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农村基点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几点体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王守纯
走出设备完善的试验室,到农村搞试验基点;改变整天和瓶瓶罐罐、资料材料打交道的研究范围,到实践中和社员、和盐碱地打交道,对我来说,既是一场业务研究工作上的革命,又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在开始响应党的号召走向农村的时候,思前想后,顾虑重重。怀疑到实践中能不能搞出个名堂来?理论上的东西是不是能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科学研究工作者是不是需要亲自搞示范?三年实践的结果,把这些问号一个一个地勾销了。农村的基点生活,使自己又上了一次实践的大学。在这里学到的生产斗争知识、阶级斗争知识和科学实验知识远比单纯坐机关研究要丰富得多,也要深刻得多。
三年来,工作组在当地党委和院、所的领导下,从总结群众经验入手,和基层干部、社员在一起进行了三十多次有关麦、棉保苗技术措施的研究试验,终于摸索出以伏耕开沟、蓄雨淋盐为中心的盐碱地麦子保苗综合技术措施。一九六三年,李村大队七百余亩不“立苗”或很少立苗的盐碱地,采用这项措施种植的大麦和小麦,基本上保住全苗,获得平均单产一百六十八斤的好收成。四点三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四百零一斤。这个大队采用以冬耕晾垡造坷垃和开沟播种为中心的盐碱地棉花保苗综合技术措施,在三百亩较重的盐碱地上种的棉花也有较好的保苗效果。在发生严重水灾的情况下,亩产皮棉二十六斤,比一九六二年增产四倍。八点七亩示范田亩产皮棉七十五斤。现在李村的经验,已在河南省盐碱地区四十五个县(市郊)的九十七个基点,约七千余亩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示范推广。根据最近的调查情况看,这些基点的大、小麦样板田,除去少部分特重盐碱地外,基本上达到全苗。碧波滚滚的麦田,引起了盐碱地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极大兴趣,鼓舞了他们战胜盐碱灾害的信心。社员们高兴地称赞道:“过去盐碱白茫茫,现在麦海闪金光;常年无用老碱坡,将要变成粮食仓”。
在生产上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在学术上也积累了一些科学资料。初步摸清了当地面积较大的卤盐土和牛皮碱土的性质及其周期性水盐运动规律。研究了刮盐起土、晾垡养坷垃、热犁热种、冲沟播种、盐碱地的田菁(豆科绿肥)栽培技术及其对改良土壤、培养地力的作用。还总结出以冬耕晾,耙耱造坷垃和以伏耕晒、开沟蓄雨淋盐为中心的棉、麦保苗综合技术措施及其论据,揭开了“坷垃蛋吃饱饭”的谜底。
从三年多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我们认识到农村基点是农业科学工作者活动的广阔天地。这里有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最肥沃的土壤。只要下定决心,实现“四同”,和劳动农民打成一片,认真总结研究农民群众的经验,就能获得科学试验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作出贡献。
下面谈一谈几年来自己在基点工作的几点初步体会。
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
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甘心当农民群众的小学生,对我这样一个从事十几年机关研究工作的人来说,不只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且也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小学生能不能当好,首先得看劳动农民收不收你这个学生,这就需要放下架子接近群众。开头做起来,真比读物理、化学要难得多。一九六一年春刚来新乡时,正是大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盐碱地区人民生活更加困难。村庄周围到处是白茫茫的“盐霜”,棉苗、麦苗稀稀拉拉,社员生产情绪低落。对于我们的来到,并不是那么欢迎。我们去找农民说话音调不同,科学术语他们更听不懂,话说不到一块。当时深感接近群众的不易,甚至有时急得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后来我们决心向地方干部学习,学习方言土语,尽量把科学术语变得通俗易懂,并尽力改变农民看不惯的生活习惯。情况逐步起了变化,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朴实淳厚的品质深深地教育着我们。当他们慢慢了解了你之后,就愿意接近你,生活上关心你。冬天怕你冷,把热乎乎的“炕头”让给你,伏天找凉快屋子给你住。他们不再称呼你“专家”、“技术员”了,而亲热的喊你“老王”,“小穆”。这个自我革命,给我们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接近了群众并不等于完成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任务。在工作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对我们来说,又是一大关。当我们看到这里盐碱严重的情况,恨不得立即动手,工作组的青年同志甚至把改良盐碱地的打算都考虑好了,给群众一讲,并没有立刻得到热烈的支持,便觉得群众思想保守。可是,当我们自己坐下来讨论时,也觉得建议不够切合实际。例如我们建议挖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但一时还找不到排水出路;建议多施有机肥料,但这里喂牲畜、猪很少,肥料无处来。同时,由于我们初来,对生产情况了解得不透,对盐碱地的性质摸得不清。在这些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小学生的资格,就急于去当先生,当然群众就不会欢迎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阅读了毛主席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毛主席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们遵照主席的指示,检查了前段的工作方法,认识到仅仅在生活作风上和农民群众合了拍子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放下臭架子,和农民实行“四同”,到他们中间去找师访友,学习总结他们的宝贵经验。于是,社员下地我们也下地,社员浇麦我们也浇麦,社员打麦,夜间我们帮着护场。从此,不论在打麦场、饲养室、棉田、菜地、积肥场上,都能看到工作组的同志在活动。这样深入以后,和社员谈心的机会就多了,由生活到生产,由过去到现在,队里的生产管理、生产计划等会议我们也参加。经过一段时间,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生产情况、盐碱化历史,从中得到了许多可供研究参考的资料。同时也从一些有经验的老农那里摸索了一些因地制宜改造盐碱地的大胆尝试,给了我们许多实际的启示。我们把来自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反映、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改良盐碱地是群众最迫切的要求。但必须通过试验,取得实际经验之后再推广,才能使群众相信。当我们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工作之后,重新提出改良盐碱地的建议时,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选择研究课题
新乡县洪门公社一带的土壤盐碱化程度很严重,不少成片的光板地上连根草也不长。开始我们曾设想研究用洗盐种稻的办法来改良盐碱地。经过了解,群众已经试验过了,失败了。在排水问题未彻底解决以前,种稻害多利少。后来又考虑采用农业措施治理,可一时又不知从何着手。这时,我们又根据“千条万条党的领导第一条,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的精神,一面向上级请示,一面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不少老农告诉我们,盐碱地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不出苗,二是出苗活不成。只要想法抓住苗,收成就有希望。正如群众中流传着的农谚“盐碱地抓住苗,产量敢和好地较(较量)”一样。这说明盐碱地保苗是关键。因此,我们就确定围绕这个中心课题,总结研究群众经验。
认真地总结研究、学习运用群众的经验
我们在一九五八年以前,也曾作过总结群众治碱经验的调查研究工作。但下乡的时间短,往往是写一篇调查报告就算完事。这次长期驻在基点上工作,给了我们充裕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我们在基点上作调查,跟随地委工作组作调查,在经验交流会上作调查,跑到附近县去向治碱劳动模范和有经验的老农作调查。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和经验,使我们对豫北地区盐碱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新乡、延津、封丘等县,我们看到大片大片盐碱地的小麦稀稀拉拉,屈指可数。但在不少的重盐碱地区,却也发现有零星小块地的麦苗整齐茁壮。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注意。为了揭开其中的奥妙,我们到延津县小布屯大队请教了在盐碱地上种出好麦子的陈老汉。他的经验是:盐碱地属阴,伏天把土地勤翻掘翻掘,多接点雨,趁时下种,再多施点肥料,就容易抓住苗。滑县治碱劳动模范李进京是用刮盐起土来保春苗。南乐县一位老农用冬耕晾垡耙耱造坷垃的办法,保证了棉花全苗。我们请他讲讲道理时,他说:“你们听说过‘一个坷垃一碗油’,‘坷垃蛋吃饱饭’这两句话吧!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道理,却给了我们在书本上、试验室里找不到的启示。因此,我们联想到,既然有人能在小块盐碱地上种出好庄稼,就有可能在大片盐碱地上保住全苗。特别是因地制宜地运用群众的经验,对改良盐碱地,多收些粮食和棉花有着最现实的意义。
我们把群众这些零散的、多方面的经验,反复地进行了研究。并决定在一个临近有化验设备的尚村第八队进行试验。我们找到热心钻研技术的植棉能手老队长李春桂、老农郑德昌在一起研究商量。我们计划先试验热犁热种、开沟播种、施沟肥、刮盐皮等几项保苗的效果,如能出苗则增加中耕抑盐的保苗措施。按老队长的建议,试验田就选在三年不立苗的卤盐土上,地表面除有一层盐结皮外,连根草也找不见。播种前取土化验,表土以下三寸深土层的含盐量都在百分之零点五以上。当时我们想,有群众的经验,有科学的依据,有希望出苗。但结果大失所望,第一次播种未出苗,第二次又未出,第三次仍未出。小块的试验田如此,大块的试验田也是如此。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有些同志有点灰心了,埋怨不应该挑上这样重的盐碱地做试验。怎么办?是收兵罢战,给困难让路?还是继续进行试验,迎着困难前进?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当我们学到人们怎样作到主观符合客观,如何变失败为胜利这一段论述时,心里豁然开朗。使我们领悟到试验之所以连遭失败,可能就是违反了棉花生理上的科学规律,未能吃透群众保苗经验的实质。我们和农民一起,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遵照主席的指示从头做起,通过生产实践,进行了化验土壤、分析水质、调查研究棉苗的生态等各项科学试验,终于找到了卤盐土的特点及其周期性水盐运动规律,摸到了群众保苗经验的实质及其与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相互制约关系。例如冬耕晾垡、春耙造坷垃的作用是:一方面抑制土壤返盐;另一方面则使种子避开盐碱,保证生长,达到保苗目的。豫北地区的气候是冬春少雨(雪)多风、蒸发量大(约为全年降雨量的两倍),夏秋是伏雨盛季,七至八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五十。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主要是受这样的气候因素所支配。三至六月是土壤强烈的积盐时期,七至九月是土壤的脱盐时期,十月至来年二月,由于土壤冻结,水盐运动呈迟滞状态,因而是土壤积盐最少的时期。群众根据这种“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又上来”的水盐运动特征,逐步摸索出冬耕晾垡、春耙造坷垃的保苗办法。盐碱地冬耕晾垡,正是土壤脱盐以后,由于土壤毛细管被切断,地下水升到地表受到极大抑制,被淋洗下去的盐碱上来的也就少了。根据试验:耕翻晾垡的零至十厘米的土壤含盐量为百分之零点八八,未翻耕的同土层含盐量则为百分之一点九五。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被翻耕的土地,把含盐较多的熟土扣在下面,新土(生土)暴露在上面。晾垡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土垡体中的盐碱多集积于垡表面(生土上)。同时,垡体内外受到不同强度的阳光照射,致使其中水分造成悬殊差异,垡体内外土粒之间的粘着力产生了变化。当垡体被耙齿撞击时,使积盐多和水分少的垡表面即碎成坷垃,而含盐少和水分多的下部垡体即成为细粒落在细碎坷垃的下面,给种子创造一个盐碱较轻的播种层。根据试验,冬耕晾垡、春耙造坷垃的盐碱地,可把耕作层中约百分之五十的盐碱集中到坷垃上。在中度盐碱地上采用这项措施,一般可保全苗。
我们把化验的结果告诉群众,都反映说这个办法已经试过了,不顶事。我们进一步探索,发现冬耕晾垡、春耙造坷垃的道理主要是抑盐和躲盐。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地下水位埋深在一米以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豫北地区在渠灌之前,盐碱地区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一点五米以下,土壤有发生盐渍化的可能。但是由于地下水大多属淡水型的水质,只是地表集积着一些盐碱,下边土层的盐碱则较轻微。农民群众应用耕作、施肥等措施,就能把表土层的盐碱,治理到不致危害作物幼苗生长的程度。因此,群众常说盐碱地有三怕:“人强、畜壮、粪头大。”盐碱地渠灌之后,地下水位普遍抬高了一米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措施便失灵了。另外,还由于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土层加厚,程度加重。即便是采取了某些措施使地下水位有所回降,但集积在耕作层中的大量盐碱短时也难清除,严重地影响出苗,这就是我们开始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继续试验,在冬耕晾垡、春耙造坷垃的基础上,运用开沟躲盐的播种方法,在促使棉子发芽、幼苗生育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多次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毛主席说的:“……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这段话的深远意义。实行三个“三结合”是发展农业科学,
使科学为生产服务的好办法
在农村基点进行科学试验,我们遵照上级的指示,实行了三个“三结合”,促进了科学试验的发展,达到了科学试验为生产服务的目的。
第一,领导、技术人员、群众三结合。三年的基点工作经验证明,这项工作方法是迅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条捷径,是和实际结合、和群众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在试验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科学数据,在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实效,而在我们思想上、工作方法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例如,在试验保苗方法时,卤盐土要“耙成蛋”,淤碱土要“耙成面”,巧用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经验,就是来自群众的实践之中。再如,我们选择改良盐碱地的主要研究内容时,公社党委和大队支部的同志告诉我们,要从现实出发,研究投资少、简便易行的办法,首先恢复生产,以后再研究根治办法。我们认真地执行了地方党委的意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做任何工作,包括科学研究工作在内,只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群众,就能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各级党委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人员,希望我们在农业生产上出谋献策;群众更是热烈欢迎我们,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难题。因此,在“三结合”中,我们科学技术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二,试验室、试验场和农村基点三结合。农业生产受着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的双重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探讨摸清某个单项或多项因素影响的问题,需要借助于有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和有严格操作管理的试验场地。这样作的目的是便于较快地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事物的客观规律。当然,研究的线索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实践。例如,我们在实验室探讨的沟、埂水盐运动规律、晾垡造坷垃的水盐运动规律,就是同农民在进行棉、麦保苗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盐碱地的墒沟里的苗生长得较好,地表有散碎坷垃的地方棉苗生长得比较整齐以后,才作为课题拿到实验室进行研究的。从研究中摸清了规律,再来指导实践时,就少走了弯路。因此,实验室、试验场地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经验同时证明,要使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实践的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农村基点,把群众的经验与科学试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农村试验基点在科学研究中,既是初级阶段(提供原始材料),也是高级阶段(检验研究成果)。那种认为农村基点可有可无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三,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科学试验,实际上是从事物的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经过细密的试验,找到问题的线索,但是不是主要矛盾,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的情况,还需要在实践中来验证。这就需要在较大面积上进行多次试验。例如,小麦综合保苗技术措施,经过李村大队两年的较大面积的对比观察,证实能在不立苗的盐碱地上保住全苗,获得较好收成。在九十七个示范点上试验以后,同样有显著的效果。这就初步说明试验的数据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比在试验室、试验地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大面积生产中,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多种多样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又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即便是经过扩大示范,到了推广阶段,对技术措施的适应性,仍然需要给予应有的注意,以便通过实践逐步修改、充实和提高。
农业科学工作者要不要参加示范和推广工作的问题,目前仍然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我们是搞科学研究的,不需要管示范推广工作。试验出来的东西,只要有增产效果,就可以不推自广。但是事实并不那样简单。例如化肥对农业增产效果很显著,在我国施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盐碱地区的群众不敢施用,经过示范,社员看到增产效果之后,才争用化肥。所以说一项新的技术措施,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还需要做许多技术示范宣传工作。根据基点的经验,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帮助当地技术部门和生产队进行示范,推广研究成果,不但对试验研究工作没有妨碍,而且可以大大地促进和增添新内容。例如,我们参加小麦保苗技术之后,就发现顺坡(垂直等高线)开沟,不如横坡(沿等高线)开沟的保苗增产效果好,其原因是顺坡开沟地面拦蓄雨水不够均匀,如果使这项措施发挥较好的保苗效果,还必须与平整土地结合起来。又如盐碱地的地性寒,种麦宜早,但小麦早播群众有两怕:一怕蝼蛄吃,二怕早起莛(拔节)。我们向这方面的专家学习,研究了适宜当地种的小麦品种和防治蝼蛄的办法,解决了保苗中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在棉花保苗技术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不参加示范推广工作,很可能发生问题,推广不开,甚至给生产造成损失。
(原载《中国农业科学》一九六四年第九期)


第5版()
专栏:

应用冬眠疗法治疗中毒型痢疾的进展
祝寿河 方鹤松 陈美传 阎田玉
中毒型痢疾(以下简称毒痢)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二到五岁的儿童,夏季发病最多。毒痢的特点是起病急,首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而腹泻脓血便等肠道症状极不明显,甚至在第二天才发生。毒痢的病情变化很快,病儿可于数小时内发生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一九五八年以前毒痢的病死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开始研究应用冬眠疗法治疗毒痢,在各有关单位的协作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病死率降低到百分之五左右,以后又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

毒痢的发病机制是一直未弄清的问题,因此,在治疗上缺乏有效的办法。我们在开始研究时,根据毒痢病儿病程变化的特点,认为这病之所以凶险,其最本质的病变是在神经系统的高级生命中枢功能的紊乱,即循环及呼吸功能的改变。虽然痢疾杆菌是肠道病原菌,能引起大肠部位的病变,而毒痢则是痢疾杆菌毒素在作用于肠道前即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严重改变,以致当抗菌药物的作用尚未出现时,病儿的生命即受到威胁。我们根据这一特点,肯定应该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作为治疗的关键。人工冬眠疗法就是在这一前提下被提出来的。
人工冬眠是由法国Laborit所创,首先应用于外科休克病人。其原理为冬眠药物为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强阻滞剂,可减少引起休克的刺激因素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紊乱。而且冬眠后能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脑组织氧的消耗。虽然人工冬眠疗法还从未应用于儿童的急性感染病例,我们考虑到毒痢的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关系,冬眠又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而毒痢的早期症状又有中枢的高度兴奋表达为高热及惊厥;痢疾杆菌毒素对中枢的作用最大的可能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传入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因此采用人工冬眠治疗毒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我们于一九五八年开始采用了这一方法,治疗九十五例毒痢,治愈九十一例,病死率降至百分之四点二。
采用冬眠疗法初期的经验,使我们明确它有以下一些作用:一、基本控制了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强烈的兴奋作用,减少惊厥的发生,体温降至正常。二、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降低,提高了治愈率。三、使抗菌药物有足够时间来控制肠道感染。但是也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冬眠药物的剂量、在冬眠状态下出现循环衰竭、呼吸衰竭时的处理,以及是否每一毒痢病儿都应用这方法,能否简易等问题尚待解决。
例如,冬眠药物的剂量:我们采用的冬眠药合剂为氯丙嗪,异丙嗪及唛叮三者以1比1比2混合,最初每次每公斤体重为氯丙嗪零点五至一毫克。但这一剂量常不能完全控制惊厥,降温所需时间太长。
又如,冬眠状态下的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问题,经应用冬眠疗法后,有一部分病儿仍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
如何认识和处理以上这些问题,曾经成为我们继续开展工作的突出问题。毒痢病儿循环衰竭的表现,主要是休克。经用一般的补充血容量及用去甲基肾上腺素的处理没有效果,用其他升血压药物亦无作用。我们分析了毒痢引起的休克不同于其他疾病情况,认为一般所规定的药物剂量不适于毒痢,因此在严密的观察下突破了规定的去甲基肾上腺素剂量,使用量超过过去所规定的量数倍至十数倍,结果使一部分休克病儿得到挽救。对呼吸衰竭的处理虽经采用了各种呼吸兴奋剂没有收到效果之后,我们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山梗菜碱的方法,使一部分病儿得到挽救(过去此药还很少应用,应用时也只用皮下注射法)。

如何肯定前一段工作的成绩?循着什么方向继续前进?当时在儿科界发生了争论。冬眠药物有治疗的作用,同时也存在有降低血压的副作用,其中唛叮还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在加倍冬眠药物剂量时,有人认为可能带来降低血压及抑制呼吸的作用而引起死亡。我们认为在冬眠状态下出现的循环衰竭与呼吸衰竭是疾病本身的发展过程,而不是药物的作用。因为经采用冬眠疗法后总的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病死率,过去未用冬眠疗法时,毒痢的死亡也是由于循环与呼吸的衰竭,而且发生率很高。
在对大剂量去甲基肾上腺素及山梗菜碱应用的问题上,大家也有争论。有人说,由于使用了大剂量的冬眠药物而引起了抑制,又用大剂量的兴奋剂引起不适当的兴奋,药物的自相矛盾,才出现临床上的危象。我们具体分析了一些循环与呼吸衰竭病例的情况,发现有的病儿是在未用冬眠药物,或在冬眠药物作用将过去的时候出现了循环及呼吸异常,而且当时给予大剂量去甲基肾上腺素或山梗菜碱后,情况即得到好转,并无随之而又加大冬眠药物剂量互相影响。应对具体病人加以分析,而不能仅从二种不同药物的性能的特点出发,脱离了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而得出所谓自相矛盾的推论。
为了进一步解决以上的几个关键问题,我们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期间,除了对二百二十三名毒痢病儿采用冬眠疗法外,并对一百三十四名病情较轻的病儿,其中八十五例完全不用冬眠疗法,四十九例采用小剂量冬眠药物不降温的办法。第一组为冬眠组,第二组为非冬眠组进行比较,结果在病死率方面,第一组二百二十三人,有十人病死,病死率为百分之四点四。第二组一百三十四人,有十一人病死,病死率为百分之八点二。第二组虽为轻症病例,其病死率反较入院时即为重症的冬眠组为高。
从对主要症状的控制情况来看,两种疗法也有鲜明的对照。
一、惊厥:第一组在诱导期(系指自给冬眠药至体温降至摄氏三十七度的一段时间),发生一到二次惊厥的十七人,五次以上惊厥的二人,均无死亡。第二组发生一到二次惊厥的四人,无死亡;发生五次以上惊厥的三人,均死亡。
二、循环衰竭:第一组发生此症状的二十八人,无死亡;第二组发生此症状的八人,一人死亡。
三、呼吸衰竭:第一组发生此症状的三十七人,死十人,占百分之二十七;第二组发生此症状的十一人,死亡十人,占百分之九十点九。呼吸衰竭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冬眠状态下虽仍出现呼吸衰竭,但三分之二以上得到挽救,说明呼吸衰竭较轻。而非冬眠组绝大部分不能挽救。

我们对以上二百二十三例冬眠组病儿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毒痢危险症状的出现绝大多数是发生在诱导期,也就是入院的最初五到六小时,体温未降下时。自一九六三年七月开始,对冬眠疗法作了以下的改进:
一、缩短诱导期。适当加大冬眠药物剂量,由原来每公斤体重为一到二毫克增至二到三毫克。并且,在用冬眠药物的同时,加用一次肌肉注射硫苯妥钠,每公斤体重为十五到二十毫克。
二、积极降温。在给上述药物后五到十分钟左右用冰袋实行体表降温,使体温在二到三小时内降至摄氏三十三到三十五度。
三、维持低温摄氏三十五度十二小时到二十四小时。每隔二到五小时给冬眠药物维持,一般用不含唛叮的Ⅱ号冬眠液每公斤体重为二毫克。冬眠初期二到三小时一次肌肉注射,五到八小时后延长至四到五小时一次。
我们由于采用上述改进的冬眠疗法,从一九六三年七月至一九六四年五月所收治毒痢一百五十一例,仅一例死亡,病死率为百分之○点六。
在惊厥、循环等症状的控制方面,以一百五十一例与以前的冬眠组二百二十三例比较起来,改进前后也有明显的不同:
一、惊厥:改进前的二百二十三例中,有十七例发生惊厥,占百分之七点六。改进后的一百五十一例,只有一例发生惊厥,占百分之○点六。
二、循环衰竭:发生率改进前为百分之十二点六,改进后为百分之六。
三、呼吸衰竭:发生率改进前为百分之十六点九,死亡十人。改进后为百分之三,死亡一人。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改进冬眠疗法后不仅降低了病死率,而且对惊厥、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也降低了,并且程度也轻。一旦出现呼吸衰竭也不象以前那样病情急剧恶化,在几分钟内就呼吸停止而死亡,患儿多能在危重情况下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给抢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将冬眠疗法的实施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冬眠混合液的制备及用法:Ⅰ号混合液每毫升中含氯丙嗪四毫克,异丙嗪四毫克,唛叮八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Ⅱ号混合液每毫升含氯丙嗪及异丙嗪各四毫克。首次给药按氯丙嗪计算剂量每公斤体重为二到三毫克,Ⅰ号及Ⅱ号液各半量,肌肉注射。对于正在抽风的病儿为加快作用,可将冬眠液加于静脉点滴器的小壶内滴入。以后维持用Ⅱ号液,必要时也可用Ⅰ号液,但连用Ⅰ号液不应超过三次。维持剂量每次每公斤体重为二毫克,最初每隔二到三小时给药一次。观察五到八小时后,若病儿情况平稳可间隔四到五小时一次。维持冬眠十二到二十四小时。
二、硫苯妥钠的应用:为加强冬眠作用缩短诱导期,在开始冬眠时给一次硫苯妥钠每公斤体重为十五到二十毫克,肌肉注射。对于一岁半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或有呼吸道感染及心肾疾病的病儿则不用硫苯妥钠。
三、降温:给冬眠药及硫苯妥钠后五分钟,即在头部及胸部两侧各放上冰袋,使其紧贴皮肤,若出现寒冷反应(面色青紫、寒战、躁动),则说明对该患儿冬眠药剂量不够,可再给一次Ⅰ号液每公斤体重为一到二毫克。争取二到三小时内把体温降至摄氏三十五度,并即撤掉冰袋,冬眠期间维持体温在摄氏三十三到三十五度。
四、冬眠持续时间:一般定为十二到二十四小时。个别病例若在冬眠期间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则需继续冬眠,并配合其他抢救措施至呼吸及循环好转为止。在停止冬眠以后,有些病例体温再度上升,这是由于感染没能控制,不需再用冬眠,只需要选择有效之抗菌素治疗,体温过高者可用物理方法适当降温。
五、人工冬眠的过程:病儿在冬眠状态下体温不再上升,脸色红润,全身肌肉松弛,呼吸慢而深,次数可减慢至一分钟十六到二十次,节律规则。由于氯丙嗪的作用,开始脉搏常稍快,但充盈有力。半数病儿血压稍下降,均于短期内恢复正常。在停止冬眠药后,患儿即逐渐清醒,清醒过程中可出现躁动,谵语等精神症状,均可于一天内自动消失。
六、循环及呼吸衰竭的处理:在冬眠状态下出现循环衰竭的例子是很少的,如果出现,在处理上可先补充血容量,输血或输右旋醣酐,若循环衰竭仍不能控制,可应用去甲基肾上腺素。若在入院时即有循环衰竭,在上述处理后仍应立即用冬眠疗法,事实证明这样更有利于控制休克,不能因为在药理作用上冬眠药物有降血压作用而不敢在休克时采用冬眠疗法。
冬眠后出现的呼吸衰竭,早期表现为脸色明显的暗灰,口唇苍白,再则瞳孔两侧不等大,以后即有呼吸节律的改变,最后呼吸次数减少以致呼吸停止。眼底检查都证实有钱潮氏首先发现的眼底血管痉挛的变化。在处理上,应用钱氏的阿托品疗法是很有效的。当出现早期的改变脸色灰白时,应立即用阿托品每次静脉注射每公斤体重为零点零五毫克,每隔十五到三十分钟重复一次,脸色好转后改为一到二小时一次,面色红润后即停止。若已经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尤其当呼吸次数减少,出现呼吸停顿或停止时,应立即用山梗菜碱治疗,每次二到三毫升接连进行静脉注射,恢复自动呼吸时加用阿托品(用法如前)。山梗菜碱的剂量少至三到五毫升,多至十到二十毫升。它可以防止呼吸运动的消失。
若患者在入院时即出现上述呼吸衰竭的情况,当然首先应抢救呼吸衰竭,待呼吸较平稳时再接用冬眠疗法,以减少脑组织氧的消耗。
通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冬眠疗法治疗毒痢有良好的效果。但应该看到,其中还有少数严重呼吸衰竭的病儿,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对毒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有待解决。我们要在治疗和预防的研究中,争取获得进一步的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