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正确认识小麦生产的巨大潜力
——一九六五年冬小麦丰产的科学技术初步总结
编者按:今年,我国小麦大丰收。不论南方北方,冬小麦都是大面积、大幅度增产,很多地区的小麦单产和总产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出现了五千多个高产大队(单产三百斤以上),已出现了几万亩以至成百万亩的高产样板田(单产三百至五百斤以上)。小麦大丰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鼓舞了人们的信心,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小麦同样是高产作物,在正确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条件下,各种不同类型地区,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目前全国小麦平均单产还相当低,地区间和地块间的单产很不平衡,先进单位和后进单位在单产上存在着几倍以至十几倍的差距;由此可见,小麦的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为了夺取一九六六年小麦更大丰收,不久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召开了主要麦产区的小麦座谈会,并且派出人员,参加了北京、河北、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市的小麦会议,还派遣专家到若干丰产单位和样板田作了典型调查,就一九六五年小麦丰产有关的几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现在我们把这个总结摘要发表,供各地参考。
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紧密结合
(一)怎样看待今年的小麦大丰收,在人与天的关系上,有的低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归功于“天老爷帮忙”,也有的忽视气候条件的作用,完全归功于人的主观努力,这都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今年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来说,有有利的一面,如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光照足,温差大,锈病、赤霉病、干热风等都比往年轻。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在播种期间,北方多雨,南方干旱,冬季雨雪少,入春又偏旱,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旱和冰雹等灾害。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变不利为有利,变有利为更有利,终于获得了全面大丰收。如北方麦区,在播种时期,雨多地湿,整地困难,这当然是件坏事,但通过群众适时抢种和播后加强中耕松土追肥,这个坏事,又变成了好事,这就是底墒足,有利于出苗和全苗,以及有利于抵抗今年的春旱。又如后期天气晴朗,空气湿度小,不利于锈病大发生,这是一件好事,可是群众并不以此为满足,有的还及时抢浇了灌浆水和麦黄水,促进了籽粒饱满,增加了粒重,变有利为更有利。从历年小麦生产情况来看,类似今年的气候条件,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可是小麦产量从没有达到过今年的水平。可见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突出人的因素,正确处理人与“天”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冬小麦这个作物,除了特大自然灾害以外,基本上是适应我国小麦产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但是又有不完全适应的一面。以它所需要的温度为例,一般是在平均气温摄氏十五到十八度间播种,在零度左右低温下通过春化后进入幼穗分化,又在摄氏二十五度到三十度左右成熟。但是自然界的大气运行规律和气候变化,并不是以小麦的生活需要为转移的;自然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总是经常地、程度不同地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树立生产斗争的观点,经常做好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几手准备,把革命干劲和科学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以达到不断增产的目的。任何松懈、侥幸思想,都是错误的。
正确处理土水之间的关系
(二)去年秋播前,各地重视了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正确地处理了土、水之间的关系。有的大搞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大力平整土地,发挥灌溉效益;也有的(如江苏南部地区)大搞三沟配套和灌排两用沟,实行排渍或抗旱。这些都在今年小麦丰产中收到了积极的成效。至于各地根据“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的传统经验,实行精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同样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如河北石家庄槐底大队提出“深、细、透、平、实”的整地指标,为小麦幼苗出土、扎根、全苗壮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就是通过精细整地,正确处理了土壤同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深耕是小麦增产措施之一。小麦的主要根群,一般分布在五、六寸深的土层内,需要有相应厚度的熟化耕层。在目前耕层一般偏浅的情况下,结合施足底肥,实行逐年加深耕层,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对保证持续增产,有着重要作用。在可能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适当地把耕层逐步加深,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也不是愈深愈好。虽然小麦确有少量根系能够深扎到一米以下,但由于下层土壤通气性差,这一部分根系,对吸收水分、养分,促进增产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没有必要根据这一点,来强调过分的深耕。
小麦发芽和幼苗生长,要求播种层有一定的紧实度(如以含水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的两合土为例,每立方市寸土壤的重量为一两左右)。在一寸半左右的播种层内,要求表层疏松,有利保墒;下层湿润紧密,没有暗坷垃,有利发芽扎根。各地群众采取整平、耙透、耱细,达到“上虚下实”的做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特别要做好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精耕细作。不仅要重视播前蓄墒,还要加强播前和播后的保墒工作,蓄保结合,才能使有限的水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北方盐碱土地区,根据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盐重的特点,采取开沟排水,围埝蓄淡,促进土壤脱盐;耕后耙耱造坷垃,抑制毛细管作用,防止返盐等,都是保证全苗的好办法。
根据当地情况选用适宜良种
(三)今年的小麦丰产,进一步证明,选用良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如“山农二○五”和“济南二号”,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二十七和百分之三十。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良种都非常重视,不少地区建立了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制度,很多的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和良种管理办法。在加速繁殖利用良种方面,各地提供了不少好的经验。如北京在一九六三年,对于新育成的早熟、抗锈、丰产良种“北京八号”,利用当时仅有的七百斤种子,到今年夏收已繁殖种子一百六十万斤,只经过两个生长周期,即扩大了二千多倍。
然而,“良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表现的优良程度,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并且每个良种在同一地点连续种植之后,也要随时间、条件而逐渐向着好的或坏的方向发生变化。“阿夫”品种,秆粗秆硬,抗锈病,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生产性能较高,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它今年在不同地区、不同肥水条件下,生产性能有很大不同。如在河南博爱许良公社获得大面积亩产五百多斤,群众认为它是一个“能吃,能喝,产量高”的好品种;在稻麦两熟、高温多湿条件下的江苏常熟倪永福生产队,则认为“易起病(立枯病),生长不稳”,决定今后不再种植;在中等肥力旱地的河南滑县后吾旺大队,平均亩产一百九十八斤;在旱薄地的安徽固镇刘桥大队,平均亩产只有五十四斤。因此,选用良种,同样必须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值得提出的是,农家品种,由于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比较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具有抗逆、稳产等优点。根据河南安阳在韦家洞的比较试验,在旱地条件下,当地的农家品种“平原五○”亩产三百一十斤,“阿夫”的亩产反而只有二百五十五斤。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农家品种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目前有的地区只重视少数“拔尖”的新品种,而忽视仍有利用价值的农家良种和原有推广品种,是很不对的。
今年很多地区吸取了过去品种单一化所造成的困难和损失,重视了良种的合理搭配,这是很好的。山东黄县下丁家大队根据当地自然特点、作物安排和经济条件等情况,选用早、中、晚熟三类品种,并根据土壤肥瘠、茬口早晚,按照品种特性合理搭配,因地种植。这样做不仅为调节劳力和合理轮作提供了条件,并且也充分发挥了不同良种在各类土壤中的增产潜力。
适期播种为丰产打下基础
(四)掌握播种季节,是今年各地获得丰产的共同经验之一。在这方面,安徽亳县薛阁公社提供了“适时求早”的宝贵经验,他们突出抓住农时季节,早准备、早动手,保证在适期范围内争取及早播种。这比以往有的地区单纯提出“一早百早”,或者单纯强调“几不许种”,有了很大的提高。
适期播种,是充分利用秋末适宜生长季节的光温条件,使麦苗在冬前正常生长,为丰产打下基础。因此,播种适期的早晚,主要决定于秋季的温度条件。通常认为平均气温达到摄氏十八到十五度,就算是播种适期。这个时期播种,麦苗自出土到越冬前,可以得到足够的有效积温(一般指高于零上三度温度的累积),能够长出三、四个分蘖,达到壮苗标准。例如:在北京地区种植“北京八号”品种,一般以九月二十三日到三十日为播种适期,如果播种过早,幼苗时期温度高,生长快,容易徒长受冻或引起后期脱肥;如果过晚则因温度下降,有效积温(据北京试验为三百五十度左右)不够,冬前不能分蘖或很少分蘖,表现苗弱,对增产不利。
在盐碱地区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土壤含有盐碱,播种时期的地温,比一般土壤要低到摄氏二度左右,因此必须要求比一般土壤提早十天左右播种,以便利用地温较高的时机,达到苗全、苗壮。但是早播则地下害虫严重,要抓好治虫保苗工作;同时,还要选用冬性较强的品种,以免冬前徒长或拔节受冻。
播种适期的范围也是有一定弹性的。一般来说,旱地范围较窄,水地范围较宽;北方麦区范围较窄,南方麦区范围较宽;冬性品种要早些,春性品种可以稍迟些。因此,必须根据气候、土壤、茬口、品种等条件来安排播种适期。但就一个地区来说,适期范围不过十至十五天左右的短暂时间,在麦田面积大、晚茬田多、秋收秋种紧张的情况下,做好农活安排,是保证适期播种的关键。
保持足够的苗数,争取较多的穗数
(五)今年小麦丰产再一次证明,保持足够的基本苗数,从而争取较多的穗数,是保证大面积增产的重要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小麦产量高低与穗数多少有密切关系,而基本苗数对穗数多少又起着主导作用。据北京市郊区二百五十一块麦田的调查,平均基本苗数二十四点三万,成穗二十五到三十万;基本苗数二十七点三万,成穗三十五万到四十万。因此,必须以苗保穗,也就是说,增穗要先增加基本苗。
从目前情况来看,一般都注意了合理密植,但是也有不少地区由于严重缺苗断垄,基本苗数不足(少的只有六、七万,多的也不过十几万)。由于基本苗数不足,影响穗数少,限制着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基本苗数虽然与播种量有直接关系,但并不完全决定于播种量。在播种量合理的条件下,为了得到相应的基本苗,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第一,做好种子的精选和保存工作,保证种子发芽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二,提高整地质量,做好蓄墒保墒工作;第三,做好地下害虫防治;第四,提高播种质量,保证落籽均匀,播种深浅一致。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做到苗全、苗匀、苗壮,防止缺苗断垄,这是小麦获得大面积、大幅度连续增产的重要关键。
合理密植,还要有相应的播种方式。各地都注意了改大垄宽幅为小垄窄幅,适当缩小耧播行距和窝播穴距,或改窝播、撒播为条播等做法,都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空间更为均匀合理,促进苗壮、穗多、穗齐。但是,究竟采取什么播种方式,还应根据各地土壤条件、肥力水平、间套作习惯以及播种工具等而定,既要达到合理密植的要求,也要便于田间管理和下茬的适时播种。
充分发掘肥源,合理运用各种肥料
(六)今年我国广大农民,在小麦施肥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更加明确了农家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肥的优越性,还进一步确立了集中施肥、土肥混合、肥水结合的原则。肥源较少的地区,着重施基肥和种肥;肥源较好的地区除了基肥外,还强调“早施苗肥,春肥腊施,巧施穗肥”。在肥力较低、缺乏有效磷的土壤上,用磷肥作基肥,对促进苗壮,增加冬前分蘖,提高产量,都有显著作用。
在化肥供应较充分的地区,有的单位近几年来光施化肥,不施农家肥料,造成土壤越来越板结,施肥量虽然逐年增加,而产量却不见增长,它们根据这种情况,克服了单纯依赖化肥的做法,实行以农家肥料为主、农家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使用。这是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施肥问题。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合理搭配使用,既能迅速提高单产,又能不断培肥土壤。
今年各地都重视了早施追肥,收到了促进麦苗早生早发和壮秆增穗的效果。如在南方麦区,针对稻田种麦时,土壤有效养分低的情况,提出重视苗肥,早施腊肥,春肥腊施。一般除及早增施一些速效性农家肥料如猪灰水、黄粪等做苗肥外,还特别重视利用河塘泥等做腊肥,并强调早施,以便早发酵,早得力。用化肥作追肥时,一般也以早追为好,在拔节前适当时期施用,增产效果较高,但也要根据土质、苗情、墒情以及追肥数量,灵活运用。化肥也可以用作腊肥,晋南三十二个对比材料指出,冬施化肥要比春施好,每斤纯氮可多增产十二斤小麦。化肥腊施,可提早积累营养物质,促进麦苗早发,并可协调主茎与分蘖对营养需求的矛盾,增加分蘖成穗。这是我国农民在使用化肥方面的一个新的发展。除了在苗期追肥外,还要在小麦需肥较多的拔节、孕穗时期,根据苗情巧施穗肥,促进幼穗和小穗分化,减少小花退化,达到增粒增重,否则,就会造成后期脱肥减产。
从当前广大麦田的施肥情况来看,农家肥料还远不能适应小麦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充分发掘肥源,合理地综合运用农家肥料、绿肥和化肥,是夺取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首先,农家肥源潜力还很大,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仅每人每年所排出的尿,就相当于二十五斤上下的硫铵,应充分利用。第二,近年来我国的绿肥有了很大的发展,仅就黄河流域麦区来说,实行麦田套种草木樨,以及利用夏闲地种植草木樨、田菁等豆科绿肥作物,压青后作为小麦基肥,一般可增产二到五成,并有二、三年的后效作用,应该大力发展。第三,在施用农家肥料的基础上,施用化肥是必要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根据试验,亩施硫铵二十斤的,每斤硫铵可增产小麦二至四斤;亩施硫铵六十斤的,每斤硫铵仅增产小麦二斤上下。这说明,化肥的分配不宜过于集中。为了获得全面的平衡增产,化肥的供应,既要保证商品粮和经济作物基地,也要适当照顾肥料不足、增产潜力很大的地区。
用多种办法灌溉、保墒、排涝、防渍
(七)今年各地都重视了按照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运用水肥结合,排灌结合,狠抓关键水,这是非常对的。经验证明,北方水浇麦田,在封冻前、返青、拔节、孕穗抽穗、灌浆等五个时期进行灌溉,可以满足小麦对水分的要求。在秋旱年份播前浇足底墒水,更是保证全苗、壮苗的关键措施。至于浇水的时间、水量和次数,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墒情和苗情来决定。例如,华北北部地区,在多数年份冬灌有防寒保苗和增产作用,但去年秋涝,底墒足,除小部分岗、坡、沙地外,一般都未浇冻水。这一地区今年小麦生育后期干旱少雨,又狠抓了灌浆水,收到了增产的显著效果,证明了以往有人认为“浇花不浇子”或“浇水烂根”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在灌溉技术上,各地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结出“改抗旱水为增产水”、“变瘦水为肥水”,水肥结合的浇麦经验。如北京通县新建大队对比结果,起身期,先追肥后浇水的,亩产四百九十九斤,先浇水后追肥的,亩产四百十四斤,前者比后者增产百分之二十点五,进一步明确了水肥结合、以水促肥的积极作用。
有些水浇地区,大抓了麦田的平整土地和渠系配套工作,并改长沟、长畦为短沟、短畦,有的还变地上渠为地下渠,提高了浇水质量,节约了用水,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但是,还有些地区怕费工,怕占用耕地,忽视农田基本建设,仍然实行大水漫灌,串畦浇麦,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引起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应以防旱保墒为麦田管理的中心。北方麦区,冬、春镇压可以消灭坷垃,防寒保墒,促进麦苗生长;早春顶凌耙麦,可以散表墒,保底墒,提高地温,加强土壤透气性,促进肥料分解;返青、拔节期间,天旱勤锄,雨后即锄,早锄地暖,勤锄不板。这些与干旱作斗争的群众经验,都值得很好重视。
南方冬麦区排涝、防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从防明涝到防暗渍,从排除地面水渍到控制浅层水,从消除浅层水到降低地下水位等方面,都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从单纯的排水,发展到排灌结合,以解决有些年份的秋旱。例如,江苏吴县望亭公社在去年小麦播种后雨水不多的情况下,百分之八十的麦田都进行了抗旱浇麦,保证了全苗,比不抗旱的保苗率增加一倍,增产百分之五十点六。由此可见,南方稻麦区不但要注意排水防渍,也要重视抗旱灌溉。
晚茬麦增产关键在于田间管理
(八)晚茬麦每年都占有一定比重,特别在人多地少的地区,为了增加复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全年产量,晚茬麦种植面积更大。产量高低和茬口早晚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决定于茬口早晚,关键在于如何加强晚茬麦的田间管理,克服由于晚播所带来的困难。事实证明,积极种好、管好晚茬麦,对促进全年增产和小麦全面增产,有着重要意义。今年各地晚茬麦的高产经验指出,越是晚茬麦,越要抢早播种,精细播种,早管狠管,力争早分蘖,多成穗,赶上早茬麦的产量。北京房山南韩继大队全部麦田都是晚玉米茬,采用提前送粪到地,随上粪,随耕地,随整地,随播种,并加强冬、春麦田管理,提前追肥浇水,平均亩产达到四百八十五斤。上海郊区在晚稻收获前一、二星期套种小麦、大麦或元麦,使播种期比一般晚茬麦提早了一个月左右,并在麦田上早开沟,细培土,加强管理,使麦苗生长健壮,年前分蘖多、年后穗多穗大,提早成熟二至七天。这样,不但比一般晚茬麦增产了二成以上,而且有利于提前栽稻。无锡红旗公社在一千余亩的面积上,采用育苗移植小麦的方法,获得了显著增产。据该公社新村大队对比试验结果,在同样肥、水条件下,移植麦比直播麦增产百分之三十。看来,在以晚稻为主的麦区,如果条件许可,采用移栽麦苗方法种植晚茬麦,是提高产量的好办法之一。
坚决对锈病斗争,减轻锈病威胁
(九)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有不同程度的为害,一般年份发生轻,不易被人注意,但一旦大流行,则损失很大。近年来的防锈、灭锈工作经验证明,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科学技术力量,积极选用抗锈良种,配合必要的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坚决同锈病作斗争,就有可能减轻锈病的威胁。
在灭锈歼灭战的工作中,各地都着重抓抗锈、耐锈良种,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任何一个品种的抗锈性都是相对的,随着锈菌生理小种(形态上一致,但致病能力有所不同)的改变以及品种特性的变化,抗病品种都有可能丧失其抗锈能力。如原来抗病的碧蚂一号、南大二四一九等现在都已变为感病品种,有些新的抗病品种也出现了感病植株。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有计划地积极选育出新的抗锈良种,长期不懈地和锈病作坚决的斗争。有些地区,在小麦生育的中、后期,重点地进行了大面积药剂防治示范,初步肯定了一些药剂的防锈、保产效果,在有严格的技术指导下,可以适当采用。
赤霉病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有所发生,在高温多湿的年份,为害严重。今年赤霉病为害较轻,是因为四月份雨水较多,而气温特低;五月份气温较高,而雨水较少,均不适宜于病菌的发生发展,所以水稻桩上的菌源量虽多,但传到小麦上的发病率低。根据赤霉病菌发生发展的这一特点,可以适当地依靠气象预报来进行此病的预测预报工作。
目前还没有一种品种是能够高度抵抗赤霉病的,有些品种在中度偏轻或轻度流行年份,表现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仍有损失。因此进一步选育抗赤霉病的品种,应特别引起注意。
用药剂防治赤霉病,也可以收到一定的成效,如江苏吴县望亭公社,两年来采用有机汞剂“富民隆”,在较大面积上进行了防治,效果良好。但为了进一步验证“富民隆”在发病较重年份的防治作用,还需要在大面积上扩大示范。
选用早熟品种浇麦黄水,
减轻干热风为害
(十)北方麦区在小麦成熟前常出现干热风,但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不一,如去年干热风遇上锈病大流行,为害特别严重。今年在部分地区又有发生。根据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灌浆到腊熟这一阶段。去年,凡是选用早熟品种的,一般可以部分地减轻干热风为害。浇麦黄水也是防止或减轻干热风为害的重要措施。如山东泰安县马庄大队和黄县南仲家大队,今年分别浇了麦黄水,产量都显著增加。麦黄水可以提高土壤湿度,改善麦田小气候,使麦田湿度提高,气温降低,从而增强了小麦对干热风的抵抗能力,有利于灌浆。另一个重要防御途径是营造护田林。如河南兰考县孔场大队总结出农、桐(泡桐)间作,可以防御干热风为害。据观测,泡桐园内小麦比一般小麦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泡桐树的作用,提高了空气湿度,降低了蒸发量,直接减弱了干热风的强度,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如果有计划地营造护田林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防御干热风的效果,可能更为显著。
从全局出发安排茬口
(十一)从全年增产和持续增产出发,各地都重视了小麦茬口的合理安排。种植冬小麦对扩大复种、提高整个轮作周期的总产量(包括夏季绿肥及其增产效果在内),有着重要作用。在轮作周期中,小麦产量的高低受着前茬作物收获早晚和需肥程度的直接影响;同样地,小麦对下茬作物也有类似的影响。所以必须上茬照顾下茬,今年照顾明年,用地结合养地,才能达到全面持续的增产。江苏盐城江窑大队由于坚持了“沤改旱”,发展了稻、麦、油菜、绿肥,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轮作换茬制度,在去年增产的基础上,今年五百亩夏熟作物又获得了全面大幅度的增产,在沤改旱的第一年种小麦比种其他作物高产,晚稻套种绿肥,利用稻茬种油菜,可以达到养用结合,均衡增产的目的。一年一作麦区,利用夏闲地种绿肥压青,一般比休闲地增产百分之二十至五十,在瘠薄地上增产效果尤为显著,对解决这些地区小麦肥源不足、培养地力,起着重要作用。晋南地区的豆麦轮作,以及苏北、皖北、河南等地区的豆麦混作,利用豌豆固氮养地,使小麦单产和全年总产都比单种小麦提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采取以上这些轮作倒茬制度,可使“常年丰产,丰年高产,灾年稳产”。因此,在安排小麦茬口时,必须从全局出发,远近结合,既要考虑小麦高产,又要注意提高全年和整个轮作周期的总产量。


第5版()
专栏:

关于小麦灌溉问题的调查
北京市水利学会 北京市水利气象局
一、后期灌水不会烂根
“麦熟浇谷”虽是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但推广很慢。郊区存在着小麦后期灌水烂根和玉米早期灌水不结果穗的错误说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今年五、六月份较旱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从郊区五个县(区)九块麦田资料来看,产量水平由亩产一百七十斤到七百斤;末期灌水日期由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十九日,灌前土壤水分由百分之五点四到百分之二十点二;土壤种类有非盐碱土和盐碱土。所有这些地块都没有发生因后期灌水而烂根的现象。相反地灌水的小麦,都延长了生育期,增加了光合作用,同时因为叶内水分增加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运送和合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使了小麦千粒重的增加。社员们反映:“浇了这次水的麦子,成熟时是活秧,不浇这次水的是死秧,活秧的麦粒成色好。”
后期灌水的第二个好处是,给下茬玉米浇了播前水,因而可以适时播种。各地的生产实践证明,凡是浇好这次水的,晚玉米出苗早,出苗全、长的壮;没有水的,往往造成缺苗断垄。
后期灌水的第三个好处是,有利于套种玉米的生长和提高拔麦的劳动生产率。
二、冬春灌溉的时期
一九六四年,郊区不但伏雨量比历年多,而且早秋雨也在多年同期平均值二倍以上。在一米土层内的水分贮藏量比一九六三年多了将近一倍,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气温比常年稍低,日照和蒸发量也小。郊区大部分麦田,没有冬灌,而是越冬后及时进行了春灌,因而,获得了大面积和大幅度的增产,进一步明确了越冬前在土壤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不宜进行冬灌。在土壤结构和保水力较好的麦田,灌前土壤水分在百分之十八以上,地下水位偏高,第二年又有春灌条件,一般可以不进行冬灌。但在高岗丘陵,渗水力强,保水力差以及“跑风地,坷垃地”仍应冬灌。
早春灌水,从全面轮灌考虑,就必须早些下手,从自己生产队出发,就可以到清明节再灌,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一般说来,在冬灌或秋冬雨雪较多的年份里,春季墒情并不欠缺,早灌水能延缓地温回升的速度。因而使麦苗生长缓慢,叶片蒸腾力小,抑制了根的吸收作用。今年,密云县一块麦田,三月二十四日灌水,灌前土壤水分为百分之十七至十八,地温为摄氏五度,灌后地温降到二度,土壤夜间冻结,麦叶因冻变黑变暗,天气转暖后才恢复,这样灌水也显得偏早。平谷县韩庄公社洙水大队,用三亩麦田作了对比试验,第一处理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六月八日共灌四水,第二处理加灌了三月十三日的一水,第三处理加灌了四月二日一水。结果加灌四月二日一水的亩产四百一十一斤,加灌三月十三日一水的亩产三百七十八斤,只灌四水的亩产三百八十斤,也说明三月十三日灌水嫌早。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灌溉研究所的研究资料,在亩产三百到六百斤的水平上,返青灌水前土壤水分为百分之十点八时,灌水增产百分之十八至百分之三十四点七;土壤水分为百分之十八点二时,灌水不增产也不减产;土壤水分为百分之十九点二时,灌返青水比灌拔节水减产百分之六点六至八点二。而在亩产七八百斤的产量水平时,灌前土壤水分为百分之十八时,灌返青水比起身水增产百分之十点一;土壤水分为百分之二十灌返青水不增产也不减产;当土壤水分为百分之二十四时,灌返青水比灌起身水减产百分之一点九至六点九。
因此,小麦返青期是否灌水,要根据当地当时气象、土壤墒情和苗情而具体规定。一般情况土壤水分低于百分之十八时可以灌水。
三、盐碱地灌溉要机动灵活
土壤经过伏雨淋洗和农业措施,小麦出苗问题不大。重要在于保苗。冬小麦苗期必须经过冬前和春季两个返碱季节,小麦播种后到土地封冻,历时两月左右,这个期间降雨少,是冬前返碱时期,可能因返碱而发生死苗现象。这时要及时进行冬耕压灌、调整土壤碱层盐分的分布,并满足小麦安全越冬的要求。冬灌日期应比无盐碱麦田略早一些,但冬灌过早,冬前水分蒸发过多,压到深层的盐分就会回升到地表,也降低了冬灌保墒、保温压盐应有作用。冬灌过晚,水分不能迅速下渗,盐分冻结在土壤表层,解冻时土壤水分蒸发量相对加大,容易形成春季返碱,反而加重碱害。
在秋季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或盐碱化程度较小,冬前返碱较轻时,如果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免除麦苗的死亡,也可不进行冬灌。例如大兴县西芦各庄九十亩苏打型盐碱地小麦样板田,去年十一月上旬,○至二十厘米土层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但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壤盐分有较明显的表聚,威胁幼苗的生长,这时,进行了两次搂麦中耕,减少了蒸发,防止了地下水随毛细管上升和盐分的表聚,控制了盐碱对麦苗的危害。
春季土壤化冻后到清明节前后,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加,返碱就会加重,麦苗开始大量死亡,没有经过冬灌的麦田,及时灌一次返青水压盐是适宜的。灌水后应及时中耕松土,以减少蒸发,防止表土板结和提高土温。
经过冬灌的麦田,如春季盐碱化程度不太重时,可以通过顶凌耙地,中耕松土等农业措施,解决返碱问题,就不必早春灌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