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国画里的革命气息
李可染
最近我看了解放军第三届美术展览,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美展,我被很多好的作品所吸引。我是研究中国画的,因而在国画展览厅里停留的时间也最久。这里的作品给我很多启发教育,使我想起很多事情。回来以后,心情激动不能自己,因而要写一点自己的感想。
我们国画界在党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领导下,一天一天地在发展变化中。这次美展中的中国画,在过去国画成绩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在这些作品中,我感到古老的国画传统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经开出符合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新花。根据传统国画的具体情况,能达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不下决心,不付出巨大的辛勤代价是万万做不到的。这主要是解放军的美术工作同志能坚决听党的话,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文艺方针的结果。我们走进会场就会感到一阵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革命热情,就会被解放军的英雄事迹崇高品质所激动。当我站在《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奴隶翻身图》、《爱民模范谢臣》、《海上英雄》、《洪浪丹心》、《风景这边独好》……这些作品的前面,首先使我感到的是这些作品再也不是什么文人的“笔情墨趣”或是“闲情逸致”,而是面向着广大群众、要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世界革命中发挥着战斗鼓舞作用了。这里不禁使我想起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京剧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来,我们这传统优厚但却远离现代人生活而日趋僵化的剧种,正在党的文艺路线鼓舞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开拓了远大光明的前途。我面对着这次美展中一些画着革命题材的中国画,心里也激起了同样的感情。
会上不仅有专业作者的作品,更可贵的有半数以上是业余作者的作品。其中包括将军、战斗功臣以至士兵。他们都以无比的革命热情,深厚的生活基础及相当过硬的技术进行着美术创作活动,因而他们的作品大都真实感人。杨胜荣同志作的《欧阳海舍身救列车》是会上使人注目的作品。画上的内容是:一匹驮着笨重炮架的军马正在越过铁道,不意一列火车正奔驰而来,看来二者就要冲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欧阳海不顾生死拼力推马出轨,因而使列车脱出出轨的危险,挽救了整个列车的生命财产,而自己却壮烈牺牲。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作者抓住这惊险的瞬间,作出了有力的表现。画上人物勇猛的动态,马的惊慌,火车的飞驰,都表现得好。不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整个画面气氛似乎略嫌平淡,如能再强烈一些,我想效果还会更好。
我很欢喜一位业余作者下士文书周殿鹏同志画的一幅画,题目是:《踏着前辈的足迹》。画了一位年轻的战士,放下刚刚在劳动过后的锄头,蹲下来在结紧脚上的草鞋。画上写了这样一段题词:
“爷爷穿草鞋爬雪山过草地,
爸爸穿草鞋太行山上打游击,
哥哥穿草鞋南京城上插红旗,
我穿草鞋把革命传统继承到底!”这幅画论技术不能说是顶好,但对战士的描写真实而有感情,使我们一看就感到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解放军战士的形象,气质纯朴忠诚,可爱极了,结合画上的题词,发出了感人的力量。另外一幅,是钱钧将军为一位首战立功战士张棉星画的全身象,也有同样感人的力量。将军在画上题道:
“新打钢刀初试锋芒,
削铁如泥闪闪发光;
年轻战士初上战场,
勇猛杀敌势不可挡!”画上战士荷枪挺胸而立。胸前戴了一朵立功发的大红花,雄赳赳气昂昂,面部表情是那样爽朗无畏,性情又是那样憨厚纯朴,这确是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中国人民的子弟兵!我巡视会上同样能刻画出我们可爱战士真实气质形象的作品很多,如《小虎子》、《明灯》、《颗粒不掉》、《踏遍高原千里雪》等等。并且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内容。我看到这些作品不禁暗暗敬佩,暗暗高兴,回想过去我们国画界常有用国画形式表现工农兵不大容易的感觉,其中尤其以画兵为最困难。甚至觉得兵“不大入画”。因为兵的形象最少变化,有些同志在试探着画兵,但往往不免象穿着海陆空军服装的“模特儿”。有的就是一些粗眉大眼抽象概念的化身。总之很难画出解放军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来。在这次画展中,我看许多作品已经基本上闯过了这一关。不仅如此,有不少的作者在不断地深入地描写中正在逐渐形成了豪迈有力而又丰富细致的新的作风。象韩樾同志的《泉》,张培础同志的《毛著随身带,有空学起来》,胡今叶同志的《小虎子》等等,这些画不仅有好的思想内容而且创造了比较适合反映作品内容的艺术形式。我仔细观摩这些作品,不仅形象真实生动,而且连那些军帽军装皮带军鞋都画出节奏和韵味来了。因之这些作品不仅使人感动而且使人喜爱。回想过去认为“兵不入画”看法,实在是一种可笑的成见。至于画不象兵,主要是没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深入到兵的生活中去,与兵的生活思想打成一片,因而对兵没有真情,不熟悉,不了解,不常画,只凭表面的观察,一时的想象自然是貌乖神离的了。
会上思想性强表现又好的作品很多,象《祖国的眼睛》(朗卓红)表现海防前线一个哨岗,几个战士在陡峭海岛之上正严密了望着远方,警惕着敌人的活动,保卫着国防的安全。这幅作品看来象一幅山水画,但又绝不是一张普通的山水画,作者以革命者的感情表现了崭新的时代内容。画面虽然运用了传统水墨浅绛山水的画法,但没有硬套传统山石钩皴的公式,经过发展创造,使整个笔调与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和谐,没有牵强不真实之处,很是难得。《踏遍高原千里雪》(梅肖青)描写两个年轻的战士正在精神集中地缝补他们的军鞋,那双军鞋看来已经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使我们看到解放军不怕跋涉千山万水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俭朴的生活作风。《童年当长工的地方》(陈培光)画着地主豪华的宅第,现在已成为公社的幼儿园。一个过去曾在这里当过长工的解放军战士正遇着一群天真幸福的孩子走了出来,战士亲切地抱着一个孩子不禁回忆起他噩梦般的童年来。新旧对比发人深思。《好歌唱给知心人》和《得子图》(胡今叶),都表现了我军民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关系……好的作品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这些画由于思想内容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绝无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的感觉。内容既是新的,自然也就没有现成的形式可以套用,就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才能洽切地完美地反映出新的内容。解放军的美术工作在这方面也已作了艰苦的探索,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绩。如《奴隶翻身图》(刘仑)我看就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突破了传统技法的框框,进行了新的尝试和创造。钟为同志的《好歌唱给知心人》和《从前奴隶的儿子现在立了功》这两幅画也在企图突破传统重彩和水墨画的界线,用重彩却不是“单线平涂”,用水墨生动重叠的笔法却不是透明的单纯色彩,因而产生一种深厚灿烂热烈的情调,吻合了新的内容要求。我在这些画前站立很久,给我的启示很大,使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国画在一些新的伟大的思想内容的要求下,它的表现形式也必然要跟着无限地发展扩大,决不是一些古老的传统成法和外来技术所可束缚的。
多少年来我们国画界仍然有人想走以一成不变的旧形式来套时时在发展万变的新生活新事物,想走所谓“旧瓶装新酒”这条便宜的路,实际上这是削足适履以内容迁就形式的不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办法,是一定行不通的。那些虽然画了新事物而仍然给人以陈旧感觉的作品,往往就是这种办法的结果。艺术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实际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那些不敢超越传统一步的人实际上也一定不能正确地反映我们今天的生活。创造的根源在有反映新思想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归根到底,首先还是要解决思想问题。只有在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火热斗争中,思想革命化了,才能对新生活新事物发生真正的感情,才能产生反映这些新生活新事物的强烈愿望。有了这个愿望,才能衡量出古老的传统和外来技法都不足以确切完美地反映它,因而不得不在传统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加以革新创造,因而产生了新的形式,完成新的作品。这整个创作过程,从思想到生活又到技术,从思想革命到技术革命,作者都必须下定决心,付出艰辛代价,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
(附图片)
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中国画)
广州部队 杨胜荣


第6版()
专栏:

塑造当代英雄人物的形象
——学习解放军版画的札记
马克
看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展中的版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兴奋,这不仅是因为那些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强烈战斗精神,抒发革命战士豪情壮志的版画作品,充分显示了近年来部队版画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美术增添了光彩;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版画创作中认真地贯彻和执行了党的文艺方针,发扬了解放军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发挥版画的战斗作用,塑造当代革命英雄人物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艺术作品感人的力量,不在于对生活表面现象的图解和说明,而取决于形象创造的深度。我们社会主义的版画创作,更应该把塑造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作为首要任务,以通过画中人物的思想、行动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面貌,去影响人、教育人和鼓舞人。在这次展出的版画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解放军丰富战斗生活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活生生的新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察看到部队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创造四好连队,争当五好战士的崭新面貌;可以感受到部队生龙活虎的战斗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脉搏;可以聆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豪迈雄健的步伐!
部队的版画工作者,一方面通过一些先进集体、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重大题材,例如南海前哨钢八连、硬骨头六连、霹雳大队,以及舍身救列车的欧阳海、抢救战友的王安保、孤胆英雄叶中央、爱民模范谢臣等,表现解放军从严从难苦练过硬本领,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毅力,歌颂解放军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这些可歌可贺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这些作品随着英雄事迹的流传,不仅在部队里能够为兴无灭资,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服务,而且也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他们还善于在普通的训练、战斗、学习等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赞美解放军蓬蓬勃勃的革命朝气和共产主义风格。例如军中的训练生活,就是画家们表现得最多的题材之一。由于训练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他们都有着深切的感受,所以创作时能独出机杼,各具特色。都没有停留在技术训练过程的单纯描述,而是透过各种不同训练着重刻划人物在掌握技术过程中的精神面貌。《雪地训练》(马庆廉)和《红花朵朵》(李天基)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前者以生动的构图和有力的刀笔,集中地镂雕了四位官兵在训练中坚韧顽强、机智多谋的形象。他们都具有革命军人勇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决心和高昂乐观的共同气质,但又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面貌、动态和神情的描绘中自然地流露出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内心活动。那个正在布置任务指挥前进方向的军官,那个机智聪明侧耳细听的摩托兵,都刻划得很成功,有血有肉,扎扎实实。他们既不同于大革命时期的工农红军,又有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而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战士。画有限而意无穷,那暂时停顿下来的摩托车,预示着即将更加疾速的飞行;那飞扬的雪花和闪动的人影,使人联想到有更多的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冒着风寒训练的壮丽情景。《红花朵朵》没有直接描绘打靶训练的场面,而是通过野营训练结束后,战士们个个戴着红花归来的喜悦心情,让人联想到他们在训练当中的优秀成绩。更巧妙的是,除骑马归来的战士外还穿插了一位戴红花的炊事员。这一情节的安排不只是平添了作品的生活情趣,而且开拓了作品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有力地反映了整个部队热气腾腾人人争当五好的新气象。这幅画尽管在表现上有不足之处,但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生动活泼的,丝毫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用不着说明就能辨认出他们不同的职务和性格特征来,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其他题材的作品中,同样也具有这种着意刻划形象,抒发人物内在感情的特点。例如傅希陶的《向前向前》就是通过一般行军的行列,概括地表现解放军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豪迈气质的佳作。作者有意识地只选取了行军队伍的一部分,又把人物处理成大半身,其目的都在于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的细致刻划。你看,画幅最前面的几位战士,那健壮的体态,那挺进的英姿,那瞩高远望的眼神,不正是我们整个解放军的集中写照吗。整幅画给人以雄壮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不论构图的安排、黑白的对照和刀法的运用,都加强了队伍行进的动势,似乎还能让人听到向前向前向前有节奏的脚步声。同样,徐华令的《试奏》,如果只单纯地描绘战士自己做胡琴的情景,虽然也能说明海防战士克服困难的创造精神,但是总不及胡琴做完了拿起来拉一曲,这样的处理更易于表达海防战士的丰富生活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画面描绘了海滩的一个角落,坐在大岩石上的五位战士边拉边唱,神态自然,完全沉醉在悠扬的琴声中。站在岩石下的两位战士,虽然都是侧影,但从那正在专注欣赏自己劳动成果的神情,也流露出了他们内心的欢愉。
部队丰富的现实生活,给部队的版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他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塑造新人的形象。上面谈的一些作品,都是在特定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刻划人物的,它们共同的特色是不止于说明人物在做什么,重点在于表现人物为什么做和怎样做。因此,往往由于人物刻划的成功,而把作品的思想境界推向更高更深的地步。此外,也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官兵关系、兵兵关系和军民关系来刻划人物,反映我们解放军本质的。例如《“将军”》(徐华令)、《出发之前》(廖宗怡)、《上操》(周学智)、《夜深深》(郭长发)、《老班长留下的礼物》(郭迪良)等。就题材看,将军和战士一块下象棋,炊事员在行军前为同志们灌满水壶,冬天上操时班长给新战士结帽带,夜晚指导员给战士们烤靴子,战士在怀念老班长送他的一双草鞋,所有这些都是生活中极为平凡细小的事情,然而经过作者的严格选择和深刻挖掘,却能够以小见大,起到示一斑而窥全豹的作用。从平等、友爱、互助的新关系中,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细情末节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从小中是否能见到大,首先决定于作者是否站得高看得远。作者只有对整个时代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整个革命军队有了深切的体会,才有可能厘定和发掘细小事物中的巨大意义。也就是说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从简单的情节,表现丰富的内容。其次,从细小的生活片断,能否揭示出深刻的内涵,还有赖于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将军”》而论,如果单有将军和战士下棋的场面,而没有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刻划,那么就不可能如此深入地揭示出我们今天的官兵关系,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如此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这幅画构图鲜明,刀笔简练,大胆地省略去俱乐部的一切环境描绘,只留下一桌二椅。将军和青年战士促膝对坐下棋(这膝盖对膝盖多么巧妙呵),一方是抽着烟,神态自若,胸有成竹;一方是伸着手,歪着头,那幅被将军后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心服输的神情,刻划得既细腻又深刻,既耐人看又耐人思。通过这生动的形象,我们不只是看到了下棋,看到了下棋进展的情况,而且还看到下棋人的内心活动;从下棋的人联想到官兵亲密无间的关系,从官兵平等又联想到我们整个军队的作风和传统。这是多么生动的形象、多么深入的发掘!这一类作品的题材,大都出自作者切身的感受,感情发自内心深处,能够笔酣墨饱淋漓尽致地刻划形象,因此往往使人感到特别诚挚恳切,触动心弦。这类作品尽管它们描绘的是生活的枝叶,但这枝叶的根是深扎在时代生活的土壤中的;尽管它们唱出的是生活的小插曲,但这插曲和整个革命的大合唱是紧紧合拍的。
有位版画家曾和我谈起,为什么走进展览会的版画大厅,就会感到有一股充满革命气概、红光照人的热浪扑面而来呢?为什么许多业余作者笔下的形象,较之某些专业画家作品中的人物更为引人入胜,更能打动人心呢?我的回答是:因为它们真正来自部队火热的生活斗争,真正出于革命战士火红透亮的心灵。部队的版画工作者,他们本身就是革命斗争中的一员,先是生活的创造者,其次才是艺术的创造者。他们常常是在生活的激流冲击下,拿起刀笔来作画的。他们反映的题材多半是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生活,刻划的人物又多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志,因而创作出的东西就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许多业余作者的作品,更是画中人作画,目的明确,有感而发,所以一笔一刀无不倾注深厚炽热的感情。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生活只是创作的源泉,生活并不等于就是艺术。问题还在于作者是不是以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去认识生活,理解人物,对生活有没有真知灼见的独特感受,有没有具备表现这种感受的艺术技巧。用部队的话说,就是要思想、生活、技巧三过硬。正因为部队的版画工作者阶级观点鲜明,政治方向正确,生活实践丰富,又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所以才能在创作中进行更广的开拓和更深的发掘,对人物作具体细致的刻划,不仅写人物的外貌,而且传人物的精神。即是同一个题材,也能做到不同的处理。例如展出中有十几幅表现将军的版画,相互都不雷同。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将军”》着重表现了官兵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子承父志》(程玉国)则是通过将军教儿子练兵习武的情景,刻划了父子两代的形象。而《老列兵》(陈玉先)却又通过将军给百姓挑水的行动,表彰了将军热爱群众,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和革命战士的本色。同样,许多表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作品,也各有千秋。如果说《待归》(傅琳)是表现炊事员同志在等待战士开饭的时间,善于见缝插针努力学习的精神,那么《最高的奖赏》则是通过一位五好战士得到一部《毛泽东选集》的奖励,有力地抒发了战士热爱主席著作的心情。而《小分队练兵场》(徐华令)却又歌颂了战士有空就练有空就学的精神。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深入整个连队的情况。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不仅在解放军中,而且也在广大的工农群众中,每天都会涌现出大批先进的人物,需要我们大力歌颂和热情描绘。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解放军版画工作者的先进经验,为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传神写照,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得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