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
雷汀 梁况白
经常地不断地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把货物“迅速及时”、“完好无损”地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是交通运输部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国的交通运输各部门,对于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十几年来进行了许多工作,保证了运输需要,促进了生产。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的日益繁荣,国防建设的加强,运输任务也日益繁重,对于货物运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
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
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首先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全体职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一个为其他部门服务的任务,而交通运输业,几乎与所有的生产、物资部门都发生关系,接触面特别广泛,服务的对象更多,就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在广大职工中深入进行爱护货物的教育,彻底消除那种独家买卖,衙门习气,蛮横无理,利己欺人的旧中国交通运输业资本主义经营作风的残余。要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和一切物资托运部门,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货物运输质量不好,是国家的损失,当然也是交通运输部门的损失。因此,要提倡谦虚诚恳,兢兢业业,助人为乐,严以律己的优良作风,要设身处地为物资托运部门着想,做到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方便周到,手续简便。要简化托运和领取货物的手续,取消装卸搬运过程中某些不合理的费用,交货和取货的时间要照顾到托运部门的方便,铁路和水路干线运输部门还要主动组织各种短途搬运力量为托运部门服务,实行“取货上门,送货到家”的办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质量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加强负责运输制度
其次,对于托运的货物,要坚决实行负责运输制度。加强负责运输制度,从交通运输部门内部来说,就是要坚决消除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从承运货物开始,到货物运达目的地为止,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和健全据以进行工作、划清责任的各项规章和纪律。它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加强岗位责任制,做到从车站到列车、汽车,从港口到船舶,从货场、仓库到装车装船、卸车卸船,所经过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种货物,甚至每一张货物的票据,都有专人负责,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例如在铁路货场管理上的十项负责制度,在港口、码头上的理货制度,在装卸作业上根据各种货物不同性质和要求而建立的负责装卸制度,以及对于某些特殊的或重要的货物实行专人押运制度或快速运送制度,等等。贯彻执行了这些制度,就能够使保证货物运输质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把关,个个负责的风气,运输管理工作也就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物资托运部门之间的关系来说,就是要坚决克服推诿责任、互相扯皮的不良作风,建立和健全在接收、交付货物时据以进行工作、划清责任的各项负责制度,这些制度还应当具有企业间经济合同或契约的性质。主要的是要做到在承运货物和运到后交付货物时,根据规定的物资托运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双方交接、验收、计量、计件等办法,严格进行交接;根据各种货物的不同要求、不同运输距离,规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货物的运到期限,认真执行。同时为了使双方能够更好地执行这些规定,还要有相应的经济约束,例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失以后的负责赔偿制度,没有按期运到时的逾期罚款制度等。很好贯彻了以上两方面的负责运输制度,才能使不断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改善货物在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中转接运工作
再次,大力改善货物在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中转接运工作。货物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全部运输过程,只由一种运输工具来完成的情况是比较少的,经常的、普遍的情况要通过两种以上的运输工具来接转联运,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在全部运输过程中,就产生了货物由一种运输工具转换到另一种运输工具的中转环节。由于各种运输工具的性能不同,设备条件不一,管理方法、操作技术和规章制度也不尽一致,再加上要经过一次交接、待运、倒装等作业,就使这个环节最容易成为工作薄弱、责任不清的地段,造成货物损坏、丢失、短少、积压等等情况。因此,大力改善中转环节的接运工作,对于提高货物运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都是统一运输网中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共同为完成货物运输任务而努力,这在客观上就具备了做好各种运输工具之间协作配合,改善中转接运工作的有利条件。
加强中转接运环节,中心问题是要严格中转港、站的货物交接工作,建立和健全交接责任制度。交接制度是两种运输企业之间互检互评,分清责任,防止事故,保证货物运输质量的好方法,应当根据不同的货物,规定不同的交接验收标准。有的货物,如煤炭、木材,要按装载的状态交接;有的货物,如粮食、水泥,可以进行检斤过磅或点件交接等等。这些标准一经规定,有关人员都应当严格执行。特别重要的,是在交接工作中必须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消灭推诿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做到货物一经交给运输部门以后,不管中途转换过几种运输工具,都能质量良好地按时运达目的地。
密切交通运输部门与物资托运部门之间的协作
复次,更好地密切交通运输部门与物资托运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交通运输部门所运输的货物有千万种,技术性能复杂,在运输途中受到的影响和引起的变化各不相同,对于运输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仅仅依靠交通运输部门本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物资托运部门的协作配合,在货物交付运输以前和运输途中,协助交通运输部门做好有关保证货物运输质量的工作,这是交通运输部门和物资托运部门的共同任务。
为了更好地加强这种协作配合,物资托运部门要正确及时地提出货物的运输计划,以便于交通运输部门及早预备运力,调配适合于装载各种不同货物的车船,做到车船的类型和货物的种类对路。例如交给铁路运输的货物,怕湿的粮食、水泥等就要调配棚车,煤炭、木材等散装物资要调配敞车,汽车、拖拉机、机械设备等要调配平车,石油及其制品要分别调配各种不同的罐车,易腐鲜货要调配保温车,某些超重或特大货物还要专门调配特种车辆,等等。这样才能减少由于调配不及时和车货不对路而造成的种种损失。
同时,要改善货物的包装条件和装载技术。货物包装的好坏,对于运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货物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要经过比较猛烈的震动和颠簸,对于包装的技术就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有不少轻工业品,除了为保护产品质量和美观的包装外,还要有为运输而需要的包装。物资托运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根据不同的货物,利用不同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距离的远近,分别制定各种运输包装和捆绑的标准,严格执行注意选用合乎规定要求的包装器材;改善包装和捆绑的方法。例如装水泥的纸袋,装粮食的麻包,装食油的铁桶,装硫酸的坛子,以及装酒类、瓷器和其他各种玻璃容器的木箱等,都需要保证在运输途中不破不漏。对于棉花、稻草等轻浮货物,应当捆绑紧固,尽可能压缩体积,防止散失。特别是对于化学危险货物,要采取密封或多层包装等严密的措施,以免发生危险,造成重大损失。有些货物虽然在途中不怕震动和颠簸,也不需要特殊的包装,但是容易起火、腐烂和冻结,应当进行必要的防火、防腐、防冻等措施。例如等外木材要进行堵洞、涂泥,刷浆,鱼肉鲜货要加冰,洗煤、精矿粉在冬季运输时要进行脱水、干燥和加油,等等。装载技术与提高货物的运输质量也有很大关系,装载不好,不只是浪费车船的装载容量,更重要的是容易在运输途中发生事故,造成损失。装载过重或偏重,往往造成翻车沉船;陶瓷玻璃等易碎货物,衬垫码垛不当,就会增加破损,长大的货物装载时超过规定界限,就会撞坏运输设备,损伤货物,引起事故;需要互相隔离的危险货物混装在一起,就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主动协助物资托运部门制定各种货物的不同装载方法和配装规定,互相进行装载技术上的监督和指导。
最后,应当看到,提高货物运输质量,不只是一个业务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企业的经营思想作风问题。这就要求交通运输各个部门大兴社会主义的经营思想和作风,灭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和作风。要在广泛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上,提高广大职工的阶级觉悟,进一步开展比学赶帮的增产节约运动,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迎接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


第5版()
专栏:

什么是货物运输的质量标准
丁言
一提到货物运输的质量,人们往往认为这就是要努力使车船跑得快,拉得多,按规定的时间出发和到达,不出翻车沉船事故等等。其实,这些只是对交通运输部门工作的质量要求,是保证提高货物运输质量的手段,还不能反映货物运输的质量。那么,什么是衡量货物运输质量的标准呢?
迅速及时
货物运输的质量标准是由交通运输生产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交通运输业生产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运输是物质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运输生产活动是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的。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努力缩短产品的流通过程,对于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缩短产品的流通过程,就必须加快货物的运送速度。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货物运输的第一个质量要求,就是要做到“迅速及时”。
例如,工业企业为了能保证不间断地进行其生产活动,需要源源不断地运进原料、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工具、设备等各种生产资料和运出各种产品。如果运输不及时,就会发生原材料、燃料供应不上,或者产品积压库满,造成窝工减产以至停产的危险。特别是煤炭、原油、矿石等采掘工业,其生产过程本身绝大部分就是矿内运输过程,它和矿外的专业运输又是密切衔接的。运输不及时,煤炭、原油、矿石大量积压,影响矿内运输停滞,生产也就不能正常进行。
在农业生产方面,还有着强烈的季节性要求。种子、化肥等的运输,不能误了农时;农药和救灾物资,更需要紧急调运,不然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引起人畜死亡。某些经济作物,例如烟叶,收摘以后就需要及时供应烤烟的煤炭,以免发生霉烂;甘蔗、甜菜,收获后不立即运出,就会降低出糖率,等等。
人民对于生活资料的消费也是经常不断的,市场物资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这就要求交通运输部门把粮食、蔬菜、肉类等农副产品从农村及时运到城市;日用百货等工业品从城市及时运到农村,并且要保证不误季节,保证人们的生活需要。
货物运输做到“迅速及时”,还能够减少企业的原料、材料和产品的贮备,缩短物资在运输中的时间,加速物资周转,减少流转费用,这就可以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使国家用同样的资金,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和商品流转任务。
完好无损
交通运输生产活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在运输过程中,既不增减所运输货物的数量,也不改变其质量,也不创造新的物质,只是从甲地把货物运到乙地,进行空间位置的转移。在物资的转移过程中,交通运输业的责任,就是要保证不使物资因运输部门工作的过失而减少了数量,改变了质量,降低了或者失去了使用价值。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货物运输的又一个质量要求,就是要做到“完好无损”。
质量良好的工农业产品,对于各个生产部门来说,就是提供了优良的原材料、燃料、设备和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则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但是,所有这些产品,只有在运输过程中做到“完好无损”,质量才能最后得到保证。如果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运输部门工作不善,使货物受到损失或者错运了地方,例如,煤炭发生亏吨,粮食被淋湿霉烂;鱼苗、牲畜死亡、掉膘;水果、蔬菜、鱼、肉等腐烂变质;日用百货破损、丢失;机电产品的零部件短少;木材起火烧毁;不同标号、规格的产品混杂在一起;装了重油的罐车没有洗刷干净就去装汽油和煤油;装过沥青的车辆未经消毒就去装食糖,等等情况,显然对于生产和消费都是极为不利的。
“迅速及时,完好无损”,这两个货物运输的质量要求,和保证工农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一切工农业产品,都必须通过运输过程,才能最后到达使用者的手里。应当指出,“迅速及时”和“完好无损”这两个货物运输的质量标准,必须在运输过程中同时达到,不能有所偏废。


第5版()
专栏:

美国的农业危机
陈誉
农产品的生产“过剩”危机,四十年来,已经成为美国的不治之症。战后美国的农业危机是从一九四八年开始的,一直持续了近十六年,到如今日益恶化。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一九六四年年初的“农业咨文”中曾经承认,美国的“农业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广大的农村和许许多多小城镇都处于“经济困难”的状态。近来,美国资产阶级报刊又纷纷惊呼,美国农业正遭到“比三十年代更严重的危机的侵袭”。
战后美国农业危机的加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产品生产日益“过剩”,政府放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的“剩余”农产品愈积愈多
据统计,美国“剩余”农产品总值逐年上升,已从一九五二年的十四亿美元,增加到一九五六年的八十七亿美元,一九六○年更突破九十亿美元大关,尽管采取了各种“反危机”措施,一九六三年仍保持在九十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十余年来,美国滞销的农产品增长了近六倍半。在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六一年间,仅政府手中积存的小麦就从五百三十万吨增加到三千八百四十万吨,玉蜀黍从三百一十万吨增加到五千一百四十万吨,棉花从七十万吨增加到一百五十万吨,滞销的农产品总值比美国全年农产品商品总值还要大百分之二十。政府为了储藏这些卖不出去的农产品,每日支付的储存费亦由一九五六年的七十万美元增加到一九六一年的三百五十万美元,每年储藏费超过了十亿美元。收购、处理、储存“剩余”农产品的费用约占美国目前农业经费的百分之七十五,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由于农业部和资本家的仓库已经无法容纳越积越多的“存货”,一部分收购的农产品,只得任凭风吹雨打,听其损耗霉烂,甚至大量加以销毁,充分体现了帝国主义制度的极端腐朽性。
美国“剩余”农产品的存在,绝不是什么“生产过多”,而是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购买力下降,市场萎缩,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另一方面美国广大居民的食品平均消费量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肯尼迪曾公开承认,“每天有一千七百万人饿着肚子上床”,“每十户美国人有一户饮食不足”,“甚至低于营养需要的三分之二”,特别在美国南部,还拥有一个三千万人口的“饥饿地区”。约翰逊也承认,目前有六百万美国人受着政府的食品救济。
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农民净收入急剧下降和农场债务迅速上升
由于大量农产品的滞销,食品工业与商业垄断组织乘机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从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六一年,美国农民出售农产品所得的价格即下跌了百分之十六点四,达到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四年间,又下降了百分之三点三。与此同时,农民支付购买工业品(如农业机器、化肥、日用品)的价格却上涨了百分之十五点八,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七点三,一九六四年再度下降了百分之三,达到了战后的最低点。此外,农民按低价出售农产品,用高价购买食品与农产品制成品,他在每一块美元的农产品零售价格中所占的份额,亦由一九四七年的五角一分减到一九六四年五月的三角六分,为一九三四年以来的最低份额,导致了城乡之间不等价交换的进一步扩大。
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工业品价格上涨,农业生产费用的不断上涨,造成农民净收入(除去生产费用以后的现金收入)的急剧下降。据美国官方统计,农民净收入已由一九四八年的一百七十八亿美元,减到一九六一年的一百三十一亿美元,而且其中还包括了大农场主和农业垄断资本家的收入。农民净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一九四八年的百分之八,下降到一九六一年的百分之三。一九六二年美国农民的净收入比一九六一年减少了四亿六千四百万美元,一九六三年比一九六二年又下降了百分之三,一九六四年已降到二十年前的水平,目前还在继续下降。美国总统约翰逊在一九六四年的“农业咨文”中供认:“平均每个农业家庭的收入仍然只有平均每个非农业家庭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五”,而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正处于成本和价格的严酷夹攻中”。“贫困的人几乎有一半生活在农业地区”,“三分之二的农业工人从所有收入中得到的现金工资每年不到二千美元”,即比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每年最低需要还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咨文”还“估计麦农在一九六四年的收入将比一九六三年减少五亿到七亿美元”。而美国政府向农民征收的税额却逐年增长,仅在一九四○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即增加了两倍,迫使农民不得不靠借债度日。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年,十五年间,美国农民的债务就从七十六亿美元上升到二百二十六亿美元,即增长了近两倍,一九六○年农民的债务相当于当年农民净收入的一点八八倍,一九六二年比一九六一年又增加了百分之十点七,一九六三年初仍然高达一百五十三亿七千万美元。农民由于无力偿还,纷纷把短期债务改变为用土地抵押的长期债务。据统计,美国农场的抵押债务已由一九四五年的四十八亿美元,增加到一九六○年的一百三十一亿美元,由于无力偿清债务而被迫拍卖农场的数字,一九五九年就超过了十年来的平均数字。
中、小农户大规模破产,农村的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在农业危机中,由于农民净收入急剧下降,农场债务迅速上升,小农场无力偿还抵押债务以及大农场吞并小农场,致使大批中、小农场破产。美国农场的数目,已从一九五四年的四百八十万个,减少到一九六四年初的三百四十万个,平均每年减少中、小农场十万四千个左右,仅一九六一年间破产农户的数目就达十二万三千个。目前美国政府正在计划继续消灭二百万个中、小农场。但与此同时,拥有土地四百公顷上下的大农场却增加了百分之八,农业中的垄断统治不断加强,土地与生产更加集中在少数大农场主的手中。
伴随着中、小农户的大批破产与加速贫困化,成批的农民与农业工人被迫离开土地与农村逃往城市,造成了农业人口的逐年减少,农村失业人口的日益增长。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六○年,美国农业人口减少了六百万人,如果以一九一○年至一九一四年为一百,一九六四年已降到四十四。农业人口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一九四六年的百分之十八点八,下降至一九六○年的百分之九,一九六二年又降到百分之七点七。据一九六三年二月美国报刊的报道,美国近七年来每年平均有一百万人被迫离开农业,目前农民正以每分钟一个人的速度流入城市,与城市工人的失业大军相汇合,使原来已经十分严重的美国城市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播种面积日益缩小,农业机器设备投资停滞,农业生产力越来越受到严重的束缚
由于农业生产的日益“过剩”,美国农业播种面积一再遭到政府的强制削减,截至一九六○年初,已有九百万公顷耕地停耕,播种面积缩小到一九一六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农业危机的拖延与加深,农场收入的减少,使农民的积蓄消耗殆尽,自一九五一年起,美国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便一蹶不振,以致迄今未能超过一九五一年的水平,自一九五五年起,更出现了类似三十年代危机深刻时期连续多年农业机器设备投资不能抵偿其折旧的反常现象。一些重要的农业机器的保有量也在逐渐减少。据报道,除一九五一年外,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九年,美国农业投资一直停留在四十至四十九亿美元之间,一九六○年农业机器与拖拉机的销售量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农业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与破坏,充分体现了当前美国农业危机的严重性及帝国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还必须指出,美国的战后农业危机比其战前的几次农业危机更为严重。这首先表现为农业危机的持久性。农业危机除了在侵朝战争期间曾稍有缓和外,十余年来一直在不断恶化,即使在整个经济处于“繁荣”的年代,也未见好转。例如一九五九年,当美国经济已经走出危机时,农业危机不仅未能缓和,反而继续深化。这是战前所没有的现象。其次表现为农业危机全面性。处于危机状态的不仅有种植业,还有畜牧业,波及了农业的各个部门和各种产品,目前美国中西部的畜牧业就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也是战前农业危机所没有的现象。据统计,美国黄油的滞销量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九百万磅,增加到一九六一年的二亿零五百万磅;奶酪也从一百万磅上升到五千四百万磅。与此同时,畜产品价格下跌了百分之十八,而一九六四年比一九六一年又下降了百分之五。
历届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农业危机,曾经花费了几百亿美元,试行过几十种方案。这些方案归纳起来,不外是对内强制缩减播种面积和大量收购农产品,以期减轻农产品“过剩”的压力,保证较高的农产品价格以缓和农业危机;对外倾销“剩余”农产品,转嫁农业危机。但是,由于农业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现象,不消灭资本主义,任何人为的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而且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反农业危机”措施,都是用牺牲中、小农户和农业工人的利益的办法来维护大农场主和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的措施,它加速了中、小农户的破产和农业生产的积聚和集中,加深了广大农业劳动者的贫困化,因而使农业危机更加恶化。
日益深重的农业危机正是美帝国主义日益虚弱的一种表现,它充分证明了美国总统约翰逊最近一再吹嘘的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不过是一派自欺欺人的谎言。整个美国经济是外强中干,极其虚弱的。美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只纸老虎。


第5版()
专栏:

西德劳动力市场上的外国工人
郭季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存在着从比较落后的国家移入的外国工人。例如,美国资本家主要剥削着来自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的工人,英国资本家主要剥削着来自英联邦及其属地的工人,法国资本家主要剥削着来自北非及其属地的工人。这些国家的资本家都怀抱着一个共同目的,即通过雇佣外国工人,来压迫本国工人阶级,榨取超额利润,分裂工人运动。
今天的西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德国,一直存在着大量被雇佣和被奴役的外国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大约有一百万以上的外国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西斯匪徒所占领的国家赶到德国去做苦役的外国工人(包括战俘)总数至少有一千四百万人。战后,虽然西德在雇佣外国工人的比重上,不及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等国家,但是最近几年,西德的外国工人的增长速度显得异常迅速。一九六○年九月,西德的外国工人总数为三十二万五千人,至一九六三年九月,增加到八十二万一千人,据估计,一九六四年将上升至九十五万人。
在西德,外国工人的劳动一般都是繁重的。西德的冶金业、建筑业和加工制造业这三个工业部门,大约集中了外国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在西德企业里工作,就象当年进行强迫劳动的非洲奴隶一样。西德采矿业的资本家,特别对外国工人感兴趣。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采矿工作非常危险,而且极端困难,一般矿工都未老先衰,早期残废。工人们对矿井工作望而生畏,以致劳动力十分缺乏。因此,外国工人是西德采矿业劳动力的重要补充来源。
一般来说,西德工人的工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比较低的。一九五七年,西德工人的实际工资还没有达到一九二九至一九三○年的水平。但是,比起西德本国的工人来,外国工人处境更坏。他们在西德企业中的工资,比做同样工作的西德工人的工资要低百分之二十。这些外国工人的生活条件也极端恶劣。例如,在西德科恩的福特汽车厂里,一间卧室就挤满了二十个意大利来的工人,每人每周要交十个马克的房租。在高昂的房租压力下,大量的外国工人不得不住在贫民窟里。
大量外国工人的移入,成为西德资本家在增长着的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取得大量的适龄的劳动力的重要源泉。它还被资本家利用来作为压迫本国工人阶级的武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西德和西柏林的失业人数增加了十一万九千三百人,全年失业人数增加到二十万二千三百人。同月,联邦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所却介绍了七千名外国工人就业,全年介绍了十三万一千名外国工人就业。
西德资本家利用这种情况来提高在业工人的劳动强度,这就使得西德的工伤事故十分频繁。一九六一年,西德的工伤事故达三百万起以上,平均每天有十六个工人死于工伤事故。战后西德的经济发展史,就是劳动者的一部血泪史。
西德资本家还利用大量外国工人的移入来加强对整个西德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获得了巨量的超额利润。一九六三年,西德资本家的收入总额超出了一千亿马克。
上述情况,再一次证实了列宁的科学论述。列宁指出:“剥削从落后国家来的、低工资的工人的劳动,正好是帝国主义的特别典型的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寄生性就建立在这一点上面,这些国家以较高的工资收买一部分本国工人,同时又无耻地剥削‘廉价的’外国工人的劳动。”(《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一四八页)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专业化生产的一些情况
叶经成
二十世纪以来,在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机械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有很大的发展。一九○○年,美国底特律市奥得斯汽车工厂组织了专业化生产;一九○三年,美国福特汽车工厂也按单一品种的原则组织了专业化生产;随后,在其他机械工业部门,专业化和协作也得到了推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组织专业化和协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由于军事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积累和集中的加强,大大地促进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机械工业的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
战后,在美国、英国、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机械工业中,一百人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很大,五百人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很小。请看下表:
美、英、西德机械工业企业人数占企业总数比重表(%)
100人以下 100—500人 500—1,000人 1,000人以上
美国① 87 9 2 2
英国② 71.8 19.6 4 4.6
西德③ 71.6 21.5 3.4 3.5
①一九五四年数字。 ②一九五一年数字。 ③一九五五年数字。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美国、英国和西德的机械工业中,小厂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专业化和协作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发展。目前,在美、英、法、西德、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个机床厂一般的只有装配、金工、热处理等两三个车间,其他如铸、锻、焊接、标准件和大部分零部件,都由专业厂生产,进行协作。因此,在这些专业厂里,就可以采用高效率设备和新工艺、新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必须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是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中实现的;它是垄断资本控制中小企业、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手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