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走自力更生的设计道路
——记我国第一个片基车间的设计
中共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委员会
一场自力更生的志气仗
上海感光胶片厂片基车间,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片基车间。解放前,我国根本没有感光材料工业。一九五八年以后,我国才开始生产感光胶片,但是片基仍然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九六二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兴建上海感光胶片厂片基车间。
一九六二年底,我院根据上级指示接受了这个光荣的设计任务,在自力更生方针的鼓舞下,设计人员发扬了革命精神,打破了许多框框,在筹建、制造、施工、安装、科学研究等部门的协同动作、大力支持下,我们仅用了六十八天时间就完成了扩大初步设计,六个月内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从确定厂址到车间全部建成并试制出合格产品,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一个投资额与片基车间相同的老行业的项目,一般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建成,其中设计就要一年半。筹建单位对片基车间的设计也比较满意,认为车间的整个工程布置紧凑实用,施工安装没有什么返工,遗留问题较少。工程质量经国家验收委员会评定,认为是优良的。这个车间的基本建设投资也比较省,用地少。去年正式投产以后,生产的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已接近国外某些国家的水平。
我院设计这个车间,不仅是打了一场技术仗、科学实验仗,也是打了一场政治仗、志气仗。这一仗,自始至终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没有党的领导,取得这个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仗,是筹建、施工、制造、安装、科学研究等单位和我们的大协作,没有兄弟部门的大协作,取得这个胜利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实际出发走独创的设计道路
感光胶片工厂的设计,我院已前后做了三次。前两次是全部照抄国外的设计,只做到初步设计就放下了。这次设计工作一铺开,又碰上了外国框框的问题。是继续走照抄国外设计的道路呢?还是破除迷信,走自己独创的道路?这次,院党委向设计人员反复讲清楚:既要认真学习国外设计的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为我所用;又不要迷信国外的设计,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独创的道路。
按照国外设计规范规定,工厂要有一个“有气魄”的厂前区,宽阔的道路,绿化地带,高标准的福利设施等等。我们按照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根据领导上的指示,坚决不搞这种脱离群众的厂前区,也没有新建行政福利设施,而是利用原有的祠堂、简易仓库、民房,加以修缮改建,作为车间办公室等,既经济,又实用。又如关于防火、防爆等规范,国外设计的某些规定也不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如果死套这些规定,就要多占许多土地。设计人员经过多次研究,最后找到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好办法,既保证了防火、防爆的要求,又节省了很多土地。由于我们这样做的结果,使片基车间的整个布局紧凑合理,同国外设计的同类型厂比较,占地要少许多,投资更要节约得多。
片基车间有一个棉胶、流涎工段,按照国外设计规范的规定,这个工段在夏天室内温度要保持摄氏二十八度和二十六度,这是根据国外的气温情况而制定的。而上海夏天的气温要比那个国家的气温高得多,如果机械搬用这个规定,就要耗用大量冷气。我们在设计时,就从上海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修改了这个规定,这样就能少用冷气,节约了制冷能力。
许多事实都说明了,设计规范与人的关系,人的因素是主导的。是人用规范,而不是规范制人。否则照抄照搬,就要做规范的奴隶。学习与独创的关系,独创是主导的。要向书本学习,更要与工人结合,向生产实践学习,吸取生产经验,更好地独创。否则,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社会生产就不会发展。摹仿别人与自己钻研的关系,自己钻研是主导的。摹仿别人取得知识之后,还应该更好地开动自己的思想机器,加快步伐,迎头赶上和超过先进水平。否则,一味摹仿,不想改进与创新,设计机构就毫无作为。上述关系,摆对了,摆好了,就能冲破框框,沿着多、快、好、省的设计道路,不断前进。
吸收科学实验成果和生产经验
片基,是一种比较精密的化工产品,它要求具有耐拉、耐折(电影胶片要放映六百次以上)、均匀(厚度误差要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十二分之一)、洁净(不允许有微小的尘埃和气泡)的特性;使用的溶剂有的容易燃烧,有的有毒,因此生产工艺和辅助设施要求比较高。它可以说是一个“三新”(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设计项目。
这个车间需要装备三百几十台(套)各种机器设备,许多设备国内过去从未制造过,有些甚至连看也没有看见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来着手设计呢?是向国外进口成套设备来建设这个车间呢?还是自己动手设计和制造呢?我们坚决选择了后一条道路。要自己设计,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是想不出办法来的,办法只能到群众中去找。因此院党委号召设计人员到生产实践中去,到科学实验中去,以最大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取得第一性资料,“找米下锅”。为了解决设备设计中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我们采取了四个办法:一,运用上海感光胶片厂试验车间几年来的试验成果;二,同十五家工厂和科学研究单位协作,进行科学实验;三,派出设计人员到有关工厂进行设备考察;四,运用国内外的技术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设计门路。在设计过程中,我院设计人员比较广泛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试验测定工作,先后出动了四百五十一人次,向一百五十九个单位访问了三百零三人,搜集整理了七十八份资料。就这样,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全车间的三百几十台(套)设备,最后只用了一台库存的进口设备,其余全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由我院设计的专用设备共计五十五种一百二十二台(套)。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善于依靠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把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组织起来,我们不但能够自己设计和制造过去没有造过的新设备,而且有些新设备还超过了国外的水平。有一道生产工序,外国资料上规定要用一种三缸活塞泵的设备,这种活塞泵体积大而笨重,用料多,结构复杂。我们就自己动手来设计一个更好的设备,设计人员深入工厂里蹲了近一个月,与工人一起做了十四次试验,取得了一百六十九个数据,在九个机械工厂的支持下,最后设计和试制成功了一种新型泵。这种新型泵效能优于三缸活塞泵,重量减轻百分之四十五,电力节省百分之四十六,每台造价只相当于三缸活塞泵造价的六分之一。
片基生产中有一道醋酸纤维的预处理工序,按国外设计是采取手工撕碎,烘房干燥,工人的劳动强度很高,效率也低。我们决心要创造出一个新设备来改革这个旧工艺。到哪里找办法?到群众中去!设计人员到上海的一些工厂里去四出求教,跑了九家工厂,测定了二十个技术数据,搜集了图纸资料,二十五个人奋战了十八天,终于设计成功了醋酸纤维撕碎干燥联合机,把手工操作改造成了机器生产。
这个车间有一种框板压滤机,国外一般都用不锈钢制造,而不锈钢是比较缺的材料。设计人员经过调查,认为不一定非用不锈钢不可,就提出寻找新材料,不用不锈钢。我院会同上海市轻工业科学研究所,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试验了许多金属材料,最后在上海市铸造研究所的协作下,配制成功了一种铝合金,设计和制成了铝合金框板压滤机,经过试用证明,性能很好。
片基车间的许多设备,所以能够大胆创新,主要是充分运用了科学实验和生产斗争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生产斗争与设计的关系,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设计人员下楼出院,调查科学实验、生产斗争成果,亲身参加三大斗争,才能有自力更生的勇气,而且占有的真理越多,自力更生的勇气就越大;否则就会被困难吓住,不敢前进,或者是照猫画虎,带来无穷后患。
设计方法也要摆脱外国框框
走自力更生设计道路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方法上也必须摆脱外国框框的束缚。过去,我院一直机械搬用外国的设计方法,在设计阶段上,死抠程序,上段不完,下段一律不干。各专业之间,过分强调你不提资料,我就不设计,你等我,我等他;又不讲共产主义风格,立字为据,互不信任,“说了不算,签了算”,大搞烦琐手续。在技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只讲技术审核,不要技术民主。在与筹建单位的关系上,只图设计方便,伸手要资料,坐等条件。这是一种滋长官僚主义、个人主义、束缚群众积极性、少慢差费的坏方法。
片基车间的设计,领导上要求很急,工厂在一年多时间内就要建成,如果我们仍然走过去的老路,就根本完不成任务。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彻底破除过去那套从外国搬来的设计方法,采用了平行交叉作业的新做法。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设计人员要对整个建设工程负责,要有主人翁思想,要有全局观点。强调共产主义风格,反对本位主义;强调积极主动,反对消极等待;强调简化程序,反对烦琐手续;提倡共同研究,反对技术专断;强调争取时间,把工作做透,反对拖拉。
在整个设计工作中,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正确处理了下面四个关系:在各阶段的关系上,做到尽量提前准备,不受阶段的限制,能提前设计的尽量提前,并为下阶段创造条件。在各专业的关系上,我们强调互相支持,力争主动,共同商量,齐头并进做设计。例如工艺、通风与制冷,过去要一个挨一个地进行设计,还要循序往返,一般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次一开始就共同商定,三个专业同时进行设计,当工艺布置方案完成时,通风、制冷方案也基本完成,设计周期比过去缩短了一半以上。在上下关系上,我们强调发扬技术民主,遇到重要问题召开三结合会议,共同研究决定。在内外关系上,我们不坐等筹建部门提资料,积极主动找资料;安排出图次序,尽可能满足施工(制造)的需要。这样,我们交出一批图纸,施工(制造)完成一批;我们再交一批,施工(制造)再完成一批,设计与施工、制造、安装互相交叉进行,自始至终保证了相当快的建设进度。
虽然上述改进是初步的,但各方面的关系大大改善了,扯皮减少了,烦琐手续减少了,工作主动了,效率大大提高,设计周期大大缩短。
片基车间的设计,所以能敢于革命,不怕困难,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任务,党的领导,政治挂帅,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不是政治挂帅,而是技术挂帅,就会被困难吓倒,被“框框”捆住,冷冷清清,就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设计任务。
片基车间的设计是有成绩的,但是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和国际先进片基工厂的水平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发扬革命精神,进一步实现设计工作革命化,争取更大的胜利。


第5版()
专栏:短评

学习与独创
我国第一个片基车间设计的成功,再次证明在学习外国经验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我国过去没有片基工业,设计片基工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首先应当是虚心学习外国的经验。但是应当怎样学习呢?能不能因为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就盲目地拜倒在外国经验的面前,全部照抄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呢?不能,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设计出符合于多快好省方针的片基车间,而只能沿着外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就要落后。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能是既吸取外国一切好的经验与技术为我所用,又坚决剔除和改造那些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我们设计的工厂,在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即使最好的外国经验,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缺陷。比如按照国外片基工厂的设计资料,有一种三缸活塞泵,体积大而笨重,用料多,结构复杂,象这种设备是不是很完美了呢?它的体积是不是可以改小,结构是不是可以简化,用料是不是可以减少呢?事实证明是可以的,上海轻工业设计院的同志们先是蹲点,然后同上海有关方面协作,并且动员了九个机械厂的技术力量,作了十四次试验,取得了一百六十九个数据,历时近一个月,终于设计和制造出了一种重量轻,体积小,用电省,造价只相当于三缸活塞泵的六分之一的新型泵。就这一点说,不仅仅赶上了国外某些国家的这种设计,而且超过了它。
在国外经验中,也有一部分是属于另一种性质,即在国外的具体条件下,它可能是合理的,适用的,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它却是不合理不适用的了。比如外国的机器设备,是根据外国原材料的生产情况设计的,而我们设计机器设备,就要从我国原材料生产的情况出发。这次片基车间的设计中,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和其它方面,也坚决摆脱了一些外国框框,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的成就。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即使是象片基车间这类我国第一次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只要敢于破除迷信,发扬创造精神,我们同样可以在某些方面赶上甚至超过某些外国的现有水平。
在学习外国经验上,要取得一些独创性的成就,是要付出艰巨劳动的,它确实要比照抄照搬费力得多。但是照着外国葫芦画瓢的那种省劲,其实是最大的不省劲,因为它会使我们的建设事业陷于落后和被动,这是一个有志气的革命者所决不愿意的。坚决走学习与独创结合的道路,发扬革命的独创精神,我们就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前进。


第5版()
专栏:

没有反复的实践 就没有正确的设计
我们在给一个工厂做总图设计时,先后四次下现场作调查,满以为设计已经完全符合实际。后来在工人们的建议下五下现场调查,又发现和纠正了设计中的缺点,减少了土方工程量,节约了投资十五万元……
不少同志已提出,想做出一个正确的设计,设计人员一定要走出设计大楼、要拜工人农民为师等等,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是否“到过现场,拜过师傅”就能做出正确的设计来了呢?不一定。要对客观实际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做出一个较好的设计,决不是调查一两次就能完成,而必须有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反复向工人、农民请教,反复修正设计意图,也就是说,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一种毫不自满、不断革命的精神,才可能使自己的主观比较符合客观。
两年前,我们曾为一个工厂的总图设计,两次下现场搜集资料。在现场上,我们向工人们征求了许多意见,还在厂区看了几天。但由于工厂规模很大,设计单位很多,而且有些工程已经施工。这些复杂情况,我们在现场时没有很好摸清,结果做完总图设计,才发现工艺管道和热力地沟顶了牛,皮带运输系统压到给水管道上,相互交叉的地方就有十几处,不得不重新设计,几十个劳动日就这样报废了。
为了做出正确设计,我们再次到了现场。这次下现场,不是再象上次那样走马观花了,而是手里拿着地形图,心里念着每一个建筑物的位置,决心要把客观情况摸个清楚。我们和厂方工人、技术员交谈时,也尽量把问题说得具体些,免得使他们不了解设计意图。经过这一番调查研究,才弄清了现场的现状,修正了地形图上不够精确的地方。
经过这样一个反复过程,设计应该正确了吧?不。
去年三月间,我们拿着新设计的总图,第四次到了现场,召开有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工人、技术员参加的“三结合”会。我们自以为这项设计是经过几次调查研究的,一定正确,开会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但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厂方又提出了不少意见,特别是对厂区整平土方四十二万立方米的设计不同意,认为浪费还很大,要求我们再减少一些。我们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在做这个设计时已经“挖空心思”,再要少挖土方已不可能。厂方认为我们保守,我们认为厂方过于苛求。就这样,会议从下午一点开到四点,双方争执不下。
我们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工人们很有意见,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呵,只知道动笔杆,耍嘴皮,写个数字上不了秤——没有二厘重,四十二万立方米的土方是一个小数目吗?要是你们心里没有数,那就用土筐来挑挑试试看吧!”我们听了这话有些委屈:现场下了几次,难道我们还不了解实际吗?看来,光在图纸上争论得不出结果,于是,我们扛着仪器,抱着水准尺,第五次到了现场。那一天,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林区寒冷的沟风,吹得人直抖索。我们这些坐惯了设计桌的人,要不是工人“将了军”,才不会有那么大决心呢!测量结果,使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设计果然还有不少问题,雨水排除方向很不合理,如果把“一面坡”改成几个方向排除,利用自然地形,就可以节省很多土方;我们还发现已建成的专用线标高比附近地面低了半米,如果把它抬高半米,整个厂区又可以少挖不少土方。这些发现,使我们的思想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根据测量作了计算,土方工程量又减少了十万立方米,可以为国家节约十五万元的投资。
毛主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一个正确的设计,同样地也必然要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反复修改才能完成,没有不断革命精神,是做不出正确设计来的。
林产工业设计院 万钟涛 周谦


第5版()
专栏:

下楼出院好得很
铁道部第二设计院
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站场处,过去长期不下现场,只是蹲在大楼里凭书面资料作设计,严重脱离实际,人们叫那里是“一潭死水”。不久前,他们下楼出院,到现场设计,“一潭死水”变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激流……
一潭死水起波澜
我们院的站场处,过去有人把它说成是“设计院里的一潭死水”。这句话的来历,说起来已经很久了。
站场处是我院一个较大的设计单位,它包括了站场、房屋建筑等八个设计专业,全处有设计人员三百八十人。长期以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坐在设计院大楼里,按照分配的设计任务,向外业勘测队提出成本大套的勘测任务书,然后根据勘测队和地质队爬山越岭搜集来的地质资料和地形图,照着规程、规范、定型图、参考资料,做出成批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至于设计文件是否切合实际,是否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却不怎么去管它。有一个工厂,要铺设一条短短二公里的专用线,站场处的同志曾经写了洋洋万言的勘测任务书,使勘测人员干了一个多月,如果到现场去看看,连勘测加设计,只要三、五天就够了。又如有一个变电站,勘测人员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提供了三百二十万平方米的地形资料,实际上只用了三万平方米。勘测人员气愤地说:“他们图省事,我们跑断腿”。
如果说,我院其它处过去很少下现场的话,那么站场处可以说从没下过现场,他们这种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从设计院成立以来已继续了九年,“一潭死水”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近几年来,铁路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去年下半年,有几处新的重要工程又先后开工了,施工队伍迅速到来,要求很快拿出设计文件,否则,就赶不上施工的需要。站场设备的设计,在我院铁路设计中一向质量较差,进度较慢,是有名的落后工序,现在形势逼着他们必须改变过去的习惯,再象过去那样,自己坐在大楼里,等着别人把资料送上门来做设计,让设计文件慢慢吞吞地在处里转来转去的作法,是无论如何混不下去了。
当时,院里已开展了设计革命运动,领导提出了“下楼出院”,到现场去做设计的号召。这个号召,在站场处引起了很大的波动,有人提出:“站场处要不要出院?”“站场处的现场在哪里?”有人说:“地形图就是我们的现场”。有人则提心吊胆,顾虑重重:怕影响设计质量,怕冷,怕苦,怕紧张,怕身体吃不消,怕家里没有人照顾,等等。虽然多数人响应了领导的号召,但他们对下现场的深远意义也还认识不足。这时全院已掀起“下楼出院”高潮,同志们纷纷走向工地,看来再不下去是不行了。站场处的设计人员,终于在这股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带着各种不同的心情,在去年十月走出了设计大楼,下到了工地。
工地上的一场争论
站场处房屋建筑设计人员下到工地以后,首先遇到了一场有关房屋乡土化问题的争论。
铁道部曾经有过指示:铁路沿线的房屋,要力求“乡土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接近。这个指示,在设计人员中一直没有得到贯彻,他们对“乡土化”的解释是其说不一,有的说:“顾名思义,乡土化就是乡里乡气,土里土气。”有的说:“乡土化就是竹编墙草屋顶的农村建筑”。不少人对搞乡土化房屋设计思想上有抵触,认为“不能发挥专门技术,是大材小用”,“这种房子,根本用不着设计,老百姓都会盖。”刚毕业的大学生说:“分配来搞乡土化房屋设计,学不到技术,真倒霉!”也有个别人说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房屋建筑要体现对人的无比关怀,要使人生活得更舒服”。有的干脆说:“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越过越好,乡土化的房子没有发展前途”,还说:“乡土化是向落后看齐。这种房子,根本谈不上什么建筑艺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抵触情绪影响下,眼看乡土化房屋设计又要无形中停顿下来。
当时,一部分积极分子一面向各种错误思想展开争论,一面在家里冥思苦索,凭自己的想象设计图纸,有的单从节省木材出发,画出了土坯墙盖钢筋混凝土屋面的建筑,那些反对搞乡土化的人嘲笑它是“穿粗布衣戴礼帽”的设计。也有的照套本本,画了砖夹土的“夹心饼干式”的设计图样。总之,笑话百出,找不出一个好办法。
但是,施工在即,时不我待,怎么办?大家想来想去,只有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到群众中去作调查研究。于是站场处的一部分设计人员组成了“乡土化调查小组”,深入铁路沿线作实地调查,参观了一些城镇、农村的房屋,访问了有经验的建筑工人和农民。他们看到铁路房屋与沿线居民的房屋对比标准悬殊,受到了很大教育。同时,也学习了当地城乡房屋的建筑方法,增强了信心,打开了窍门。设计人员的抵触情绪开始缓和了下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乡土化房屋的设计初步做出来后,在同施工单位商量时,又遇到了新的阻力:有些施工人员不同意搞乡土化,有个别人甚至怒气冲冲地对设计人员说:“搞乡土化是开玩笑,脑子一热就想出来了,这种房子我从没见过。你们规定三十五元一平方米,只能用纸糊,谁设计就请谁来修!”
矛盾那么尖锐,看来不先拿出东西来,是说服不了人的。在这种情况下,站场处的领导同志下了个狠心,决定发动全处设计人员,自己先来盖一幢房子。这对这些知识分子来说,是一场严重的考验。他们从三公里外的地方自己运来了片石做基础,自己挖土筑墙,请老工人作指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就这样学会了抹灰、粉墙、上梁、盖瓦,起早摸黑地冒着冬寒,终于盖起了一幢片石基础、板筑土墙、小青瓦屋面的职工住宅,面积共有一百七十四平方米,可住六户人家,房子的质量很不错,建筑造价是每平方米三十六元,基本上达到要求。将来大量的施工,造价显然还可以降低。铁的事实教育了设计人员,也感动了施工人员,消除了大多数人的怀疑。设计人员说:“这样好的房子,给我住我也愿意”。建筑工人说:“你们技术干部从没盖过房子,敢打土墙,我们搞更没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附近的老乡们也纷纷跑来工地参观和指导,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说:“我们的土房还能住四十多年呢,你们的土墙这样坚固,真是百年大计”。有一位公社干部说,“你们干部自己劳动,造这样的房子,给我们鼓舞很大,你们处处想到我们,和我们贫下中农同甘共苦”。农民群众对铁路部门盖“土房子”,表现了和过去盖“洋房子”明显不同的感情。过去,铁路施工队伍一到,农民就冷淡地说:“他们又来盖洋房了”。这充分说明,在铁路沿线盖乡土化房屋,是一件大受群众欢迎的好事情。
通过这场在现场上的争论和试验,绝大多数设计人员对乡土化房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体会到这样做,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这条铁路线上的用房如果全部采用乡土化设计,可给国家节约二百万元),而且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同时,盖乡土化房屋,在技术上也是一门大有可为的学问。几千年来农民建筑的经验,亟需我们去总结提高,光会盖洋房,只能为少数人服务,学会了乡土化房屋的建筑技术,就可以为全国大多数人民服务。设计负责人魏文仲过去对设计乡土化房屋不够热心,从这以后,他经常背着铁镐、铁锹,翻山越岭,深入工地,挖探房屋基础,积极搞乡土化房屋设计,工作劲头更大了。
“越干越有味道”
下现场做设计短短两个多月,改变了站场处多少年来“一潭死水”的生活方式,全处从处长、工程师、技术员到工人,在一起生活、劳动,人的关系、生产关系都起了很大变化。开始下现场时有人说:现场设计资料少,审查程序简单,会降低设计质量。事实证明,设计质量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设计真正做到了切合实际。站场处过去在院内做的设计,往往专业之间的数据对不上口,与实际情况常有出入。这次在工地采用谁勘测谁设计,边设计、边核对、边修改的办法,设计出的一千一百四十二张图纸,绝大部分质量良好,施工单位满意。由于在现场上简化了作业程序,设计人员亲自勘测,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设计进度也大大加快。这条铁路线上有二十九个车站的设计,过去在院里做,至少要半年时间;这次在现场设计,只用了两个半月就完成了。
站场处的同志从城市搬到农村里的建设现场住下来,白天出去勘测,晚上回来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加强了团结,工作和生活出现了新气象。他们在现场上参加了体力劳动,也体验了农民的疾苦。技术员尹瑾生说:“过去在办公室地形图上画线,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节省劳力,少占农田,体会不深。这次下来,才体验到农民爱惜田地的感情,设计时碰到了良田,往往越想越舍不得,我们画线真要笔下留情”。这次他们有一项工程的设计,经过计算共需挖土十八万方,大家想到自己一天挖上半方土,就弄得汗流浃背,精疲力尽,要挖十几万方那还得了。他们反复研究了一个通宵,终于找到了新方案,节省土方五万方。
过去,站场处有一套烦琐的作业程序,设计做好后,还得在处内团团打转,要经过组长、设计负责人、科长、总工程师、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层层审查。由于大家都没有去过现场,审查者是纸上谈兵,设计者是心中无数,讨论者是空话连篇,或者无言可发。来到现场以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讨论时大家就发言热烈,意见比较容易统一,问题也容易解决;并且还能听取施工单位和工农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了充分发扬技术民主。
现在,站场处这支现场设计队伍,已经胜利完成了一项设计任务,并已转移到另一个新的现场,开始一项新的工程设计。大家都说:“下楼出院好得很,越干越有味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