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
朱德海
吉林省农村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是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指示以后,农村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科学实验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活动形式由少数人零散的活动,逐步组织成为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三结合的科学实验小组。这种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小组,一九五八年以前,全省只有几十个,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万一千多个,约有七万多人直接参加实验活动。搞得较好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五千多个生产队中,已有三千多个生产队建立了科学实验小组,有一万八千多名基层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坚持以粮为纲,围绕农业“八字宪法”,因地制宜地抓住当地生产关键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及时地推广新成果,对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以老农崔竹松为骨干的农业科学实验小组,紧紧围绕当地增产技术关键问题,从育苗的单项试验开始,逐步地研究出密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用水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品种等一套综合性的水稻增产技术措施,效果显著。一九六二年,这个小组的四点五亩水稻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九百三十三斤。他们及时总结了试验田的技术措施和经验,向各生产队科学实验人员传授,并采取在试验田作技术表演和解答问题等形式,把这些经验逐步运用于生产上,使全大队二千七百多亩大面积水稻,产量逐年稳步上升。
安图县万宝人民公社新兴生产大队,是个地处无霜期一百一十五天左右的高寒山区,水稻产量很不稳定。知识青年柳昌银实验小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集中力量抓了选育良种的试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钻研,终于选育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万宝十一号”、“长丰”等水稻新品种。一九六三年在该队一百零五亩水田中种植,平均亩产比当地品种“早小毛红”高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去年用“长丰”品种种植的五十七亩试验田,亩产达八百零三斤,为在高寒山区发展水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延吉县东盛人民公社海兰生产大队,以知识青年吕根泽为骨干的科学实验小组,试验推广了“陆羽稻”品种。这一品种不仅适应当地的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且产量比当地“青森五号”高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还进行了深水和浅水灌溉、油纸床和改良床育苗的对比试验,以及二十多个品种间杂交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吕根泽还根据几年的实践,写出了《水稻栽培技术问答》和《水稻栽培技术基础》两本小册子(已出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和龙县勇化公社上化大队的科学实验小组,在沙薄地里种植四十五亩谷子的试验田,采取了适时早种、宽播密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平均亩产比当地一般谷子高得很多。这个事实不仅打破了“谷子是低产作物”的老观点,而且为其他旱田作物的增产提供了科学的经验。
此外,还有不少科学实验小组,在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畜牧等方面的研究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增产,还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的有文化、有技术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许多老农、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不但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而且有些人已成为农业技术上的专家。崔竹松、吕根泽、柳昌银等人,已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或特约助理研究员。
吉林省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的经验,还没有系统的总结,这里仅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一、加强思想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农业科学实验是向
自然作斗争。要从科学研究中出成果、出人材,要推广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思想斗争。干部、科学技术人员离开办公室、实验室,深入基层蹲点,是有各种各样
抵触思想的。有些人思想保守,故步自封,对科学实验工作认
识不足,重视不够,怕艰苦,贪图安逸。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党的
组织向他们进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有关文件、指示,提高他们的觉悟,端正认识,使他们明确了参加劳动、搞好科学实验工作的重大意义。各级干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走出办公室,到基层蹲点,同农民一道劳动,一道实验,一道总结。延边自治州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县委书记和公社党委书记蹲点,参加科学实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说:“领导蹲了点,科学下了田,措施大改进,产量上了天。”
领导干部蹲点,参加科学实验活动,不仅改进了自己的领导方法,而且带动了科学技术人员深入实际工作,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
搞科学实验活动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应用,就能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成就。知识青年柳昌银,搞品种远缘杂交,搞了几年拿不出成果来,群众说他每天在小块地里“磨洋工”,连口粮都不打算给他留。后来,他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根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指导思想,抓住了生产关键,集中力量一个一个突破重点,很快就搞出了成绩。为了研究品种杂交后代的分离现象有没有规律性,他曾读过一些遗传学的书,都没有找到完全的答案。后来,他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认识到“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于是他在生产中反复实践,观察了上万株稻子,一个一个地做了记录,终于解开了这个“谜”。这样他对科学实验的信心更足了。
二、坚持“三结合”,即基层干部、老农和知识青年三结合,农业科学研究机关、农业技术部门和农村科学实验小组相结合。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几年前去总结劳动模范崔竹松的水稻高产经验,开始是采用一般的访问座谈的形式,没有能把他的经验总结出来。以后他们改变了方式,坚持三年蹲点,和崔竹松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水稻高产经验。他们说:“样板田”是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大熔炉”,是摘掉“三脱离”帽子的重要途径。
三、从生产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长白山麓,气温低,无霜期短,庄稼往往因为早霜减产,特别是水稻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几年来以促进早熟、避免霜灾,达到稳产为目标,展开科学实验活动。在选育早熟良种方面,引导群众选育良种,再从优中选优。现在,大部分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母种田,掌握了适应本地土质气候的优良品种。在水稻育苗方面,由水床、冷床,一直发展到油纸和塑料薄膜保温床育苗,插秧时间可以比过去提前十天到半月,有效地躲过了早霜灾害。在用水管理上,研究出“加温蓄水池”、“轮换水口”、“单灌单排”等方法,解决了水口地块贪青减产的问题。由于改进了上述几项早熟措施,基本上保证了稳产。
四、注意培养骨干,及时推广科学实验成果。几年来,吉林省有些县、市、自治州,有计划地组织参观、讲学、办短期训练班、开经验交流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和龙县有些农民,过去由于施用石灰氮不当,把苗烧死了,群众就不敢再用了。经过讲学和科学实验小组实验,掌握了使用技术,现在群众又都抢着用了。延边自治州每次开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都吸收群众实验小组的骨干参加,这样就使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实验小组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交流经验,还推广了实验成果,使科学实验的提高与普及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干部,推动了农业增产。
近年来,吉林省不少人民公社还采取办半农半读或业余技术学校的形式,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学实验的发展。延吉县东盛人民公社办的半农半读的学校,已为人民公社输送了两期四十名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成为科学实验小组的骨干。他们能劳动,有技术,深受群众欢迎。例如,该校第一届毕业生金承录回东明大队后,运用学到的知识,采取间接授粉和人工授粉、追肥、修剪等综合性的技术措施,使几年来只开花不结果的苹果梨树结了果。
我省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问题。运动发展得还不平衡;有些实验小组活动质量不高;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形式主义。这些问题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第5版()
专栏:

用样板的方法领导农业生产
顾复生
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最近两年有着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去年,又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去年比一九六三年增长一成以上,棉花增长七成以上,都超过了全省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油料、生猪、蚕茧、水产以及其他经济作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我省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贯彻执行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结果,是贯彻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大发挥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优越性的结果。
这几年,我们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怎样改变现有的生产面貌;怎样持续稳产高产;怎样贯彻以粮为纲,在增产粮食的同时,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增加经济收入;有些生产还比较困难的地区,怎样迅速提高产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摸索出与社会主义农业相适应的领导方法,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毛主席早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因此,我们开始注意总结一九五八年以来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在深入调查和总结试验田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农业区划和农业规划工作,逐步摸索到运用样板来领导农业生产的方法。
一九六三年开始,我们在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农业长期规划工作。要搞农业长期规划,首先就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农业区划工作。一九六三年五月,在省委统一领导下,省成立了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同地区密切配合,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地区的类似性和差异性,划分不同的农业区。农业区划,为制订农业长期规划,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规划如何从当前的生产实际出发,与群众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呢?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来逐步实施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先进单位的经验,搞试点,摸索途径。党中央曾明确提出,在太湖地区要建立高产更高产的样板。同时,我省各地也总结和提供了一些经验。苏州地委采取了层层设点,以一点带多点,以多点带全面的领导方法,比较系统地推广了陈永康水稻丰产的先进经验,有效地促进了大面积的增产,为原来生产水平较高的太湖地区实现继续增产找到了重要的途径。在党的领导和各地实践经验的启发下,先在江苏太湖地区的十六个县大约一千三百万亩的范围内进行样板工作的试点。
我们的具体做法,大体是按照农业区,分片建立样板点。省和专区在一级区划内选定一些公社作为样板,由专区直接掌握,省派干部帮助;县和公社,在二、三级区划内,每片选定一个公社或一、二个生产大队建立样板,由县和公社掌握;生产大队也以一个生产队作样板。这样,有些地方已经从上到下初步形成一个样板网。太湖地区在吴县望亭公社和苏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样板,树立高产典型,通过各级样板点,推动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镇江专区分别在平原、圩区、丘陵地区建立五个样板公社,四十九个县级样板点,三百多个区和公社一级的样板点,大队和生产队也普遍建立了样板点。徐州地区以沛县敬安公社为样板,推动周围条件大体相同的一百万亩盐碱土的改良工作;以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带动铜山县三个公社十五万亩地,创立徐州地区的稳产、高产样板。沿江地区以启东县为样板,结合南通专区农科所带动这一地区的棉粮高产。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根据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贯彻自力更生的精神,把样板工作同农业规划、区划以及比学赶帮运动结合起来。各地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六句话:“多级规划,层层设点,领导蹲点,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比学赶帮。”采取这个办法建立的样板,不仅是农业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又是领导、专家、群众的三结合,政治、技术、管理三结合,研究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而且把点、片、面结合起来,大、中、小样板结合起来,成为多快好省地运用群众先进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大面积增产,领导社会主义农业的一个方法。凡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地方,一般有这几方面的效果:
第一,通过样板,树立了高产的旗帜。样板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苏州专区一九六三年七十六个水稻样板队,亩产比一九六二年增产百分之十七,比一般邻队高百分之十一。去年吴县望亭公社的样板,比一九六三年增产百分之二十,水稻亩产平均八百零五斤。启东县大兴公社七大队的棉粮样板,宜兴县七十五个样板生产队的水稻都增加很多。这些高产旗帜的树立,不仅破除了增产到顶的思想,而且摸索出增产的途径,增强了大面积持续增产的信心。
第二,通过样板,有效地推广了农业先进技术,促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一年多来,各地在搞样板中,总结和推广了本地已经成功的经验,同时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已经成功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示范、推广。太湖地区水稻样板,系统地推广了陈永康的水稻栽培经验;镇江专区在丘陵山区的样板中,推广江宁县谷里公社水利建设的经验,在改良土壤方面推广溧阳县子午墩生产队种植绿肥、施用磷肥的经验。有的样板还举办群众业余技术学校,专门训练各种操作能手,传授科学技术。有的群众说:“六百斤靠干劲,八百斤靠干劲加科学(技术)”。
第三,通过样板,推动比学赶帮运动,促进大面积的增产。各级样板,在农业生产每项措施上做了样子以后,组织附近社队现场参观,边看、边议、边问,并将周围社队与样板互相挂钩,派人来学,请人去帮,并把样板作为比的对象,学的榜样,赶的目标,开展竞赛。这样,一个群众性的比学赶帮运动就围绕着样板开展起来。苏州专区的望亭、红旗、长桥、唯亭等样板,都有几万人去参观。丹阳县八个县级样板点,一九六四年前去参观学习的有六万多人次。参观的人,一般认为活样子,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群众说:“绣花要有图案,种田要有样板”。
我们用样板的方法来领导农业生产,只是开
始,经验还不多。根据一年多来的初步体会,我们
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必须解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革命化的问题。在搞样板点的问题上,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是没有思想问题的。有的习惯于“跑跑说说”,搞点也是“人在点心不在点”,抱着临时观点,一般化地领导。搞样板,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密切结合的革命运动,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的综合性工作,因而,必须政治挂帅,统一领导,要求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革命化,下楼出院,深入样板,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更好地来领导农业生产运动。建立样板以后,许多县社干部,到样板蹲点,这样不仅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而且提出的各项增产措施比较切合实际,贯彻推广也比较有力。
第二,必须解决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革命化问题。过去,科学技术干部,多数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脱离生产,脱离群众。他们认为样板主要是示范推广,同科学研究关系不大;也有的怕蹲在样板点上出不来,误了科学研究。针对上述思想情况,我们于去年召开了样板工作会议,学习了中央有关文件,介绍了典型经验,打开了思路,多数人认识到,走出实验室,深入样板田,这是自己革命化的重要措施。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有的说,过去在家里弄盆子,闭门造车,现在走出实验室,把科学实验带到大田里,总结的东西才实际,推广起来也容易。有的说,过去只注意专业的试验,没有综合观念和全面增产的思想,现在先考虑综合全局的问题;过去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阶级,现在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要依靠贫下中农。
第三,必须大搞群众运动,使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密切地结合起来。样板,这个新的方法一出现,各个阶级、阶层都有不同的反映。群众中,多数人欢迎。有的认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都来了,要啥有啥,样样都有。也有的人有顾虑,怕上面乱出花样,瞎指挥;怕成本高、投资大,增产不能增收。有的地主、富农分子乘机破坏,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增产了自己也捞不到吃,不要为多征购去卖力气,什么样板不样板,保住基本口粮算了”。这说明,在样板的问题上,同样有阶级斗争。只搞建设,不搞革命,建设就搞不起来;同样,只搞生产样板,不搞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同样是搞不好的。科学实验也要搞群众运动。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要通过群众,才能与当地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提高。我省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和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正在开始成长。宜兴县的样板点,在去年夏种中,进行了品种对比、密植对比、施肥方法的试验;武进县建立了成千个科学技术小组。这对提高广大群众的技术水平,促进技术革命,将起重要的作用。
我省的样板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虽然在一年多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但是,还很不完善,有待于继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版()
专栏:

科学试验的十年
范明朗

我是四川省南部县枣儿公社第十四大队四生产队的社员。我们生产队人多耕地少。解放以后,生产有了发展,但是,每年粮食增产不多,还要国家贷粮贷款。当时,我们想:这样下去,怎么能建成社会主义呢?这时,我村共产党员范正良去南充开会回来说:“有的地方选用优良品种,加上精耕细作,粮食亩产七、八百斤,而我们队才四百来斤。”他建议我们队上的青年想办法培育些良种出来。一九五四年春天,我们八个贫农、下中农青年组成了青年植物科学试验组。科学试验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队上给我们拨了二十二亩试验地。我们把这些试验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品种对比种植试验地;一部分是良种繁殖地。十年来,我们繁殖推广了“五四颗粒多”小麦、“五四跃进麦”等良种小麦十七种和水稻“大粒一号”、“水上谷”、“一粒黄”(晚稻)等十五种。
我们生产队处在丘陵地区,小春主产小麦,大春主产水稻。我们试验组搞培育良种的科学试验,是从小麦开始的。一九五四年春天,我偶然在菜园边上的一块地里看到三株长得秆高、穗长的小麦。我想,要是社里都能种上这种小麦就好了!以后,我天天都跑去照料;麦收时节,我专门把它收藏了起来。秋后,我把它种下地,一九五五年春天,收了二两半饱满的麦粒。一九五六年,继续试种、繁殖,收了七斤半麦子。后来又用四分地进行试种,结果,这四分地产小麦二百一十五斤,折合亩产五百三十多斤,比当地“火烧麦”产量高出百分之三十多。因为这麦子是从一九五四年开始培育的,大家就叫它“五四颗粒多”。这种小麦优点很多,分蘖力强,成熟期早,产量高。但是,它有个不耐肥、不抗倒伏的缺点。我们几个组员决定帮助它“改掉缺点”,于是把耐肥、秆硬的“矮粒多”小麦的花粉弄来,传在正在扬花的“五四颗粒多”穗子上,但是没有成功。有些富裕农民讽刺我们。有些组员也泄气了,说搞“杂交”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只读个夜课班的老粗干不了!我也感到文化低,做起来有困难。但是我想,对待困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一种是向困难低头,打退堂鼓。我对组员说:“我们的‘五四颗粒多’就是战胜了困难培育出来的……。”组员心里亮了。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在一九五九年夏收时,取得了七粒杂交后的第一代种子。经过一九六○年、一九六一年的定向培育,“五四跃进麦”终于诞生了。一九六二年,经过南部县农场地区适应性的种子鉴定,和生产对比试验,证明这个品种成熟期早,抗倒伏力强,产量比“五四颗粒多”还要高。一九六三年,我们生产队推广了这个良种,公社的其他兄弟队也种了二百多亩。一九六四年秋种前,县、专区、省和全国十多个兄弟省,也纷纷来信要了不少种子去。
我们生产队过去虽然也产水稻,但是没有适合本队土质的高产良种,亩产不过三、四百斤。而且老是种植一季稻,栽的晚稻往往收成不好。我们试验组根据本队稻田地势、土质特点,通过科学试验,进行良种的配套,做到既有适宜的双季早稻种子,又有适宜的中稻和双季晚稻种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培育的“大粒一号”、“水上谷”、“一粒黄”,都是从几十粒谷子对比试种培育出来的。
我们队的大小春良种已经配套成龙了。但是,我们从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懂得了革命是不断发展的道理,懂得了“三大革命运动”的重要意义。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继续坚持科学试验。前年夏天,我们想到,高粱秆子粗,抗倒伏,不怕天旱,抗瘦瘠,又耐肥,产量高,要是水稻能有这些特性就好了!我们便进行授粉杂交。开始采用嫁接办法,失败了;接着又搞授粉。可是,我们从早晨到天黑从不见高粱扬花,怎么杂交呢?我们便在夜间观察,终于发现高粱是在天麻麻亮时扬花。高粱扬花期找到了,但是,高粱在天不明就扬花,而水稻要中午时才大量扬花,相隔六个钟头,把高粱的雄花粉收来放到中午就死了。我们又观察两种作物扬花时所需要的温度。高粱扬花只要较低温度和较弱光线,我们就想办法降低气温,减弱光线,把高粱扬花的时间推后了两个多钟头。我们又采用从书上看到的水稻温汤去雄办法,让水稻提前扬花去雄,终于获得了第一代种子。去年种下后,收了第二代种子。这个杂交品种,株高,秆子硬,抗倒伏。
我们生产队,本来是人多耕地少,可是,有几亩田地又在社员屋后屋前,阴蔽大,鸡鸭糟蹋也大,往往有种无收。一九六○年我去湖南参观,在一个展览馆里,发现一种名叫焦芋的植物,便带了两个回队。我们把它种下后,头一年就收了一坨。到了第二年,我们便把它种在一块屋前阴蔽大的地里,同时在这块地上还试种了其他一些作物,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焦芋长得最好,不怕阴,鸡也不吃,亩产达八千斤,切碎推粉,比红薯好,粉渣猪可吃,人也可吃。去年,我们队上种了两块孬地,今年准备把屋前屋后能种的地都种上。就这样,把这些孬地充分利用起来,种上焦芋,一亩地当两三亩红薯的收入,既增加了社员的食品,又增加了猪饲料。
我们生产队的多种经营发展得还不够快,因此队上搞生产缺资金,分给社员的现金也少。党支部鼓励我们试验组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试验组经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党支部的同意,决定在我们队里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木。我们从一九五五年开始试种,在全队群众的支持下,先后在队里栽了二千多株果木和几万株用材林,现在已开始受益。一九五七年,我们听医药公司的同志说,适当种些中药材,一来可以满足人民战胜疾病的需要,二来可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现金收入。但是,我们队平均每人只有六点三分耕地,种药材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吗?过去的经验说明:答案一定要在试验中去找。经过试验,我们利用冬水田休闲季节,增种一季泽泻,利用山上瘦薄的葫豆地,间种小茴。这样,葫豆亩产跟光种葫豆一样,小茴要收一百多斤,价值五十多元。从此,我们生产队便年年用一部分休闲冬水田和瘦地种药材。去年,全队光药材这一项收入,平均每户收入将近三十元。

我们科学试验组,十年来,在进行科学试验中,的确碰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十年来坚持科学试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首先,我们碰到的是没有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困难。我只读过两年私塾,其他组员都是解放后才进夜校识字的。一些有文化的阶级敌人讽刺我们说:“大老粗搞科学试验,只怕是老婆婆唱戏——过说!”党和团组织给了我们莫大的关怀和帮助,鼓励我们迎着困难前进,领导我们办起了政治技术夜校,办起了俱乐部和图书室,送了不少政策和技术书籍给我们。中共南充地委和南部县委的领导同志,还亲自到我们组里来作指示。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特别是毛主席著作,给了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已成了我们行动的口号。党支部经常鼓励我们刻苦钻研,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常常都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劳动人民的功劳。知识要从劳动实践中得来。我们自己从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试验中,深深地体会到:路是人走出来的,知识从试验、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经过反复试验、反复实践,就可以逐步丰富起来。
我们解决技术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三点:一是自己动手试验、探索,共同研究;二是向书本、报纸、杂志请教;三是派人出去请教或写信去外地取经。现在我们全组先后有四十二个组员,都熟练地掌握了品种有性杂交、果树嫁接等技术。
其次,我们多次碰到过没有资金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我们试验组曾展开过讨论。向国家和集体要吗?不能,国家建设还需资金,集体家底也还不厚。我们就决定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精神。例如,我们发展林木,没有种子,于是便在果子上市时节上街拣果核。供销社霉烂了的广柑,有的组员便把它担回来做种。几年来我们试验组利用自己采集的种子,先后育出了桉树、柏树、广柑、雪梨、苹果、核桃、桑树等树苗十多万株。
总之,十年来,我们青年植物科学试验组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这首先应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以及贫农、下中农群众的积极支持。如果缺少了这两条中的哪一条,光凭我们试验组自己的努力,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但是我们深深感到,我们对党和国家的贡献还很小。今后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历史研究》发表文章
对《〈急就篇〉研究》提出批评
《历史研究》一九六四年第五、六期合刊,发表了孙淼的《评〈《急就篇》研究〉》一文。这篇文章从阶级观点和研究方法方面,对沈元的《〈急就篇〉研究》(载《历史研究》一九六二年第三期)一文提出了批评。
文章的第一部分,分析了《〈急就篇〉研究》一文的阶级观点。作者认为,《急就篇》是一本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意图编订的启蒙教材,其中渗透着地主阶级的观点和感情,因此在研究《急就篇》时,对这类内容必须给以应有的批判。然而沈元在《〈急就篇〉研究》中,却竭力推崇这类内容,这就势必涉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究竟应该批判什么、赞美什么的问题。接着,作者对《急就篇》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作者以“叙诸物”部分所描绘的地主、贵族吃、穿、玩、乐的景象为例认为,《急就篇》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描绘,宣扬地主阶级赞美享乐生活的感情,因此在研究《急就篇》的思想倾向时,应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此给以应有的批判。然而沈元在《〈急就篇〉研究》中,却以赞赏的笔调美化这种感情,认为其中“充满着新鲜活泼的气息,洋溢着充沛的生命力”。作者指出,“这种做法,无论自觉或不自觉,实际上是站在为剥削阶级思想辩护的立场上,起着使读者不能正确认识这种思想感情实质的蒙蔽作用”。
这篇文章对《急就篇》所提倡的学习目的也作了分析。作者认为,“学习目的问题,是各阶级的世界观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急就篇》“把读书求学看作是攫取功名利禄的进身之阶,这样的学习目的,正是剥削阶级个人名利地位思想的表现,宣扬这样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急就篇》中的封建糟粕”。然而沈元在《〈急就篇〉研究》中,却对此加以推崇,认为其中提出了“不要依恃渺茫的鬼神”,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努力”,“积极地谋取政治上的地位”。作者指出,这种思想无论是“依恃渺茫的鬼神”,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都不是什么值得肯定的东西,而是一种封建毒素。《〈急就篇〉研究》一文,竟把这种封建毒素当做“积极”的东西加以鼓吹,是极其有害的。
文章的第二、三部分,分析了《〈急就篇〉研究》一文的研究方法。作者列举了一些事实说明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例如,沈元在研究汉代的豪强地主问题时,只是根据《急就篇》中的一个“姓名表”,但是,这个“姓名表”不仅不是专门辑录地主豪强、巨族大姓,而且其中的人名全部是虚构的。沈元根据《急就篇》中“奴婢私隶枕床杠”七个字,推论出汉代奴婢的特点是:“第一,奴婢是物而不是人;第二,奴婢是生活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也值得商榷。首先,这个看法是史学界早已提出的见解,沈元只不过把旁人的论点作了一个不确切的概括而已。其次,这个推论也有问题,因为原文中说:“妻妇聘嫁齎媵僮,奴婢私隶枕床杠”,这只是指当时的地主、贵族在“妻妇聘嫁”之时,陪送了“奴婢私隶”和“枕床杠”等物品,这是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通常现象,以此来确定两汉奴婢的特点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沈元还对上述史料作了异乎寻常的推崇,他说:“这种当代人的概括性说明,看来要比我们今天任何学者的徒劳的‘统计’权威多了”。作者指出,研究古史资料,不能颂古非今,如果抓住古人一句话就奉若金科玉律、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而用以作为诋毁今天学者的依据,这样的观点和方法,完全是错误的”。
此外,作者对沈元关于汉代教育思想的研究,关于《千字文》、《三字经》的评价等问题,也都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了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