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先进指标从哪里来
大连化工公司合成车间工人赵连成给《辽宁日报》写信说,去年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个比较先进的计划。送到车间,车间领导割一刀;送到公司,公司领导又割一刀,都说这是留有余地。结果,工人都感到有劲使不出来。今年讨论生产计划,工人们希望领导能重视他们的意见,订个又先进又可靠的计划,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干劲。
阜新五龙矿井今年任务增加一半以上。有关部门不去发动工人从内部挖掘潜力,而是向上级做了个要一百零五台机电设备的计划。工人们听了,很不以为然,都认为应该从内部挖潜力,不够,再向上面要。他们跑遍了矿井各个角落,找到了大批丢掉不用的机电设备,经过修复还可以用。现在他们不是向上要一百零五台设备,而是要五十一台就行了。
《辽宁日报》在发表来信和消息的同时,发表“编辑的话”说,各项生产计划指标,订得过高,经过努力也做不到,这是脱离实际,无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订得过低,经过努力能办到的事也不去办,也是脱离实际,工人“有干劲发挥不出来”,同样不利于生产。
正确的指标究竟从哪里来?这两个单位提供的不同的事实都表明:只能从实际中来,从群众中来。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拉计算尺,是一辈子也搞不出正确的指标的。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了解实际;只有深入群众,熟悉实际的群众才能帮助你更深刻地了解实际,这样才能订出符合实际的、积极可靠的指标。


第3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学创结合
太原大井峪砖瓦厂职工发扬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精神,根据本厂的具体条件,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建成了全省第一座人工间接供热干燥室,突破了自然气候对砖瓦生产的影响,为组织生产新高潮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西日报》在发表这条消息的同时,发表署名短文说,一般来说先进经验,都是在一定情况、一定条件下创造的,而情况、条件和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着、变化着,所以先进经验总不会是绝对先进的,也不可能是没有缺陷的。一项先进经验在这一点上是先进的,在另一点上就可能有不足之处。所以用绝对的、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待先进经验,就会产生经验主义,就会走上形而上学的错误道路。
辩证唯物主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先进经验,在肯定先进经验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充分研究它的某些缺陷。找到了先进经验的缺陷,就等于找到了更好地推广先进经验的潜力和门路。大井峪砖瓦厂职工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对待先进经验,既虚心学习,又敢于创新;相信它,又不迷信它;学习它,又充实它;运用它,又发展它。一句话,就是有学有创,学创结合,所以能够不断前进。


第3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深入车间吃甜头”
天津医疗器械厂技术员傅永丰过去坐在办公室里搞设计,“本本”加上“想当然”,做出的设计总是返工。后来,他走出办公室,到车间去,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同工人一起进行设计,搞出来的东西效率高,花钱少,操作方便,工人欢迎,领导满意。他说:真是“坐在科里吃苦头,深入车间吃甜头”。
《天津日报》在发表傅永丰文章的同时,发表短文说:为什么坐在科室里就一定会吃苦头呢?难道说“本本”上的东西都不对吗?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尊重“本本”是尊重其中符合实际的真理。至于“本本”是不是真理,只有亲身去实践一番,才可能鉴别出来。直接经验是接受间接经验的基础,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刻地认识“本本”上的正确东西。因此,如果不对实际情况作调查,不把“本本”和当前的实际情况相对照,从中得出具体的结论,而只是盲目地按照“本本”生搬硬套,那就必然会碰钉子、吃苦头。
为什么到了车间,同工人一起设计就能吃到甜头呢?因为工人最接近生产实际,最了解生产实际。我们尊重实际,就要尊重群众。任何一个技术人员,只有到车间去和工人结合,才能不断地从群众的智慧中吸取营养,才能不断地获得群众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活生生的经验。只有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要想吃到深入下去的甜头,就得在生活上不怕吃一点“苦头”。因为下车间去,比起坐办公室来,总是要艰苦一点,紧张一点。能不能自觉地、愉快地去吃这么一点点“苦头”,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区别之一。


第3版()
专栏:

胸中只有革命
刘均孔 王少荣 姜文品
“几年来,党的培养和教育,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舍己为人,为什么对革命事业要尽上所有力量?正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我觉得不为自己的舒服是对的,为了大家,为了革命,才算真正的痛快。”这是济南部队某部二连好司务长、共产党员孙乐义写的两段日记。这位年青的司务长,从一九五八年入伍以来,处处听党的话,一心为革命,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干得出色,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司务长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用革命精神管革命家务
司务长管理着全连的革命家务,领导着全连的事务工作人员,成天和粮秣物资、烧菜做饭打交道,工作琐碎而复杂。孙乐义一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就给自己提出了一条原则,要求自己时刻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用革命精神把革命家务管好。要做到:“管物先管人,管人先管心”。在炊事班里,他首先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国内外时事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不管工作多么忙,炊事班每周两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活动,从来是雷打不散。政治时事的学习也从不耽误。他觉得,保证连队伙食好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炊事班,有一批身在灶房、胸怀革命的红色炊事员。
有一次,炊事班来了个炊事员,工作不大安心。孙乐义先摸了摸他的思想,了解到他认为当炊事员不体面的思想以后,首先帮助他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以后,又在班务会上启发大家充分认识为革命做饭的意义。他请大家考虑,中国人民解放军里以至全国,能有多少伙食单位?每个伙食单位里能有多少服务人员?每个服务人员都能为自己的阶级兄弟姊妹服务得好,使大家身强力壮、精神饱满,对革命事业会增添多少力量?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搞好了,对世界革命事业又会有多大贡献?这么一讲,大家的心里都热乎起来了。有的炊事员说:“要是整天只想到鼻子底下的锅碗瓢盆,就觉着自己的工作不光彩,没出息;但是,一想到集体,想到革命,就觉着自己的工作很光荣,有意义,浑身有了力量!”
孙乐义发放财物时,也处处注意人的思想。一次,他在给老战士更换一部分过了年限的棉被时,有个战士抱着一床不到年限而烧了个窟窿的棉被,要求换床新的。孙乐义想:“这个同志和自己一样,都是贫农出身的苦孩子。解放前,别说盖新棉被,就是破棉絮家里能有几片片。如今,这样好的棉被只破了一个洞就不愿盖了,这不是忘本吗!”他本来已经找了块旧布,想帮助这个战士补好这个窟窿。但他又想到,更要紧的是应先帮助这位阶级兄弟补起思想上的“窟窿”,不然洞口会越裂越大。他把这个事情向指导员作了汇报。当时,连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驻村一户老贫农家里借来一床盖了三十多年的破棉被。指导员把这个战士领到这床棉被跟前,向他进行了教育,战士伸手摸了摸这床破被,又翻过来复过去把自己的被子看了几遍,觉得十分惭愧。他回到班里拿出针线,把被子上的窟窿补了起来。孙乐义高兴地对这个战士说:“这样做就对了。革命战士就应该不忘本。”战士们说:“司务长不光是从物质上关心我们身体健康,而且更关心我们的思想健康。”
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阶级兄弟身上
孙乐义担任司务长以后,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司务长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哪里?是捆在办公桌上当“管账先生”呢,还是扎根到伙房和战士当中去,心贴心地为他们服务?他觉得,革命的司务长,干的是革命的事务工作,为了革命,必须把全部心血倾注在阶级兄弟身上,管好他们的吃穿,保证他们身体健康,保证连队的战斗力。
一个连有一百多人吃饭。有人说:“山珍海味,难调众口。”孙乐义想:“只要心用到,众口不难调。”他时刻注意全连人员的不同口味和要求,白天同炊事员肩并肩地为大家办吃喝,晚上同炊事员面对面地研究做饭炒菜的门道。为了把伙食办好,再大的困难,他也尽力克服。连队在岛上施工,蔬菜很缺少,他经常四更天赶早潮上陆,过晌推着菜车通过四里海滩抢潮上岛,保证大家当天吃。有时,战士们想吃绿豆芽,他便和炊事员一起动手做起来。绿豆芽怕热,生在盆里,就象生在他的心窝里似地知冷知热,一夜起来滤好几次水,使豆芽长得又肥又嫩。严冬腊月,战士们顶风冒雪在野外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需要多吃些豆腐,增加身体热量。整个冬天,他经常起早贪黑,带领炊事员抱着磨棍磨豆子,把豆子推了一遍再推一遍,使一斤豆子出到四斤豆腐。战士们吃得好,体重普遍增加,他却两眼布满红丝,显得消瘦了。战士们疼爱地说:“胖了我们,瘦了司务长!”
一年又一年,孙乐义就这样勤勤恳恳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战士身上。为了战士吃好穿好,他不知少睡多少觉,熬了多少夜。他带头拉犁搞生产,带头下圈养猪,为战士改善生活创造条件。胶东战士想吃家乡特产柞蚕蛹,他冒寒顶雪,星夜兼程,往返三百六十里,赶往产地买回了一百五十斤柞蚕蛹。有一次,他在团里学习,开饭时吃到了鲜鱼,还想起连里同志好久没吃鲜鱼,就去买了几十斤,利用学习空隙骑车送了二十多里,交给本连来取的同志,让大家尝个新鲜。他知道炊事员钟富太得了膝关节炎,每逢天冷,心里就念叨:“小钟的腿又要疼了。”他托人把连里过去宰羊存下的羊皮熟制好,深夜穿针引线把它缝在小钟的两条裤腿上。他发现战士施工费鞋,还用自己的薪金买了一套修鞋工具,赶休息时间,从战士床下把破鞋收来,一双双补好。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用这些工具给同志们修鞋,节约他们的钱帮助家庭,支援国家!”
孙乐义脑子里经常有杆“枪”。他不但在平时千方百计保证部队吃好、穿好,而且还经常想到战时也要使全连同志吃饱、吃好。为适应战时要求,他亲自带领炊事员苦练战地野炊的本领,积极培养“全能”炊事员,使炊事班人人会做饭,人人能炒菜,并且把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缩短了两至三小时。力争做到不管战斗多么激烈,还是漫天风雨,都能既快且好地做好饭菜,送到阶级兄弟手里。在一次连续三天的紧急备战中,天下大雨,他和炊事班的人员,以战斗姿态做饭、做菜,昼夜四餐,每餐都是来回跑一二十里路,把热饭热菜送到战士跟前。官兵们称赞说:“我们炊事班过得硬!”
让每一元钱在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
孙乐义时刻牢记着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教导,把连队的一切物资都看作是革命的财富,处处精打细算,每花一分钱都要考虑考虑是不是非花不可,是不是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
在管理连队伙食中,他特别注意节约粮菜,力争做到颗粒不撒,寸叶不丢。他说:“这都是农民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我们没有权利浪费!”每吃完一袋面,他都要把面袋翻过来,扫净袋缝里的面粉。每磨完一次豆子,他也要端着灯在磨房里转来转去,把丢下的每一粒豆捡起来。
孙乐义领导炊事班用煤和用粮一样,每顿饭都论斤论两称着烧。几年如一日,天天这样做。早先,炊事班烧煤每天比标准多烧一倍。孙乐义真心疼的不行。他想,煤是黑色金子,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贝,被我们浪费了,怎么对得起革命!再说,超烧的煤都得从战士的菜金里出,该吃到肚里的填到锅底下烧了,怎不叫人心疼!他经常蹲在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炉火,琢磨怎么把这多烧的煤省下来,看出一点门道,就动手修改炉灶。一次又一次,炉灶修改了一百多次,终于使连队烧煤由超支变成节余,成为全团烧煤最省的连队之一。
他还为维护连队每一件物资器材,节省革命的每一分钱开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晚上大家都睡了,他拿着手电东照西瞧,把战士忘关的门窗关严,忘收的锨、镐、鞋、袜收起。伙房里的铁勺子漏了,他找块铁片把它补好;锅盖破了,他用木板钉一个;锨把断了,自己换;镢刃卷了,自己淬;班里没有扫帚,他扎;笼屜坏了,他补;营具坏了,他修。不管木匠、瓦匠、铁匠活,他样样学着干,只要自己动手能解决,就不向上级报销一分钱。战士们赞扬他身做司务事,胸怀革命志,是革命的“管得宽”,连队的好管家。他说,咱们闹革命,勤俭是根本,让每一元钱在革命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革命事务工作人员的责任。
就是这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他经管的账目,几年如一日,收支有据,账物相符,分文不差。为严格经济手续,三年多来,他一直实行了三盖章制度。这就是:给养员每天买来的东西,即便是几斤油、几斤盐或几斤菜,都要经过伙房值班员、炊事班长和司务长见物过秤,核实单据,三方面盖章以后,供给人员才照条下账,三章缺一不可。一次,孙乐义外出开会,使月终结账的时间超过两天,为了抓紧结账,他冒着大雨去找经委会委员来审查账目。经委会主任说“雨这么大,咱俩看看就行了,不用叫那个委员了。”孙乐义说:“这是全连性的重大问题,雨再大,也得把委员们都请来共同审查。”说着,他便冒着大雨,把那个委员请了来。他们把所有单据都核对了几遍,与账目相符,每张单据上都有三个章,一点不错,经济委员们签了名,孙乐义才放了心。他对委员们说“大家的伙食大家管,这是领导和同志们对咱们的信任,一定要管得彻底、清楚,使每笔钱都花到明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供给人员不犯错误。”大家听了很受感动。孙乐义还把每个月经过经委会审查过的账目张贴出去,战士们看了以后都称赞说:“咱们司务长管理的账目,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孙乐义这种对革命工作钉是钉、铆是铆,一丝不苟的精神,还使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公私分明的美德。他经管着全连人的吃喝,领导着伙房,从没有自己动手给自己盛过菜,从不肯比别人多吃一口东西。他经管着全连的一切办公用品,也从没因私事动用过公家一张信纸,一个信封。他经常提醒自己:“看起来用公家一张信纸不算什么,但容易养成公私不分的习惯,特别是自己管理财物,公私界限应该格外分明。”孙乐义就是这样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一切工作中,不论大事小事,都认真遵守规章制度,一丝也不马虎。
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
孙乐义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
他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敬爱的毛主席啊!读了您的书,我懂了革命的道理;听了您的话,我才一心一意干革命。鱼离了水不能活,我离开了毛主席的教导,一步也走不通。”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这位贫农的儿子,就满怀阶级感情,抓紧点滴时间,读《毛泽东选集》。其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读了许多遍。他把毛主席教导当作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针,经常在晚上睡觉前,用毛主席的“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这两句话作为“两面镜子”,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中的“完全”和“彻底”作为“两把尺子”,对照自己,检查自己,不符合的就改掉。每受一次奖励,他都要学一次毛主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比一比自己同革命需要和黄继光、丘少云、雷锋等的差距,时刻要求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紧跟形势,彻底革命。在工作上,他处处先人后己。平时不论发服装、水壶,他都让别人挑选,剩下的一份自己用。有一年夏天,他从后勤机关买来一顶新蚊帐,架在面板上,把饭、菜全部罩起来,自己床上用的仍然是当战士时发的旧蚊帐。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不用新蚊帐?他说:“新蚊帐罩着饭菜卫生。我自己床上用个孬的蚊子咬不着就行了。”他当军官好几年了,铺的、盖的、用的,还是当战士时发的。他说:“思想开了享受的口子,就会越裂越大。生活上用劲大了,工作上就会用劲小。”
由于他随时随地注意在自己思想领域里进行兴无灭资的斗争,心胸越来越开阔,情趣越来越高尚。他日日夜夜都在想着自己应该怎样为革命为同志多做点什么。他说:“过去,没有前辈拼死拼活、不怕牺牲闹革命的精神,就没有今天;今天,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前辈的革命精神,拼死拼活把革命进行到底,就没有明天,没有共产主义!”
他这种全心全意为革命的精神,深深教育了连队的战士们。大家都以他为榜样,热烈地向他学习。他所在连队的墙报上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在好党员孙乐义同志的身上,找不出一个‘我’字来。他不是以‘我’为中心办事,他不是以‘我’而生活。在他脑子里想的是革命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是连队、是战士的生活和困难。……”文章的作者是战士梁云庆。大家看了一致称赞,他概括地而形象地反映了孙乐义胸中只有革命的崇高品质!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
要求全军学习好司务长孙乐义的模范事迹
本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最近发出关于宣传和学习孙乐义同志模范事迹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济南部队某团二连司务长孙乐义同志,是一个把毛泽东思想用到生活管理方面的先进典型。他的事迹不仅对做后勤工作的同志,而且对全军所有同志都有教育意义。组织部队学习孙乐义同志的模范事迹,是今年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活的思想教育。
宣传和学习孙乐义同志的模范事迹,要着重以下四点:(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改造思想,指导工作,以政治统率业务,“管物先管人,管人先管心”。(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连队服务,以深厚的阶级感情热爱同志,先集体后个人,先别人后自己。(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护国家财产。(四)工作拣重担子挑,刻苦钻研业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依靠群众。
各部队要组织干部、战士,特别是连队司务长和后勤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有关孙乐义同志事迹的报道,和《解放军报》社论《毛泽东思想用在哪里哪里灵》,并联系实际进行座谈讨论。这一学习应同学习雷锋的活动结合起来,同宣传本单位的典型人物结合起来。把这一宣传和学习变成推动部队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阶级觉悟、搞好生活管理、推动四好运动的一个动力。


第3版()
专栏:

塑造英雄人物 鼓舞人们前进
华北区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第一轮演出结束
据新华社一日讯 华北区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第一轮演出历时四天已经在昨天结束。
彭真副委员长、陆定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以及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分别观看了第一轮演出的剧目,并且和演员们会见,向他们表示祝贺。
这一轮的剧目充满着比较强烈的时代气息,塑造的工人、老贫农、英雄战士等的动人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戏剧界和观众赞扬内蒙古自治区演出团话剧队演出的《包钢人》,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亲密团结,共同建设草原钢城的新面貌。他们认为剧中塑造的由优秀牧马手变成为炼钢工人的朝鲁,具有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革命气质,给人印象很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话剧团演出的《代代红》,歌颂爱民模范谢臣式的革命战士和他革命的一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不少观众被舞台上的英雄行为感动得热泪盈眶。河北省承德专区话剧团演出的《青松岭》,刻划了一个对集体忠心耿耿,对阶级敌人心明眼亮的老贫农张万有的形象。许多观众认为,这个剧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帮助人们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民间歌剧——郿鄠剧《一颗红心》,通过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精彩演唱,成功地塑造了热爱集体、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农民形象,博得了戏剧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一轮演出的另一个歌剧《闲不住》,是山西人民歌舞剧团演出的。它歌颂了一个热爱集体的女社员忘我劳动的精神。
这次观摩演出会从三月二日开始进入第二轮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山西人民话剧团的《刘胡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矿山兄弟》,河北省歌舞剧院的歌剧《园林好》,以及山西省太原市话剧团的几个独幕剧《下班前后》、《俩师徒》、《不是小事》和《十七号房间》。


第3版()
专栏:

扎扎实实备耕 力争棉花高产
陕西河北产棉区干部社员积极交流和推广先进经验
据新华社西安一日电 陕西产棉区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按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要求,扎实开展棉田备耕活动。
这个省今年的植棉计划全部落实到了地块。全省预留棉田,早在去年秋冬就深翻过一遍,现在正在第二次浅耕,耙耱保墒,以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今年绝大部分棉田,都安排在宜棉地和好地上。连续种植多年、病害虫害较多的老棉田,大大减少,增加了大量新茬棉田。
针对过去由于肥料不足造成一部分棉田低产的情况,各地大力积肥造肥。棉田面积占全省植棉总面积一半的渭南专区,已有百分之五十的棉田施了底肥。
由于去年秋季雨涝成灾,棉花种子质量受到影响。各地普遍加强了棉种的精选工作,力争选好种育壮苗。
全国劳动模范张秋香所在的渭南县双王公社八里店大队和后起之秀、省植棉模范张桂芳所在的武功县普集街公社永台大队,都研究制订了在全大队推广丰产经验的具体办法。
据新华社天津一日电 河北省主要棉区的干部社员加紧备耕,为今年棉花的大幅度增产积极创造条件。
目前,这个省南部中部几个主要产棉区,百分之六七十的农业劳动力投入了棉田备耕活动。
去冬以来河北省京汉铁路两侧的主要产棉区,已平整土地近二百万亩,精修了一百万亩园田。各地为棉田准备的肥料,一般比去年多。
在备耕中,各地还传授技术,交流棉花增产经验。唐山、保定两个专区为人民公社生产队训练植棉技术员近二十万人。不少社队通过传授技术工作,建立起植棉技术队伍。
邢台、石家庄等四个专区目前已粒选棉种两千二百多万斤。邯郸专区已选出的棉种,超过去年同期近两倍。
现在社员们正在继续打井挖渠,进一步提高棉田的防旱抗涝能力。(附图片)
陕西渭南县双王公社南白大队的社员正在细心粒选棉种
新华社记者 李一方摄


第3版()
专栏:

昆明制成半自动大型仿形铣床
我国第一台半自动大型立体仿形铣床和第一台半自动大型双轴平面仿形铣床最近在昆明机床厂同时诞生。
经过严格鉴定证明,这两台新产品质量都合乎设计的要求。
这两台半自动大型仿形铣床是汽车拖拉机等制造工厂的重要设备。半自动的大型立体仿形铣床自重三十一吨,共有三千多个零件,有二十二台电动机和发电机,还有一个用许多半导体、电子管组成的复杂高大的电器箱。工人在工作台上夹好工件之后,一按动电钮,整个生产程序就能自动进行。这台铣床可以铣削宽一米多、长二米多、高七百多毫米的大工件,还可以加工各种形状复杂的模具。
半自动的大型双轴平面仿形铣床自重达十八吨,能加工长宽各三百五十毫米的大工件。它的特点主要是利用液压来控制动作,运转灵活,声音微小。
这两台半自动大型仿形铣床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国内制造的。在试制过程中,碰到了很多技术难题,都被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组成的三结合小组一个一个地突破。这两台铣床试制过程中,还得到北京科学研究部门的帮助。


第3版()
专栏:

山西生产试制多种改良农具
山西省不少手工业单位积极为春耕生产试制改良农具。
阳城芹池农具社试制成带镜钢铧犁。这种犁不沾泥,拉力轻,既能深耕又能浅耕,山地、坡地、水地都能用。
介休县城关黑白铁社制出一种适合山区使用的滚动式轻便山地犁,犁底由平面摩擦改成车轮滚动摩擦,犁镜犁铧能左右摆动,两边翻土。
祁县车辆社为解决山区运输困难,制出一种体积不大,载重一吨半的轻便皮车。
晋中南各县的手工业部门,根据农业上大量使用氨水化肥的新情况,试制成功了多种氨水施肥器和氨水施肥耧。运城县试制成功的几种氨水施肥器、施肥耧,已经鉴定定型,成批生产。祁县黑白铁社最近制成一种轻便氨水施肥耧,川地山地都能使用。


第3版()
专栏:

四川重点推广两种制茶机具
两种适合农村使用的制茶机具将在四川省的十多个茶叶主产县重点示范推广。
这两种制茶机具是“川—三○型揉茶机”和“川—三○型炒茶机”。它们都是由四川省农业厅茶叶试验站和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在去年下半年联合试制成功的。
两种制茶机具是按照大型电动机具的构造原理,并且根据农村的特点改制成的。它们是铁木结构,体积不大,较为轻便,适合山区农村搬运。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用各种动力:既可用电力带动,又可用水力带动,还可以用人工手摇。经茶叶试验站试用结果,一部揉茶机由一人手摇,一小时可以揉制鲜叶六十斤,比手工揉制提高工效二十倍左右。一部炒茶机由两人操作
(有电力或水力作动力时只需一人操作),效率比手工炒茶提高十五倍。


第3版()
专栏:

新疆制成新型手摇谷物清选机
一种半机械化小麦选种机械——手摇谷物清选机,最近在新疆的喀什农业机械厂试制成功。
这种手摇谷物清选机,适合缺乏电力的农村人民公社和农场使用。它结构简单,维修保养和调整、拆装都方便,价格低,工效高,用三个普通劳力或半劳力,每小时可清选良种三百六十多公斤;经过清选的小麦种子,纯洁度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据新华社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