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哀悼乔治乌—德治同志逝世
中华全国总工会唁电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工会中央理事会:
惊悉罗马尼亚工人和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消息传来,中国工人不胜悲痛。国际工人运动丧失了一位杰出的战士,中国工人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谨向你们和罗马尼亚工人兄弟们表示深切的哀悼和亲切的慰问。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唁电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中央委员会:
惊悉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我们谨代表全体中国共青团员和中国青年向你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格·乔治乌—德治同志是罗马尼亚人民和青年敬爱的领袖,是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是中国人民和青年的亲密朋友。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深信,格·乔治乌—德治同志的战斗的一生,将永远鼓舞着罗马尼亚人民和青年,为世界和平、人民民主、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我们中国青年将永远同兄弟的罗马尼亚青年团结在一起,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全国妇女联合会唁电罗马尼亚全国妇女理事会亲爱的同志们:
惊悉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中国妇女以极大的悲痛心情向全体罗马尼亚姐妹们致最沉痛的哀悼,并且向格·乔治乌—德治同志的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唁电罗马尼亚保卫和平全国委员会
惊悉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你们表示深切的哀悼。格·乔治乌—德治同志献身于罗马尼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政策和保卫世界和平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逝世是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巨大损失。请向格·乔治乌—德治同志的家属转致我们的诚挚的慰问。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唁电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全国学生联合会:
惊悉罗马尼亚人民的敬爱的领袖,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全中国学生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向兄弟的罗马尼亚学生表示深切的哀悼。
格·乔治乌—德治同志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为罗马尼亚革命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深信,罗马尼亚人民和学生将不断加强团结,坚持斗争,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国罗马尼亚友好协会唁电罗马尼亚对外文化联络协会:
惊悉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我们以十分沉痛的心情向你们和罗马尼亚人民致以深切的哀悼。
格·乔治乌—德治同志是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和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格·乔治乌—德治同志的逝世不仅对罗马尼亚人民,而且对社会主义各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劳动人民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格·乔治乌—德治同志曾为加强中罗两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后中国人民将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罗马尼亚人民的兄弟友谊继续努力。
中国罗马尼亚友好协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我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工商联唁电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
惊悉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格·乔治乌—德治主席逝世,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向你们表示衷心的哀悼,并向乔治乌—德治主席的家属,致以深切的慰问。
格·乔治乌—德治主席是罗马尼亚人民敬爱的领袖,是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他领导罗马尼亚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在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逝世,是罗马尼亚人民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一定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罗马尼亚人民一道,为继续加强中罗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为争取世界和平、人民民主、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党派民主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委唁电罗马尼亚工人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员会布加勒斯特市人民会议执行委员会
惊悉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格·乔治乌—德治同志不幸逝世,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向你们和布加勒斯特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2版()
专栏:

杜典三队因循守旧,十一年水稻亩产停留在七百斤左右水平;一九六四年破旧立新,水稻亩产一举超过千斤。他们体会到:
种田不能满足现状停步不前李雪根 金秉健
十三年前,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来过两个“丰产村”,其中之一是西田头村。这个村子在江苏省江阴县,现在是马镇公社杜典大队第三生产队。这个队处于太湖与长江之间,土壤肥沃,生产条件较好,耕作水平较高,是中稻“黄壳”品种的发源地。一九五一年互助组时期,西田头村水稻亩产达到七百七十一斤,因此成为一个出名的“丰产村”。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一些主要干部因循守旧,迷信自己,不敢革命,结果,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十二年中,除了一九五八年水稻亩产超过八百斤以外,十一年始终停留在七百斤左右。一九六三年产量列为全公社第四十二名。
一九六四年,杜典三队干部群众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发扬了革命精神,克服了保守思想,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大破大立,积极开展生产斗争,水稻亩产一举超过千斤关,再次名列前茅。
杜典三队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是发人深思的。
什么东西绑住了他们的手脚?
这个队共有耕地一百二十八亩八分。十几年来不断进行疏浚河道、开挖毛渠、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改用机器灌溉后,绝大部分耕地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他们也有一套较高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这就是杜典三队能够连续十二年水稻亩产稳定在七百斤左右的根本原因。但是,象这样一个生产条件较好、耕作水平较高的生产队,为什么产量不能更上一层楼呢?是不是增产到顶了呢?不是的。根子还得从思想上去挖。
旧的思想意识的改造要比旧的生产关系的改变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杜典三队虽然早已进入社会主义集体生产,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某些思想还束缚着一些干部的手脚,障碍着他们大踏步前进。产量高了,生活富裕了,名声也大了,但是,有些干部的思想越来越保守了。他们怕受风险,故步自封。
当公社党委看到他们停步不前,要求他们鼓足干劲、不断革命时,有的干部站在低处,看在近处,洋洋得意地说:“我们的产量不算低,对国家的贡献不算小,集体家当不算少,社员生活不算差。站得人前,走得过去。”
当公社党委要求他们学习陈永康高产经验,以丰富和提高原有的生产经验时,他们听不入耳,自命不凡地说:“我们做的生活,是铁匠铺子里的货色,件件过得硬。陈永康是种晚稻的,我们是种中稻的。请陈永康来种中稻,不见得种得过我们呢!”
公社领导上指出:中稻增产潜力不及晚稻大,“黄壳”、“洋稻”不及另一些中稻品种产量高,必须进行品种改革。他们直摇头说:“‘黄壳’、‘洋稻’,是我们的看家种,脾性摸得透,不能抛弃。中稻改晚稻,老品种改新品种,风险大。想要多吃一块肉,连碗也泼落。我们不冒险!”
公社的领导同志再三开导也不行,只好一边做样子用事实来继续开导他们,一边耐心等待。
铁的事实终于惊醒了他们
思想保守,生产技术措施也必然守旧。十二年来,杜典三队的耕作技术水平没有显著提高。一九五二年水稻全部种植中稻,一九六三年才种了二十二亩晚稻;一九五二年中稻品种是“黄壳”、“洋稻”,一九六三年仍然无改变;一九五二年水稻插秧密度每亩一万五、六千穴,一九六三年只增加二、三千穴;一九五二年已创造了做合式秧田、水落谷的经验,一九六三年育秧技术和管理水平稍有提高,但基本上还是原来的一套;一九五二年水稻加工管理、肥水管理已有一套经验,一九六三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总之,他们没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发展。这样,生产上就渐渐出现了不良后果。
一九六三年,杜典三队凭自己培育壮秧有一手,不肯学习陈永康泥浆干落谷的经验,不吸取前几年稀植的教训。这一年,种子落谷量又比一九六二年少了四百斤,还缩小了秧田面积,后来严重缺秧。插秧密度越插越稀,棵子越栽越小,最后还是缺少十四亩大田的秧苗。怎么办?只有到外面去买秧。买回只够十二亩大田用的秧苗,却插了十四亩。买来的秧苗杂而瘦小,黄秧不转青,又来一个猛施肥,以致封行过早,根软倒伏,严重减产。队里二十四亩“王牌田”,也由于施肥不当倒伏了。幸而这一年种了二十二亩“苏稻一号”晚稻,才保持了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这一年,公社里的湖庄三队、马镇三队等大批“后起之秀”,一拥而上;杜典三队的单位面积产量名列全公社第四十二名。
杜典三队落后了!这个铁的事实惊醒了他们,启发了他们,也教育了他们。
一分为二,找出了问题的根子
去年春天,队长王培春、副队长王培庆出席了县里召开的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群英会上,从各个先进单位代表介绍的大量先进事迹中,他们看到了天外有天,解放了思想,破除了迷信。这时,他们真正懂得了一个道理:现在农民种田就是干革命。因此,种田人不能只顾自己,不能满足现状,不能停步不前;应该站在家门口,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种田人必须确立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敢破敢立,破旧创新,敢于斗争,勇于前进。会上,通过摆成绩,比贡献,排差距,找原因,比比人家,照照自己,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他们看到了自己踏步不前的主要根源:思想保守,不敢革命。年年老一套搞生产,结果年年是老产量。
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杜典大队发动第三队的干部群众,高举革命旗帜,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湖庄三队、马镇三队为什么能够不断增产,年年前进?西田头村生产条件好,耕作水平高,为什么年年踏步不前?同样是种的中稻,同样是种的“黄壳”、“洋稻”等老品种,为什么也不如湖庄三队、马镇三队产量高?一对照,一比较,水落石出。原来,湖庄三队、马镇三队年年增产,是他们有革命的思想,革命的措施,事事有“革命”两字。他们总是打了胜仗找缺点,不墨守陈规,见先进就学,精益求精,好上加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水平,不断丰富生产斗争经验。老农王泉生说:“十几年来,我们西田头村抱住老经验,捧牢老皇历,拴住了自己的手脚,寸步难行。不前进,就后退,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呀!”
杜典三队干部群众破除了无所作为的情绪,确立了敢于革命的思想。他们站得高了,看得远了,志气大了。
在挖了保守思想的根子以后,公社党委又引导他们大揭生产斗争的盖子。他们摆出大量事实,揭发本队生产上的弱点:只信中稻,不信晚稻产量高;只信老品种,不信新品种;只信浸种催芽水落谷,不信泥浆干落谷;只信稀植,不信合理密植;只信施发棵肥,不信施穗肥;满足于原来的农田水利建设,不想进一步巩固提高,等等。总之,只相信自己的经验,不相信人家的经验;只相信老的事物,不相信新的事物。这样一揭,思想解放了,认识提高了。往年奉为至宝,认为不可改变的老经验,现在从里边看到问题了。往年认为不屑一顾的外地先进经验,现在变成必须接受的增产措施了。
思想革命促进了生产革命
有了革命思想,也出现了革命行动。一九六四年,杜典三队干部群众以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精神,积极开展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他们从本队生产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积极可靠的生产规划,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技术改革。一九六四年的生产与往年比较,有五个显著改进:
一是品种布局改进了。晚稻面积由一九六三年的百分之十七扩大到百分之六十七,中稻、晚稻品种全部采用了耐肥抗风高产新品种。
二是培育壮秧技术改进了。他们扩大了秧田面积,专门学习了陈永康泥浆干落谷的经验,把育秧技术提高了一大步。
三是插秧密度合理了。他们由稀植改为合理密植。
四是水浆管理技术提高了。过去虽然也有浅水勤灌的习惯,但是不严格,不普遍。这一年,他们全面开挖了灌排两用小毛渠,按照秧苗生长情况,要灌多少就灌多少,要排就排。
五是施肥技术改进了。他们学习了陈永康看苗施肥的技术,改正了过去重发棵肥、轻长粗肥和穗肥的毛病。
在一九六四年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认真学习了陈永康的经验,以及其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经验,而且把人家的先进经验和自己的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认真试验,积极推广。这一年,他们还搞了科学实验,如品种对比试验,插秧密度对比试验,插秧时间对比试验,施肥对比试验,等等。这样,杜典三队的耕作水平就有了显著提高。
一九六四年,粮食总产量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五八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四,水稻亩产突破了千斤关,达到一千零三十二斤。杜典三队重新进入了全县水稻高产先进队的前列。
今年增产的路子更宽了
杜典三队干部群众在思想上获得了更大的丰收。十几年来,他们经历了曲折的道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思想水平提高了,心里更加亮堂了,眼睛看得更远了,革命热情更加旺盛了。在总结一九六四年生产经验的时候,他们既看到了成绩,又看到了缺点;既看到了增产的可能性,又看到了增产的艰巨性。他们同先进队比,把本队的高产田与低产田比,分析一年来搞科学实验的成果,找出了一九六五年继续增产的潜力:
一是从提高复种指数上做文章——他们决定在水、肥有了新的改进的条件下,扩种百分之十五的双季稻。
二是继续在品种上做文章——经过一年的实践,他们认为品种增产潜力很大,决定继续扩大晚稻面积,缩小中稻面积,扩种在当地确有增产效果的“农垦58号”,并要选用纯种。
三是在积造自然肥料上做文章——扩大耐肥新品种后,肥料需要量更大,必须多多养猪,种好绿肥,多积多造自然肥料。
四是在改进耕作技术上做文章——一九六四年水稻生产,水浆管理不够调匀,施肥不够合理,必须进一步学习陈永康的肥水管理经验,堵塞这个增产上的漏洞。
现在,杜典三队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干劲十足,满怀信心争取今年继续增产。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发扬革命精神,不故步自封,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改进措施是无止境的,增产潜力也是挖不尽的。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南充市火花公社火把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长势旺盛的胡豆地里,深刨预留的空行,准备播种玉米。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2版()
专栏:短评

老先进的新体会
老先进单位杜典三队,是受过农业部奖励的“丰产村”。他们的水稻单位产量在一九五一年攀登上七百七十一斤的高峰,十多年来,就踏步不前了;到了去年,突飞猛进,每亩产量达到千斤以上。这个队的干部、社员深有体会地说:只要发扬革命精神,不故步自封,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改进措施是无止境的,增产潜力也是挖不尽的。
农业先进单位,一般都有独到的增产经验和增产技术。这些经验和技术,是劳动的结晶,是集体的创造,应当重视它,珍惜它。但是,任何东西都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发展;人类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征服自然的经验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上。先进单位的某一种增产经验和技术,有它产生的过程,就有它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要由新经验、新技术取而代之。不能把自己原有的经验、技术看绝了、看死了,认为好的就永远都好。经验,当它把生产由较低水平推进到较高水平,或者能使生产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的时候,它是好的。但是,任何生产经验,当它不能继续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的时候,当它已被别的单位的增产经验超过的时候,就应当承认它是落后了,就应当想法改造它、充实它、提高它,有的还需要加以淘汰,而不可“抱残守缺”、“敝帚自珍”。
自己独到的增产经验,和别人的先进经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独到的经验,是一社一队在一定的条件下得来的,对本单位有它的特殊适应性;但是,任何一种经验总不能解决生产上所有的问题,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别人的经验,是别的单位在不同的条件下得来的,也有它的特殊性;但它又从某些方面反映了生产的共同规律,可以补充自己的经验的不足之处。任何“独到”的经验,都会有“不到”之处。本社本队的经验是要重视的;本社本队以外的经验也是应当重视的。只重视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学习外地的实践经验,就等于划地为牢,自己拴住了自己的手脚。当然,也不能看到外地的经验,就来个生搬硬套。正确的作法是:虚心学习,积极试验,大胆吸取,细心消化,同自己的情况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再验证,再丰富,再改进。
有了思想革命,才能有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发展,又引起新的思想革命。杜典三队在安排今年的生产计划时,感到增产路子越走越宽广,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老先进单位,都可以把杜典三队的体会,当作共同的思想财富。


第2版()
专栏:来信

倾听贫农下中农诉文化苦 决心教好贫农下中农子女
倾听贫农下中农意见,依靠贫农下中农办学,是农村学校贯彻阶级路线、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我们这个山区,有一所中心小学,九所初级小学(其中两所是民办的),分布在五个生产大队十个自然村,达到了村村有学校。过去我们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我们对阶级路线体会不深,缺乏无产阶级思想感情,没有很好地解决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学习问题。
我们在公社党委的支持下,先后组织了十次贫农下中农没有文化的诉苦会和办学座谈会。贫农下中农没有文化的苦,村村有,说不完,诉不尽。平王村七十多岁的老贫农张茂德说:“我原来和地主隔邻居。一九二九年是个大荒年,地主要买走我的房院,我言明只卖两间,剩下两间留自己住,但是自己不会写契约,还得叫地主写。过了两个多月,地主又催我腾我住的那两间房。我说我只卖了两间呀!他说契约上写的是四间,还带全部院子的地基。我不服,就去打官司,谁知过堂时狗官竟说我无理取闹,打了我四十板子。”他说不下去了。王斜村贫农老大娘王当当说:“那是在旧社会,在集上,我的一件衫子卖了五元钱,后来拿上买主给的一张票子,到菜摊子上称了一斤葱,才发现买主用五角钱顶了我五元钱。你看,没文化多受人欺侮呀!”
诉苦会使教师们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接着,我们就在座谈会上,认真地向贫农下中农检查了我们过去在贯彻阶级路线上的缺点和错误。比如: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中光抓“优等生”,不重视生活有困难的贫农下中农子女;有的教师以外表取人,偏爱那些穿得干净整齐,能说会道的孩子,认为他们“懂道理”,“有人情”;还有的教师对经常迟到的、拿不来学杂费的学生往往采取罚站、不让上课等粗暴的错误的态度。这些对贫农下中农子女的学习都很不利。在检查中,有的教师惭愧地涕泪交流,表示决心改造自己,请求贫农下中农批评我们的教学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贫农下中农也很受感动,心里感到热呼呼的,对学校工作提出了诚恳的意见。上坡村老贫农刘万居说:“从我往上数四辈人不识字,如今我的孩子上了学,我很高兴。可是有啥事我总不愿意到学校去,总觉得老师是文人,不好接近。”平王村贫农马小猴说:“我那小女上学,老师叫回来拿学杂费,当时家里没有钱,老师批评得不行,又叫回来要钱,我就火了,干脆不让孩子上学啦,闹得孩子停了一段学,结果留了一级。为这事,我一想起来心里就难过。”茨林沟村贫农孔文居说:“我们队缺一个好记工员,工分总计算不清,有时半月记一次工,拖得时间长了,该多少工,咱这没文化的人都忘了。近几年,虽说队里也有几个贫农下中农子女从高、初小毕业,可是不会打算盘,不会写农活杂字,我看学校教什么东西,应该改革一下。”通过谈心,贫农下中农和老师之间越来越融洽了。正如不少老贫农说的:“越谈我们和学校靠得越近,和老师越象一家人!”
学校教师和贫农下中农还座谈了今后如何办学校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同时成立了由贫农下中农组成的办学委员会。他们纷纷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主要是:要加强热爱集体的教育,爱护庄稼,向坏人坏事作斗争。应加强珠算、账簿教学,让孩子从学校出来就能当记工员。加强农用杂字、条据和总结报告的教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减轻贫农下中农的经济负担。同时,这些贫农下中农还主动帮助学校找了不少勤工俭学的门路。
这次诉苦、座谈活动,使教师和贫农下中农都认识到掌握文化同掌握“印把子”、发展集体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关系。教师们大振革命精神,批判过去唯恐参加各种形式学习的孩子多了,会影响全日制教学质量,唯恐加重自己的负担的错误看法,以及上级抓一下就动一下,过后,就放任不管、流于形式的错误作法,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便利贫农下中农子女入学。
教师还对参加多种形式学习的学生,挨门逐户地进行了教师、家长、学生三对头,做到彻底落实下来。如元营村的教师刘英杰,到贫农刘金斗家去了三趟,研究金斗的女儿的学习问题。原来教师想让孩子每天学习半天,但是长年病在床上的妈妈仍感到有困难,经过再三商量,觉得参加夜校班学习最合适,这才落实下来。贫农下中农也自觉地互相串连动员,纷纷送子女入学。如韩家村贫农李仲子,有四个孩子,要让大孩子和二孩子去上学,可是老三老四没人带,所以只让大孩子上学,二孩子在家照管老三老四。这次经过别的贫农下中农的动员,决定也让二孩子冬天去上早学,等天暖和时,再带小孩子到学校整天学习。
山西省芮城县岭底公社平王中心小学


第2版()
专栏:编后

多开些这样的会
今天发表的山西芮城县岭底公社平王中心小学依靠贫农下中农办学的来信,提供了一个好的经验。
什么阶级的人说什么话,什么阶级的人走什么路。我们在农村办学应该听什么人的话呢?当然,应该跟做农村其他工作一样,认真听取贫农下中农的意见。很多事实证明,只有听了贫农下中农的意见,办学方向才能对头,学校才能越办越好。反之,如果死抱着资产阶级办学框框不放,不是一心一意为贫农下中农服务,那样的学校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但是,要丢掉资产阶级办学的旧框框,听贫农下中农的话把学校办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产阶级的一套框框,在有些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平王中心小学先后组织了十次贫农下中农诉文化苦的会和办学座谈会,让贫农下中农尽情地诉没有文化的苦,让他们尽情地给学校提出批评和意见。在这些会上,教师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逐步纠正了错误思想,改进了教学工作。贫农下中农感到“越谈越和学校靠得近,和老师越象一家人”,纷纷送子女入学,主动地关心学校、帮助学校。我们要在办学中真正贯彻阶级路线,同贫农下中农拧成一股绳,除了召开这种必要的会议以外,还必须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随时向贫农下中农请教,取得他们的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