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老岗位到新岗位
——记志丹县七位退休同志办果园的革命事迹
有人说,年老的人应当吃好些穿好些住好些。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者看来,只有永葆其革命的青春,忠心耿耿,精神焕发,有着高尚的革命情操,晚年的生活才能过得真正的幸福。志丹县七位退休的老干部正是这样认识和这样去做的。他们在退休以后,自觉自愿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为党、为人民办了一个一百多亩大的果园。
“象早晨的太阳那样”
这个果园名叫“曙光果园”。为起这个园名,七位退休老同志费过一番心思。
一天,七位退休老同志在一起筹办果园。白金玺说:“看给果园起甚名字?”李景智提议:“园址设在老城那地方,就叫‘老城果园’吧!”不知是谁插嘴说:“还是称‘金桥果园’好,从金桥上度过晚年最幸福啦!”……,霎时提了二十多个园名。可是,这些园名不是意义不大便是不太贴切,都不合七位革命老人的心意。这时,白玉玺站起来道:“叫‘曙光果园’怎样?”随之,这位前志丹县副县长意味深长地作了说明:曙光象征着光明的开始。我们的年纪虽然老了,但是在政治上、在思想上要永远年轻。我们不能因年老而有暮气,应当象早晨的太阳一样,朝气勃勃,为党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其他六位老同志听了这番说明都点头会意道:“这个名字算是起在我们心坎上了。”
这七位同志都是因年老、体弱或多病,在一九六三年经组织批准退休的。他们中间有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有长征来的老红军,全是参加革命三十年左右的老干部。退休以后,他们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按月领取养老金,不愁吃、穿和住。可是,他们过不惯清闲的生活。正如原志丹县手工业联社主任尚志成所说的:“同志们都在大跃进,我不能闲下来,一闲下来浑身上下都不舒服。”于是,他们便相约办果园,用自己的义务劳动给志丹县人民办第一个果园。当他们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志丹县县委和县人委大力支持他们,志丹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也很支持他们。拨给他们一百多亩地、一辆架子车、一头骡子和一些资金。然而,哪一种新生事物不是在跟旧思想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呢!有人就劝他们说:“你们革命成功了,该享享清福啦!还操心受熬做甚?”七位退休老同志听了这话,心里怪不是滋味的。他们向说这些话的人进行了解释。白玉玺指着他家墙上那张红一片白一片的世界地图道:“帝国主义还存在,天下三分之二的人民还未解放,我国也还不很富强,革命的路还长着哩,我们走过的仅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原志丹县地毯厂厂长刘海才,把幸福和革命联系起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什么叫做幸福?我看,凉了倒在热处,热了倒在凉处,不叫幸福。只有干革命,为众人谋幸福,才是革命者的最大幸福。毛主席说了,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嘛!”
县委很了解这七位退休同志的革命心意,立刻批准“曙光果园”的称号。“曙光果园”,就这样在毛泽东思想红旗的照耀下,在七位革命老人的赤胆忠心中,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在一九六三年冬天,正式办起来了。
干革命就要战胜困难
志丹县虽然地处山区,而果树却很少,苹果树更少。要在志丹县建立第一个果园,而且要以苹果树为主,困难不少。面对着困难,久经革命考验的这七位革命老人笑了笑说:干革命就是战胜困难嘛!
一个初春的早晨,这七位退休干部,迎着飕飕的冷风,来到志丹陵园附近的高峁山下。这里距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住处不远,离如今城关公社马岔大队马岔生产队社员的住所很近。七位老同志就在这里同马岔生产队的社员一起,挥动铁锨,挖坑栽树。老贫农王金福感慨不已,说“这是给志丹人民栽富根哩!”
苹果树栽下不久,偏偏遇到“冬三月”的风旱,许多幼树被飕干了。此刻,有的人就给七位老同志打退堂鼓:别看活了几棵,再风旱个“春三月”,免不了都得死掉。但是,七位革命老人为志丹人民务苹果树的坚志不移,他们一面进行补栽,一面用谷草、黄土为活下来的苹果树保温。可是,在“春三月”的风旱中又死掉了不少。七位老同志进一步探索,还分头向志丹县农业试验站和城关公社的社员请教。
他们这种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受到中共志丹县委的支持:组织他们到洛川县阿寺村苹果园参观。这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一个苹果园。高原上虽然“风大天寒”,但社员却巧妙地用耐寒的陕北山丁子树做砧木进行嫁接,和通过剪枝、整形把苹果树控制在一定的高度的办法,增强了苹果树的抗风抗寒能力。看到这情景,老同志们心里亮堂了。他们结合志丹的情况,采用阿寺村的经验,再次补栽苹果树。老同志一边补栽,一边对身旁的社员道:“好好补栽,一年不行,补它二年……,哪怕花上十年工夫,也要把它补活。”
“到那时,恐怕你们吃不上了。”
“吃不上,后人可以吃。闹革命,更要有‘前人种树,后人歇凉’的精神。”革命老人爽朗地回答。
为了让“后人歇凉”,李景智还把家搬进果园,日夜守卫着苹果树。这件事很快就被周围的群众广为传诵。李景智是四川省南江人,贫农的儿子,跟着党中央和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随后他便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全国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十分英勇。后来因头部负了重伤,转到地方工作。退休后,党和政府安排他在志丹城内一个舒适的地方住。当他见到果园需人看护时,就自动到果园安家落户。果园没有住处,他和爱人宋紫英自己动手,不到三个月,就打成了两孔窑洞。落成那天,李景智特地写了两副对联,贴在两孔窑洞的门斗上。一对是“牢记当年苦,常思今日甜”,另一对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今年春上,他添了一个女儿,给这女儿起名叫“曙光”。搬进新窑以后,他常说:“我要在这里干一辈子,看着它们长大、开花、结果。”
只愿为党为人民干到底
快是掌灯时分了,几位老同志还在给果树浇水、培土。
“老同志,你们想图个甚?干得这么起劲。”一位青年社员不解地问着。
“不图名,也不图利。”白金玺一边给果树浇水、培土,一边继续回答:“只图为党为人民为到底!”
白金玺原是志丹县粮食局党支部书记,到果园后只当普通一兵,埋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又不拿一点报酬。有次,跟他一块务果园的社员觉得实在过意不去,给他送去几斤瓜菜。白金玺马上让他的爱人付钱。社员急忙说明:“这是你和我们一块利用果园的空地栽种的,哪有吃自己务的瓜菜要掏钱的道理。”白金玺却说:“这瓜菜是果园的,我不能随便吃。”社员见白金玺坚持付款,打趣地说:“那你是拿上家底闹革命啰!”
白金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入了党。在那艰苦的革命年代里,他常常是带着自家的粮、钱,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工作。现在无代价地务果园,他自然习以为常。他对社员说:“我虽退休了,国家还每月发给工资,哪能说是拿上家底闹革命呢?我为革命出的力,不是多了,是少了,太少了。”
和白金玺一样,其他六位革命老人,在果园里从事的劳动,也都是心甘情愿的,没有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就说原志丹县交通局长牛万福吧,这位近六十岁的农民出身干部,参加过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延安的生产劳动情况,他牢记在心,用来激励和鞭策自己。退休前,他因为保持同群众一起劳动的革命传统,被评为县模范工作者。退休后,他仍叮咛自己:这个传统,是毛主席留下的,一定要保持下去。听毛主席的话,长期与群众并肩劳动,养成了他的劳动习惯。在建园劳动中,他最肯说一句老话:“劳动劳动可畅快啦!”
去年春天,他们一下就栽了两千多株果树。树多、树小,管理起来是比较费事的,即使如此,老同志们还想出个“以园养园”的办法,这就是利用幼树之间的空地,务瓜种菜。一年之间,他们收入了一千多元,把它用作建园的开支,大大减少了国家的投资。
去年冬里,有人对他们说,务瓜种菜增加那么多收入,也该把果园办公室拾掇得象个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同意这样做。直到现在,他们的办公室依然设在旧窑里,办公桌照旧是从县财政局借来的那张破桌,椅凳还是自己带来的。他们说:能不能为人民务好果园,不在于办公室象不象样子,而在于革命精神好不好。
这里没有“老”字
革命者最宝贵的品质,也就是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永远保持年轻。
果园里有二十多株老杏树,经过老同志们的精心管护,新枝旺发。去年夏天,它那低重的枝头,压满了黄橙橙的果实。那天,老同志们喜气洋洋地挑筐提篮前来摘果,几袋烟工夫,就摘下了满满两大筐。眼看着这满筐黄杏,老人们乐开了。兴奋之余,他们商量起卖杏的事情来了。
刘海才的目光,朝着老战友们打量了一下,最后盯住尚志成,问:“谁去卖?”
“上街卖杏?那,那……多臊人!?”尚志成脸带难色支支吾吾答着。
这时,坐在杏树下的几位老同志都低着头一股劲抽着旱烟。只有杨茂成举目望了望筐里那金黄闪闪的杏子,深深吸了口烟,然后毅然站起来,挑上大筐黄杏道:“我去!”刘海才、尚志成等老同志望着杨茂成走向街头的高大身影,也跟上去了。
发生在杏树下的这件生活小事,引起了革命老人的沉思。虽说革命二、三十年了,一不注意“打扫”,也会沾染资产阶级思想灰尘的。放不下架子去为人民卖杏,便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想到这里,他们对于“老”字,有了新的理解。一个革命者,在政治上、在思想上是没有“老”字的,也是不能有“老”字的,决不能以“老”卖老。于是,他们纷纷表示,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活到老改造到老。
这些老同志退休之后,单独成立了党支部。每逢星期二下午,他们都要过一次党的生活。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政策,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讨论办好果园的有关问题。《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等几篇文章,他们是一学再学的。
老同志们从毛主席著作中受到了教育,从党的组织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心胸更加开阔了。他们特意在果园办公室贴了一张大字标语:“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订阅《延安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和《红旗》。劳动之余,他们就在一块攀谈起天下的革命大事来。
我们去访问这七位革命老人的时候,他们正围着一张世界地图。有的望着东南海前线说:“前两天,我海军在那里击沉来犯的美制蒋帮军舰两艘。”有的看着英雄的越南国土说:“越南北方军民从去年八月五日到今年八月二日,就打落入侵的美机四百多架。”李景智指着印度洋里的马尔代夫群岛道:“马尔代夫人民也宣布独立了。”七位退休老干部看着谈着笑着。笑声朗朗。我们站在他们的身边,看着他们的神态,听着他们的谈笑,被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热情所感染,不由得想起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来。
我们需要身强力壮、朝气勃勃的年轻干部,我们也需要身老心红、壮心不已的老年同志。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革命精神、政治思想是永远不老的。愿革命者永葆革命青春。
陕西日报记者 张安南 李伏青


第2版()
专栏:

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占领戏剧舞台
西南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获新成就
川剧艺术在反映革命的现代生活方面显示新的生命力
据新华社成都十二日电 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大会历时四十天,于十月十日闭幕。
这次观摩演出大会,检阅了近两年来西南地区各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文艺工作的指示所取得的成就,交流了经验,从而增强了戏剧工作者写好、演好革命现代戏的信心和勇气。这对于促进西南地区革命现代戏进一步巩固地占领舞台阵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这次观摩演出大会上,来自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解放军成都部队、昆明部队、西南铁路工程局的话剧、川剧、滇剧、黔剧、白剧、云南花灯、贵州花灯等专业戏剧表演团体和四川省工人、农民业余演出队、解放军成都部队业余演出队等三十个演出单位共演出大、小剧目七十五个,其中小型剧目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剧目大多是反映解放十六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也有少数是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国际阶级斗争题材的。除部分剧目描写敌我矛盾以外,大量是描写人民内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和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矛盾斗争。许多剧目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在戏剧艺术形式方面,许多地方戏曲都根据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要求,作了不少革新,使西南地区的许多新、老剧种都显示了新的生命力。
这次观摩演出大会,是一次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大会。大会自始至终强调了突出政治、狠抓思想,着重进一步解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的问题。会议肯定了近一年多来戏剧工作者下乡下厂、下连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为工农兵送戏上门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增强了继续前进的信心。同时也指出,不少人为工农兵服务,特别是为农民服务的思想不够明确,还缺乏长期地、无条件地为农民服务的决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的主要障碍。参加大会的许多戏剧工作者表示,今后一定要认真改造自己,深入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了适应上山下乡的需要,大会还肯定了,西南地区的专业戏剧团体今后要多搞中、小型戏,同时要在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和经验。
这次观摩演出大会还对戏剧创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大多数人进一步认识到,革命现代戏必须正确、深刻地反映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正确地反映人民内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要展示出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战胜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思想如何战胜资产阶级思想,以及人民群众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以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大家还进一步明确了,所谓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反映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中心是要写好这些矛盾斗争中代表矛盾主导方面、代表新生力量的英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经过讨论,大家对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如何正确地进行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据新华社成都十二日电 四川省广大川剧工作者发扬革命精神,批判地继承传统,大胆创造,使古老的川剧艺术在反映革命的现代生活方面显示出新的生命力。在最近西南区话剧、地方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十七个川剧革命现代戏,集中展示了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
这批剧目表现了从解放前重庆纱厂工人在地下党领导下向资本家展开顽强斗争到今天人民公社社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忘我劳动;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战斗到嘉陵江上老船工舍己为公的共产主义风格,题材十分多样。这说明川剧这一古老剧种在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方面已经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川剧工作者在观摩演出期间举行座谈、交流经验时指出,创作人员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认真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为艺术上的革新创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去年以来,四川各地一百几十个川剧团体深入工厂、农村,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正是创作出这批优秀的革命现代戏的根本原因。
受到文艺界称誉的大型川剧《急浪丹心》,是四川省现代川剧实验剧团深入船工生活取得的成果。这出戏描写嘉陵江老船工运送农用物资通过急浪险滩时遇险、在全船危急关头时毅然舍子救船的真实故事。最初排演时,这个戏对船工的劳动生活表现得不够准确、有力。后来,作者、导演、演员在深入生活过程中分别同驾长、船工和家属共同劳动。船工们为自己第一次成为川剧舞台上的主人翁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给剧团人员们讲述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在新社会的英勇劳动与新生活,热情地教演员划桨、撑篙、掌舵、拉纤,并且帮助演员熟悉同急浪恶水斗争的生活情景。剧团人员在这段时间里不仅熟悉了船工的生活,收集了丰富多采的劳动号子,而且领会了船工们强烈的阶级感情和主人翁的忘我劳动精神,产生了非在舞台上歌颂这些社会主义的新船工不可的决心和信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程式也不再只是一些死的框框,而成为表现现实生活的活的素材。
川剧工作者还对川剧现代戏表演艺术上的革新经验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从革命的思想内容出发,敢破敢立,大胆创新,既批判地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又不为传统形式所束缚,这是这些剧目在反映现代生活方面取得不同程度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参加演出的大小川剧剧目,不论帮(帮腔)、打、唱、念、做,几乎都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有所革新有所创造。有的剧目打破行当界限,根据表现现代人物的需要,以一定的唱腔为主体,适当地吸收不同行当角色的唱腔,重新加以组合,有的剧目还吸收其它剧种的音乐,溶化在川剧曲牌中;《许云峰》、《急浪丹心》、《龙泉洞》、《黄继光》等许多剧目,还从革命歌曲、朝鲜民谣、劳动号子中吸收新的养料,有的还参考现代音乐的重唱、合唱等形式,从而既保持了川剧音乐的传统特色,又有了强烈的时代风格。
许多川剧表演团体都以精益求精的严肃态度,从重点剧目着手,实行领导、艺术人员、群众三结合,共同研讨琢磨,进行创作。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龙泉洞》、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许云峰》、中江县川剧团演出的《黄继光》,以及温江专区农村文化工作队演出的小戏《她不走了》等,都是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反复修改加工出来的。大型川剧《黄继光》曾经根据群众提出的一千二百多条意见,进行了五次大修改和多次小修改。
通过这次观摩演出,四川省广大川剧工作者在交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演好革命现代戏的信心。他们表示,一定要继续鼓足干劲,决心下一辈子苦功夫,塑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让革命现代戏巩固地占领川剧舞台。


第2版()
专栏:

噶尔昆沙人民热烈欢迎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中央代表团五分团到达西藏西部阿里地区
新华社噶尔昆沙十二日电 前来祝贺西藏自治区成立的中央代表团第五分团,经过万里跋涉,横穿世界屋脊,在十日下午到达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重镇噶尔昆沙,受到当地藏族农民、牧民、机关干部和驻军的热烈欢迎。
当代表团的汽车刚刚出现在远方草原上的时候,欢迎人群就敲打起锣鼓,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在旧社会被农奴主用刀砍伤额头的翻身贫苦牧民洛桑丹增,全家六口都穿着节日服装前来欢迎。当中央代表团人员走到他面前时,这位藏族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代表团人员说:“亲人们,请转告毛主席,今天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中央代表团第五分团由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四个民族的代表组成。他们在拉萨参加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大会以后,由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维吾尔族)、副团长、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林锦章的率领下,前来阿里地区。随这个分团到阿里地区作慰问演出的内蒙古乌兰牧骑演出队,已先期到达噶尔昆沙。中央代表团第五分团人员在阿里地区期间,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当地人民、干部和驻军进行亲切慰问。


第2版()
专栏:

在新社会越活越年青
——记贺龙副总理会见维族百岁老人买买提木沙
十月九日下午,中央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贺龙来到和田县烽火公社慰问那里的维吾尔族农民。维吾尔族社员们热烈欢迎贺龙副总理和中央代表团的到来,人们热情欢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欢迎贺龙副总理!”“欢迎中央代表团!”
贺龙副总理向维吾尔族社员致以亲切的问候。他穿过欢迎的队伍,来到一个新修的居民点。在这个居民点的葡萄架下正站着一位老人,他看见贺龙副总理走来,就迎上前去,把一朵他亲手栽的菊花献给了贺龙副总理。这位老人,就是已经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买买提木沙。当贺龙副总理听说老人已经有一百岁的时候,他紧握着老人的手,热烈祝贺他健康长寿,并把自己用了多年的手杖赠送给了老人。
老人接过贺龙副总理的手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双手抚摸着手杖说:“这根手杖是从北京带来的,是毛主席常见到的,是最珍贵的纪念品,比送我一匹骏马、一峰骆驼还要贵重,我要把它作为传家宝。”
老人把贺龙副总理和其他客人让到自己家里。这是一座富有维吾尔族民间风格的新房,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家具摆得整整齐齐。老人在这里同客人热烈交谈。他告诉贺龙副总理说,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是解放军班长,一个儿子是五好教师,一个儿子是民兵;另外他还有八个孙子。贺龙副总理说:“你有个幸福的家庭,你的晚年是很幸福的。”
老人这时兴奋极了,走过去掀起一条花床单,指着里面叠得高高的一条条被子说:“您看,我现在的东西这么多!解放前这些东西我想也不敢想!”说着,老人的脸阴沉下来,他十分沉痛地向贺龙副总理叙述了他苦难的过去。他说:“对我来说,天亮才十六年。十六年前我给地主放羊放骆驼,当了五十五年长工,在地主的皮鞭和木棒下过活。我父亲给地主当了一辈子长工,最后惨死在地主手里。共产党来了,解放了,天亮了,我有了房子,有了园子,有了牲畜,有吃有穿,生活得很幸福。我这个在旧社会被折磨得快死的人,在新社会越活越年青了。”
贺龙副总理称赞老人的身体很好,祝他再活一百岁。
老人兴奋地指着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和库尔班吐鲁木(一个维吾尔族老贫农,共产党员)合照的相片说:“这是同我一样受过苦的老人同毛主席照的相。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老人对贺龙副总理说:“我今年派两个孙子到县上找县长,要县长收下他们当兵,好给国家出力,结果县上只收下一个,明年我还要把那一个孙子也送去,要他们好好地保护党和毛主席给我们穷人带来的好日子。”贺龙副总理称赞老人为革命操心。
老人又把贺龙副总理从里屋引到外屋,从壁龛中拿出毛主席的半身塑象,用袖子轻轻擦了一擦,说:“这是县上奖给我儿子的。我里屋外屋分挂着五张毛主席的象,壁龛里还有这个塑象,每天进进出出,我都要看看毛主席象。托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福,我们才摆脱了地主的皮鞭和木棒,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贺龙副总理对老人说:“全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得好。我们是共产党员,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你们服务。毛主席操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操心天下的劳动人民都能过好日子。”
这时,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颤巍巍地举起双手高呼:“毛主席万岁!”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