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面大寨式的旗帜——南滚龙沟
双手劈开陡石崖,千山万水铁肩担;
英雄有志换天地,汗水写下新诗篇。
这是人们对河北省平山县宅北公社南滚龙沟人十年改天换地的赞语。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南滚龙沟人却使山河更新,大地变样,使一个穷山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十年,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双肩,进行了巨大的建设,刷新了荒山秃岭。他们开山劈岭,平坡修田,凿泉引水,建路筑桥。这几项工程动用的石方和土方即达二十七万立方米。
十年奋战,出现了四大变:
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过去,人们觉得“山里没奔头,愁灾年,想下山”;如今,相信集体的力量能胜天,要学“愚公”,建设美好的家园。社员们热爱集体,热爱国家,坚决听党的话,跟着毛主席走,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产条件变了。过去,这里是穷山恶水,满坡乱石翻滚,“有雨满山流,无雨渴死牛”;如今,凿通了一道道的盘山渠道,建起了一块块的水平梯田,旱地变水地,沙地变良田,小块变大块,低产变高产。
生产面貌变了。过去亩产不过三百斤,每年要吃国家三四万斤粮食;最近十年来粮食产量直线上升,亩产由三百斤、五百斤、八百斤,跃到去年的一千零九斤,近七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二十二万一千斤。
生活状况变了。过去是糠菜半年粮,如今是家家有余粮。随着生产的提高,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员们的收入增加了,文化生活活跃了。
这十年的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他们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呢?
为革命治山
南滚龙沟座落在拔海五百米的深山里,全村八十七户人家,散居在十五里长的沟沟岭岭上。这里层峦叠嶂,峭壁悬崖,春迟、地寒、日照短,无霜期只有一百五十多天。土地高低不平,乱石翻滚。全大队三百二十四亩土地,分割成一千六百三十四块,大块不过一、二亩,小块不过一、二厘,平均每块不到二分,块块都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薄土梯田。每人平均只有九分多地。道路陡似楼梯,弯似羊肠。从一队到六队,要爬两道高岭,越三道深沟,送粪运柴,过去全靠肩担。
在旧社会,南滚龙沟是个穷小山庄,全村百分之七十的土地为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的贫下中农以扛活、打短工和讨饭为生。共产党来了,这里的穷人才翻了身。
合作化了,南滚龙沟人眼看左村右庄的生产生活都一天天好起来了。自己呢?穷山恶水压在头上,每年都得吃国家粮食。
穷,促使贫下中农要干,要革命。
穷,考验党支部是否坚强,是否敢于领导群众进行斗争。
一九五五年麦收后,党支部书记李全寿跟社员李凯元、李考元赶着驴驮子,下山去买粮食。通往粮站的大路上,人担驴驮,全是到粮站交售粮食的,只有他们空着驮子去购粮。社员李凯元见这情形,跳下驴来,捅一下全寿说:“咱们回去吧,怎么进粮站门?”全寿答话时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他想,我们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过去跟着党,打日本侵略者,打蒋介石,抬担架,埋地雷,对革命没落过后,如今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反倒成了国家的累赘。
恰在这年,南滚龙沟遇上了卡脖旱,大旱一个半月,庄稼旱死了一半。有些人看到秋收无望,就活动着想离开这十年九灾的穷山庄。
一天,党支部几个委员正商量治山,社员赵义找来了。
“全寿,我……下山。”赵义刚说一句话,泪就流下来。
“你,你……”全寿心里很激动:“赵义呀,咱们都是党从火坑里救出来的苦人,过去给地主扛活,讨饭,住山洞,如今党领导咱们建设社会主义,咱们要争气啊!”
送走赵义,几个支委都立起来了,大伙齐声说:“咱们扛起大旗吧!只要我们不连累国家,能给社会主义增一块砖,添一块瓦,火海敢过,刀山敢闯!”
第二天,党支部向人们提出了建设山区的建议。但是,一摆任务,许多人摇了头。有些人觉得山这么高,沟这么长,全村当时只有五十个劳力,怎么治呢?有些人认为光靠自己力量不行,要治山就得有国家支援,说“咱一无技术,二无工具,三无资金,两手攥空拳,动不了穷山恶水一根汗毛。”
党支部分析研究了这些意见。他们坚信:山是死的,人是活的,有党的领导,集体的力量,只要下苦功夫,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十年,没有扳不倒的泰山。他们誓当社会主义的新愚公,要把南滚龙沟的旧天地,改造成为子孙万代造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使群众相信人定胜天的道理,党支部一面在群众中进行思想工作,一面由干部、党员和老贫农社员组成一支治山突击队,先做出样子,为大规模治山踩出一条路来。
这年秋后,全寿带着这支突击队,每人肩上扛着一根撬棍,腰里掖着几个柿饼,到雁翎沟去打第一仗。饿了吃块柿饼,渴了喝口溪水,用木棍撬开了成千上万块大石头,垒起了一道道的谷坊坝。
一天,贫农社员阎国才累得几乎晕倒。全寿急忙扶他到一旁坐下,递给他一块柿饼。国才说:“全寿,我们都是五尺多高的大活人,干点什么混不上一碗饭吃,何必拼着命跟恶石头碰?”全寿一听,心里明白了。
休息时,全寿看着大伙一个个低着头吃柿饼,就笑着同大伙谈论起红军长征来。他问道:“红军长征那么苦,为个啥?”王志太说:“那时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为的叫咱翻身啊!”
“我们治山呢?”全寿又问。这时,几个人忽地站起来,“对!我们治山就是革命,为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家决心以红军为榜样,在这一穷二白的深山里,用双手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天地。
经过这次议论,阎国才心里有了“大天地”,以后也变成了硬汉子。
这年冬天,他们先治了雁翎沟,又治了南寺沟和草包沟。
一九五六年春天,他们又在庄西的乱石坡上选了三分“骨头地”,决心摸索出治服乱石岗地的经验。经过一个多月苦战,他们在这三分地里,起出了二十多个坟头似的卧牛石,垒起了一道十几丈长、一丈多高的大石坝,又垫起了二尺厚的土,铺上了二百担粪。接着,凿渠引水,使这块“骨头地”变成了水田。夏季,打了二百斤玉米。秋天,种上了冬麦,第二年夏天又打了一百一十斤。两季共打了三百一十斤粮食。
这不仅是粮食丰收,更重要的是人们思想上的丰收。活的事实,使人们相信了自己的力量,更多的人要求参加治山。他们说:一人一双手,加上铁锤、大镐和炸药,不愁荒山不献粮。
双手换新天
治山治水大规模展开以后,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党支部坚定地依靠群众,坚持自力更生。
为了实现旱涝保丰收,他们接受一九五五年大旱减产的教训,在治山的同时,决心在水利建设上打一个硬仗。但是,梯田都在半山腰,怎么把水引上山呢?
党支部提出:“靠双手凿盘山渠,引水上山。”这个意见,人们都同意。
一九五六年,他们决定从北滚龙沟的村口直到寺上(第三生产队)的村头,开一条四里长的盘山渠道。这道渠修成了,能浇三个生产队的梯田。
凿盘山渠,没仪器没技术,的确不易。但是南滚龙沟人凭着双手和智慧,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峭壁,炮轰,人凿,钎撬;
沟壑,绕山开,楔石楔架渡槽;
陡坡,里砌外垫,凿石洞。
但是,渠开到“蛇仙崖”,把人们难住了。这崖是有名的“鬼见愁”,崖高矗直,高七八丈,宽十来丈,手不能攀,脚不能站,象一堵楼壁,又光又滑。怎么凿通呢?党支部坚信办法是人想出来的,经过召开“诸葛亮会”,决定在“鬼见愁”半腰间,硬凿出一条渠。
人们在石壁半腰间,抡开铁锤,叮叮当当地干开了。
可是,刚刚干了五天,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当时,全村只有四根钢钎子,崖高石头硬,钎子一天凿秃几回,每天光蘸钎子钱就花十几元,钱从哪来?接着,买来的二百斤炸药也使光了。石壁呢?刚崩开个头。
这时候,有些人认为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停工,二是贷款。有些干部也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这种情况下,党支部发动群众想办法。
傍晚,人们争论开了。
有些人说:“我们动这么大工程,向国家贷点款不算份外,不然,渠开不成,还是得累赘国家。”但是,多数人不赞成这个意见,他们说:
“中国这么大,村村都搞建设,我们不能躺在国家身上,应该站在南滚龙沟,想着全中国。”
“路靠自己闯,桥靠自己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一夜之间,贫农社员李连吉、王志太等,你搬来了风箱,他找来了钢钻子,七拼八凑,安起红炉,叮叮当当地干上了。天一亮,他们就蘸出了四条钎子。
从这件事上,党支部看到了坚持自力更生,道路越走越宽;坚持自力更生,就能动员群众,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于是,提出“百人献百计”,发动大家继续想办法,克服缺炸药的困难。
一天,全寿找几个有经验的社员座谈。社员王志太说:“听说制炸药是‘一硝、二磺、三两炭’,不知这土法行不行?”当时,决定由王志太、阎兵子、李艮珠等组成制炸药小组。
几天以后,炸药制出来了。他们用自己制造的土炸药,崩通了“蛇仙崖”这条石渠,使几十亩旱地变成了水浇田。
一九五八年,党中央公布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象灯塔一样,照亮了南滚龙沟人的心。他们学总路线,想南滚龙沟,革命的雄心更大了。党支部趁热打铁,领导群众制订了建设山区的七年规划。
打这起,南滚龙沟的生产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他们鼓干劲,争上游,决心全面建设山区。这一年,他们苦战几个月,一跃变成了余粮队。从此,南滚龙沟人高举着总路线这面红旗,以自力更生为法宝,进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设,使生产面貌一年一个样。
南滚龙沟逐渐富裕起来了。穷时能坚持自力更生,富了还要不要坚持自力更生?
一九六二年,党支部领导群众开了不少会,讨论了要不要买棉籽饼肥的问题。经过议论,人们的眼界更宽了。大家都觉得发展集体生产,首先要想到国家,放眼世界,坚持自力更生,要自己动手积肥。贫农社员李三洞说:“咱南滚龙沟是老革命根据地,过去穷不移志,如今富了,更不能变色,当初为革命治山,今天为社会主义担肥。”
从此,南滚龙沟人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越来越自觉,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越来越有力量。过去不敢想的事敢想了,过去不敢办的事敢办了。修建独孔大石桥就是坚持自力更生的一个出色的事例。
一九六三年,人们决定在寺上庄西建一座大桥。这里沟深三丈七、宽十四丈多,是人们出山进山、担土运肥的必经之路。修了桥每年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但是,请来筑桥行家一看,说需要几百吨水泥,几万元钱。南滚龙沟人说:“我们凭着双手创世界,花这么多钱账出在哪儿?”
这年冬天,大桥动工了。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备料,自己施工。选出几个木匠和泥瓦匠当指导,采用砌楦的方法,大干一个冬春,用工五千八百个,动石头三千七百多立方,没用一两水泥、一根木头,硬是靠双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砌起了这座工程浩大的石桥。
南滚龙沟人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获得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在生产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认识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
南滚龙沟人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摸规律,找经验,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使土、肥、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由多灾到稳产,由低产变高产。
南滚龙沟人怀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要把穷山恶水的秘密揭开。
穷山恶水的秘密是什么?人们从历史经验中看得清清楚楚:有雨暴涝,无雨暴旱;一涝一旱,十年九灾。制服了暴涝暴旱,才能让高山低头,洪水驯服,为社会主义造福。
老贫农社员史黑丑以自己的二亩“宝贝地”为例,向党支部建议修建水平梯田。他说:“只要把坡地修建成一块块水平梯田,就等于修了无数个‘无底小水库’,小雨不出地,旱时地不干。”
人们都觉得黑丑的话有道理。大家说:“如果再把上头的大沟闸起来,上有谷坊坝拦洪,下有水平梯田保驾,不愁治不住暴涝暴旱。”
从一九五五年冬,他们开始试验。一冬一春,他们把有名的害沟跌马崖背闸起来了。在这四五里长的深沟里,筑起十多道三丈长、一丈高的大谷坊石坝。人们又在这条沟的下面,修成了一块块水平梯田。
一九五六年夏天,一连几场小雨,水没出沟,道道谷坊坝都淤下了一尺多厚的沙土。坡地的小苗旱得打蔫了,新修的梯田地里的玉米却长得楞青。人们高兴地说:“这下算牵住龙王的鼻子了。”
但是,一连几场大雨,山洪暴发,十多道谷坊坝全被冲毁了,沟口上的新修的几块梯田也淤成了一片乱石头。有些人见到这种情形,对闸沟和修建梯田又怀疑起来。可是,党支部却从失败中看到了胜利,他们从小雨水不出沟、中雨流清水的事实中得到启示,认定闸沟和修建梯田是治服暴涝暴旱的好办法。
又是一冬一春。这次坝基加深三尺,坝身加高三尺,小石头换成大石头,谷坊坝由十多道增加到二十道。
一个夏天过去了。谷坊坝经受住了几次山洪的考验。但是,在秋头上,突然下起一场大暴雨,二十道谷坊坝又冲毁了一大半。这时,原来对治山治水有怀疑的人动摇了。可是,更多的人从两次失败中更看清了一条真理:只有敢于摸老虎屁股,才能治服老虎。在社员会上,老党员康礼说:“治山跟打蒋介石一个样,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
第三次大战跌马崖背又开始了。这一次,他们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原因,采取了综合治理的办法,工程量增加一倍多,终于治服了这条害沟。到雨季,这些谷坊坝起到了缓冲山洪、拦蓄雨水、淤积沃土的作用。沟口下的年年挨冲的十几亩梯田也解除了山洪的威胁,获得了丰收。
通过总结三治跌马崖背,人们进一步得到启示:治服穷山恶水,必须综合治理。他们决定在山上刨鱼鳞坑,植树,在沟里筑坝拦洪和修建水平梯田几管齐下。
从此,南滚龙沟人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活动。
一年又一年,南滚龙沟人治了这沟治那沟,修了这坡梯田又修那坡梯田。这时,人们看到穷山恶水在开始变化了。
过去,山上雨小,沟里水大;如今,山上雨大,沟里水小。
过去,大雨山洪滚滚,又急又猛,卷沙裹石,冲田毁坝;如今,混水变成了清水,又缓又慢,冲田毁坝少见了。
过去,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如今,渗山水发生了作用,土地耐旱力增强了,在一般情况下,沟里可以细水长流。
看到这些变化,南滚龙沟人治山治水的雄心更大了。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决心大修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实现旱涝保丰收。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党支部组织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的认为:把一块一块的零碎地修成梯田,崩山运石,用工多,收益小,不合算。党支部引导社员从修梯田到建设山区,从增加收入到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从山上人的利益到山下人的利益,从目前到将来,展开讨论。有的说:“一季施工,百年受益,咱山上人富了,山下也富了。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也有的说:“咱们不能光看现在,还要看将来,看这辈,还要看下辈。”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还看到了共产主义。为了子孙万代过幸福生活,自己愿意付出艰苦奋斗的巨大代价。越议论,社员们越想得宽、看得远了。
工程量大,任务艰巨,他们就几个生产队联合起来干。为了把一块块的梯田修成“万年牢”,一分地花费一千个工也干。经过几年苦干实干,全大队拔除卧牛石一千五百多个,修建成水平梯田二百三十亩,仅石方工程就动了九万八千多立方米。修通二十七条盘山渠,全长三十四华里,使百分之七十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筑起了五百多道谷坊坝,一连闸起了十一条沟。在九个秃山头上植树造林十五万多棵。他们就是这样地顽强斗争,完成了百年大计。
旱涝保收,这只是第一步,如何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呢?南滚龙沟人又在“肥”字上大作文章。这里土质瘠薄,大都是山石风化的沙粒土,没有大量的肥料,就不能养肥土质,增产就是一句空话。
肥从哪里来?组织干部和社员们展开讨论。社员们提出:大家动起手来,利用山场,广开肥源,大量积造粗肥,这是增产的主要方法。大搞积肥很快形成了群众运动。
压绿肥,夏秋季节,干部和社员下地不空手,回家不空篓。到雨季,干部带领社员翻山越岭,割青草,打野蒿,砍荆条。
发展“三大养”,增加肥料。猪、羊、大牲畜发展很快。现在全大队平均每三亩地就有一头大牲畜,一只猪,五只羊。
大家动手,广辟肥源,每亩地施肥量由一百担增加到五百担,夏秋两季作物的土地平均每亩施肥八百担。肥增加了,沙粒土变成了黑黝黝的肥沃土。
施肥量突然增加,全靠社员肩担上山,壮劳力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用来运肥,劳动强度大,也影响其它农活。党支部发动社员讨论,决定一方面提高肥料质量,畜圈上山,另一方面修山道,改进运输工具。经过两冬两春的施工,开山修路七条,架大小石桥三座,垫平无数条沟壕。把二十里长的羊肠小道,修成了能通行独轮车的小道。从此近地运肥,由肩担改为车推,一年可以节省两千个劳动工。
南滚龙沟人在大抓土、肥、水的同时,还在改换优良品种上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经过几次试验,终于使白马牙玉米上山,获得了高产。现在已把麦茬玉米全部改换成白马牙品种。
随着粮食生产的增长,林业和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挖出“定时炸弹”
南滚龙沟的生产建设不是平静的,在生产斗争中交织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在进行重大的生产改革的时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南滚龙沟党支部,依靠贫下中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打退了阶级敌人的进攻,抵制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影响,推动了生产斗争。
一九五六年,在“蛇仙崖”开凿盘山渠的时候,几个未改造好的富农分子用封建迷信来破坏这个工程。党支部就在工地召开了社员会,当场揭穿了富农分子过去利用“蛇仙崖”来统治穷人,现在又利用“蛇仙崖”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罪行。社员们决心用事实回击富农分子的进攻。
崖高矗直,上不去人,生产队长亲自带领几个硬汉从崖顶用绳系到崖半腰,悬空作业。头一炮,先把“蛇仙之位”的供牌崩上了天。
这件事,教育了干部和贫下中农社员,他们擦亮了眼睛,提高了警惕,时刻防止富农分子的破坏活动。
这里还发生过富农分子弄虚作假破坏工程质量的事件。一九五七年,在垒地堾修建水平梯田的战斗中,党支部一再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贫下中农社员下苦功夫,保证工程质量,他们说是“修社会主义地堾”。但一个未改造好的富农分子却在暗中打下了坏主意。
一天,社员们在大队部后面的山坡上垒地堾,这个富农分子也参加了。傍晚,全寿等干部来检查他的工程质量,左看右看,表面上地堾垒得很整齐,石头也不小,可是,全寿操起铁锨,挖开一看,他没有按规定的标准砌,里头全是空的,是一道“空心”地堾。人们知道,这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一遇山洪暴发,不仅容易冲毁梯田,还会冲毁大队部的办公室。大家心想:好险啊!冲了地还不甘心,还要冲走大队部!人们当场跟这个富农分子展开了斗争。
一九六一年,全省遭受了自然灾害,在生产上遇上了暂时的困难。这时候,几个有严重资本主义思想的人,有的想多要自留地,对参加集体生产不积极。许多贫下中农社员看到这情形,纷纷向党支部反映,要求扫清这股小小的妖风。
党支部为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们引导全体社员忆苦思甜,回忆南滚龙沟靠什么由穷变富的?
过去,在旧社会里,全村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吃糠咽菜,逃荒讨饭,卖儿卖女;光逃难到山西讨饭的就有四十四户。
如今,南滚龙沟牛羊成群,家家户户有存粮,年年向国家交售余粮,几年光景,原来的茅棚草舍不见了,八十多户的小村,盖起了二百八十多间新房。
议来议去,人们说南滚龙沟是靠共产党翻的身,靠人民公社翻的身。没有共产党,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南滚龙沟的今天。经过这一场斗争,人们知道哪头甜,哪头苦,更加热爱集体,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战斗堡垒 革命英雄
南滚龙沟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所以有力量,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有一个革命的战斗堡垒——党支部,革命的干部班子,革命的英雄人民。
南滚龙沟党支部,于一九三七年建党。现有十四名党员。五名支部委员,都是贫下中农出身,都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他们经过党的长期培养教育,有鲜明的阶级立场,有较高的阶级觉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指示,坚定地为贫下中农和广大群众服务。
南滚龙沟党支部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坚持用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各项斗争中注意抓活的思想,进行活的教育,及时表扬先进,组织群众比学赶帮。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引导群众进行回忆对比,教育社员不忘过去苦,珍视今日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近年来,党支部领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社员,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更使人们的精神面貌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站得更高了,看得更远了,干劲更足了。干部、社员争相学习白求恩,学习张思德,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今年春天山下生产队来这里换白马牙玉米品种,贫农社员史林山听说队里没了白马牙玉米,立刻从家里拿出一百斤,换给了兄弟队。
支部书记李全寿是这个支部的代表人物。他十岁时父亲被饿死,十一岁就离开母亲给富农放牛、扛小活。直到一九三七年,共产党来了,他才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获得了解放。这年十月,李全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旧社会的磨练,党的教育,李全寿看清了一条真理:坚决听党的话,带头干革命。从搞变工队,互助组,初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他都走在前头。他坚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人力可以征服自然,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开展改天换地的斗争。他在阶级斗争中,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打退了阶级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抵制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影响。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为集体办事从不乱花一分钱。
革命的党支部,带出了一批好干部。年轻一代的干部发扬了老一代干部的好作风,他们认为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就得吃大苦,耐大劳。他们把集体的事业看作自己的事业,把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看作一回事。第四生产队队长李二保为集体三次负伤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
一九五九年秋,社员们在雁翎沟摘柿子,二保领先爬上了一棵最高的树顶,他一心想着为生产队快摘多摘柿子,一不小心,从三丈多高的树上摔下。这次负伤使他的右眼失明。一九六三年冬天,在兴修独孔大石桥的战斗中,李二保带头抢重活、干险活。他和几个小伙子抬石头,前杠重他抢前杠,外杠险他抢外杠。路滑、石重,他又从四丈多高的桥上摔下来,不省人事了。社员们把他抬回家去,请医抢救。几个月后,二保胸部还在疼痛,就抢着上工了。一九六四年冬天,二保带着社员在村南后背抬石头修地堾,一块卧牛石,七八个人滚不动,有的主张放炮崩碎再运。李二保一合计,放炮买炸药得花钱,拖长修地时间,能滚动还是滚好。他找来木杠,撬的撬,推的推,二保上前刚把石头撬起来,因力量支持不住,大石头压在了脚上,第三次负了重伤。几年来,无论盛夏严冬,狂风、寒雪,他总是带头实干苦干,哪里艰苦他就在哪里劳动。
在南滚龙沟,受群众拥护的干部,何止李二保?女队长翟淑英又是一个叮当响的好干部。翟淑英,三十七岁,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以身作则带领女社员参加集体生产。最近她担粪上山,一天就担七八十担。她说:“当干部就得这样。”为了集体的利益,不管街坊邻舍、亲友长辈,该说就说,应管就管。人们称她是“李双双”式的好队长。
这个大队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改天换地的斗争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哪里艰险,他们就在哪里出现,哪里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共产党员王志太,在修盘山渠道悬崖峭壁的工段时,他第一个站起来,带头腰系绳索,身悬半空,抡锤打钎、凿石。修谷坊坝时,哪里土冻得硬,石头块大,他到哪里干。架独孔大石桥的时候,他站在高大的木架上,带动群众紧张地进行施工。
英雄好汉似潮涌。从群众中涌现了七十条硬汉子、三十名女英雄和二十名标兵。他们的豪言壮语是:
“不吃这辈苦,难有下辈甜;怕苦,就建不成共产主义。”
“怕难,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难。”
“山高石头硬,没有我们的骨头硬。”
在这些标兵、硬汉子、女英雄中,有被称为“老英雄”的七十八岁的老大娘左双,她思想红,觉悟高,经常以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教育青年一代不忘本;有被称为“红色牧工”的李三牛,在一九六三年山洪暴发中,他舍身护羊群,受到社员的赞扬;有被称为“铁姑娘”的李吉联、石兵联,今年春天她们在山上挖鱼鳞坑和植树造林时,苦干四十五天不下火线。还有被称为“舍己为公的好管家”史林山,“好饲养员”李考元,“五子不缺勤的女社员”阎美亭……
这些硬汉子、女英雄,是南滚龙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顶梁柱,改天换地的主力军。党支部就是依靠他们,团结和带动群众,形成了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十年过去了,南滚龙沟由穷变富,成了有名的先进队。但是,南滚龙沟人把过去的十年看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们决心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彻底革命和不断革命的精神,组织干部、党员和社员群众,更好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以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五项标准教育、武装干部和社员,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在山区建设上,继续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以高速度发展农副业生产,实现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年的五年生产建设规划,攀登新的生产高峰。 《河北日报》记者(附图片)
南滚龙沟的干部和社员齐心协力,改变山区面貌。这是大队干部和社员们一起撬大石头,修整梯田。 李辉摄
引水上山,定叫旱坡变成水浇田。这是南滚龙沟的社员们在悬崖峭壁上劈山修渠。 李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