子,大手一伸,拦住了车头。这人尽管身材不高,两颊也略显消瘦,可是往面前一站,却俨然就是半截铁铮铮的黑塔!
“哎呀,大老刘!”司机把车一刹,笑着跳下车去了:“何苦来呢!依我说,你就趁这工夫好好抓你们工队的集材,把木头备得足足的,到时候别让我们窝工排队就行了。你上崇树德工队去取啥经?你不知那里眼下是个矛盾窝子,正愁着打不开锣鼓点吗?”
大老刘却只是微微一笑,拉着司机上了车,朝我笑笑,“你听听,他这是说的啥话呀!人家那里是矛盾窝子,可生产怎么突上去了?菩萨一定得西天的才灵?”一句话说得我们三个都笑了。
其实司机刚才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当我们来到崇树德工队一看,装车场上正停着一大溜解放牌汽车在那里窝工待装呢!
原来那时候林区的木材生产是按这样的程序来进行的:山上设一个采伐组,专管伐树、打枝、造材,再由一个集材组用两台拖拉机把木材拉下山来集中到山脚边的一个固定中楞去,在中楞又专设一个装车组,由他们把木材分门别类归到各种楞垛,再用解放牌吊车装上汽车运到贮木场去。这在过去运输工具困难的情况下,是完全适应的,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用司机们的顺口溜来说:“开的是‘解放’牌,加的是国产油,轰大油门一‘吱溜’,挂上大山能拽走!”中楞上的存材,几天就叫解放牌汽车“吃”了个精光。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崇树德他们发发狠,捡起了过去扔下的“冰沟”作业,在满山上挖下了蛛网似的深沟,往沟里填上冰块,浇上水,直接从山上把木材推到沟里滑下山去,索性把两台拖拉机放在冰沟口,集材往中楞拉。这样,拖拉机集材距离虽然缩短了,产量突上去不少,可是冰沟作业毕竟是笨重的体力劳动,又会造成开春水土流失,对营林更新不利,不能算是改革的方向。
大老刘蹲在一边,望着那冰沟,取出块干粮来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
崇树德走过去猛地拍了他一把,笑道:“大老刘,你别装相!坦白坦白,你在这儿瞅出啥秘密来了?”
大老刘使劲把干粮往嘴里一塞,鼓着个腮帮子,笑了起来:“嗳,瞅出来了,瞅出来了!啥秘密?你们先坦白坦白吧,这是光想缩短集材距离吗?这里头明明揣着个大‘阴谋’嘛!”
“哈!你这双眼睛!”崇树德禁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原来,他们最近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从这冰沟作业的实践里,想出了一条大胆的生产改革路子:想在山坡上修起一条运材线,让解放牌汽车径直开到山上采伐点去直接装车,这样可以闹出它一个减人增产的高潮来。
“我们想是这么想了,正想找你们再合计合计呢,你来了,正好!你看这么办能行吗?”
“好,想得好!”大老刘兴奋地把衣领一敞,说:“老崇,你简直说到我们心里去了。行不行怕啥?是驴子是马牵出来蹓蹓,搞搞试验不就知道了!”
崇树德摇摇头:“愁就愁在这里呀!你看,前面就是块涝洼塘,眼看过几天一化冻,车就进不来了,眼下集中全力狠突运材还打不开点呢,哪还有人手去修道。再说,这是大事儿,粗粗这么想了,里面的弯弯道道还说不上有多少呢,万一两头一耽误,那不眼睁睁把木头困在山上,给国家造成老大的损失么?”
一听这话,大老刘沉吟了一下,猛一伸手把胸襟全敞了开来:“好,既然这么地,咱们请示请示领导,把你这个单项试验交给我们工队吧,我们来帮你们闯它一闯!”
“那怎么行呢!”崇树德感动地按住了他的肩膀:“老刘,这是个风险事儿啊!你们是红旗工队,眼下集材任务正紧,若是有个闪失,全盘工作不都打乱了?”
“看你,说哪儿去了!”大老刘斩钉截铁地把手一挥:“不担风险,闹啥革命,不打碎旧框框,新道道怎能出得来!”崇树德还想说什么,大老刘却反过来一把按住他的肩膀:“老崇呀,有困难,这不假,可分什么你我,只要咱们象抬‘磨骨头’似的,喊一声‘哈腰挂’,大家鼓把劲儿,挺一把不就抬起来了么?”
几天以后,大老刘熬着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守在连夜抢劈出来的一条山坡运材道上,把一辆解放牌汽车接上山场来了。司机一看,既没有绞盘机,也没有吊车,不由纳闷地问道:“你们怎么装车呀!”
大老刘把手里的一副“掐钩”哗啦啦一抖:“就凭这个!”
司机吓了一跳:“哎!就用这笨家伙来搞先进的生产试验,这,这行吗?”
大老刘挺起胸脯一阵大笑:“怎么?当年贺龙元帅一把菜刀闹革命,难道咱们就不能用肩膀闯出一条新的大道来?同志们,上!”说着把衣服一扒,领起一帮小伙子,抖开浑厚的嗓门喊起火辣辣的“磨骨头”号子,就虎虎地干了起来。
嗨——
哈腰挂来,嗨!
哈来来来嘚挺腰呀!嗨!
一步一步往前走呀!嗨!
抬出它个新高潮呀!嗨!
嗨!嗨!嗨!……
啊,好扎实而稳健的步伐,简直就象是一群猛虎下山,气势难挡!好嘹亮而高亢的号子,简直就象是阵阵春雷,震撼了顶峰的山谷河川,热火燎人!
就在这片火热的号子声中,大老刘他们破天荒把八十多立方米木材从山场直接运向了贮木场,比过去的单车日产量,整整往上翻了四番!
正是在这片火热的号子声里,崇树德工队设想的“一条龙”机械化流水作业小工队方案定型了,山上山下引起了一场链锁性的生产新高潮,生产人员减削一多半,而人年产量却由原来的三、四百立方米一下子跃到了一千立方米。正是在这片火热的号子声中,生产技术发展的老路,又一次被勇猛地突破了。
汽车在疾驰前进,我的心潮在汹涌起伏!啊,滚滚春潮动地来,现在在这小兴安岭上各个林班里腾空震宇轰响着的,已经是由数不清的油锯、拖拉机、绞盘机和运材车的强劲马达所组成的一曲机械化生产高潮大合唱了。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广大读者赞扬歌曲《社会主义好》
我们在二月二十四日副刊上发表了秦犁同志的《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文,和郑克峰同志的《我们要高唱〈社会主义好〉》、杨桂元同志的《〈社会主义好〉有严重问题》两封来信。到目前为止,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五百多件来稿和来信。其中绝大多数赞同秦犁和郑克峰对《社会主义好》一歌的肯定估价,只有极少数的人持相反的意见。还有一些同志在热情肯定这首歌曲的同时,对它的不足提出了需要修改的建议。
读者的来稿和来信,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工人、贫下中农、战士对这首歌曲的热烈赞扬和喜爱。有的同志说:“让这首革命的战歌在广大群众中永远唱下去,唱得敌人心惊胆战,唱得革命人民斗志昂扬。”有的同志说:“它唱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藐视敌人、掀起建设高潮的雄心壮志。”还有同志说:“它表达了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和信任,以及坚决跟着党走的决心。”我们和这些同志一样,同意秦犁和郑克峰同志的看法。对一个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对革命的作品作热情的鼓励和肯定,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评论方法。
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这首歌曲并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的。大家希望作者把它改得完善一些的心情也是对的。由于这首歌曲产生于一九五七年,作者是针对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而写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认识,来要求一首前几年创作的歌曲。从读者的来稿来信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工农兵群众是多么迫切需要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和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歌曲,多么需要能够表达我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面貌和豪迈情绪的歌曲。我们盼望作曲家和词作家在广大人民的热情鼓励和督促下,创作出更多更好充分反映伟大时代精神、表达伟大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优秀的革命群众歌曲!
关于《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曲,我们不准备在报纸上展开讨论了。我们衷心地感谢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关心。
编者


第6版()
专栏:

心红手巧 增产节约
——简评科教片《巧用边角料》
李一木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巧用边角料》科教片,是在上海市工业、商业领导部门的帮助下,到四十多个大小工厂、手工业行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工作以后拍成的。摄制人员在向工人群众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了解到广大工人在生产中,千方百计为了节约一厘钱、一小块布、一寸铁料而精打细算。如影片所表现的,上海有两个玩具厂,利用边角布料做玩具娃娃服装,每月就节约两万七千多米花布。有的食品工厂,充分利用冲制罐头盒剩下的铁皮边角料,大一些的就用来制造奶粉瓶等的盖子,小一些的就拿去制造风镜框包边,再小一些的余料,就冲制啤酒、汽水瓶盖子。剩下来几乎大拇指般大小的余料,工人们也不浪费掉,有的五金工厂,却利用来冲制鞋眼,仅一个小型五金工厂,每个月生产鞋眼一千二百万只,就可以节约三吨马口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又如上海有个皮革工厂,用整料剪裁三十五双皮鞋面剩下的余料,还可以拼制成五十多双凉鞋面,使产量增加了一倍多,更小些的余料,就用来做手表带、编纽扣,还能拼制成花色皮包,使小碎料派大用场。
但是,原材料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的现象也还存在,有些小型产品都是用整料做,有的工厂把剩余的边角料,大多作为废品处理,单拿金属材料来说,据估计,上海市一年就有好几百吨余料,是送到钢铁厂再回炉熔炼的。影片针对着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工人巧用边角料的情节,表现了我国工人群众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的聪明才智和勤俭节约的精神。
影片上映以后,从沈阳、西安、广州、上海等地许多工人的反应来看,他们称赞《巧用边角料》就是贯穿着“一厘钱”精神的影片,它教育人们下料必须精打细算,分寸必争,要一点一滴地注意节约。有的工人看了影片后,认为科教片与自己的生产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的工人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检讨,提高了当家作主、勤俭节约的思想。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一个工人回想自己过去在造船工作时的情形说:“明明这段地方只需要五呎料就可以了,可是在车间下料时,为了保险一点,就多放三吋或半呎,宁可到船上去截短,这样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现在想想真不应该。”沈阳某橡胶厂木工车间的工人,看了影片后,他们便利用余料锯成斜角对起来做包装箱子,初步计算,一年可以节约好几万元;二车间一个工人过去用好胶布缠锭子,后来改用废胶布缠,一年也可节约五百尺好胶布。再如西宁面粉厂修理组工人,过去把白铁皮边角料都作废品处理,看了电影后,开动脑筋,用边角料做成风管,每月就可以节省几百斤白铁皮。许多观众由于受到影片的启发,在下料时,考虑大小搭配,大小套用,充分利用边角余料,为国家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的事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我认为影片在表现工人群众利用余料时,如何克服一道道困难,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可贵精神,还显得不足和有粗糙之感。就以冲制啤酒瓶盖利用余料来说吧,不能印商标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如果把用整料印制商标的情形和工人们在冲模上改革成有商标图案,既解决了利用余料的困难,又节约了一道印制工序的过程,通过对比,告诉给观众,这样岂不是更令人信服和从中得到更深的启发吗?另外,有些工厂的余料,自己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了,而其它的工厂倒很需要,但又不知从哪里去找。当时上海市的工业和商业部门,对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办法,例如举办边角余料展览会,让各个工厂根据需要选择,使各种边角料大都得到了合理的调拨,同时,废品公司也经常有专人负责这项厂与厂之间挂钩的工作。这一点,如果也能在影片中突出而简练地加以表现,我想就能使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完整。(附图片)
《机械包装》:包糖果用机械了,包针用机械了……现在,装啤酒也实现了机械化。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一批“工业戏”出现在京剧舞台上
在辽宁省各地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新创作的反映我国工人现实斗争生活的革命现代戏。这些戏成为最近辽宁省京剧现代戏汇演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来自钢都的鞍山京剧团编演的《一对红》,塑造了胸怀大局、团结互助,为国家创造优质钢的平炉工人的英雄群象。这个戏运用京剧的武功来表现现代化的生产劳动动作,反映了钢铁工人的革命气概。《尖兵》歌颂了地质勘探人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冲破重重困难找到新铁矿的英雄业绩。沈阳京剧院演出了反映机械工人斗争生活的《硬骨头》。剧中描写了铸造重型设备的工人敢想敢干,奋发图强,为国产水力发电机生产出重要部件的情景。抚顺和阜新的京剧团,分别演出了《庆高产》、《白发红心》等歌颂煤矿工人的革命现代戏。抚顺京剧团的另一出戏《在新岗位上》,是描述半年前发生在一座新建石油厂里的故事。沈阳、丹东的京剧演员们还演出了赞扬纺织女工创造精神的《红花朵朵》等新戏。
特别受到观众热爱的是两出只有四个人演唱的小戏。一出是由营口京剧团青年演员演出的《把关》。它饶有风趣地描写了青年机械工人们在对待产品质量问题上展开的一场思想斗争。另一出是鞍山京剧团演出的《公私之间》,它赞颂了铁路员工大公无私、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尚风格。这两个只演出四十分钟的小戏,都是专业作者同业余作者合作编写的。工人观众纷纷赞扬这些戏演得象、唱得好,鼓舞人心,看了以后心里亮堂,身上添干劲。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活跃在车间的宣传队
太原印刷厂业余文工队,二十八个人中大部分是五好职工。自建队以来,他们结合本厂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根据工人中的活思想和新人新事,自编自演了话剧、歌剧、相声、快板等共六十四个节目。他们面向生产,服务生产,经常下到车间,深入宿舍,跑到街头,进行宣传活动。大大地活跃了职工和家属的文化生活。他们创作演出的《三○六号商标》、《我的家乡吕梁山》、《排字工人爱铅字》等六个优秀节目,有的在市或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中,获得了节目奖、创作奖。在文工队的带动下,各车间、各职工宿舍的文艺活动都开展起来了。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华东戏剧丛刊》出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华东戏剧丛刊》。它收集了去年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以来华东六省和上海市创作和演出的一部分优秀的革命现代戏。其中包括话剧、京剧和地方戏曲。有以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的昆剧《琼花》、沪剧《红灯记》,有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江西采茶戏《怎么谈不拢》、《秧》、《小保管上任》,还有反映越南人民革命斗争的话剧《南方来信》等。目前已经出版了四本,今后还将继续出版。


第6版()
专栏:

沸腾的车间春来早
北京车辆段车工 赵长华沸腾的车间春来早,英雄猛将志气豪:为了生产更提高,不怕汗水湿战袍!小伙子们写挑战书,大姑娘们送战表,老师傅们出计谋,支部书记吹响冲锋号。支书吹响冲锋号,千军万马往前跃。向前,向前,向前,齐对准预定的目标,新纪录的红线节节高,四处贴出红喜报。四处贴着红喜报,沸腾的车间春来早。毛主席思想的金光,周恩来总理的报告,象和煦的春风,把工人们的心花吹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