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试论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相互关系
  许乃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以来,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统治基础。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亚非地区有几十个国家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赢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独立。这是亚非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而取得的伟大胜利。亚非人民革命的胜利,严重地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为建立和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前提。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目前,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亚非人民觉悟空前提高,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亚非人民迫切要求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本国的势力,争取实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在理论上阐明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政权问题,民族革命也是如此。因之,推翻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争取政治独立,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首要任务。但是,仅仅取得政治独立是远远不够的。赢得政治独立,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亚非国家必须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乘胜前进,进一步争取经济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剥削,走向完全的独立。反之,如果这些国家在取得独立以后,不把民族民主革命不断地推向前进,不采取有效的革命措施,积极争取经济独立,那么,不仅不可能最终获得巩固的完全的独立,而且就是得来不易的政治独立也有重新丧失的危险。
目前,亚非国家所取得的政治独立毕竟还是初步的,不巩固的。应当看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战后的新形势下采取新的方式,推行新殖民主义,通过它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来维持其殖民统治。它们利用组织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成立“联邦”和“共同体”,利用所谓“援助”,利用联合国进行干涉、侵略等等方式,把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继续置于它们的控制和奴役之下。这样在形式上让亚非国家具有政治独立,而在实际上却使它们在经济上以至政治上都仍然依赖和从属于帝国主义。关于这一点,列宁早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就提出过警告。他指出:“必须向一切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的最广大的劳动群众不断地说明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一贯实行的欺骗政策,帝国主义列强打着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国家的幌子,来建立在经济、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完全依赖于它们的国家”。列宁的这一警告,在今天不仅仍然适用,而且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正是这种比之老殖民主义更加阴险、更加狡猾、更加毒辣的新殖民主义,严重地威胁着亚非国家刚刚取得的政治独立。
战后,许多亚非国家虽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独立,并在发展经济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许多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民经济命脉,至今仍然掌握在外国垄断资本的手中。在有些国家里,前门刚赶出狼,后门又闯进虎。目前,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在许多亚非国家中保持着种种的经济特权(例如,土地租借权,外资安全保证和外资企业减税免税权,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权,等等),同时,还通过所谓“援助”,强加给受“援”国许多不平等条款,直接侵犯着这些国家的主权。直到今天,帝国主义垄断资本还控制着亚非国家大约五分之四的矿产资源及其开采工业,控制着亚非国家大约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它们还在亚非地区霸占着大量的土地。据统计,帝国主义石油垄断资本在亚非地区“租借”的石油产地的总面积,就达七亿二千九百万公顷,相当于美、英、法三国本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二。它们还控制着许多亚非国家的主要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银行、货币发行、关税、对外贸易以至国内批零商业等部门。它们利用上述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施加种种压力,迫使亚非国家按照它们的意图行事,达到政治上干涉、控制和颠覆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的政治独立怎么能得到巩固?怎么会不经常受到严重的威胁?
亚非国家在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经济上贫穷落后。在绝大多数国家里,至今仍然保持着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和单纯发展采矿工业的畸形经济。战后,在新老殖民主义加强控制下,这种畸形经济在有些国家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这些国家中,少数几种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产值,往往要占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几种农矿产品的出口产值,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五十至九十以上。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劳动人口,一般要占全部劳动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这些国家出口的单一产品,约有四分之三依赖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所谓单一市场。而它们本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又绝大部分仰给于帝国主义国家。就连作为人民生活第一必需品的粮食,也要依靠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帝国主义的“供应”。据统计,近年来,亚非国家进口的粮食已年达二千万吨左右。这种单一经济单一市场的殖民地性质经济结构,是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控制和掠夺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基础。不挖掉这个根基,就不可能彻底摆脱对帝国主义经济的依附。经济上的依附,最终必将导致政治上的从属。这是由于:一方面,亚非国家在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依附,就使帝国主义随时可以利用自己这种垄断地位和经济权力,来左右这些国家的内外政策,实行政治干涉和控制;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这种剥削的基础的存在,帝国主义总是力图保持和加强对亚非新独立国家的政治控制。
战后,在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下,亚非新独立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就利用亚非国家的财政经济困境,输出资本,发放高利贷,进行重利盘剥,并把这些国家变成债务奴隶,以加强控制。据世界银行的不完整统计,在一九五五年底,亚非国家的债务约为五十亿美元,到一九六四年年底,这项债务估计已增至一百六十二亿美元,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十四。个别国家外债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例如,印度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二年期间,外债年增长速度竟高达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亚非国家每年还本付息总额估计已达三十亿美元左右。帝国主义就利用这种财政依附状况,粗暴地干涉亚非国家各方面的事务。
上述一切,充分说明,只要亚非新独立国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巩固的经济独立,帝国主义及新老殖民主义总是要力图利用其经济上垄断地位,来对这些国家进行干涉、控制甚至颠覆活动。只有自力更生地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才能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压力、阻挠和破坏,才能有巩固的完全的政治独立。二
亚非新独立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就是: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肃清帝国主义在国内的经济势力,废除帝国主义的一切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特权,把外国的工矿企业、种植园和各种事业收归国有,把经济主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真正掌握在本国人民的手里。但是,这样做,必然要直接触动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利益。帝国主义就必然要利用国家机器,使用包括反革命暴力在内的一切手段进行垂死的挣扎。因此,可以断言,从帝国主义手中夺回经济主权的过程,肃清帝国主义在国内的经济势力的过程,必然是同帝国主义反复较量、不断斗争的过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
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者极端仇视亚非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因为,它们懂得:一旦这些国家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建立和发展了,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殖民统治的老根子就要被挖掉,它们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地位就要被打破,它们进行殖民掠夺、榨取垄断超额利润的地盘就要被剥夺。试设想一下,如果美国垄断资本失去了中美洲,难道还会有联合果品公司?如果英国垄断资本丢掉了马来亚,哪里还会有邓绿普橡胶公司?如果丧失了中东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哪里还会有什么“新泽西美孚油公司”、“英荷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帝国主义一直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当作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通过资本输出、不等价交换等进行残酷的剥削。据估计,近年来,仅利润、利息、不等价交换剥削三项,帝国主义从亚非国家掠夺走的财富每年就达一百亿美元以上。因此,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总是千方百计地干涉、阻挠、破坏亚非国家独立自主民族经济的发展。
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经济独立,是关系到亚非新独立国家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民族利益,它是与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维护殖民统治的根本利益完全对立的。因此,发展独立自主民族经济的斗争,就不能不表现为政治斗争,不能不同时是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严重的政治斗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只有把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不断地推向前进,亚非新独立国家的生产力才能获得解放,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才能逐渐建立和发展。由此可见,今天亚非国家面临的第一位的和最迫切的任务,仍然是进一步开展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三
亚非新独立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斗争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巩固的完全的政治独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独立;而没有真正的经济独立,也决不可能有巩固的完全的政治独立。政治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前提,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的基础。不论在独立前或者独立后,争取、维护和巩固政治独立,始终是亚非国家的首要的共同任务,政治独立与经济独立相比,不能不居于首要的地位。同时,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在没有取得政治独立以前,必须首先竭尽一切努力,争取政治独立,为经济独立创造重要的条件和前提。赢得政治独立以后,亚非国家必须在继续巩固政治独立的同时,充分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肃清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派,实行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建立和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从而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在争取经济独立的过程中,必须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很好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互相推动,为实现包括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在内的完全的独立而奋斗。不论是争取完全的政治独立,或者是争取真正的经济独立,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斗争过程,是一个经过量变达到质变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充满着同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和一切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第5版()
专栏:

  日益加深的美元危机
  延华
美国的通货膨胀
美国从一九三四年放弃金本位以来,一直在执行通货膨胀的政策。
首先,纸币发行的数量大量的增加。截至一九六四年止,美国纸币发行数量已达三百九十六亿美元,比一九三七年的六十六亿美元,约增五倍。美国国内市场广泛使用银行存款支票代替纸币流通,一九六四年银行活期存款总额比一九三七年增加了五点五倍,加上这一因素,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就更多了。同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只增至三倍多一点,货币流通量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
其次,物价上涨。据美国官方发表的零售物价指数,以一九三七年为一百,一九六四年达二百二十四点七;一九三七年一块美元,在一九六三年已变成四角四分了。事实上,官方发表的指数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近年来,美国服务性行业的费用,医药治疗费用以及入学费用等上升很快,这些项目都没有公布。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美帝国主义实行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政策所造成的大量财政赤字。就联邦政府财政预算(美国各州、地方另有州、地方预算)来说,军事开支每年要占总支出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如果包括隐蔽在其它项目中的间接与军事有关项目(如各种有关军事研究费用,退伍军人费用,国债利息支出等等),则占全部支出百分之八十上下。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四年,二十年内,美国财政赤字达七百四十亿三千五百万美元,这一赤字主要靠发行公债来弥补。二十年内公债共发行四百亿美元(连同战前及战争期内所发行的公债,至一九六五年五月共达三千一百九十八亿美元)。政府发行公债后就增加了政府在银行中的存款,这些存款一方面成为政府向垄断企业(特别是军火商)拨款订货的资金;一方面银行用以发放贷款,这就是信用膨胀。财政赤字引起信用膨胀,其结果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五十年代以来,美元正在走下坡路
战后初期,西欧及其它各国,由于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不得不向美国求援,美国趁此时机树立了美元霸权。当时西欧及其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的国际收支都是逆差,在那些国家内普遍出现了“美元荒”,黄金大量流到美国。美国就利用这一时机,以低价掠取了大量黄金。一九四九年末,美国黄金储备达到二百四十五亿六千万美元,占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黄金储备百分之七十。此外,美国还利用他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各国货币与美元订定一个法定汇价,不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许可,不能变动这个汇价。这样就有利于美国对各国进行贸易及资本输出,加强了美元在国际上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五十年代以来,美元走向下坡路。美帝在发动侵朝战争期间,战略物资及原料进口增加,对外“援助”、海外军事支出不能减少,加以因战争引起资金外逃,因此在一九五○年第一次出现战后国际收支逆差。同时,由于西欧及日本各国经济的逐渐恢复与发展,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削弱,贸易顺差减少;而对外的资本输出大幅度地增加,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长期逆差。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内,收支顺差总计为七十亿美元,平均每年达十七亿多美元。自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八年内,除一九五七年有顺差五亿二千万美元外,其余七年均为逆差,总计八年内逆差(一九五七年顺差数已经轧抵)共达一百零二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十二亿七千五百万美元。逆差数一部分由黄金支付,计十七亿美元,大部分是增加了对外短期负债(即外国人在美国存款)。美国对外短期负债,一九四九年底为八十七亿六千万美元,到一九五七年已升达一百五十一亿三千万美元。
一九五八年以来,西欧各国及日本商品进一步打入资本主义市场,促使美国贸易顺差连续下降,加以对外“援助”,海外军事支出,以及对外投资不断增加,造成连年国际收支巨额逆差。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七年内,逆差共达二百四十七亿美元,平均每年三十五亿美元;七年内,黄金流失七十四亿美元。对外短期负债截至一九六四年底,已增至二百八十八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存额已远远不足应付国外支付的需要。由于美国黄金储备不断下降,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几次金价上涨及美元对外汇价低落的情况。一九六○年十月,伦敦黄金一度涨至四十美元一盎司。一九六二年十月,古巴危机期内,又曾涨至三十五亿二千一百万美元(美国出售黄金价格为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五万美元,加运输费用计每盎司八分,黄金正常价格应为三十五亿一千六百七十五万美元)。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上半年期内,由于苏联抛售黄金,金价比较平稳。一九六五年初,法国宣布要向美国兑取黄金,一月八日金价又上升至三十五亿一千八百五十万美元。美元对西德马克及法国法郎汇价连年停留在官订平价之下。
当前美元的危机
当前美元的危机表现在黄金继续流失和黄金储备不足。在一九六五年头十一个月里,美国就流失黄金共达十五亿七千九百万美元,为去年全年流失总额(一亿二千五百万美元)的十五倍多。目前,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一百三十八亿零九百万美元。虽然,一九六五年二月间,约翰逊政府已经取消了联邦储备银行收存会员银行活期存款需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黄金准备的法案,但目前的储备,还是远不能抵补美国的对外负债。
在二百八十八亿对外短期负债中,有多少会向美国兑取黄金呢?除了有五十亿美元是美国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存的钱,这部分暂时还不会向美国挤兑外,约有一百亿美元是外国私人企业的钱,遇到金融市场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要通过本国金融组织向美国兑换黄金,或将这笔美元存款投入黄金市场抢购黄金。
此外,还有一百三十二亿美元,是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存款,其中属于西欧六国的就有六十多亿美元。其中,西德二十亿美元,意大利十六亿美元,法国十二亿美元(另有法国私人持有的约三亿)。一九六五年初,法国宣布只向美国兑换一亿五千万美元的黄金,就引起了世界黄金市场价格的波动。在一九六五年第一季度中,法国就兑取了四亿八千二百多万美元的黄金,占第一季度美国流失黄金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法国向美国兑取黄金是对美国反控制斗争的一张王牌,是在金融领域同美国争夺霸权地位的措施,对美国的威胁最大。其他如西班牙、比利时、瑞士、荷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也在以美元兑换黄金,西德一九六四年一年,就用外币储备(主要是美元)兑换了黄金达四亿美元。
面对美元危机的威胁,约翰逊政府在寻求补救措施,然而,美帝国主义继续实行战争和侵略政策是其本性决定的,美元危机不但不能避免,而且必将是日益加深。(附图片)
  战后美国国际收支和黄金储备变化情况表(单位:亿美元)年份   国际收支顺    黄金储备  比上年
    (+)逆(-)差        增(+)减(-)1946年   +12.61    205.3    +4.61947年   +45.67     228.7    +3.41948年   +10.05  244.0 +15.31949年   +1.75     245.6    +1.61950年   -35.80    228.2  -17.41951年   -3.05     228.7    +0.51952年   -10.46     232.5    +3.81953年    -21.52    220.9    -11.61954年    -15.50    217.9    -3.01955年   -11. 45    217.5    -0.41956年   -9.35     220.6    +3.11957年   +5.20     228.6    +8.01958年   -35.29    205.8    -22.81959年   -41.78    195.1    -10.71960年   -39.18    178.0    -17.11961年   -30.71    169.5    -8.51962年   -36.05    160.6    -8.91963年   -32.87    156.0    -4.61964年   -31.06    154.7    -1.31965年10月底       138.59(附图片)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继续有所讨论。
在讨论中,多数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但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原因、性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则有多种不同的见解。
田光在《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的辩证发展》一文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既有商品经济,又有产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商品经济的主要基础是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既存在着社会分工,又存在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界限。因此,集体所有制农庄必然要发展为了同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及其它集体所有制农庄进行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必然要部分地存在着为了同集体所有制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产生了一种质上全新的经济形式,这就是产品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由于都属于同一个生产资料公有者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一方面和商品经济不同,生产资料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不改变所有者,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要经过流通和交换,这种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国家与职工之间的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消费品的转移,和企业之间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不同,但是职工消费品个人所有制是被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决定的,是在同一个生产资料所有者内部发生的,因此国家转移给职工的消费品不是商品,而是社会主义产品,这种转移是统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随着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将转变为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商品经济将最终消失。(《经济研究》,一九六四年第一期)
余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一文中认为,商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是价值,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物的统一。商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它不是为着自己使用,而是为着交换其它产品而被生产出来。任何产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有了使用价值不一定会变成商品,只有当这种产品被当作用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当作价值而被生产出来,当作价值而被互相交换的时候,它才成为商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是基本上消灭了。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是由国家计划来规定,而不是由价值规律来自发地调节。因此,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也就基本上跟着消灭了。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客观条件,使劳动产品仍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这些客观条件是:第一,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因而就产生两个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这种商品交换只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商品交换,而不是绝对完整意义上的商品交换。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还采取按劳分配制度。劳动者“按等量劳动(为自己的劳动部分)领取等量产品”,是分配过程,而用货币报酬去交换消费品则是交换过程。第三,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即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内部,还存在着各国营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各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全民所有,当它们相互交换其产品的时候,所有者并没有改变。但是,由于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都要计算盈亏;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同两个所有者之间的交换一样,仍然必须采取一般商品交换所通行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在这样的情况下,国营企业的产品,从整个国家来看,是为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被生产出来,它们生产的是使用价值;但从各个企业来看,这些产品还必须当作价值,经过交换,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这就是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些产品还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因此还部分地包含着商品的性质。
目前还有一些同志,他们虽然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但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新型的商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残余,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的性质已经完全不同。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价值规律,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价值规律,它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规律了。他们还说,这种价值规律只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它在交换过程中间已经不起作用。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商品原来是私有制度的产物,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它的性质仍然有相同的部分,只有局部的、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只产生了局部的、一定程度上的质变。到它原来的性质完全消失的时候,它就不再成为商品。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商品以外,又出现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它也是商品生产最高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残余,那末作为商品的规律——价值规律,自然同样也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不可能有什么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规律。这种价值规律不但在生产过程中起作用,在交换过程中同样要起作用。
在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商品交换在量的方面还可能有一些发展,但从质的方面来说,则正在逐渐消亡,正从商品逐步地过渡到非商品。
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主要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是建筑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社会公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摆脱自由竞争,通过国家计划来保持供求的平衡,保持价格的接近价值,避免上下摆动,因而可以保证国民经济经常稳定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存在着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当然还要发生一定的作用;但支配着我们的经济活动的,决不是价值规律,而是由我们自己制定的经济计划。当然,我们的经济计划必须符合于客观的经济规律,其中也包含着价值规律;但我们已经有可能正确地运用价值规律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而决不应当盲目地去接受价值规律的支配。(《新建设》,一九六五年第六期)
漆琪生在《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一文中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还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以及基层生产单位还必须独立地进行经济核算,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商品存在,相当多数的社会产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属性,但不能认为全部社会产品都是商品。他认为,有五种不同性质的商品交换,五种不同形式的商品。第一,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的商品交换关系。第二,全民所有制内部各国营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形式与产品调拨的内容相结合的特殊交换关系。它所交换的物资,商品的属性极其微小。第三,国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实质上是国家在职工之间分配消费品的关系,是以商品货币为形式,而以按劳分配为内容的特殊商品交换关系。第四,集体所有制经济相互之间的交换关系,双方都是不同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所交换的物资,具有一定程度的商品属性。第五,农民和手工业者同职工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是明显的商品交换。
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着的各种商品,都是资本主义商品的残余形态,只是它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下面,不可能保存原有的绝对完整意义的商品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一般资本主义商品之间,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相异的特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在数量上将继续发展,但在性质上则日趋消亡,要通过发展才能使之消亡,二者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文汇报》,一九六五年十月十四日)
蒋明在《价值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计划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按比例发展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决定比例、调节比例与保证比例实现的作用,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一个重要调节者,它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所不同的,只是调节作用的形式,即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社会是自发的。
(《学术月刊》,一九六四年第九期)
(中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