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宣传先进思想 传授具体方法
沈阳部队推广张道路等节煤烧火法
三个月来,有的单位炊事用煤比过去少一半左右
新华社沈阳二十三日电 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积极推广张道路等同志创造的节煤烧火法,三个月来,有的单位炊事用煤已比过去节约一半左右。
张道路等同志创造的节煤烧火法一出现,就引起了沈阳部队各级领导的重视。沈阳部队负责人为推广这种节煤烧火法,专门对部队作了指示。后勤部门也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广。接着,许多部队的领导干部深入伙房,和炊事员一起研究学习这个烧火法。沈阳部队后勤领导机关和各部队都举办了短期训练班,培养了一千多名会使用这种烧火法的骨干。许多部队由领导干部或业务干部同骨干组成指导小组,到连队巡回辅导,使张道路等同志创造的节煤烧火法,由点到面,在炊事班逐个落实,并且互相观摩,互相促进,展开一个节约煤炭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在推广这一烧火法的过程中,许多单位都是突出政治,先推广张道路等同志“身在灶旁,胸怀祖国”的先进思想,再传授具体烧火方法。遇到问题,大家就带着问题活学毛主席著作,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某部给养员陈星云,开始用这个烧火法烧开水没成功,有些灰心,学习毛主席著作后,增强了信心,终于摸到了新烧火法的规律,节省了煤炭。某部通信营营部,用新烧火法烧饭,每天每人平均耗煤量由一斤降到六两,有人感到差不多了。副营长组织炊事员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不断革命思想,又使每天每人平均耗煤量由六两降到了三两多。
现在,张道路等同志创造的节煤烧火法,在沈阳部队中越来越受欢迎。不仅集体食堂推广了这一烧火法,有的家属做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第3版()
专栏:

伙房里的革命精神
——记张道路等同志创造节煤烧火法的经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某部三连炊事班张道路等同志,最近在首都举行了一次他们创造的节煤烧火法的精采表演。监烧的同志,称好二斤木柴,十斤煤和十一斤炉灰后,只见张道路在打扫干净的炉篦子上,垫上一层炉灰,引燃木柴,小心地添上一两铲和着少量水的炉灰和煤,炉膛里便燃起了熊熊烈火。张道路聚精会神地观察火势,间或用小铁铲铲上一些炉灰,放上一些煤,送入炉膛,将煤和炉灰均匀地撒在炉膛里,火苗呼呼直窜,紧舔着锅底烧。当炉膛里有的地方炉灰积得较厚,堵塞了底风时,张道路既不捅,也不勾,只轻轻地用炉钩向上顶一顶,火势又上来了。不久,锅里的一百五十斤冷水开了,三连炊事班另外两名炊事员,从锅里取出了开水,又放上了用六十五斤面粉做成的馒头。馒头蒸熟了,又做了一汤两菜,原先称好的二斤木柴全部烧完,十一斤炉灰剩下半斤,十斤煤也还剩二斤六两,平均每斤粮耗煤一两一钱四。这一成绩使参观表演的人赞不绝口。大家都说,这只用了一般烧火法的十三分之一的煤,真是过硬!
这一先进的节煤烧火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去年三月间,入伍半年的张道路调到了三连炊事班。班长分配他烧火。开始,他认为烧火工作太单调,自己是初中毕业生,成天和烧煤铲子打交道,没啥出息,思想上有些波动。这时,正好炊事班在积极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实践论》等文章,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展改吹风机灶为双眼回风灶的活动。他们高度发扬了不怕苦、不畏难的作风;有时刻苦研究试验到深夜十一二点,十五天里反复修改炉膛十九次,终于成功地改成了双眼回风灶,不仅取消了吹风机,节省了大量电力;而且还使烧煤由原来每人每天二斤多下降为一斤左右。这使张道路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想,炊事工作不简单啊,要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革命的心,还真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呢!他下定决心:为革命操好烧煤铲子,在烧煤铲子上闹革命。
新灶改好以后,炊事班又多次学习丰福生“伙房里的辩证法”,改进了炊事工作方法,做一顿饭的时间由原来三个多小时,缩短到一个多小时。这样,不仅炊事员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耗煤量也由每天每人一斤左右下降到七两。
这时,炊事班里有人产生了“差不多”的思想。他们说,已经接近先进水平了,再节约也是一两半钱的,油水不大了。为了继续推动大家不断革命,炊事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和军委有关勤俭节约的指示,展开了大讨论。有的说:“我们虽然接近了先进水平,但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这表明还有潜力可挖。”有的说:“滴水成河,粒谷成箩,每天每人节约一两半钱,一个连队一天就是一二十斤,一年就是七八千斤,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要有这种一两半钱的精神。”他们在灶前写上了“节约用煤,支援国家,身在灶旁,心想全国”十六个大字。他们还用铁丝作了个小筛子,从炉灰里把煤核筛出来再烧。张道路在烧火的时候,也作到了勤看火,勤添煤,少添煤;添煤时作到了开炉门快,加煤快,关炉门快。经过一个多月,每天每人耗煤量下降到四两八钱。
还能不能再节约呢?张道路带着这个问题又一次学习了《实践论》,进一步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继续试验,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摸索出一条节约煤炭的新途径。一天,他想到家乡烧无烟煤时都掺入了不少黄土,烧烟煤是不是也可以掺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班长,班长叫他和另一名炊事员孙成祥一块儿试验。他俩从很远的地方抬回一筐黄泥,但试验一次接一次都失败了,不是没有节约煤,就是憋死了火。孙成祥半信半疑地说:“搞革新咱们行吗?”张道路说:“行,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啥事都能办成。”他和全班认真总结了各次失败的经验,副班长于连勤还到回族饭馆请教,知道黄土和烟煤都是粘性物质,它们拌和在一起,阻断空气流通。张道路受到很大启发,便在煤里掺入了一些锯末。结果,耗煤量是下降了,但锯末易燃烧,不好控制火力大小;而且,锯末不是到处都有,烧起来也不合算。怎么办?有一次,张道路看到白色的炉灰泼上水以后,变成了黑色,这表明炉灰里还含有炭,含有炭就一定可以烧。他又试验着把炉灰和煤掺在一起烧,果然能节省煤。在烧的过程中,他还细心探索煤燃烧的规律。添进一铲煤和炉灰以后,便认真观察火势,他发现,燃烧过程中发热量最高时并不是出现了熊熊火苗的时候,而是变成红白色的时候。这一发现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添煤时机。他还摸索出用小铲将炉灰和煤送入炉膛以后,均匀地抛撒开来,可以让所有的煤和炉灰很快就能得到充分燃烧。后来,他又根据团后勤干部传来的有的单位用炉灰封火的办法,进行试验,并且摸索出先压一层炉灰,再压一层煤,又压一层炉灰的封火办法,改变了每次封火用七八斤煤的状况。
经过这样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张道路和班里同志终于在他们使用的双眼回风灶上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节煤烧火方法。今年一至十月份,全班使用这套烧火法为全连做饭菜,平均每天每人耗煤量(包括培养新手)仅为三两五钱三。
张道路,这个贫农家庭出身的二十三岁的战士,就这样同班里其他同志一起,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平凡的炊事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炊事班和张道路分别荣立了三等功,出席了沈阳部队直属机关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班同志在军事训练上也获得了优秀成绩。
新华社记者 沈勤 康家林
(附图片)
张道路在向人们介绍“双眼回风灶”用煤和炉灰掺烧的新方法
新华社记者 代纪明摄


第3版()
专栏:

河北大学东校学生食堂改革烧火法
每月烧煤从四十多吨减少到四吨
本报讯 天津市河北大学东校学生食堂炊事人员、管理人员树立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革命的思想,不用省劲费煤的硬气锅炉,创造出省煤适用的新型吹风灶——“河大”灶,平均每一斤粮由过去烧一斤半煤降低到一两半。过去,这个食堂平均每月烧四十多吨煤,现在只用四吨左右煤就够了。
去年三月,天津市工厂企业、机关、学校食堂开展了群众性节煤运动。这时有人嫌硬气锅炉烧煤太多,提出改用吹风灶,炊事人员的阻力很大。党支部就组织炊事人员和管理人员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经过学习讨论,炊事人员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他们说:“做饭是为革命,节约煤也是为革命,我们不能只图个人省劲,把阶级兄弟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煤白白浪费掉。”于是他们盘起了吹风灶,平均每一斤粮由过去烧一斤多煤很快的降到四两。
为了做到不浪费一两煤,炊事员们经常围着炉灶转,研究改进吹风灶的砌造方法。有时刚开完早饭,炉火还通红,他们就扒灶再砌,经过中午做饭试验不行,晚上扒开灶再改,一天改进三次。就这样,前后经过十多次改进,终于创造出省煤适用的密炉条二带一式的新型吹风灶。这种炉灶的特点是在两个灶眼中间夹着一个温锅灶,炉膛低,煤篦密,不漏煤碴,火苗又旺又均匀,又省煤又省电,而且还可以烧各种低质煤。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们研究出小铲添煤、勤添、少添、添匀和合理使用强力吹风等一套先进操作方法,保证了火苗又旺,又均匀。他们还建立了烧火工岗位责任制、烧火工和负责做饭的炊事人员互相联系,以及取煤过磅、记录、盘存、考核和交接班等一整套严格管理制度。这样一来,饭菜质量提高了,煤耗量也降低了。
河北大学东校学生食堂一年多来,每一斤粮的耗煤量经常保持在一两半左右。从去年三月到今年十月,他们已经为国家节省了五百一十多吨煤,节约食堂经费一万三千九百多元。


第3版()
专栏:资料

张道路等同志的节煤烧火法要点
一、生火时先在炉篦子上垫上一层炉灰(垫的厚薄可视外界风力和炉灶抽风力的大小确定),以防漏煤,还可控制风量,少用引火柴。
二、操作特点是勤、快、活,具体操作是:(1)煤和炉灰掺烧。根据需火的缓急、煤的质量、炉灰含炭多少、底火情况和外界风力大小,灵活掺烧,一般情况下,煤与炉灰的比例是一比一或一比一点五。(2)烧火时要做到二勤(勤看火、勤添煤)三快(开炉门快、添煤快、关炉门快),使之烟白、火白、灰白。(3)添煤要看好时机。刚添完煤时,火是黑红色,是可燃体挥发分在燃烧;火转成红白色,是固定炭在燃烧,是火力最强的时候。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加煤,否则都会燃烧不充分。当火转成蓝白色,火苗又很低的时候,这是添煤的时机。添煤必须少添、勤添、匀添、动作快,不能烧赖火,不能烧空火。(4)用顶火的办法代替钩火、捅火。过去用钩火和捅火排除炉渣,容易漏煤和产生局部大量通风,烧半边锅,破坏底火。用顶的办法就克服了这些缺点。但顶火应尽量少顶,初烧火的同志顶火时,要做到顶轻不顶重,顶浅不顶深,顶黑不顶红。(5)及时救火。当锅底出现烧半边锅的时候,要及时进行移火抢救。其方法是在灭火处逐渐地加少量的纯煤,或轻轻地将底火厚处的煤向灭火处移动,使之迅速蔓延。移火抢救做得快,就可以缩短做饭的时间,节省烧煤。
三、压火:在底火旺的时候,压火先压一层炉灰,然后再压煤。若底火不旺,可先压一层煤,再压炉灰和煤。
四、炊事员们要紧密协作,灶上、灶下,做饭、烧火相互配合,工序紧密衔接,做到“火不等饭菜,饭菜不等火”。 (新华社稿)
(附图片)
张道路等同志使用的“双眼回风灶”示意图
说明
1、本灶适于烧有烟煤。
2、图纸是按口径一百厘米锅绘制的,其他口径锅的灶膛尺寸,可参考本图酌情增减。
3、斜烟道内应抹光。
4、二至三个月维修一次灶膛。
5、尺寸单位:厘米。


第3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会议“搬家”
两个月前的一天,天津印染公司六十一岁的副经理赵伦伯,参加完纺织工业局支援抗旱斗争的紧急会议,没有回公司召集基层单位开会布置任务,而是骑着自行车,赶到基层单位,分片布置任务。既及时,又节省了基层干部很多时间。基层单位对赵经理替基层着想、为基层服务的精神感到满意。
《天津日报》发表短文说:这种事情虽然不大,但上级机关设身处地替基层着想的精神,却值得发扬。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个方法问题,其实是个革命热情、革命精神、革命锐气的问题。我们做革命工作,有了革命热情,就会朝气勃勃;有了革命精神,就能不断创新;有了革命锐气,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是实现革命化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就不太困难了。
一提到革命热情、革命精神、革命锐气,有人就会联想到延长工作时间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时间,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确实是很宝贵的。但是,人怎么掌握和利用时间,却有很大的学问。用革命的态度、革命的方法去利用时间,一天就能做几天、几十天的事;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尽管你不怕辛苦地“连轴转”,几天也只能办一天的事。赵伦伯同志把会议搬了一下“家”,节省了基层干部很多时间。乍看起来,是一个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改进,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革命热情,是无法做到的。
“挑毛病会”开得好
南湖渠砖瓦厂二车间维修组的同志,在创造真空吸坯机的过程中,曾经失败过许多次,每次失败,总听到一些风凉话。开始,他们不耐烦,甚至发过火。后来,在厂长帮助下,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不含糊,让人家挑毛病,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他们请厂部为他们召开了两次“挑毛病会”,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果,使得真空吸坯机日益完整,终于成功。
《北京日报》就这事发表短评说,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待自己正在搞的技术革新,要这样;对待别人的意见也要这样。我们正在搞的技术革新项目,在搞成之前,有成功的地方,一定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已经搞成之后,也还会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别的同志针对这些缺点提出一些意见,是很自然的事。同时,技术革新项目是新生事物,有些同志一时不能认识它,理解它,对它产生疑虑,也是必然会有的。别人提的意见,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打气儿的,有拔气门芯的;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善意挑毛病的,有恶意挑剔的。对于这些意见,也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有错误态度的人,要帮助他端正认识;对那种善意的但不正确的意见,要耐心解释;对一切好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善于吸收,不能一概不听。
既然工作上存在着这些矛盾,就要正视它,揭露它,有意识地促进矛盾的斗争,推动工作的发展。召开“挑毛病会”,倾听周围的同志对革新项目的意见,就是把矛盾拿到桌面上来的一种好方法。
打破“分”的束缚
成都地质学院学生朱应涛,对老师照着书上讲的某个结论有不同的看法。当时老师不同意他的意见。考试时候,他正好抽着有关这方面的试题。他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讲解去答题,可能得五分;按照自己的看法答,可能得两三分。但他想到,要为人民学到真本领,而不是要表面的五分,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论点。结果老师们经过研究一致同意评为优秀成绩。
《中国青年报》就这个事例,发表短评说:一个学生学习得如何,要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考试只是在校时期对学生学习进行考察的一种办法。考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知识质量。但是,有的同学过分地看重分数,为了追求好分数,在学习上不是抓住重点,加以消化,深入学习,而是猜测老师在课堂上会提什么问题,考试会出什么问题。为了追求分数,课堂上一字不漏地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又一字不漏地写出来,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五分有什么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一点用也没有。追求这样的五分,累死人,也害死人。
我们是为革命而学习,不是为分数而学习,注重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知识的真正掌握。如果分数能代表知识水平,那末好分数是可喜的;如果不能代表知识水平,就把它丢开。应该象朱应涛那样,对分数问题有个正确的看法,大胆、主动地去学。把精力集中在培养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食而不化是吸收不了营养的。


第3版()
专栏:

辽宁新建两座人造漆片厂投入生产
新建工厂,用植物做原料,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质量同进口漆片相似
新华社沈阳电 辽宁省新建的两座人造漆片厂最近正式投入生产。
这两座工厂分别设在本溪和营口两地,年产漆片一千吨。
漆片是一种广泛用于制造日用家具、机械模型、电器绝缘器材、印刷胶板、塑料印花板和皮革等等的高级涂料,同时也是制造特种工艺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
过去,我国大部分使用一种进口漆片,叫虫胶。这种漆片是用昆虫吐液加工而成的,我国南方也能生产,但数量很少,不能满足需要。新建的人造漆片厂,是用植物做原料,加工方法很简单,成本低,质量同进口漆片相似。


第3版()
专栏:

安徽大型现代化化肥厂正式投产
这座化肥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全套设备都是国产
新华社合肥电 新建的大型现代化安徽化肥厂已在最近正式投入生产。
这座化肥厂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全套设备都是国产的。
设计这座大型化肥厂的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曾经组织“三结合”班子,深入现场反复研究修改设计,力争好中求省,为国家节约了基建投资。
安徽化肥厂的建设者们突出政治,以毛泽东思想指导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革新技术六百多项,使工程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季度,工程质量很好。
全国有一百多家工厂支援了这座化肥厂的建设。


第3版()
专栏:

新型爱克斯光机
小型 上山下乡方便
哈尔滨市医疗器械厂正在成批生产适合农村需要的一种携带式小型爱克斯光射线机。这种小型爱克斯光射线机只有三十多斤重,很便于上山下乡的医疗队携带。
这种小型爱克斯光射线机带有变压器,可以在不同电压的地区使用。它设有防震装置,携带这种机器上高山、走平川,骡驮、马拉,稍有震动或颠簸,对机器都不会有什么损伤。
上山下乡的医疗队有了这种设备,可以就地为农民进行透视检查,不用再让他们进城了。
手提式 便于巡回医疗
沈阳市医疗器械修配厂最近制成一种轻便的手提式爱克斯光射线机,为农村巡回医疗队提供了一种方便的诊断装备。
这种手提式爱克斯光射线机只有两台普通收音机那么大,重十九公斤,既可以用手提,还可以用人背。它的机头支架可以拆卸和升降,使用方便。它能透视,也能照象,拍摄的照片清晰。
目前,我国生产的爱克斯光射线机多半是大中型的,有的几吨重,也有的几百公斤重,只适合城市大中型医院使用,农村巡回医疗队无法携带。沈阳市医疗器械修配厂职工听到农村巡回医疗队迫切需要一种能随身携带的小型爱克斯光射线机,就决心试制这种新产品。
这个只有二十八个人的小工厂,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既没有工程师,又没有精密设备,过去只能修理一些医疗器械。在试制小型爱克斯光射线机时,职工们发扬革命精神,坚持几十次反复试验,终于成功。
中型 适合县级医院综合诊断
一种适于县级医院使用能够进行断层摄影的中型综合诊断爱克斯光射线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断层摄影就是把人体内任何一层的影象拍摄下来,为医务工作者正确判断疾病提供依据。过去国内生产的同型号爱克斯光射线机一般不能做断层摄影。一些县级医院和小医院遇有需要作断层摄影检查的病人,就不得不转送大医院去诊断。这种新的中型综合诊断爱克斯光射线机,既能进行断层摄影,又能做一般的透视、普通摄影、胃肠摄影、滤线器摄影等。有关部门的技术专家鉴定后认为,这种爱克斯光射线机的性能良好,可以充分满足县级或中小型医院一机多用的要求。
(据新华社讯)
(附图片)
沈阳制成适合流动医疗队和农村医院用的手提式爱克斯光机。这是工人在试验它的性能。 姜可运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