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革命化的道路
编者按:最近两年来,江苏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工作者,在全省各级党委办农业样板、运用样板领导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了一个以样板为主要阵地,由领导干部、农业科学研究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三结合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目前,江苏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工作者先后下乡参加办样板田的已有三千多人,参加办的样板田共有四百多万亩。
农业科学研究技术人员直接参加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办样板田,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这是科学技术人员思想革命化、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革命化的一个良好开端。许多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参加阶级斗争和办样板田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没有党的领导,不参加阶级斗争,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政治,不可能真正为革命搞科学,用革命精神搞科学。那样,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也不可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因而,许多人已经从不问政治,到积极参加农村的政治斗争,在阶级斗争中得到锻炼,加强了阶级观点。他们也看到农民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开始放下“专家”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些青年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还积极参加农事活动,学习耕地、播种等一套基本功,改变了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
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参加办样板田以后,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课题增多了,产生研究成果的时间缩短了,质量提高了。科学技术人员蹲点搞样板,实行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使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和新的技术推广更快,群众性的科技队伍日益壮大,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途。
这里发表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两位同志在江苏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发言的摘要。从他们的发言里,可以看到,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他们正沿着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并且对发展农业生产作出可贵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红在样板 专在样板
  杨立炯
我们到吴县望亭公社蹲点搞样板已快两年了。通过搞样板,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向思想革命化的道路前进了一步。思想革命化促进了工作革命化。在领导干部、科学技术工作者、农民群众三结合的样板阵地上,农业科学实验工作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
一九六三年二月,党提出大搞以样板田为中心的农业科学实验运动的号召,当年年底,我们接受任务到吴县望亭公社蹲点搞样板。初下样板,大家认识很不足。任务是新的,条件也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旧的,科学试验中的老框框还存在。我们一蹲下去,不是深入调查研究,向当地群众学习;而是在蹲点的生产队做了较多的小区对比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和在机关里做的一样烦琐;精力都花在这些工作上,脱离了大田生产,脱离了群众。我们只管示范推广陈永康经验,没有总结当地群众的经验;在制定各项技术措施之前也很少和群众商量;因而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有些技术环节就抓得不准。例如,我们不了解当地水稻秧田的施肥情况,光强调三叶期追肥的重要性,未强调施足基肥,结果秧苗肥力接不上,苗不粗壮。研究养猪问题,不去和群众商量,而是热中于搞饲料定额试验,叫社员称重量,观察这样,记载那样,根本行不通,只好半途而废。
有的人身在生产队,心在实验室,说什么“象我这样的人蹲在这里,简直是浪费”。有的人认为“在样板上只能卖陈药,有出无进”。不少人觉得生产与科研,点与面,综合研究与专业研究有矛盾,不好解决,因而心情不舒畅。我们在机关搞惯了专业的科学实验,对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信心不足。这些表面看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世界观问题、群众观点问题。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
样板是验证主观是不是符合客观,理论是不是切合实际的场所,也是考验人的熔炉。在样板上,任何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想法、做法,总是要碰壁的。我们在机关内,可以关起门来搞科学实验,但是到了样板上,“三脱离”的做法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一个科技人员为了要看看水稻在重肥条件下,到底能长出多少个穗子,要社员在一块地上施了很多牛粪。群众说:“我们不能单靠你几棵稻王吃饭,这样种田我们学不上。”就这样,我们受到了群众的批评监督,生产观点也逐渐加强了。
下田劳动,对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场斗争。但是看到群众的辛勤劳动,妇女们既要在田间劳动,回家还要带小孩、煮饭、洗衣服,连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也愉快地参加劳动。在这种气氛下,你架子再大也坐不下来。
以前,我们对农村阶级斗争缺乏感性知识,对三大革命运动互相结合、以阶级斗争为纲体会不深。初到望亭搞样板,在选点时,只考虑代表性,队干部是不是有能力,没有作阶级分析,没有树立依靠贫下中农推广先进经验的思想,结果技术措施虽抓得多,但推广起来很吃力。事实教育了我们,不抓阶级斗争,没有阶级观点,先进经验是推广不开的。年底,我们做了一年来的思想小结,重点检查了阶级观点、生产观点与群众观点,并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运动中,锻炼和改造自己。
从生产出发 确定研究课题
随着阶级观点、生产观点、劳动观点的逐步提高,我们确定研究课题逐步地由从学科出发,转而从生产需要出发了。
搞品种工作的同志,过去在机关里习惯按一定的程序搞小区比较试验,初到样板,还怕没有工作可做。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发现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品种问题很多,例如:怎样把一个公社的种子搞纯?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品种怎样搭配?我们就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品种工作的重要课题。这样做很对头,小麦的种子纯度原来只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经过一九六四年夏收时选种、留种后,第二年的纯度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六至九十八,还总结出一套在公社范围内搞良种繁育的制度与方法。另外,我们还发现群众对选育良种很感兴趣,为什么不发动群众来选更好的品种呢?这个题目也列为品种工作内容之一了。土壤肥料工作最初只考虑高产土壤特性以及各种化肥的肥效问题,不少课题是从机关带下来的;后来发现生产上迫切要解决的是开辟肥源问题,如:怎样能把绿肥单产从现在一千多斤,提高到六千多斤、八千斤,和怎样在稻田养好绿萍等。望亭公社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白土,尽管这种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并不低,但稻麦产量不高。在这些实际问题面前,土壤肥料专业就把提高绿肥单产、稻田养萍和改良白土等问题作为重点课题。
为了集中各个专业的力量为当前生产的迫切任务服务,今年我们把十几个专业按任务分为六个组,一是水稻高产组,二是夏熟作物高产组,三是开辟肥源组,四是技术培训组,五是多种经营组,六是农业机械、水利组,各专业根据总计划制定分组计划。这样就从组织上把专业统一在任务之下,专业的活动与生产联系起来了,做到任务带学科,使学科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小区试验和大田总结
过去,我们研究高产技术问题时,习惯做小区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某一技术措施的增产作用。下样板后也将这种方法带来了。但一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小区试验的研究方法不能适应大面积生产的要求。因为一项技术措施不是孤立的,不同类型品种、不同茬口以及不同土壤肥力都有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在一个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的客观规律。
在样板田上经过一段摸索后,我们已经从小区试验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总结大田高产经验、系统考察典型田块为主。
样板队里的许多群众都在研究与应用陈永康的经验,每一块田都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争取高产。这就是很好的大研究、大试验。如果分类定田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水稻成熟前与群众一起进行田头评比,对同一类型田块进行比较,从产量的差距,排出长势长相的差距以及技术措施上的差距,找出获得高产的原因与关键技术措施,再结合面上的资料综合加以分析,就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论。我们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已经总结出把陈永康经验用到“农垦五十八号”品种上去的有关育秧、施肥、栽插季节和密度等技术关键,并且把这一整套技术概括为五个阶段二十八项农活,每项农活又根据“农垦五十八号”品种的特点提出规格要求、具体作法与不同条件下灵活掌握的原则,在样板田上参考应用,通过今年的实践,再进一步修改补充,指导来年生产。
大田总结是以群众经验为基础的,在大田上进行系统观察,可以从运动中观察问题,而不是在静止中观察问题,条件比较切合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可靠。大田总结可以使生产与科学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高产出科学,产量提高了,经过系统观察研究,就可能总结出规律来。
投入到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中去
以样板为中心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是落脚在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基础上的。不掀起大规模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单凭少数科技人员单干,是打不开局面的。
一九六四年望亭公社办了一所业余技术学校,又为二百五十二个生产队短期培训了一批种子员、施肥员、管水员、植保员,建立了四十九个科技小组,在生产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一开头我们在思想上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培养农民技术队伍与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作为根本性问题来抓,而是抱着任务观点,因之,工作总结少,改进少。
我们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搞科学实验必须依靠群众,必须把培养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农业劳动大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首先加强了这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成立了专业小组来具体抓这项工作。开展一组(科技小组)、二校(技术学校与民校)、三田(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五员(种子员、施肥员、管水员、植保员、技术员)的活动。公社分五片建立五个政治技术学校,科技人员分片上课,培训社、队干部与生产队技术员。这个学校既是讲解政治和农业技术的讲堂,又是公社讨论与贯彻生产措施的场所。
望亭样板,以推广陈永康经验为中心,做出样子,在当地党委组织领导下,对苏南太湖地区分阶段进行了技术辅导与交流工作,促进了大面积增产。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前进
一年来,通过样板的实践,科技人员开始从“三脱离”走向“三深入”,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了,科学工作者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了,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开始迈进了一大步。领导、群众、专家三结合搞样板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望亭公社在一九六四年水稻增产百分之十八的基础上,今年二万零七百亩三麦,比一九六四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八;油菜亩产,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八。这样大幅度的持续增产,是十分振奋人心的。
两年来样板的实践,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摸索到一些经验,但只是开始。我们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前进,红在样板,专在样板,在这三结合的科学实验阵地上,闯出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科学的道路。


第3版()
专栏:

  良好的起点
  邹江石
一九六二年,我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在学校里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毕业后到科学院去工作。我想那里条件好,既有图书馆,又有整套的仪器设备,工作上还有专家指导,不用说,对自己将来成为“专家”是十分有利的。毕业后,果真实现了“宏愿”,组织上把我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去工作。当时,我异常激动,高兴得几夜没有睡好。谁知,在院内工作不到半年时间,领导上就要我跟随陈永康等同志去吴县长桥蹲点。这真象迎面泼来一盆冷水,使我的心冷了半截。我想农村条件很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很多时间学习业务,成天跟那些一无文化、二无科学知识的农民混在一起,觉悟提不高,学业不上进,长此以往不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农民了吗?哪里还谈得上将来当“专家”,“有贡献”!我就是带着这些疑虑,无可奈何地下到农村。
初到农村,我不但不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故意找些问题来“考”他们。比如,问他们晚稻一生中要生几片叶子?水稻花是怎样开的?当社员答不上来或者讲得不全面的时候,便暗暗自喜,还以为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哩!通过跟班劳动,在事实面前,我对农民群众的智慧和本领开始有所了解。有一次,我和社员一起下田落谷。劳动以前,我向社员讲了一大套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他们撒得匀,每个铜钱大的地方落上三粒……当我看到社员落谷的秧板撒得十分均匀,而自己撒的,边上密,中间稀,心里非常惭愧。又如,整地、插秧、耘耥……等农活,我没有一项比得上他们的,我开始佩服农民了。但又想,农民在生产操作上虽然有一套过硬的本领,但没有理论知识,自己学过专门理论,这一方面还比他们高明。
去年耘稻时,一位下中农老社员在我旁边劳动。我听社员们说过,这个老汉在生产上很有经验,于是,我以试探的口吻问道:“老伯伯,这块田刚断水,为什么土就硬了?”他看出我问得不诚心,哈哈大笑说:“你们不是懂科学的吗?你说这是什么道理?”这一问,倒把我弄窘了。我只好红着脸说:“老伯伯,我真不懂。”老汉对我说:“这是白土。白土断了水马上会发硬。”接着,他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乌山土、猪血土、鳝血土、黄泥土、白土等许多的土壤种类和特性,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
又有一次,我在七队坌地。一个小青年告诉我说,队里有块秧田,有几板苗出得好,有几板却是“秃子”。我跑去一看,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当时,一位姓徐的老贫农来了。他问清了情况,很有说服力地说:“这几板播得晚了几天,稻谷没有浸过种,加上秧板硬,泥浆又薄,根还没有扎到泥里就遇到一场大雨,所以稻谷给雨冲走了,当然变成‘秃子’”!这一番话,我听得心服口服。
通过与农民群众朝夕相处,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群众中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朴素的科学理论知识,自己特别要向农民群众学习,做农民群众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搞科学实验,把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知识,研究出过硬的成果来。
刚到长桥,我只埋头搞几块丰产田和试验田,忽视大田生产,认为搞好试验田、丰产田就算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至于群众的生活问题,则与我无关。由于试验内容和大田生产联系不够紧密,在一次生产队总结工作的会上,一个贫农对我说:“搞科学实验是好的,但是光种好这几块田,不能彻底解决社员的生活问题。”这几句话开始动摇了我只管丰产田、试验田,不管群众大田的思想。
往后,有许多事情更使我不能平静。一九六三年七月,我在吴县长桥样板。有一次,一块水稻丰产田喷药后发生了药害,经过和贫下中农商量,决定用水冲。但天已黑了,水从哪里来?叫谁爬上几丈高的电线杆去接线抽水呢?还没有等我思索完毕,一位带病的贫农副队长站了起来说:“我去!”我想,他年纪那么大,年轻时在地主家挨过毒打,身体受过伤,近来胃病又发作,怎能让他去呢?他却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管水员,水的事情由我担当!”队长和大伙儿劝阻不住,只好让他上去了。整整一夜,他没有合过一眼,并对我说:“丰产田是队里的,也是陈永康的,我怎么能叫队里受到损失,叫陈永康的经验推广受到影响?过去给地主扛长工,当牛马,东家看不起。现在党和毛主席撑我的腰,相信我们。只要这块田不出毛病,什么事情我都乐意干……”这就是贫农的思想感情,它强烈地引起了我的反响,激发了我的阶级感情。
我出身于下中农家庭。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一家人过着困苦的日子。解放后,穷苦人翻了身,做了新社会的主人。党为了培养我们贫下中农的子弟,让我进了学校,念上了书。记得刚进城市读初中时,心里真是热呼呼的。冬天只垫一条草席,盖一条薄薄的棉被,物质条件虽差一些,可我一点也不在乎。平时很用功,从不上街吃喝。寒暑假回家,第二天一早就跟妈妈、哥哥下地劳动。朋友们非常喜欢我,他们说我没有架子。回校后,我仍是想念着农村,想念着我的乡下朋友,我觉得在农村生活很愉快。可是进了高中和大学,城市生活过长了,我的思想也变了。寒暑假回去,劳动也不愿意参加了,有时妈妈叫我去割猪草,心里很不痛快,认为自己是个大学生,将来又不参加体力劳动,干这些做什么?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己有了两条新棉被还嫌少;看到初中时那只铜面盆也不入眼,想换掉它。平时用钱也大手大脚了,一个月花的生活费够初中时代两三个月用的。对家庭的感情也开始淡薄了,尤其怕见到那几间草屋,总觉得不顺眼,又小、又脏……慢慢地连假期里都不愿意回去了。我对贫下中农也看不惯了!嫌他们“没有知识”,“土头土脑”。就这样,资产阶级思想潜移默化地毒害了我,我和劳动人民的感情逐步淡薄了。
现在,在党的指引下,我又回到了农村。下样板蹲点以后,我又朝夕与贫下中农一起劳动,一起生活,重新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怀抱中。我时刻记着那位贫农的话;反复深思着那位副队长带病接线的事;再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文章,内心感到惭愧、沉痛。为什么自己想到的只是个人得失呢?而没有把贫下中农的利益放在心上呢?我想,如果不解放,我那能成为大学生?党把我从苦海中救了出来,送我上中学、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工作,我能不把全部精力用来为集体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吗?我有什么理由不更好地工作?阶级感情促使我要为贫下中农服务,把集体生产搞好,让他们在生产上彻底翻身,在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
要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在技术上必须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我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不通过自己的实践,想完全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我决定通过劳动来掌握知识。
我是跟陈永康同志学习的,我认为学习他的基本功还得结合农事,从最基本的劳动开始。什么是最基本的劳动呢?陈永康做秧田,整大田都要求平,而“挑”又是“平”的基础,所以我选定从“挑”开始。
提到“挑”,我是最怕的,上中学时,挑行李尝过这种味道。现在要想学,又害怕,怎么能学得好呢?但我又想,如果不是党把我送进学校,现在我还不是一个农民?能不挑担吗?看到社员挑河泥的劲头,增强了我“挑”的勇气。
开始,我与小青年们一起挑挑稻草之类的轻担,还是能应付的。但也听到有人说:“人家到底是大学生。”大学生就不能挑重担吗?我决心练挑重担的本领。
夏收到了,我第一天就到二队去挑麦,麦长得真好,看了心里很高兴,挑起担子也不觉得重。半天下来,肩膀红肿了,有些地方还塌了皮,冒了血。下午不去吧,社员会原谅的。但社员们不歇,我能做逃兵吗?坚持就是胜利!我吃过午饭,又去挑了。挑了一天麦尝到了挑重担的味道,虽然塌了皮,冒了血,我倒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我挑担的良好起点。
队里有没有更重的担子呢?还有。我下决心,要过好这一关!冬天小麦地里要浇水河泥,队长选了六、七个身体棒的小伙子挑,我也抢着要去。一个贫农社员关切地对我说:“不行,这种担子最重,一百五十斤还不止,你还是去浇!”我说:“让我练练吧!”拿起扁担就挑。完工时,好几位贫下中农拍着我的肩膀说:“你不是洋学生,是我们的自己人。”我感到非常高兴。毛主席说过,帝国主义及各国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看,重担子也是只纸老虎。
通过两年多的苦练,我逐渐熟悉了摇船、挑担、牛耕、机耙……等基本农活,同时,还学习了陈永康同志的种稻本领。
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跟班劳动,总结群众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还必须在生产实践中,狠下一番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了解和掌握群众经验,而且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总结和提高群众经验。


第3版()
专栏:

  样板田怎样在群众中扎根?
江苏省苏州专区运用样板的方法领导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不久前,记者到这个专区访问,许多领导干部对我们说:要使各级的样板田真正发挥带动大面积农田增产的作用,样板田必须在群众中扎根。这个根子扎得越深,也就越能不断地把样板田的先进水平变为大面积的水平。这是大家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体会。
最会说理的样板
层层设点示范,以点带面,有组织有领导地推广劳动模范的丰产经验,是苏州专区促使样板田在群众中站住脚,扎下根,带动大面积增产的一条重要领导措施。
苏州专区是粮食高产地区,水稻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六二年,全区的粮食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广大干部社员面前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怎样使粮食生产发展到更高水平?苏州地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推广劳动模范的丰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提高耕作水平,是大面积高产更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一九六三年便着手在全区推广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的水稻高产经验。
开始,有些人说:“陈永康的经验听说好,就是没看到。”有的怀疑:“陈永康的经验花工多,要求高,万一耽误了季节,结果是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实。”也有的说:“陈永康的经验,只能试验田增产,不能大块田增产。”
用什么办法去解答农民的问题和消除他们的疑虑,使推广陈永康的经验变成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动呢?苏州专区的经验是,一不靠行政命令硬性推广,二不靠一般化号召。而是从农民的特点出发,采取层层做样子、树样板的方法,用活的事实去说服和影响群众。
一九六三年,苏州专区按照农业经济区域,在不同条件的生产队,设置了二百四十多个推广陈永康经验的示范点,这里头有陈永康和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水稻专家参加实验的中心示范点;有县社两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示范点。从育秧到中期、后期管理,都按陈永康的技术措施,先在中心示范点做出样子,然后组织各级示范点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参观。一看陈永康技术操作表演;二听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三学先进技术和经验。然后,各级示范点再进行连环示范,组织附近的社队干部和社员现场观摩,传授技术经验。陈永康和其他水稻专家还有计划地到县、社示范点进行现场表演,作技术报告和具体指导。
从此以后,陈永康的水稻丰产经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了推广。一九六三年全区五百九十一万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六百零八点六斤,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十七,而各级示范点的水稻单产,一般比周围条件大体相同的社、队增产百分之十左右。一九六四年更系统、全面地推广了陈永康的经验,全区五百八十九万亩水稻达到平均单产七百五十二点二斤的水平,比一九六三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三。今年,陈永康的经验推广得更好。
贵在有直接经验
在推广陈永康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专区各地的样板,不断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单项样板向综合性样板发展。许多领导干部从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领导干部蹲点,特别是地委、县委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蹲点办样板,才能使各级样板田的根子扎得更深,更充分地发挥样板田带动大面积增产的作用。
过去两年,有一段时间主要是技术人员蹲点;另一段时间,主要是行政业务部门领导干部蹲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蹲点的很少。因此,党委在指导工作时,往往没有第一手材料,只能运用第二手材料。今年春天,各级党委学习了党的有关指示,认真检查了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只有领导干部亲自蹲点搞样板,取得直接经验和第一性资料,才能更好地做到以点带面。因此,各级党委就把领导干部亲自蹲点搞样板,作为一项领导制度固定下来。在具体活动中,有些县委的主要领导干部,大体上以三分之一的时间蹲在点里,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三分之一的时间跑片,了解面的情况,研究和解决面上工作中的问题;以三分之一的时间集体研究全县工作,决定全县性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点的经验指导面的工作,他们还在组织领导方面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今年,苏州专区把各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搬到样板田里,使技术推广站同样板田的设置完全结合起来;同时按照农业经济区划,全区组织了四十多个辅导区,每个县有五、六个辅导区,每个辅导区一般指导四、五个公社。各个辅导区都由蹲点的县委领导干部负责。区内又以样板田为中心,联系有关社队,组成了技术推广网和比学赶帮网。蹲点的领导干部通过“一区二网”的形式,可以及时把点的经验推广到面上。同时,由于在辅导区内组织了社、队短距离竞赛,也就更有利于组织群众运动,使一点红,变为一片红、全面红。
过去群众称有些领导干部是“布谷鸟”,飞来飞去,只会催收催种,解决问题不深;现在蹲了点,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看得准,抓得狠,干得实在了。实践证明,农业样板田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基地,学习生产的基地,推广先进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地,取得农业战线上三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地。
经验是不断丰富的
苏州专区开始办样板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种现象:有些县、社领导干部一头钻到了推广样板田经验的圈子里,不注意总结面上的经验,结果面上有些社队发展和创造了新的经验,大踏步前进了,而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后来为了使样板田真正扎根子,他们就注意总结面上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补充、丰富和发展点上的经验,做到点面互相推动,互相提高。
两年多来,苏州专区领导部门从面上总结了几十项(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群众创造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有的进一步完善了样板田的经验,有的补充了样板田的“缺门”。同时,通过总结面上的先进经验,还不断树立了一批批先进旗帜,成了广大干部社员学习的新样板。
在总结和推广面上的先进经验时,苏州专区各级领导都注意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完全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则一面逐步推广,一面不断总结提高;对于那些效果虽好,但还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的经验,在总结之后,又拿到试验田里,进一步实验,直到完全成熟了再推广。前几年,开始引种“农垦五十八号”水稻高产良种时,大家都缺乏管理经验。陈永康原来掌握的管理水稻高产品种“老来青”的技术,不完全适用于这个新品种。经过生产实践,逐步摸索到了用陈永康经验来培育“农垦五十八号”的一些技术措施。经过普遍总结,把这些措施拿到省和专区办的样板田——吴县望亭公社进一步实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成熟的栽培管理措施,再拿到面上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垦五十八号”大幅度增产。全专区种植“农垦五十八号”的水稻面积,就由开始的五、六万亩,逐步扩大到今年的三百五十多万亩,占晚稻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去年全区种植的二百万亩“农垦五十八号”,平均单产就达到八百斤左右。
办“钢铁”样板
各级党委建设样板田的过程,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不同做法在矛盾着、斗争着。有些人认为,要办样板就要在物质上多支持。国家支持越多,样板就办得越好。这种样板确是可以较快地办起来,可是周围社队的干部群众却不承认它是样板,对它没有感情,不信服。他们说:“这种靠国家支援的样板,是‘橡皮’样板——软的”,“我们有这么多支援,也能够高产”。
另一些人认为,办样板必须紧紧依靠党支部和贫农下中农,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做到自力更生,不吃“偏食”。他们这样做了,使样板深深扎根在群众中,成绩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显著,受到周围社、队群众和干部的热烈赞扬。人们说:“靠群众自力更生办的样板,是‘钢铁’样板——硬的”,“绣花要有图案,种田要有样板”,“要高产就要学样板”。
专区的样板田吴县郭巷公社长桥大队,就走过不同的路:去年上半年夏熟作物生产中,这个大队得到国家的物质支援较多,虽然全大队的三麦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但在周围社、队中起了不好的影响。人们说:“长桥大队增产不稀奇,要是上级支援我们这么多,照样能高产”。下半年,长桥大队就注意用自力更生精神来要求自己,除了一些为试验用的肥料外,不要一点特殊照顾。水稻缺追肥,他们发动群众积聚自然肥料来解决。结果全大队每亩水稻的成本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一点六,而水稻亩产量则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点三。这样,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大振奋了群众、干部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为周围社、队树立了一个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活样板。苏州专区就是这样坚持依靠群众,高举自力更生的旗帜,使许多样板田成了“过得硬”的样板。
另外,他们还在领导力量、技术力量等方面,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苏州地委向各级样板田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办样板,出人才,出高产,出经验,首先是出人才。因为单纯依靠工作组办样板,而自己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没有一支又红又专的农民技术队伍,这种样板也是不能在群众中生根的。现在,苏州专区已把培养样板社、队的又红又专的领导班子提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不少样板田已开始见诸行动。样板工作组也进一步明确任务:只当“参谋”,不当“司令”。他们采取各种办法,帮助样板社、队逐步形成一个既懂政治,又懂技术,既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又有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导班子。
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培养训练农民技术员。两年多来,苏州专区各级样板田结合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办起了二百三十多所业余技术学校,建立起数以千计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小组,参加业余技术学校学习的就有九千多人,逐步培养和训练了一支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农民技术队伍。现在全区有百分之五十的大队、百分之三十的生产队配备了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他们具备初步的农业科学知识,在当前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许多样板田还培养了一支以贫农下中农为主的选种、育秧、施肥、治虫、灌排等五把生产能手。这些,都为样板田自力更生解决技术力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 姜韦才 严锋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