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十五年
  郭沫若
  十五年前的今天,永远难忘,
  中朝儿女并肩打败了美国狼,
  鲜血凝成的友谊,与日争光。
  十五年的期间不算太长,
  祝勤劳勇敢的朝鲜人民,
  千年万年不断地蒸蒸日上。
  十五年前我曾经去过平壤,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把纸老虎戳穿成万孔千创。
  七年前我又曾经去过平壤,
  横空飞行着的千里马呵,
  又长出了超音速的翅膀。
  平壤就好象再生的凤凰,
  斗志昂扬而意气风发,
  比战前增加了无比的光芒。
  如果七年后我再去平壤,
  我虽然不相信任何宗教,
  但我相信平壤会变成天堂。
  只有美帝国主义永不变样,
  它已忘记了上甘岭伤心岭,
  于今又在湄公河上照旧疯狂。
  纸老虎已第二次遍体鳞伤,
  尽管还有人想同它拥抱,
  那是心甘情愿为美帝殉葬。
  朝鲜兄弟呵,我们的榜样!
  越南兄弟呵,我们的榜样!
  我们要永远地相助守望。
  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
  让我们更高地举起革命红旗,
  使五洲四海的风雷翻腾震荡。


第6版()
专栏:

  轻机枪打美国飞机
  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获得者 关崇贵
美帝国主义一贯爱吹嘘它的所谓“空中优势”。其实,不管它的“空中优势”也好,“海上优势”也好,甚至“原子优势”也好,都不过是纸老虎,是完全可以打败的。在十五年前的战场上,中朝人民就并肩打败过这只纸老虎。这个事实再次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真正的优势是中朝人民的觉悟和勇敢。这里记述的是当时我们用轻机枪揍下一架美国飞机的事。
一九五一年初,第四次战役开始不久,我们一连奉令坚守龙头里的六一四高地。进攻我们的敌人是美骑一师和英二十七旅的一部。那时我在三排七班担任副班长兼机枪射手。连首长把主阵地交给我们三排。
二月二十三日的晚上,指导员把我叫到连部,对我说:
“党支部决定交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带领机枪组坚守阵地最前沿的小山头。这个山头,是敌人胸前的一把刀,要是落到敌人手里,我们的主阵地就要受到极大的威胁。”我一听就立即向指导员表示:“请首长放心,有我在就有阵地在。”指导员点了点头,就亲自带我去看地形。这是一个光秃秃的小山岗,离主阵地约六百多米,没有工事,只有一个被炸弹炸塌了的机枪掩体,周围布满了一个连一个的弹坑。看样子,敌人的飞机在这里已经扔下了不少的炸弹。指导员再三嘱咐我:要挖好工事,作好伪装,防止敌人空袭。他说:“我们这里没有高射炮,你们这个小组既要对付地上爬来的,也要对付空中飞来的。”
当我带领机枪组到达阵地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和我一起的,除了弹药手马更新外,还有步枪手沈玉林和徐天中。为了争取时间,我们连夜挖工事。挖了一个机枪掩体,一条十米长的交通壕,上面用树枝伪装起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太阳慢慢地从山顶爬了出来。我在工事里仔细往下看:山下是一条三十来米宽的沟,往前是一道棱坎,棱坎后面就是敌人的山头了。根据过去作战经验,敌人的步兵要进攻,首先要来一阵空中袭击。于是,我命令沈玉林、徐天中分守交通沟左右两个掩体,多准备一些手榴弹,从两边监视敌人。我和弹药手马更新,据守在中间。这样,既作了打敌人步兵的准备,也作了对付敌人飞机的准备。不出所料,果然不一会敌人的一架红头苍蝇(侦察机)就来了。它在阵地上空盘旋了几圈后,打了一发烟幕弹走了。接着四架“油挑子”飞机飞过来,飞得特别低,在附近山头上旋来旋去。那时,我们的空军还未出动,高射炮也很少,大家对步兵武器能否打下敌机还没有把握,想打它,又怕打不着,暴露了目标。因此,这四架飞机第一次飞来轰炸时,我们虽然对它恨极了,却只能蹲到防炮洞里隐蔽,等他们的步兵冲锋时再打。飞机刚走不久,在一阵炮火之后,棱坎后面的敌人就一个个爬了出来,大约有三十多个,穿过山沟,向我们山头走来。等离有一百米远近时,我的机枪就扫开了,旁边两枝步枪也打响了。鬼子吱哇乱叫,扭转屁股就往山下跑,不久,阵地上就躺下了敌人的七八具死尸。敌人第一次进攻,就这样被我们打退了。
敌人退下去以后,阵地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我估计,敌人地面上进攻捞不到油水,一定会加强空中攻势。因此,趁着战斗空隙,就抓紧时间擦机枪。我把枪杆上一点小土星也剔除干净,把枪身擦得乌亮亮的。果然,不出所料,不到半小时,又飞来了四架敌机。这次,它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的阵地。它欺负我们阵地没有防空火器,就肆无忌惮地贴着我们的阵地盘旋。飞了几圈以后,紧接着一架一架地对准地面工事俯冲下来,连轰炸带扫射,还扔汽油弹,把这个小山头炸成一片火海。面对敌人空中强盗这股疯狂气焰,回想起许多朝鲜居民被炸死,许多和平城镇和乡村被炸成废墟的残酷景象,更加激起我对这些空中强盗的仇恨。我想,今天再不能让它在我们面前横行霸道了。于是,我和马更新商量后,就把机枪架好等待机会打敌机。这时,一架黑呼呼的敌机对着我们冲了下来。我瞄准了它,就是一梭子。七发子弹出去了,但是打过了头,飞机贴着头顶过去了。接着,第二架敌机又俯冲下来。为了便于瞄准,我连工事也不管了,索性站起来抱着机枪,对准敌机打。这次,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打这样快的东西,要有提前量。于是,我将标尺定在二百米上,又提前了五米。眼看黑呼呼的敌机又下来了。我狠劲一扣扳机,七发子弹又出去了。敌机抖索了一下,突然往上升高。我以为又落空了,正想再打第二个点射,突然,马更新、沈玉林指着空中大喊起来:“打中啦!打中啦!”我顺着他们的手势往上看,果然,飞机还没飞过山头,就摇摇晃晃地冒出了黑烟,马上着起火来。紧接着,空中一声巨响,敌机裂成几块栽进主阵地旁的山沟里。看到这情景,其余三架敌机吓得拼命飞向高空,再也不敢下来了。主阵地的同志也看见了,我们隐约地听到他们大声喊“打得好”的声音。
我们这个小组继击落敌人的一架飞机之后,这一天下午,又打退了敌人一个多连的连续三次进攻,消灭了六十多个鬼子,我们连一个轻伤的都没有。天黑时,指导员来到了我们阵地上,说我们已经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第6版()
专栏:剧评

  昆仑唱起新藏歌
  ——话剧《昆仑战风雪》观后
 王树元
高高的蓝天,绿葱葱的草滩。红旗、帐房、白云、远山衬得草滩更绿、蓝天更蓝。赛马会上藏族牧民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昆仑山下的草原……。《昆仑战风雪》一开场,就揭开了这幅动人的画卷。
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突然袭来,霎时,昆仑山下的牧场、草地变成了千里冰封的世界。解放前,青海牧区每遇到雪灾,就会出现“草原不闻牛羊声,只是一片骸骨堆”的凄惨景象,千千万万牧民不是沦为奴隶,就是死亡、逃奔。今天,这场雪灾对赛什青公社的牧民来说,可真是严重的考验!但,他们没有向暴风雪低头,而是紧紧地依靠党、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抗风雪、夺草料、保牛羊的斗争。
以生产队队长公保太为首的英雄牧民们在党的领导下,冒严寒、忍饥饿,不惧雪崩的危险,一心要翻过索尔干山夺取梅隆滩的青草,保住集体的牛羊。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四面八方的支援下,终于战胜了风雪,夺得了牧业生产的丰收,在这严重的考验面前,生产队副队长更桑加却让一场大风雪吓昏头,怕困难,怕牺牲,怕革命,以至当了逃兵。这两种思想的冲突一直融贯在抗雪斗争之中。
公保太的形象是比较动人的。他同革命生活中任何一位革命英雄人物一样,在思想的深处迸射着毛泽东思想的火花。戏开场他虽未露面,但他因扶救失足落马的同志而失去冠军的事件,他那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格,早已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象一颗种子,随着戏剧冲突的开展,渐渐的发芽、生长以至结出了红花硕果。在第二场,他们面对风雪带来的困难,本来可以把队上的牛羊赶到昆仑牧场去接受国家的照顾,但公保太把方便让给了二队,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上梅隆滩。他所以敢于在风险中担起更大的风险,在困难中迎接更大的困难,就在于他想的不只是自己一个队的牛羊和困难。“二队的草滩上积雪三尺,改良羊已开始死亡”。别人的困难更多,更需要照顾,这样他就心甘情愿地把困难扛起来,把风险担起来。这种可贵的思想与行为,使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大寨人、大庆人以及当代成千上万革命英雄的伟大胸襟与革命气概。在第四场,公保太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更充分的揭示。他与牧民们不畏山高雪大,赶牛羊到达索尔干山的顶峰下,雪崩的威胁,更桑加的阻挡和逃走,一个又一个地压在他肩上。在这“严重的时刻”,他丝毫没有怀疑所走的道路,丝毫没有动摇革命的信念。难道他没有看到困难吗?不,他对更桑加说的不是很清楚吗:“……眼前的困难实在是大,可它比当年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怎么样?再说,多少公社、多少个生产队,那个社队在前进的路上能不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要是都依赖国家,自己不想办法,成吗?更桑加,咱们不能只看见眼皮底下这一片草滩,只看自己队的这点困难呀!”
在斗争中,他所以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是因为他心里点燃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他所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是因为他与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相信群众的力量;他所以有志气,是因为他有一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雄心。戏中对罗尔丹、才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较为成功的。罗尔丹虽老,但革命斗志不衰;才保虽小,但革命斗志不弱。他们的革命斗志,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昆仑战风雪》谱出了一首社会主义时代的新藏民的赞歌。它展现了青海高原藏族牧民崭新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旧社会的农奴一旦打碎了身上的枷锁,一旦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就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就变成了改造世界的主人。
我们觉得不足的是更桑加这个形象单薄了些,更桑加在公保太的耐心帮助下,在胜利的鼓舞下认识了错误,重新投身到斗争的激流里来,但他的思想性格的脉络不够清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公保太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度。此外,戏还有些散,戏剧冲突展开得还不够充分;节奏的处理、高潮的安排也可以更完美一些。(附图片)
罗尔丹:“那就是索尔干山口,穿过山口,就到了雪少草好的梅隆滩。……”


第6版()
专栏:

  并肩作战(油画) 何孔德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赶超无止境
  北京无线电二厂 刘宗明
有幸看了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部分比赛,直至今天,举重比赛的热烈场面还时时在我的头脑中浮现。青年运动员叶浩波,间隔十四分钟,先后两次刷新世界纪录。
第一次试举,就轻松地举起了一百一十三公斤的杠铃,打破了世界纪录,他的一定要把世界纪录夺过来的愿望实现了。可是,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从零开始”,超了再超,又一次向新的世界纪录冲击。两破世界纪录,这固然说明他有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有过得硬的技术,但这不也说明他有赶超无止境的先进思想吗?
许多同志,正是用赶超无止境的思想来对待这个超字的。他们的眼睛,永远是向上游看的。“英雄后面有英雄。”刚刚超过了“这一个”,他们又找到了应该超的“那一个”。永远是“从零开始。”所以,他们总是赶了又赶,超了再超,永无止境。
也有一些同志,当他们超过了别人的时候,便觉得已经到顶,是“100分”了。或超然自得,躺在高水平上酣睡;或如小脚女人走路,失去了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样的同志随着时间的飞逝,必然会由先进逐步地退到落后的行列中去。
愿我们在比学赶帮超的革命运动中,每个人都树立赶超无止境的先进思想,永远吹响战斗的号角,不停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冲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