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我们喜欢看这样的新闻纪录片”
最近,我们邀请了部队、工厂、学校的十几位同志,座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一九六四年摄制的几部影片:《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好战士》、《大寨之路》、《公社自有回天力》、《工业的喜讯》、《不要忘记这个地方》、《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等。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下面是这次座谈会的纪要:
座谈会主席:去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生产了不少好的新闻纪录片,我们在电影厂的帮助下,从去年生产的影片中挑选了几部,前天已经请同志们看过了。现在请大家来谈谈对这些影片的意见。同志们发言不必拘束,可以想到一点就谈一点。
梅树城(解放军公安部队政治部):好,我先讲。看了这几部纪录片很兴奋,我们的新闻纪录片有很大进步,政治性强,艺术上也有提高。我们很喜欢看这样的新闻纪录影片。几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寨之路》。大寨人自力更生,不怕困难的精神很动人。当大水把田地冲垮了,面对着一片乱石残土,是向国家伸手呢,还是自己动手?是在困难面前后退呢,还是迎着困难前进?大寨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动手的办法。这就反映了大寨人民的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和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解放前,如果发生这样的灾情,不知多少人要外出逃难,流落异乡。今天,有了党,大寨人民才能面对困难不流一滴眼泪,而是奋发图强,重起炉灶,战胜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刘忠善(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确实,大寨不但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而且,大寨的精神,同样也是我们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寨之路》最大的特点,是充分显示了党的战斗作用和领导作用,也显示了人的因素第一的真理。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同志,不但在困难时能鼓起人们的干劲,而且能长年带头和群众一起劳动,这是很重要的。电影里表现了他和社员一起劳动的情景,很有教育意义。
王明智(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大寨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以陈永贵为首的许多当代英雄人物,这部片子非常有力地反驳了提倡写中间人物的论调。
蒋先雁(北京人民印刷厂工人):《大寨之路》在艺术处理上也有不少优点,它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例如贾进才打石头的细节,就集中表现了大寨人民顽强的战胜困难的精神。这几锤子简直胜过千言万语。再如,陈永贵的一段讲话,不用解说员代讲,用了陈永贵的录音,显得非常带劲儿,有亲临现场的感觉。
王树元(中央戏剧学院教师):瞧贾进才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摄影师为他那双劳动的手拍了特写镜头,看电影的时候,我的那双手简直不敢伸出来了!这个镜头很有力量,热情地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劳动的美。
李德君(中央民族学院教师):《大寨之路》所体现的大寨精神,是我们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人民意志的反映。
《大寨之路》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呢?我想了想,大寨人民走过的这条路是极不容易的,影片在表现他们艰辛创业的过程方面,似乎还显得不够充分。其次,影片没有反映全国人民学大寨的情况,好象也是一个缺点。
王彦生(解放军某部战士):陈永贵讲话时,社员们的神情似乎有点拘束了。
姚进(北京市第二机床厂技术员):关于人的思想斗争方面,影片似乎也可以反映一点。
刘忠善:除了《大寨之路》以外,我认为《公社自有回天力》也非常好。我老家是河北省,看电影时我就想起了黑暗的旧社会。那时,每遇水灾,就不知要夺去多少人的生命财产,不知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但没人管我们的死活,那些奸商,反而借机会抬高粮价物价,穷人真是只有死路一条。现在,有了党的领导,你看国家给灾区群众送来了多少物资呵!瞧瞧供销社货架子上的日用百货有多全!这个对比太鲜明了。凡是经历过旧社会生活的,看了这部电影怎能不受教育!
蒋先雁:《公社自有回天力》,除了说明人民公社的无可辩驳的优越性外,还说明了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影片介绍受灾区群众发扬阶级友爱、团结互助的事迹很有说服力。那位妇女首先不是喂自己孩子的奶,而是喂别人的孩子。电影里介绍这件事的镜头很短,也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看,她只这么把人家孩子往怀里一抱,也就够动人的了。
钱士群(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工人):《公社自有回天力》也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如果不是我们社会制度优越,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河北省受灾地区怎么能这么快地翻过身来!河北省人民在灾后生产自救,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很感动人。农村里的男女老少社员都参加劳动,各级干部也都和群众一起干活,鼓舞了大家重建家园的信心。我过去在上海,解放前每逢淮河地区一闹水,上海街头净是逃难的灾民,警察还拿着棍子赶他们。这真是两个世界的对比呵!
单盛欢(北京钢厂工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好战士》也拍得很好,它主要是紧密配合了当前的形势。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问题。廖初江同志就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廖初江同志自己文化水平很低,但由于他对毛主席著作充满了强烈的阶级感情,时时想到自己是为革命而学,所以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坚持学,这对我们工人也是一个很大的教育。
陈松涛(解放军通信兵政治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好战士》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体现了思想带技术的主题。从思想过硬中体现出技术过硬,这是影片的一个特色。
钱士群:可惜影片上没有廖初江同志本人的录音,如果能录他一段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王明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好战士》反映了部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但表现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后的效果与影响还不太具体。我们学校的同学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性可高了,很想从解放军同志那里多学点经验。
梅树城:《不要忘记这个地方》介绍重庆特务机关白公馆、渣滓洞的情况,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这部片子我以前没看过,也不知道有这么一部好片子。是不是当时没有好好宣传过?
王树元:我想,《不要忘记这个地方》如果能让当时在渣滓洞监狱里同敌人斗争过的人出现,或者让他们向参观的群众讲解这个地方的斗争故事,或者多出现一些烈士的照片,激动人心的力量可能会更大。
主席:大家对这几部影片本身谈了很多意见,是不是也可以谈谈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希望和建议?
刘忠善:我们希望新闻纪录片多拍一些工厂的事。就以学习毛主席著作来说,工厂也有许多学得非常好的。
舒鸿锦(北京景山学校教师):现在很多单位都有了电视机,新闻纪录电影的观众更增加了。学校的同学们也喜欢看新闻纪录片,我们希望电影厂多拍一些配合阶级教育的影片。我们还爱看《全国人民的心愿》、《光辉的节日》这样较大型的影片,特别是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的镜头更是爱看。希望摄影记者多拍一点,而且我们都想多看一会儿,不要镜头一晃而过!
王彦生:国际题材的新闻纪录片我们战士也爱看,象《前进,桑给巴尔》就反映了非洲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我们看了很受鼓舞。对于美帝国主义就得这样针锋相对地斗争。《世界见闻》也很好,开扩了中国人民的眼界,我们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正是要放眼看世界。《世界见闻》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单盛欢:新闻纪录片必须紧密配合政治运动,尽快地反映现实。工人们都喜欢看新闻纪录片,可是有些电影院,有时不放映新闻纪录短片,不知是怎么回事。
舒鸿锦:是不是电影院从时间上考虑得多,认为时间充裕就放一两个,没有时间就不放了。我看应该从政治意义上来考虑。对新闻纪录片,我还提出几点意见:一、一些工业或科学方面的新闻纪录片是否多作些说明,因为一般观众不容易懂。二、一年里是否搞一次优秀纪录片展览。三、纪录片是否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成龙配套地放映。
陈松涛:我们部队里的许多同志都非常爱看新闻纪录片,有些同志因为忙,每到放电影时,就专看《新闻简报》。他们说,故事片可以事后补看,《新闻简报》过后就没法儿补了。大家认为,新闻片反映现实最及时,结合实际最紧密,象轻骑兵一样能够及时起到活的教育作用。所以我希望报纸能加强这方面的评论工作。
梅树城:我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新闻纪录片要快。特别是象国庆节这样的片子,大家想看片子的心情很急切,越快出来越好;二是希望有些新闻纪录片要有点情节,象《大寨之路》似的;三是要加强音乐,例如《北京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的音乐显得单调了一些。
姚进:我还提几个意见:首先是应该多组织新闻纪录片下乡。现在下乡放映的电影工作队,纪录片放得不太多。我上次回到家乡——湖南临湘,看了一场电影,放映以前并没有纪录片。其他地方不知怎么样。其次是报刊上应该加强新闻纪录片的评论工作。最后,有些电影院前的广告栏里和广告画上,对纪录片介绍得很不够,我想至少应该和故事片一般看待。
主席:时间不早了,是不是请电影厂的同志谈谈?
姜云川:我们这些参加新闻纪录电影工作的同志,很愿意经常跟观众见面。今天听到工人、战士、教师、同学的意见,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和启发。我们一定想办法满足大家的要求,尽力拍出更多更好的纪录片。今天在座的没有农民,以后我们要把片子送到农村,请农民同志们提意见。
主席:如果大家有兴趣,这样的座谈会以后还可以开,但主要的是平时多加强联系。希望大家平时多关心新闻纪录片,多提意见。
〔本报记者整理〕(附图片)
《大寨之路》
大寨人自力更生,双手劈山,取石垒坝。(左起第一人是党支部书记陈永贵)
《公社自有回天力》
社员在冻土上抢种小麦


第6版()
专栏:文艺短评

光荣的职责
今天本报发表的有关新闻纪录电影的座谈记录,证明了新闻纪录电影有着广泛的群众性,那些好的新闻纪录片,同优秀的故事片一样,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
新闻纪录电影是党的有力的宣传工具之一,它有独具的特点,是真实生活的形象报道,可以迅速及时地反映正在发生发展中的事件,可以起到电影故事片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为新闻纪录片纪录的全是真人真事,它靠的就是让生活本身发言。看完《公社自有回天力》以后,在那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有谁不承认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人民公社具有的伟大生命力呢?而《大寨之路》所反映的那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给予观众的鼓舞和教育,更是难以估计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正是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各个战线上,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更多更好地拍出优秀的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影片要不要写人,写英雄人物呢?我们从座谈会的发言中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大寨之路》中描写了陈永贵、贾进才等人的事迹,热情地歌颂了大寨人的革命风格,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中,一切光荣豪迈的事业都是由人干出来的,都是跟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广大工农兵群众的忘我劳动分不开的。新闻纪录片应该竭尽全力表现我们生活当中的这些先进人物的活动,并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教育和鼓舞群众。当然,在刻划人物的方法上应该与故事影片有别,例如新闻纪录影片不适宜细致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变化和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先进行动和真实生活,来表现人物,不能够有任何虚构。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主观主义地生搬硬套,便会违反真实,失去应有的说服力和教育作用。
新闻纪录影片还应该教育观众眼望世界,关心世界人民的革命和斗争,在这方面新闻纪录电影有它优越的表现手段,这是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负有的一项光荣的职责。
我们的新闻纪录电影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应该尽量听取工农兵群众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例如我们的新闻纪录片应该研究怎样不遗漏重大题材,怎样拍得更及时,怎样拍得更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等等。电影发行工作者怎样更好地把新闻纪录电影适时地送到广大工农兵当中去,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6版()
专栏:剧评

看江西的三个现代采茶戏
陈东
最近,江西省现代戏曲演出队来首都演出了采茶戏《小保管上任》、《怎么谈不拢》和《秧》。这三个戏虽小,每个戏的演员不过只有二至四人,所演的也无非是一些小事,但是戏的主题都较好,朴健清新,并且饶有民间喜剧风趣。
这三个采茶戏,都是以极为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揭示重大主题的。《小保管上任》写的是生产队仓库的一把钥匙由老保管爷爷移交给新任保管员小孙女的故事。本来这事平平常常,但是作者通过这把小小的钥匙,发人深思地引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来。剧本描写小保管赵承红不仅识透“有利拚命钻,无利不沾边”的那个“尖尖钻”为了捞点便宜而使用的攀亲搭故、奉迎谄媚的伎俩,而且也闯破了贫农老保管夫妇出于热爱集体而考验她的“人情关”。因此,作者透过交接钥匙这件事,不仅显示出当前农村存在着的两条道路斗争,并且,更重要的是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正在成长中的农村青年,他们在接着革命事业接力棒的同时,也继承了老一辈贫农下中农热爱社会主义的高贵品质。其它两个戏亦是如此,都是通过日常生活小故事,比较深刻生动地反映了当前农村大量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
这三个小戏的情节既无惊涛骇浪,人物又不耸人听闻,却以朴健的风格而受到欢迎。例如《怎么谈不拢》演的是夫妻出借衩口(即口袋)的事。丈夫李新有主动把衩口借给生产队,妻子徐招秀却不大愿意,两个都是贫农出身的青年社员,仅仅在公私关系上,口径大小不一,所以有点“谈不拢”。这个戏通过舍己为公的丈夫对“公字少一点,私字多一点”的妻子的谈心与帮助,表现出社会主义的夫妻,不再是被温情脉脉的纱幕所遮盖着的金钱关系,却完全是一种崭新的革命同志关系。这简简单单的两个人合演的一场戏,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关子”可卖,但是人物刻划得比较细腻,节奏也较明快,舞台上充满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不呆滞。
三个采茶戏,能抓住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现象,比较生动地表现了当前农村的新人新风貌,其原因就在于编导和演员学习毛主席文艺思想,长期深入生活。这次来京参加演出的人员中,有不少人是每年约有八、九个月以上的时间巡回农村,为农民演现代戏的;也有长期坚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因此,他们能够从大量普遍的日常现象中,去粗存精地进行概括和集中,发掘和表现出生活的本质,使观众获得了教育。
这次演出也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小保管上任》里的考验方式,有斧凿痕迹;《怎么谈不拢》中的李新有还欠高大,而作为贫农的年轻妇女徐招秀也嫌温柔有余,刚气不足。但是,我们相信,经过演出队同志的不断努力,一定会使这几个戏精益求精,日臻完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