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影评

平沙莽莽变绿洲
——艺术性纪录片《军垦战歌》观后
曹欣
正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反映新疆建设生活的艺术性纪录片《军垦战歌》上演了。这部影片通过军垦战士改造戈壁滩的战斗生活画面,使我们看到了新疆面貌的巨大变化,看到了祖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光辉前景。《军垦战歌》所以能够如此激动人心,主要是由于它真实而集中地显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伟大变革与发展,显示了人的革命精神所创造的奇迹。
提起旧时的戈壁滩,人们眼前立刻会呈现出一片飞沙走石、荒原千里、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但是,谁能想到,今天的戈壁,却是绿树成荫、渠道纵横、瓜果满架、棉粮成仓的边塞江南呢?是什么力量把这浑浑沌沌的黄天变成了青天,把这万古荒原变成了肥沃良田呢?正如影片中生动的画面告诉我们的,是因为解放十六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指战员同志们,遵循着毛主席的教导,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结果。请看,被称为“新疆大寨”的红星二场的同志们是怎样战斗的吧!他们来到了“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的内陆盐碱荒滩,以改天换地的气概,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脚踩污泥,风雨无阻,连续劳动六七十天。最后终于把盐碱洗去,使这块无法种植的盐碱荒滩改变面貌,长出粮食和棉花,使“平沙莽莽入黄天”的荒原,变成一片绿洲。
《军垦战歌》用无可争辩的事实,通过今昔对比,展示了人们意志的力量,展示了革命战士团结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世界奇迹,展示了毛主席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的巨大威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陕甘宁边区人民一道,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从而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把荒芜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如今,我们在新疆的军垦战士们继承并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在当年野兔成群、饿狼奔逐的原野,办起了农场、学校、工厂、商店。从南泥湾到大戈壁的战斗道路,充分显示了毛主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号召的伟大意义。
影片还通过新老两代人的对比,展示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时代风貌。我们看到,这些充满生活热情的年青人,在前人已经踏出的胜利道路上,迈开了坚定的步伐。当这些年青人满怀信心地从南泥湾的老战士手里接过一把新疆特有的扁锄的时候,使我们引起多少联想啊!这不正是我们革命事业的可靠的接班人吗?帝国主义者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总是企图在年青一代身上找到“和平演变”的土壤。可是,在毛泽东思想培育下的中国青年一定会粉碎敌人的幻想,我们的年青一代将永远跟着党和毛主席走,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他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影片展现了他们在斗争中成长的生活历程。通过这两代人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革命前辈为后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豪迈情感,也预示着革命的后辈将继承前人的理想开拓出更为美好的明天。
影片赋予了历史资料以强烈的时代精神,把历史资料用活了。人们都会记得,老战士向青年们讲述的塔里木过去的情景吧!电影艺术家巧妙地把这部分资料插在这段回忆里,此情此景就产生极为深厚的涵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创业的艰难,同时,还意味深长地提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过去,如何永葆革命的青春,把脚跟站得更稳,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刚健有力。这是时代向红色接班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向所有观众提出的要求。
《军垦战歌》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较高的艺术性纪录片。它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与创作人员不断深入生活,不断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思想认识,并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分不开的。据我所知,《军垦战歌》的主要创作人员,在一九六三年就两次进入新疆。他们为那里沸腾的生活,为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进行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激动,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把这种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介绍给全国人民。在创作中,我们的电影创作人员从毛主席著作中找到了表现这一题材的红线。懂得了军队参加大生产的革命意义,因而也就找到了反映这一题材的钥匙和指针。
但是,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有些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却往往没有被发现和认识。有些生活中看来是奇突多采的,却又往往不是重要的、本质的。例如在影片中给人极大感动的制服大面积盐碱地的情景,开始就没有被创作人员发现和认识。在解决水源时,生产兵团也曾经用过炸开雪山上的积水来灌溉土地的办法,但这对大面积土地来说是不起决定作用的。真正能显示出劳动改变自然的巨大威力的,还是这一锨锨挖出来的万里长河和巨大的水库。如果单纯强调炸山引水,反而会使人感到取水的容易。听取了领导与群众的意见之后,摄制组就修改了原定的计划。他们比较长期地深入生活和拍摄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修改自己的预定计划的过程,不断改造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领导、电影工作者与群众“三结合”的过程。这样,他们在创作中,就不再感到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去进行拍摄是一种束缚,相反,他们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技巧去进行构思和创作了。
拍摄艺术性纪录片的经验还不多,难免会有一些缺点和问题。例如,如何运用艺术性纪录片的特有创作方法去表现人物,如何更真实地去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生活气氛等方面,都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些,有的可以在以后拍类似影片的创作中引起注意,有的则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生活,在不断的创作实践里进行探索、创造与改进。(附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帮助公社修建的“团结渠”举行放水仪式


第6版()
专栏:

山河添春色
朱光华 向茂才
在昆仑山脉的群山之间,在叶尔羌河的发源处,在祖国西南边界的前哨,有一条狭长弯曲的库那古河,河畔居住着七十一户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这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六公社五管理区七大队所在地。这里四面环山,群峰重叠,山高气寒,终年积雪。夏秋季节,冰化雪消,潺潺雪水,化为无数溪流,汇成奔流不息的滚滚河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去,形成有名的叶尔羌河,灌溉着无数的良田沃野。山间树木葱郁,绿草丛生,是天然的好牧场和好狩猎场。雪鸡、旱獭、狐狸、黄羊等珍禽异兽四处可见,同时还蕴蓄着丰富的矿藏,盛产各种药材。这真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好地方。可是,解放以前,这里却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地方。
解放前,整个山村全被少数几个牧主霸占着。贫苦的牧民祖祖辈辈给牧主放牧,自己一无所有,甚至连“天上的一只鸟,地下的一棵草”,都没有他们的份。他们穿的是牧主扔掉的烂毡片、破口袋;吃的是牧主扔掉的霉馕、剩饭和麸皮。遇到严寒的夜晚,他们只能借火烧砂,把身子埋在热砂里取暖。想打只野兽来吃肉充饥、剥皮做衣服也不可能,因为那也违犯了牧主的法规,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国民党驻守边卡的军队,也欺压牧民。他们和牧主勾结在一起,随时到村里来派差,抢劫财物,奸污妇女。牧民们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啊!有的牧民忍无可忍,便往往携儿带女,离乡背井,外逃谋生。可是,在那黑暗的年代里,逃出去的人又哪会有好日子过呢?不是冻死饿死在山上,就是重新落到别的牧主手里当牛马。受苦受难的奴隶啊,哪一天才能把这苦日子熬到头呢?!
春雷轰鸣,万物苏醒。红旗插到了新疆辽阔的土地上,红旗插到了库那古河畔的土地上。牧民们翘首盼望的共产党、解放军终于来了!从此,那被愁云惨雾遮盖的边疆山河才变了颜色;从此,那库那古河畔的奴隶才成了国家的主人。站起来了的奴隶们,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了破碎的家园,改变了山河的容貌。
现在,请再到库那古河畔来看看吧!这里到处是兴盛繁荣的景象: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庄稼茁壮,人丁兴旺。解放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这里人口倍增,牲畜大发展。现在,全大队有人口三百多,比解放初期的一百八十多人增加将近一倍;有大小牲畜九千八百多头,比过去的三千二百头增加了两倍多。
这里过去是不种庄稼不产粮食的,人们连五谷都分不清楚。公社化后,在党的农牧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才开始试种青稞。第一次试种失败了,第二次试种失败了。但是,人们并不灰心,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种,仍然一年又一年地开荒造田,挖渠引水,终于使库那古河岸长出了青稞、春麦、豌豆等作物和蔬菜。
试种虽然成功了,可是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没有犁铧,也没有坎土曼,只能用木头、牛角犁地——产量很低;后来,在国家的支援下,买来了坎土曼和喀什步犁,逐步改革了耕作技术,产量才一年年提高,耕作面积也一年年扩大了。现在,这个过去根本不产粮食的穷山村,已经达到粮食半自给了。这是集体经济的巨大胜利。
随着生产的发展,牧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衣食住行都和过去是两个样子了。从前牧民们几乎是没有住房的。那时,他们以游牧为主,逐草放牧,大部分住在山洞里或岩下。一遇山崖倒塌,全家人就往往死在洞里。现在牧民们定居下来了,不但有了住房,而且家家土炕上有铺有盖。屋里炊具齐备,箱里衣物盛满。一年四季,奶子不断,粮食不缺,肉食更是吃不完。国家为了方便牧民,还在这个偏僻的山村设立了供销店,供应牧民所需要的日用品,收购多余的畜产品。
牧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也翻了身。过去全村只有两个阿訇识字,请他们写信念信比求神还难,要送了厚礼他们才肯动手动口。牧民们尝够了当睁眼瞎的苦。解放后,他们积极学文化。现在,能写会念的人越来越多了,全大队有二十七名小学毕业生,二十三名中学生,还有几个读过高中的学生。有了文化,人们象瞎子见了青天,如饥如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的话真说到牧民心坎上了。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放牧的时候读,修路的间隙时读;早上集体学,晚上个人学。现在,这里已成了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单位之一。
库那古的牧民深深懂得,这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是怎样来的。每当他们看到大队的茂盛的庄稼、成群的牛羊时,老年人总要对后辈说:“孩子,你要牢牢记住,这些东西不是用金子换来的,是共产党、毛主席带给咱们柯尔克孜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的库那古人,在假日和节日,总爱唱这样的歌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
太阳能使冰雪融化,
雨露能使牧草复生;
柯尔克孜族人得到解放,
共产党、毛主席是我们的
大救星!


第6版()
专栏:

学与超
北京有线电厂工人 孙有纯
有这么一件事情:两位在生产竞赛中一直是对手的老师傅,这次都评上了技术革新能手。在生产中,这两位对手一直是:今天你超过我,明天我超过你。你超过我,我向你学;我超过你,你向我学。他们就象旋转的齿轮,在“学”与“超”上紧紧地咬着。他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学,敢于超。
学是为了超,要想超,就必须先学,没有学,就没有超。我们常说“后来者居上”,“后来者”怎么才能够“居上”呢?它必须有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要善于学。在工厂里,有不少徒弟超过了师傅。怎么超过的呢?学。只有虚心地学,把师傅的技艺、绝招都学到手,在这个基础上,再勤钻苦练,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发挥出来,才能超过师傅。但并不是所有的徒弟都能够超过师傅的。什么原因呢?关键就在于,徒弟是不是能首先向师傅虚心地学习。
徒弟超过师傅是这样,这个师傅超过那个师傅也是这样。比如,同样是五级工,但每个人的技术水平也不是在一条线上的。假如你要想超过对方,你就必须先向对方学习,学对方所长,补自己所短。你具备了对方的所长,弥补了自己的所短,同时又发挥了你原来的所长,那你就一定能超过对方。对方也不甘心落后,又要超你,那他就得转而学你的所长,补他的所短,发挥他原有的所长。这样对方就又超过了你。学——超,再学——再超,这样一次一次地循环往复,就一次一次地把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超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学是给超打基础的。要想狠狠地超,就必须虚心地学。如果不虚心地学,就谈不上狠狠地超。有些人以为自己超过了别人,“拔了尖”,就没有必要再向别人学,或者可以暂时松口气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知道,在你超过别人的时候,别人就已经在作超你的准备了,你稍微松劲,别人就可能马上超过你。
学是没有止境的,超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都应当象上面那两位搞对手赛的老师傅那样,你超我,我超你。你超过我,我向你学,我超过你,你向我学,你追我赶,把比学赶帮超运动推向更高峰。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欢迎画家给我们辅导
编辑同志: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九月十六日第六版刊登的华君武同志写的《帮助放映员画好幻灯片》的文章和刘继卣、陈惠冠、易和元三位同志合作的《人欢马叫》幻灯稿,我不禁向同志们高兴地说:“画家出来帮助我们了。”
我是一个农村电影放映员,亲眼见到农村在飞跃发展,也几乎天天看到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我是多么想用最生动的语言、最巧妙的画笔,把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景象搬上幻灯银幕啊!可是,我的文化水平太低,特别是不会绘画,困难很多。
“帮助放映员画好幻灯片”,这是一个重要的创议,是对我们放映员的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热情地欢迎画家们给我们辅导。
这里提出两点要求:
一、画家们在作这项工作时,最好力求做到画面简单,这样便于我们临摹、复制,特别是在一张画面上人物不要太多,线条也不要太细。
二、我们在农村放映宣传活动中,经常表扬先进人物和推广生产技术,因此,特别需要这方面的画画技巧。希望在适用的绘画入门书未出来之前,先写些画些在报刊上介绍,帮助我们解决当前急需。
江苏省淮阴专区农村科教电影队放映员 刘乾三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希望画家多画幻灯片
我是一个农村放映员。读了九月十六日《人民日报》画刊上的《帮助放映员画好幻灯片》一文后,深为感动。文章代表我们放映员说出了心里的话。我们作为农村放映员和党的宣传员,是多么需要美术这方面的技术啊!
过去,我也曾在画画这方面下过苦功,但往往不是方法不对头,就是手不应心,练来练去,始终摆脱不开临摹。遇见活生生的材料和动人心弦的模范事迹,就束手无策了。这篇文章,对我的鼓舞很大。我渴望从事美术工作的同志来关心幻灯绘制工作,多多为我们放映员写些简易的人物画谱教材,特别是有关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湖北省鄂城县电影放映第四队 温少明


第6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满足放映员的要求
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工作人员。最近到河北一些地区了解幻灯演出情况,接触到许多放映队的同志。据他们说,幻灯在农村受到社员们的热烈欢迎,许多生产队自己也有幻灯。但是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幻灯机太贵。一架三镜头幻灯机售价二百多元,一架单镜头幻灯机也需要六、七十元,这对于普及幻灯工作是不利的,希望工厂能制造价钱便宜的幻灯机。
(二)演幻灯时,配音乐、配效果是很重要的。现在演出村史、家史,演到解放前农民的悲惨遭遇、英勇斗争等等场面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音乐配合。此外,还常常需要一些象战斗、雷雨、火车之类的效果配音和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如河南坠子、西河大鼓、打夯调等等的伴奏乐。希望唱片生产部门供应幻灯专用唱片。
中国美术家协会 缪印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