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在清洁队的一天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董福忠
假日里,到朝阳区清洁队劳动了一天,受到一次艰苦的劳动锻炼,更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清洁工人的那种爽朗开阔的胸襟,安于平凡岗位而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永远值得我学习。
“不能让北京的街道不洁净”
上午,我们被分配到体育场路一带,任务是清扫马路。带领我们的是三位中年妇女,她们仔细地交代了工作后,劳动开始了。
我鼓足了劲儿,一路领先。“同志,停一停。”是师傅的声音。我回过头去,只见一位师傅站在我刚扫过的路旁。我忙问:“什么事?”她语气平稳,但脸上神情却很严肃:“你看,路上还有浮土,瓜子皮也没扫净。”
我低下头,心中不由得想:“这些要不仔细瞧根本不会发现的浮土,不扫净有什么关系?”师傅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接过我手中的大笤帚,用劲地重新扫起来,一片瓜子皮儿也逃不过她的眼睛。她一边扫,一边温和地对我讲:“同志,咱们干清洁工这一行的职责就是要保持市容的整洁。尽最大可能不让一星半点的垃圾留下来。我们绝不能让北京的街道不洁净呀,对吧?”
对。“不能让北京的街道不洁净”,这句话说得多么响亮,又多么意味深长。
第一桶
下午,我们跟着掏粪的马车出发了。
我和蔡师傅在一起。他,四十左右,油黑的脸膛上布满了皱纹,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个饱经风霜的“老手”了。开始干活的时候,师傅瞧我个子不大,不让我背粪桶。过了一会儿,我憋不住了,就向师傅要求:“师傅,我来锻炼锻炼!”他笑了:“好,下回让你试试。这回你先瞧着我的姿势。”
轮到我背,师傅只盛了半桶。我有些不服气:“这么点?再装点吧!”“不少了,这少说也有六、七十斤呢,慢慢练吧。”当我把粪桶提上左肩的时候,半桶粪压在从来就很少锻炼过的左肩膀上,真是够劲儿的。但是我咬了咬牙,心中想道:“这是磨练自己的开始,一定要顶住!”
我小心翼翼地迈着碎步,可粪桶还是直晃,桶里的粪便一个劲儿的晃荡,直往外溅。没走几步,弄得我满身斑斑点点。师傅走过来要替我擦,我忙用右手拦住:“不,不要紧。您身上不是也有吗?”师傅会意地笑了。
他乐呵呵地跟在我身旁,边鼓励边指导:“好,步子要迈稳,上身不要前倾,下坡要慢……步子要均匀……”这一路上,师傅的话给了我力量。我挺起胸,骄傲地迈着步子,走向粪车……
掏粪工人的风格
和蔡师傅在一起劳动,虽然只有半天的时间,但他却留给我难忘的印象。
他对情况熟极了。哪个院有厕所,在什么地方,他知道得一清二楚。每进一院,他好似回到了自己的家,老大爷、老大娘都亲热地向他打招呼,有的还端出茶水,说:“老蔡,歇一会儿,喝杯水。”小孩们见了他更是高兴,呼啦一下围过来,叽叽喳喳,问长问短:“蔡叔叔,您不是答应给我们讲故事吗?”每当这时候,蔡师傅脸上的皱纹一下子全舒展开了,就象年青了十几岁,乐得合不上嘴:“好,等我休息时给你们讲。”每当这时候,他就会转过身,激动地对我们说:“同志,你瞧,街坊们待我亲如一家人,我们在旧社会是‘下贱’人,今天成了主人。你说,要不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对得起谁?”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师傅的话音有些颤抖……
师傅的话使我明白了:为什么他对自己的掏粪工作那样热爱,那样认真,那样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师傅在掏粪时不小心,把一点粪便洒在坑外,他连连责怪自己太马虎。等掏完了,我说:“用笤帚扫扫吧?”他回答:“对,应该好好扫一遍!”说完他马上到院子里弄了一勺干土,垫在茅坑的四周,直到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他才离开。临出门,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咱的责任是清除粪便,打扫卫生,可不能反而给人家弄得乱七八糟!”话不多,却表达出师傅的一片诚挚的心意。
不怕脏、不怕累,处处想到别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蔡师傅身上闪闪发光的精神。
向清洁工人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这种高尚的风格!


第6版()
专栏:

帮助农民防治农作物病害
——介绍科教片《麦类黑穗病》
洪锡午
广大农民对于防治害虫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关于农作物病害的知识,却不一定象对害虫那样认识深刻。搞不清病菌的来龙去脉,对它的侵染、繁殖、传播等各个环节的科学道理也不容易理解。其原因是病菌很小,用手抓不到,肉眼也看不见,只能看到作物受病菌侵害后表现症状的某一些阶段。
植物保护专业中病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是较困难的。不同的病害各具特色,要使农民同志深刻地了解这些特点,掌握防治技术,单用文字或讲解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虽然图片、挂图、展览会等形式有它的优点,但要把病害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却比较困难。
看了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麦类黑穗病》影片以后,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在短短的时间内,把麦类黑穗病的生活史、为害过程,用简练的手法,从病原菌到防病技术措施和原理都介绍得很透彻。它的成功处,正是补足了其他宣传方式所不能及的部分,用生动的直观的方法,把科学知识通俗地介绍给群众,使科学技术为农民掌握。
这部影片,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影片虽只放映半小时,却介绍了小麦腥黑穗,秆黑粉、散黑穗,大麦、燕麦、黑麦的坚黑穗和散黑穗等四种麦类的八种病害,内容多而不乱,安排得很紧凑。
第二,彩色影片中动画与实物相结合也是一项新的尝试。要使观众既看到小麦的生长过程,又要看到病菌的活动,在技术上的确有困难,但是,导演用巧妙的手法,运用动画与实物结合的方式,突破了一些彩色片叠印技术难关,基本上作到说理清楚,色彩真实,使观众在短短几分钟或几秒钟内,既看到小麦从种子的萌动到出苗,又同时看到在这个时期中病菌的整个活动过程,它的侵染以及在小麦组织内部的蔓延。同时也看到在小麦生长后期怎么会由麦粒变成一包腥臭的黑粉。把植物体与病菌之间的矛盾揭露无遗,这对提高观众对病害的认识效果是很大的。
第三,病原菌的繁殖体——厚垣孢子,也就是肉眼看到的黑粉,通过在显微镜下的观察,表现出它是怎样萌发的,有力地说明黑粉也是一个个活的个体,只要条件适宜就能象植物种子那样发芽,并且侵入它的寄主。把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真实地放到观众的眼前,是很有说服力的,使迷信天年的想法不攻自破。
第四,影片用相当多的镜头,介绍了我国植物病理学家,对麦类黑穗病防治中的突出成果。例如影片介绍了油粕拌种,这种方法非常简便,不必增加设备投资,效果又好,即使病害较轻时使用,也因增施了种肥,对小麦的增产仍有好处。石灰水浸种同样也是简便易行的方法,效果也很好,能杀死潜藏在小麦种胚内部的散黑穗菌丝体。影片仔细地介绍了这两种主要方法的操作过程和防病原理,体现了我国农业科学的研究水平,也使群众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几种技术,对今后麦类黑穗病的防治工作是可以起促进作用的。


第6版()
专栏:剧评

女英雄形象——阿庆嫂
北京人民印刷厂工人 仝玲 周景林
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沙家浜》,又读了人民日报刊载的修改后的剧本,我们深深地被错综复杂、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所感染。的确,《沙家浜》是一出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好戏。它通过我党地下女联络员阿庆嫂掩护新四军十八名伤病员,和敌人展开的迂回曲折的斗争故事,突出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如何遵循毛主席的“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军事思想,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剧作者运用凝练的笔墨塑造了具有革命胆识、高瞻远瞩的指导员郭建光,塑造了机智勇敢、沉着应付敌人和与同志骨肉相连的地下女联络员阿庆嫂,以及对待革命无限忠诚的沙奶奶和七龙等英雄人物形象。全剧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人看到革命斗争的辉煌远景。
在整出戏中,阿庆嫂和郭建光一样是剧作者着力刻划的英雄形象。她以开茶馆为公开职业,进行着艰险的革命斗争活动:新四军撤离沙家浜时留下的伤病员,由她安置休养;日寇“扫荡”沙家浜时,她负责把伤病员护送到芦荡深处隐藏;县委指示由她联络传达;敌人活动的情报由她向外传递。她的每一行动都和革命活动紧紧相连,她的成功与否都关系到革命同志的安危。
日寇“扫荡”了沙家浜不久,匪首胡传葵、刁德一就接踵而来。以阿庆嫂和郭指导员以及革命群众为一方的革命力量和以胡、刁所代表的日、汪、蒋相勾结的反动势力为另一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方面是处心积虑企图扼杀革命力量,另一方则是千方百计保护革命的火种。阿庆嫂始终处在敌我矛盾的中心,同时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展示了她的机智、勇敢和忠于党、忠于革命的精神。她和敌人直接斗争的第一个回合是在第四场“智斗”。当匪司令胡传葵和匪参谋长刁德一来到沙家浜搜查伤病员的时候,阿庆嫂面临着两个凶恶的敌人:一个是粗鲁、野蛮、无知,然而又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胡传葵;另一个则是阴险、狡诈、反动透顶的地头蛇刁德一。剧中将这两个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刁德一从他和阿庆嫂第一次的接触中,就看出了“这个女人不寻常”,“她态度不卑又不亢”,对阿庆嫂产生怀疑。面对着这个对手,阿庆嫂也作好了思想准备,她懂得“必须察颜观色把他防”,并且巧妙地利用草包胡传葵作挡风的墙,来掩护自己;她还善于抓住敌人内部的矛盾来为自己的斗争服务。如刁德一从阿庆嫂救过胡传葵的事,旁敲侧击地指出阿庆嫂在沙家浜藏着新四军伤病员时,阿庆嫂这样说:“噢,听刁参谋长这个意思,新四军的伤病员是我给藏起来啦。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照这么看,胡司令,我当初不该救您哪?倒落下话柄啦!”她又泰然自若地让匪司令搜查她的茶馆!这一反击,打得既准又狠,既挑拨了敌人的不和,又改变了自己被盘问的不利地位为有利地位,变被动为主动。
敌人决不甘心失败,在第六场“授计”中,阿庆嫂又和敌人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狡猾的刁德一通过上一次的失败,对阿庆嫂更不放心了,他和胡传葵每天都在春来茶馆打牌,借以察看阿庆嫂的动静,切断她同新四军和群众的联系;又扣住了所有的渔船,妄图困死我们的伤病员。正在这危急的时刻,县委委员陈天民化装成大夫来到了春来茶馆。阿庆嫂根据胡传葵爱听奉承话的弱点,巧妙地达到了让陈天民给七龙“看病”的目的,运用暗语完成了同县委联系的任务。接着又假装向湖中泼水,使七龙借泼水的响声跳水偷船,安全地把伤员转移到红石乡。两个回合的交手,刁德一都失败了,可是他并不干休,他从接连发生的几起事情上,更怀疑阿庆嫂有问题。在第三个回合交手时,刁德一的手段就更毒辣,“审沙”一场以审问沙奶奶为名让阿庆嫂当堂旁坐,实际就是指桑问槐,想从沙奶奶的口中找到背后的支持人,也想从阿庆嫂的神色上判定她的身份。这时矛盾达到了高潮。这时的阿庆嫂,仪表从容,没动一点声色。甚至当敌人让她去劝劝沙奶奶时,她还说了一些双关语,使敌人看不出破绽,又鼓舞了沙奶奶的斗争意志。后来还给胡传葵出主意:“押沙奶奶引新四军上钩”,保住了沙奶奶的生命;紧接着敌人假释放沙奶奶,阿庆嫂又将计就计,在送沙奶奶回家的路上,假装同沙“打起来了”,进一步取得了胡传葵的信任。这一切,都表现了阿庆嫂高度的斗争艺术和斗争的策略性。
剧本修改后,既强调了武装斗争的作用,又加强了阿庆嫂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以打击敌人的策略思想。这样,也就消除了原剧过分突出阿庆嫂个人作用的传奇色彩,把这个女英雄形象放在武装斗争和集体力量之中,塑造得更有现实意义和更鲜明了。


第6版()
专栏:

编者的话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就将一事无成。而同劳动人民结合的第一课,就是实地参加集体劳动。知识分子在参加集体劳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体会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在革命化的大道上前进一步。
今天我们发表一位大学生参加清洁队劳动后的一些体会。当然,这体会还是初步的,因而也不是很深刻的,但却是真实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最近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加了各种劳动,我们盼望大家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及时写下来,我们也愿意多发表一些这类文章。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活跃的农村文化工作队
山西省各地从一九六三年冬天开始组织农村文化工作队以来,据五十七个县、市统计,参加农村文化工作队的已达三千多人。这些工作队有的是由文化艺术部门单独组织的,有的是以文化艺术部门为主,吸收教育、卫生、广播、共青团、商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的。他们活动的地区主要是山区农村。他们把地边、街头、场院当作开展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的场所,有的还到社员家里,给那些不能走动的老人演出。浑源县有个三人文化工作队,带着二十四个演出节目、两套展览图片和一些演唱材料,深入山区的偏僻山庄,二十五天内演出了三十二场,展览二十一次,吸引了观众一万多人。社员们说:“出来进去三个人,拉打说唱都能行。”
他们还采取座谈、办讲座和业余训练班、联合演出等办法,给业余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讲解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介绍群众文化活动的经验,传授文艺节目,进行辅导工作。


第6版()
专栏:在文艺阵地上

上海举行农村群众业余文艺会演
上海最近举行了一次农村群众文艺创作节目表演会。来自郊区的二百多名农民业余演员,共演出了五十多个小型多样的节目。
参加这次会演的节目,绝大部分是农村业余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题材或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形式有说唱、锣鼓书、快板、山歌剧、上海文书、沪剧、锡剧等,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风貌。例如热情颂扬贫农下中农在阶级斗争中爱憎分明、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的独幕沪剧《贫农的女儿》,是松江县新五公社的两位业余作者根据真人真事编写出来的。
参加这次会演的二百多名业余演员,绝大部分是贫农下中农和他们的子女。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先进社员,还有些是市、县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的代表。他们演得质朴纯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6版()
专栏:

《水面庄稼》:在水深一尺到三尺的水面,可以种藕,又收莲子,又收藕


第6版()
专栏:

《塑料薄膜育秧》:公社社员正在给秧苗盖上塑料薄膜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