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高产地区的棉花能不能更高产?
慈溪夹塘公社有所前进
浙江慈溪县夹塘公社党委书记 丁寅初
我们这里解放前是个苦地方,相当大一部分土地盐分多,长不起棉花。农民形容这些土地是“种种六谷象株香,种种棉花一筷长”。即使好年景,每亩也收不上百斤籽棉。
解放后,棉花才有了发展。特别自人民公社化以来,产量步步高升。全公社七千多亩棉田,一九五九年平均亩产皮棉(下同)九十三斤,一九六○年以后年年平均亩产一百二十斤以上,一九六四年达到了亩产一百八十斤的更高产量。
一九六四年我们公社向国家出售棉花一百三十三万斤,超过计划六十四万多斤,提存的公共积累比上年增加十万多元。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社员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同时,又给今年棉花增产打下了更好的物质基础。目前,广大干部和社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决心要在今年棉花生产中取得一个更好的收成。
棉花连年增产,特别是一九六三年达到亩产一百五十多斤后,在一些干部和社员中滋长了自满情绪和生产到顶思想,有人说:“今年丰收是靠老天帮忙。明年能保得牢一百五十多斤,就谢天谢地了。”是不是棉花增产真的已经到顶了呢?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组织大家讨论。
一开始讨论,就有人提出:为什么第四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平均亩产量在二百斤以上,而第三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只有一百二十九斤呢?经过讨论,大家分析出了“四同四不同”。这两个生产队的领导力量、天气、土地和劳力等条件基本相同,为什么亩产量会相差七十多斤呢?主要是“四不同”的缘故。这就是,绿肥产量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草子产量高,三大队十一生产队草子产量低;防治病虫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在治虫中,认为该用的“药本”还要用,三大队十一生产队怕治虫成本大,收入减少,很多棉花被虫咬掉也没有及时喷药;时机抓得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社员干劲十足,突击春播打硬仗,四月二十日就结束了,三大队十一生产队动手慢,到四月底才结束,因此迟花多;改良土壤不同:四大队十一生产队每亩咸地施羊肥五百斤,三大队十一生产队却忽视了施肥。通过这两个队的对比,大家清楚地看到,人的主观努力不同、措施不同,产量也就不同。
高产单位是否还有漏洞呢?一找,漏洞也还不少。从整个公社看,还有一批低产地;绿肥面积不多,产量不高;治虫专业队伍不健全,喷雾器不足,不能打歼灭战,部分棉田棉花受了红蜘蛛的害;抗旱条件较差,除有的地方水源不足外,主要是排灌网没有建成。
低产的找到了原因,高产的找到了漏洞,继续增产就有了奔头。
去年全公社建立了一千三百五十亩丰产田,实行了土地、劳力、指标、措施四落实。第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在第八生产队和群众一起种了十四亩半丰产田,通过试验,深切体会到了丰产田能解放人的思想。去年有的人认为“三大队破地,弄不到高产”;后来,他们看到这十四亩半丰产田亩产二百三十多斤皮棉,比大队平均亩产量高出五成,就信服地说:“真是只有懒人没懒地,棉花产量没边际!”
要发动群众搞丰产田,社、队干部必须先做出样子。五年来,我们一直以第九大队为基点,搞样板,树旗帜。去年在九大队的播种、芽苗移栽、深中耕培土、抗旱、除虫、施肥、打顶、后期培育、田间选种等活动中,七次集中全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共同做样子,统一标准,研究办法。由于增产关键抓得紧,全大队一百四十一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二十一斤,比一九六三年每亩多产三十五斤。
在第九大队争取棉花高产的实践中,我们取得了这样一些技术经验:
建立排灌系统。我们这里的特点是:霉涝、伏旱、秋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相应的棉田基本建设,才能保证棉花稳产高产。去年七月上中旬伏旱期间,全队由于有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全部棉田灌溉一次,满足了棉花开花结铃所需要的水分,显著地增加了棉花结铃数。根据田间调查:合理灌水的棉田比不灌水的,每株大铃数增加二个多,脱落率也大大减少。
改良土壤。对咸地采取“种植绿肥、增施稻草、加挑客土”等方法进行改良。这就使全队的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百分之四十的咸地经过改良以后,一般亩产量为一百八十斤左右,比一九五九年以前末改良时增产三倍以上。
前作安排。在两熟棉区,必须合理安排棉花前作,解决前后作矛盾。根据亩产双百斤皮棉的要求,在冬种(麦或豆与绿肥作物间作)时必须为棉花生产打好绿肥基础(每亩二千五百斤以上),而且为适时播种(在谷雨前后能够播种)创造条件。去年,这个队根据“以棉为主”的方针,改变麦、豆种植方式,适当放宽了麦、豆行距。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绿肥产量,又有利于棉花播种。根据对比试验结果:七尺二的阔畦,种植二行麦、豆的(或三尺六的窄畦种植一行麦、豆),亩产绿肥为三千零六十一斤,皮棉为二百零六斤;而种植四行麦、豆的(或三尺六的窄畦种植二行麦、豆),亩产绿肥只有一千八百九十一斤,皮棉只有一百七十三斤。麦、豆适当放宽行距以后,株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只要提高培育管理水平,仍然能够丰收。
选用良种。去年,全部棉种选用了岱字十五号一代原种,显示了增产作用,平均衣分达百分之三十九点五。通过对比,详细计算,光在衣分提高上,每亩就要增加二十多斤皮棉。
争取四月苗。伏前桃是棉花早发早结的主要标志,是棉花丰产的重要保证。而伏前桃的基础是四月苗。在我们这里,正常的情况下,四月底出苗的棉花,六月十五日左右可以现蕾,七月十日左右可以开花,能够结伏前桃。因此,争取四月苗是棉花带桃入伏、早熟高产的重要环节。去年,这个队适时播种,加强保苗管理,四月底出苗的面积大,棉苗生长发育早。因此,带桃入伏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为旺结伏桃打下基础。据调查:四月底出苗的早花,每亩产量一般都在二百斤以上。
按土质定密度。棉花密度多大比较适宜?社员中有争论。有的认为:现在施肥水平提高了,密度应当适当降低,主张以增加单株结铃来提高产量。有的认为:适当密植的棉花,产量比较稳定,主张以增加每亩总铃数来提高产量。这个队根据近年来密植增产的经验,分析了本地的客观条件,认为:合理密植的棉花,工本省、产量稳,虽然单株结铃少一些,但由于总铃数增加了,每亩产量仍然较高。于是,便根据土质的不同,确定每亩合理的密度:咸地七千株左右,半咸地六千株左右,淡地五千五百株左右,平均密度六千多株。根据大田调查:每亩六千余株,棉铃一般都在六万个以上。
分期施肥。在增肥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施肥技术。根据棉花需肥规律和土质、前作的不同,分次施用肥料,以满足棉花不同生育期中对养料的需要。具体施法有:施足基肥;看苗轻施提苗肥,以促进棉苗平衡早发;稳施蕾肥,使棉花协调稳发;分次重施花肥,以满足棉花开花结铃的需要;增施铃肥,防止早衰。由于施肥足,施肥技术比较合理,因而全队棉花自始至终生育正常,大部分棉花上下满桃。
主动防治病虫害。首先是备足喷雾器,从治虫工具上使治虫工作处于主动地位。其次是根据各个阶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又采用了交叉用药、综合防治等战术,提高了防治质量。尤其是九月上、中旬以第三代红铃虫为主的防治后期虫害,对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狠抓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削地除草,中耕培土,整枝打顶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工作也丝毫不放松。全年削地除草六次,培土三次,整枝三次,在大暑至立秋分批全面打顶。
以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检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少缺点和漏洞。主要有,第一,执行“棉花集中产区以棉为主,棉粮畜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不够完整,把棉花生产放到第一位是对的,但对粮食生产抓得不够紧,畜牧发展也不快。第二,在增产环节上还有不少漏洞:种籽衰退,衣分下降,与本县第二农场比起来每百斤籽棉要少出皮棉三、四斤;只重视了咸地改良,而对迟发的淡土地未注意改良;后期除虫还抓得不够狠。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还很小,特别是比起国家对我们的巨大支援和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深深感到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还很不够,应当更加努力,大鼓革命干劲,树立雄心壮志,争取粮棉畜牧全面发展。


第6版()
专栏:

无霜期短的地区棉花能不能高产?
朝阳六家子公社有所发现
辽宁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党委副书记 杭松青
我们公社位于辽宁西部干旱山区,无霜期短,别的自然条件也不好。可是,近几年来,粮棉产量逐年上升。一九六一年亩产皮棉只有二十一斤,一九六三年提高到七十一斤。一九六四年全公社七千六百多亩棉花,平均亩产达到一百一十斤零五两。粮食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一九六四年向国家交售皮棉八千一百担。虽然棉田面积比一九六三年扩大七百多亩,但是由于粮食增产,除完成一百万斤国家征购粮任务以外,还多卖了四十多万斤余粮。
树立信心
我们这种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产量究竟能提高到多少?又怎么样去实现?不仅许多队干部和群众心里没有底,缺少办法和经验,就是公社干部信心也不足、认识也不统一。要求全公社实现亩产百斤皮棉,当时遇到的思想问题很多。许多人认为一九六三年的产量已经够劲了,是“破天荒”了。有人讲:“我们这里条件差,要想亩产百斤,真是硬叫公鸡下蛋。”
公社党委认为:这些思想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有一股革命干劲;没有干劲,要想争取高产是不可能的。我们讨论了一九六四年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精神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将革命进行到底》、《愚公移山》等,并且学习了大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在武装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检查了一九六三年的棉花生产,总结了本地亩产百斤皮棉的生产队的高产经验,以先进单位为镜子,找差距,挖根源。通过总结,揭露了矛盾,认识到一九六三年的棉花生产,虽然比过去有大幅度增产,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棉田产量不高,增产潜力还很大。
同时,我们又具体分析了一九六四年的有利条件。我们这里虽然是干旱瘠薄的山区,但是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做了不少治山治水、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技术的工作;一九六三年棉花生产的经验和教训,为一九六四年的棉花生产提供了许多增产办法。大家认识到一九六四年的条件比一九六三年好得多,从而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夺取高产的信心。
在总结经验、分析条件之后,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心里亮堂了,树立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也发现了在无霜期短的地区争取棉花高产的一些办法。
适时从“早”
我们公社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天左右,不利于棉花生长。必须针对这一特点,做到一切从早,与天争时,才能变不利为有利,由低产变高产。在这方面,我们经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当前的条件,发现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增产措施:
一、更换高产早熟品种。我们过去种的关农一号品种,退化已相当严重,不仅产量和衣分率低,纤维也很短。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引种一部分“24—21”良种。公社为了迅速地发展良种,选择了土质好、技术水平较高的王家窝铺生产队作为良种繁殖基地,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去年全公社七千多亩棉花全部实现了良种化。“24—21”良种长势强,结铃习性好,桃大,纤维长,衣分高。采用这个优良品种对提高单产起了很大作用。
二、力争一次播种全苗。因为我们这里常遭春旱,加上整地不细,播种粗糙,所以不容易抓住全苗。缺苗的棉田虽然可以采取补种、移栽等办法来补救,但不如一茬子苗长得齐。补的苗发棵晚、迟熟、霜后花多,也是产量不高的一项原因。我们在播种前对扶犁、点种、摅粪、覆土、压地等五大“硬手”进行了训练,同时推行了播种责任制,大大提高了播种质量,基本上做到一次播种全苗。
三、大力推行合理密植。一九六三年百户大队北道生产队等五个单位的高产经验证明,凡是亩产百斤皮棉的,每亩株数都在八千株左右。而条件相同的魏营子大队前魏生产队,每亩株数五千五百株,亩产只有七十斤。我们运用稀密典型对比,作了具体分析,发现:我们这个地区雨水少,棉棵矮,“24—21”株型紧凑,这些都是适于密植的条件;在无霜期短的地区,单株增产潜力受到霜期的限制,必须依靠密植来提高单位产量。我们先对群众讲清了这些道理,使广大社员明确了密植的好处;然后在全公社推广了密植的增产办法。经过群众讨论,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条件,七千多亩棉田普遍采取了“缩垅增行,等距垵播”。
四、狠抓“六早”,争取早日发棵,延长棉花生长日期。一九六四年我们狠抓了早播种、早定苗、早铲趟、早追肥、早治虫、早打尖。做到了:断霜前播种,断霜后出苗,及早中耕,趟迎风沟,提高地温,预防晚霜,并做到雨后必铲,铲后必趟,使土壤疏松。早定苗,有利于促进幼苗生长。适时早追肥,可避免棉花后期贪青徒长遭霜害。早治虫,不仅省药,而且治虫效果好。早打尖,一般在入伏前打完,可促使棉花早熟。由于狠抓“六早”,环环扣紧,使生产上争得了主动,全社棉田苗齐、棵足、桃多、桃大,平均每株伏前桃都在两个以上。
做出样子
为了推广先进经验,推行新的技术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棉花栽培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公社两名书记一名社长在三个生产大队同队干部、社员一起种了一百七十亩样板田,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也同各队社员一起种了一千一百亩样板田。以这些样板田为阵地,及时发现问题,取得经验,按不同季节定期召开现场会议,指导面上的工作。
样板田在每次活动前首先做出样子,作为活教材。在几次现场会中,分别推行了垵播、早定苗、早治虫、早打尖、选棵留种等技术。如在播种前公社两名书记分别在百户、下坎子大队搞播种试验时,发现播种质量粗糙,于是与队干部和社员共同商量,制订了比较具体的责任制度,及时地召开了现场会议,迅速推广到全公社。定苗时,在下坎子大队召开了现场会。别的大队看到下坎子大队样板田在出了两片真叶时就定苗,长得又粗又壮,受到很大启发,回去立即发动群众在两天之内定完了苗。追肥时,全公社生产队干部到百户大队开现场会,看到早追肥的棉田棉棵肥大,回去后全公社在五天之内追完一遍肥。官粮窖大队过去棉花打尖一向是“立了秋,把头揪”,参观了六家子的样板田后,比往年提前十多天打完了顶尖。样板田不仅在推行先进经验中,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干部的生产知识,提高了领导水平,发现了棉花生产的一些新经验。有的说:“过去领导生产没有本钱,说服不了人,搞了样板田,有了发言权。”
经过以上种种努力,一九六四年全公社七千多亩棉田平均亩产一百一十斤多;一百三十一个生产队中,实现亩产百斤皮棉以上的达到一百一十七个,不到百斤的只有十四个。
一九六四年我们虽然获得了粮棉双丰收,但和先进单位比较,还差得很多。在我们公社内,水土流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水利工程不配套,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增产措施上,还有不少漏洞。我们要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找差距,增措施,争取今年粮食和棉花都获得更大的丰收。


第6版()
专栏:短评

处处都能出“大寨”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是英雄辈出的国家。在我国的各省各县,不能出先进单位的地方是没有的,不能出先进经验的地方是没有的。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一向产量高的地方,一向产量低的地方,只要人们敢于斗争并且善于斗争,都能够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当农作物的产量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要上升,的确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浙江省慈溪县夹塘公社就在这种不容易的条件下,接二连三地打胜仗:棉花从一九六○年以来,平均亩产皮棉一直保持在一百二十斤以上,一九六四年又一跃而为一百八十斤,成为全国去年棉花平均亩产量最高的一个公社。这就说明:在高产地区仍然能够继续提高产量,仍然能够不断有所前进,也仍然能够提供新的先进经验。
当人们的思想还受着形而上学的摆布时,总认为棉花在高产后再要高产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不愿再去下苦工夫研究进一步增产的办法,而只是围着老经验和老产量“团团转”。夹塘公社打破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他们通过对两个生产队“四同四不同”的对立面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干部种丰产试验田的实践,不只看到了高产更高产的可能性,而且探索出来高产更高产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措施。这样,他们就在高产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自然条件差、无霜期短的地区,要取得棉花高产,也的确很不容易。但是,辽宁省朝阳县六家子公社就在这种不容易的条件下,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把几千亩棉花的亩产提高到一百一十斤皮棉以上。这就说明:越是在这种一向认为有特殊不利条件的地区,越是可能有新的发现,也越有可能提供新的经验。
认为在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命定低产,这也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在这种悲观的思想支配下,就不可能获得高产。自然条件的好坏对棉花生产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六家子公社的同志们善于对付不利的自然条件,他们找出了对付无霜期短的办法,终于获得了棉花高产。
多年的老低产区,有多年不能解决的一些老问题,要很快地由低产变高产,也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老低产单位——河北省定兴县李郁庄公社傅家庄大队,去年一年面貌大变,亩产皮棉八十三斤,比过去增加一倍多。这就说明:老低产区也能迅速地改变低产面貌,也能有新的创造,提供新的经验。
成为“老低产”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革命精神不振,不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当人们缺乏这种精神的时候,总是把低产的责任向客观原因上推。产量不高,不是怨天,就是怨地,怨来怨去,结果还是低产。有了自力更生精神,就能自己动手创造条件,争取高产;就能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把增产潜力挖出来。傅家庄大队就是这样摘掉“老低产”帽子的。
目前各地都在学山西的大寨,学大寨的革命精神。大寨革命精神的实质就是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革命,不断前进。这种精神并不是大寨独有的,“大寨”也不是山西独有的。省省有“大寨”,县县有“大寨”。各式各样的“大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慈溪夹塘公社、朝阳六家子公社、定兴傅家庄大队就都是当地的“大寨”。只要掌握了大寨的革命精神,各地都可以创造自己的“大寨”,各地都有可以学习的“大寨”。


第6版()
专栏:

老低产区的棉花能不能迅速增产?
定兴傅家庄大队有所创造
河北定兴县李郁庄公社傅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 周德林
我们这里干旱缺水,地薄缺肥,是河北平原上的一个老棉花低产区。农业合作化以前,亩产皮棉二十多斤;一九五七年以后,达到三十多斤;过去产量最高的一九六三年,也只有四十多斤。我们队的生产条件也不好,困难很多。
一九六四年,我们这个大队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全体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了大寨精神,树立了革命化的思想,采取了革命化的措施,做到了有所创造,一年改变了低产面貌。全大队一千一百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八十三斤,单产、总产都比过去最高年产量增长一倍多。粮食作物也获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收成。全年向国家交售粮食十五万斤,超过了征购任务的两倍。社员分配的收入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许多社员都说:今年咱们大队可实现了“三多两不欠”(对国家贡献多、生产队积累多、社员分配多;不欠国家贷款、不欠社员的款)。
挖低产根,找“穷办法”
过去,外地的棉花丰产经验,我们听的很少,听到以后也没怎么学。参加第三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和省里召开的棉花生产会议以后,我们大吃一惊。许多外省、外地大面积亩产百斤皮棉的经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于是,我们在全体干部和社员中展开了一场讨论:我们的棉花产量为什么上不去?
起初,有些人认为我们的生产条件不好。可是和别的高产单位一比,觉着人家的条件并不比我们强。不少贫农下中农社员说:棉花产量低,一不怨天,二不怨地,都怪咱们对棉花不重视。干部和社员们检查了自己的思想,纷纷表示决心,立志赶上先进地区。讨论越来越热烈,信心越来越坚定,一个争棉花丰收的高潮掀起来了。
大幅度增产的信心有了,但是,一个穷队怎样争取高产,一开始并不是十分明确的。经过研究后,大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学习大寨,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有困难自己设法克服,决不向国家伸手。我们就本着这个精神干起来了。
有了这个革命精神,大家就创造出来许多“穷办法”、“土办法”:肥料少,就采取施用暖沟粪的办法,把肥料集中施用在播种沟里,使它发挥更大效果。土质瘠薄,就采取加大种植密度和早打顶的办法,以充分利用地力。有些贫农下中农还提出:俗话说“穷的加工,富的加料”,咱缺料,就多花些力气,多锄几遍,也顶事。于是,我们就比往年多锄了三、四遍。这方法真灵,多锄、深锄,果然有效,结果病又轻、苗又旺,生长也快。治虫的时候,工具不够,我们就自己做。由当过小炉匠的社员把几十把铁壶改造成喷洒药水的壶,代替喷雾器。用破袜子、破背心等制成撒药粉用的筛箩。我们共做了三百多件治虫工具,没花一文钱。在治棉铃虫时,发动三、四百人,用土工具代替喷粉器,两个早晨治一遍,及时消灭了虫害。
用土办法并不是否定科学,我们也是很尊重科学的。如治棉铃虫时,我们认真进行了虫情测报,抓住第一代产卵盛期,激战两天,一举消灭。这样做既省工又省药,效果又高,而且第一代治的彻底,第二代发生的也轻。
事实证明,只要依靠群众、相信科学,穷办法一样能解决大问题。就这样,我们处处注意节约,少花钱多办事,所以我们的棉田增了产而投资并不多,每亩地使用农药、商品肥料只花了三元八角钱。外地来我们队参观的人都说:在条件这样差的情况下,花费很少的投资,获得这样高的产量,很值得学习。
抓住旱薄地增产的关键
密植是旱薄地棉花增产的关键措施,现在已经为全体干部和社员公认。但是,推行密植的过程中,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过去,我们的棉花每亩留苗二、三千株。一九六四年,受到外地密植经验的启发,结合我队过去密植增产的实例,进一步分析了我们队的具体条件,认识到在旱薄地区,推行密植是一项最有效的增产措施。我们根据土质肥、中、瘦,决定每亩分别增加到四千、五千和六千株。这个计划一公布,就在干部和社员中引起了争论。特别是在定苗时,斗争更为尖锐。有的拒绝执行生产队的定苗规定,有的找干部告状。有些人还说:今年秋后等着收棉花柴,烧个热炕头吧!当时,有的积极分子不耐烦了,说这些人是给棉花增产“浇冷水”,主张在大会上批评。党支部不同意用这办法解决思想问题,主张等等看,还拨出几亩地给不同意密植的人作试验。我对大家说:大多数人支持新技术,就是我们的胜利。对这几个人何必动肝火?让他们试验一年,秋收见高低不更好吗?同时,我们针对一些社员的思想问题,请一些有密植经验的老贫农对大家讲过去的事实,请技术干部讲密植增产的科学道理,并且大量介绍外地经验,特别是山西曲沃县杨谈大队的经验。在科学根据和以往事例证明之下,许多人的认识提高了,按规定定了苗。
但是,当棉田快要封垄时,有些人又主张要拔去一部分棉棵。这时,密植棉花已经在我们几个大队干部同第一队的一部分社员种的四十亩样板田里站稳了脚步,初步显示了它的现蕾早、总蕾数多的优越性。(这四十亩样板田同一般田一样“待遇”,不吃“优待粮”,只是从播种开始每一项农活都先行一步,每一项技术改革都从这里做起。干部同社员一起出工,一样记分,所有技术改革都自己动手,虚心学习,做出榜样。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都先在这样板田里“消化”了,然后传播到全大队。)样板田的密植棉花显出了效果,我们就组织各生产队的干部、社员到样板田参观,再一次巩固了合理密植的思想。
直到秋天,亲眼看到棉花密植后棉桃多,开絮早,每亩地收摘的头喷花就相当于过去一亩地全年的总产量,人们才完全信服了。原先反对密植的人也说:怨咱眼光小,没看到党的领导好、大家的办法妙。做梦也没想到一亩地能摘这么多棉花!
密植不能孤立地进行
密植不能孤立地进行,别的措施必须相适应:
1、根据不同地力分别增施底肥、适当早追肥。我们去年采取薄地多施肥、壮地少施肥的办法,对争取平衡增产起了较大作用。在每亩仅有七、八斤化肥的条件下,追肥时间以七月初为最好,增产效果比晚追肥的大。
2、早中耕、多中耕、深中耕。苗期早锄、多锄,促进了壮苗早发。中后期深中耕,对于多结桃、早开絮,效果显著。
3、适时早打顶,精细整枝。旱薄地密植以后,要本着量力保桃的精神,适当提早打顶时间。我们一九六四年是在七月三日到十日打完正顶,留果枝五、六个;以后陆续打去群尖,每个果枝留果节二、三个。
4、及时彻底治虫。棉蚜、棉铃虫等都基本上没造成危害,这对保证密植增产效果起了很大作用。
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通过一年来生产斗争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过去我们的棉花产量低,不能怪条件不好,而是没有把土地潜力挖出来。
思想革命化了,每年在生产中都会有些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只要注意总结经验,就会更快地提高。一九六三年,第六生产队每亩留苗四千多株,亩产六十斤皮棉,而第二生产队留苗二千多株,亩产只有二十八斤。这个发现就为我们在一九六四年推行密植提供了依据。
我们在一九六四年的生产实践中,又考虑到了一九六五年这步棋的走法。各生产队都作了一些较大面积的棉花增产潜力的探讨试验。从第三生产队的二十五亩试验田中发现,每亩再增加一车粗肥,密度从现有的五千多株增加到七千多株,每亩再多用二、三个工,产量还可以提高不少。目前各生产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多作一些试验,力求更多地有所创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