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每事问
路力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告诉我们:“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毛泽东同志引用了“每事问”这句通俗的话,而赋予以完全崭新的内容。
我们党能够对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就是由于经常进行调查研究,有事同群众商量,实行不断地把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又不断地到群众中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这个方法,在实际上,也就是必须“每事问”。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在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在各个战线上,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任务不断提出。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很多未被认识的领域需要去认识,还有很多很多陌生的事物需要去熟悉。因此,今天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每事问”的精神。
有的人很迷信自己头脑的聪明,碰到问题,只是靠自己关起门来想点子。勤于思索当然是好的,多想也的确可以出智慧。但是,勤思多想,必须在自己占有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们的头脑,不管如何聪明,它不过是一个加工厂。要生产出好的产品——正确的思想来,必须从那些亲身参加实际斗争的广大群众中吸取各种经验、知识和意见。有了这种材料,人们的头脑才能够从实际出发,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才能够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工作。思想的原料是既不能靠“调拨”,也无处去“购买”的,只能靠自己去收集。这就需要去实践,去调查,去问。
有这样的话:“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为什么?“其知之审也”。我们做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当然没有问路那样简单,但道理是一样的:凡事要问最有实践经验和最熟悉实际情况的人。
在调查研究中,对于需要了解的情况要反复地问,不只向一个人问。情况越问越清,真理愈辩愈明。问,才能知道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而加以比较。问,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问,才能核对情况,弄清事实。问,才能寻根究底,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问,才能发现矛盾,展开讨论,使认识深入和全面,避免表面性和片面性。多问,才能知道得多。知道得不多,就无法去从比较中得出正确的看法。正确的认识,常常是通过不同情况和不同意见的比较得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开调查会要“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要“作讨论式的调查”。只有这样做,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得出正确的或近于正确的结论来。
要做到“每事问”,就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下问”,对于认定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可耻”。相反地,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才是可耻的。
人在童年时期,总是经常向大人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难免使大人感到幼稚可笑。但是,儿童能够很快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正是“每事问”的结果吗?人长大了,总要脱掉一些儿童的稚气,而“每事问”的精神,却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就是积极地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发言权,没有调查,就哇啦哇啦瞎说一通,是错误的;而不积极地去取得发言权,安于不知和不懂,也决不是正确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学个“每事问”,取得发言权!
(原载一九六五年第三期《红旗》)


第6版()
专栏:

革命干劲由何而来?
——读《关于如何打乒乓球》一文想到的
教育部机关印刷所排字工人 李峻林
学习了徐寅生同志《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以后,我感到收获很大,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徐寅生同志的革命干劲,那是我非学不可的,因为,做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缺乏革命干劲,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但是,革命干劲由何而来呢?我想就以这个问题为题,结合着我工作上的一些问题,来谈谈我的体会。
技术怎样才能过得硬
技术怎样才能过硬呢?徐寅生同志谈到两个基础:一个是思想基础,一个是平时的磨练基础。
思想基础,就是要靠我们平时自觉地去学习政治,学习毛主席的著作,用毛主席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这样,在思想上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在工作上才能有旺盛的革命干劲,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前几年,我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够,因此,工作起来干劲不足,工作任务完成得不好。比如,有一次我加夜班,一接到稿子思想上就不痛快,觉得工作一天了,晚上不应该再安排我加班。由于自己缺乏政治责任感,思想上只有一个“我”字,夜里干起活来就松松垮垮。结果,三个多小时的任务却泡了一通宵。
近年来,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再加领导上不断地对我进行帮助,思想逐渐得到了改造,觉悟有所提高,对排字工作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一次,一位领导同志说:“咱们的工作很重要,如果做不好,就会影响到全国。”听了以后,我思想上有了斗争。从此,只要一进车间,在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全国”二字,这样,工作起来慢慢地就有了干劲,也能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了。去年年底,连续加了几个夜班,由于事先有了思想准备,总想着任务的重要性,如果完不成或完成得不好,不但影响第二天的工作,而且,也会影响到全国,所以,干起活来劲头很足,比较细致认真,结果每个夜班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在思想上、技术上都过硬了,老实说,和同志们比起来,我在各方面都还差得很远很远。不过,我们总应该象徐寅生同志那样,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中找到规律,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工作。
平时的磨练基础,就是要苦练基本功。但是,苦练必须有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思想基础,苦练就不能持久。比如,有的人对部位字不熟悉,排字很吃力,效率不高,可是却不下苦功去练,还说“差不多就行了”。这样,就让“差不多”的思想阻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结果,工作若干年了,对部位字还是不熟悉。
有人说:“天天是这一套,从哪儿练起呢?”其实,哪儿不过硬就练哪儿。“特短”要练,特长也要练。排字工作有六个字的要领:静、稳、紧、准、顺、懂。拿这六个字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都过硬了,不硬的就要练。如果都过硬了,也要练;可以向熟、巧上练嘛。事实上,许多人对这六字要领还不过硬。就拿“稳”字来说,有的人一排字就慌,特别是在比赛的时候,总怕落在别人的后边,慌得很。越慌越排不快,结果还是落在人家的后边,而且错字很多。慌不等于快,稳不等于慢。如果平时注意锻炼“稳”字,慢慢地就不慌了,可以做到既稳且快。在如何提高排字质量问题上,除了要根据六字要领进行苦练之外,还必须学习解放军的带着敌情观念去练杀敌过硬本领。我们排字时,如果把消灭错漏字当成消灭敌人来对待,一个错字就当成是一个敌人,不消灭敌人就不罢休,这样,质量就不难提高,技术也不难过硬了。
总之,要做到速度快,质量高,技术过得硬,最根本的一条是政治挂帅,政治不挂帅,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怎样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习,有个目的、态度、方法和学习什么的问题,如果不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就无法进行学习。
有的人,学习了徐寅生同志《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以后,就天天去练打乒乓球。这样学习,我认为就很不好。我们学习徐寅生同志的文章,主要是学习他的革命精神,把人家的革命精神学到手,用来解决我们工作上的问题。为革命而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我们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互相学习,主要是学习彼此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在背地里爱说长道短,评评这个,品品那个,最后的结论都是人家不行,自己行。可是,自己是否真行呢,却从来不认真地检查检查。其实,这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政治不挂帅的表现。我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由于自己不谦虚,不谨慎,骄傲起来了,常常把人家的长处也看成是短处,把自己的短处却看成是长处了,结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不能进步。我们应该吸取教训,看别人看自己都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人家有优点,要承认,要千方百计地学来。这样,自己才能进步。
学习别人的东西,应该有分析地去学。前些天,领导上组织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印刷厂,回来以后,进行座谈,感到我们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人家,比一比,就找到了差距。就以排字来说,第一,人家排字是坐着排,我们是站着排,人家比我们减轻了体力消耗;第二,人家排字是双手排,我们却仍然采取左手持托、右手排字的老办法;第三,人家的产量比我们高。这三大优点,是我们应该向人家学习的地方。但是,有的人却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东西一概否定,一心想把人家的那一套完全搬过来。这样学,我认为就不够好。因为,学习人家,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完全抛开,自己的东西也有先进的。比如,他们的字架(梭形字架)虽然先进,但造价高,一付字架需要七、八百元。如果我们不因陋就简地进行改革,而是重新请人加工,把我们的十几付立式字架都换成梭形字架,那就很不合算。我们印刷厂建厂不久,规模小,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有人说,不换成梭形字架就不能坐着排,更不能双手排。这种看法,我认为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或者说结论下得太早。不久前,我们又去参观了青年出版社印刷厂,看到人家就是利用立式字架经过改装以后,坐着排字的。因陋就简,既省钱又适用,而且提高了产量,最高时速已经达到三千字。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条件。学先进,赶先进,不一定非得先做梭形字架不可,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真正决定先进的,还是在于人,人的因素第一,如果人的思想不先进,条件再好技术也不会先进。
徐寅生同志说:“我以前看谁的哪一手好,就去学他”。我们也应该如此,人家哪点先进,我们就学习人家哪点,不能不问清红皂白,生吞活剥地去学,应该有分析地去学,而且学过来能用。
破除迷信思想,敢于革新
在技术革新问题上,必须破除迷信思想,有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精神。
有的人总以为我们这个小厂子条件差,新工人多,设备简陋,技术又低,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因此,对搞技术革新不那么积极热情。有人认为,要搞技术革新,就是把人家革好的那一套搬过来,又抄近,又省事。这是一种懒汉思想在作祟。谁说我们小厂子搞不出名堂来?前几年,大家觉得排字效率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达不到领导上的要求,被迫地改革了一下,结果,每个人的效率都提高了。有个同志半路学习排字,从一小时排一千五、六百字提高到二千二百多字,进步较快。就以我个人的排字数字来说,我也是转行学排字的,经验不多,但经过那一次的改革,时速由一千五百字提高到一千八百字,后来见到改革有利,又改革了一次,时速又由一千八百字提高到现在的二千四百字。这些,难道不是我们这个小厂子搞出来的成果吗?其实,不论厂子大小,都是可以搞出名堂的。如果看不到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成果,我们的勇气就不会提高。当然,满足这点成绩也是不会进步的。不过我们总应该在学习先进、克服自己缺点的同时,发扬自己的成绩和优点,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不能一味迷信别人。
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那能行吗?如果自己不动手,不下苦功夫想办法积极创造发明,总想搬人家的,那么,自己就永远也找不到前进的道路,总是在人家的屁股后边跟着跑,也不可能赶上先进。技术革新,起决定作用的,不在于条件设备,而是在于人;人的思想不革命化,条件设备再好,技术也革不了新。条件差,设备简陋,不正是我们革新的目标吗?技术低是可以提高的。我们现在的技术不都是学来的吗?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该向更高的水平看齐。上次参观,有的同志看到人家排字每小时达到三、四千,回来说:“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能看到差距就很好。还有的同志说:“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一干。”这就又进了一步。自己能看到自己落后的一面,并且马上就去改进,这就是革命。所谓“革命化”,就是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地改进,永不停止。
在对待技术革新问题上,有的人还有等待思想。听说领导上曾考虑如何逐步做梭形字架问题,因此,对目前的技术革新就不起劲了,甚至主张放弃,说:“不要再兜圈子啦,等梭形字架来了再说吧!”这样,就使自己的思想也随之停滞不前了。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因陋就简地进行技术革新,是不是“兜圈子”呢?我认为不是。第一,我们现在的革新,是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行的,即根据过去的经验,因陋就简,完全自己动手,少花钱多办事,或不花钱多办事;第二,我们的革新不误工作,即采取边干边改的办法,使革新能够立竿见影。如果我们等到梭形字架来了再改(现在订货,年底才能交货),那么今年这一年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等着吗!如果我们的技术革新成功了,既能省钱,又能增产,那么,我们就可以不花那么多钱了。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工人同志们的充分讨论,提高了认识,克服了在学先进和技术改革问题上的迷信和保守观点,统一了思想。领导上根据同志们的意见,确定了我厂排字技术改革的方向和方法,这就是:政治挂帅、思想先行、学习先进、发扬民主,本着勤俭节约原则,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地大力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改立式字架为坐式字架,改单手排字为双手排字。最近,我们改革了一付以串字为主的八字形字架子,同志们干劲很足,大家动手,只用了十四天的工夫就完成了,而且只用了一些零碎木料,没有花多少钱。从这次技术改革的学习讨论和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党的领导,实行生产民主,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再加上我们善于虚心学习先进,善于自己钻研,善于总结经验,我们的技术革新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也应该明白,一次技术革新,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要求一下子解决一大堆问题,那是不现实的。矛盾要一个一个地解决,这次解决这个矛盾,下次解决那个矛盾,即使把这个和那个矛盾都解决了,也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处理工作上的问题。


第6版()
专栏: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建设
中共宁津县委书记 辛生
我有计划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是从一九六二年三月开始的。几年来,我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读过了十几遍。通过学习,自己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行动的指南,是斗争的武器;一个革命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毛泽东思想。
革命和学习
一九六二年元旦,我在回顾一年的工作之后,写了一篇日记。日记大意是这样的:一九六一年过去了,我又长了一岁,已经是四十二岁的人了。年龄一年一年地大起来,个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虽然也有些提高,但总跟不上今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多给人民做点工作,把工作做得好一点,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大一点,在新的一年里,以至在今后的岁月里,应该迅速提高领导水平。究竟怎样提高呢?根本的问题就是学好毛泽东思想。
一九六二年春季,县委常委会开会总结工作,大家一致感到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水平,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些重要问题认识不清,处理不好,很被动。如对某些问题,开始认识就很模糊,处理不果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是一种不良倾向,这就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一个革命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就不能正确地领导革命运动。要提高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就得在现实革命斗争实践中,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于是,县委常委会决定:县、社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委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计划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三月中旬,我们十几名县委常委,就规定了时间和制度,系统地学习起来。
不论研究什么科学,真正钻进去才有兴趣。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是如此。一九六二年四月,我和几位同志到孟集公社小岳家大队搞调查,遇到的情况很复杂。我们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天,开始,对矛盾的性质认识不清,不好着手解决。于是,我们就一边调查研究现实问题,一边学习《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实践论》。《实践论》是下乡前已经学过的,其它两篇是遇到问题后,带着问题,临时确定学习的。我们在调查研究中,特别注意“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注意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又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注意了阶级分析,倾听了贫农下中农的话。最后,逐渐弄清了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也有了方向。终于比较正确地处理了问题。由于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越学越爱学了。
学习一个时期,进步较快。可是,越有进步,就越是后悔当初没有很好地学习。我总想:如果早抓紧学习十年、二十年,那不就进步更大了吗?对党的事业贡献也就更大了吗?自然规律不饶人,过去的日子不能挽回;要想弥补过去,只有抓住现在;今后能否抓紧学习,自己有决定权,完全可以自己作主。
少而精和持之以恒
学习和其它工作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碰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问题。说实在的,一个县委书记既要到上边开会,又要到下边蹲点,检查工作,还要处理机关事务,而且要看的文字材料也很多,上级的指示、通报要看;县委的文件、材料要看;县直各部门和各公社的报告要看;人民来信要看;党的报纸、刊物要看;革命小说看一看也是应该的。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都同学习毛主席著作有矛盾。二是学习质量问题。由于我的学习时间零散,不集中,平时脑子里装的问题较多,再加有些“急性病”,想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学得不深不透。
问题摆出来了,怎么解决呢?我下决心做到少而精与持之以恒相结合。我给自己来了个“三定”:第一,定时间,即每天至少自学半小时(实际上每天达到一小时左右)。不论是在机关,到基层,还是出县开会,都保持这个时间。在机关时,每天早起学习。下乡时,《毛泽东选集》随身带,走到哪里学到哪里。的确时间象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就有,不挤就没有,关键在于决心。事实证明:只要脑子里时常装着个“挤”字,学习时间是完全能够解决的。第二,定数量,即每天最少学五页(一般每天学习七八页),每天学到什么地方,写上日期作标记,以免中断;如发现日期不相衔接,就增加当天的学习页数,补上进度。第三,定质量,即细读、精读、深读,防止任务观点,一滑而过。读过的书,都写眉批、边批、划圈,借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有些文章反复阅读,并写出心得和笔记,这样,便于自己随时随地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办事。
我的体会是:认真、严格地坚持“三定”,既能保住少而精,又能保住持之以恒。掌握少而精,学一点消化一点,日久天长,自然会积少成多。
辅导和学习
在干部、群众学习热潮中,领导干部做学习辅导工作,不仅能帮助大家学习,还能把自己“逼上梁山”,提高个人的学习质量,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九六三年,我县干部学习《实践论》,很多同志感到吃力,学不懂。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给县直属机关干部上了八次辅导课,根据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做了一些讲解。一九六四年春天,又分两次辅导了《矛盾论》的引言和“两种宇宙观”部分;对于公社干部,也不断利用开大会时机,或临时调县上辅导课,讲解了《实践论》、《矛盾论》中的重点章节。
备课、讲课的过程,也是接触思想、联系实际,深钻细研毛主席著作、提高自己的过程。许多问题往往是开头不熟悉,不明确,而通过备课以至讲课之后,才能比较熟悉,比较明确。除了讲大课以外,我还作了一些小组辅导。我们书记、常委共同提出这样一句话:走到哪里在哪里学习,在哪里辅导。下乡时,也抓紧时机辅导一般干部学习。去冬今春,我在城关公社帽杨大队搞基点,曾不断地以作学习发言的形式,给基层干部上小型辅导课。这种辅导,具有共同研究的性质,不仅加深了自己对毛主席著作的理解,而且也促使自己多读了一些有关的书籍。
学和用
通过学习《实践论》使我懂得: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是毛主席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脱离这个原则,就不能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所以,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注意了学用结合。我的作法是: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变成自我改造、思想革命的过程。
第一,读毛主席著作,进行自我改造。想想毛主席是怎么指示的,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因为胜利……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毛主席还强调指出:有些人要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我读着毛主席著作,想想自己,想想某些干部生活作风上的问题,感到毛主席的论断非常英明,非常正确,并着手检查与克服自己和家庭所受到的一些资产阶级影响,树立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在学习《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等文章时,也不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有一次,我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几句话印象很深:“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回忆自己的过去,感到的确是如此:凡是不做调查研究,不参加社会实践,不了解真实情况,而凭主观见解指导工作时,不是自己碰钉子,就是工作受损失。越是对照现实,越对毛主席的话有兴趣。于是,我连续读了两三遍。随后,又发动全县脱产干部,尤其是县、社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与讨论这篇文章。结合学习、讨论,制订了下乡蹲点的计划。过去,我们许多领导同志,光喊蹲点,实际上蹲不下去,漂在上面。学习后,领导作风大有转变。我蹲点的情况是:一九六二年一百二十五天;一九六三年一百零三天;一九六四年一百三十天。通过蹲点和劳动,工作底数越来越清,领导方法也有所改进。
第二,带着问题学,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用毛主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工作,解决问题。一九六二年以来,自己经常在农村蹲点,渐渐对贫农下中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起的作用,有了一些感受,从而进一步重视起关于贫农下中农的问题。应该怎样估价贫农下中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怎样对待贫农下中农?怎样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我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毛主席著作。几年来,我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文章,都反复读过很多次,并写了心得。一九六四年四月,我又重读了这些著作,写了一个关于发挥贫农和下中农作用的报告。自己深刻体会到:“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我在“报告”中提出了对贫农下中农进行“三交”和“三提高”。“三交”是:交心、交底、交代方法;“三提高”是: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后来,在工作中,也是努力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通过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通过学习,改造了自己,促进了工作;同时,在自我改造和改进工作的过程中,用事实印证所学到的理论,认识和体会更深刻。“实践”或“使用”,确实是很重要的学习。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总的体会是:什么时候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什么时候工作成绩就大。凡是按照毛主席指示作了的,工作就获得了显著的成绩;离开了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就必然遭到失败。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建设。
我学习毛主席著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形势、任务的需要相比,与其他学习积极分子相比,还差得很远。今后我一定虚心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更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作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原载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二日大众日报,本报作了删节)


第6版()
专栏:

在实践中学习
解放军某连战士 周振明
我于一九六二年入伍,一九六三年调到炊事班,领导上分配给我的任务是养鹅。我过去没有养过鹅,对于养鹅的知识一点都不懂。接受养鹅的任务以后,感到很作难。心想给领导提个意见,让我干其他工作,又想到自己是个共青团员,不应该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怎样取得养鹅的知识呢?我跑到书店去买养鹅的书,想从书本里赶快学点养鹅的知识。谁知书店里养鸡、养鸭的书都有,唯独没有养鹅的书。怎么办呢?我想起领导上经常教导我们,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针。我翻开毛主席的《实践论》。毛主席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启发。我想:我现在没有养鹅的知识,但是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大胆地实践,也会摸到经验,把鹅养好。同时,我也想到,在自己没有直接经验以前,也要想办法取得一些间接的经验。于是,我就跑到食品公司去向养鹅的工人老大哥请教,又向本连在家里养过鹅的同志请教,获得不少的间接经验。
我在养鹅中,最先碰到的问题是小鹅吃什么。从访问请教中,有人说吃白菜和碎米好,有人又说吃苣笋和碎米好……究竟吃什么好?我先试验了一下。第一天,我把白菜叶切碎掺和着碎米喂了小鹅,不到六个小时,小鹅都拉稀屎,有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有的同志就说开了:“叫周振明养鹅,不到一天,小鹅就只剩一口气了”。我听了心里很难过,也很着急。晚上,我又翻开《实践论》学习。毛主席说:“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毛主席的话,我感到特别亲切,又鼓起勇气,用苣笋加碎米再作试验。小鹅吃了以后,都不拉稀屎了,又活蹦乱跳的了。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照本连多数同志的意见,小鹅要早些下水才长得快,他们说:到了五月了,早该让小鹅下水了。可是食品公司的老工人告诉我:最早也要到六月才能下水。有一天,我接受连里同志的意见,把小鹅赶到河里去。开始,小鹅在水里显得十分快活。但是不到一个小时,有的就出现了抽筋现象,游不动了,也爬不上岸来了。为什么多数同志介绍的经验还不可靠呢?开始我不能理解,后来仔细一想,原来本连同志是南方人,南方五月间气候已经热起来,小鹅下水不成问题。可是这里是江北,河水还很凉。把南方的经验照搬到江北来用,当然要失败了。
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一切经验是不是适用于自己的工作和具体环境,一定要自己亲自试验一下,只吃现成饭,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是行不通的。以后,我在养鹅中,遇到问题,我就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我所养的一百只小鹅,全部成活,受到了上级的奖励。
去年我又接受了养两百只小鹅的任务。数量虽然增加了一倍,但我觉得已经有了一套经验,就有些满不在乎的情绪。我还是按照过去的老经验去饲养。不久,传来一个消息,兄弟连队与我们同时买回的小鹅,养得都比我们的小鹅大。这一下可将了我一军。我赶忙去看一看。果然,他们养的小鹅都是胖墩墩的,比我养的大多了。我虚心地向他们取经。他们说:“小鹅胃小,每顿吃食不多,夜里肚饿,要加夜餐。”我回来立即照办,小鹅就长得快了。从这里,我感到不能以为养鹅是小事情。我又翻开《实践论》来读,毛主席说:“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遵循毛主席的教导,认真研究养鹅的规律,细心观察小鹅的生长变化情况,经常积累资料,认真研究整理,同时不断访问养鹅的兄弟连队,向他们取经。这样,我的养鹅的经验就更加丰富起来。去年,我养的鹅大小均匀,成长较快,和过去相比,有不小的进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