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海瑞罢官》问题各种意见的简介
编者按: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展开以来,一些报刊发表了文章,许多单位举行了座谈会。大家就《海瑞罢官》和海瑞的评价问题,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海瑞罢官》宣扬了什么?这出戏有没有反映历史真实?这出戏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也涉及对海瑞的评价问题。可以看出,对《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海瑞这个人的看法,分歧是很大的。这种分歧,牵涉到一系列的原则问题。为了便于进一步展开讨论,现将各种意见整理发表于后,以供参考。真理愈辩愈明。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海瑞罢官》宣扬了什么?
有些同志认为:《海瑞罢官》这出戏,狂热地宣扬了封建的上层建筑,宣扬了阶级调和论和改良主义,在国家和法律问题上宣扬了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观点。它不是通过揭露恶霸地主的罪恶,帮助人们认识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本质,而是用所谓除暴安良的故事情节,烘托“清官”、“王法”的伟大。《海瑞罢官》告诉人们,封建社会中农民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用经过农民的革命斗争,只要有“海青天”一类的清官出现,就能得到解决,农民就能得救。《海瑞罢官》的思想基础,是吴晗同志的“道德继承论”。吴晗同志企图通过他所加工塑造的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尽力宣扬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一整套封建道德,要今天的人们去学习,去提倡,并且加以充分发扬,硬要人们相信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和人民利益一致的,是可以继承的。这种美化地主阶级国家、提倡封建道德、宣传不要革命的戏,实际上是散布一种“合二而一”论。《海瑞罢官》这出戏,是吴晗同志的资产阶级历史观在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反映。
另一种意见认为:《海瑞罢官》通过海瑞这个人物歌颂了刚正不阿、敢做敢为、向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表现了人民的希望,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这出戏还表现了海瑞全心全意为贫苦农民服务,反对贪污浪费、减轻苛捐杂税、均衡贫民力役、力主建立廉洁清明的政治局面的精神。这些都是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的。
《海瑞罢官》有没有反映历史真实?
有些文章认为:《海瑞罢官》所反映的阶级矛盾是违反历史真实的。明代中叶,这个封建王朝已经到了没落阶段,上层建筑腐朽之极,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海瑞罢官》一剧看来,封建制度似乎还是十分美好的,只是由于几个贪官污吏违法乱纪,才坏了事。只要把这些人去掉,就可以“长治久安”。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把广大农民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农民反抗斗争已经不断出现。但在《海瑞罢官》这出戏里,人们所看到的农民,不过是一些只会叹息、流泪、怨命、哀求的人。他们没有一点斗志,没有一点力量,没有一点阶级仇恨。农民似乎是绝对不想斗争,也不可能靠自己的斗争来解放自己的。他们的命运只能靠向海瑞这样的青天大老爷叩头哀求来决定。相反的,在地主阶级内部,吴晗同志却大肆渲染他们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掩盖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勾结、互为表里。历史上的海瑞曾和盘托出要徐阶退田的心意:“区区欲存翁退产过半,正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吴晗同志为什么倒要替他掩饰这一点呢?《海瑞罢官》既对历史有这种种歪曲,怎么能说这出戏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呢?
另一种意见认为:《海瑞罢官》这出戏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的。戏里用许多篇幅描写了地主对农民的欺凌、坏官对老百姓的压迫,这不正是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吗?而且,海瑞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度还没有濒临崩溃,农民革命的烽火还没有燃烧成燎原之势,特别是江南一带,由于统治阶级驻有重兵,防范极严,农民的阶级觉悟还不高,革命力量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王法和青天,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海瑞所作的退田、除霸等事,史籍俱在,确有其事。《海瑞罢官》如实地描写了这些历史事实,怎么能说没有反映历史的真实呢?何况《海瑞罢官》是戏剧,不一定要完全符合历史情况。
《海瑞罢官》是怎样塑造海瑞形象的?
有些人认为:吴晗同志尽情地美化海瑞,把他塑造成一个“力除贪污行新政,要为生民作主张”的农民的代言人,值得“万家生佛把香烧”的穷苦人民的救星,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海瑞是封建皇室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忠臣,是封建地主的代表。他从来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同地主之间的矛盾,只想缓和这个矛盾,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怎么能说他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穷苦人民的救星呢?在与徐阶的斗争中,海瑞本来是一个失败者,他是被罢官撤职而离开江南的。然而,吴晗同志却臆造了一个处斩徐瑛的情节,把海瑞塑造成一个胜利者。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没有的,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臆造这样一个“胜利”,是为了粉饰海瑞的改良主义的失败,也是为了给海瑞的形象加上一个美丽的光环。不难看出,《海瑞罢官》中的海瑞形象,是一个编造出来的假海瑞,是一个用资产阶级观点改造过的人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是可以夸张的。海瑞确有“为民”的思想,也确实做了一些有利于劳动人民的事情。在海瑞的时代,为了人民而敢于同当时的权贵作斗争,是具有革命性的行为,海瑞是一个革命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艺术作品中,把他的形象拔高一点,塑造成当时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代言人,并不过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海瑞把徐瑛处死这一情节确实是虚构的。但是艺术不等于生活,历史剧不等于历史教科书。作者在不违背人物思想本质的基础上,取舍素材,进行艺术加工,突出人物形象,加深对读者的感染,是完全可以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作者对海瑞这个人物并没有一味歌颂,而是有分析的,戏中指明了海瑞的阶级局限性,指明了他的忠君思想,特别是最后受到革职处分,说明他的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海瑞罢官》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有些文章认为:《海瑞罢官》这出戏写作于一九六○年,并于一九六一年出现在舞台上,这不是偶然的。当时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我们国家正遇到暂时的困难。有些人乘机吹起一股黑风,打起“为民请命”的旗号,向党向社会主义发起进攻,搞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牛鬼蛇神纷纷出笼,大刮“单干风”和“翻案风”。而吴晗同志也在这时,在戏里对所谓“退田”、“平冤狱”,大肆宣扬。这出戏在当时实际上起到了配合阶级敌人向社会主义进攻的作用。有的意见认为:编写历史剧,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当然要和现实联系。《海瑞罢官》这个剧,要人们学习海瑞的“顶天立地”和“真男子”精神,都是有所指的,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借古讽今”,以发泄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海瑞罢官》的编写和演出,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海瑞确实做过“退田”、“平冤狱”的事情,并非捏造。这出戏写于一九六○年,不能说与一九六一年刮的“单干风”、“翻案风”有关。还有的意见说:吴晗的动机是好的,他满腔热情,想尽办法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出戏提倡了敢说敢为的精神,古为今用,开辟了历史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的新道路。
海瑞是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的?
有的同志认为:海瑞这样的人,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绝不会“站在农民一边”,“为民作主”,而是始终站在统治阶级一边,为统治阶级作主的。海瑞所谓的“为民”,实质上是为朝廷。海瑞?嘉靖,是在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的情况下,给皇帝敲警钟。目的就是要皇帝“一旦幡然悔悟……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以便使封建统治秩序牢固到“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的境地。他虽因?被捕,但在狱中得知嘉靖死去,却又终夜大哭,这充分说明了他的顽固的统治阶级的立场。所谓“平冤狱”的问题,也要用阶级观点来分析。封建官吏处理案件,只能根据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当然只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绝不可能出现根据地主阶级的法律,而为农民利益进行斗争的事情。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海瑞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但他是同情人民的。“他一生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为民谋利”。他在应天巡抚任期内,坚决站在农民一边,主动迫使大地主退田。在地主豪强和农民打官司时,他也始终站在农民一边,平反了不少冤狱。他关心民间疾苦,不畏强暴,连皇帝都敢批评。因此应当说,海瑞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
海瑞的所作所为起
了什么作用?
有些文章认为:海瑞所作的一些“兴利除弊”措施,本质上是替封建统治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了一定作用。海瑞搞退田的根本目的,是“为江南立千百年基业”,也就是为了增加明王朝的财政收入,反对大地主独吞剥削果实,借以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海瑞修吴淞江,目的也在于为封建王朝增加剥削收益,在于“兴工救荒”,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至于所谓平反冤狱,所谓执法公平,从实质上也只是站在维护封建法定权利的基础上,力图把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加以贯彻而已。海瑞的这些措施,也许给农民带来一些暂时利益,但这种改良主义的措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即使有部分兑现,也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所谓退田,就算有一部分退给农民,但由于明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收回的土地,也仍然会给地主兼并掉,这种措施根本不可能使“江南贫民”真正获得土地。
另外一些意见认为:海瑞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不但效果是好的,而且动机也是好的。海瑞的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是要“为民父母”,要富国利民,这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还有些意见认为:海瑞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派,他推行退田、治水、一条鞭法等措施,虽然主观动机是由于害怕阶级矛盾尖锐化会引起封建王朝被推翻的危险,因而要求统治者作些让步,借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实行这些措施的客观效果,是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有利的。所以,海瑞还是值得赞扬的。
“清官”的实质是什么?
有些同志认为:象海瑞这种“清官”,只是封建统治的自我调节器。他们终究不能置身于封建地主和农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外。清官和贪官的区别在于,“清官”力图使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限制在当时法定的范围之内;而贪官则只顾满足自己无穷的贪欲,肆意突破法定的剥削限度。清官“养鸡生蛋”,贪官“杀鸡取卵”,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谓“青天”,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麻痹、愚弄劳动人民的幻象。统治阶级经常施展这套伎俩,来瓦解人民革命的斗志。劳动人民中有许多人对“青天”抱有幻想,这是可能的。这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觉悟,并且受了统治阶级的欺蒙的结果。
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清官是应该歌颂的。清官总比贪官好,海瑞总比严嵩好。他的退田、除霸、均徭、修江等措施,总比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发展有利。人民群众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公正廉洁、不畏强暴的官吏却很爱戴。人民希望多出几个青天,海瑞就是这样的青天。广大人民对海瑞有良好的印象。在民间文学中,海瑞从来也都是正面人物。如果连清官都不歌颂,历史上还有什么可以歌颂的人物呢?也有一些意见认为:清官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有不同的作用。在阶级斗争已很激化、一个王朝已走向没落时,他们主要起了麻痹革命思想、破坏革命斗争的作用;而在阶级斗争还不十分尖锐、一个王朝尚未面临末日时,他们则主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在海瑞所处的时代,虽然许多地方已爆发了农民起义,但是苏、松一带还是比较平静的,朱明王朝也还没有到覆灭的前夕。从主要的方面来看,海瑞还是应该肯定的。


第5版()
专栏:来稿摘编

  谈海瑞的“爱民如子”
  谢天佑
明人黄秉石赞海瑞,有“爱民如子”之语(《海忠介公传》)。吴晗先生也说,海瑞“一生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黄秉石是封建时代的人,他所说的可以看作陈腐之言;至于吴晗先生说的,不能不加以深究。
海瑞走入仕途,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之时。海瑞看到了这种情况,不能不惊呼:“近日十室九空,聚为盗贼,见其端矣。”(《驿传议》)
在此风雨飘摇之时,需要有一个由“明君”“贤臣”组成的统治集团,挽救明王朝灭亡的命运。海瑞忠于地主阶级利益,主张改革弊政。他忠于君,敢于犯颜直?,反对“谀顺曲从,致使害祸蔽塞”(《治安疏》)。他忠于封建法制,敢于与违害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的贪官、乡宦作斗争。海瑞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封建统治者异口同声地承认他是本阶级的忠臣。但是,他们将忠君与爱民并称,或直称海瑞“爱民如子”。海瑞自己也说:“一民不安其生,一事不得其理,皆知县之责。”(《兴革条例》)
既是忠君,又是爱民,能够统一吗?能够把封建统治者所称说的“爱民如子”理解为
“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吗?只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不难解答这些问题。
海瑞所谓“爱民如子”的民,是指“吏书、里老、百姓人等”,其中主要是地主阶级的下级官吏和政治势力较弱的中小地主。海瑞以“民之父母”自居,把这些人当作保护的对象。为了使地主阶级政权充分发挥专政的作用,需要团结下级官吏;为了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阶级基础,需要维护中小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海瑞这样作正是发挥地主阶级政权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得到地主阶级中许多人的拥护和称赞。黄秉石和他的儿子黄羽定过苏州海瑞祠时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海瑞“爱民如子”的实际内容。
“余(黄秉石)舟过苏州祠下,以服不敢谒,时偶为语曰:‘世传公锄击太甚,富贵人多不悦也。如此祠乎!岂彼单弱细民独就之,其富贵人当不阻之邪?则所传亦妄矣。’儿子羽定曰:‘……海公所锄,非富贵也,乃豪强也。’”(《海忠介公行状》)那么,人们要问:海瑞的“爱民如子”,是否也包括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在内呢?
在海瑞的眼中有两种农民,一种是“顺民”,一种“刁顽、谋反者”。所谓“顺民”就是宁肯饿死也不“谋反”的农民,海瑞对他们是“爱”的。海瑞对顺民“爱”的目的,就是阻止农民起来革命,就是要农民永远处于地主阶级剥削压迫之下。“爱”就是压迫和剥削,只不过是这种压迫剥削采取了一种伪善的形式而已。儒家经典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中间包含了两点意思:一是农民不起义封建统治就巩固;二是农民阶级是基本剥削对象,地主阶级剥削不到农民,封建统治基础就动摇。这就是儒家经典所说“爱民”的真实含意。海瑞的“爱民”思想就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承袭。
至于所谓“刁顽、谋反者”,就是革命的农民。对于革命的农民,海瑞就毫不掩饰他的刻骨的仇恨。他曾在给万历皇帝写的《乞正赦款疏》中说:“除谋反者,悉宜赦宥”。值得指出的是,海瑞镇压革命的农民,比任何官吏都残忍。他作地方官,极力推行保甲法,整饬军力,修建城防。推行保甲法,对农民实行严格的控制。白天有人监视,夜里有人巡守。遇有农民起来反抗斗争,就坚决“逮捕法办”,如若“拒捕者,随即杀之”。海瑞对革命农民的残忍,正是出于对地主阶级的忠和爱。
这样看来,海瑞的所谓“爱民如子”是有其阶级内容的。说海瑞曾经爱过老百姓,说他“处处事事为老百姓设想”,这是严重地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


第5版()
专栏:

  海瑞为谁效肱股之力
  苏瑞海
吴晗同志在许多论述海瑞的文章中,特别是在《海瑞罢官》一剧中,把海瑞描绘为“当时被压抑、被欺侮、被冤屈人们的救星”。事实并非如此。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封建统治集团里一些稍有远见的人物,威慑于农民革命的力量,于是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封建统治的任务。他们作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让步,以挽救垂死的封建统治。海瑞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所以,海瑞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而是不折不扣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忠臣孝子。他和大地主、大官僚的矛盾和斗争,只是在统治政策上的分歧,本质是一致的。所谓“清官”、“好官”,表面上多么和善,但到农民革命使封建统治面临威胁时,就会露出凶相来。他们会象刽子手那样绞杀农民革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晗同志绝口不谈封建统治阶级各派系、各集团本质上的一致性,把封建统治阶级分为两派:一派是残酷压迫人民的;一派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并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来代替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一切反动阶级统治人民,不仅依靠暴力,而且也依靠人民群众的不够觉悟,能镇压则镇压,能麻痹则麻痹。海瑞是主张“威德并行”的。往往统治阶级软的一手,即欺骗的一手,最能麻痹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而“清官”正起着这种作用。对于我们说来,必须无情地揭露它的本质。而吴晗同志则要人们把注意力转向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上,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尖锐对立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清官”、“好官”的虹桥,从而模糊人们的认识。
吴晗同志竟然不顾事实地说:海瑞“对农民和地主打官司的案件,他是站在农民一边的”,他是“当时被压抑、被欺侮、被冤屈人们的救星”。这怎么能使人相信呢?
我们知道,封建纲纪、法律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封建法律本身就是加在农民脖子上的沉重枷锁。而在吴晗同志看来,海瑞却仿佛能从封建地主阶级队伍中游离出来,执行一个维护农民的法律,保护农民的利益。这样,似乎海瑞成了农民阶级的代表,成了农民的“救星”了。这不是纯粹的虚构吗?连海瑞也不承认这点,他在《治安疏》中说,“夫天下者,陛下之家”,提醒嘉靖维护“博厚高明悠远之业”。
吴晗同志还对海瑞兴修水利大加赞扬和渲染,甚至说“他战胜了灾荒,也兴修了水利”。这种把劳动人民的成果加在一个封建官僚身上的观点,更是错误的。再说,海瑞支持兴修水利,也是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增加国家的赋税来源。可见吴晗同志为了美化海瑞,竟然是不顾客观事实的。
吴晗同志还说,“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关键,在海瑞看来,无过于贯彻执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根本不能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海瑞的“清丈田亩”、“退田”、“献田”,也丝毫不能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土地所有制正是广大农民陷于破产、贫困的祸源。海瑞执行的一条鞭法,不过是“以田多寡为差”,把“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根本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如果能够实行,那也只不过是让地主稍微分摊一些赋税而已。海瑞执行的一条鞭法根本不是为了改变农民的生活,而是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的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把一条鞭法硬说成是“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关键”,那是根本不现实的。农民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达到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全部要求,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这就是为什么一条鞭法实行后不到几十年的时间,就出现了明末农民战争。因此,一条鞭法根本不值得颂扬。
海瑞执行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未超出封建统治的范围,而且是封建统治所必需的,为一部分封建官僚所拥护和支持的,连封建皇帝也不例外。在海瑞上疏后,“帝虽以瑞言为过,然察其忠诚”。当海瑞遭受排挤后,“帝犹优诏奖瑞”。他一生中尽管中间有一段波折,但还是一直升迁的。他死后,还被谥为“忠介”,皇帝还派人祭奠一番。海瑞究竟为谁效劳,难道还不明显吗?但是封建统治已经日暮途穷了,尽管海瑞竭尽全力,他也拯救不了封建统治的危机,这个危机最终只能由农民革命战争来解决。
由此可见,海瑞并不是人民的“救星”,“处处为百姓设想,为民谋利”,而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他一生为封建统治竭尽肱股之力。


第5版()
专栏:

  也谈海瑞和《海瑞罢官》
  樵子
读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我觉得姚文元同志研究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运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革命辩证法,而是运用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观点。由此,便导致了否定一切历史人物的倾向。
先谈海瑞。考其为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直言敢?,刚直不阿。上疏嘉靖,痛斥其种种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二,关心民生疾苦。在应天巡抚任内,施行过“一条鞭法”、轻徭、退田、治水等措施,对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制止豪强的兼并,发展生产,起过好的作用。三,作风廉洁朴素。在贿盗公行的明代中叶,他是一个较为难得的正派人。
正因为他有这些特点,所以才在民间获得赞颂。但是,统治者们对他的态度,却是逮捕下狱,罢官闲置,你上疏,他弹劾,务必去之而后心甘。谁爱谁憎,了了分明。
具体谈到退田,由于史料上未为我们开列明细账,我们很难判断究竟谁得利益较多。但是,贫苦农民是否一无所得,姚同志也提不出具体证据来。
不错,海瑞“退田”的极终目的并不是反对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而是为了缓和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但是必须看到,统治阶级中一些有远见的帝王士大夫,为了本阶级的长远利益,可能被迫地向农民作出某些让步,反对土地过分集中和横征暴敛等搞法。海瑞的动机也不例外。正由于他要为皇上收拾民心,巩固根基,就不能不在一定限度内,给农民一点好处。姚同志说:“海瑞从来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只是想缓和这个矛盾。”这话很正确。可惜自相矛盾,即既然承认海瑞想缓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又说在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焦点——土地问题上,不给贫苦农民一点好处,只让中小地主独占其利,那末试问:矛盾何从缓和?远见何能体现?
再谈治吴淞江,明明史实俱在,姚同志也企图一口否定,更表现了他的非科学态度。当然,海瑞治河是否进度有如此之快,是可研究的。但姚同志仅从当时的技术条件落后着眼,而看不到广大农民要求治水、发展生产的热望,显然不符合人的因素第一这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然而,仅就海瑞这个历史人物而言,说是说非,问题还不大,但姚同志大有一笔抹杀一切历史人物的倾向,这便更应当研究了。
不错,国家及其执政者都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封建社会的官吏就是地主阶级向农民阶级专政的代表。但是,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牵涉到具体的人、事,并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解决得了问题的。试问:在统治阶级中,各个阶层、集团、个人之间,在压迫人民的策略、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甚至较大的差异?是否还有促进与促退之分?开国“明主”与亡国昏君,忠臣与奸贼,“清官”与贪吏,是否还有是非之分、好坏之别呢?
如果把李世民和秦二世,岳飞和秦桧,郑所南和吴伟业,史可法和洪承畴,都划上一个等号,称为“一丘之貉”,那能算得了是阶级分析呢?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二十卷,第四○一页)。研究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不把他们放在一定历史范围之内,不以条件、时间为转移,而抽象地谈论什么好和坏、是和非,那末,不是颂古非今,就是否定一切。
谈罢海瑞其人,附带谈谈《海瑞罢官》这出戏。
一九六一年我有机会在北京看过演出,觉得很好。现在读了姚同志的文章,仔细一想,得到了不少启发。
吴同志的剧本的确有较大的缺点。第一,虽然戏中也写了海瑞的出发点是“忠君爱国”等封建思想,但从其行动来看,未免太“现代化”了。一个封建官吏,决无那么高的“处处为百姓”的思想水平,吴同志确有美化古人之嫌。第二,把农民群众写得太消极,除了哭啼叫喊以外,一无作为。他们与海瑞对比,似乎就是英雄与群氓的关系了。吴同志为了美化海瑞,贬低了广大群众对他的推动作用,是不好的。
但姚同志说剧中写了“退田”、“平冤狱”,就是借古讽今,也未免太过火。本剧的主题是除霸。在封建社会里,地主恶霸的所作所为,不外乎霸占民田、奸淫妇女、草菅人命等等,抽掉了这些具体事件,霸也无从霸起。吴同志之写平冤狱、退田,明明是为了揭露徐阶父子和贪官污吏的罪行,是为了表现“除霸”这个主题的。姚同志硬把古今两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强牵在一起,指责吴同志是借此发泄对党的不满,指责他的这出戏是一株毒草,实在难于令人同意。
据我的看法,就历史人物海瑞来说,他当然不能超越本阶级的局限,但在当时的封建官僚中,不失为一个比较关心民生疾苦的好人。作为历史剧的《海瑞罢官》,存有较重大的缺点,但并没有如姚同志所指责的严重政治错误。


第5版()
专栏:

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