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劳动积累是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好途径
鲁经文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它总结了山东省临沂地区和黄县下丁家大队等地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主要依靠劳动积累,扩大农业再生产的经验。尽管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进行探讨,但是,作者面向农村,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把广大农民群众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阐述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这是改进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来,山东省广大农村,也同全国各地农村一样,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陆续进行了大量的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创造着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当中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社、队和地区,如黄县下丁家大队和整个临沂地区,他们经过八、九年的艰苦奋战,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自然面貌,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水”、“土”条件,使粮食产量得以大幅度地稳定增长,林、牧、副业等多种经营迅速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这些社、队和地区的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都是在没有投入很多资金的情况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的精神,主要依靠集体经济的劳动积累搞起来的。

所谓劳动积累,指的就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在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本建设中由投入的活劳动所直接形成的那部分积累。
投入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劳动,并不创造可供社员分配和消费的东西,而是为集体经济创造这样那样的固定资产,如水库、渠道、梯田等等,用来扩大农业再生产。因此,它与资金积累同样地是集体经济的公共积累。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不是通过分配从集体经济的总收入中提取出来的,不表现在资金的形态上,而是一部分劳动直接用来专门创造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它又与资金积累有区别,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共积累,即劳动积累。
依靠劳动积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也就是要在不断挖掘劳动潜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投入当年生产以外的那部分劳动资源,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白地消失,而是把它积极地用在基本建设方面,使之凝结在土地当中,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作用。
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劳动积累,这是由于它本身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首先,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特别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集体所有,保证了可以全面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了在个体农民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分割、零散和狭小的界限,能够统一的合理安排生产和基本建设的用地,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能够大规模的实行山、水、田综合治理。
其次,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体化,劳动也必然集体化。集体经济的劳动积累,实际上也就是集体劳动的积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劳动潜力,合理地把劳动力组织起来,把劳动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和利用起来,实行劳动分工,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活干。这样就可以既满足当年生产所需要的用工,搞好当年生产,又有多余的劳动力去从事农田基本建设,大搞劳动积累。
再次,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群众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也是大搞劳动积累的极其重要的条件。自从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随着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人民群众大学毛主席著作运动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地提高了。他们更加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贫下中农更是如此。贫下中农在旧社会既然受尽了被压迫、被剥削的穷困之苦,又饱尝了自然界给他们的旱涝灾害之苦。在阶级斗争中,他们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在生产斗争中,他们仍然是党的依靠力量。他们在改变自然面貌,改善生产条件的斗争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

劳动积累体现着“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农业中的具体贯彻。它对于迅速发展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异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它是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充分发挥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依靠广大社员群众的革命干劲,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改造自然,改变生产条件,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可靠途径。大家知道,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是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没有一个比较稳产高产的农业,要支援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没有可靠的保证。而进行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基本建设,正是为稳产高产农田奠定物质基础。
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是几亿农民的大事业,国家支援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依靠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力量,发挥广大社员群众的革命干劲,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当前就一般来讲,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生产水平还不算高,资金积累也不多,而工业暂时也不能普遍的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技术装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斗争,主要还是依靠社员群众的双手和双肩,大搞劳动积累。
它是培植多种经营资源,发展林、牧、副、渔各业,迅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扩大资金积累的重要手段。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开展多种经营,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更重要的还在于培植和开发资源。这是因为,当前可供人民公社利用的山岭、资源还是有限的,而且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人民公社为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创造条件。人民公社又有许多可供培植资源的条件。如自然的河滩、水库、塘坝,以及路边、渠道等等。只要把这些条件统统利用起来,就可以全面发展林、牧、副、渔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资源,要靠广大社员群众的辛勤劳动去创造和培植,要靠劳动积累。
它是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逐年的劳动积累,所形成的水库、塘坝、渠道、建筑物、山林、果树等固定资产不断增加,因而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再生产的规模也日益扩大,集体经济各单位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也逐步加强起来。
它将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为重工业开辟广阔的市场。一方面,依靠劳动积累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使集体经济的生产和收入迅速增长,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资金积累,在资金积累的基础上可以逐步购置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实行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另一方面,由于改善了土地的状况,兴修了水利,就便于在土地上利用各种耕作和排灌的机械,以及更有效地施用化学肥料等等。

怎样才能搞好劳动积累,依靠社员的双手,多、快、好、省地进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呢?
第一,在不断挖掘劳动潜力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劳力,保证生产与基本建设双方用工的需要。从迅速改变自然条件的要求出发,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力求向基本建设中多投入一些劳动,即多搞一些劳动积累。但是,这不等于说可以忽视当年的生产,把劳动积累搞得越多越好。投入生产的劳动直接决定着当年农业和林、牧、副业等生产的水平和收入的水平。这不仅关系到社员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的多少以及集体经济资金积累的多少。这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在劳动的安排上一般应当优先满足生产用工(包括农业和多种经营用工)的需要,同时在此前提下再把尽可能多的劳动投入基本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与建设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不断挖掘劳动潜力。只要一方面不断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在劳逸结合的条件下动员和组织社员向集体经济中投入更多的劳动,另方面通过加强劳动管理和技术改革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劳动,那就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与基本建设双方用工的需要。至于生产和基本建设用工比例以多少为适宜,则必须根据各个地区、各个社、队的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安排。
生产与基本建设这两方面的劳动安排,不仅要在全年的用工量上保持适当的比例,而且要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相适应,在具体时间上合理地掌握。一般说来,本着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大忙大搞的精神来进行基本建设,是适宜的。
第二,制定一个既积极而又可靠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基本建设,扩大劳动积累。在基本建设中投入的大量劳动,能不能够收到多、快、好、省的效果,要看这些劳动的运用是否得当。这个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既积极而又可靠的规划。
在规划中,应当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抓住解决旱涝灾害,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关键,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的方向和工程项目,并且根据人力、物力资源的状况分期分批地进行。
工程项目的确定,应当力求见效快,有利于生产和收入的逐年增长,因此一般应该以小型的、当年受益的工程为主。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较大型的带有关键性的工程设施,以达根治之目的。
第三,在劳动组织形式上采取群众性突击和专业队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群众性突击要在冬春农闲期间和麦秋季的农事间隙进行,所搞的主要是农田建设和水利建设中用工量很大的土方工程。没有群众性突击,就不能充分利用农闲期间的巨大的劳动潜力,不能展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
专业队所搞的主要是一些基本建设中的石方工程。如水利建筑物的修建和石料的开采等。这些工程有一定的技术性,并且和田间作物的生长没有冲突,适于固定专人,常年作业。如果没有专业队,就会发生工程不能及时配套或达不到规格质量要求这样一些问题。此外,专业队还要为群众性突击作一些准备工作和工程的扫尾工作。
专业队的人员是从生产中常年抽调出来的,在规模上必须适宜。人数过少不能适应建设的需要,人数过多又会影响生产。
第四,充分发挥大队一级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必要的协作。
在目前阶段上,农村人民公社是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各生产队范围内的劳力和土地是由生产队自己掌握的。而在基本建设方面,为了实行山、水、田的综合治理,又必须超出生产队的范围,在更大的面积上进行统一规划,并在统一领导下施工。这就要求在现有的体制下充分发挥大队一级的组织和领导的作用。
在大队范围内,各生产队土地上的小型农田建设工程,凡是一个生产队自己的力量能够办得到的,可以由各生产队自己去搞,但是必须按照大队的统一规划和大队所提出的规格质量要求进行。至于那些涉及整个大队或几个生产队共同受益的水利工程,以及需要集中大量劳力成片、成岭进行建设的较大规模的农田工程,就要由大队直接组织各生产队之间的协作。
协作能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往往一个单位办不到或办不好的事情,一经协作就办好了。应当注意的是,在协作中一方面要提倡发扬共产主义的风格,另方面又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妥善处理受益和负担的关系以及相互换工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各单位进行协作的积极性,以利于建设的进行。
第五,在社员个人分配收入中,妥善处理基本建设用工的报酬问题。投入基本建设的劳动既然不创造可供分配的收入,而是为集体经济直接创造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因此,从原则上来说,这部分用工应当与生产用工分别计算,不把它计入参加分配的总工日中,而且应有部分的义务工按比例地分摊在有劳动能力的社员身上,或者部分地由公积金来支付报酬。
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看来,凡是基本建设搞得好的社、队,他们投入这一方面的劳动在总用工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如果全部作为义务工,将不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而要用公积金来支付报酬,一般又没有那么多的公积金。这样,经过实践中的摸索,许多社、队最后还是采用了基本建设用工与生产用工一样参加收入分配的办法。
第六,以自力更生的精神解决基本建设所需的资金,为劳动积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实行劳动积累主要是依靠社员的双手来搞建设,但是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水泥、炸药等物料。当然,国家会在物资供应上给予支援,但是不可能也不应当指望国家的无偿援助,而要由集体经济依靠自己的力量,筹集资金。
在目前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还不很高的情况下,由农业本身所提供的资金积累是不多的。为了增加资金积累,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
搞好劳动积累,最重要的是突出政治。首先,要有一个依靠自己的双手勤俭创业、自力更生的思想,树立“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这是搞好劳动积累的根本关键。
其次,严格地贯彻党的阶级路线,这又是搞好劳动积累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保证。
最后,为了大力突出政治,并且在此前提下作好各方面的经济工作,顺利地实行和不断扩大劳动积累,归根到底,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的作用。
(原载《文史哲》一九六五年第五期,本报有删节)


第5版()
专栏:

略论人民公社的积累和消费
承里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是由社员群众所创造,并归社员群众所有,在积累和消费的问题上,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使两者互相促进,推动集体生产迅速发展。
但是,积累和消费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用途,在可分配的农业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积累部分多了,影响消费;消费部分多了,影响积累。这就是矛盾,它反映着社员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在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显得更突出一些。
积累和消费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还有互相促进的一面。因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它代表着社员群众的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扩大积累,发展生产,可以为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创造物质前提。消费是社员群众生活之必需,它代表着社员群众的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增加消费,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可以为进一步发展生产,为积累提供更大的可能。因此,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用全面的辩证观点看问题,绝不能用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看问题,把两者对立起来,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应当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既保证积累的稳步增长,又保证社员消费水平的适当提高,把社员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扩大公共积累,不断地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加速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分配中,应当解决的几个关系问题
毛泽东同志说过:“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按照这个指示办事,才能正确解决人民公社的积累和消费的矛盾,合理安排两者的比例。
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首先要确定一个消费界限。这个界限的依据应当是:在一般生产队,在生产和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当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消费水平,不低于上个年度,或略高于上个年度,使绝大多数社员的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余社员的收入也不致减少,尽可能使社员群众从增加生产中增加个人收入。
但是,在具体分配的过程中,消费部分的增长应当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应当是:在生产和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消费部分的增长既要不低于或略高于上个年度的水平,又要低于当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但积累的增长速度应当快于消费的增长速度。
由于客观情况的千差万别,在不同的社队、不同的年度、不同的地区,情况都不一样。因此,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还需要在实际分配工作中,解决若干具体的关系问题。例如:
需要和可能的关系。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广大社员既迫切要求增加积累,发展生产,又迫切要求增加消费,改善生活。但是,每年创造的可分配价值还不多,不可能充分满足积累和消费的需要。因此,要正确认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合理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需要是处理积累和消费问题的出发点,可能是处理积累和消费问题的依据。如果只考虑需要,不考虑可能,需要失去客观依据,就会落空。相反,只考虑可能,片面照顾一方面的需要,忽视另一方面的需要,也是错误的。
增产速度快和慢的关系。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农林牧副渔业的构成不同,生产增长速度和收入水平也不同。在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队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总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可以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积累,较少地用于消费。相反,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总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可以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消费,较少地用于积累。
劳动强度大和小的关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目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农业的增产,常常与加大劳动强度分不开。因此,在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增产因素。如果农业生产的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它条件不变,可以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积累,较少地用于消费。相反,如果农业生产的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来自增加活劳动的消耗,应当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消费,较少地用于积累。
原消费水平高和低的关系。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社队的群众消费水平也不同。如果原来群众的消费水平较高,其它条件不变,可以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积累,较少地用于消费。相反,如果原来的消费水平较低,可以把农业内部增加的总收入较多地用于消费,较少地用于积累,逐步改善群众生活。
丰年和歉年的关系。由于目前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同一地区同一社队,在不同的年度内,农业生产收入的差别也很大。因此,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应当根据不同的年度,分别对待。歉收的年份,应当尽可能保证社员的最低生活需要,适当减少积累,或暂时不积累。相反,丰收的年份,应当尽可能多增加一些积累。但是,丰收年份增加积累,也不是无限度增加,而是应当在不影响社员消费水平合理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积累,应当保证增产增收。
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在一个生产队,一年收成的好坏,对于其后若干年份,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丰收的年份,为下一年或下几年提供了有利条件;歉收的年份,也会为下年留下不利条件。因此,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既要看当年的经济条件,也要看过去的经济条件。如果过去几年连续增产,社员的消费水平已有相当提高,积累的比重可以大一些,消费的比重可以适当小些。相反,如果过去一年或几年受灾减产,可以适当减少积累的比重,加大消费的比重,尽量满足社员群众消费的需要。
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不仅应当看到过去,还应当看到未来。因为,在一个生产队,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的更新,老弱耕畜的调剂,一般不是年年都有,即使年年都有,数量也有多有少。因而需要多的年份,要依靠需要少的年份积累,需要少的年份,要为需要多的年份做准备。同时,有些较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常常要靠几年的积累,才能兴办起来。因此,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应当站得高,看得远,既要考虑当前的生产需要,又要考虑长远的需要,根据收入情况,在不影响社员消费水平合理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增加一些积累,为以后扩大再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总之,确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瞻前顾后,全面安排,不能割断联系,孤立地看问题,只看当年,不看过去和未来。
影响积累和消费的几个主要因素
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还要在经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处理好影响积累和消费的一些主要因素,才能更好地解决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首先,农业总收入的增长,是增加积累和消费的源泉。农村人民公社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应当认真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扩大收入来源。这是增加积累和消费的根本途径。
其次,精打细算,降低生产费用。在生产队的总扣留中,公积金、公益金、农业税和管理费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而生产费却不够固定。因而生产队总扣留比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费用的多少。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精打细算,合理地节约开支,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降低生产费用,就能增加可分配的纯收入,为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创造条件。
再次,合理分配和使用积累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方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一般地说,目前在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下,提留的积累的数量是不多的。如果使用不当,甚至浪费掉,不仅不能有效地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还会影响社员群众提留积累的积极性。
合理地分配与使用积累资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建设开支。凡是不应当办的坚决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一律不办;应当办的也要在非生产性建设服从生产性建设的原则下,精打细算,把费用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内,以便把有限的积累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加速生产发展。
最后,合理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为了保证农业增产,有计划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扩大农业再生产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进行农业基本建设,也要根据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进行,同时要注意不妨碍当年增产和增加社员收入。在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时候,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轻重缓急,分批分期地进行,做到长远建设与当前增产相结合。
政治挂帅,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坚持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是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可靠保证。
我们知道,在分配问题上,经常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农民,特别是富裕农民,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顾个人不顾集体,主张多分配少积累,甚至主张分光吃光。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时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社员群众认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认清分光吃光思想对发展生产,巩固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性,从而克服只顾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在不影响社员消费水平合理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增加一些积累,以便扩大再生产,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加速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要坚决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因为贫农和下中农是社会主义道路和集体经济的积极拥护者,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正确贯彻党的分配政策,合理解决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队在制订分配方案,处理收益分配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都应当经过贫农和下中农充分讨论和酝酿,才能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做好收益分配工作。


第5版()
专栏:学术文化动态

面向农村,研究农村经济
《经济研究》编辑部举行座谈会
《经济研究》杂志编辑部最近邀请了一部分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座谈经济理论研究工作如何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问题。
头脑里要有五亿农民
经济理论工作者要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首先要充分认识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经济上看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要从政治上看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农民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农民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在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中,农村工作又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经济问题的思想。
大家谈到,目前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同时,也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去,进行调查研究。农村是经济理论工作者活动的广阔天地,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头脑里要经常想着五亿农民。
全心全意地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经济理论工作者要能切实为农民服务,就需要了解农民,熟悉农民,懂得农民。
近几年来,有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贫农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向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作坚决斗争,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改造主观世界。
与会的部分同志根据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体会,认为参加这个运动,对于培养和增强工农阶级感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熟悉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都有重大意义。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进行自我改造的大好时机。我们必须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姿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去。当然这不是说要把经济研究工作任务忘掉。其实,参加实际斗争,同贫下中农一道商量,解决他们关心的运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可以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并积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经验和资料,汲取许多在书本上无法汲取的知识,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不完全的知识变成完全的知识,真正学会用毛泽东思想来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
几点建议
与会的一些同志,提出了几点经济理论研究工作面向农村的具体建议:(一)在农村建立劳动和研究基点。(二)对大寨式的大队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从理论上总结他们的经验。(三)经济理论工作者同农村工作部门的同志结合,共同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四)经济理论刊物今后应当加强农村经济理论问题的宣传。(五)经济理论工作者还应当用一定时间,从事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写一些适合于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知识青年阅读的经济学读物。 (中杰)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举行座谈会
最近,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部分同志,就经济理论工作为五亿农民服务的问题,举行了座谈。
大家谈到,经济理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所创造,就必须紧密地结合实际,不断总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使之条理化,上升为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农村中的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是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加过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志,都以亲身的经历,列举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农村中阶级斗争的特点、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关系、经营管理、农业机械化、多种经营、农业生产中的比学赶帮超运动,以及各行各业如何有成效地支援农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说明在我国农村中的三大革命运动中,已经创造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且这些经验和问题都迫切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概括。
目前,在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经院式研究方法。大家认为,改进经济理论经院式研究方法的前提,是改造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才能得到改造。面向农村、深入实际,与贫下中农结合,为五亿农民服务,正是改进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根本途径。 (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