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放眼世界 紧握枪杆
——读《刀尖》等几篇反映部队生活的小说
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战士评论组
最近出版的《“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新人新事”征文选集》、《新人新作选》、《新人小说选》、《萌芽丛书》等作品,受到了广大战士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我们战士更感到亲切贴心。在这里,仅就反映部队生活的几篇小说,谈谈我们的感受。
这几年来,我们部队在中央军委、林彪副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广大指战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我们部队这种新的变化,在一些优秀作品里得到了迅速而深刻的反映。作者们紧紧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热情地歌颂了部队的新人新事,揭示了英雄人物在新的条件下新的思想新的特点和新的品质。小说《刀尖》中的炊事员刘明远,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全连都到前沿搞训练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看家。可是,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他仍然一丝不苟,把操场设想成战场,背着自己创造的送饭竹筐,冒着夏日的酷暑炎热,一遍一遍地练习火线送饭科目。他自己搞紧急集合,虽然只慢半分钟,还要郑重地嘱咐班长黄四虎向上级汇报。小说《开顶风船的角色》里的战士鲁牛子,是个有名的神枪手、“快三枪”。但是他没有沉浸在荣誉里,躺在成绩上睡大觉,而是不断革命、不断向前。他深深懂得,战斗需要的不是一个五发五中,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五发五中,让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仇敌。因此,他不是满足于成绩,而是以真枪实弹的战斗来寻找自己的弱点,向着自己成绩里的不足“开顶风船”。为了磨练自己的性格,粗犷憨厚的鲁牛子竟象大姑娘似地拿起绣花针,一丝不苟地做着针线活。为什么我们的战士在和平时期能象战争时期一个样?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与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个样?在取得成绩的情况下与没有取得成绩的情况下一个样?根源就在于世界革命的理想。正如刘明远所说:看了报纸,读了一本《南方来信》,学了一遍《纪念白求恩》,觉得只看到岛子上的美蒋反动派还不够,还要看得更远些,把世界上三分之二还没有解放的人民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正因为我们的战士有着世界革命的理想,懂得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因此,尽管他们的跟前还没有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胸中却时刻有着敌人;尽管他们身处的还不是战斗的环境,他们却从最严峻、最复杂的战斗环境去设想,以这样的环境所需要的战斗勇气、过硬本领、革命胆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鲁牛子要在成绩里找弱点?为什么《在师指挥所里》的黎师长要求“小题大作”、“杀鸡用牛刀”?对待战士对待干部都那么严格?为什么刘明远在和平的情况下,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这正是他们一切从“战”出发,一切从“战”来要求,一切从“战”来设想的结果。在世界革命理想的鼓舞下,“练”为“战”,从“战”来“练”,坚持不懈,常备不懈,这是我们战士在新的条件下的新特点。我们觉得这些作品好,就在于它写出了我们战士这种新的面貌,新的特质,新的理想;写出了我们战士“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列宁语)。因此,作品能引导我们向前看,向前走,激励我们向英雄学习,向新的目标冲击!
由于这些作品真正表达了我们战士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反映了部队的现实生活,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部队读了《开顶风船的角色》以后,很多同志跟着鲁牛子开起了“顶风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大风大浪里练“翻江龙”,黑夜里练“夜老虎”……工作有了成绩,不骄不躁,坐下来找差距,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跟不上去,也毫不气馁,挖根追底,猛追猛赶;工作上碰到了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读了《高山峻岭》,很多战士主动到连部提合理化建议,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当“管家人”。有些军事干部读了《五十大关》、《政治连长》以后,更进一步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以政治带动业务,狠抓政治思想工作。
部队文艺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收获,归根到底,是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结果。我们为社会主义文艺园地有这样的新收获而高兴。当然,这些作品还是有缺点的,比之我们龙腾虎跃的部队现实来,写得还不够多、不够丰富、不很充分。我们殷切地希望,业余作者能戒骄戒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革命的战鼓擂得更响,把革命的号角吹得更嘹亮!


第6版()
专栏:

高山大洋隔不断阶级情
——读《锤与狮》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尹仁发 王文松 于时仲
短篇小说《锤与狮》,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深情激越地唱出了一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颂歌,一支中国工人阶级和非洲革命兄弟深厚情谊的颂歌。
小说的主人公李宝奎师傅,是一家金银首饰厂的老工人。为了给我国访问非洲的代表团制造一件礼品——一头银狮,在那深秋的黎明,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用他使惯小锤的手,风声呼呼地抡起了大锤;又用握惯了锤柄的手,颤抖着拈起了绣花针,“一针一线地绣起花来”,苦练硬功夫。这个有几十年工龄的老人,一生不知做过多少狮子,但从来没有感到象今天这样责任重大呀!今天,是革命的时代,战斗的时代,亚非拉美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工人阶级深深懂得自己肩负的世界革命的伟大使命。为了给战斗的非洲兄弟尽一点心意,他们的心,怎能不激动?他们的热血,怎能不沸腾?在宝奎师傅还没有接到制作银狮的任务之前,刘厂长陪他看了电影《黑非洲在怒吼》。看后,他是那样热烈而又迫不及待地说:“老刘,你说吧,我能为黑人兄弟,为他们的革命,干点什么呢?”支援非洲兄弟的强烈愿望,已在他的心里自觉地产生了。现在,光荣的任务交给他了,他怎能不感到责任的重大呢:“这一次我拿出什么样的狮子来,才配得上非洲黑人兄弟革命斗争的气势呢?”短短几句话语,一个富有强烈革命责任感的中国老工人形象,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
作品的这些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献身世界革命的伟大情怀,写出了他们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是,作品的人物刻划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随着情节的发展,它又对人物的精神面貌作了更深的开掘,把人物的思想境界又提高了一步。它告诉我们:中国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一把什么样的“心灵的钥匙”,使宝奎师傅辛勤的劳作,化为战斗的艺术品,从而沟通了非洲兄弟的心的。
刘厂长在厂史陈列室发现的一把小钢锤,成了打开宝奎师傅心灵的钥匙。这把小钢锤,是宝奎师傅苦难的昨天的活见证!正是用这把锤,十一岁他就开始了牛马般的劳动,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心灵的摧残;正是用这把锤,他向蛮横的美国流氓和无耻的资本家表示了强烈的反抗;也正是用这把锤,资本家把他打昏在地。从此,这个身怀绝技的“江南李活狮”,流落街头。锤,浸透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血和泪;锤,凝聚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仇和恨!今天,非洲兄弟还处在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蹂躏之中,还处在美帝国主义的血腥虐杀之中。我们的昨天,正是黑人兄弟的今天;而我们的今天,也正是非洲兄弟的明天。共同的敌人、共同的斗争、共同的前途,使宝奎师傅豁然开朗:世界上一切压迫者、剥削者,都是“坏良心”,而“所有受压迫、受剥削的弟兄,也是一个命运,一个心眼,一个奔头”;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要求、共同的理想,使宝奎师傅懂得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深刻的含意,感觉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世界革命力量!
就这样,宝奎师傅那蕴藏着无穷智慧和创造力的闸门被打开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旧仇新恨,对非洲兄弟革命要求的透彻了解,对非洲人民和世界人民革命力量的坚定的信念,对世界人民革命必胜的光明的瞻望,都汇合到了那把小钢锤上。宝奎师傅就是用这把锤,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非洲兄弟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中国人民高瞻远瞩的革命理想;就是用这把锤,表达了非洲兄弟觉醒的力量和战斗的呼声,表达了非洲兄弟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和百折不挠的战斗意志。看看那件辉煌的艺术品吧!你看:“在金色雄伟的山岗上,觉醒了的银狮正在准备攻势。它两眼看得深远,高瞻远瞩;它一身是勇与力,锐不可当”,这不是懂得为真理而战、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正在展开顽强斗争的非洲人民战斗的写照吗?你看:“它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象征着它有坚实的基础;它雄踞在高山之巅,居高临下,山下是一片鲜红的丝绸,似红旗的海,又似不灭的火炬”,这不是象征着非洲人民的团结奋斗、也象征着全世界无产者、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和奋斗吗?今天,革命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全非洲、全世界的阶级兄弟,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奋斗,汇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革命洪流,以雷霆万钧的革命气势,向着一切腐朽的反动势力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斗争,“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而一轮红日,终将喷薄而出,照遍全非洲,照遍全世界。当我们看到作品中这种革命理想主义的壮丽图景的时候,怎能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呢?
这篇小说比较成功地运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因而加强了作品雄浑豪迈的基调。当我们看到那雄踞高山之巅、高瞻远瞩的“非洲雄狮”,那“红旗的海”,那“不灭的火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宝奎师傅想象中的人民大会堂,那“金烁烁,银闪闪,豪光万道”的三十二朵葵花灯下,六大洲阶级兄弟携手喊着革命口号——“团结,革命”的时候,……一股激情的巨流冲击着我们。这时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完全融成了一片。那强烈的爱憎,磅礴的气势,光辉的理想,深深鼓舞着我们,教育着我们。


第6版()
专栏:

“比学赶帮超”英雄赞
——谈小说《万紫千红才是春》
北京市东城区工人俱乐部职工业余创作评论组
也许是当前我们工厂中比学赶帮超运动开展得正热火吧,我们很喜爱小说《万紫千红才是春》。这篇作品通过一个织布厂里先进帮后进的故事,提出了怎样对待比学赶帮超的重要问题,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正象一个老工人所说:“这篇小说,问题抓到了点子上;话,说到了我们工人的心坎上。新霞英这姑娘,不愧是我们工人的好后代。”
我们认为:新霞英的形象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一心为革命”,毫无个人的杂念。并且通过人物的所想、所说、所做,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作品一开始就紧紧把我们吸引住了。织布厂为了掀起新的生产高潮,召开了“消灭次布比武大会”。作为全厂优质高产能手的新霞英,会找谁作竞赛对手呢?“兵对兵、将对将”,新霞英一定会找厂里另一个“尖子”王杏春作对手。不光织布厂里许多同志这样想,我们一些读者也会这样想。但是,出乎预料,新霞英却向全厂最落后的工人朱宝金挑战,并且坚决要求和她共机台。难道新霞英不知道和朱宝金结对子,自己的产量会降低、荣誉会受影响?难道她不知道王杏春和朱宝金结对子而失败的教训?难道她不知道将来会碰到多少困难?她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她相信后进是可以转化为先进的;更懂得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革命的责任感,不允许她眼看着阶级兄弟落后,自己袖手旁观。作品通过这个场面,一下子就让我们看到了霞英的崇高思想:“一心为革命”。
在霞英帮助宝金的过程中,她的帮,有严格要求,又有热情关怀。热情关怀,是为了激起宝金的信心;严格要求,是为了帮助宝金迅速克服思想上、技术上的弱点,使她赶上来,超过去。而出发点,是为了革命。正因为如此,她帮助宝金的时候,想的不是我比你强,我是来帮助你的,而是平等待人,以同志的温暖去掉朱宝金的自卑心理。正因为如此,生活上,她对宝金无微不至地关怀,工作上,却一丝不苟,不顾情面。宝金出了次布,她给圈出疵点,有些能将就过去的,她也决不马虎。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宝金误解了她的心,以为她在给自己脸上抹灰、以至要跟她拆台的时候,说出这样光明磊落的话来:“你要什么帮助?要我只说你的好处,不说你的缺点?要我马马虎虎,只看你的好布,不找你的疵点,……那叫互相包庇,不叫劳动竞赛!那会害了你,害了我,害了厂……”在霞英心中,只有革命,只有厂、国家和人民。个人的得失,同志间无原则的“和平”,全不放在心上。霞英这种“开顶风船”的精神,与那些觉悟还不够高的同志,暂时还不能理解她的心的同志,自然会发生一些冲突。但是,由于她能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其次才严格要求别人。因此她的批评尖锐,却能使人心悦诚服,她的批评严厉,却能使人感到一片热忱。新霞英的思想和行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工作上比较先进的人物,在帮助一个落后同志的时候,不是缺乏热情的关怀,就是只求和平亲热,而不敢严格要求。王杏春帮助朱宝金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帮”,所以不能真正见效,正是由于“帮”者本身思想中还存在着个人的杂念:什么个人的荣誉得失,什么怕自己和群众搞不好关系,什么怕对方说自己自高自大。……新霞英对朱宝金的“帮”,所以可贵,正在于她心中没有个人的杂念,所以她就无所顾虑,勇往直前,也才能使宝金真正了解到她那颗火热、无私的心。
读了这篇小说,心里热烘烘的。它打开了我们的眼界,鼓舞了我们的斗志。我们一定向新霞英学习,学习她“一心为革命”的思想,学习她为革命而“帮”、为革命而“超”的精神,作一个革命的红色“火车头”!


第6版()
专栏:

革命第一 人民第一
——小说《夜宿落凤寨》读后
杨锡根 姚栋新 黄庭槐 王丕莱
在我们英雄的时代里,涌现了许多李双双式的先进妇女。小说《夜宿落凤寨》中的农村女支部书记,要了三辈子的饭,入党前连名字都没有。可是,由于党的教育和培养,她“象被尘土覆盖的明珠,受了暴风雨的冲涤,顿时发出了奇异的光彩。”读了这篇小说,深被这个先进农村妇女形象所感动。
作品通过“我”——一个即将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夜宿落凤寨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处处从革命利益出发的崇高品质。
小说一开始,通过女支部书记夫妇一场生动的对话,叙述了女支部书记为保护队里鸡群追赶臊狐子而负伤的故事,抓住并展现了女主人行动后面所包含的闪光的思想感情。通过她的行动,批判了那种
“看见油瓶子倒了也不扶的败家子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强烈的革命责任感。
作者接着描写了贫农寿长爷对她的一场误会:在讨论解决集体肥料的会上,只有贫农寿长爷和富农宗老富答了话,表示有办法。会后,女支书从斗争需要出发,先找了富农,揭了他乘机捣鬼的坏主意,齐尾巴根儿给了它一刀。但寿长爷却误解她走了富农路线,骂她,不许她进门。女支书从革命利益出发,毫无怨恨,一连三次向寿长爷进行心平气和的解释,终于消除了误会。对一个性格泼辣直爽的人来说,没有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没有全心全意为革命的赤胆忠心,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
女支书听了寿长爷献的增产主意以后,在“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正沉浸在幸福的梦境里”的时候,她却不管天黑下雨、山路崎岖,也不顾脚伤的疼痛,毅然决然寻找肥源去了。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真是忘掉了个人的一切,只知道为革命工作,替千百万人民当“长工”。读到这里,我们和小说中即将奔赴农业战线的“我”一样,“心里也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冲击的渴望和力量”,恨不得立刻跟着她的脚步走,也“象她那样,去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特别使我们感动的是,她从山里回来以后,浑身湿透,满腿糊满了泥巴。小说通过“我”表示了对女主人的敬意,她却说:“嗐,惯了!”脚被钉耙刺得直流血,她也只是淡淡地说:“成天在庄稼地里滚,还短得了搓破皮出点血?”把为集体操劳当作一种习惯,把为革命而忘我地工作当作一种习惯,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作一种习惯,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呵!
女支书跟她丈夫在肥料问题上的冲突,进一步显示了她的共产主义风格。她丈夫是队长,思想上不仅有家大业大,不把几只鸡放在心上的“败家子”思想,而且有一种只想把自己队生产搞好的本位主义思想。对此,女支书不徇私情,严肃批评了她丈夫:“你是领着社员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队长,不是几十户人家谋财夺利的带头人!”找到草肥后,她丈夫想的是这下子“够咱驮个把月了”,至于其它队,“咱们给他们提个醒儿,出个道儿,也就够了”。女支书却不仅把贷款化肥让给了缺肥的王二庄、王三庄,而且把辛辛苦苦找到的草肥也让给这两个离山远的队。两种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鲜明对照,突出了女支书处处从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利益出发的广阔胸襟。
作者在表现女主人公这种新思想、新风尚时,是通过家庭关系来表现的。这种写法,不仅写出了女支书的崇高思想品质,也写出了新型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脉脉温情上,而是建立在革命的原则上。女主人公正因为爱丈夫,因此对丈夫的非社会主义思想毫不容情;而夫妻间的矛盾冲突,非但没有损伤他们的关系,相反地,使他们的感情更深厚了一步,提高到新的思想水平上。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行为,是“我”一夜间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的。尽管作品中连女支书的姓名都没提,但作者通过这一夜却反映了女支书战斗的日日夜夜,通过一个无名女支书的革命行动,表现了成千上万解放了的农村妇女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巨大力量。


第6版()
专栏:

一个革命接班人的成长
——读《白云之歌》
北京灯市口女十二中教师 成志伟
短篇小说《白云之歌》的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革命知识青年的鲜明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她在实践斗争中锻炼成长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气象工作者与天奋斗、与地奋斗的崇高革命精神。
白云是上海气象学校的毕业生。一个刚走出实验室、娇弱文静的小姑娘,能在乌兰布赫沙漠里扎根成长吗?我们不能不对此怀有疑虑。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读者又不能不否定了原先的想法。白云姑娘并不是经不起风暴的江南乳燕,而是一只能在乌兰布赫上空翱翔的真正的雄鹰。
白云姑娘顽强的性格是在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当白云跟随着查干阿古尔在晨冷如三九、午热如三伏的沙漠中行进时,她挺起胸脯唱起了《娘子军连歌》。在寒风中露天宿营的晚上,查干阿古尔为了让她思想上有个准备,大讲“风的故乡”的厉害时,她却噗的一声笑了。这段精采的描写,使我们感觉到,白云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娇气软弱。
是的,要在这“风的故乡”观察气象,需要有“用针扎去不眨眼,石头打来不流泪”的硬功夫;而刚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白云很难适应这种环境。她站在观测台上,站都站不稳,两眼扑簌簌直淌眼泪,不得不暂时去做不出门的勤杂工作。然而,困难并没有把她吓倒,反而增长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她自觉地刻苦地锻炼自己。在外面飞沙走石、风力达六级以上的情况下,迎着狂风暴雨练眼力,尽管眼泪满面,仍毫不动摇地仰望远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苦练,她开始能在黄沙滚滚的烟雾中看清空中的云状、云速了。随着白云姑娘对天空的白云观察得越来越清楚,查干阿古尔对白云姑娘的精神面貌也观察得越来越清楚了。为了进一步展现白云的性格,小说安排了一些动人的情节:白云在断粮的危急关头,毅然独自横涉百里黄沙、代替查干阿古尔到公社报信;在途上救醒了昏迷在沙窝子里的老洪;以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去扶被大风刮断的天线杆……通过这一系列严峻的考验,白云姑娘敢于在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自觉地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挑重担子的精神世界,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小说生动地告诉我们,白云所以能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就在于她有强烈的自觉革命的要求,有气象站长查干阿古尔的为世界革命而工作的崇高思想的教育和影响,有她的父亲白平书记的嘱咐和期望。白云这个革命干部的女儿,作为一颗“革命的良种”,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终于在沙漠里生根开花了。
白云的成长过程告诉我们,要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就必须听党和毛主席的话,象白云那样,自觉地到三大革命运动的暴风雨中去锻炼自己。向革命前辈和工农群众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培养革命思想和增长革命才干。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小说里,作为革命的老一辈,蒙古族气象站长查干阿古尔这个形象也写得较好。这个昔日农奴的儿子,过去在战场上是冲锋陷阵的勇士;今天,在社会主义的气象战线上,仍是一名无畏的尖兵。他不仅懂得这气象工作也“是在做世界革命的工作”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懂得培养革命接班人的责任。尽管开始对白云有所怀疑,但他内心多么希望白云快些成长为在风雨中驰骋的雄鹰!查干阿古尔是乌兰布赫上空最先翱翔的雄鹰。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的革命青年也象雄鹰一般,在沙漠上空展翅飞腾起来了。
《白云之歌》塑造了白云这样一个革命接班人的鲜明形象,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深信,在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将会有无数象白云那样的青年人,在斗争中茁壮成长,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接班人。


第6版()
专栏:

编者的话
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开幕了。广大群众热烈地欢迎这次会议的召开,纷纷来稿评论新人新作,本报今天选登了一部分来稿,今后将继续发表群众的评论。
工农兵和各方面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的评论,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这支群众评论队伍组织起来,把他们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是值得重视的一件工作。本报在组织群众评论方面,过去做得很差,现在还只是开始,希望广大读者积极支持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