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编者按:日月山下、青藏路旁的小高陵大队,是一个大寨式的先进单位。汉、藏、回三个民族的一千三百多个人,凭着自己粗壮的双手,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一个“树不长,牛不站”的高寒山区,建设成为一个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好样板。在艰巨、持续的斗争中,他们表现了令人钦佩的干劲和韧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小高陵大队的社员们用成功的实践,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
自然界给予小高陵人民特别恶劣的生产条件:山高,天寒,多灾,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一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改天换地,要付出比某些地区多十倍八倍的艰巨劳动。
小高陵人民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他们说得好:“一次成功,不算真正成功,一次失败,不算真正失败,革命不是摆席请客——吃了完事。”由于掌握了这条革命真理,他们在同天斗,同地斗,同人的保守思想斗的革命过程中,其正作到了不满足一时的成功,不惧怕一时的失败,坚持走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直到最后获得成功的道路。这种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就是我们常说的革命干劲和革命韧性。在任何革命斗争中,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干劲和韧性。
青海高原出“大寨”
——记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大队改造高寒山区的艰巨斗争
小高陵大队从实践中体会到自力更生的好处:面力更生激发起来的革命精神最旺盛;自力更生摸索出来的经验最顶用;自力更生培养的人才最有本领;自力更生办起的事情最巩固;白力更生能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能减轻国家负担,等于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日月山下,青藏路旁,有一个闻名青海的生产大队——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大队。人们称誉它是高塞山区的“大寨”。
这个大队有汉、藏、回三个民族,二百一十七户,一千三百多人,六千多亩耕地,百分之九十是旱地。这里海拔两千七百到三千一百米,作物生长期只有九十至一百二十天,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一度左右。解放前,这里山穷、地穷、人穷,许多土地“树不长,牛不站”;解放后,人们用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治山治水,写出了崭新的史页!
十年,是小高陵人自力更生、斗天斗地的十年。十年间,治理了五架山、八面坡、五条沟,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九千亩,占全大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八。
十年,是小高陵人由穷变富的十年。在十年中有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从一百六十二斤提高到二百五十多斤,今年达到了平均每人生产千斤粮的水平。大小牲畜从一千来头发展到一千七百多头,猪增加了两倍。副业收入和总收入都增加了一倍多。
十年前,山上树少,如今,四千五百亩荒坡上树木成林,四旁植树每人平均达到五百多棵。十年前,这里是“驴跌筋斗车不通”,如今修成了车马畅通的盘山大道。
十年,小高陵人给国家提供了二百九十多万斤商品粮,交售了一千多头(只)各类牲畜。路,要有人带头来闯
解放前,小高陵人世世代代受着三灾(反动政府的苛捐杂税,地主、寺院的敲炸勒索和自然灾害)的欺压、掠夺和虐待。那时候,全村贫下中农一共只有五床被子,老羊皮袄“白天穿,晚上盖,阴天下雨毛朝外”。那时候,年年遭受洪水威胁。那时候,为了抗税,躲租,避捐,逃荒,许多户离乡背井。……
一九四九年,青海解放了。一九五三年,小高陵人开始植树造林。那时,人们想的不远,只希望有些烧饭煨炕的燃料,有些生活用材。一九五六年,农业集体化,把各族农民联结在一起,改天换地的斗争从此全面展开了。
怎样拔掉祖祖辈辈的穷根?党支部书记陈世元说:小高陵穷,有两个原因:一是旧制度,二是穷山恶水。现在,解放了,打例了旧制度,还要战胜穷山恶水。支部决心领导小高陵群众闯出一条由穷变富的路子来。
治山治水的号角吹响了。贫农下中农说:“享远福,务树木。挖坑栽树是好事,将来水不下山,土不出沟,庄稼就保住了。”也有人表示怀疑:“老辈子没干过的事,能成?”
“干山上究竟能不能种树?”陈世元同颜贵成、王国清几个人整天上山下地作调查,找根据。他们想起十多年前,角巴塔为了求神保佑,在山神庙前栽下的两棵树活得很好。陈世元想:山高风大,树还活了,坡上山下,为啥不能栽树?这是个活教材,但一部分人仍然半信半疑,说那是神树,是靠神保佑活下来的。怎样改变这种迷信观点?他们调查研究那两棵树活的原因。原来,这两棵树栽在庙台低处,树下面又挖了两个大坑,山神庙房上滴下的水,全往这坑里淌。他们想:按照这个办法,在山上挖大坑,夏秋集雨,冬春积雪,坑里栽上树,也一定能活!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批积极分子,首先在罗尔干阳坡动手植树了。在这个有名的“罗汉晒肚”的地方,一鼓作气挖了四万多个大坑,栽上了榆树苗子。“革命不是摆席请客”
改天换地,谈何容易,前面还有许多曲折和斗争。小高陵人说:路,闯开来了,我们就要干下去。
就在这时,一九五六年栽在大坑里的榆树,经受不住高山寒风的侵袭,坑里又没有熟土,到一九五七年,大部分死了。
这一年深秋,他们在张家房背后的山坡上,刨开冻土,撬开石头,用木桩架着墙板修梯田。山坡上修梯田毕竟不是平地打墙。墙塌了,梯田没修成。
又有人说泄气话了。有人说:“治山治水,上级得给钱、拿物资、派技术员,要不,干脆算啦!”泄气话,没有动摇支部领导的决心。他们说:一次成功,不算真正成功;一次夫败,不算真正失败,革命不是摆席请客——吃了完事。
同大自然作斗争,究竟是靠自力更生,还是依赖国家支援?人们议论来,议论去,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靠自力更生。一定要干,要在失败中找到办法!
这正是一九五七年的寒冬腊月。张家房背后的山坡上,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人们忘我地修梯田,只有一个共同的念头挂在心上:天大困难,也要修成梯田!这一冬半春,花了三四千个工,终于修成了二十二亩梯田。代价不能不说是巨大的,然而,这就是胜利!小高陵人治山治水的经验也多起来了。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这个一大二公的组织,给人们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和力量。在后阳坡挖大坑的斗争中,在上阳坡修水平阶的劳动中,人们用苦干实干巧干的革命精神,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先后栽上了成片的各种林木,治好了罗尔干、后阳坡等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坡。
小高陵队办林场,在治山治水斗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林场育出各种苗木,除了满足本队需要外,还支援了兄弟社队;林场开展多种经营,解决了治山治水的资金困难。林场的同志通过试验,来培育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创造了“封山育草、植树造林、修梯田”的治山治水的成功经验。
小高陵人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两只手一副肩,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铁锨、背斗,初步改造了穷山恶水的面貌。自古林子无直路
还在一九五六年治山治水开始的时候,阶级敌人便造谣了,他们说:“挖大坑、修水平阶有三坏,一坏驮运不方便,二坏冰草长满山,三坏牲口跌断腿。”“满山挖坑,神鬼不安,不是风吹,就要雨(雹子)打。”
这是阶级敌人的破坏,党支部决定用事实来粉碎。一面请老贫农讲旧社会里山洪造成的灾祸,一面大讲治山治水的好处,教育群众不要听信胡言乱语。这一年,治山治水有了成绩,大大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的斗志,也使群众更加相信党的领导。
一九五七年修梯田失败后,阶级敌人又趁机煽动,说:“你们干的尽是劳民伤财的事”。贫下中农挺身而出,针锋相对地说:“治山治水是苦活,我们为自己苦,为子孙后代苦,苦得高兴,苦得情愿。”他们坚持不懈修梯田,终于获得了成功。
一九五六年栽的榆树大部分死了。榆树在高山上不能活,什么树能活呢?林场的同志试种了青杨、紫穗槐、黑茨、河柳、沙柳、桑树等二十六个树种。这些树种,都不能适应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寒山区。泄气了吗?党支部对第一任林场场长王国清说:自古林子无直路,要有恒心呵!林场的社员从几句简单的话里得到了力量,继续实验,终于试种成功了适宜小高陵三个不同地区的四个树种:杨树、桦树、榆树和黑茨。他们还试种或嫁接成功了海棠、杏、苹果等多种经济林木。
小高陵人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同天斗、同地斗、同人的保守思想斗、同阶级敌人斗,都是用这股子闯劲、干劲和韧劲。他们十年治山治水的斗争,经历了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再试验,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艰苦道路。精神上的新境界
小高陵的社员,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着客观世界,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给国家多卖一斤粮,是我们庄稼人的本分。”小高陵人这样说,也这样做。十年间给国家交售的粮食,按现在的户数平均,每户达到一万三千三百多斤。他们还积极出售了不少畜产品,仅大牲畜就有二百五十多头(匹)。
“给兄弟队多帮助一个工,多支援一株苗,多传授一项技术,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小高陵人这样说,也这样做。小高陵同大高陵仅一山之隔。公社化以来,大高陵的社员也展开了山区建设,但是缺乏经验。小高陵便主动派了林场副场长去帮助办林场,育苗木,还支援了五千多株黑茨树苗。他们还给白水、马家湾和三十多里外的大石头、克素尔等大队传授治山治水的经验,支援树苗。
小高陵人就是这样首先以国为怀,先国家后集体,先集体后个人。他们说:国家是个大家,我们小高陵是个小家,我们爱自己的小家,更爱由许许多多小家组成的大家。有了大家才有我们的小家。小家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在新高潮面前
小高陵人从实践中体会到了坚持自力更生的好处。他们说:自力更生激发起来的革命精神最旺盛;自力更生摸索出来的经验最顶用;自力更生培养的人才最有本领;自力更生办起的事情最巩固;自力更生能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也能减轻国家负担,等于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今年,他们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反复学习了大寨的先进事迹,他们同大寨比思想、比干劲、比产量、比贡献,发现最大的差距是: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大寨过得硬;粮食产量和现金收入没有大寨高;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大寨多;科学实验不象大寨年年都有新套套。最主要的差距,则是跟不上大寨人的革命精神。为了学大寨、赶大寨,小高陵人落实了今后五年建设规划,掀起了生产和建设的新高潮。
在新的高潮面前,党支部的同志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们突出地感到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为大队配备了专职政治指导员,又选拔了成分好、思想觉悟高、劳动积极的十名社员担任生产队不脱产的政治工作员。还以党团支部为核心,组织起了二十七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社员们说:过去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走集体化的道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初步改变了面貌,今后要想作出更大的成绩,更要听毛主席的话,更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 青海日报记者(附图片)
高寒山区的“大寨”——青海湟源县和平公社小高陵大队全景  青海日报供稿


第1版()
专栏:

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掩饰缺点
鞍钢干部反复学习《为人民服务》等文章,提高了革命自觉,不害怕用户批评,不掩饰自己缺点。他们把用户的批评交给群众讨论,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本报讯 鞍山钢铁公司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把用户的批评意见交给群众讨论,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过去,鞍钢有些干部常常用一些歪道理,把用户的批评顶回去。有些干部也承认用户意见是正确的,但是认为订货那样多,难免不出一点问题。有些干部还担心把用户的批评告诉群众,可能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把用户的来信锁在抽屉里,不敢向群众公布。
为了扭转这种对待用户批评的不正确态度,去年鞍钢党委要求各厂必须按用户的合理意见组织生产,以用户满意为衡量生产的标准。各厂、各职能处(室)组织干部摆事实,讲道理,检查和批判过去那种对待用户批评的不正确态度,同时组织干部反复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许多干部认识到,过去不愿接受用户批评,就是掩饰缺点。这样不仅不会减少缺点,缺点反而会越来越多。这实际上就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检查、批判,加强了干部们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他们改变了对待用户意见的态度。无缝钢管厂的干部把锁在抽屉里的用户批评信,全部拿了出来,通过大字报、展览会、职工大会等方式,向群众公布,敞开让群众讨论。在批评意见的面前,职工群众迫切地感到应当改进自己的生产。他们认识到,为用户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产品质量负责就是对革命负责。应该认真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
无缝钢管厂曾经为沈阳一家机械工厂生产了几批无缝钢管,虽然用户多次提出批评意见,工厂干部总是置之不理。这次,他们派代表向用户道歉,并将九十多吨不合用的钢管拉回,重新生产。职工们齐心协力改工艺闹革新,连续试验很多次,终于把合乎要求的、精光雪亮的钢管送给了用户。从此,无缝钢管厂职工,以“宁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给用户留下困难”的革命精神,生产出一批批高质量的钢管。
鞍钢总结推广了无缝钢管厂的经验,并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将上千封用户的批评信展览出来。两万多名职工参观了展览会。许多炼钢、轧钢工厂把一封封用户批评信写成大字报,贴在平炉前、轧钢机旁墙壁上,还主动派人到各地去征求用户意见,然后组织广大职工展开辩论。
各工厂职工群众看到了自己产品的缺点,克服了盲目自满情绪,有的放矢地改进生产。生产轻轨历史最久的中型轧钢厂,过去总以为自己是老厂、老工人、老经验,生产的轻轨是“拿手”的好产品。当工厂将用户几封批评信公开以后,职工们都大吃一惊,纷纷检查了故步自封的思想。他们迅速地派人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学回来了六项提高轻轨质量的先进经验。轧钢、精正、剪切工人还建立了质量互检和自检制度。结果,消除了径轨眼歪、头斜等质量缺陷,一级品率由过去百分之九十七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钢绳厂职工根据用户的批评意见,多次到开滦、抚顺等矿山考察钢绳质量。然后,针对自己的缺点,改进生产,终于生产出一种性能好、又耐磨的钢绳。它的使用寿命此原来的钢绳至少可延长一倍。
用户对鞍钢产品质量的要求,有些超过了鞍钢的现有技术水平和设备能力。但是,鞍钢职工以此为动力,奋发闹革新,搞试验,突破了一系列老大难的技术关键。例如,采用老设备生产薄钢板的第一薄板厂,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解决钢板瓢曲的技术关键。今年他们根据用户的批评,进行研究试验,找到新的操作法,使钢板瓢曲缺陷减少百分之七十五。
鞍钢把用户的批评意见交给群众之后,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产品质量提高了,用户也比过去满意了,生产主动了。今年前三个季度,鞍钢接受用户的订货合同,百分之九十九点七以上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其中重轨、薄钢板、中厚板、优质钢材等十大钢材品种的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附图片)
鞍钢轧制的大批优质农用钢材准备出厂
新华社记者 肖野摄


第1版()
专栏:短评

应该让谁满意?
“闻过则喜”。共产党人是最不怕别人批评的。
然而,对有些同志说来,听到别人的批评,有时却不是那么乐意的。鞍钢有些干部,过去对于用户的批评信,不就是采取了锁起来和顶回去的态度呜?
为什么这些同志不敢把用户的批评意见拿出来和群众见面呢?原因看来很多:怕麻烦,怕生产被动,怕挫伤群众的积极性,等等。可是,为什么怕这怕那呢?创根到底,还是徐安诚同志文章(见第二版)中的一句话最值得深思。他说:他们过去是“以自己‘满意’代替了用户满意”。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因,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因,才能结出不怕别人批评的果。共产党人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的。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如果我们有缺点,妨碍了我们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别人批评指出,我们欢迎犹恐不及,那有什么害怕的呢?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为用户服务,就是具体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生产的产品合乎用户的需要,用户很满意,这就是为人民服务得好了。如果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牢固的,生产中有了缺点,用户提出批评,就会热诚欢迎,据以改进,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以自己‘满意’代替了用户满意”,那就不同了。从出发点来说,这就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用户满意不满意一概不管,只要自己满意就行,这那象个为人民服务的样子呢?一个同志,一个企业,离开了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只管生产,不管使用效果,只管自己满意,不管用户满意,自然就听不进别人的批评,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也就谈不到针对用户的批评改进生产了。
鞍钢从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入手,端正对待用户批评的态度,可以说是抓住了根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了,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了,也就不会感到根据用户的意见去改进生产很“麻烦”、很“被动”了。结果,这才有了生产上真正的主动,群众的积极性也不是被挫伤了,而是被更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由此想到,有些同志总认力:《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只是一般群众,或者刚参加工作的同志需要学的;领导干部早就解决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似乎可以不必学了。其实不然。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的,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大小不等的一个单位的全盘
工作,这个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固不牢固。因此,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同样是必要的。
让我们都来学习《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为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