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
  天津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 尚天裕
实践证明,治疗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它不是中医和西医方法的相加,不是某一操作方法的局部改进,而是一种建立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指导原则是动静结合。必须正确解决固定与活动的矛盾,弄清两者的相互制约关系,使之互相结合。固定只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而要加速骨折愈合,又需要活动。活动则以不影响骨折部的固定为限。骨折部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一种是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对于不利的活动应加以控制,而对于有利的活动则应加以保留和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外固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其不利活动,充分发挥其有利活动,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根据天津市人民医院五千余例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治疗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是以传统的中医处理骨折的原则为根据,博采了中医各家之长,吸取了西医治疗骨折的优点,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而逐步形成的。它具有骨折对位好、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省和合并症基本消灭等优点。它不是中医和西医方法的相加,也不是对某一操作的局部改进,而是吸收了中西医治疗骨折的精华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形成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治疗骨折的指导原则——“动静结合”
治疗骨折时,为保持骨折在整复后的位置,必须固定。但固定势必限制肢体的活动。而活动又是保持肢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但也影响固定。因而,如何解决固定与活动的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骨折治疗的重要关键。
中医治疗骨折重视了固定与肢体活动的结合。在具体措施上,只固定骨折局部,不包括骨折部的上下关节。西医治疗骨折,在十八世纪以前,与我国中医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十八世纪以后,逐渐走上强调固定,忽视休息的道路,忽略了活动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近七十年来,主张长期连续广泛地固定治疗骨折的学说一直占有压倒一切的领导地位。一处骨折,必须把上下关节都固定起来,成为不可改变的治疗原则。事实上,这个原则是违反肢体生理的。
固定与活动在骨折治疗上都很重要,不能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于弄清两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的必需条件,把固定与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按照骨折的特点,合理解决,并把“固定与活动相结合”作为处理骨折的指导原则。
固定是从肢体能以活动的目的出发,而活动又以不影响骨折部的固定为限度。有效的局部固定是肢体能以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功能活动也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如此密切结合,互相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从临床六千余例的经验来看,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有以下根据:
肢体是人体的运动器官,其功能就是活动。外力造成骨折,使肢体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肢体即不能活动。当骨折整复固定后,骨胳的支架作用即暂时恢复,肢体内部动力也重新恢复了平衡。固定只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而要加速骨折愈合,关键又在于活动。“长期彻底持续固定直至骨折愈合为止”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没有坚强有效的固定,虽强调活动也无从实现。
骨折在整复后再移位,是受(1)抵止于上下骨折段的肌肉牵拉力,(2)骨折远段的肢体重力这两种肢体内在力的影响。骨折再移位是被动的,而肌肉收缩活动是主动的。肌肉收缩活动不能制止,但可以在适应其生理机能的基础上加以控制。肌肉收缩活动可以造成骨折再移位,但通过肌肉的协调活动,能维持固定在整复后的位置。肢体的重心是随肢体的伸屈而移动的。应用广泛的石膏外固定,增加了肢体的重量,而且因上下关节被固定,骨折两头的杠杆臂加强,使肢体的重心远离骨折线,因肢体重力而造成的移位倾向作用也就增加。
局部外固定所以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在于它充分利用肢体的内在动力,通过有效的固定和有节制的活动,把肌肉收缩活动引起骨折再移位的消极作用,转变为维持固定、矫正残余移位的积极作用。
任何一种外固定,只能使骨折断端接近,使骨折部的活动减低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断端一点不动。在骨折愈合前,骨折端的活动是绝对的,而固定只是相对的。骨折部的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一种是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对于不利的活动(扭转、成角、分离)应加以控制,而对于有利的活动(对向挤压)则应加以保留和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外固定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骨折断端的不利活动,而充分发挥骨折断端的有利活动。也就是说:这种治疗措施,不仅可以使患部(或骨折断端)避免了一切有害的刺激,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机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发展了原有经验的八个基本整复手法
“整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我国传统中医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的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仍为今人所遵循。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麻醉剂及X线的帮助下,对骨折整复术提出严格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方法整复骨折,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正确地认识骨折后肢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吸取中西医的原有经验,针对每个不同部位类型的骨折,将应用的不同的整复手法,总结为八个基本整复手法。它可灵活运用于各种骨折。现仅将基本手法概述于下。
一、手摸心会。主要用于诊断。根据骨折患者肢体畸形,X线片上显示的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先用手触摸骨折部,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情况,在医生脑中,构成一骨折立体形象,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便于整复。
二、拔伸牵引。主要矫正重叠移位,这是整复中的重要步骤。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沿着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用力由轻到重,持续稳准,引导变位的骨折断端分开。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为下一手法作好准备。
三、旋转屈伸。主要矫正旋转或成角移位。根据骨折部位、类型,结合骨折断端肌肉牵引方向,将下折段旋转屈伸置于一定位置,上下骨折段才能轴线相对。如前臂的旋前旋后,肘、膝关节的屈曲伸直,肩、髋关节的内收外展,踝关节的内翻外翻背伸蹠屈等。
四、端提挤按。主要是矫正侧方移位。手术者一手置于上骨折段,另手握住下折段,或左右挤按,或上下端提,使“陷者复起,突者复平”,则“断端复续”。
五、摇摆触碰。经过以上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复位。但横断或锯齿状骨折的骨折断端间可能仍有裂隙。为了使骨折面紧密接触,手术者可用两手固定骨折部,令助手在维持牵引下稍稍摇摆下折段,待骨折端的骨擦音消失后,骨折断端即紧密吻合。骨折发生于骨骺端松质坚质骨交界处,在骨折复位后可用手掌轻轻叩击下骨折段的下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
六、夹挤分骨。凡两骨并列部位发生骨折,如前臂桡尺骨折,掌、蹠骨折,应由掌背侧夹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分开,上下骨折段相互稳定,并列双骨折象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七、折顶回旋。肌肉肥厚的骨干骨折,当骨折背对背移位时,两骨折端之间往往夹有软组织,必须参照受伤机制,以骨折移位时的相反方向,施行回旋手法。横断或锯齿状骨折如重叠移位较多,单靠牵引不能矫正时,应用折顶手法。
八、按摩推拿。它主要是调理软组织。沿着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的行走方向,用推拿按摩手法,顺骨捋筋,散瘀舒筋。
合理有效的局部外固定
骨折整复后必须固定,以保持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位置,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西医治疗骨折,主张采用长期连续广泛的外固定方法,只要肢体一处骨折,必须固定骨折上下关节,把整个肢体全部固定起来。这种外固定,表面上看来似乎固定确实,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的固定目的。因为石膏硬结后,变成一个坚硬的外壳,它和肢体之间总会有一定空隙。骨折早期肿胀消退或晚期肌肉萎缩以后,空隙更大,又不能及时更换石膏,因而失掉了固定作用。肢体是运动着的有机体,无论什么样的外固定,都不能使肢体一点不动。石膏固定后,肌肉收缩活动时,外固定不是随着肢体一起动。同时,骨折部的上下关节都被固定,就更增加了对骨折部的剪力,骨折往往在石膏内变位,不但会造成骨折畸形愈合,还因长期固定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一系列的合并症。二十世纪以来,随着X射线的发明,抗菌素的应用,内固定器械的完善,麻醉及外科技术的进步,西方学者为了实现解剖整复和彻底固定的理想,采用了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骨折,这确是一个进步。它解决了一些应用手法或牵引不能处理的骨折。在骨折治疗上有其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手术疗法的广泛开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伤口感染、骨髓炎、神经血管损伤严重合并症难以避免,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反而有所增加。而且手术内固定除在形态上使骨折得到解剖学的对位外,并不能将骨折断端完全固定,反而因手术的损伤,严重地破坏了骨折部的自身修复能力,造成骨折断端更广泛的坏死,损害了肢体本身的维持固定作用。内固定后,骨折断端经常受肌肉的牵拉,内固定会逐渐松动。内固定未松动前,如成骨细胞不能爬过骨折断端,因骨质坏死吸收而形成的裂隙,骨折即要发生不愈合。手术暴露的愈广泛,软组织剥离的愈多,内固定愈复杂,骨折不愈合率愈高。以前臂骨折手术内固定而论,国外报告骨折不愈合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左右。鉴于手术切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给骨折病人带来的危害,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骨折治疗又趋向于非手术疗法。
中医应用局部外固定,一般不固定骨折上下关节,使病人仍能保持骨折邻近关节的一定活动范围,并鼓励病人进行全身和局部的早期功能锻炼。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限制了疗效的进一步提高。除一般骨折仍常出现畸形愈合等外,对前臂、股骨干、踝部等处骨折不能获得合理的坚强外固定,故治疗效果也差。
中西医结合的固定方法,以中医的局部外固定方法为基础,应用木板只固定骨折部,固定范围小,分量很轻,骨折部的上下关节还能活动。它之所以能真正起到固定作用,在于它根据肢体动力学的原理,通过(1)布带对木板的约束力;(2)纸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移位的有效力;(3)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肢体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不平衡重新恢复到平衡。由于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折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不同,骨折端再移位的方向和移位的倾向力也各不同,因而,局部外固定的形式亦随之而异,但局部外固定的原则是相同的。即:(1)应用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来抵消骨折断端的移位倾向力;(2)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来对应肢体内部的杠杆;(3)通过外固定装置,使肌肉收缩活动成为维持固定、矫正残余畸形的积极因素。
因此,应针对每个具体骨折,本着上述固定原则,选用合宜的外固定形式和用具。固定时,外固定用具和肢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纸垫的压力,木板的弹性和布带的约束力,对骨折所形成的杠杆作用,保持骨折对位。夹板固定后,鼓励病人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当肌肉收缩时,肢体周径变粗,布带就变紧,木板和纸垫对肢体表面的压力就增高。纸垫是根据每个骨折的特定需要而辩证施用的。它是木板的着力点,因而残余的成角畸形和侧移位不会增加。反之,当肌肉放松时,肢体周径变细,布带即显松,木板和纸垫对肢体表面的压力亦随之下降,因木板形变后的弹性回位作用使残余畸形得以矫正。这样,局部外固定不但可以保持骨折对位,还可使复位稍差的骨折自动复位。另外,当肌肉收缩肢体负重时,沿着骨干长轴可产生一种纵向挤压作用,使骨折断端持续地紧密接触,促使骨折愈合。因而,局部外固定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固定,它虽为一种外力,但它是通过肢体内部动力而起作用的。看起来力量很小,但能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目前最常用的外固定形式有下面六种:
一、小夹板局部外固定,适用于常见骨干骨折;二、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或超关节夹板固定合并骨牵引,适用于肌力强大的骨干骨折,和斜行粉碎等不稳定性骨折;三、超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关节和接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四、活动夹板弹力带抱骨垫固定,适用于髌骨和鹰嘴骨折;五、竹帘分骨垫固定,适用于掌、蹠骨折;六、小竹片固定,适用于指、趾骨折。并对各种不同性质的木板进行了弹性及韧性试验,以柳木为最好,椴木次之,杨木较差,各种硬木不能使用。各部骨折所使用的夹板数目、形状、大小、厚薄都定型配套,夹板的规格、性能、制造和使用都有一套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按照病人肢体长短粗细,选用合适的外固定用具。
正确处理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的关系
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处理骨折的三个重要步骤。采用广泛的石膏外固定,将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阶段机械分开,骨折在整复固定后,骨折部的上下关节就不能活动,因而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合并症。只有等骨折愈合,外固定解除以后,通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功能锻炼,肢体功能才能慢慢地恢复。
中西医结合疗法,采用局部外固定,可以将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进行。在固定期间,骨折部的上下关节仍能活动,病人可过着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在活动中,不但能保持住骨折断端在整复的位置,对于骨折断端间残余的侧方移位或成角畸形,在合理的功能锻炼中,还可以自动矫正,功能活动不仅是骨折治疗的目的,而成了治疗骨折的必要手段。从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开始锻炼,而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在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固定为骨折愈合创造了条件,而活动是促进骨折快速愈合,保证肢体功能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的效果。因此,活动和固定一样,也必须根据具体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稳定程度和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一套练功术式,在大夫指导下引导病人进行练功活动。
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了骨折治疗效果,解决了一些中医和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骨折愈合天数来看,与西医疗法比较能提早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种疗法简单,不需复杂设备,容易学习掌握,便于在广大农村推广,而且使用安全,不增加病人痛苦,一般人乐于接受。这个方法还有费用节省的优点,如外固定用具,一般只收五毛钱折旧费,大大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中西医结合疗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最常见的骨折,且取得较好疗效。但对于复杂性开放骨折,多节性骨折,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目前疗效还不满意。今后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当可继续研究解决。


第5版()
专栏:

  取百家之长 走创新之路
  本报评论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一文,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方法。最近卫生部举行的中医中药研究成果鉴定会肯定了这个疗法。参加会议的专家都认为:它是大众化的好、简、廉的疗法,它为我国战胜工农兵常见的骨折病患增添了新的武器。这是我国骨科史上的一件喜事。
天津市人民医院取得这一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自觉地干革命工作,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的国家里,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革命。有为革命而工作的自觉性,就会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会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批判继承中外文化遗产,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使古今中外,皆为我用。有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志愿,就能从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生气勃勃,坚持不懈,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天津市人民医院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一直采用这种新疗法,治疗了五千四百多名骨折病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中医治疗骨折的经验,而且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研究了中医治疗骨折的规律,总结了一套新的比较系统的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方法。要革命,不仅要有决心并且要善于掌握革命的方法,这就必须学会唯物辩证法,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天津市人民医院能够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他们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结果。骨折受伤部分要愈合,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但要保持骨折整复后的位置,又必须固定。因此,动和静就成为一对关键性的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它们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般西医在骨折治疗中,一般强调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固定,多少忽略了活动在骨折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步骤上机械地把二者分割开来。中医治疗骨折,一般采用手法整复与局部包扎外固定的办法,在骨折固定期间鼓励病人全身活动和局部早期功能锻炼,因而愈合快,但外固定不够牢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以动静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批判了一些疗法中的形而上学,又吸取了它们合理的部分,把固定和活动的有利方面在最大限度上结合起来,把不利方面限制到最低限度,促使骨折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愈合。这个方法还注意发挥机体的能动作用,使各项治疗措施充分发挥作用。它把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加速了愈合和功能恢复的过程。所有这些论点无不闪烁着辩证法的光采。
辩证法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徐寅生同志的文章告诉我们,在乒乓球台上就充满了辩证法。尚天裕同志的文章告诉我们,在骨科医生的手术床上也充满了辩证法。谁要是听毛主席的教导,全心全意干革命,认真钻研工作,就可以在各种各样具体事情中发现客观的规律,学会辩证法。让我们大家都来努力,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做好我们的革命工作。


第5版()
专栏:

  略谈达尔文及其学说
  周建人
达尔文是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进步的科学家。一八○九年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父是当代名医。达尔文从小喜欢研究自然物,但当初并没有要求作一个自然科学者。他曾经一度想在大学里学习神学,毕业后做个牧师。他自己说,这个念头,参加“侦犬号”(原译音称贝格尔号)军舰工作后,便自然而然地消灭了。以后,达尔文遂终生研究自然科学。
从达尔文的自述里可以看出:剑桥大学的植物学教授汉斯罗介绍他往“侦犬号”舰上去担任博物学者这一职务,是他从幻想当神甫转变为终身做一个坚定的自然科学者的转折点的开始。这时候,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发达,资产阶级急于需要原料和市场,也就是需要殖民地,来更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经济,“侦犬号”军舰的航行、考察便是为了这一目的,达尔文负担的职务便是沿途考察自然物。据他自己说,旅行到南美洲时,在红粘土的沉积层中发见了动物的化石,看出和现今生存着的犰狳及食蚁兽等动物很相象。这一事实,使达尔文相信今日所见的动物与古代动物有系统上的联系。他又在加拉巴哥斯群岛上,看到所产生的动物,生活在各岛间的虽不相同,但和最靠近大陆上的动物却相似。事实表明:物种不象基督教的圣经上所说的由上帝所创造,分明是从祖先种有系统地演变过来的。他遂抛弃了宗教迷信的幻想,建立了科学的信心。
达尔文回国以后,出版了一些旅行日记等著作,就从事于研究物种起源的问题。他以二十多年的时间来搜集材料。他读了有关书刊,并结交了有经验的饲养家及选种家,从他们那里获得很多知识。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时,他就把问题印发给他认为有可能给予解答的人。
达尔文对于研究工作不惜付出巨大的劳动,对于研究工具的费用却很俭省。他每天在书房里做研究工作,经常超过他所规定的时间,往往须有他的孩子去找寻他时,才被拉出来。实验用具十分简单。他常常只用简单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且,他只在书房的窗下固定了一块木板当作解剖台,拿破损的玻璃器当作种子的发芽器,等等。由于数年的旅行生活、常常晕船等原因,健康很差了,时常要生病。病中不能做比较费劲的工作时,他便搜集资料。后来,他在病室里用盆栽了蛇麻,看它怎样向棒缠绕上去,还种了用叶子、卷须,或用干上的细根攀缘上去的植物,日夜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
达尔文到一八八二年死去为止的几十年里,出版了不少著作。但最重要的即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十岁时出版的《物种的起源》。这书的全名是《物种的起源——由于自然选择,即生存斗争里优适的种族生存》。它是一种关于物种由来的论争著作,全书一贯反驳物种由神创造的迷信。现在把书中最重要的几点简单地说明如下:
一、达尔文认为生物生来具有变异性和遗传性。任何生物,生来就象本种,不会是别种生物。这说明生物有遗传性。但一母所生的各个个体,不象从同一个模型印造出来的,彼此之间都多少具有差异。这表示生物又具有变异性。环境对生物分明能发生影响,例如,马生长在食料粗、养料不足的山上,个子就长得矮小些。鸭子在受人饲养的环境下,不飞而多走,胫脚就变得粗壮,翅膀则退化了。
二、人工选择作用的影响。生物的变异本来没有定向和目的,但如加上人具有目的的选择作用,即人对植物或动物的汰劣留良,则能向一定的方向发育。例如,块根、块茎供食用的植物,经过人工选择,根块、茎块便增大。供观赏的花卉,经过人工选择,花便开得更美丽了。驾车的马能拉重车,赛跑的马跑得很快。乳牛能分泌多量乳汁,供食用的牛长得丰满。如此等等。
三、自然选择,亦译自然淘汰。自然并无意志,当然不会象人似地进行选择。依照达尔文的意见,生物个体都在发生微小的偶然性的变异,生长在常在变化的环境下面,有些变化对生活上有利些,有的不利些,如此代代相传,有利的变异便变得愈来愈显著。达尔文看到有的小岛上的昆虫没有翅膀或翅膀极不发达。因为海上多风,翅膀发达的会飞,经常被风吹入海里;翅膀不发达的不会飞,得以留存下来,后来遂呈所见的样子。我们知道,虫媒花的花内常有花蜜。按照达尔文的理论来说,植物分泌蜜汁本不沉于花中。但如花中有蜜,则蜂、蝶采蜜时便于把花粉带去,有利于它的受粉和传种,因此代代相传,此宗植物的花内遂产生更多的花蜜。浙江山中多产蕙兰(一名九节兰,亦单称蕙),它的花蜜便不产于花中,而分泌在每朵花的苞片基部。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的作用,叫作自然选择。
四、生存斗争,旧译生存竞争。达尔文自己说,他看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很受感动,就把人口照几何级数增长、食物只照算术级数增长的“理论”移植到物种起源里面。并且主张说:生物界里充满着斗争。因有斗争,所以有的死亡(不适应的),有的生存(优适的)。照达尔文说,自然选择即优者生存,是以生存斗争为基础。但实际上,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极复杂的,比如古人说过,螳螂捕蝉,还有吃螳螂的黄雀跟随其后。黄雀之后还会有吃鸟兽的鹰。不止吃别物者照几何级数增长,被吃者也是照几何级数增长,而且吃他物者也常在被吃。因此,达尔文对于这一公式的应用,不大合逻辑。
《物种起源》打击了物种神造说,证明:一、物种是历史的产物,二、它是进化的,三、它与生活环境(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相互关系。对于这三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称赞这部著作“第一次给予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从经验上说明了它的合理的思想”,“给予我们的观点以自然历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生物界的这一学说固然给以很高的评价,但对于用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来作物种进化过程的说明,则认为并不适当。说明如下。
《物种起源》初版于一八五九年。一八六一年一月十六日马克思给拉萨尔的信里曾这样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但是在第二年,即一八六二年六月十八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里说,他又重新读了达尔文的著作,发现达尔文把马尔萨斯理论也应用于动物及植物,是在动植物界里重新认识了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并且说,这是霍布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一八七五年十一月中旬,恩格斯写给拉甫罗夫的信里谈到生存斗争时,意见也与马克思相同。他说,达尔文只是把上述的霍布斯学说、资产阶级经济学上的竞争学说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从社会领域搬到生物界而已。恩格斯并不否认生物界里有斗争。他在《反杜林论》概论里说,生物繁殖的量很大,能长大的数目很少,明显是有斗争的。但他又认为,生物界里有斗争也有统一,达尔文说的生存斗争不过从马尔萨斯由英国社会上个人竞争现象得来的话移植于生物界罢了。
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里,对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即优适种族生存”提出批评。他说:“达尔文的错误正在于他在‘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中把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混淆起来了:
(一)由于繁殖过剩的压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里也许是最强的首先存留下来,但是同时最弱的在某些方面也能如此。
(二)由于对变化了的环境有较大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选择,在这里存留下来的是更能适应于这些环境的,但是在这里这种适应就整个讲来可以是进化,也可以是退化(例如,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总是退化)。”
他还说:在有些情况下,没有生殖过剩的物种也会变异,旧种也会死亡,新种也会发生。恩格斯赞成用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的适应和遗传来说明进化过程。赫克尔认为,适应与遗传是相互起着作用的,适应产生变化,遗传把变化保留下来。总的说来,恩格斯认为达尔文提出以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来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不正确的。这个批评很重要。果然,欧洲后来有人“创造”出“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反动“理论”,把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说成也是人类社会里的普遍规律,制造出什么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一类言语,给侵略者、压迫者作辩护。
达尔文学说有进步性和缺点,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辨别其精华与糟粕。


第5版()
专栏:

  有关害虫防治的指导思想的一点商榷
很多有关害虫防治的书上,都把害虫防治的主要方向或手段放在改变害虫的环境上,使其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防止害虫发生的效果。这个方法是根据“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原则所拟定的,认为人们改变环境来破坏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这样,有机体就不能生长发育了。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假如不是完全错误的话,也是不全面的。
“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这一原理,只看到了有机体与环境的相对统一的一面,而忽略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斗争的更主要的一面。在生物学教学中,总是以各种适应现象为例,来说明有机体如何适应环境,如何生存下来。其实,适应都是相对的。对一方面的适应,对另一方面就未必适应。例如贝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它却妨碍了快速的运动。适应的相对性还在于:适应发展越大,对于再度适应的能力就越弱。事实上,自然界中的斗争应该是主要方面,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生物本身的种间与种内斗争是整个生物界发展的动力。适应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全面适应的生物,适应性十分强的动物,它所繁殖的后代也绝大部分在与环境的斗争中死亡。一对家蝇产几百到一千多个卵,活下来的第二代也只不过几个到几十个,有时可能全部死亡。因此,只提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并且把它作为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因此,也很显然,把害虫防治的主要方向放在所谓破坏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上,在理论上首先是不完全正确的。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提法是把人与害虫的斗争,变成了环境与害虫的斗争,或是人只是通过改变环境来与害虫作斗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有人甚至于把使用杀虫药剂也作为改变环境的作用来考虑。总的说来,把“破坏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作为害虫防治的主要方向,在思想上会削弱人在防治害虫中的积极作用。改变环境来防治害虫是一个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方法。 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