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更多养猪大有可能
——三论猪多了还要多养猪
更多养猪,决定性的条件是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群众积极性越高,群众力量越大,养猪也必然越多。这是不是说,养猪可以无限制地发展呢?不,养猪事业只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得到发展。超过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是办不成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在客观条件允许的限度内尽了最大的可能去发展养猪呢?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情况来看,一般地说,还没有作到这一点。更多地养猪是有着很大的潜力的。有何为证?四川彭县月亮弯大队养猪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大队每户养猪的平均头数,超过了许多地方的一倍两倍甚至三倍。但是他们仍然能够继续大养其猪。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为养猪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远远还没有被所有的人认识和利用。用旧的小农经济的眼光去看问题,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客观条件已经变动了,新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了,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于变动了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发展养猪的新的可能性呢?
人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养猪多了,饲料从哪里来?
这是多养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靠农户自己去生产、搜集、积攒饲料吗?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出路。一般说来,这大体上能够解决一户一头到一头半猪的饲料,再多就比较困难。大量养猪所用的饲料,应当由集体和社员共同来解决。按照月亮弯大队平均一人养一头猪的情况,饲料问题要由集体生产中解决百分之七十,社员自留地解决百分之三十。为此,生产饲料就要象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一样纳入集体生产计划之中,通过集体的劳动来生产饲料。这样做的好处是,给更多养猪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把养猪的活动,安放在为集体的农业生产服务的轨道上,明确养猪为集体的目的,可以吸引人们更加关心集体、热爱集体。
生产饲料会不会妨害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如果有妨害,那当然是不好的,也是行不通的。根据许多地区发展养猪的情况来看,如果生产队、生产大队能够集中群众智慧,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措施,那就不但不会互相妨碍,而且能够作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月亮弯大队的“以猪养田,以田养猪”的方针,正是体现了生产粮食和生产饲料的辩证关系。按照这个方针,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饲料问题:第一,用集体劳动去生产饲料,可以更合理地利用耕地。月亮弯大队实行了一套比较周密的种植计划,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他们在小春作物与大春作物之间抢种一季猪饲料,还利用间种、套种的办法增产饲料。类似的办法在南方多数地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在北方有一定困难,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法可想。第二,可以提高粮食、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粮多了糠就多,花生、红薯多了藤就多,大量的秆、叶、芯都是可用的饲料。猪多,肥多,粮食油料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得多,反转过来,给猪提供的饲料也多。第三,可以在粮食、经济作物加工过程中实行综合利用,争取就地加工,利用米糠、饼肥、粉渣等作饲料。在有水面的地方,可以繁殖水生植物作饲料,在山区,还可以大量利用野生植物作饲料。总之,饲料问题可以从集体生产中解决相当大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不挤掉别的作物,不破坏水土保持,不用钱买。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为多养猪创造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人们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猪养多了会不会影响社员的集体劳动,耽误出工?
如果因为养猪而误了出工,那当然是不好的,因而也是行不通的。我们所说的更多养猪,是要比现在更多养一些,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实际可能,想养多少就养多少。社员家庭养猪一定不能妨碍集体生产的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在全国多数地区是劳力不足呢?还是劳力比较充裕呢?后一种情况应该说是更普遍一些。就是在人少地多的地区,也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力不能从事田间劳动,却可以喂养一些猪。月亮弯大队所在的地区是人多地少的川西平原地区。但是,他们能够多养猪的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多地少,更重要的还是安排得好。他们的地里用工并不少。过去是低产,现在逐步变为高产,因而需要的劳力也随之增多,每亩地从需要四十几个工,增加到去年的五十四个工。在农业生产投入劳力较多的情况下,月亮弯大队去年算了一笔账:把一切可以出工的男女劳力都按出满工计算,最后还剩余劳动日一万三千多个。虽然实际上每人都要出满工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只要安排得好,劳动力仍有一定的剩余,这是可以肯定的。劳动力的潜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养猪的潜力。从多方面发掘劳动力的潜力,就有办法多养猪。
应当看到,农民喂猪主要不是靠强壮的劳动力。老人,妇女,小孩是喂猪的主力。把这些劳力用在更多养猪更多积肥上面,要比把这些劳力用在田间劳动上面,对农业增产能起更大的作用。农村党组织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社员为发展集体生产而养猪积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帮助社员安排好集体生产和家庭养猪的人力。只要做到这一点,社员家庭里是有办法把猪养得好而又不妨碍集体生产的。
要使家庭养猪不妨碍集体生产,最重要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要把养猪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起来,向农民宣传党的有关养猪的政策。要改变部分农民中认为养猪是为个人找零花钱的旧看法,要教育农民懂得,养猪的主要目的是为集体农田积肥。肥多,农产品产量高,生产成本相对降低,可分配的部分增大,集体经济也就有越来越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社员就会更积极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养猪能够给剩余劳力和各种附带劳力找出路,把散在每家每户无法参加集体劳动的人力,组织到养猪积肥的活动中去,这就形成了为集体生产提供肥源的巨大力量。
人们关心的第三个问题是,现在市场上猪肉很多,再多养猪,卖不掉怎么办?
这种想法是只看到一时的局部的现象,而没有看到事物的主流。城镇猪肉的供应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逐步提高,对猪肉的需求仍然是会逐渐增加的。这是总的趋势。看不到这一点,就会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的错误。更重要的,还要看到:广大农民多养了猪,首先是为了多积肥,其次才是为了增加肉食和增加收入。有了肉,除卖给国家外,农民要留一部分自己吃。养猪越多,集体经济越发展,农民吃肉也必然越多。月亮弯的贫农叶登荣一家大小六口去年一年吃肉一百六十八斤。吃肉最少的一户贫农曾眼培一家三口去年也吃肉四十二斤。农民喂三头肥猪,自吃一头是完全应该的。养猪多,就应该吃肉多。五亿人口的农民吃肉,这是大好事。月亮弯大队农民去年吃肉比前年就多了很多,而且今后还要吃得更多。这是中国农民富裕起来的一个表现。多吃肉,可以提高农民体力,可以节省粮食,可以更多发展经济作物,还可以激发人民生产建设的更大积极性。旧社会农民卖肉而不能吃肉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月亮弯大队七十五岁的老贫农把养猪积肥、多增产、多吃肉归结到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这是意味深长的。我们既不要怕猪多,更不要怕肉多。猪多肥多,农业生产可以年年不断发展。猪多肉多,人民生活可以年年不断改善。这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人常常只是根据市场的情况去看待养猪事业。这是一种老眼光。党和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养猪首先是为了积肥,是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因此,对待养猪的问题必须要有生产的观点。要看到,生产发展了,猪肉多了,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在购销价格、工资和购买力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有计划地增加城乡人民的肉食消费。市场上一时的情况,对于养猪不起决定性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计划的安排。从长远来看,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促进城乡购买力的提高,市场上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猪肉。现在,国家大力扶持农民养猪,不使农民养猪的收入因为某些地方猪肉一时供过于求而受到影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同时,也鼓励农民在完成交售任务的同时多吃些肉,这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
此外,对于能不能更多养猪有关系的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资金问题,燃料问题等等,根据月亮弯大队的经验,都是可以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同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一样,都要依靠集体经济,依靠贫农下中农和全体社员,贯彻执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只要发扬民主,在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坚决走群众路线,可以肯定地说,困难都是能够解决的。当然,月亮弯大队是从自己的具体条件出发来发展养猪的。各地在发展养猪的时候,也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合自己具体条件的具体办法,找出一条迅速发展养猪的途径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党的政策的正确,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巨大力量,为发展养猪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我们的任务就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变可能性为现实性。月亮弯大队能够作到这一点,是因为这个大队是一个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党支部是一个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堡垒,这个大队有真正起骨干领导作用的贫农下中农的阶级队伍,有社会主义觉悟比较高的群众。他们一切工作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方向。从这里可以看到,发展养猪事业不应当仅仅看作是经济工作,而是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只有在这个工作中抓紧政治,突出政治,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才能把群众养猪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也只有加强政治工作,用党的政策把社员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更多养猪的可能才能变成现实。


第3版()
专栏:

尊重实际 相信群众 打破框框 积极试验
老虎台煤矿把职工实践经验纳入操作规程
解放了工人的手脚,提高了采煤效率,推进了生产新高潮
据新华社抚顺电 抚顺老虎台煤矿有些被职工长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如今被认为既合理又合法而肯定下来。这些经验已经纳入操作规程,正在为当前的生产新高潮服务。
这些经验都是工人根据煤层的自然条件经过多次实践取得的,其中有合理加大采煤工作面开采高度的经验,有实行深孔爆破的经验,也有合理增加采煤工作面一次放炮个数的经验。这些经验过去被看作合理而不合“法”,一直无用武之地。
合理的经验为什么不合“法”?矿上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工作组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之后得出了正确答案:合理不合“法”的状况,是把规章制度绝对化造成的。他们在生产现场看到,有的采煤队的工作面高度是两米二左右,上边是“毛楂”顶板,很不光滑,架棚子也不方便;再往上高一点到两米七的地方,就是一层坚硬的自然形成的光滑煤层,用它做工作面的顶板,操作起来很方便,又多出煤又节省材料。工人们说:“规章制度规定高度一律不准超过两米四,我们也只好这样干。”
他们在现场还看到,在爆破落煤的时候,炮眼的深度只有一米三。工作组的人员问打眼工人:“把炮眼打深一点,放一遍炮,用同样的坑木和材料,不是可以多出煤吗?”工人回答说:“打眼深了不让多装火药崩不开煤,你问问放炮员就知道了。”放炮员回答说:“我按制度办事。一个炮眼给一个药(数量是一百五十克),多给了违反制度。”
他们还看到,放炮员按规章制度,一次只放一个到两个炮,每放一次炮,工人得走出三十米之外躲避。一个班八小时得放二百个左右的炮,加起来工人得往返走十几公里的路程。由于放炮时间过长,相对地减少了生产时间。
当干部和技术人员同工人一起讨论今年增产计划的时候,工人们都要求打破这些卡得他们登登紧的旧“框框”,让他们按着采煤工作面的自然条件加大采高,并且能适当地打深炮眼,适当地加大火药量。
要不要改革这些束缚群众积极性的规定,承认来自群众的经验合“法”?在矿上曾经引起一番争论。有些人认为,这些规定改变不得;改变了,会影响生产安全。多数人认为应该尊重实际,相信群众。这些经验有的在群众中已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好经验。应该把旧“框框”打破,解放工人的手脚。
经过讨论,矿领导部门决定对这些来自群众的生产经验,逐项做一番试验,从实践中找出答案。
工作组又来到了采煤队。他们同工人一道劳动,启发工人把过去生产实践中采用过的经验都摆出来,然后共同研究,订出措施,在生产中进行实验。老矿工张广全同田庆和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实验了他们以前采用过的深孔爆破经验,从中进一步摸出了打眼深度、眼孔距离和装药量三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这项经验重新实验的结果表明,每放一遍炮,进度比浅孔爆破提高百分之二十一点四,煤产量增加百分之二十四点三。产煤量增多以后,运煤的电溜子效率太低,老矿工宋会国和张贯宝等人又把前几年使用过的加大电溜子传动牙轮的方法重新拣了起来。他们在机电工人的帮助下改进了电溜子,运煤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适应了推广深打眼以后煤产量增加的需要。其他一些经验经过实验,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表明,矿工们根据煤层自然条件适当加大采煤工作面开采高度之后,并没有影响安全,而采煤效率和煤炭产量却普遍提高了,坑木的消耗也随着降低。同工人们一起进行实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从实际生产中深刻体会到,工人们在应用这些经验的时候,非常注意因地制宜。他们对一次放多少炮,采煤工作面的开采高度确定多少,爆破打眼深度应该多大多小,都是从具体条件出发的,不是千篇一律。
干部和技术人员根据一个多月现场实验得出的数据,对采煤工作面的开采高度、一次放炮的个数,以及深孔爆破的装药量,都从实际出发,分别做出一些新的规定:允许各采煤队根据自己工作面不同情况,自行确定适合自然条件操作的规程,经矿批准即为合“法”。


第3版()
专栏:

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展出商品二万多种。参加这次交易会的外国商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比历届交易会更为踊跃
据新华社广州电 一九六五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四月十五日在广州开幕。参加这次交易会开幕的外国商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比历届交易会更为踊跃。
交易会展出的二万多种商品中,有四千多种是新的花色品种。纺织品的新品种特别多,达一千五百多种。轻工业产品中的玻璃、搪瓷、塑料制品,以及闹钟、缝纫机、自行车、电风扇等产品,也都增加了许多新品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机械大厅展出的一百五十多台机器中,四分之一是新展品。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品,也展出了许多新的作品。
十五日晚上,交易会在羊城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酒会。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和交易团的代表二千五百人参加了酒会。正在广州的一批外宾,各国驻广州领事和商务机构负责人,也参加了酒会。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任委员魏今非,在酒会上讲话。他说,目前我国正在组织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魏今非说,贸易界人士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进行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但是,美帝国主义不断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目前的越南局势完全是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造成的。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兄弟的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卢绪章出席了十五日晚上的酒会。
出席酒会的还有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曾生等。酒会结束后,来宾们观看了音乐、舞蹈节目。


第3版()
专栏:

发扬我军革命传统开展敌前大练兵
解放军厦门前线部队组织英雄模范深入连队,口传身授杀敌本领,激发广大官兵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掀起练兵热潮
据新华社福建前线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厦门前线部队最近组织一批英雄模范深入连队,口传身授我军革命传统和优良战斗作风,激励广大官兵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掀起练兵热潮。
这些英雄模范中,有在上甘岭战斗中,只身坚守阵地,打退敌人六次冲锋的前志愿军二级英雄高守余;插入敌人腹地,白刃格斗中打死打伤美军三十多人的前志愿军二级英雄周信仁和独胆英雄简海金;有解放战争中的战斗模范鲁德福,抢救模范王常德;有在保卫海防斗争中,越海捕俘的侦察英雄纪瑞瑄等。二十多天中,他们向战士、民兵和机关干部,作了七十多场报告。
二级英雄高守余来到前沿某岛一等功臣连时,见这个连有一部分新战士,他就讲述了当年自己当新战士时初次战斗的体会。他说,他参加上甘岭战斗时也是个新兵,敌人飞机炸,炮弹轰,战斗到最后,阵地上只有他一个人了,开始也有顾虑,但一想到为了给死难的朝鲜人民和战友复仇,就感到一身是胆,连续打退敌人六次冲锋。弹药打光了,他拣起敌人投过来的手榴弹反击,把敌人炸得横尸遍地,消灭了一百多名敌人,坚守了阵地。战士们听了高守余报告后,都结合本连的战斗任务纷纷进行讨论学习,他们一致认识到只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对祖国人民和世界上被压迫人民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对敌人有刻骨仇恨,就能在任何艰难情况下战胜一切凶恶的敌人。
前志愿军二级英雄周信仁,在某部五连传经时,首先用亲身经历,说明在战场上拼刺刀要勇敢机智和技术熟练。他说,平时练好技术,战场上又有敢于刺刀见红的勇气,就能消灭敌人。六班班长梁海坤听过后,马上带领全班战士到海边的阵地上练习,并请周信仁当场指导。
连队官兵,经过英雄们口传身授后,以英雄为榜样,继承和发扬革命的战斗作风,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敌前大练兵。


第3版()
专栏:

·四川桐碱·
从产地积压到全国畅销
怕经营桐碱赔钱,我们就把它看成是“烫手的煤球”,想推出去不管,后来改变了态度,积极经营,既为生产队增添了资金,又为工业生产准备了原料。
几年来,我们对土特产品的经营,曾经历过一场革命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有一个时期,我们强调生产什么,收购什么,不问品种质量,不管市场需要,把一部分不合规格质量的土产也收进了仓库。这不仅没有起到支持生产的作用,还给国家造成了损失。在批判了这种认识以后,我们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单纯从经营难易、赚钱赔钱出发,忽视了组织生产和指导生产的作用,结果把土特产品进城的路卡死了,妨碍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桐碱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桐碱是生产碳酸钾和高锰酸钾的重要化工原料,也是四川农村的一项重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年产上万担。这项产品过去一向是由我们经营的,由于这种商品技术性强,渗透损失率大,运输和保管困难,搞得不好要赔钱,我们就把经营桐碱看成是一个“烫手的煤球”,借口减少经营环节,把它推给工业部门直接到产地进货了。
结果怎么样呢?桐碱和其他农产品一样,有着分散零星的特点,工厂受到人力和资金的限制,只能在交通沿线调进少部分,大部分积压在产地。一九六三年四季度,仅达县、涪陵等地,库存就达六、七千担。眼看产地积压严重,溶化损失不断增大,基层单位要求我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营还是不经营?收购还是不收购?部分职工主张收购,他们认为不收购,势必影响产地经营的积极性,直接打击社员和生产队的生产,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另一部分职工则从赔赚上考虑,主张不收,说桐碱已是产销直接见面了,我们不必再插手。我们认真地考虑了这个问题,认为前一种意见是正确的,为了支援生产,即使赔一点钱,可是算大账还是划得来的。这样,我们才将积存在达县、涪陵各地的桐碱全部调回重庆。
是不是桐碱没有销路呢?不是的,我们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化工部门联系后,发现桐碱在全国范围是一个十分缺销的商品,各地需要数量庞大,有的单位提出要和我们订立全年的合同。不多久,我们库存的桐碱就全部销光了。
桐碱的收购,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商业工作者要当好工农业生产的促进派,就不能只算本企业的赔赚的小账,而要算生产的大账。
四川农村的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经营的土特产原料有六十多个主要品种,我们的经营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多收一分土产,就能使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多增添一分生产资金,就能多为工厂多备一分原料。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重庆供销社土产公司经理
刘 正


第3版()
专栏:

·云南松子·
上海原打算购二千担实际销售了四万担
去年十二月,在第二次全国三类物资交流会上,云南省代表团要求各地协助推销二万担松子。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商品一向是供应特色糖果糕点做辅助原料的;带壳松子,上海市场上从来没有卖过,能不能打开销路呢?感到把握不大,不敢接受。只是为了“照顾”地区关系,购进了二千担。后来,看到外省比我们进得多,碍于情面,才又增购了三千担。由于云南省的困难没有解决,他们要求上海继续增加进货。上海代表团具体分析了云南的实际情况。认为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从支持生产出发,再向云南购进五千担。
这么大的数量,同历史上经营的数量比较,确实是背了一个不小的“包袱”。当时,我们思想负担很大。
为了统一认识,我们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会上重温了毛主席关于识大体、顾大局的教导。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松子丰收,对发展云南山区林业和增加少数民族的经济收入关系很大;一万担松子对我们来说困难虽然不小,但比起云南当地解决要有利得多;上海可能因推销会受到一些经济损失,但比起云南因商品久放变质而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这次讨论,跳出了算经济账的小圈子,树立了全局观点。思想活了,就坚定了推销一万担松子的信心。
为了保证执行一万担松子合同,我们抓紧春节集中消费的时机,及时抢运,及时销售。我们召开了以劳动人民为代表的消费者座谈会,宣传松子的食用价值和云南松子的特点,打消一般消费者对松子壳厚难吃的顾虑。在销售方法上,又积极扩大供应网点。在制作上,搞了椒盐、奶油、酱油等适合消费者不同口味的花色品种。由于销售工作做得活,一万担松子仅半个月的时间就销售一空。由于云南的松子库存仍然很大,我们又陆续购进了三万担,也都卖光了。
通过这次松子的销售,使我们体会到:所谓“大通小塞”,同我们的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安于现状害怕困难,小商品自然会“塞”,如果要振起革命精神,积极经营,小商品的交易就能活起来。
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业务科
朱介振


第3版()
专栏:

让小商品下乡畅通无阻
只要明确地认识农村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下苦功夫调查研究农村需要,使商业工作同广大农民的要求相适应,“大通小塞”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目前大商品下乡渠道畅通,小商品下乡渠道不够畅通,存在着所谓“大通小塞”的问题。
首先是经营的品种不对路。北京市远郊各县百货商店经营的品种倒不算少,但却很不全,很不对路。如怀柔县百货公司经营商品三千七百多种,而在这个商店的门市部,只有红、绿两种塑料色扣;还有一种珠光有机玻璃扣,每颗售价一角八分,在农村当然卖不动。
其次是农村基层商店经营的品种少。北京市郊区有些县的基层供销社,一般经营八百至一千种,各分销店只经营一、二百种。如今的农民,需要是多方面的,看来,经营的品种显然是少了。据了解,密云县石城子供销社张家坟分销店,去年十二月,就有二号缝衣针、小号头发网子、蛤蜊油、长鞋带等很多品种没有组织供应。
再次是农村销售比重小于城市。以一九六四年国营商业批发销售的三类百货、文化商品总值为一百,其中:供应县城以下供销社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供应城市的占百分之七、八十。这是明显的不合理。
小商品下乡的渠道为什么不能畅通呢?从主观上来检查,是我们有些同志对小商品下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他们看来,生产资料下不了乡,影响了农业生产不得了,至于生活资料,供应少一点,问题不大。还有人认为,经营小商品既费事,又赚不到多少钱,强调人手不足,就不积极经营。这些都表现了政治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不强,就其实质来看,是一种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的反映。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小商品下乡,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明确地认识农村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下苦功夫认真调查研究农民需要,使商业工作适应广大农民的要求,那么,“大通小塞”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中国百货公司三类工业品处 方谷鸣


第3版()
专栏:编后

“塞”和“通”
“大通小塞”这句话在商业部门中由来已久,可见,城乡之间某些小产品的交流不畅,已是一个老问题了。
小产品为什么会“塞”,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不需要这些小产品而“塞”了呢?还是由于我们思想认识上和经营管理上的原因而“塞”了呢?今天的这两封来信表明,桐碱和松子这两种小产品所以“塞”就不是由于前者而是由于后者。桐碱在很多重要城市是缺销商品,可是在四川产地却是积压产品;松子在云南一地的确销不了,可是在能销四万担的上海,原来只准备收购二千担。这两种小产品购销的渠道就是因为商业工作者不购不销而“塞”了的。一旦思想通了,这两种小产品购销的渠道也就通了,如果思想“塞”住,这两种小产品购销的渠道也就通不了。
桐碱和松子存在着这个“通”和“塞”的问题,其他有一些小产品是否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呢?值得深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