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崔竹松科学实验的道路
全国水稻丰产模范崔竹松从长期科学实验中创造的一整套水稻栽培技术,正在高寒的长白山区及其它地方逐步推广。崔竹松所在的生产大队,由于运用他创造的先进经验,两千七百多亩水稻已经连续七年平均亩产七百多斤。这样的水稻丰产典型,目前在我国北方是少有的。
崔竹松在旧社会是雇农,现在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队长。他是个朝鲜族老农,种植水稻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新丰大队处于北纬四十二度五十四分,土地比较肥沃,有河水可以灌溉。但是,全年无霜期只有一百四十天左右,而农作物的高产品种,一般生长期长,偏向晚熟,这就使当地推广高产品种受到了限制。解放以来,崔竹松为解决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科学试验,终于使原来在当地不能成熟的高产品种“元子二号”,能够有效地利用较短的生长季节,充分发挥其固有的丰产性能,获得稳产高产。崔竹松创造水稻丰产经验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聘请他为特约研究员。他的经验由一批农业科学工作者总结出来,写成《崔竹松水稻丰产技术》一书,已经在一九六三年出版了。
崔竹松所走的科学实验道路究竟是怎样的呢?
不怕“逆天行事”
十五年前,也就是崔竹松家乡解放后的第四年,有一天,崔竹松在屋里一颗一颗地数稻粒,又到田间一棵一棵地察看稻株稻穗。他是想要摸摸大自然的底细:一亩地到底能够容纳多少棵稻子,能打出多少斤稻谷?结果,他发现大地应该拿出的稻谷,比实际收获的数量多得多。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个差距就不能缩小吗?
崔竹松到处请教人。众人说法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当地天冷地凉无霜期短,限制了水稻的增产。
原来,解放前,当地群众为了适应无霜期短的情况,种的水稻一直是生长期比无霜期短四分之一左右的早熟品种,就是对于这种品种的水稻,也尽量防止它发棵贪长,既不施肥,也不育秧栽插,只求得直接播到地里的一粒稻种能结出一个成熟的稻穗就心满意足了,因此每亩产量最多只有三四百斤。解放后,人们给水稻加肥加工,使产量逐年有所增长。可是,早熟品种本来就不耐肥不分蘖,加肥加工稍过,便只长秆叶不结穗,到了秋天贪青倒伏,造成减产。
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崔竹松就毅然地走上了科学实验的道路。他要从科学实验中去找诀窍,向大自然争夺无霜期,改良品种,精耕细作,让水稻既要多结穗,又要穗穗都成熟。
一九五○年春天,崔竹松从一个老农那里要来了一个叫“元子二号”的水稻新品种。他听说,这个品种耐肥,爱分蘖,就是生长期长,得一百四十天左右,几乎和当地无霜期相等,只要秋天不遭霜,定能获得高产。究竟怎样使水稻免遭霜害呢?看到别人用玻璃温床培育烟苗,可以防冻防霜,他就想到用这种方法提早给水稻育秧。那年刚化冻,他在院内向阳的地方挖坑作了一个温床,床底铺垫马粪,上面加盖玻璃和纱布,播下了“元子二号”。
崔竹松的这一试验轰动全村,许多人认为是桩奇事。有的说,长白山区“立夏”有霜冻,伏天穿棉衣,不比江南四季常青,早育秧未必行。可是,头三年,崔竹松的试验进行得比较顺利。由于温床育秧比不保温的普通育秧法能提早半月插秧,加上这三年气温偏高、降霜较晚,栽到田间的“元子二号”大部成熟了。一九五四年,他领导的新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普遍用温床育秧法大面积种植了“元子二号”。没想到,这年春季气温低,夏季日照少,秋季降霜特别早,早熟品种的水稻有许多还没成熟就冻死了,晚熟的“元子二号”受的霜冻灾害更严重。一些人就说,这是崔竹松“逆天行事”,使大家吃了大亏。于是,有人劝他不要再干这伤脑筋的事情,免得落埋怨。
崔竹松当初搞试验,就为的是大家丰衣足食。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共产党员了,哪能因为这年水稻失收就停止科学试验呢。党支部书记金正厚和贫农老伙伴崔京郁、崔京七等人,一面向群众解释,一面支持崔竹松,要他把科学试验坚持下去。崔竹松从三百多亩地里收上来的“元子二号”秕稻谷中,一粒一粒地挑选成熟的稻谷,共选出不满一麻袋,留作种子,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试验。他突破了许多艰难险阻,一点一滴地摸索当地气候和水稻生长的规律,终于使这个几乎要绝迹的“元子二号”品种在长白山区落户了。
十五年如一日
十五年来,崔竹松到底做了多少项目的试验,没人能够作出确切的统计,只能说其大概。
一九五○年,崔竹松第一次试验用温床培育的“元子二号”秧苗,长得又快又壮。可是五月十一日下午,已经长出两三个叶片的稻苗突然这里一簇那里一簇地变黄快要死了。这种情况,崔竹松过去没遇到,当地其他老农也是第一次看见。崔竹松经过琢磨,觉得可能是苗床的温度过高造成的,就从苗床底捅窟窿,通风,排气,灌水……但都无济于事。他索性把变黄的秧苗连土起出来浸在凉水里。过了六七天,这些苗长出新的叶子,缓过来了。那年,他栽的这些稻苗取得了高产。第二年,他把温床设在灌水方便的稻田里,继续扩大试验。到五月十日以后,幼苗长出两三个叶子,外界气温逐渐升高,他就引水灌溉,只留一床稻苗继续观察。结果,灌水的生长正常,没灌水的又开始变黄。经过这些试验,他找到了温床育苗必须灌水的一条规律。但是,他不知道稻秧发病和灌水就能防病治病的原因。第三年和第四年,他继续试验,几乎每天都蹲在苗床旁边察看水稻根叶的一切细小变化,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根据他的“诊断”,稻苗象婴儿一样,初期靠母体里的养分发育,到长出两三个叶片的时候,母体里的养分已被吸尽,就要“断奶”、“吃饭”了。但是,这时候稻苗的根部还不发达,吸收外界养分的能力很弱。如果硬叫它从地里吸取养分,就象给刚断奶的婴儿吃了干饭引起消化不良一样,稻苗也就得“黄枯病”(黄枯病不是细菌性的而是生理性的,它与立枯病不同)。如果给它灌水,也象给婴儿喝稀饭,就容易吸收和消化水中的养分,使稻秧渐渐长起根子,适应新的生活条件。
崔竹松掌握了这个道理,就取得了防治“黄枯病”的主动权。后来,他根据这个道理终于试验成功了综合性育苗、油纸保温育苗、塑料薄膜保温育苗等各种保温程度不同的育苗方法。
这里的水稻生产刚由直播改为没有一定规格的插秧的时候,人们对每亩地应该插多少棵苗,每棵苗应该有几个分蘖才算合适,心里没有底。崔竹松为探索合理密植的途径,就以各种密植插秧方式做对比试验,让群众鉴定。群众认为“小三角”方式插秧效果最好,要求推广。但是,当时担任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的崔竹松就不同意立即推广。他觉得还没有弄清“小三角”为什么比别的插秧方式成熟快、产量高。于是,他又对比观察各种插秧方式的不同特点,揭开了谜底。“小三角”插秧方式,是把通常栽插成一大簇的十几棵秧苗,分成三个小穴栽插。这样栽插的稻秧,一般在生育前期互不拥挤,便于分蘖,利于增产;生育后期三小穴拢成一大簇,又能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贪青倒伏。然而,崔竹松对“小三角”的试验还未结束,他想弄清楚“小三角”的每小穴究竟栽插多少棵苗才算最合理。就这样,他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摸到了当地每小穴的合理栽插株数。
每小穴的合理栽插株数有了,还不等于就能保证水稻增产。例如,把秧苗按一定数据栽插后,灌水多一寸或少一寸,施肥过早或过晚、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使分蘖、成穗、稻粒、粒重等一系列的数据不能实现;更复杂的是长白山区的气候变化莫测,需要人们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使水稻适应气候的变化。到底怎样办?崔竹松的办法是:看天,看地,看苗,特别是看水稻的长势、长相,去掌握灌水,施肥等等田间管理的“火候”。多少年来,崔竹松在劳动中看见异样的稻苗,就插上秫秸,从春到秋不时地去观察它。就这样,他长年累月地观察,渐渐地熟悉了丰产的水稻在返青、分蘖、拔节、孕穗等时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叶色、性状、丛型等等。他把看到的许多个别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水稻丰产长相概念和水稻田间“诊断学”。现在,他只要到地里看看、摸摸,就知道水稻是饿了、渴了、还是病了,确定采取一套灌水、施肥等办法,及时促进或控制水稻生长发育,使水稻呈现理想的丰产长相,最后获得丰产。
有了成果之后
崔竹松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依靠集体力量。当试验遇到困难的时候,老贫农伙伴崔京郁、崔京七等人总是支持他,鼓励他坚持下去。试验有了一定成果,他更加虚心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九六四年,他听说延吉县八道公社劳动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用水管理有经验,就两次去取“经”,把那里的“设晒水池,昼晒水,夜灌水”提高水温的办法学到手,并且把它同自己的“浅——深——浅”分期灌水法结合起来,使用水管理更为科学。崔竹松不仅使得到他那里参观的人满意而归,而且总是向他们讨教,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近几年,崔竹松的试验田,也成了他向本大队社员传授水稻丰产技术的课堂。一项新的经验在大面积推广之前,他总是让社员们在这里亲自操作一番,让更多的人相信新技术,学会新技术。因此,被吸引来参加科学试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新丰大队已经从这个“课堂”里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劳动本领又懂科学知识的水稻技术手,最近几年,这里每年都有十几个人应邀去省内外国营农场担任技术指导。
崔竹松的水稻丰产经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崔竹松的水稻稳产高产经验,容易学得到、做得到,行之有效。
国内一些著名的专家认为,崔竹松的这一套经验,解决了当前北方地区水稻生产中急待解决的一些技术和理论问题。同崔竹松有过接触的科学工作者说,崔竹松所走的科学实验道路,是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科学的途径。
新华社记者 苑广才 金昌范


第2版()
专栏:

延边推广崔竹松水稻丰产经验 二十万亩样板田普遍显著增产
据新华社讯 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今年有二十万亩水稻样板田由于系统地推广崔竹松水稻稳产高产经验,普遍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样板田的水稻比普通稻田增产稻谷一两成。
这些样板田分布在图们江、海兰河、布尔哈通河流域的延吉市、延吉县、以及和龙、汪清等县的二十个人民公社。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州里农业领导部门,把崔竹松所在的延吉市长白公社新丰大队作为推广崔竹松水稻丰产经验的“主点”,还在河谷平原、高寒山区分别设立六个“副点”;以主点带副点,以副点带样板,以样板带一般。他们通过参观、印发资料、巡回考察指导等多种方法,着重推广崔竹松水稻丰产经验,同时综合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各地农民传统稻作经验。
这些样板田都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社员群众“三结合”经营的。今年全州参加这项科学实验活动的干部、知识青年、老农比上年增加一万人。以公社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为单位成立的科学实验小组,由去年的三千多个增加到四千三百多个。通过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把崔竹松的经验、新的科学技术与本地固有经验三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靠近新丰大队、自然条件大体相似的延吉市、延吉县、和龙县的各人民公社,已经有了前几年运用崔竹松的经验获得增产的基础,现在他们就整套地推行崔竹松的丰产经验。今年,这三个县(市)有十五个公社的水稻产量平均每垧达到万斤。处于冷凉山区的珲春、汪清两县,过去水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今年着重学习崔竹松的保温育苗法,早育苗、育壮秧,适时插秧,让水稻提早成熟,避免了霜冻为害,水稻低产状况有所改变。敦化县从前种稻不移栽,产量很低。今年着重推广崔竹松的育苗和插秧技术,首先把直播改为插秧,以后再逐步推行其它几项栽培技术。
最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延边地区农业领导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州内各地作了巡回考察之后认为,在崔竹松经验大面积推广的第一年里,就显示出崔竹松的水稻丰产经验在改革落后的栽培技术、战胜不利的自然条件上的威力。今年延边地区虽然气候有些反常,但由于推行了崔竹松的育苗、插秧等栽培技术,因此,水稻仍然长得穗大粒多,子实饱满。(附图片)
崔竹松(左立)和大队科学实验小组成员在高产试验田调查水稻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崔竹松(前)向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蹲点的科学技术人员,介绍自己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第2版()
专栏:

周恩来总理 陈毅副总理
观看苏军红旗歌舞团演出
并接见歌舞团团长、其他负责人和主要演员
新华社一日讯 苏军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今晚在北京举行首次公演。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观看了演出。
今晚天桥剧场座无虚席。当苏联艺术家演出国内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舞的时候,观众不断报以热烈掌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深厚情谊。
演出结束时,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走上舞台,同演员们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并同他们一起照了相。
苏联驻中国大使拉宾和夫人也陪同观看了演出。今晚观看演出的我国各有关方面负责人还有:廖承志、张彦、李昌、王炳南、刘志坚、李琦涛、萧望东等。
新华社一日讯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今晚接见了苏军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德罗夫上校和歌舞团其他负责人以及主要演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场的,有廖承志、张彦、李昌、王炳南、刘志坚、李琦涛、萧望东等。
苏联驻中国大使拉宾和夫人也在场。


第2版()
专栏:为革命做生意 为革命办财贸

学习“背篓商店”的革命精神
我们是平原地区的供销社,同“背篓商店”工作条件不一样。但是,学习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工作就有了改进
我们开始讨论学习“背篓商店”的时候,有的职工说:“咱们这儿大部分是平原,山区不多,用不着背篓,怎么学呢?”后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家反复务虚,才明确认识到学习“背篓商店”,主要是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同山区的工作条件不一样,但是干革命、为人民服务是一样的。
大家明确了这一条以后,都主动地检查思想和工作。我们同“背篓商店”对比,归纳起来有四点不如人家:一是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精神不如人家。人家“背篓商店”是千方百计便利群众,我们是三愿三不愿(愿去富队,不愿去穷队;愿串机关,不愿去农村;愿卖大件商品,不愿做小买卖)。二是吃大苦、耐大劳不如人家。王砚香是阴天下雨往外跑,我们是下雨道滑不出门;人家上山流动售货、收购七年如一日,我们只是偶尔去过几趟。三是为贫下中农服务的阶级观点不如人家,“背篓商店”处处想到贫下中农,不嫌麻烦,一分钱的小买卖也做;我们是你有钱,我有货,只要卖钱就好。四是领导深入实际少,调查研究不如人家。人家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对当地情况底数不清,做了十几年合作社工作,当地需要什么样的小农具都弄不清楚。这样一比,大家的眼界开阔了,改进工作的方向明确了。
通过学习“背篓商店”,我们关心生产的人越来越多了,帮助生产队解决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如八家分销店组长高德增,听上寺生产队一个小学生说他们那儿地里有很多“黑老婆”(一种害虫),就背上四十斤农药和一架喷雾器,赶到上寺帮助除虫。赖马庄生产队拔了麦子,想种小豆,跑了好多地方找不到种子。大东流门市部听说以后,就从附近的苗圃找来了四百五十斤,帮助生产队解决了缺种困难。
在关心群众生活,满足群众需要方面,我们学习“背篓商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办法送货上门。在山区八个没有供销点的村设立了流动营业组,每月背、挑货物上山两三次,把买卖做到群众的炕头上。对平原用货量大的村,就用大车送货;用货量少的村,就用自行车或手推车送货。并在平原地区没有供销点的村,建立了定期售货和收售结合的制度。今年一至七月份,我们的流动下乡收售总额共占整个基层供销社收售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六,收售工作显得特别活跃。
王砚香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商业不能光从赚钱多少考虑,大买卖要做,小买卖也要做。只要对生产有利,对群众有利,那怕是一分钱的买卖也是有意义的。”我们把“背篓商店”这种社会主义的经营思想,作为自己开展购销业务的准则。土沟分销店组长戴全仁到酸枣岭去售货,晚上装好车,刚要走,饲养员郭全存来了,围着货车转了一圈,没言语就要走。戴全仁想:这一定是要买东西。就主动地问他买什么。他说:“我只买一盒橡皮膏,怕给您添麻烦。”戴全仁立即解开车,从底下翻出来橡皮膏卖给他。
我们学习“背篓商店”才开始。我们将继续以“背篓商店”为榜样,进一步找差距,定措施,发扬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北京市昌平县小汤山供销合作社


第2版()
专栏:为革命做生意 为革命办财贸

思想一通百事皆通
通过学习“背篓商店”,加强了政治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经常送货下乡,受到社员热情赞扬
过去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坐门等客,生意做得很死,认为门市售货只要不同顾客吵架、拌嘴,能够完成销货指标就行了。对于送货下乡,收售结合,由于怕麻烦,怕累,不够重视。下乡时间也没有个准,有空就去,没空就吹。社员说我们“指不上,靠不住。”
今年三月,我们以“背篓商店”为榜样,学习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觉得“背篓商店”支持农业生产的观点明确,政治观点明确,群众观点也强。我们的“三大观点”却很差。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毛主席的这段话给了我们巨大的启发和力量。流动组售货员薛明修说:“过去咱就是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怕苦、怕累、怕麻烦。学了毛主席著作,思想开了窍,说什么也得把社员日常必需的盐、碱、酱、醋送上门去。”思想一通,百事皆通。送货下乡不累是假话。累,得看为什么,为了支持农业生产,为了方便社员群众,累一点也不在意了。有了思想基础,我们考虑支持生产,满足群众需要就多了。当我们听到刘太庄发生了鸡瘟,关来生和芦永旺同志正在送猪,他们本来已经步行了十来里路,可又立即赶往丰台医药商店取来治鸡瘟的药,给刘太庄六十五户社员送去。每当我们有了畏难情绪,一想到我们是在为人民服务的,一想到“背篓商店”的革命精神,劲头就来了。开始送货下乡的时候,我们只带三十多种商品,距离社员要求相差很远。目前我们送货下乡的必备商品已经达到一百九十种。
我们送的商品对路,解决了社员的实际困难,节省了社员时间,支持了农业生产,社员们满意地说:现在供销社下乡,指得上,靠得住,五天头上准来。咱这就象五天一个集。张各庄村的一位女社员有一次卖了七两鸡蛋,买回了鲜姜、茶叶、黄酱、米醋等四种商品。她高兴地说:“不出村,不跑道,七两鸡蛋,把想买的东西都买了。”
通过经常下乡送货,我们进一步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初春的一天,雨后很冷,正在张各庄售货的芦永旺同志忘了穿棉衣。一位社员看到后马上送来了棉衣。有的社员看到流动组进村,主动送开水来;有的给做饭吃。社员们称赞供销社的作法好,说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干部。这些生动的情景,激荡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鼓舞了我们的革命干劲,坚定了我们常年下乡送货的信心。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供销社
魏各庄供销店


第2版()
专栏:为革命做生意 为革命办财贸

城市商业人员要学“背篓商店”
我们“百货大楼”的职工通过跟王砚香等同志一块上山送货,懂得了什么叫为革命做生意,提高了服务质量。
今年七月间,我们商店的党、政、工、团领导干部和职工四十多人,分两批到“背篓商店”,跟王砚香等同志一起背篓送货上山,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通过这次背篓上山,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为革命做生意,为革命办财贸。“背篓商店”的同志,夏天不怕烈日当头,冬天不怕寒风刺骨,不管是雨天,雪天,几年如一日坚持背篓上山送货。对比之下,我们“百货大楼”是冬暖夏凉,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条件那么好,但是,有的人还有意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比不上“背篓商店”,真是不该。他们的革命精神,我们城市里的商业工作者也应该学习。
学习回来,在讨论中,许多同志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过去,许多采购员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进货,思想上有“三怕”:怕进货多了积压资金受批评,怕进货不对路卖不出去受埋怨,怕零星进货次数多了保管员有意见。有的采购员说:“按计划进货,稳拿二等奖”,等等。由于这些思想的支配,许多采购员产生了宁脱销勿积压的思想,采取了“照方抓药”的进货方法,小组要什么进什么,要多少进多少,即便有把握的商品也不愿多进。实际上,进货员成了跑腿员。会计员、保管员、售货员、组长、主任也都检查了片面压缩库存,不大考虑群众需要的思想。这样,以“背篓商店”革命精神对照检查自己,大家认识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加强了,在大家的支持下,采购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经营品种大大增加。九月末,经营的品种比八月末就增加了三千八百多种。
百货部过去对小百货经营不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小百货品种繁杂,不值钱,花费很大人力,卖钱寥寥无几。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背篓商店”为革命做生意的精神以后,大家认识到社会主义商业是为革命做生意,不是单纯为赚钱做生意,凡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那怕一分钱一大堆也应该经营。于是他们到本市同行业兄弟商店参观对比品种,去天津劝业场学习经营小商品的经验,组织老职工座谈应增加的品种,访问有关工厂,派代表去上海进货。这样群策群力的结果,小百货增加一百多种品种,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学习“背篓商店”革命精神以后,在手续制度上,也有了改进。七月份以前,我们商店还保留着三十二个收款台,顾客买完商品,要先去交款,回来取货。学习了“背篓商店”以后,同志们认为,人家“背篓商店”处处是从方便群众出发,宁肯自己麻烦,不让顾客为难,而我们是从方便我们内部管理考虑多,为群众方便考虑少。现在除了少数高级商品如呢绒、手表等还由收款台收款外,其他都改为一手钱一手货,方便了群众。
在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方面,大部分售货员做到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地为顾客服务,送方便、留困难的好人好事不断出现。
北京市王府井百 货商店工会主席 阎连魁


第2版()
专栏:短评

从根儿上学起
本报在十月二十六日向大家推荐了《为革命做生意,为革命办财贸》的一面红旗——北京市的“背篓商店”。北京市的财贸部门已经普遍开展了学习“背篓商店”的活动,今天发表的这三篇短文,就是他们学习的初步体会和收获。
学习“背篓商店”,究竟学习他们的什么?学习他们背篓上山流动售货,支持农业生产的具体经验吗?当然,这些具体经验对于条件同“背篓商店”相似的单位来说,是需要学和可以学的。但是如果仅仅学习这些具体经验,更多的和“背篓商店”条件不同的单位就会感到无从学起。例如,小汤山供销社不是有人曾经提出“咱们这儿大部分是平原,山区不多,用不着背篓,怎么学”的问题吗?
因此,学习“背篓商店”主要的还不是学习他们带有特殊性的具体经验,而是要学习他们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革命精神,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背篓商店”创造的种种具体经验,正是这种革命精神的集中表现。如果缺乏这种革命精神,有的人即使也背篓上山了,也流动售货了,仍然可能人去了心没有去,不可能取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这样,“背篓商店”的具体经验也是学不好的。
办一切事情都要政治挂帅,学习先进单位,首先学习它的革命精神,这就是政治挂帅。这样学,才会感到眼界豁然开朗,天地无限宽广。这样学,不仅能把先进单位那些适合自己情况的具体经验学到手,更重要的是,还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更多的先进经验。这样,不仅工作条件相同的可以学,工作条件不同的也可以学;山区的可以学,平原的也可以学;农村的可以学,城市的也可以学;小单位可以学,大单位也可以学,甚至象首都的“百货大楼”这样的大商店也可以学;不仅商店可以学,财贸部门的任何单位都可以学。正象小汤山供销社的同志说的尽管“工作条件不一样,但是干革命、为人民服务是一样的”。只要象“背篓商店”那样干,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不是都可以做得更加出色吗?
“背篓商店”的革命精神,是一把尺子,也是一面镜子。一切财贸单位都可以用它来量量自己,照照自己,象小汤山供销社那样找出自己那些地方不如“背篓商店”,从根儿上学起,切实改造自己的思想,改进自己的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