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怎样对待后进?
开展比学赶帮运动,是推动生产新高潮的重要途径。比学赶帮,既要学先进,也要帮后进。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是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帮助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提高生产水平,同样是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形成不断高涨的高潮。本报在近几个月的一些社论中已经多次谈到过推广先进经验的问题;今天,再就河北迁安大望都庄公社大望都庄大队第七生产队的大转变,谈谈怎样对待后进的问题。
从全局来看,相对地说,后进单位是少数;但是后进单位对全局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后进单位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它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对全局都会发生影响。如果它后退,就会对全局起拉腿的作用;如果它转而向前进,就会对全局起推动的作用。从生产上来说,一个公社尽管有一些很好的高产队,但是被几个低产队拉着,高低一平均,这个公社的平均生产水平就提不高。从另一方面看,后进单位往往是潜力最大的地方,消除了后进队的某些消极因素之后,往往能够较快地大幅度地增产。大望都庄公社的大望都庄第七队过去是全公社产量最低的队,一九六四年大转变以后,粮食产量一下子比一九六三年增产一倍多,棉花增产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这个队大转变的过程中,公社运用在这里取得的经验指导全面,全公社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棉花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二。后进向先进的转化,对全局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后进可以转化为先进,这个道理,很多人在口头上是承认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在改造后进队的问题上,人们常常提出这样那样的困难来。改造后进队很难吗?回答是:又难,又不难。这要看领导者对后进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与先进队相比,后进队的问题是多一些。一个革命者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呢?如果知难而退,绕开问题走;或者一提到后进单位就厌烦,把它们当作包袱;或者只是主观上想着解决后进的问题,而在行动上却是敷衍了事;那末,要改造后进队就很难。如果知难而进,正视困难,分析困难,敢于而且善于依靠群众对困难作斗争,把征服困难、改造后进当作前进的动力,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人们前进。毛泽东同志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大望都庄公社社长范德富,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不回避困难,而是深入后进队,去发动群众征服困难,在一年的时间内,就使过去一向被人称为“拉稀队”的大望都庄第七队,一跃而为全公社的先进队。这就说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改造后进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难与不难,关键在于如何领导。范德富改造后进队的经验证明:要使后进单位迅速改变面貌,领导者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个单位落到后进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常常强调后进单位的自然条件不好、经济条件不好,或者技术条件不好,在生产上一时翻不过身来。应当承认,这些条件不好,是某些后进单位生产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条件是可以经过努力迅速改变或者逐步改变的。为什么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有的队生产发展很快,有的队却停滞不前呢?这就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了。那末,后进队之所以后进,是因为那里的群众落后吗?也不是。在党领导的历次革命运动中,群众的积极性向来是很高的。各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表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群众是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就后进队的群众来说,他们要求搞好集体生产、迅速改变后进状态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一个革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去责备群众,而只是应该检查自己是否实行了正确的领导。
改造后进队必须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抓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只有抓住这个纲,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透过事物错综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范德富深入后进队以后,正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抓住了后进队的关键问题。他透过一些社员要求“跳队”等等现象,看到了群众积极要求办好集体经济的强烈愿望,并且了解到这个队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主要原因:没有树立起贫农下中农的政治优势,原来的一些队干部思想作风不纯,领导核心不健全,因而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经过分析,他认识到,要改变这个队的后进面貌,必须首先组织贫农下中农阶级队伍,健全生产队的领导核心。他在贫农下中农中做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帮助他们在斗争中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办好集体经济的坚强的主力军;帮助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逐步形成了生产队的领导核心。生产队有了以贫农下中农为核心的领导骨干,有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善于走群众路线的、大公无私的管家人,就能够把全体社员团结在一起,为改造后进队打下了基础。
政治第一,思想第一,决不是说政治、思想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而是说政治、思想起统率的作用。统率什么呢?在农业战线上,就是统率农业经济,统率农业生产。如果空谈政治、思想,什么也不统率,岂不成了“空头司令”?解决政治、思想问题,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也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才能把政治、思想落到实处。范德富到后进队以后,正是从解决生产问题着手在群众中进行思想发动的,也是通过生产活动组织阶级队伍、健全领导核心的。这样就把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同经济工作、生产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改造后进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进行正确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也决不是说上级干部要到后进单位去代替那里的干部、群众做工作,包打天下,而是说要善于把后进单位本身的积极因素、骨干力量调动起来、组织起来。改变后进面貌是后进单位群众的迫切要求,是群众自己的革命事业。要坚定地相信群众能够自觉进行革命,能够打开新的局面;去后进队做工作的干部的主要责任是启发和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引导和支持群众的革命行动。不然,改造后进单位就不可能发生应有的效果;即使暂时有些起色,也不可能长期坚持。所谓“人在工作在,人走工作走”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范德富到了后进队,不是以“恩赐者”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以“改造者”的姿态出现,而是坚决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他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自己同后进队的群众是同甘苦、共命运的。群众对一个领导者的信任,不只是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范德富初到大望都庄第七队的时候,群众对于他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是有怀疑的。但是,范德富用他不怕艰难困苦、一心只为革命的实际行动,很快地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了群众的知心朋友。他不只是初到后进队的一个短时期这样干,而是长期坚持这样干。在群众已经行动起来积极开展生产斗争的时候,他仍然完全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同群众一起劳动,而且带头干脏活、干重活。这样,他在群众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就容易见效,就能与后进队的群众在思想感情上完全打成一片,就能做到同心协力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且为后进队新形成的领导核心树立了怎样做干部的活榜样。
既不包办代替,又要在群众中实现正确的领导,就要特别注意培养这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带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在这方面,范德富的做法也比较好。他对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骨干分子,善于放手使用、热情帮助、严格要求。他帮助他们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教育他们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帮助他们发扬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使这批骨干分子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引导群众前进的好带路人。一个生产队,有没有这样一批好带路人,关系极为重要。这个队出现了邵瑞林这样一批好的带路人以后,在党的教育下,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心一意为了搞好集体生产,敢于挺起腰杆向自然作斗争,这就触发了群众蕴藏已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很快地掀起了生产高潮。当然,后进队的一些干部即使有些缺点,大多数是可以教育、可以改变的。只要耐心地对他们做工作,后进队的绝大部分干部是能够成为好干部,在改变后进面貌的斗争中带头实干的。在一般情况下,在发动群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干部的革命积极性。
范德富没有向上级为大望都庄第七队要多少钱、多少东西。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这个后进队只是由于得到了正确的领导,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没有多少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只是抓了一个积肥、一个挖蔓根草、一个深翻地,就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其他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产。这个事实说明:越是后进的单位,增产的潜力越大,群众要求改革的心情也越迫切。只要领导上正确地对待这些单位,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哪怕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都很差的地方,经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奋斗,也可以大为改观。现在,改造后进队的工作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的条件,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高潮正在有力地促进着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广大群众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只要有大批勇于挑重担子的干部到后进队去加强领导,并且象范德富那样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做工作,就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大部分后进队的面貌,把后进的政治水平和生产水平提高到先进的政治水平和生产水平。


第3版()
专栏:

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加速改造后进队
河北各级干部学习范德富的革命精神
本报讯 河北各地各级干部,正在积极学习范德富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范德富是河北省迁安县大望都庄人民公社社长。他到一个后进队蹲点,领导群众苦干一年,改变了这个队的生产落后面貌。
中共河北省委在迁安县委关于范德富到后进队蹲点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范德富到后进队蹲点,为广大干部特别是公社一级干部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省委号召全省干部特别是人民公社的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向范德富学习。学习他深入到生产队,扎扎实实地蹲点,及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实现切实的领导;学习他干字当头,艰苦奋斗,彻底革命的精神;学习他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坚持依靠贫农下中农,有事同群众商量,走好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学习他艰苦朴素,扎扎实实,肯下硬功夫的工作作风。深入具体地开展比学赶帮竞赛,以促进农业生产高潮,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范德富是去年一月份到大望都庄生产大队第七生产队蹲点的。这个生产队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粮食作物及其它农作物产量,在全公社总是倒数第一。他和老贫农社员邵海丰同吃同住,不怕劳动重,不怕工作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一大早就起来,和社员们一道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并且抢着干重活、脏活;晚上一直工作到深夜。他一方面向社员们宣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和本省先进单位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的模范事迹,鼓励大家振起革命精神,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一面依靠贫农下中农社员,研究办法,并带头实干苦干,作出样板,帮助群众解放思想,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范德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很快把贫农下中农社员发动起来,形成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团结和带动大多数社员,群策群力,克服了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在范德富的带动下,第七生产队的社员们把大部分土地深翻了;把二十多亩蔓根草丛生的荒地挖掉草根,变为良田;全队耕地每亩施肥量由不足二千斤增加到七千斤左右。去年,这个生产队获得了粮棉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五百九十六点八斤,比一九六三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点七;花生亩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七十六点八;棉花虽然受了沥涝灾害,亩产量仍比一九六三年提高百分之六十二点八。全队超额完成了国家粮棉油征购任务,归还国家贷款一千多元,社员分得的粮食、实物和现款都比一九六三年增加很多。后进队一跃变成全公社生产上的先进队。
范德富在第七生产队蹲点期间,每进行一项工作,都以这个生产队为基点,先行一步,取得经验,然后再以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指导面上的工作。去年,全社粮食的亩产量也由三百四十斤提高到四百四十八斤。
省委的号召,得到全省大队以上各级干部的热烈响应。许多干部以范德富作榜样,检查思想,找工作差距,决心象范德富那样,深入蹲点,下硬功夫领导群众搞好今年的大生产运动。
不久以前,范德富出席了省贫农下中农、农业先进生产者、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他蹲点落户改变后进队生产落后面貌的经验。他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许多代表表示决心向范德富同志学习。唐山专区各县市到三月中旬已有四千多人深入基层蹲点。迁安县有一百六十七名公社干部深入到后进队蹲点落户。遵化县各级干部学习范德富以后,已有四百八十八名干部到生产队去领导今年的生产运动,还有近百名干部将陆续下到生产队去。(附图片)
河北省迁安县大望都庄人民公社社长范德富,在大望都庄大队第七生产队蹲点,交了许多贫农下中农朋友。
图为劳动休息时,范德富和贫农下中农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旭东摄


第3版()
专栏:

老范和一个后进队的大转变
——记迁安大望都庄公社社长范德富到后进队蹲点改变生产面貌的经过
本报记者 王炳奎 米荣运
河北省迁安县大望都庄公社大望都庄生产大队,在一九六
三年以前,是全社出名的后进队;这个大队的第七生产队,在
全大队又是倒数第一,人们都称它是“拉稀队”。
一九六四年,第七生产队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粮食亩产五百九十六点八斤,比一九六三年增产三百三十二点四斤;花
生亩产一百五十四点七斤,比一九六三年增产六十七点二斤;亩产皮棉五十一点八斤,比一九六三年增产二十斤。除超额完成国家粮棉油征购任务外,社员分得的粮食也多了。“拉稀队”一跃成为全大队全公社产量最高的先进队。
一年巨变,原因何在?社员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老范帮着我们干好了。
老范,是大望都庄公社的社长范德富。
不能绕开问题走
从一九六一年以来,第七生产队粮棉油的产量年年完不成生产计划。因为生产搞得不好,许多人要求离开第七队,插到别的队去。公社党委研究了这个情况,为了帮助后进队改变生产落后面貌,决定派范德富到这个生产队去蹲点。
在这以前,公社和大队曾派干部来过第七队。由于工作方法不当,没有解决啥问题,因此,社员对办好生产队缺乏信心。范德富来到之初,社员也表现不热情。
这种情况,促使范德富想了很多事情:为什么群众对上级派来的干部不够热情?是他们思想落后,还是我们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有问题?想来想去,觉得一个革命干部没有任何理由责备群众,首先应该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摆在面前的问题虽然很复杂,困难很多,可是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教导:干革命就是和困难作斗争。他想:决不能绕开问题走,推过去不管。只要认真照着党的方针、政策办事,紧紧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路来。下定决心以后,他便毅然决然地把行李搬到这个生产队来住。
老贫农邵海丰见他是决心来帮助办好生产队,便对他说:“你要不嫌脏,不怕吃苦,就在我家住下吧!”范德富知道邵海丰老伴去世了,跟前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比较困难。就向邵海丰老汉提出了三项条件:一、对他要象自家人一样,不能当客人;二、不做两样饭,全家都吃一样的;三、安排生活要细水长流。邵海丰老汉笑了,指着范德富对孩子们说:“好,以后你们就叫他二叔吧!”
范德富住到邵海丰家以后,跟社员们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社员们看他好接近,很快就和他熟了。晚上,老邵家成了贫农下中农的小会场,常常坐满一屋人,谈论队上的事。范德富从贫农下中农的话中,很快地摸到了第七队生产落后的根子。
原来,这个队生产条件很差,一百九十多亩耕地,风沙地占百分之五十。有些地蔓根草丛生,锄不净,斩不死,种上庄稼也收成无几。原来的队干部屈服于自然条件不好的压力,在困难面前,不是领导群众坚持斗争,而是各有自己的打算,放弃对集体生产的领导。背后还有阶级敌人在活动。贫农下中农虽然有心搞好生产,但他们说话没人听。由于队上生产无人负责,经营管理不善,贫农下中农辛勤劳动得不到应得的报酬,因而引起大家不满。
树立贫农下中农的政治优势
水有源、树有根,范德富找到问题所在,对发动群众起来革命增强了信心,他想,有些社员要求“跳队”,不是别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现在的队干部有意见,是他们不甘心永远处于落后状态,这正是反映了他们迫切要求搞好生产的强烈愿望。只要把贫农下中农发动起来,树立起贫农下中农政治优势,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范德富就挨户找贫农下中农谈心。讲生产队的事,也讲国内外形势,讲阶级斗争,讲贫农下中农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责任,启发他们树立主人翁的思想,起来革命,挺起腰杆,开展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一天晚上,老范到贫农邵瑞林家里,他们从抗日战争,谈到土地改革,从国家建设,讲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他说:“搞生产,闹革命,咱贫农下中农从来是样样打先锋。过去,党依靠我们贫农下中农推倒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难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碰到一些困难就能吓倒我们吗?……”范德富的话,使邵瑞林深受感动,他表示:党信得过我们,我什么困难也不怕,千斤重担也能挑起来。
范德富抽干活的空隙,又去找贫农社员郭风林,启发他回忆对比。老范说:“你家三辈受苦,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翻了身,如今当了国家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就靠咱贫农下中农当‘顶梁柱’,这样的重任,我们能推给别人吗?……”终于,郭风林也觉悟了。他把脚一跺说:“老范,早先我想的不对,你这么一说,我心里亮堂啦,咱要同全队社员一起干出个名堂来!”
经过老范一个又一个地做思想发动工作,很多贫农下中农眼界开阔了,阶级觉悟提高了。他们在范德富的帮助下,紧紧靠拢在一起,渐渐地形成了这个队的新的领导核心。根据大多数社员的要求,把原先的不称职的队干部停职了,由贫农邵瑞林担任了代理队长的职务,贫农邵森林、郭风林分别担任了生产组长。贫农下中农当家作主以后,干劲很大。这样,中农也靠了过来。
这时候,对于能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第七队的生产落后面貌,有些社员仍然缺乏信心。有的说,七队家底空,生产不易搞好;有的说,咱们的地赖不长苗,缺牲口,少肥料,没有好条件,想彻底翻身不好说。范德富抓住这些活思想,就向大家讲山西大寨自力更生改变贫困面貌等事迹,还向大家介绍了遵化县周桥子大队自力更生大搞积肥获得高产,和沙石峪大队自力更生凿山垫地获得高产的经验。组织大家讨论:大寨和沙石峪的社员能够在山石缝里种出好庄稼,难道我们对风沙薄地就没办法?在一个生产大队里,土地质量差不多,为什么产量数我们低?地薄,家底空,是啥原因?经过发动大家比条件找差距,思想豁亮了,都觉得自己的条件比起大寨、沙石峪要强得多,过去生产搞不好,不能怨地不出力,而怨自己没有人家那种向大自然作斗争的革命精神。范德富抓住这点鼓励大家说,道是人走出来的,生产条件是靠人来创造的,只要贫农下中农一条心,团结中农一起闹革命,就一定能让风沙地长出好庄稼。
由难办到好办
改变生产落后面貌,从何处着手?范德富同贫农下中农社员一起研究,决定马上行动起来,为把沙荒变为良田打三个硬仗:大量积肥;改良土壤;挖掉蔓根草。
当时春节已到,全队现有的肥料每亩不足二千斤,必须迅速展开积肥活动。这个村的东边有个大水坑,由于常年积水,坑底的黑泥一直没人挖过,这是一项大宗肥源。范德富经过和贫农下中农商量,决定从挖黑泥动手。
节令虽然已是初春,但是长城脚下却依然寒风凛冽。挖坑泥必须先凿开一尺多厚的冰层,然后把二尺多深的积水用水桶一桶桶淘干,才能下坑挖泥。在大家决定动手挖河泥的那天,天刚蒙蒙亮,范德富在招呼过邵瑞林、郭彩等以后,就首先去工地了。这时,人们头戴皮帽、脚穿棉鞋还觉得冷,可是范德富光着头,穿着夹鞋站在冰上,挥镐凿冰。大家看到老范带头干了起来,也一拥跳上冰层,干了起来。凿冰不象刨土,镐头激起的冰块,打得脸生疼,连眼也不敢睁。范德富知道这个活脏活重,就带头当大镐手。社员们怕他冻坏脚,劝他说:你说咋干我们咋干就行了,你快回去歇歇吧。范德富当时回答的很干脆:要改变咱队的落后面貌,就得这样干呀!
范德富不怕艰苦的实干精神,深深感动了社员。第一天下坑挖泥的只有九人,第二天增加到十二人,第三天全队二十多名社员大部分都参加了挖泥活动。就这样苦干了二十多天,共挖出黑泥二百一十多车。
在挖泥的同时,范德富又和社员们一起,开始了另一场战斗。他听说遵化县推广高温沤肥的先进经验,便带领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前去学习,回来后先在第七队试验推广。这时,大地还在封冻着,地硬得象石头。有人说:这么硬的地怎么能挖沤肥坑?范德富对社员说:“春天多积一筐肥,秋天多收一升粮。不趁春天把肥料准备好,咱七队怎么翻身?”他一说,首先打动了贫农下中农邵森林、王俊喜。他们说:干革命就不能怕硬碰硬,刨沤肥坑活难干,我们俩包下了!他们从清早下地一直干到出三星,三天半就把二十四个积肥坑挖成了。有了积肥坑,搜集肥源又遇到了难题。人们受旧习惯的束缚,谁也不愿意往外倒人粪尿。范德富一面耐心地向干部和社员讲高温沤肥的好处,一面亲自动手,担草脚粪,担人粪尿,填坑垫土。这种带头实干的作风,鼓舞了社员们的干劲。贫农社员王风春自动出来当积肥员。在贫农下中农社员的带动下,家家自动把粪尿单积起来,交到队上集体积肥。接着,他又带着社员扫街土、打坯换炕、换隔山墙,一鼓作气,全队积下各种肥料九十万斤。加上原有的三十六万斤,每亩地约施肥七千斤。
人们在劳动中看到了希望,干劲越来越足。土地解冻以后,范德富又和社员一起展开了刨蔓根草的斗争。蔓根草是一种扎根很深、生长力很强的野草,需要一镐一镐把土地深翻二尺左右,才能把草根挖净。在范德富的带动下,展开了夺红旗竞赛,你追我赶,劳动竞赛搞得热火朝天。苦干了一个多月,不光彻底根除了二十多亩地的蔓根草,还用大镐深翻土地五十多亩。
打了积肥、刨蔓根草和深翻土地三个硬仗以后,大家深深体会到:“困难就怕革命干劲,不干就难,干就不难。”社员群众向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更坚定了。全队二十五名男劳力,去年出勤都在三百天以上。代理队长邵瑞林从去年三月份以来,除了下大雨以外,没有缺过一天勤。他们就是用这种实干苦干精神,攻克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带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范德富清楚知道,要改变第七队的落后面貌,第一步要用实干苦干精神教育群众坚定战胜自然的信心;要巩固革命的成果,引导群众不断继续前进,必须带出一个革命的好领导班子。因此,在发动起贫农下中农以后,范德富对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贫农下中农骨干分子,一方面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斗争,放手使用他们,具体教给他们学会掌握阶级路线和群众路线。
群众行动起来以后,第七队接连打了几个硬仗,麦收前,各种农活走在别队前边。论肥料,七队施的最多;论播种,七队完成的最早,质量也最好。春苗、秋苗一片葱绿。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虫害出现了,棉花攥了拳,花生秧上爬满了一层蚜虫,叶子由绿变黑了。这时,有人找范德富说:老范,你是社长,现在虫灾这样严重,还是向国家借点款买治虫药吧!邵瑞林听了插嘴说,每个人都应该想到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咱这些年作了什么?我们不能欠着国家的旧债,还向国家伸手借钱,我不同意这么办。
从邵瑞林言谈里,范德富看到了一个好苗头。这就是在困难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于是,范德富鼓励他说,瑞林!你的想法很对,干革命,就要有这种胸怀全局和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但是,只这点还不够,还要有办法。办法哪里来?要找群众商量。邵瑞林按照他的指点做了。在贫农下中农社员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要求大家想办法帮助队上克服困难。贫农社员郭彩说:过去有的地方曾经用大叶芦毒草(中药)治过虫,很有效,建议队上做试验。大家听了,也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主张马上动手去找这种草。后来,他们在长城外青龙县山区找到了这种草,在当地社员帮助下,打来了不少大叶芦。砸烂,兑水,熬好,试喷,很快把蚜虫控制住了。
通过除虫斗争,邵瑞林等贫农下中农骨干分子受到启示,学到本领,进一步坚定了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信心。
夏天,为给种麦备肥,范德富向大家介绍了打青草压绿肥的经验。可是,这里过去并没有打草压绿肥的习惯,群众都不信服这个办法。有的干部觉得这样做不花钱能办大事,就主张给社员分配打草任务。范德富说:不能这样做,群众思想不通,就不能硬让大家去干。为了说服群众,他帮助邵瑞林、郭彩等几个骨干分子先在队上搞试验。社员们亲眼看到用青草压绿肥质量很好,就很快行动起来,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共压了九万多斤优质肥料,每亩麦田施肥八千多斤。范德富采取这种既帮又带的方法,每做一项工作,就组织大家总结一次经验,逐步帮助新干部学会了领导生产的本领。
范德富对于这些贫农下中农骨干分子,除了在生产中、工作中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外,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教育他们: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对阶级弟兄要有无限的热情,对阶级敌人要有高度的警惕。在范德富帮助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这些贫农下中农骨干分子,不光在生产上过得硬,而且都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的好作风。
这批骨干力量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他们团结群众,克服了前进路上的重重困难,夺得了去年粮棉大丰收。
点上的经验推动了面上的工作
范德富到第七队蹲点落户,而且以很多的时间在队里参加劳动,跑面上的时间不如过去多了;但是,由于他深入一点,解剖麻雀,有了实践经验,不光把第七队搞好了,而且有力地指导了面上的工作顺利开展。例如推行劳动定额制度,在大望都庄公社已经有几年了,但一直没有很好地推行。这是为什么?范德富到第七队以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和干部社员座谈。一些贫农下中农说:这个事光指靠干部是不中的,大伙的事要大伙管才行。群众的意见对范德富启示很大。他想,如果社员共同负责管这件事,农活质量问题不就有保证了吗?范德富又同干部、贫农下中农共同研究,制订了小组包工、民主验收的办法,并且发动各组社员互相勉励,组与组相互验收。这样,不光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农活质量也显著提高了。这个办法很快就在全大队推广了,然后又在别的大队推广。现在,全公社已有半数生产队的部分农活实行了小组包工、劳动定额。
范德富到第七队蹲点一年多的时间里,从春季积肥、深翻土地到田间管理和夏季压绿肥,都是一步带一步,在第七队作出样板、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去指导面上的生产。
去年不光范德富蹲点的第七队粮棉获得大幅度增产。大望都庄大队八个生产队,去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比一九六三年提高了百分之六十点五,棉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六十六点三。全公社与一九六三年相比,粮食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一点七,棉花亩产量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二点七;花生虽然受了灾,亩产仍达到一百斤。为什么粮棉能高速度增产?在许多原因之中,范德富正确地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年的时间,大望都七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范德富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他决定继续坚持在第七队蹲点,并在搞好点上工作的同时,及时总结改造后进队的工作经验,更自觉地、有计划地加强对面上工作的领导。现在他蹲点的第七生产队,全队社员已改良土壤四十多亩,每亩备好肥料七千斤,争取今年获得更大的丰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