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学术研究

实现财政理论工作的革命化
陈如龙
实现财政理论工作的革命化,是当前革命形势的要求,是财政理论战线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我们所处的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时代,是伟大的革命时代。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在我国城乡的各个领域中,都在毛泽东思想红旗的指引下,深入开展了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阶级斗争,这是一场保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的伟大革命运动。在我们财政理论研究领域中,也必须把这个运动搞好,实现财政理论工作革命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需要,总结我国财政工作的丰富经验,阐明社会主义财政的客观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项新问题,在财政理论战线上捍卫和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使财政理论工作更好地为财政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
最根本问题在于以毛泽东思想挂帅
财政理论工作要实现革命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财政理论工作者要认真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树立起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把全部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做一个革命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财政理论研究中做到为革命而研究,从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艰辛的劳动,解决革命中的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反对脱离政治、脱离实际、把搞财政理论研究当作个人成名成家手段的资产阶级思想。
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为了革命,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具体到我们作财政理论工作的同志来说,是作好革命的财政理论研究。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有关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的思想,也要着重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财政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财政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指示。毛泽东同志关于革命财政建立在阶级和革命的原则之上的思想;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思想;关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思想;关于增产、节约、多留后备是财政的三大防线的思想;关于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关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关于藏富于民、藏粮于民的思想;关于既要积极又要留有余地的思想;关于平衡的相对性和不平衡的绝对性、通过计划调节达到新的平衡的思想;关于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灵魂与统帅、坚定地相信群众、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当我们真正用毛泽东同志的立场、观点、方法挂了帅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运用毛泽东同志关于财政的思想,就能深刻地概括财政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和分析现实财政问题,发展财政理论。
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从事财政理论工作的同志,大大小小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实现革命化,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近年来,我们有不少同志参加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或者下放劳动、蹲点调查,在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实践证明,我们只有把根子扎到工农群众之中,与他们呼吸与共,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的熔炉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真正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和千百年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实现革命化、劳动化。
理论的源泉是实践,是千千万万工农群众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只有到实践中去,与工农群众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个人智慧和群众智慧相结合。毛泽东同志说过:“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或者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是靠读书。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事实正是这样,我们财政理论战线上的不少同志,对于怎样在分配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关系,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贯彻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方针,对于农村生产队的财务会计制度等等,过去认识都比较抽象,而从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回来,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见解,这正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总结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发展我们的财政理论。
总结实践经验,研究重大的现实财政问题
我们的财政理论研究究竟是从实际出发,为实际服务,还是从本本出发,玩弄名词概念,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实现财政理论工作革命化,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落在总结财政工作实践经验,研究具有重大政策意义与理论意义的现实财政问题上。应当指出,我国财政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就胜利地克服了财政困难,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需要,积累了丰富的革命财政的经验。建国以来,我国又有了统一财经管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平衡财政收支的经验;有了在抗美援朝的战争条件下,继续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经验;有了积累资金,发展工业,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运用财政税收配合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有了从财政方面支援人民公社,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有了在财政方面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的经验;有了在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加强财政管理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经验。而在我们的基层财政单位、工厂、商店、学校以及公社、生产队中,也有着不少作好财政、财务管理,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好经验。这一系列的财政工作实践的丰富经验,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财政规律、发展财政理论的基础。目前,上述经验中还有相当多的部分没有在理论上得到应有的反映,财政理论工作还赶不上实践的发展。由此可见,把丰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高和阐明,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总结财政经验,发展财政理论,不是为总结而总结,为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把财政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总结财政经验,必须和研究具有重大政策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现实财政问题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发展财政理论。财政工作中一收一支,都涉及到国家和职工、农民的关系,都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合理组织财政积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是财政工作实践中的大事情。我们进行财政理论工作要与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服务,就要认真地去研究这些重大的现实财政问题,研究在组织收入、安排支出、管理资金的工作中以及在财政规章制度中,如何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体现党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近年来,在财政理论工作战线上,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想比较明确,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的空气浓厚了,研究现实财政问题的空气浓厚了,那种“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在房里凭着本本条条就能出理论的想法和做法,已经遭到反对和抵制。这是个好现象。当然,我们从实际出发研究财政问题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有些同志就说,下乡下厂以后,实际生活很丰富,收获很大,可就是上升不到理论,“下得去,上不来”,思想上有苦闷。应当看到,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的。我们做财政理论工作,只有经过反复地、系统地调查研究,使感性知识丰富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正由于此,这就有一个积累资料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有一个艰苦的反复从现象探索本质的过程。脱离实际是根本不能得到真知灼见的,而一接触实际也并不能立即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想一蹴而成是不现实的。我们深入实际,总结财政实践经验和研究重大的现实财政问题,决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知难而退。只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逐步积累经验,那么,“下得去,上不来”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我们的财政工作是革命的财政工作,是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进行的。党的方针政策是毛泽东思想的运用,它是在深刻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的,它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我国财政工作中的客观实践和矛盾运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财政理论。
走群众路线和发扬集体主义,实行“三结合”
在我们财政理论工作队伍中,还有相当多的同志习惯于个人研究,习惯于以手工业方式进行研究,不习惯于集体研究,不习惯于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但是,要承担起总结财政实践经验、研究现实财政问题的任务,不彻底克服个人研究、手工经营的习惯势力,是不行的。我国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走群众路线和发扬集体主义,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是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我们财政理论研究革命化的正确途径。
在财政理论研究中走群众路线、实行集体主义,既要在各个部门内部开展集体研究,实行领导、群众、专业人员的“三结合”,同时还要开展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协作,实行业务部门、教学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三结合”。在各个部门内部开展集体研究,有不少单位早已做了,至于开展业务部门、教学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三结合”,从财政理论研究来说,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实行业务部门、教学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三结合”以后,都有一定的收获。实践证明,“三结合”是开展集体研究的好方法。这是因为业务部门熟悉情况和实践中的问题,教学和研究部门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把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可以互补长短,取得较大的效果。目前,有些业务部门的同志反映,业务工作忙不过来,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有矛盾,甚至认为理论研究工作高不可攀,把它看成是专业研究部门的事情,不愿过问;有些教学部门的同志认为,教学要改革,教材要重新编写,急如星火,而进行调查研究,成效很慢,满足不了全面解决教材的需要,远水不解近渴。这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加以解决。应当看到,业务部门的工作是忙,而克服忙乱被动,正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不断改进工作;教学部门进行教学改革,改编新的教材的任务确实是紧,但是,要真正编好教材、解决脱离实际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也只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总之,各部门各有自己的任务,这是不错的,而为了搞好业务,作好教学、作好研究,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这一点是共同的。把业务部门、教学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三结合”,落在最后目标的共同一致上,共同研究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突出起来的、具有重大政策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上,贯彻共同的愿望和共同的要求,大家都会感到有用,“三结合”是容易落实的。实践证明,开展“三结合”,业务部门系统整理实践经验,提高了认识,改进了工作;教学部门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考虑问题实际了,政策观点强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立即见效;而研究部门也可以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及理论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家都尝到甜头。
财政理论工作的革命化,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我们在革命化的道路上虽然已经迈步,但是,同形势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们决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克服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加倍努力,我们一定能在财政理论战线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6版()
专栏:

用辩证观点处理国家和企业的财务关系
柴砚
财务是管钱的,是处理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国家和国营企业的财务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国家负责组织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国营企业则是在国家集中领导下的基层生产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同时又经常发生矛盾。怎样在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中,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正确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到既支持地方、部门和企业采取各种挖掘潜力的措施,更好地发展生产;又有利于巩固全民所有制,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历来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现在,让我们就下列几个问题,来谈谈正确处理国家和国营企业的财务关系。
集权与分权
在生产建设新高潮中,对于财务关系的处理,应当有利于生产的不断高涨。但是,在财务上,怎样才能既支持企业的生产,又有利于以全国为一盘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呢?这就不能笼统地说只有放权,或是不放权。
企业发展生产,挖掘生产潜力,要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在财务上,支持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就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利用废料和旧料,或者利用原来的积压物资,花钱不多的项目,应当允许企业从生产成本中自行开支。这样,就便于企业因事、因地制宜及时处理,免得层层报批,费时误事。有些措施项目较大,但只是企业装备的局部改良,不涉及整个企业或者整个车间的整体技术改造,不影响生产力的全局规划。对于这些项目,在财务关系的处理上,就需要由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安排一定数额的技术组织措施费等资金,分配给各地方、各部门,由各地方、各部门再分配给企业安排使用或者给予小型组织技术措施贷款。这样,可以使国家能够根据财力物力的可能进行综合平衡,也能使各地方、各部门和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安排使用。此外,还有些更大的措施项目,涉及到整个企业或者整个车间的整体技术改造,这是关系到国家的生产力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安排和综合平衡问题,是全局性问题,在财务关系的处理上,就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拨付资金。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允许企业从生产成本中自行开支、从“四项费用”中开支和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拨款,都是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支持;但是,不同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权限和办法,才能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在财务上的权责关系。
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事情,在财务管理上必须促进。但是,既不能认为放权才是促进,也不能认为集权才是促进。如果为了促进生产高潮,对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都允许从成本中开支,企业增添机器设备乃至进行整体技术改造,都可以自己放手去办,不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综合平衡,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因为,这样做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好象是促进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展了生产,但是,企业的成本开支就没有范围了,企业就可以任意支配应当上交给国家的积累,国家就不能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了。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利的,对于全局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发展是不利的,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是不利的。可见,企业要有一定的财权,但不能走向只要分权不要集权的极端。
在财务关系上,把某些权限集中在国家手里,有利于以全国为一盘棋,有计划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所以,对于那些项目大,需要投资多的技术改造措施,要纳入国家计划综合平衡的轨道。但是,如果不分项目大小,花钱多少,一律要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只强调集权,没有分权,又不利于企业因地、因事制宜地及时解决一些小型零星项目的资金需要,不利于促进生产高潮。
正确处理国家和国营企业的财务关系,应当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原则,做到该集权的集权,该分权的分权。凡是关系到巩固全民所有制和保证国家统一计划的大权,必须由国家集中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划经济,才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凡是便于企业厉行经济核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小权,就应当交给地方、部门和企业分级管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调动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完成国家的统一计划。大权独揽和小权分散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只要处理得正确,就能够在共同保证有计划地,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下,使两者统一起来,做到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
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用坏了要修理,报废了要更新,修理和更新的界限,在一般情况下是清清楚楚容易划分的。修理与更新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国家规定修理费用和更新费用要分别由修理基金和更新基金这两条渠道来供应,相互间不许挪用。这是根据多数企业的共同情况而规定的普遍原则,在实践中是行得通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更新,却又有难以截然划分的情况。例如,铁道部门的枕木、钢轨,是通过逐段替换的形式来实现整体更新的。化工行业中的管道,因为生产中的腐蚀性大,必须根据腐蚀的状况,经常进行局部检修替换,从而也逐步实现了整体更新。这种特殊情况和普遍原则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如果拿普遍原则硬套,不许这样的企业在修理基金中,开支这种性质的局部更新费用,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只有因地制宜地灵活处理,才有利于生产。
在企业的劳动手段怎样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普遍原则和特殊情况的矛盾。按照国家规定,企业的劳动手段单位价值在五百元(或二百元)以上,同时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做为固定资产来管理,购置固定资产必须由国家拨款解决;使用年限不足一年或单位价值不足五百元(或二百元)的劳动手段,作为低值及易耗品,可以由企业从成本中开支。这也是根据一般情况规定的普遍原则。但是,在执行中,还必须根据特殊情况,规定灵活的处理办法,例如,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中使用的矿车,冶金企业中使用的轧辊,小型电动机等等,由于经常需要更替,价值虽然高于五百元,仍然应当作为低值及易耗品由企业自行在成本中开支,才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与此相反,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是生产的主要设备,价值虽低,如果允许被服厂自行从成本中开支,就等于被服厂可以自行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对被服厂用的缝纫机又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普遍原则是为着解决大多数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共同性问题而制定的,目的在于具体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个基本原则,使企业的财务活动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规范。但是,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各个企业除了有它共性的一面以外,又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就不能把普遍原则当做僵死的条文来硬套,而必须以普遍原则的精神为指导,因地、因时制宜地做出恰当的处理。当然在注意特殊情况时,也不能片面地加以夸大,甚至把普遍原则的精神也弃置不顾。房子坏了要修理,而有些企业甚至把旧厂房拆除重建、推倒重来的费用,也作为大修理支出,这就根本否定了修理与更新的原则界限,妨碍国家统一计划的贯彻。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普遍原则,又要以普遍原则的精神为指导,按照企业的特殊情况,作必要的灵活处理,同时,还要从深入分析特殊情况入手,找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普遍原则,使我们对国家和企业财务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出更好的处理。
财力与财权
处理国家和企业的财务关系,既要考虑到财权的安排,又要考虑到财力的安排。从一个国营企业来说,财力表明它有多少资金可以用于发展生产,财权表明它有多大权限,能在什么范围内灵活运用国家拨给它的资金。财力的安排,是要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财权的划分,则由全民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所决定,大权、小权有着基本的界限,不能任意超越。
财力和财权是两回事,但又有紧密联系。人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国家每年拨给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为数不少,花不了,但是,这些资金都指定了项目,指定了用途,企业有时发生一些生产上迫切要办的事情,办了后对生产发展有很大好处,却没有相应的资金,办不起来。所以,给了资金,并不等于解决了国家和企业在财务上的权责关系问题,如果笔笔资金都指定用途,项目之间不能调剂,企业有财力,却没有机动的财权。与此相反,如果划定了企业机动处理的财权,可是拨给企业的这项机动灵活运用的资金却寥寥无几,企业生产上迫切要办的事情也还是办不起来。所以,企业的财权又还是要通过相应的财力体现出来,权很大而钱很少,企业机动处理的财权也还是很小的。
财力和财权有紧密的联系,能不能设想把国营企业的财力和财权一致起来呢?不能。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资本主义企业的全部财产都是资本家私有的,有多少资金都可以由资本家全权处理。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国民经济是有计划发展的,国营企业不是自己财产的私有者,企业对于国家拨给的资金只能在国家规定的制度范围以内,为完成国家计划任务来使用。如果允许企业有多少资金,就有多大的自由支配权,那就根本否定了国家的统一计划、集中领导,根本否定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所以,国家只能给企业以一定的机动处理的财权。这就是,发展生产的资金,涉及到全局平衡的,还是要指定项目,指定用途,这是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所必需的。同时,项目有大小,资金有多寡,各个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又是千头万绪,情况十分复杂,不可能全都在计划上安排得妥妥贴贴,给企业以一定的机动处理的财权,才便于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生产急需,挖掘生产潜力,更好地完成国家的统一计划。
给企业以必要的机动财权,又必须给予一定的资金。否则,只给财权,而没有相当的财力,财权也无从实现。国家是通过各地方、各部门和国营企业发生财务关系的。在国家、地方、部门、企业之间,层层都有着财力和财权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在各地方、各部门来说,也都有着地方、部门范围内的平衡的问题,都有着保证地方、部门范围内的重点的问题。所以,国家安排了多大的机动财力,不等于企业就有了多大的机动财力。有一部分机动财力,由地方、部门作了安排,在地方、部门是机动,到企业就不能机动了。所以,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财务关系,还要看到层层都有需要,层层都应当有些机动,从而正确处理地方、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6版()
专栏:学术动态

总结财政工作经验,研究现实财政问题
第二次财政学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八月间,财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财政学讨论会。会上,讨论了下列几个问题。
财政理论研究工作的革命化
大家认为,去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一次财政学讨论会上,提出了用毛泽东思想来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财政理论的任务,提出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向,这正是财政理论研究革命化的任务和方向。一年以来,财政理论工作者大学毛主席著作,参加生产劳动,进行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等革命实践,还有许多同志参加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受到阶级斗争的实际锻炼,在政治上和业务上都有所提高,有所前进。
但是,大家也深深地感到,就革命化的深度和广度来说,还和国内外革命形势对我们提出的理论任务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必须实现进一步革命化。这里,最根本问题,就是要以毛泽东思想挂帅,突出政治,为革命而研究。
实现财政理论研究的革命化,还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把总结财政工作实践的经验,研究具有重大政策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现实财政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大家认为,财政理论研究的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做好财政理论研究工作,依靠少数人或者由各个单位孤立进行,都是不行的。因此,在财政理论研究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和集体主义精神,实行领导、专业人员和群众的“三结合”,实行业务部门和教学部门、研究部门的“三结合”。
实现财政理论研究的革命化,关键在于坚持与工农结合。财政理论工作者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不断“兴无灭资”的过程。这是财政科学研究工作革命化的道路。
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
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着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这是在资金分配上,贯彻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原则的重要方面。这种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是关系到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全民所有制,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原则的重大问题。
在讨论中,大家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从成本开支、资金分配等方面,具体地探索了在财务关系方面处理集权和分权的规律,讨论了那些是国家必须集中的大权,那些是可以分散给企业的小权。大家认为,国家一定要管成本,要规定企业成本开支的范围。不能说凡是生产需要,不管是固定资产或者其他开支,都可以进入成本,那样做,就会形成企业坐支积累基金,国家不能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分配,使企业成本上下波动,不利于分析和评比,也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企业的成本要管,但是,要管得合情合理又合法,不能把企业管死了。这里,劳动手段的分配和补偿,是直接影响企业权限大小的焦点。有一些损耗快、价值低的劳动手段,要作为低值、易耗品由企业自行开支,才便于及时补充,才有利于组织再生产。大家又分析了固定资产补偿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问题,肯定了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更新、修理、改造三种形式,都是必要的,三者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又必须根据其具体特点,正确处理国家集权和企业分权的关系。对于企业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应当由国家有计划地分配,同时又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分配一定额度的资金,不指定项目,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机动安排,然后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的发展。关于企业奖励问题,大家认为,我国发展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坚持政治挂帅、发挥人的革命主动精神,因此,必须反对“利润挂帅”论和“唯物质刺激”论。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对于完成计划好的企业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规定合理的提奖范围和适当的提奖形式。
在讨论会上,大家认为,划分大权和小权的界限,在于具体处理好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既要着眼于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又要着眼于物质生产过程中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之适应于不同物质要素的不同运动形式所提出的需要。只有这样,把人的关系和物的运动结合起来研究,才有利于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把认识推进一步。
财政和价格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分配以财政为核心,但是,财政分配不能孤立地起作用。价格主要是处理交换关系的杠杆,它在交换过程中影响着分配;工资是处理职工内部关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杠杆;信贷是调剂资金余缺,实现资金暂时再分配的杠杆。它们都有各自的作用,又有相互的影响。认识各种分配杠杆的不同作用和相互关系,将有利于做到合理安排,使各种分配杠杆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
财政和价格是有密切的关系和联系的,这表现在,财政分配是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进行的;价格的变动会影响财政分配,改变国民收入在国家、职工、农民之间的分配比例。价格主要是处理交换关系的,它从交换方面服务于促进生产、指导消费,同时又影响着分配,这样,价格在处理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又会形成价格同财政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不是价格服从财政,也不是财政服从价格,而是要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总政策之下,从正确处理生产和交换、交换和分配、积累和消费、全民和集体、建设和生活、职工和农民等方面的关系出发,把价格和财政更好地结合起来。
对于怎样运用好价格和财政的不同作用和处理好相互关系,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大家从国家和农民、国家和职工、国家和企业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国家和农民的分配方面,农民通过税收和价格向国家提供积累,国家又通过财政拨款,银行信贷,以及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向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支援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几种形式有不同的作用,必须密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在国家和职工的分配方面,提高工资和降低消费品价格都能使职工生活得到改善,提高工资是根据职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状况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安排的,降低消费品的价格则是通过买卖使购买消费品的人得到好处,两者作用不同,应当根据政策要求正确处理,并且要在国家财力物力许可的条件下进行,提高工资和降低价格要和国家可能增加的消费品供应数量相适应。
在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方面,企业的积累都上交国家财政,企业发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都由国家有计划地分配,但是,价格变动会影响财政收支安排,又会影响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资金分配关系,并不是可以随意变动的。
在取得上述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大家又对财政和价格在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不同作用,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应当如何考虑,目前工农业产品价格是否存在剪刀差,是否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各类重工业产品的价格是否都要符合于价值,随着价值降低而不断降低,对于分配会起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展开了争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