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充分利用热能 大力节约煤炭
上海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去年节约煤炭五十多万吨
本报讯 上海市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一九六四年节约煤炭五十多万吨。这些煤如用来发电,可发电七亿多度;如供应民用,全市居民可用半年。
一九六四年初,随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煤炭供应比较宽裕。根据过去的经验,上海有些单位往往是煤炭紧了就抓,宽裕了就放松,不能把节约当作长期任务坚持实行。因此,去年一开始,许多工厂企业就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职工学习文件,进行讨论,提高工人的认识。
同时,各厂职工总结了过去节约煤炭的经验,决心千方百计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煤炭。全市司炉工普遍推广了“看(火色)、勤(加煤)、快(动作)、薄(煤层)、匀(撒煤)”的五字操作法,开展了“不多添一锹煤”活动。另外,还将长期沿用的条形炉底革新为“蜂窝炉底”,使煤末从炉底空隙漏下去的数量大大减少。
为了使煤炭烧尽烧透,全市各区设置的煤渣商店,把冶金、机电和化工等行业的煤渣回收起来,经过加工,把其中的二三煤供应给用热要求较低的工厂或服务性行业使用。有的工厂则干脆直接把煤渣掺入原煤中,循环使用,一用再用,直到烧透为止。去年,全市回烧的煤渣就达十多万吨,相当于节约二万多吨原煤。过去一向使用好煤的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也把每天从炉渣中清理出来的大量二三煤,掺入原煤中使用,去年共掺烧三万多吨,为国家省下五千多吨好煤。
广泛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余热,是上海职工充分利用热能的一项有效措施。上海锅炉厂铸造车间工人,在化铁炉储存铁水的前炉盖上,接出一根管子,把前炉中摄氏一千度左右的热气,引到化铁炉的上部,用来对铁料预先加热,使冷料变成热料。同时,将进风管在炉胆和前炉兜上一个圈子,使冷风变成热风。这样改进以后,炉子的温度从一千三百多度提高到一千四百多度,使每吨焦炭熔化铁水的比例由过去一比十提高到一比十三以上。大隆机器厂的工人看到锻铁炉炉门辐射热很高,就在炉门上加装一个“水帘子”,使冷水流经炉门外层,既防止炉门过热变形,又可使冷水变成热水。这些热水可供全厂二千多个职工洗澡使用,每月能节约烧热水的煤炭七十多吨。
过去不大引人注意的烟囱,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上海合金轴瓦厂和机器制造学校等三十多个单位的职工,把立式锅炉进行整体改造,在锅炉周围砌了一道空心墙,使原来从烟囱中排出的摄氏六百度到七百度的高温烟气,经过锅炉外壁后再进入烟囱。这样锅炉的水,内外同时受热,使锅炉的有效受热面积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左右,一般可以节约煤炭一半左右。五洲化学制药厂工人在烟囱下部的外层,用铁皮包起来,做成一只密封的套筒,中间放上散热片,使冷风通过套筒,变成摄氏八十多度的热风,导入原料烘箱代替蒸气加热,一个月就节省煤炭十多吨。
锅炉里产生出来的蒸气,通过输气管道送给加热设备使用后剩下的废气和废水,现在也成为一种热能的来源。上海机器锻铁厂的工人装了一只水箱,使蒸气锤用下的废气通过水箱排出。这样,每天能得到大量摄氏九十度左右的热水,可以供应二百多个职工的生活用热水,还使锅炉由进冷水变成进热水,一年能省下一百多吨煤炭。
利用化学反应本身产生的热能,来供应生产上需要的热量,这是上海职工利用废气余热的又一个方法。高桥化工厂在生产三氯化铝的过程中,反复利用化学反应本身产生的热能来继续生产,半个月里只要烧一次煤。华亨化工厂职工在生产苯酐的沸腾炉的化学反应区,装置两只蒸气发生器,每小时能产生一千八百公斤的蒸气,等于一台小型锅炉产生的蒸气量,用来熔解原料和供应生活需用,每月能节约三十多吨煤炭。
除了在生产上注意节约用煤外,上海职工还推广了“无锡式省煤灶”,大力节约生活用煤。为了进一步推动节约煤炭工作的深入开展,上海市有关部门曾举办节煤展览会,选择了二百多项行之有效的节煤经验,以实物、模型、图片等形式展出。并以展览会为基地,组织了二十多次专业交流会议,使许多经验更广泛地推广起来。此外,全市举办了化铁司炉工训练班,金属、电器和印染等行业举办了烧煤技术讲座十多次,使很多司炉工提高了操作技术水平。
现在,上海市广大职工,正继续找差距、算细账、定措施,在新的一年里为国家节约更多的煤炭而奋斗。


第2版()
专栏:工人来信

  有了节约的思想,就有节约的办法
去年,北京宣武区布轮加工厂利用碎布代替整布做了二万六千多个抛光轮,为国家节省了三十五万米棉布
我们厂生产的各种布轮,是给各种工业产品磨锈、打光用的。其中有些布轮,象磨轮、合缝轮,是用碎布絮成。生产抛光轮,过去大多用整布。去年,我们工厂利用碎布代替整布做了二万六千多个抛光轮,全年为国家节省了三十五万米棉布。
用碎布做抛光轮很不容易。起初,我们的用料都是从服装加工厂、纺织厂等单位买来的边角余料。经过多次试验,做出的抛光轮才合格。不久,各工厂需要抛光轮的数量愈来愈多,原料就不足了。怎么办呢?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向国家要好布;再就是继续挖潜力。我们工厂的领导干部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商量,提出用更碎的布絮抛光轮。碎布从哪里来呢?从絮磨轮剩下的碎布中再挑一遍。为了叫大家相信碎布能絮成功,领导上请两个老工人絮出两个样品给大家看。就这样,我们的试验成功了。
用碎布做抛光轮,困难很多。过去用整布絮轮,电刀一切,一个轮才用一百四十多片布,理一理就行了。改用碎布,一个轮少的要用四五千块,多的要用上万块。絮磨轮的人很费事,象样的布挑出去了,尽剩下碎布毛,有时絮一个轮要一万五六千片布。开始,有些人怕麻烦,怕用碎布完不成计划。这时,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讨论了有关勤俭建国和增产节约的文件。通过学习讨论,大家的思想认识和觉悟进一步提高。有的工人说:“农民兄弟种棉花不容易,织成布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我们怎能够怕麻烦,应该想尽办法为国家节约原料。”有了节约的思想,大家也就不怕布碎了。
用碎料填心的抛光轮初制出来,用户有顾虑,不愿意用。我们厂为了消除用户的顾虑,就派人到用户家去做试验,直到对方满意为止。去年我们访问了一百四十多家用户,他们反映,使用碎料抛光轮不仅成本降低,对磨光的质量也没有影响。
通过节约原材料这件事,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一步。如果一个工人干活,心里只考虑着个人的方便,就会忘掉国家的大利益。
北京宣武区布轮加工厂工人
雷雅清 赵淑韵
王月岩 孙汉儒


第2版()
专栏:

  废旧物资大有用场
  本报评论员
废旧物资有没有用场?
单从一般道理上讲,这似乎是不成为问题的,因为公开提倡把废旧物资全部扔掉的人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的。但是,也不能说在实际工作中就没有看法的不同了。为什么呢?因为表现在回收、利用废旧物资时,有的人在行动上积极主动,有的人则是消极被动。尽管前者是主流,却说明其中还是有问题的。
在回收、利用废旧物资过程中,多数单位认为废旧物资可以不废,是宝贵的财富,有着巨大的使用价值,因而千方百计加以使用。也有的单位认为既然是废旧物资,就不是好的物资,用处是不大的,不用是应该的,丢了并不可惜,有时虽搭配着用一点,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甘心情愿。对待废旧物资的这两种态度,前一种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不对的。
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废旧。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着多种使用、循环利用、再生使用的价值,并不是在某一次利用过程中就全部消亡了的。废和旧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的材料在完成了一次特定用途之后便都丧失本身的性能了,相反的,对另外一种用途来说常常又是新的开始。马口铁到了罐头厂变成了铁筒,剩下的边角余料对做罐头盒说是废旧料了,但这些边角余料到了做瓶子盖的工厂又成了新料,做完瓶盖剩下的边角余料对这个厂来说是废旧料,但运到鞋厂去又成了做鞋眼、包鞋带头的新料,最后剩下的碎渣不能用了,到了冶炼厂又成为新的冶炼原料。棉花织成布,做成了衣服、鞋子,穿破了,变成废品,但植物纤维的性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些破布、烂鞋到了纸厂,又成为造高级纸的好原料。所以,有的工人说,废料不废,旧料不旧,思想不废旧,旧物变好物。
辩证的观点,就是革命的观点。事实证明,有了这种观点,大批的废旧物资,就能被用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了。全国有许多单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只上海一地,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四年,回收利用各种废旧物资五百三十多万吨。就全国范围来说,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四年,单是回收利用的破布、破鞋、废麻即近二百三十万吨,等于节省了四百五十万立方米木材,使广大群众得到四亿元的收入。其他如废金属、废水、废汽、废液、杂骨等,更是洋洋大观。以杂骨为例,十年来回收利用了一百万吨,供应了十三个行业,生产出一千多种产品。这样,使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工作,成为贯彻勤俭建国方针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了。
随着今年工农业生产高潮的出现,生产、建设愈发展,所需要各种原材料势必大幅度地增长,生产上的各种消耗(包括设备、材料、燃料等)也会比过去增加。广大人民在生活上对于各种物资需要会更多。新陈代谢是物质的共同规律。无论是在生产、建设上和生活上,都会在使用物资和消费物资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废旧物品,其数量是随着物资的丰富成正比例上升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回收部门和生产部门能在思想上认识这件事情的重要,并且在计划上、措施上准备得好,多方面开展积极回收利用,就不但有助于工农业生产新高潮的不断发展,而且可以节约更多的新的物资,给第三个五年计划创造更有利的物质条件。
是不是说,只要思想上重视了,回收利用废旧物资的工作,就能够适应生产高潮的形势呢?当然不是,还必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废旧物资毕竟没有新的物资用起来那样方便。把原来分散在各个方面的废旧物资加以收购、集中、挑选、分类、整理,要经过许多细致的工作;这些东西到了使用单位,仍然需要一系列的工作,其中包括许多技术措施等,才能变无用为有用。有的单位怕麻烦,便不用或尽量少用废旧物资,这是不对的。应当提倡用革命精神对待废旧物资。所谓革命精神,就是一切都着眼于国家整体利益。大量废旧物资的被利用,等于是动用出巨大的财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全面地把废旧物资动用起来,需要收购部门与使用单位相互创造条件,通力协作。组织工作上做的要细,如组织定点回收与定点使用;恢复手工业合作社利用大工厂边角余料的渠道;回收部门加工再生某些稀有的原材料;物资部门把回收利废纳入分配计划;财政部门在权衡用旧省新的情况下,拨给一定的加工、安装、改制、修理费用,积极支持回收工作,等等。对这些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要加以总结、认真推广,并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一切有废旧物资的单位,都要用革命精神给废旧物资安排用场,一定要作到物尽其用。


第2版()
专栏:

  发扬革命精神在高山峡谷平原林区艰苦奋战
  铁道兵部队抓紧施工季节修桥筑路
新华社十日讯 分布在各地施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目前正以高昂的革命干劲在高山、峡谷、平原、林区,为祖国修建铁路和公路。
铁道兵部队去年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年终进行了总结、评比,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作了迎接新施工任务的准备工作。今年一开始,广大官兵为加快筑路速度,提高筑路质量,各个工地上出现了你学我帮的热气腾腾的局面。
目前正是施工的大好季节,进行土石方施工的部队,日夜在工地上忙碌;修桥的战士们,正在利用江河枯水时期,加紧开挖桥梁基础工程。修路部队使用着铁道兵自己设计制造的铺轨机具,在新修的路基上继续铺设钢轨。在开挖隧道的工地上,这期间新成绩也不断出现。正在高山峻岭间开挖一座隧道的某部,今年一开始就遇到了复杂的地质,战士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论述,群策群力迎战困难。他们在石质破碎的地方,支撑起锚杆,经过苦干巧干,继去年十二月一个月创造百米成峒的纪录后,一、二月份又创造了开挖隧道成峒百米以上的新纪录,实现了开门红。
有冰雪覆盖着的大兴安岭林区,许多部队为了争取主动,在大抓工程准备,为开春后大规模施工创造条件的同时,冒风寒、战冰雪,在重点工程地段开展了冬季施工。去年在修建森林铁路和公路中提前完成任务的某部队,炸开冻土层,开辟取土场,在严寒中,运用了推土机、松土机等联合作业的方法,今年以来各项工程都完成得很好。
另一支部队以善于改造和利用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的精神,仔细分析了冻土施工的特点,采用各种有效办法,不断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密林深处的几个桥梁工地上,战士们砸开冰层,顽强劳动,争取在春融前把大桥基础圬工修好。运输连队的战士们,这期间也在抓紧林区冬季运输的黄金季节,积极为施工部队抢运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资。
目前,铁道兵部队南北各地的工地上,筑路进度不断加快,一个新的施工高潮正在形成中。


第2版()
专栏:

  广东甘蔗糖大增产
  本榨季已经生产的甘蔗糖,超过了历史上产量
  最高的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度榨季的总产量
新华社广州十日电 广东省的八十多座大中小糖厂正在突击赶榨甘蔗糖。与此同时,全省八千多个土糖寮也都投入了生产。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说,这些糖厂和糖寮在本榨季已榨出的甘蔗糖,超过了上一榨季的总产量。上一榨季——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度榨季广东省生产的甘蔗糖,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度榨季增长了两成以上。
去年,广东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适当地扩大了甘蔗种植面积,加上蔗田经营管理也好于往年,甘蔗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为糖厂增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目前,全省还有占种植面积二成以上的甘蔗没有收获,预计到四月中旬左右才能全部收获完。现在,获得甘蔗丰收的广大蔗区社员,都积极出售甘蔗。许多蔗区都妥善安排劳力和车船,根据糖厂的需要,按时按量按质主动把甘蔗运到收购站和糖厂。


第2版()
专栏: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指导春耕生产
广西干部群众积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学习潮汕高产技术经验,把冲天干劲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推动春耕生产高潮深入发展
据新华社南宁九日电 记者柳梆、黄绍进报道:广西僮族自治区的春耕生产热潮正从南向北发展。学习大寨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学习外地尤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高产经验的群众性活动,使整个自治区今年的春耕生产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最近,记者沿湘桂铁路和黎湛支线从南而北,沿途看到一派大好形势,一派喜人景象。柳州、南宁等专区早播的玉米,已经出苗;玉林、梧州等专区,第一批播种的早稻秧田,呈现一片嫩绿。山塘水库,春水盈盈,基本上可够春耕使用。
今年全自治区更换更新的水稻良种面积将达到一千八百五十万亩,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比上一年度扩大了六百多万亩。此外,全自治区的拖拉机、插秧机、排灌机械、化学肥料和农药等,都比去年增加了许多。所有这些,都为今年的春耕生产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
还有一种无法估量的力量,那就是党的政策的力量,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革命精神的力量,正在春耕生产中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早在去年,自治区党委就号召全区人民公社生产队,立大寨之志,走大寨之路,向大寨学习。今年二月十八日,自治区党委再度发出指示,要全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继续学习大寨精神。为了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贯彻执行党的指示,自治区党委最近又从直属机关抽调了一百八十多名干部,组成三十四个春耕生产工作组,下到春耕前线。他们所到之处,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政策,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广西天时比大寨好,地利比大寨好。大寨能够依靠自己力量创造了改天换地的奇迹,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呢?
为了把群众的冲天干劲引导到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尽快地提高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自治区党委不久以前从广东潮汕地区请来了七百多名水稻栽培的农民技术能手,从福建和湖北请来了水果、烤烟和棉花栽培的农民技术能手,到全区各地传授经验。这些技术能手分配在四十多个县的重点社队,他们采取种“样板田”传授经验,当地区、社、队的干部、农业技术干部和贫下中农积极分子种“跟班田”、“结合田”,向这些农民技术能手学习。并且按农时季节组织小型参观访问,开展比学赶帮活动。这样,既可尽快地把外地的高产经验学到手,又可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出本地各种作物的高产技术规程。
广西僮族自治区去年的粮食生产虽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全自治区还有一部分社队有“插花灾”。干旱还经常在威胁着农业生产,低产田的面积还比较多。特别是在去年粮食较大幅度增产以后,个别地方的干部和社员认为“米满缸,油满罐”了,只看到形势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或者没有足够估计不利的一面和薄弱的环节。这一切都要求广大的干部和社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今年的春耕形势。记者看到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各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第2版()
专栏:

  电白变成了“电绿”
  本报记者 张家昌
二月的电白,处处是一片新绿。城镇、村庄,田野、丘陵,除了茂盛的庄稼,就是碧绿的树林。
八年前,一九五七年春天,我路过电白县中部丘陵地区,那时,路旁幼弱的新树,对比着远处水土流失严重的崩山烂岭,成了这里很稀罕的“宝树”。据同车的当地人说,解放初期,电白县南部沿海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北部是光秃秃的山岭。全县三百多万亩土地,仅有两万亩树林和七十五万亩没有保障的耕地。缺树,缺水,农业生产很不发展,电白县特别显得“一穷二白”。近几年来,“白茫茫”开始变成“绿葱葱”,“一穷二白”的面貌也大有改变,电白已经逐渐成为“电绿”。
我们骑了自行车,在南海公社沿海的防护林带转了一整天。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在这三十八里长、二百米至一千五百米宽的整整齐齐的树林里,到处都是那样地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儿零零乱乱的枯枝败叶。电白县委的同志说:枯枝和败叶,是社员烧柴的主要来源,各生产队都派专人负责积扫。电白县这地方,不产煤,而多数山头、丘陵,过去被雨水冲刷得草木不长,所以民用烧柴很缺。最近几年,当全县六十多万亩的林区形成以后,光剪枝和积扫残枝败叶,就基本上解决了全县严重缺乏燃料的难题。现在,全县已有三分之一的大队烧柴自给而有余。过去烧柴最困难的沿海二百零八个大队,有六十一个大队,从一九六一年开始就不缺烧柴了。
烧柴问题的解决,为电白县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投到农业生产中去。过去,电白县沿海地区的群众,几乎每天家家户户都要抽出一个劳动力去为柴禾奔忙。据南海公社调查,这部分人,过去几乎占了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南海公社炮台大队贫农社员蔡茂胜的妻子,感慨万分地说:结婚二十多年,天天四出打柴;直到这里造成了林以后,才从打柴生涯中解放出来。现在,她已成为一个主要农业劳动力。一九五六年,南海公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九千三百三十六个,到一九六四年,就增长到一万二千九百个,其中由过去打柴解放出来的妇女就有三千二百七十多人。南海公社的劳动力充裕后,就有可能更好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精耕细作。
在电白县中部的丘陵地区,据当地的老农谈:这里过去水土流失很严重,山上不长草,山下没有树,处处是千沟万壑的崩山烂岭,红泥水长期冲刷山下农田。过去,他们单纯地筑谷坊、修沙坝;大雨一来,谷坊塌了,沙坝垮了,水土照样流失。以后,他们总结了经验,采取以种树为主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来保持水土。现在很多山上,树木已有丈把高;同时,还建立了果园,开垦了梯田。环山修筑的谷坊和沙坝不再塌垮了,已经控制了整个中部地区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四分之三。光这一项,就保护了九万亩农田;其中的八万亩有可能由单造田改为双造或三造田。此外,还有七千亩过去被红泥水冲刷的农田恢复了耕种。旦场公社蕉子大队,基本上绿化了境内的一百四十五座荒山,使水土不再流失,使五百多亩长期以来被红泥水冲刷破坏的农田恢复了生产。这个大队去年的粮食亩产量,已由造林前的二百斤提高到九百斤。
电白县南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过去长期遭受风沙袭击,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风吹流沙遮住天,多少良田变沙滩。”南海公社的大部分农田由于风沙为害,一直到一九五七年,无法改进耕作技术。群众往往采用最原始的撒种方式进行耕作,因而产量很低。还有部分农田因遭沙压而长期废耕。造林以后,风沙被遏制了,全县因沙压而废耕的农田恢复了一万多亩。南海公社还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改进了耕作技术,水稻平均每亩产量也由过去的二百斤提高到去年的六百斤。
植树造林以后,全县地下水位也提高了,气候和土壤也变好了,为进一步办好水利和促进粮食增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最明显的是旦场公社蕉子大队赤石坡一带的农田,一九五四年中等旱情,挖井一丈五尺深才见水;而一九六三年大旱,他们只挖七尺深,水就源源涌现。造林绿化后,降雨量也增多了。南海公社,过去尽是流沙海滩,筑了堤,开了水渠,很难固定。造林绿化后,土壤发生变化,兴修了一条一千多米长的堵海引水渠坝,再也没有出现过倒塌现象。现在,全公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田实现了自流化灌溉,并且免除了咸潮的威胁。
水、土、林是农业生产的几个基本条件,它们是互为作用的。最近几年,电白县由于做好了这几方面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尤其是突出地抓了造林和修水利,因而农业生产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四年,全县粮食作物连续五年增产。一九六三年,这里连续九个月不下雨,粮食产量仍然比一九六二年提高百分之九。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六三年增产百分之十三多,是五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一年。主要经济作物花生,除一九六三年受灾保产外,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四年都有所增长。这个县一九五七年还需要国家调进大米二千万斤。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年年有余粮交售给国家;到一九六四年,平均每年上调给国家九百万斤大米。他们上调给国家的花生油,也由一九六二年的二百万斤增加到一九六四年的四百万斤。
经过十年的辛勤栽培,树木长大成林了,农业稳定增产了,电白的人们进一步征服自然的信心也更加坚强了。(附图片)
广东电白县南海公社造林,已成林的面积达一万四千多亩。这是木麻黄林区一瞥          本报记者 张家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