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略论“正规”
战香
山东文登中心医院有个时期贴出了“星期日停诊,隔日来看”的大字布告,群众的意见可大啦:“你说,俺得病也得看好日子,等过星期天!”“你们可以规定星期天停诊休息,俺生产可不能耽误农时。”
在为人民服务、为病人着想的思想指导下,文登中心医院根据病人就诊情况,适当安排了医务人员的作息时间,恢复了星期天照常应诊的制度。并且还陆续建立了一次挂号多科看病,对人抬车送的病人优先诊治等方便群众的制度。一九五八年以后,医务人员经常下乡工作,不仅把医药给农民送上门去,还帮助生产队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
从星期日停诊到下乡治病教医,是一个革命的转变。这个转变得来不易,经过许多思想斗争。所谓“不正规”的非议,就曾是妨碍医院联系群众的一个思想因素。
星期日照常应诊么,有人认为“不正规”。组织医疗队下乡去工作,也有人认为是“打游击”、“不正规”。总之,什么该兴,什么该废,都会遭到“正规化”的风波的冲击。
“不正规”!这个批评似乎颇有道理。正规才是好的嘛,不正规当然就不好了,当然应该丢得老远。可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正规呢?正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文登中心医院不少医务人员逐步树立起的“三农”思想(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办好农村医院,当好农村医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正规,应当从无产阶级革命化的要求来看,应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准。我们承认的正规,不是什么洋教条,不是什么主观臆定的框框,也不是少教人的方便和舒适;它只能是革命的正常的秩序,只能是适合人民利益的规章制度,只能是为革命事业所需要的工作方式。“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可能的限度为半径,画一个圆圈,这就是我们一切行动的规范,就是我们工作和活动的天地。中国六亿多人口,农民占了五亿,按照“三农”思想,老老实实地为他们服务,使他们方便,减少疾病给他们造成的困难和痛苦,岂不是很正规的么!
在“不正规”之说的背后,往往有个个人主义的怪影。文登中心医院有的人说下乡是“打游击”,就是因为据他们看来,下乡是个“苦差使”,“得不偿失”。用“正规化”来抵制革命化的要求,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因为这种“不正规”之说,常常只是从片面的情况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能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当然,我们批评“正规化”的借口,提倡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前进,并不是说可以随便否定应有的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可以不注意劳逸结合,可以不按照具体条件办事。我们的矛头是指向资产阶级思想,目的是把无产阶级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第6版()
专栏:

喜看泥塑大翻身
冶秋
四川大邑县大恶霸地主刘文彩的庄园保存下来了,作为地主罪证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进行阶级斗争教育,收到一定效果。但是,无论作为罪证的魔窟保存得怎样好,罪物收得怎样齐全,总觉得不能把那些罪恶活动,再现在眼前;尤其是青年一代,没有看到或者受到地主剥削压榨的经历,是很难想象曾经有过这样罪恶的地主阶级的。我参观过长安的地主罪证馆,馆里的同志告诉我,有些参观的人说,“这个房子,这些东西,比我们住的、用的,也不见得好那去?”但当他们再参观到一口又小又黑的贫雇农住了几辈子的土窑洞之后,看法就不同了。一堆烂草就是床铺,几件千缝万补的破衣服,几件破盆烂碗,就是贫雇农的全部家当。同刚刚看过的地主庄园比较,就知道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异了。但是尽管如此,对于地主阶级极端的残酷压榨,还不能暴露于万一。展览馆的同志为此曾想了许多办法,也同个别雕塑工作者谈过,总是得不到解决。有许多洋框框束缚着,什么泥塑不能放在露天啦,泥塑保存不长啦,泥塑摆到博物馆中不象样啦,种种说法,似乎泥塑永不会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了。
我们古代文物中,有许多泥塑,敦煌的彩塑,麦积山的泥塑,都保存一千多年了。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反动统治者的愚民工具而存在着。但是剥掉它封建迷信的外衣,又可以看出古代劳动艺人长年累月创造出了多么精美的艺术。至今它在艺术形式上还可以作为借鉴。
现在看到四川“收租院”的泥塑,正如看到京戏现代戏一样,说明这种古老的剧种、古老的艺种,也是可以革命化的,也是同样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里得到具体的解答。只要毛泽东思想挂了帅,我们的一切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都可以批判继承,而为今天作出有益的贡献。“收租院”的泥塑,是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文化革命的产物。是泥塑的大革命,大翻身。它批判继承了中国泥塑这一传统——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而赋与了新的生命,它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艺坛上的,它把几千年反动统治老用以麻醉人民的工具,变为揭露反动阶级罪恶的工具。它把反动、迷信形象占领几千年的雕塑阵地夺取回来了。
四川美术工作者敢于打破框框,大胆创造,把几乎死掉了的艺种,又复活起来,使之成为表现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这给我们的启发教育很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就说过;“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这段话不正象为泥塑的大翻身作了预言吗?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老老实实,甩掉一切旧包袱,洋包袱,按照上面的三句话办事,在任何战线上都是无往而不利的。(附图片)
“收租院”泥塑群象中农民被迫交租的部分


第6版()
专栏:

心中的路
——诸暨见闻
还是在县城的时候,有一位同志跟我谈话时无意中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是县委书记准备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手提的马灯,一个是小小的指南针。马灯是为了下乡走夜路用的,指南针是为了走在丛山密林中指明方向的。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兴趣,很想知道一些县委书记下乡的事。
巧得很,我将要去的东溪公社,正是他在几个月前走过的地方。那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公社,地处会稽山麓,群山环绕,依山筑村,交通是很不方便的。就说三坑口这地方吧,有个山岭叫息息岭,路又陡又狭窄,陡直的石阶足有一百多级,自古以来就是崎岖的险道。可是山上年产几百万斤的山货和山上人们需要的粮食、日用品,却要靠着人们的双肩挑上挑下。解放前,不知有多少能挑重担,能走山路的精壮的汉子就在这万分险阻的山路上耗尽了精力;不知有多少人走在这息息岭前突然遇到了暴雨,结果是进退无路。就连山上人家吃水用的缸,由于路太陡也很难抬上山去。相传黄坑村有户人家买了两次缸,都是抬至息息岭前便碰个粉碎。他们决心再买第三只,结果抬到这里还是碰破了,因此留下民谣为证:“上山碰鼻梁,下山砸脚梗,买了三只缸,只只都打光!”
解放以后,山路已经有所改善,很多公社都通上了汽车,但是要想彻底解决所有山路的问题,只有靠人民公社的力量。前些年,山里农民也曾打算修条手推车路,但是一无测量,二无路样,三无石匠,理想终归没有实现。今年年初,贫下中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鼓舞之下,决心要修建这条路,几个大队联合起来,在公社领导下,在县的支持下,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五月间,县委书记深入山区检查工作的时候,他们已经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半山腰劈出一条路来,修了足有七华里长。县委书记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条通畅的路,而且也看到了山区人民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看到了在修路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已经解放了,人的意志得到了锻炼。他赞扬了贫下中农的自力更生精神,他想到应该让这种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当他问到社员们还有什么困难的时候,有人提到开山的炸药快用完了,有座石壁硬是没有攻下来。好,他马上请县工交局长上山来解决了这个困难。然而,更重要的是请工交局长来研究一下,怎样发扬山区人民自力更生修道路的革命精神……。炸药一到,路修得更顺利了。附近的很多老人都带了干粮来参观这条路,他们说:“这条路修到我们心里来了!”
县委书记沿着这条路继续往前走,他来到了西坑大队。路一时还没有修到这里,一路上爬坡上岭很是辛苦。是呀,路不能只修到三坑口算完,还要想办法继续修到西坑来。最后,他来到大队贫协主席宋日进老大伯的家里落脚。
宋日进老大伯早年失掉了老伴儿,身边只有收养的一个女儿。有人说这已经是他收养的第三个儿女了。他专替那些儿女多,生活有些困难的人养儿育女。他把前两个儿女带大成人了,又收养了这第三个。他收养儿女不是为了怡娱天年,而是把贫下中农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贫下中农的儿女当成自己的儿女,这是一种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
对自己的阶级弟兄如此,对于集休的事业他也是热爱备至。那是去年冬天的事了,大雪连续落了几天,积雪足有三尺多厚,山上的香榧树的枝条有些已经被积雪压断了,眼看着就要影响香榧子的产量。没想到还有个别不顾大局的人,竟抢着上山去捡拾折断了的香榧枝。老人默不作声地拿了一根毛竹也上了山。他踏着厚厚的积雪,在银光闪闪的雪山上,一棵棵地用竹子敲打下树枝上的积雪。他已是六十多岁的年纪,就用这么一个“笨”法子慢吞吞地敲遍了这一片山岭上的香榧树。枝条上的积雪洒落在他的脸上,双肩上,他还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敲打着……。香榧枝重又挺起了腰杆,它们迎着阳光感激着这位热爱集体的老人。老人就象雪岭上的一棵不老的苍松,他成为贫下中农的骄傲,成为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县委书记一见了老人的面就提到去年冬天的这件事,而老人总是笑着把话题引到修路的事情上来。他述说着自从解放以后,打从县里修到他们山村里来的路是越来越长了,越来越宽了;他还说到山上盛产的香榧子可以更早地送到山下,送到北京去了。当然,他也盼着这条路能够再往前伸展。他还拿出精白的大米,要为县委书记烧上一顿可口的饭,但是县委书记说什么也不肯,他一边劝止,一边说:“老人家,我爱吃你们山上的六谷(玉米)饼呢!”就这样,县委书记在老人家里吃上了一餐还带着新粮香味的六谷饼。
至于修路的问题,县委书记和老人都没有再说什么。但是,过了四五个月以后,也就是十月间,我来到这儿访问的时候,县里工交局的两位干部已经奉命进山来了。我想,不管这路是否能很快地修成,但在宋老伯和所有贫下中农的心里却都早已有了这条路!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了理想,这心中的路也是他们对党的无限信任,对革命的毫不动摇的坚定的信念和对党的一种最深挚的感情!他们的目光远大,心地广阔,其实在他们心里真正向往的世界,又何止是一条小小的手推车路呢……。
姜德明 文 苗地画(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在篝火边
战士 姚成友
日落西山进林海,
堆堆篝火烧起来。
战士火边纵谈笑,
滚滚豪情涌胸怀。
呵,井冈山上传火种,
烧遍千山和万寨。
红红的火光映刀影,
革命先辈把路开:
火边煮小米,火边煨野菜,
火边擦刀枪,火边守哨台,
篝火就是革命火呵,
化出万杆红旗来!
化出万杆红旗来,
红旗下站起新一代!
接过火把接过枪,
豪情壮志永不改:
火边补军衣,火边打草鞋,
火边读毛选,火边想世界,
身在深山篝火旁呵,
红心飞向云天外!
非洲的闪电南越的雷,
拉美的风暴扑面来……
战士愿作火一团呵,
化作红霞漫天开!


第6版()
专栏:文化新村

广播喇叭放何处?
海禾
编者按:在文化面向农村的工作中,有许多好的作法和经验,值得介绍和推广;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为此,副刊从今天起设立“文化新村”专栏,发表一些有关文化下乡问题的短文。希望有关文化部门和在农村工作的同志踊跃投稿,共同把这个专栏办好。
现在很多农村都建立了有线广播网,村头村尾都挂起了喇叭,但是把广播喇叭放在何处,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宣传效果呢?
有的公社,装了几个高音大喇叭,一广播倒是热热闹闹,蛮有气势,可惜群众不欢迎。原来喇叭下是声音震耳,闹得鸡犬不宁;背向处却模糊不清,分不清是说还是唱。有的大队把广播喇叭放在队部办公室,随之带来了许多清规戒律,干部一开会、学习,就得停止广播。干部外出又把喇叭锁在门内,这样的广播喇叭只是方便了干部,却脱离了群众。
广东省花县新华公社的广播站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经过调查研究,在各处居民点安装了小喇叭,这样音量既适中、又方便社员收听,群众很满意。
把广播喇叭放在何处并非是技术问题,而是有没有政治观点和群众观点的问题。广播喇叭是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工具,安放得适当,才能使社员听到毛主席的声音,听到祖国一日千里的脚步声。只有为群众着想,从群众出发,才不会“图门面”,装上几个高音喇叭了事,也不会“贪方便”,把喇叭放进办公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