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来信

我们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
编者按:这封来信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支行的同志们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情况。他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七个月之久的斗争,终于在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取得了为国家节约几百万元资金的胜利。他们做得对,做得好。他们当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不愧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工作人员。
一个无产阶级的经济工作人员,就应该这样实事求是,应该这样大公无私,应该这样不顾个人得失,敢于同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如果要革命化,这就是革命化的基本标志。如果要政治挂帅,这就是政治挂帅的重要内容。一切患个人得失,而不患国家得失,顾个人情面,而不顾国家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无产阶级经济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品质不相称的。
所有无产阶级的经济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习和发扬这种实事求是、大公无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才能更好地推动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促进国民经济的新发展。
我们建设银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支行的一些同志,一度与内蒙古林业部门的有些同志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中心是:林业部门的有些同志从“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出发,要单独建设一个筑路机械的大修厂;而我们认为,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考虑,建设这个厂是不合理的。这场争论先后经历了七个月。后来,我们的意见得到了国家领导机关的支持,现在这个大修厂已经决定停建,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也使大兴安岭林区现有机械修配能力得到了合理利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内蒙古林业局所属的建筑工程局,从去年开始动工新建一座机械大修厂,准备专门修配林区基本建设用的各种筑路机械,建设投资需要三百多万元。我们对工厂的建设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以后,发现这个工厂的建设不合理,不符合全面兼顾、统筹安排的方针。因为内蒙古林业局现在已经有两个机械修配厂,这两个厂主要修配林业生产用的汽车、拖拉机等各种大中型机械。林业生产的特点是:冬春两季是采伐、集材的黄金季节,而夏秋则进行各种生产机械的检修。这样就使这两个厂每年夏秋期间生产任务很足,一到冬春,生产就“吃不饱”,全年大约有百分之三十三的闲工率;工厂的厂长曾经跑到我们这里来,要求帮他们揽一点外活。而建筑工程局要求新建的大修厂,生产情况恰好相反:林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筑路)是在夏秋两季进行,冬春天寒地冻,施工比较困难,施工机械就得在冬春集中检修。如果这个厂建设了起来,就必然出现另一种的生产不平衡,即冬春两季生产任务足,而夏秋两季将“吃不饱”。我们曾经计算了一下,如果把筑路机械的修配任务交给现有两个机械厂,这两个厂只要花少许投资增添一些专用设备,就可以完成任务,这样,建设新厂的几百万元投资可以节省下来,林区机械修配能力的不平衡和经营亏损局面,也将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同时,从工业布局上来看,这个新厂的安排也不合理。林区的筑路是逐年地向纵深发展,而这个新厂是建立在林区外的牙克石,将来路越往林区延伸,机械送厂检修的路程就越远,不但增加修理成本,也会影响生产的使用。而内蒙古林业局现有的一座机械修配厂,则正好设立在林区的中心伊图里,利用这个厂来就近检修,就可以节省许多费用。
我们经过调查和分析以后,感到那种从“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出发,一心要单独建立自己的修配体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是,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在思想上也曾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因为我们毕竟缺乏林业生产的专门知识,对情况也不够熟悉,万一提错了意见,别人会不会说我们是建设的促退派呢?同时,他们的建厂计划已经上级领导批准,我们这样做是否会得不到支持,甚至反而弄得自己下不来台呢?可是又一想,党和上级时时要我们维护国家利益,与各种铺张浪费、分散资金的现象作斗争,怎么能有一点小责任就顾虑重重呢?只要自己的意见正确,是一定会得到领导上的支持的。于是,为了使问题更有把握,我们又向多方面征求意见,之后才给上级领导机关作了一份报告,反映了内蒙古林区施工机械和木材生产机械各搞一个修配体系的这种不合理现象,建议停建这个新厂。
果然,报告送出不久,内蒙古林业部门的有些同志就提出了反对意见:“你们不了解意图,没有看到我们的远景,这都是技术理论问题,你们不懂。”接着他们就送来一份反驳意见,厚厚的十五页,相当于我们调查材料的三倍,逐章逐节地反驳了我们的看法。有的同志看了这本厚厚的反驳书,就说:“这玩艺都是技术理论问题,不好办。”这时从内蒙古林业部门里也传来了要我们“下台阶”的请求:“咱两家关系不错,高高手叫我们过去得了,你们别再提意见就行了。”
最初,我们有些同志就怕这样做了以后影响相互关系,现在他们就更加动摇犹豫了,想“顺台阶”下来了,他们说:“就是么,他们是建工局,我们是建设银行,都在一块工作,一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就算了吧。”“搞好关系最重要,关系处不好,对今后工作也不利。”但也有些同志不同意,说:“有理走遍天下,没错就应搞到底。”是“顺台阶”下来呢?还是坚持斗争到底?我们开会研究了这个所谓“关系紧张论”,有的同志举了许多事实,证明过去我们为了工作也和别人发生过争执,当时关系也很紧张,但事后并未影响关系,反而更加团结。毛主席曾教导我们:团结是和斗争联系的,如果只求团结,放弃应有的斗争,团结也不能实现。经过分析研究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定坚持斗争到底,决不半途而废。于是行里又推选我们三人组成调查小组,根据对方提出来的反驳意见,再次去深入调查。这次调查同上次调查一样,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给我们提供情况、资料和数据,调查结果进一步证明我们的建议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又给领导上送去了第二次调查报告。
就在这时,建筑工程局看到建厂计划受挫,就采取了不正确的做法,他们在设计文件、设计预算、开工报告未批准前,就擅自开工了,而且以后又采取了突击施工的办法,想造成“木已成舟”的局面。在这紧急关头怎么办?是在既成事实面前让步呢,还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与违反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我们在报请上级建设银行批准后,通知对方,如果继续违反基建程序施工,我们不给拨款,并且要收回贷款(全是逾期的)。这时林业部也命令他们停建。这样,工程在三天后就停止了施工。今年,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林业部经过实地检查以后,正式撤销了这个大修厂的建厂计划。
这场“官司”前后打了七个月,由于各方面领导机关的支持,终于顺利结束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内蒙古林业部门的有关同志后来也采取了正确态度,纠正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善后问题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这次事件告诉了我们,贯彻党的勤俭建国、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是一场长期的艰巨斗争,不经过反复斗争,是不可能使这个方针得到很好贯彻的。作为一个革命的经济工作人员,应当站在这场斗争的最前列,不顾个人或者小单位的得失,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我们在这次斗争中做得还很不够,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经济工作人员。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支行
李国章 孙俊培 杨茂生


第2版()
专栏:

川西行
本报记者 陈光安
从昆明来的飞机掠过大小凉山,四川盆地展现眼前。麦田油绿,油菜金黄。大地披上浓艳的春装。
人们说:只要不发生意外的灾害,小春丰收肯定到手。记者走了郫县、新繁、新都、彭县、广汉、眉山等县,沿途庄稼长得比去年好,田头田脚都种满了,田埂窄小,土地利用程度很高。田旁沟壑有水长流。灌区水性较凉,带有雪山的余威。有的农民正在烧石灰,准备在插秧时洒到田中增加水的温度。
川西平原,面积约六千平方公里,四川省六十五个主要产粮县,这里就占了十一个。水稻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左右,油菜籽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过去人们说的“天府之国”,指的就是川西平原。天府之国的说法很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这里只是“得天独厚”。应当承认,这里的自然条件是比较好的。但川西之行给予我们的强烈感觉是:川西稳产的条件是劳动人民长期同自然顽强斗争的结果。有名的都江堰就是劳动人民的斗争产物。这个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二百五十年。在旧社会反动统治下,都江堰工程年久失修,从原有的灌溉面积三百万亩下降到解放前夕的一百九十万亩。都江堰的作用只是在人民获得解放后才真正发挥出来。现在新修了三条灌溉渠,扩建了两条灌溉渠,安装了电动闸门等许多设施,灌溉面积已经扩大到六百六十万亩。去冬今春都江堰继续进行扩建,伸向绵阳地区的野马堰延长工程扩建以后,把灌溉面积扩大到七万多亩,已经放水,受到农民欢迎。据有关部门同志谈,这个新灌渠,随着支渠、总渠的不断修建,控制灌溉面积将达到六十多万亩。
几天来,看到川西生产高潮正是来潮的形势。
人们新的生产积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调动起来的。访问一些农民,他们共同的说法是:“咱们的‘集体’现在管得紧了,大家都劳动,多劳多得,干起来劲就大。”另一个是去年的大增产和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建设成果,给人以很大的鼓舞作用。川西平原的稻田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是“冷浸田”,地下水位高,泥脚深,土质坏。去冬今春各地推广了中共温江地委改造冷浸田的经验,开挖排水沟,施用热性肥料,现在已经改造了四十万亩。这是解放以来改造低产田规模最大的一次。
人们的心思集中在增产上,这从下面几个方面的情况得到证明。
乡村集市异常兴旺。新繁城关的几个集市挤了满满的人。贸易的主要对象不是粮食和生活用品,而是小猪、竹木材料、红薯秧、鸡鸭鹅兔。农民大买生产资料,是生产高潮到来的一个好兆头。我们看到农民踊跃买小猪。这个集市两天一次,每次成交小猪三百多头。由于猪多,肉价低,每个大小城镇,肉架子挂满新杀的肥猪,肉制品到处皆是。肉多,说明猪多、饲料足。肉多了,售价低了,但国家从农民手中收购毛猪的价格并没有随之改变。农民告诉我们:“政府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多积肥。”月亮湾大队一位七十三岁的老贫农向记者说:“毛主席领导得好,猪多得很,我们都吃上肉了。”农民卖肥猪,养母猪,买小猪,吃猪肉,这是发展生产的兴旺气象。现在很有必要继续鼓励社员多多养猪,认真解决发展养猪的思想问题、饲料问题和收购问题。
肥料和良种是人们生产注意的中心。我们访问红光人民公社社长、全国劳动模范周桂林未遇,他爱人说,夜间十二点就进城拉肥去了。她手拿绳子,准备半路去接。城市接待农民拉各种肥料,给农民生产很大的鼓舞。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城市送肥下乡活动搞得很热烈。这个城市把支援农业和卫生运动结合起来,组织干部、学生利用假日挖泥掏沟担土,为农民送杂肥。看来,为了组织农业生产新高潮,城市用各种肥料去支援农村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密切城乡关系很有好处。红光公社第一大队是个有名的大队,庄稼长得很整齐,管理的比较科学。他们从一九六二年以来连年增产,去年亩产六百四十斤,比一九五八年的产量增加了一倍多。农民正在向肥料和良种用力气。根据这个大队的经验,去年使用良种,加上其他措施,水稻增产了百分之十七。今年红光人民公社种植良种的面积占全公社稻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川西平原农民今春争换良种,妇女精选良种,这是大春作物丰收的最好预兆。
比学赶帮运动正在加劲,人们对争取丰收信心很足。从记者接触的几个县的情况看,比和赶的目标都比较实事求是。人们尽量着眼在讲求实效,少搞形式上的热闹。看来,比学赶帮最好是多抓活思想,多介绍先进经验,多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而不必强调比高产。产量指标要真正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新民公社是全国劳动模范罗世发所在的公社,这个公社去年增产百分之十九。他们今年计划亩产六百五十斤,而工作则是按亩产八百斤去作,采取的措施还要突破八百斤。先进的措施,积极可靠的指标,两者巧妙结合起来,就有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用。罗世发同志说得好:“增产多少,要让社员自己去扯,众人说到就能作到。干部不要跑在群众前头去吼,吼得高了,群众知道完不成,就泄劲了。”这一番话大有道理,值得倾听。中共四川省委在全省推广学严龙公社赶驷马公社的运动,对于推动比学赶帮起了很好的作用。有的地区自己提出了本地区的学和赶的对象。看来有意识地挖掘各地自己的大寨,是个好办法。比学赶帮要从本地先进单位中树立旗帜,确立大家信服的比和赶的目标。只要条件比较相同,经验基本适用,运动就能顺利开展。
省委的试验田吹起了大生产的号角。记者参观了四川省委的试验田,胜利油菜长得高人一头,枝多花密;小麦茁壮;棉田修整得象园田。试验田的榜样力量促人奋起前进。试验田和大田把领导与群众的生产活动联结在一起,有力地推动全省生产高潮的形成。
总的印象是形势大好,争取今年好收成大有希望。同各方面同志谈话,人们感到形势逼人。如何进一步把一切力量组织到生产高潮中来,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落脚到生产上。首先要把小春的丰收果实拿到手里。油菜在小春作物中占很大比重。油菜丰收到手,不但给大春生产提供了资金,给社员增加了收入,而且返还大批饼肥。据说,一百斤油菜籽卖出后可返还油饼肥六十斤。五斤油饼肥相当一斤硫酸铔或几十斤猪粪尿的肥效。多收油菜籽对于大春增产有很大意义。
川西小麦陆续扬花抽穗,长势很好。值得注意的是锈病和其他病虫害的发生。我们到眉山县时,县委副书记告诉我们,他们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发现了锈病,立刻组织检查,采取措施救治。这种主动精神是非常好的。越是丰收在望,越要加倍小心,勤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时间不等人,生产问题的解决要及时,更要防患于未然。


第2版()
专栏:

我国南北各地雨情
三月份:南方下雨较多;北方降水量较少,需要抓紧抗旱保墒
四月份:北方雨量仍少;南方雨量可能多,将有低温阴雨天气
新华社三十一日讯 三月份我国南北许多地区先后降雨,但是降水量很不平衡,南方下雨较多,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特别是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雨量很小,旱象露头,需要抓紧抗旱保墒。
三月,淮河、秦岭以北的冬小麦产区曾下过两次雨,其中关中平原和河南南部雨量较大,约有三十到六十毫米,其余地区雨量很小,一般仅十毫米左右。淮河、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三月以来出现雨水增多趋势。三月上旬和中旬,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降雨二十五毫米以上,广东北部、广西东部达九十毫米。三月下旬,江南地区普遍降雨,到目前为止,降雨量一般都有几十毫米,最多达一百毫米以上。
据有关部门反映,三月份我国主要农业区都下了一些雨,对春耕生产有一定好处。但是,由于去年冬季雨雪稀少,北方地区入春以来雨水仍然不多,有不少地方农田底墒不足,需要大力开展抗旱保墒工作,积极准备抗旱抢种;南方地区虽然近来雨水增加,但有些地方冬季库塘蓄水量不足,为了保证春季栽插有充足用水,蓄水保水工作仍不能放松。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四月份,我国黄河下游及秦岭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雨量仍然偏少,因此华北北部的旱情还有加剧的可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四月份的雨量可能比往年多,其中有些地区还可能出现间断性的低温阴雨天气。
新华社福州三十一日电 去冬以来很少下雨的福建省各地最近普遍降了春雨,大部分地区雨后旱象有所缓和,部分地区旱象已经基本解除。
这次降雨从三月二十四日起,到三十日,一般地区的降雨量达到二十至五十毫米,闽北地区达七十四毫米,东南沿海地区偏少,只有十毫米左右。雨后,各地社员积极抢种大豆、花生。前一段因缺水不能溶田的地区,也在加紧蓄水溶田,准备抢种早稻。


第2版()
专栏:

科学实验到现场 钢材质量大提高
鞍钢从各职能处室抽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工作队,跟工人同劳动、同商量、同试验,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华社鞍山电 鞍山钢铁公司目前有二百多名从各职能处室抽出的工程技术人员活跃在生产前沿阵地上。他们跟工人同劳动、同商量、同试验,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重大而难于解决的质量关键问题,提高了一批钢材的质量。
一九六四年以前鞍钢有三分之二工程技术人员分布在公司、厂矿职能部门,真正在生产前沿阵地的仅三分之一。轧钢专业工程师全公司有九十一人,其中分布在车间、工段的仅有四人。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试验室里搞试验,坐在办公室里“把关”、“守摊”、“卡制度”,而生产中大量技术难题不能解决,工人很有意见。
去年九月,鞍钢党委学习大庆油田经验,经过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从中心试验室、技术处、监督处、生产处等部门,抽出大批技术人员,针对鞍钢多年未获解决的“老大难”质量关键问题,分别组成技术工作队或工作组,到炼钢、轧钢十二个工厂,跟工人同劳动、同商量、同试验,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在第三炼钢厂访问了技术工作队三位工程师。他们说,离开办公室、试验室到生产前沿阵地,体会最深、收获最大的是能同工人、现场的技术人员拧成一股劲,合成一条心,技术工作结合了生产实际,多快好省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钢板分层质量缺陷问题的解决,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到去年九月,共研究试验了将近三年,分层缺陷仍然大量出现。这次技术工作队来到第三炼钢厂仍解决这个“老关键”。他们打破了试验程序框框,首先到现场同炼钢、铸锭、整模工人一块劳动,共同调查研究。经过一道一道工序反复分析,很快找出症结在钢锭模子上面。针对这个症结,在工人参与下,进行了鞍钢从来没有过的群众性大规模科学试验,先后进行了九种方案、一百二十八次、两万四千多吨钢的试验,从中发现用瓶口式钢锭模浇注的钢锭分层缺陷最少,公司马上推广,工人自觉地贯彻执行了。从此钢板分层缺陷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过去三年没解决的难题,现在三个月就获得解决。从前,石景山钢厂收到鞍钢带分层缺陷的钢板,一一退了回来。现在因为钢板质量提高了,他们又连写信到鞍钢表扬。
技术人员到生产前沿阵地,跟工人同劳动、同研究、同试验,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同工人的阶级感情。过去,公司所属各处的技术人员同工人是井水不犯河水地进行研究试验和技术管理;现在相互串门、谈心、一起劳动,逐渐成了朋友。以前,一些技术人员能讲理论不会亲手操作,有些工人能操作不懂理论;现在他们互学互助,技术水平共同有了提高,许多人成了能文能武的技术人员、能文能武的工人。


第2版()
专栏:

我国磷肥工业又取得重要成果
上海制成重过磷酸钙磷肥
新华社上海电 一种速效高浓度磷肥重过磷酸钙最近在上海研究试制成功。
这是我国磷肥工业继去年研究试制成功复合肥料磷酸铵以后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至此,目前世界上生产的两种主要高浓度磷肥我国都能够生产了。
重过磷酸钙是一种水溶性磷肥。目前我国生产的水溶性磷肥只有普通过磷酸钙一种。这种磷肥含有效磷(五氧化二磷)较低,只有百分之十八左右,而重过磷酸钙含有效磷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相当于普通过磷酸钙的两倍半以上。重过磷酸钙可溶于水,施入田间,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使籽实饱满,产量提高。
这种速效高浓度磷肥是上海化工研究院研究试制成功的。这个研究院经过实验室试验,先后用国产的磷矿提取磷酸制造出重过磷酸钙,于一九六四年四月开始进行了小规模生产性的中间试验。
从去年下半年起,上海化工研究院开始把试验厂小批生产的重过磷酸钙供给上海市崇明县和浙江、福建一些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试用,效果很好。
三月四日至七日,国家科委组织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广东、贵州等地化工专家在上海对重过磷酸钙进行了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上海化工研究院研究成功的重过磷酸钙工艺流程,技术上是可行的,适合于我国目前的情况,而且这种工艺流程也有利于现有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的工厂将来改建为生产速效高浓度磷肥的工厂。


第2版()
专栏:

东北普遍推广钼肥提高大豆产量
据新华社沈阳三十一日电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实验多年的大豆施钼肥的技术经验,已在东北地区普遍推广。
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许多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计划在成千上万亩的大豆田中施用钼肥。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已经进行的一百五十项试验表明,不同分量的钼肥施在东北的黑土、黄土的大豆田上,一般能使大豆增产百分之十左右,施在白浆土的大豆田上,增产最显著而又稳定。
钼肥的价钱便宜,用钼肥拌大豆种子下地,每亩用一点五克到两克就够了,才花几分钱。


第2版()
专栏:

台湾多数毕业生沦为失业者
台北消息:台湾学生体格日益衰弱,疾病丛生,令人触目惊心。
据《台湾新生报》二月二十三日报道,由于台湾各地小学校教室光线阴暗、课桌坐椅不合标准和学生营养不良,小学生患近视的逐年增加。目前在台湾省十一岁至十四岁学龄儿童中,有百分之五十一是近视患者。台大医学院卫生研究所二月初在一项调查报告中说,台湾小学生普遍缺乏维他命B和维他命C等营养,因此全省半数以上学童患有口角炎、齿龈出血、甲状腺肿等病症。另据台湾报纸透露,台湾各地中、小学生患有肝炎、肾脏炎等慢性病和低血压的,更是不胜枚举。台湾报纸还说,台湾中、小学生“健康欠佳,体格衰弱”已到了可惊的程度。例如,今年一月一日,苗栗县一些中学生在参加当地各界庆祝元旦大会时,仅在一小时中,竟有三十七人因体弱晕倒。
据台湾《征信新闻报》报道,台湾一些精神病科专家和心理学家,最近在台湾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调查时发现,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患“心理生理反应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病”。这家报纸指出,这些学生患“心病”的原因,主要是台湾社会“处处使他们抑郁、焦虑”,“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心理失常”。消息还说,台湾大学生有“心病”的人数与病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增的,因为大学生们毕业即失业,“出路如何?”不能不使他们倍加忧愁和苦闷。据报道,台湾每年大专学校及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有百分之九十二点五沦为失业者。


第2版()
专栏:

台湾各级学校教师生活困苦
据台湾报纸最近报道,台湾各级学校教师待遇菲薄,生活十分困苦,并且经常遭到蒋匪帮的迫害。
台湾《民众日报》二月二十七日在一篇通讯中写道,台湾的大学教授大多数人都兼有两个以上学校的功课,终日忙于奔波,精疲力竭,而每月所得尚不如一个摊贩或菜贩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另据台湾《征信新闻报》报道,台湾大学历史系一位老教授去年在妻子去世时,穷得无钱收殓,不得已只好卖书葬妻。台湾报纸说,中小学教员的待遇更是低微,生活苦不堪言,其中有的靠借债度日,有的在课余时间当小贩或给人补习功课,勉强使一家老小过着半温半饱的生活。有的教员因生活所迫带病坚持教学累病了,甚至累死了。云林县虎尾镇立仁小学有一位三十二岁姓萧的教员,由于收入微薄不能糊口,又要偿还欠债,不分昼夜地工作。他在三餐不继,营养不良,劳累过度的情况下,今年一月七日上完一堂补习课后,便昏迷死去。
据台湾报纸透露,穷苦的台湾教员还经常遭到蒋匪帮的迫害和勒索。不久前,桃园县一群小学教员联名向台湾报纸投函写道,蒋匪帮教育当局为了“排斥异己”,时常无故给一些教员扣上“问题教员”的帽子。有些教员在课余时间兼任补习教师,也被指斥为“在校外惹是生非,胡作乱为,败坏教育风气,影响教育前途,应受严厉惩处。”台湾报纸说,逢年过节,许多教员虽然家无隔宿之粮,但也要想方设法弄点钱来,给蒋匪帮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和校长送礼,否则,就要被一脚踢出校门,或者被降级,或者调往穷乡僻壤去教书。
台湾报纸报道,台湾各地教员不断进行反迫害、争生存的斗争。据台北市《民族晚报》说,不久前,彰化县和美小学教员不满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无理调动他们的职务,全校教员举行了罢课,表示抗议。另据《民众日报》报道,桃园县复兴乡八结小学教员因蒋匪帮“县政府”经常拖欠他们的薪津、配给物资和学校办公费,十多个教员于去年十二月八日愤怒冲进“县政府财政科”内,高喊“要钱吃饭”,气氛异常紧张,蒋匪帮“县长”被迫表示“当尽速设法”解决困难以后,教员们才离去。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贵州农民赞誉磷肥
大批磷肥源源运往春耕第一线
新华社贵阳电 过去曾被贵州一部分农民贬为“石头面面”的磷肥,现在又被这里的农民誉为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目前,贵州化工部门的几十部专用汽车,正在日夜兼程把磷肥运往各地,支援农业生产。今年全省的磷肥将比去年大幅度增产。原有的磷肥厂正在扩建,一批新厂也正在兴建或即将动工。
贵州省磷矿资源极为丰富,土地又多为贫瘠酸性土壤,绝大部分缺乏磷素肥料。可是,这个省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生产磷肥到一九六二年上半年,磷肥在群众中的声誉始终不好,以致造成产品积压,生产单位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省化工部门从厂矿企业到领导机关的一些同志面对磷肥积压的情况,曾经一度束手无策,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埋怨商业部门推销不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无效,同这些部门“扯皮”。
一九六二年九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公布,党的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促使化工部门的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农村去调查磷肥不受欢迎的真相。他们在公社蹲点调查中发现,影响磷肥信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初期产品质量较差,价格高、肥效迟;有些地方硬性推销,群众不懂得使用方法,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有的地方搞试验田,由于用的不完全是磷肥,虽然增产了,群众不“认账”。
化工部门在研究了蹲点调查得到的材料以后,认为磷肥滞销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和群众一道搞典型试验,没有在生产实践中显示磷肥的效果。于是省化工局从有关工厂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十五个工作组,分赴遵义、安顺两专区和贵阳市郊的农村,同农民一起用磷肥种试验田。
由于群众对磷肥不信任,不愿把好田好地拿出来作试验。遵义县忠庄公社给了工作组几亩当地称“屙屎不生蛆”的黄泥田,海龙公社给了工作组一块三亩多十年九不收的“下涝田”。工作组的同志开始对在这类低产田里作试验也没信心。谁知试验结果出乎意外,在所有低产田地上作的试验,几乎全部都增了产,有的增产一倍以上。而工作组在少量肥田里作的试验,增产却不显著。农业技术部门前几年选肥田作的不少次试验,多数也没有增产效果。
从这些试验中,他们才弄清了磷肥的脾气,原来磷肥喜好“雪里送炭”,不喜欢“锦上添花”。它正是贵州广大瘦田薄地增产的“灵丹妙药”。
去年,全省大部分县都展开磷肥试验推广工作。遵义县南白公社龙山大队,在几百亩低产田里施用磷肥的结果,比上一年增产十五万斤粮食。海龙公社由于使用大量磷肥,加上其他的技术措施,粮食比上一年增产百分之十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