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改定额
包头钢铁公司动力检修厂 王维章
每月一次的生产会刚刚开上,就把个会议室变成了大烘炉。每个人的发言都象炉火一样热,铁锤一样响。每一次会议过后,车间里的生产热潮就涨一层。这样的会怎么能不热火呢?
现在大家正针对定额工时发表着各自的见解。这个讲完那个讲,没有一刻断弦。正在红火,忽听有人慢慢地说:“咱来谈谈意见。”听声音,人们就知道是孟师傅。
孟师傅刚一开口,调度员老王就偷偷笑了。孟师傅要说什么,他心里全明白。
孟师傅是钳工三组的组长。两个月前,钳工三组还是全车间头号的硬班子,是先进小组,可现在情况却起了变化。公司好多新厂投入了生产,孟师傅组里的尖子都支援出去了,只剩下他的两个老徒弟是顶岗位的茬子,其它六名全是从外组调来后改行的,对钳工这行还都一窍不通。为了照顾钳工三组的特殊情况,调度员老王在估工时给他们减去了百分之三十的任务量。为这个,孟师傅不知找过他多少遍,可总没能够解决。
这次开会,孟师傅可不再让了,又正经八板地提起这件事来。孟师傅说:“两个月前,咱小组扛先进红旗,谁都觉着美气;现在呀,谁都觉着别扭!这叫哪号的先进啦?!”孟师傅停了停,又掰着指头算开了细账:“咱小组有利条件也不少嘛。单说这人员吧,多数是后改行的,都各有一门手艺。小伙子们说得好:‘行道多,门道多,什么活,都能摸!’用着气焊咱自己来,用着卷线咱自己来,这不就叫‘一专多能’吗?哈!人的因素第一,就冲这一着,咱小组的任务也应该只多不少!再说,小伙子们脑瓜好使着呢,一点就灵!保险用不了几天,都能成为当当响的干活能手。老王,给咱把定额改过来吧!你听听咱们小组的决心:‘老的不服老,小的不服小,坚决练出硬本领,迎接生产新高潮!’”
众人越听越有理,调度员老王也越听越对弦儿,大家不由点了点头。孟师傅一看,有门儿!赶忙就递过工作票来。
定额一改,小伙子们都乐开了。
孟师傅把工作票一扬,大声说:“先别乐,任务揽过来了,得怎么干啦,小伙子们?”
“练硬功呗!”“对!下步就得这么走!”
从这以后,孟师傅教徒弟更热心了,小伙子们学技术更用劲了。
每天早晨,太阳还没起床,孟傅师就领着小伙子们来到车间,抄起家什,这里练锉刀,那里练榔头;一会小刘喊一声:“孟师傅”。一会小张喊一声:“孟师傅”。把个孟师傅忙得团团转,这里看看,那里瞅瞅,片刻不闲。
下班后,孟师傅的家便成了业余学校。墙上挂镜子的地方,挂上了小黑板;三屜桌不够用,柜子呀,箱子呀,就都成了学生们的课桌。孟师傅饭碗一推就拿起粉笔,挺费劲儿地写呀,画呀,小伙子们都听得入迷了!
就这样,没出一个月,一般活儿,小伙子们都能拿得起,放得下了。看到小伙子们都顶事了,孟师傅高兴得抿嘴直乐。
这时节,小伙子们又不满足了,都说现在的定额不够劲儿,老是催孟师傅去要任务、改定额。
孟师傅不答茬,还是干他的活,有时对着一堆铁块子、齿轮什么的出神。小伙子们催急了,他才一字一顿地说:
“看看你们的头上,汗冒得还少吗?”小伙子们抹着头上的汗水,都哈哈笑了。孟师傅又接着说:“劲儿用得够瞧了!要是再加定额,你们那嫩胳膊嫩腿可就受不了啦!”
听到这里,小伙子们都急了:“师傅,你别把咱们看扁了。”
看小伙子们急得那个样,孟师傅笑了:“哈!咱们的定额是要增加的,要不还叫什么迎接生产高潮呀?不过,增加定额,可不能光出力气不动心劲,党委不是号召咱们:向技术革新要质量,向技术革新要产量吗?咱们大家动动脑子,找找窍门,到那时,咱们再要求改定额,也理直气壮哇!”一席话,说得大家直拍大腿。
小伙子们的脑瓜就是好使,经孟师傅一点,没出五天,就提出了十三项革新方案。大家坐在一起研究了一气,挑出一项顶要紧的,齐心合力地就干开了。
哈!这一天,孟师傅甭提多乐了!从上班到现在,半头晌了,嘴就没闭上过。他为啥这么乐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小组的革新项目:铆钉机搞成了。因为这一项革新,定额一下子就增加了百分之十五。另一个使他高兴的原因是:他一清早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机械加工厂的钳工燕华,就是他支援出去的尖子徒弟,搞出了一台套扣机。对咱钳工来讲,这套扣机该多有用啊!要是咱们也有那么一台,往后套扣就不用扳着板牙,一下一下,慢慢腾腾地费那个牛劲了。他一边想,一边独自嘿嘿地笑。徒弟小刘好纳闷,追着孟师傅问了好几句:“你乐啥呀”,他才听见,便笑哈哈地说:“你那师兄燕华哟,真有出息!又找出新窍门喽!中午咱们到他那儿去,好好学习学习,不然可要跟不上趟了!”小刘一听就咋唬开了:“又有门子喽!又有门子喽!”
中午,把饭扒拉完,一行九人就往机械加工厂奔。调度员老王一看这阵势,一打听情由,笑的眼镜都在鼻梁子上跳起来了,一边笑,一边朝孟师傅他们去的方向喊:
“老孟!你这个老先进,可真能找窍门!”喊完了,又自言自语着:“我得准备好定额账本;这队人马一回来,准又得缠着我给他们改定额了!”


第6版()
专栏:

送“炭”和取“宝”
谢逸
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到农村去了。他们爬山涉水,不顾日晒雨淋,将文艺给农民送上门去。在那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找到了数不尽的“知音”。
有些农村,由于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农民们一年四季,甚至大半辈子,都看不到听不到戏曲和歌舞。如今,不用他们远行,在树脚下,在场地上,却有戏可看,有歌可听了,这对广大农民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
敢于不避艰苦,下乡上山为农民送“炭”,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仅只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除了送“炭”之外,还应取“宝”。广阔的农村天地,不但是文艺工作者用“武”之地,而且处处埋藏着光闪闪的文艺宝矿,又是文艺工作者取“宝”之地。如果只“送”不“取”,身入宝山,空手而回,以后将无新“炭”可送。乐于送“炭”的人,应当又是善于取“宝”的人。只有不断地取“宝”,才可以更好地送“炭”,两者不可偏废。
所谓取“宝”,一是向农民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忠心耿耿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学习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以改造自己的思想,做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者;二是从农民生活中吸取新鲜养料:农民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唯有跳进这个源泉里去,观察和研究一切人和事,才可以更集中更典型地创造出英雄形象,教育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三是听取农民的宝贵意见:农民不但是文艺的“知音”人,而且是个中的“行家”,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常常是中肯而贴切的,听农民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表演会有极大的帮助。许多戏曲和歌舞,经过农民的不断指点,千锤百炼,就放出了奇花异彩。
但不论送“炭”还是取“宝”,都要在思想感情上来一个转变:喜农民之所喜,乐农民之所乐。文艺是教育群众的武器,也是联系群众的工具,既要演农民所需要演的内容,又要采取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思想、感情、内容、形式,都要同农民群众对得上板眼;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感情的变化。思想感情同农民群众合拍了,内容、形式才有可能合板合眼起来,做到一板一眼,丝丝入扣。这样,不但可以走好第一步——“雪中送炭”,给农民送去越来越有热力的“炭”,而且,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走好第二步——“锦上添花”,给农民送去越来越鲜艳的文艺花朵。


第6版()
专栏:

七律五首
读陈毅副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谈话有感
王力

豪言壮语最强音,
道出神州六亿心。
主义环球瞻北斗,
政权新国有南针。
声波远撼摩天厦,
心瓣遥呈椰树林。
努目低眉分敌我,
妖魔诅咒友朋钦。

友谊千年绵亘长,
野心何事学强梁!
两条道路由君择,
九万平方是我疆。
有礼当知仍有节,
能柔应识亦能刚。
只轮匹马前车鉴,
黩武从无好下场。

生财自诩兴家早,
作态相怜创业难。
若不因人肠辘辘,
何由使汝面团团!
泥涂此日翻身起,
云路他年刮目看。
世道沧桑应记取,
嗟来莫漫舍三餐。

激情翘首望南天,
如此英雄如此坚!
赤帜迎风招义烈,
红河汲水洗腥羶。
亡秦岂止存三户,
反帝长宜站一边。
行见铁蹄清扫尽,
凯歌万里净烽烟。

怒吼共工触不周,
国魂叱咤唤神州。
焚心久积填膺愤,
刺背深铭刻骨仇。
红日一轮驱雾夜,
青松六亿斗霜秋。
长蛇封豕终灰烬,
树帜昆仑最上头。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摘

并肩前进
山海关工务段养路工 李福
对手挂钩赛进行得正火热。
王振元小组一路领先;张荣文小组在后面紧紧猛赶。竞赛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到月末工区评比,张荣文小组比王振元小组线路质量总是稍差一点。
今年四月中旬,张荣文小组线路质量有了显著上升。同时,又派出代表向王振元小组下了挑战书,决心在下月赶过去。这就给王振元组将了一军。
这份挑战书,激起王振元小组强烈反应。有的说:别看他们吵吵的凶,可咱们一直是先进组,想追上咱们可不象吃馅饼那样容易;咱们线路底子好,他们原来就差,就是咱们不使劲,也够他们赶一气的。大家这种种议论,引起了组长王振元的注意,他提醒大家说:“咱们可不能背上先进的包袱不往前走啊!张荣文组最近安设支撑和清理辙叉的质量都很好,咱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老工人王玉荣也接着说:“对啊!咱们也得想个办法,把道岔横向移动的毛病治治。”于是,大家就针对这个问题闹起了革新。
快到月末了,张荣文小组维修道岔竟出了问题,左算右算差一组道岔做不出来。大家正在集中力量消灭“空掉板”,抽不出人来,有人提出,道岔做不出来求人支援吧。可组长张荣文不同意。他说,王振元组人力也不太足,不能给人家增加额外负担。
没想到正在大家议论的时候,王振元带领全组人员来了。王振元说:“老张,听说你们劳力有点问题,我们来帮助你们做点;你们的任务,就是我们的任务;你们完不成,就等于我们完不成。”他这话一说,张荣文小组的人,心里热呼呼的,干劲也更猛了,这组道岔顺利完成了。这时两组的竞赛,增加了新的内容,不只是比指标、比成绩,还补充了比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的风格。
现在他们两组的竞赛,还在深入地进行着。
〔选自《锦铁消息》〕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摘

螺钉小教育大
第一汽车制造厂青年工人 张云令
一天中午,我急急忙忙上食堂吃饭,忽然,脚下被什么东西垫了一下,险些滑倒,一看,原来是一个小螺钉,我上去一脚就踢飞了,可巧,正好打在王师傅身上,我微微一笑,飞跑而去。
下午上班不久,设备发生了故障,经机修检查,发现开关少了个螺钉,设备失灵。正在这时,王师傅从一个小铁箱里拿出那个被我踢飞的螺钉,当时我愣了一下,立刻变得面红耳赤,王师傅这种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螺钉问题,而是工人阶级思想的光辉。这种光辉,映进我的心里,使我永远不能忘记。我要永远向这位艰苦朴素、勤恳劳动的老师傅学习。这件事也使我深深地知道:一颗小螺钉在一台机器上是很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也是一个小小的螺钉,我要努力工作和学习,不断地用毛主席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才能保证作个永不生锈的螺钉。
〔选自《汽车工人》〕


第6版()
专栏:厂矿报刊文摘

安全生产有功人
哈尔滨三棵树车站技术员 于光
清晨,客车喷云吐雾开出站,货车轰轰??要开进来,调车场上捣站机哞哞叫着来回跑。……
这时,休班的值班员老王,随着一帮人来到车站值班员室,要参观值班员吕仁同志制做的进路信号表示器的试验。老王急着参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三棵树站进路多,列车不断出入,一不注意,信号错了就容易出事。他想:如果老吕这回真的搞成进路信号表示器那该多好呀!另一个原因,是在老吕做试验的时候,他曾半真半假地说过,老吕要能整成了,就用不着工程师那些人了。事隔一月,真的搞成了。老王怎么能不急着来看看呢!
试验在进行着,外面道岔一开通,表示器立刻显示出绿色信号。线路变化情况,值班员坐在台子上,真是了如指掌。参观的人们,都为这台表示器能够保证安全接发列车而高兴。老王当然感触更大。他轻轻地走到老吕跟前,激动地说:“老吕,我祝贺你,你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吕仁到拉古车站参观学习的时候,看到人家创造的“信号表示器”,对保证安全作用很大。他想:“我们站北咽喉区有好几条平行进路,每天接发列车不断,几年来曾经因为错了接发车命令,没少出事,要是也搞个类似这样的表示器,不也可以保证安全了吗?”他参观回来,把这个想法向党支部汇报了。支部书记很支持他,并且跟他说:“做任何一件事情总要遇到许多困难的,你是共产党员,一定要依靠群众,克服困难,把表示器制做出来。”
此后,多少个宁静的夜晚,他总是想呀、画呀、做呀,弄出个草图就请大家提意见,电路弄不好,他就到电务工区请教师傅们协助。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劳动,他终于战胜了技术、材料种种困难,把“进路信号显示器”制做成功了。
〔选自《前进列车》〕


第6版()
专栏:

我们心中的太阳
(套色木刻)
广禄 克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