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试办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的学校,特别是农村,正在较大规模地举办耕读小学和试办农业中学。这种新型的学校虽然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它毕竟还是新生的事物,最初总是不成熟、不完整的。正如对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人们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或意见,这是很自然的。
在实行全日制教育制度的同时,要不要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这关系到我国如何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的问题,关系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如何培养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革命后代的问题。为了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促进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能在试办中更加健康地发展和巩固,本报决定在报纸上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对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希望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行政干部,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谈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认识过程。
贫农下中农心上的学校
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秀英从临淄县城关公社农业中学毕业了;两个儿子现在还在这所农业中学里学习,大儿上三年级,二儿上一年级。我家祖辈三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如今,三个孩子都是中学生,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啊。
解放后,俺家翻了身,生活好过了,不愁吃,不愁穿,只愁孩子上学这一件事。一九五八年,大女儿小学毕业了,让孩子上全日制中学吧,花钱多,而且光上学不劳动,俺心上也不乐意。叫孩子回家劳动吧,年纪小,在家也做不了多少活。怎么办呢?千好万好,说不完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好,就在这一年,俺这里办起了农业中学,她爹高高兴兴地送女儿上了农中。
一九五九年,俺丈夫去世了。家庭的困难就多了一些。可是因为有农中,大女儿才没有停学。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小学毕业后,也都升了学。如果没有农中,孩子哪能都上学呢?
农中好在什么地方呢?俺从孩子身上就能说它几条。
俺家劳力不足,经济也不宽裕,农中半农半读,就好办多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又搞家务,又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这样,孩子既学了文化,劳动所得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拿去年来说,大女儿在队里是整劳动力,两个小的孩子一边念书,一边劳动,一家得五千多工分,分到了粮、菜、柴、现金,生活满过得去。学校还组织勤工俭学,孩子的学费和书籍费,都是靠他们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解决的,用不着家里操心。
孩子们上了学,一点架子也没有,不是俺夸,社员们也夸。俺大闺女农中毕业了,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推起小车来比得上小伙子。队上的事,她也能出三分主意;有关农业生产的有些新技术,老农不懂的,也来问她。正上学的两个孩子,在队上劳动也是好样的。大儿子锄地、收庄稼,小儿子放牲口、割草,不等人支派就去了。
我们贫农下中农只有在文化上翻身,才能真正掌握印把子。阶级敌人就欺俺没有文化。劳动人民没有文化,在阶级斗争里是会吃亏的。俺知道农中的好处,可也有人不同意,他们的儿子上农业中学没有多久,就退学回家了,说“农中劳动多,不象个学校”。他们不喜欢又劳动又读书的农业中学。咱贫农下中农要把后代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能文能武的接班人,咱就喜爱农业中学,农中是俺贫农下中农心上的好学校。
山东省临淄县城关公社南门
大队贫农 高秀美
(本报记者魏文华代笔)


第2版()
专栏:

“这样的学校,读半辈子也乐意”
农中科研室被耀眼的汽灯照得如同白昼。我们正在对连续三年培育出来的二季晚稻新品种“璜一号”进行室内考种。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计算分蘖,也有的测量千粒重。我们一群贫农下中农的孩子,今天居然能够参加科学试验,培育良种,大家都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
我出身于贫农家庭,家里祖祖辈辈没人上学念书。解放后,爸爸因为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苦楚,下决心让我上学,可是,念到初中一年级,因为家庭生活有困难,休学了。休学后,参加生产队劳动,发现队里的稻种纯度太差,影响产量。于是,我产生了培育良种的愿望。但苦于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一九六二年,我考进了小璜农业中学。因为这个学校是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不需要家里拿钱,我全家都同意我去学习。临走时,爸爸送我到村外,千叮万嘱要我不要忘记学会培育种子的技术。入学不久,我怀着强烈的培育良种的愿望,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研组。科研组刚成立时,大家都缺少农业技术理论,校长就及时组织我们学习《实践论》,使我们弄懂了经过实践才能得到知识的道理。这以后,我们除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水稻栽培等农业技术知识外,特别注意劳动实践,每次劳动时,都注意观察、研究。由于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终于一步一步地由外行变成内行,繁殖了一批良种,提高了种子纯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向本县五十多个生产队输送了几万斤水稻良种。同时,我们又大胆地进行了“璜一号”的新品种的试验。
现在,我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水稻良种培育的技术,还学会了一些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知识。每次回家,爸爸都要我教他和哥哥、弟弟一些农业技术。
另外,由于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参加劳动,和劳动人民接触,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的劳动观点和阶级感情,我比过去更加热爱劳动了。有时,谈起我上农中的事,爸爸就高兴地对我说:“这样的学校,你读它半辈子我也乐意!”
江西省东乡县小璜农业中学
胡礼祥


第2版()
专栏:

希望在报纸上展开讨论
前一时期,我们学校组织了部分教师到几个学生较多的公社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试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的意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家长拥护半农半读教育制度。他们总结了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有四条好处:一、使学生不忘本,不变懒,在校是学生,回家是农民;二、学到了劳动本领,既能拿笔杆,也能拿锄头;三、减轻了国家和家庭负担;四、锻炼了身体。
可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对半农半读这种新型学校看不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半农半读。一个学生的家长对学校建议说:“我的孩子是要升学的,您们把那些不愿升学的孩子编在一个班,让他们去半农半读吧。”有的人说:“在半农半读学校里,学生不象学生,种田的不象种田的。”对于以上这些意见,我们已先后在学生和家长中展开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为了使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的意义,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报纸上展开讨论。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中学


第2版()
专栏:

农业中学办在俺心里了
我是山东省肥城县桃园公社东里村人,今年四十八岁,贫农成份。我全家十口人,两个孩子上农中,一个上耕读小学。
过去俺家并不住在东里村,是住在离东里村三里地的穷山沟里,从俺爷爷起到我这一辈子,没有一个上学的。回想起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的苦楚,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呵。那时,家里日子不好过,俺爹就下了关东。我自己一个字不识,要是爹从关东给家里来封信,就得跑三里地到东里村找人看。这个还不算,家里有点事,如写写算算,也得求奶奶告爷爷的,十分难呵。那时,我也想着上学,可是家里穷,办不到。
解放后,俺家分了房子,分了地,就从那个穷山沟里搬到庄里来了。后来,日子越过越好,我就让我的大孩子燕增上了学。念完了高小,有心叫他多上几年,可是家里劳力少,上中学又要花很多钱,只好让他在家劳动。后来,他担任了队里的会计。二孩子燕明小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公社成立农中,这下子可好了,我就叫他去上农中。经过这二年的学习,燕明成了一个很管用的孩子。说劳动就劳动,家里的、坡里的都能插上手。不光劳动行,写信、记账、打算盘、帮助队里防治庄稼的虫子,都很在行。燕明在农中学习,不用花钱,靠他们勤工俭学就解决了学费和书本费。这样,我的负担全卸了。去年,老三燕新高小毕业了,我没有让他去考全日制中学,又叫他考的农中。现在,他兄弟两个一面在学校念书,一面在队里劳动。劳动时,大的干重活,小的给队里干零活。我的大孩子燕增对我说:“初中毕了业,叫他俩再考农业高中,好好学点实际本事,当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晚上,没有事的时候,我就对他们兄弟几个说:“你们得好生着学习和劳动,不要忘了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要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咱这个家庭供两个中学生,那不是作梦吗?”
山东省肥城县桃园公社老贫农
尹承申口述
(张衍俊代笔)


第2版()
专栏:

为谁办学?办什么学?
去年十月,我校开始试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我们抱着向贫农下中农学习的态度,走出了学校大门,到各生产队进行了多次调查访问。大量的事实教育了我们,办半农半读中学,广大劳动人民欢迎,贫农下中农更欢迎。
过去,我们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捆住了手脚,整天为学生升学伤脑筋。在访问中,我们听到贫农下中农普遍反映,让子女上学是为了学得掌握印把子所需要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知识,不是为了脱离体力劳动。办半农半读学校,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合乎贫农下中农希望和要求的新人来。而有的人让子女念书,则是想让他们的子女去当脱离劳动的知识分子。这件事提醒了我们,为谁办学,办什么学?这是重大的问题。
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贫农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翻身,但底子仍然不厚,有些多子女的贫农下中农供子女上学还有困难,他们特别欢迎办半农半读的中学。一位老贫农说:“半农半读真符合贫农下中农的心愿,孩子既能学到文化,又能参加劳动。”从我校几年来有些学生退学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是贫农下中农和一些人口多、劳力少、生活较困难的劳动人民的子女。这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才有利于贫农下中农的子女入学读书。
在访问中,我们还听到贫农下中农对教学内容提出的许多好意见,如要求学校能使学生懂得基本的农业技术知识,会写总结、报告,写好毛笔字,学好珠算,会算账,懂得农村用电知识等。贫农下中农的这些意见和要求,使我们更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决心也更大了。
北京市平谷县门楼庄中学教师
刘海 王宏业


第2版()
专栏:

显示全民皆兵巨大威力 检阅保卫祖国过硬本领
首都民兵举行军事技术表演
据新华社六日讯 北京市机关、工厂、农村和学校一些基层单位的男女民兵,今天上午举行军事表演,检阅民兵们为保卫祖国练出的过硬本领。
北京市和北京卫戍区负责人,以及郊区两千多名农村干部、农业劳动模范和贫农下中农代表,观看了这场精彩表演。
九时半,两颗信号弹飞上高空,表演开始。只听山谷中响起一阵阵地雷的爆炸声,“敌人”被炸得四处乱跑,但是机警的民兵,在大路、小路、门窗、水井、鸡笼、饭锅到处都布下了地雷。“敌人”寸步难行,碰啥啥炸,摸啥啥响。当“敌人”最后无可奈何地把伤员放在床铺上,又被床上的地雷崩上了天。
这是清华大学民兵表演的室内、外应用雷。他们今天还表演了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自动控制的地雷。当三个民兵发出信号时,十里外一座高山头上立即冒起爆炸的浓烟,他们的表演引起了在场观众和首长们的很大兴趣。
北京灰石厂工人民兵也表演了精彩的连续爆炸的连环雷。这是他们经过多次研究用灰石试制成功的。他们还表演了信号雷、吊雷和防空降兵的对空雷。看完这场地雷战以后,观众们说:我们有了这样强大的民兵地雷阵,敌人胆敢侵犯,将遭到粉身碎骨的打击!
正当观众远望着“敌人”阵地浓烟四起的时候,石景山钢铁公司民兵表演的抛射架桥开始了。只听一声炮响,从炮筒里打出的铁锚,牢牢地抓住四十五米宽断谷横沟对岸的山坡,民兵就从铁锚所带过去的绳索上搭设浮桥,只用了三十二分钟时间,浮桥架成,民兵们在火力掩护下,迅速通过桥梁,炸毁了敌人的堡垒,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支架桥的民兵队伍全是安装工人,他们说,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都在磨刀,我们也要训练,决心学会战地架桥技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找工具,经过多次练习,终于练出了一身硬本领。
架桥表演刚刚结束,一辆大卡车驮着大炮从主席台前飞驰而过,农民女民兵防坦克炮射击开始了。十位炮手姑娘,对一千米外的“敌人”坦克目标,连续射击四发炮弹,弹弹击中目标。
这是平谷县峪口公社峪口大队的女民兵炮班,这个班一共十个人,最小的只有十七岁。这些姑娘都是五好社员,又都是五好民兵。她们学会打炮前,乍一看到大炮还有些胆怯。但当她们学习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听了贫农下中农诉说的阶级苦以后,就带着“打击敌人,保卫祖国不分男女”的坚强决心,顽强锻炼,终于练出了炮响靶倒的过硬本领。
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敌人”的空降特务(气球),民兵们仰卧在地上,举枪对空射击,几分钟就打中了二十六个空中目标,其中,包括高得几乎看不见的气球,也被他们打成碎片。
一场精彩的表演结束了。北京市、北京卫戍区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观众,纷纷向民兵们祝贺。祝贺他们掌握了打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去年冬季以来,北京市广大民兵进一步贯彻了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以政治带动军事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苦练杀敌本领,思想、作风、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许多先进民兵单位和优秀民兵,做到了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


第2版()
专栏:

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烈士永垂不朽
太原各界公祭张友清烈士
张友清同志生前担任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一九四二年五月在反“扫荡”中不幸被俘,同年七月光荣牺牲于狱中
新华社太原六日电 太原各界近千人昨天上午举行公祭,追悼二十三年前牺牲的前中共北方局秘书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张友清同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中共中央委员、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等,以及山西省、太原市各机关团体,送了花圈和挽联。
公祭仪式开始,主祭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大任,向张友清同志遗象敬献花圈,并致悼词。
王大任追述了张友清同志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他说,张友清同志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山西省委书记、北方局统战部长、代理宣传部长、秘书长和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等职。一九四二年五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太行区,张友清同志在领导人民开展反扫荡中,不幸被俘。在狱中坚持了英勇的斗争,由于敌人残暴地施行了各种毒刑,张友清同志的身体备受摧残,在这一年七月七日光荣牺牲于狱中。
王大任说,张友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从入党到牺牲的十七年中,他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曾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一次被日寇俘虏,无论在战场、在监狱、在法庭、在刑场,也无论在阶级敌人面前,在民族敌人面前,都是英勇坚定,始终表现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坚贞不屈、顽强斗争的高贵品质。一九四二年在日寇监狱中,他经常给狱中同志讲革命人生观,号召大家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坚决进行斗争。直到病魔将要夺取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仍然激励身边的同志坚持斗争、坚持斗争,当他第三个“坚”字发出口时,就和同志们永别了。
王大任说,今天我们悼念张友清同志,要学习他那种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斗争的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参加陪祭的有史纪言、刘开基、王中青、贾云标、张日清、何英才等省市负责人。


第2版()
专栏:

继承烈士遗志 坚持革命到底
上海重庆抚顺文水各界人民清明节祭扫烈士墓
新华社上海六日电 上海各界人民最近几天纷纷前往龙华、虹桥、大场、江湾和高桥等处祭扫革命烈士墓。
在各个革命烈士墓地,放满了各界敬献的花圈和鲜花。许多工人、学生、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在革命烈士墓前,举行革命烈士斗争事迹报告会、座谈会,表示决心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斗争到底。
新华社重庆六日电重庆市各界人民连日来纷纷祭扫“一一·二七”殉难烈士墓。从一日到五日,参加祭扫活动的有四万多人。
昨天,牺牲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烈士的墓前,摆满了各界人民敬献的花圈。四千多工人、学生和机关干部,在烈士墓前举行了纪念会。他们祭扫烈士墓后,还参观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
新华社沈阳六日电 抚顺市各界四百多人,昨天清明节到望花公园祭扫雷锋同志墓。
在雷锋同志墓前举行了祭扫仪式。结束后,各界代表举行座谈会,畅谈两年多来学习雷锋的收获和体会。雷锋生前曾担任过抚顺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昨天这两所小学的少先队在雷锋墓前举行入队仪式,有三十二名少年儿童在这里戴上了红领巾。雷锋班的战士也在墓前宣誓,表示要永远象雷锋那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雷锋式的好战士。
新华社太原六日电 昨天清明节,山西省文水县的青少年和胡兰公社的社员,来自北京、重庆、太原等地一百多个单位的工人、学生、干部以及解放军某部代表共八千多人,在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
最近四天内,太原等地的学生、机关干部和解放军官兵有一万四千多人,前往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扫墓,参观了烈士革命事迹陈列室、纪念厅等。


第2版()
专栏:

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剧本创作和技术指导
科教影片质量不断提高
据新华社六日讯 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影片的剧本创作和技术指导,同电影工作者紧密协作,拍摄了许多很好的科学教育影片。
在拍摄工作中,科学工作者们发挥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著名机械学家刘仙洲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他十分重视这项科学普及工作。在帮助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钟》这部影片时,他亲自为制片厂设计我国古代各种各样的钟,对剧本和解说词中的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作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力求在科学性上准确无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协助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猿人》这部影片时,一连几天几夜同电影工作者讨论和编写剧本,有时为了挑选一块标准的古代石头,他们还不辞劳苦地带着拍摄人员满山遍野地去找。担任《绿色工厂》影片科学顾问的著名植物学家汤佩松,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心里一直为影片中化验人员作实验的一个动作不符合科学要求而感到遗憾。在这之后,汤佩松又担任《半旱育秧》这部影片的科学顾问时,就更加认真负责,不仅逐字逐句地按照科学要求审查和修改剧本,而且深夜还坚持在现场作指导工作。农民科学家陈永康和水稻专家杨立炯在修改《一黑一黄》、《二黑二黄》这两部影片的解说词时,尽量想办法运用农民的语言,使影片的内容能为农民看得懂。
由于科学工作者在现场作了认真的技术指导,我国许多科学教育影片在科学内容和表现技巧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不平静的夜》(即《猫头鹰值夜班》)一片中田鼠堵洞、偷萝卜、偷花生,《对虾》一片中对虾的产卵和孵化,以及《带翅膀的媒人》一片中侦察蜂以舞姿告诉外勤蜂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这些使观众感到兴趣而又很难拍摄的镜头,都是科学家亲临现场指导拍摄成功的。


第2版()
专栏:

向农民求教
科教片《甘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拍摄前后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郭奕耀
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广大农村,栽种甘薯的面积很大。甘薯秧苗大都是采用温床育苗。但是,各地区的育苗方法各不相同,就以炕床育苗来说,有些地方是用土炕,有些地方是用回龙炕。土炕造价低,回龙炕造价较高。在管理技术上,有的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有的是零水零火恒温育苗。因为方法不同,投资就有很大差别,而且甘薯的出苗率、成活率和病苗率也有很大悬殊。不仅如此,有些地方不会培育秧苗,长期靠外省支援,这样既花了很多运费,还使秧苗受到很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九六四年我们拍摄了科学教育片《甘薯顿水顿火高温育苗》。这部影片介绍的是河北省卢龙县木井公社的甘薯育苗方法。它的特点是省工省料,甘薯出苗多,秧壮,并且秧苗没有黑斑病。
如何把这一经验形象地传达给农民?在我刚开始接触剧本的时候,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甘薯育秧是个什么样子,我根本没有见过,脑子里是空的。但是,时间很紧迫,一些季节性的镜头马上就得动手。怎么办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搞好任何一项工作,首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并且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于去年五月一日清晨到达木井公社的,然后又到了阺百各庄生产大队。
我们到这个大队的时候,他们的甘薯育秧工作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他们的炕床早已全部搭好,而且秧芽已经露出土面。这就是说,影片里要介绍的第一部分已经过去,只能留待以后再设法解决,要紧的是抢拍眼前的镜头。这时,我们一边了解现场,征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一边抢拍,一边写分镜头剧本,几件事情齐头并进。
在同群众接触当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薯秧不但支援了邻县,还支援了西北、东北等地。这一事实本身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对这项新技术的迫切需要。我们拍好这部影片,使广大农民把这项技术学到手,就是“雪里送炭”,就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我们既要抓紧时间尽快地拍,还要作到科学内容准确。在表现方法上一定要细致,章节清晰、顺畅,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在技术、技巧上力求使农民看懂、听懂。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常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从影片的内容到解说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名称,以至拍摄方法,都请他们出点子,帮助我们解决了拍摄上的一些难题。如影片里看苗浇水问题,剧本写的是叶子萎蔫以后才浇水。可是,在每次浇水以前,我们都没有发现叶子萎蔫现象,这就引起我们的怀疑。后来,向农民请教,才知道原来剧本写的是错误的。他们说,如果等到叶子萎蔫才浇水已经太晚,秧苗就难以挽回了。在水火正常的情况下,由于高温透水,秧苗每天都有新尖冒出来,如果不冒新尖,就要浇水了,再晚浇水会影响秧苗的生长。农民在劳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不但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有了生动、鲜明的电影形象。
误了季节的那部分镜头怎么补拍呢?大队干部也给我们许多帮助,他们不仅给留下了种薯,还给重新搭了炕床。这一部分包括打炕、种薯上炕等五十多个镜头,而这些镜头又不能一次拍下,需要边做边拍。他们几乎用了两天功夫,帮助我们拍摄了所需要的镜头。
影片完成以后,为了提高影片的质量,厂里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到农村征求群众的意见时,也把这部影片带去了。在试映中,农民对这部影片介绍的甘薯育苗方法表示欢迎,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农民提出的这些意见,有的在创作过程中也考虑过,那么,为啥没有把这些意见在影片里反映出来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了解群众的需要。我们接受了这些意见,对影片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例如施肥,就是根据农民的意见补拍的。补拍施肥的镜头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当时没有甘薯秧苗了。如果等到今年秧苗长出来再补拍,这部影片就要推迟一年才能在生产上起作用。为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采用了照片和化肥两次爆光的拍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做,虽然在效果上没有真的秧苗搞的好,然而是可信的,一样能说明问题。
据了解,这部影片在北方农村各地放映后,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有些地方已经采取电影所介绍的方法育秧,直接对农业生产发生良好的作用。这部影片的拍摄前后,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听党的话,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当群众的学生,才能拍出群众需要的和喜闻乐见的科教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