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众志成城
——东北防护林带建设经过和经验
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这块大平原上,营造起一条我国最大的农田防护林带。
今天,这条防护林带营造的怎样?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今年夏季,记者从林带最北端的黑龙江省甘南县起,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旱海”的吉林省白城地区到林带最南端的辽宁省新民等县,作了一次访问。在这块南北长一千六百里,东西宽五六百里的广大平原上,已逐步营造起三百多万亩农田防护林。完成的造林面积占设计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另外还造了一部分固沙林、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等。这些林带开始保护着两千多万亩耕地和数十万亩草原。在这些地区,今天农村和农业生产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里的广大农民庆幸他们开始做大自然的主人。他们称林带“是农业的卫士,是农田的保育员”。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一九五○年七月,党和政府为领导东北西部地区人民改变自然条件,战胜风沙干旱灾害,派出大批工作队和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面对农民宣传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重要意义,一面开始规划和设计农田防护林带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一九五一年秋季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在最初几年里,营造防护林的成绩很大,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当时因为机械搬用外国经验,如规定林带、林网的走向都是直线的,主副林带交织形成的网眼都是规规正正,成方成格的。凡林带林网经过的地方,逢山过山,逢河越河,逢村跨村,逢地穿地;把耕地切成一截截、一块块,长垄变短垄,大块变小块,方形地变成斜角地,不仅过多占用耕地,还给耕作带来许多不便。对这种做法,许多人思想不通,甚至个别地方发生白天造林,晚上毁林的现象。
党和政府发觉了这个问题,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总结了几年来营造林带工作的经验,认识到不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机械地搬用外国经验,好心也办不出好事来。在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了一次全面复查设计,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改变了原设计的不合理部分,纠正了形式主义。去年,这里提出要在三、五年时间内,全部恢复和改造东北西部农田防护林的要求,在规划设计上更进一步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辽宁省台安县就是执行这个方针比较好的一个具体例子。今年上半年,省地县三级的干部、技术人员,深入这个县的六个公社,和当地群众一道,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全面规划和设计了林带林网。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固有的地形地物,如河边、沟沿、道旁、地边、荒格子造林,使农田防护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三者结合起来了,既适用又少占耕地。当年参加过原林带勘测设计工作、这次又参加台安县现场设计的林业技术人员石清泉,以生动的事实,向记者把前后两种设计方法作了比较。他说:“以前我们搞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林网设计,只要插上标杆,取条直线,就算完成任务;这次经过现场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规划设计,处处考虑农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生产需要和科学要求,跟基层干部、社员一起,一条林带一条林带地规划设计,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地形地物,农民非常满意。”这次在台安县六个公社规划设计的结果,三网(防护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只占用耕地面积百分之二点一,而过去仅农田防护林网一项就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五左右。
自力更生培育苗木
“巧妇难做无米饭”,没有苗木造不起林。苗木哪里来?是依靠国家还是依靠群众?这里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在最初的几年里,这里需要的苗木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是由国营苗圃供应的。造林季节一到,成捆成束的苗木,用火车、汽车、马车、手推车,从苗圃长途运往各造林地点。当时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苗木缺乏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国营苗圃培育出的树苗数量和品种有限,不能根据造林需要和因地制宜供应;二是长途运送苗木,不仅多占用劳动力,多花运费,增加造林成本,而且在运输中经过风吹日晒,使不少苗木受到损伤,降低造林成活率。一九五三年春天,黑龙江省的肇州县从几百里外的泰来县运进四十多万株苗木,走了二十多天,大部分苗木快要枯干了,造林后成活率只达到百分之十。吉林省的乾安县有些公社,过去一度依靠外单位供应树苗,因为品种单一,营造起的农田防护林,大约有百分之六十是榆树。近几年榆树虫害(金花虫)严重,常在春天把树叶吃光,林带起不到防风作用。现在这个县正大力补栽杨树,克服了因树种单一带来的坏处。
“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干部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伟大的群众性事业,不能主要依赖国家,必须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没有苗木,就发动群众就地解决。
在既无经验,又无设备的情况下,这里的农民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苗圃。没有引水灌溉条件,干部、社员挑水浇;不会育苗,就边学边干;缺工具大家带,缺粪肥大家凑。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公社十三大队六十七岁的贫农社员王献林,本应享受“五保”待遇了,可是他自愿给生产大队办了二亩三分苗圃,培育杨、榆树苗,侍弄管理非常精心。他说:“我育这些树苗栽成树长大了,歇荫乘凉都没有我的份了,可是我得为共产主义建设,为子孙后代着想啊!”现在,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广大地区内,群众性的办苗圃育树苗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了。据辽宁、黑龙江两省统计,社队办的苗圃有一万七千多个,育苗面积近二十万亩。由于群众自己育苗,需要栽什么树就育什么苗,什么时候造林,就什么时候起苗,做到随挖苗,随选苗,随造林,苗木少受风吹日晒,保证了苗木质量;同时,群众自己育苗,更体会到苗木来之不易,增强了珍惜苗木和爱林护林自觉性,因而植树成活率一般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许多事例说明,凡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苗木的地方,就造得多,造得快,造得好,造得省。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公社福兴段大队,除开始造林由国家苗圃供应五万株苗木外,全部由自己办苗圃解决。十年来,在只有两棵树的基础上,已经造林两千六百六十三亩,八十八万二千多棵,平均每人有树四百四十四棵,达到了户户有树,队队有林,基本上形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和其他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随着苗木问题的解决,造林面积越来越扩大,怎样多快好省地使风沙地区的农田逐步实现林网化?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总结了多年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善于把毛主席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思想,运用到造林工作中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许守信,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体会。在一九五四年以前,乾安县是采取分兵把口、遍地开花的造林方法,结果是领导力量、技术力量跟不上,树苗平均分摊,供应不足,造林质量不高;有些地方出现了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的现象。他们总结了这段造林经验,感到这是在同大自然打消耗战。于是,他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缩短了造林战线,先选择三个公社,集中力量干,只用了三四年时间,这三个公社原定造林任务就全部完成了,林木复蔽率由解放初期的百分之零点一四,增加到现在的百分之三点五六,起到了防风固沙增产保收作用。社员们看到造林好处多,信心大了,造林积极性也更高了。从一九六二年这个县又在西部选择三个公社开始打第二批造林歼灭战,造林进度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好。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营造农田防护林,现在已经成为这里广泛采用的造林方法了。每个省都确定了领导重视、基础比较好、迫切需要造林的几个县作为重点,一个县也层层有重点,一个村一个村地造,造一片成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这不仅使重点造林县、社、队,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显著的造林效果,起到了防风固沙增产保收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单位又成为各地活的样板,起到示范作用。乾安县的大师公社大师大队,肇州县的双发公社双发大队,扶余县的伯都公社农林大队,彰武县兴隆山公社赵家大队等等,都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比较好的典型。各地都以这些单位为追赶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从一九六四年开始,肇州县就制定规划,分期分批地追赶造林标兵——双发大队,去年就有占全县百分之二十七的大队赶上了双发。这对激发群众造林积极性,尽快实现林网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怎样打好造林工作的歼灭战呢?这里根据毛主席不打无准备的仗的思想,采取长准备、短突击的办法。就是进行长时间的、周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利用春秋两季的农忙空隙时间,在几天时间内把造林任务突击完成,解决农林之间争劳力的矛盾。
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在林带、林网保护下,大片大片农田产量增加了;可是,紧靠林带林网两侧的小面积农田因“胁地”而减产。它反映了农田防护林营造起来后,新出现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又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据黑龙江省西部十一个市县计算,受林带保护的农田为一百八十万亩,每亩平均增产十八斤,总计增产三千二百四十万斤左右,而现在林带“胁地”面积约有十万亩,以平均减产百分之六十计算,总计减产六百万斤,增产减产相抵,纯增产量是二千六百四十万斤,利大于害。因此,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胁地”减产问题,夸大它的危害程度。但是,也不能因为增产大于减产,而忽略了“胁地”问题。
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吉林省扶余县伯都公社农林大队社员田富,远在一九五二年造林后不久,就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林带两侧采取挖沟切断树根的办法,解决了“胁地”减产问题。最初几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后这件事被县委发现了,派林业技术干部总结了他的经验,先在全公社推广,然后在全县推广。目前,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一些重点造林县,大都实行了挖沟切侧根,解决林带“胁地”减产问题。有的地方从造林开始就在林带两侧挖了沟,既可以及早防止树根延伸“胁地”,又可以避免车压和牲畜糟蹋幼林。在地多劳动力少的地方,为减少挖沟的用工量,还创造了用拖拉机带大犁挖沟,拖拉机带刀片切树根的办法,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效果很好,为今后广泛采用机械开沟切根作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里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大都是杨、榆等速生树种,寿命只有三、四十年。为使现有林带在衰退以前,能有新林带生长起来,接替旧林带发挥作用,许多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重点县、社、队,组织了由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参加的科学试验研究小组,已经开始进行林带更新试验。目前,不少地方正在进行林带行间种树更新,林带外造林更新等经验,都有了初步收获。此外,有些地方还引进了许多新的树种,进行小区试验,试验成功后,今后就可以营造多树种的林带了。
这里广大群众正以不断革命精神,解决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出现的新问题,以便让防护林带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本报记者 康伟中 孙修纯 马启智


第3版()
专栏:

发展果树生产也要办样板田
我国中部地区建成大片水果生产基地
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人员下场下乡蹲点,找到了解决椰子、剑麻等作物高产稳产问题的办法
新华社郑州八日电 近两年来,一批果树科学技术工作者深入我国中部农村,同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相结合,广泛建立果树样板田,推动了这个地区果树生产的发展。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东、北京四省、市和安徽、江苏、湖北、四川四省的北部,以及甘肃、宁夏、山西、河北四省区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有漫长的黄河故道和起伏不平的山地。在这里发展果树生产不仅不与粮棉争地,而且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促进粮棉增产。为此,解放以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来,党和国家在领导和大力扶持这里的人民积极恢复和发展原有果树生产的同时,还在这一带新建了大片的果园。在黄河故道地区,仅千亩以上和万亩以上的大型国营及社、队经营的园艺场,就新建了八十多个,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河灌区、贺兰山下,以及安徽省淮河以南等地区,都出现了不少新成长起来的果林。现在,这些新栽的果树,多半已经开始结果或大量结果。这里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以苹果、葡萄、梨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水果生产更快地发展,从去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和中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农业科学研究单位、果树生产领导部门,都先后抽出半数以上的果树技术人员,分别前往沙区、平原和山区,同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相结合,建立果树样板田二百五十多处。今年绝大部分样板田内的果树都获得了丰收。据接近收摘完毕的三十九处样板田统计,今年的果品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二点六倍。在样板田的示范、带动下,今年中部地区各省(区)、市的水果产区都对果园加强了管理,水果普遍获得了丰收。
果树工作者深入农村,同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相结合建立样板田,有力地促进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农民技术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同时,果树工作者下到农村后,还总结了群众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科学知识。
前不久,中国园艺学会在郑州召开了我国中部地区果树幼树样板田工作座谈会,有关地区的代表在会上总结、交流了办果树样板田的经验,研究了进一步办好样板田等问题。
据新华社广州七日电 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一批研究人员,下场、下乡蹲点的收获很大。他们向群众学了不少经验,为解决一些热带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找到了途径。
这个研究所设在我国热带作物主要产区海南岛。去年,这个研究所开展了学大庆、学大寨的活动,积极学习毛主席著作,促进了研究人员的思想革命化。研究人员纷纷下场、下乡蹲点,参加劳动,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从实践中探索解决当前热带作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他们学到了不少生产中的实际知识,找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过去,在海南岛西庆农场蹲点的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热带作物的稳产高产和防止养份亏缺病问题时,曾查遍了一九二一年以来的国外有关文献,但都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后来,副研究员黄宗道、助理研究员萧敬平和其他研究人员,同农场工人一道劳动,拜工人为师,帮助他们总结经验。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总结出先进工人邓尧、车森隆等的既能高产稳产又能防止营养亏缺病的一套经验,初步解决了他们长期研究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这套来自实际的先进经验已经推广开来,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个研究所有的研究人员过去一直认为老椰园不能大幅度增产,要增产必须进行椰园更新,而他们提出来的椰园更新的办法,却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去年到椰子集中产地——文昌县东郊公社建华山大队蹲点的科学研究人员,丢掉了过去想的一套,认真向农民请教,结果,就从农民那里找到了简便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开园”,即:把杂草灌木砍下,烧成灰当作肥料施于树下,并进行松土。采用这个办法,老椰园不需更新,在三五年内就能成倍增产。
这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工农群众相结合,通过生产劳动共同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还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认识趋于全面。过去这个研究所的科学技术人员研究影响剑麻增产的叶斑病,只是从营养诊断来探索发生叶斑病的内因,忽视从栽培管理方面研究防止发病的办法,搞了几年也没有搞出个结果。去年他们在湛江专区国营东方红农场和干部、工人一道办起剑麻样板田,观察到剑麻本身生长茁壮了就能抗病、增产。现在,他们改变了原来脱离当前生产的单项研究,实行了管理、收割、保养相结合的综合研究。


第3版()
专栏:

痛歼美国飞贼的祖国之鹰
——记英雄飞行员张运宝
五日,广西地区上空一场紧张的空中战斗胜利结束了。四架入侵的美国飞贼,一架中弹累累,拖着浓烟烈火,栽了下来,另外三架,拼命加速,狼狈逃窜。我英雄的战鹰,满怀胜利的喜悦,对准跑道降落下来。
这时,平静的机场立刻沸腾起来。指挥员、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蜂拥奔向为首降落的一架银鹰,挥舞双手欢呼:“打得好啊!打得痛快!”有的说:“祝贺你,张运宝,你真不愧是我们的‘虎子’!”
“虎子”,是飞行员张运宝学飞行以来,大家针对他那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性格赠予他的称号。就是他,在这次空战中,第一个狠狠地咬住了美国飞贼,准准地用一串炮弹,把敌机揍了个倒栽葱。
现在,面对着战友们的欢呼,这位空中虎将倒有些腼腆起来。他连连说:“我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胜利属于党和毛主席,属于祖国和我们大家。我们有了毛泽东思想,什么样的飞贼都能打它个稀烂!”
张运宝同美国侵略强盗较量,这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朝鲜前线。那时,贫农出身的张运宝还只有十几岁,刚刚参加人民解放军不久。他一听到美国鬼子在我们新生的祖国大门口燃起战火,疯狂烧杀朝鲜人民,并妄图把战火引向中国,马上想起了被日本侵略军打得死去活来的父亲,想起了惨死在帝国主义刺刀下的大哥,并想起解放前祖国同胞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者任意蹂躏的种种苦情,毅然报名参加了志愿军。不过那时他还不会飞,只是在陆军部队当通讯员。就在这个岗位上,他英勇无畏地奔驰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同战友们一起狠狠地给美国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同美国侵略者较量,他就是胜利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年轻的张运宝产生了学飞行的愿望。他亲眼看到美国飞贼毁灭了朝鲜的许多城市和村庄,杀害了他敬爱的指导员和亲密的战友。他立誓要驾起战鹰,狠狠惩罚美国飞贼。
学飞行,对于文化水平很低的张运宝来说,困难实在不少。但这些困难比起张运宝一心要保卫祖国蓝天的凌云壮志来,又算得什么呢?张运宝说得好:“立下愚公志,不怕飞不起!”在航校里,教师讲理论课,他开始有许多地方听不懂,记不下来,就在课后找教员询问。一次不懂问两次,两次不懂问三次,直到弄懂了才罢休。为了摸熟飞机里的大量仪表和电钮的作用,他在盛暑的日子里,坐进酷热的机舱,闭着眼睛,边摸边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大汗淋淋,也不休息。要离开教员的带飞放单飞了,教员问张运宝:“敢飞吗?”张运宝挺胸回答:“我就是学飞来的,怎么不敢!不能单飞,怎能打击空中强盗!”
就这样,张运宝在同班学员中,第一个放了单飞,一连几个起落,一次比一次飞得好。同志们热烈地祝贺他陆地上的“虎子”,成了空中的猛将,他兴奋地说,是党给我插上了双翅,我一定要为党的事业战斗一辈子。不管什么飞贼,胆敢闯进祖国神圣领空,我都要打它个稀烂。
为了这个目的,张运宝在进入飞行部队以后,又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劳动。在驻守祖国边疆的日日夜夜里,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关于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论述,时刻准备腾空作战。他把毛主席的这段语录:“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写在本子上,经常学习,牢记心里。为了在空中作战时能先发现敌人,他白天黑夜刻苦锻炼目力。他做了许多小飞机模型,放在几十个不同距离的位置上,每天站在那里先近后远,先大后小地仔细观察。夜晚,他又一个人站在旷野里,一眼不眨地默数天上的星星。每当别的同志起飞和降落时,他就站在停机坪上,目送着飞机远去,渐渐地消失在云层中,又从高空云层中找到麻雀般大的飞机,盯住它,目迎它归来。就这样,一天,两天,成年累月坚持练,练目力,练射击,他终于练就了一双“千里眼”和高超的飞行技术与射击本领。
五日中午,当美国飞贼一窜入我广西地区上空,他和战友们立即象脱弦的利箭,满怀怒火,直飞战区。在极短时间里,透过云雾,狠狠地咬住了敌机,用一串串复仇的炮弹,把敌机打得一头栽了下去。战后,他极其兴奋地和战友们总结了作战经验,斗志昂扬,准备再战。他说:“对付美国强盗就是要狠狠地打。我们伟大祖国的神圣领空是决不允许美国飞贼侵犯的!”
新华社记者 冯应龙


第3版()
专栏:

四川江苏江西积极扩种绿肥
据新华社成都八日电 四川各地积极扩大绿肥作物苕子种植面积。目前,温江、绵阳专区苕子播种面积已接近二百万亩,早播苕子已经出土两寸多。川北、川南各地正在陆续播种。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过去没有种过苕子或种得很少的丘陵地区和山区的社队,今年都有计划地扩种或试种苕子。苕子种植面积最大的温江专区,今年的苕田绝大部分都认真贯彻了开沟排水、用磷肥作底肥和用根瘤菌下种。许多地方还从上到下层层建立苕子样板田,指导大面积生产。
目前,各地正加强早播苕田的管理。
新华社南京八日电 江苏各地积极扩种越冬绿肥作物,为明年夏播准备肥料。徐州、淮阴、盐城和扬州等专区目前已经播种的越冬绿肥作物,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百多万亩。
江苏各地广大干部、社员把扩种越冬绿肥作物,作为争取粮棉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过去没有种植绿肥作物习惯的淮北地区,目前已种越冬绿肥作物一百多万亩,比去年增加了八十万亩。南部水稻地区,今年绿肥作物播种面积,一般将占到明年水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沿海棉区今年进一步推广在麦田里间种绿肥作物的方法,为明年棉花准备肥料。
据新华社南昌五日电 江西各地扩大绿肥作物播种面积,为明年农业增产准备肥料。
这个省去年实种绿肥作物一千八百万亩,一般亩产鲜草三千斤左右,高的达五六千斤。广大农民从实践中认识到,发展绿肥是扩大水稻肥源、促进早稻增产的一个好办法,因此,今年进一步扩大播种面积。到九月下旬,全省各地已播种红花草子一百二十多万亩,苕子二十多万亩。
各地还积极推广绿肥高产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播种质量,争取明年绿肥高产。


第3版()
专栏:

实行半农半读 为农村培育师资
浙江师范学院从城市搬到农村
贵州新建三所高等学校,培养农村师资和中医人材
新华社杭州电 浙江师范学院本学期开始从杭州搬到金华县农村上课,实行半农(工)半读。
这个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浙江省半农半读、半工半读中等学校培养师资。今年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二百多名学生,大多数是贫农下中农子女,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实行半农(工)半读。这个学校原有班级的学生,采取逐步向半农(工)半读过渡的办法,适当增加劳动时间,并将增加到半农半读、半工半读中等学校实习时间。
从培养新型师资这一要求出发,这个师范学院的教学内容也作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理论课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强调活学活用。对学生思想教育,将采取校内教育和到农村参加三大革命运动进行锻炼相结合,要求学生树立红在农村、专在农村,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业务课程的教学着重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安排,使学生确实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浙江师范学院实行半农(工)半读后,学制原则上仍为四年。但在保证完成应修课程的总学时和生产劳动时间的条件下,可以缩短年限或延长学习年限。这个学院的劳动内容以农业为主,适当参加工业劳动。
据新华社贵阳电 贵阳新建立的三所高等学校——贵阳半工半读工业师范专科学校、贵阳半农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和贵阳中医学院,最近相继开学上课。
去年以来,贵州省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发展很快,迫切需要大批师资。两所师范专科学校就是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而创办的。
贵阳中医学院是由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和有关单位合并建成的,它的任务是为广大农村培养中医人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