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而不是“合二而一”的
齐振海
“一分为二”这个述语,极准确、极生动而又非常通俗地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列宁写道:“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世界上“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①。这就是说,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即统一物分裂为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部分、方面、趋向。没有这相互统一而又相互斗争的两方面,事物就不能存在,也不能发展。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杨献珍同志却认为:“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他举了阴阳、生死、水火、新陈代谢等等例子。艾恒武、林青山同志讲得更为具体:“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他们并举例说:
“物体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合二而一’成为物体的机械运动。物体内分子间的吸引和排斥‘合二而一’构成物理运动。原子的化合和分解,‘合二而一’构成化学运动。化学元素中的碳、氢、氧、氮等结合成的蛋白质有机体的同化和异化‘合二而一’,构成新陈代谢的生命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二而一’构成人类社会运动。理论和实践‘合二而一’构成人类的认识运动。”
什么是“合二而一”呢?杨献珍同志说:“矛盾的统一,只是说矛盾双方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意思。”艾恒武、林青山说:“客观事物是‘合二而一’的,……在制定改造世界、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时,又要‘合二而一’”,“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结合起来”。(重点都是引者加的)
简单说,他们所说的“合二而一”就是把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联系”、“结合”。
在“合二而一”论者的眼睛里,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没有了,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对立面之间的“不可分离的联系”、“结合”、“统一”。
这种观点,不符合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它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我们就从作者为了论证他们的“理论”而举出的一些事例来说吧。
无生命的东西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自然界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生命的东西(即无机界);一类是生命的东西(即生物界)。
在无生命世界中,吸引和排斥是一对重要的矛盾。恩格斯说:“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②。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如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吸收和辐射、凝聚和扩散、结合和分离、化合和化分(分解)等等,都是吸引和排斥的不同表现。
吸引和排斥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吸引和排斥是对立统一,不是“合二而一”。恩格斯说:“凡是有引力的地方,它都由斥力来作为补充”③。同样,凡是有斥力的地方,也都由引力来作为补充。由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物体的运动和变化。例如,行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就是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如果看不到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认为只有吸引、或只有排斥,那么,行星就会落到太阳上面、或远离太阳而去;如果看不到吸引和排斥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认为吸引和排斥“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那么,吸引和排斥就会互相中和、互相抵消。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太阳运动的停止。正因为太阳系运动是一分为二,是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行星才在空际围绕太阳运行。所以恩格斯说:“任何太阳系的生存过程就表现为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④。
静电和磁的现象,也是一分为二。正电和负电、南极和北极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没有正电,无所谓负电;没有负电,也无所谓正电。没有南极,无所谓北极;没有北极,也无所谓南极。正电和负电、南极和北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南极和北极都是又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如果正电和负电、南极和北极“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就不会有电磁运动。
化学运动也是一分为二,是化合和化分(分解)的对立统一。化合和化分是吸引和排斥在化学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恩格斯说:“一切化学过程都可归结为化学的吸引和排斥的现象”⑤。恩格斯在这里说的化学的吸引,就是原子的化合;化学的排斥,就是分子的化分。一切化学反应:无论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还是置换反应,都是化合和化分的矛盾运动。以水(H2O)分解为氢气(H2)和氧气(O2)的反应(2H2O→2H2+O2)为例:
首先,水分子化分为它的组成部分氢原子(H)和氧原子(O):
H2O→2H+O
然后,两个氢原子化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氧原子:
2H→H2 2O→O2
从水的分解反应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化合和化分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它们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但化合和化分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化合作用或化分作用,而是化合和化分的对立统一。化合和化分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化学运动。如果化合和化分之间没有对立、没有排斥,而是“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就不会有化学运动。
机械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它也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在机械运动中,作用和反作用是对立的统一。有作用,就有反作用;没有反作用,也就无所谓作用。作用和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矛盾着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物体的机械运动。力学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总和等于零。这也就是说,如果作用和反作用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合二而一”、融为一体,就不可能“构成”物体的机械运动。
生命的东西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生命的东西也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恩格斯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实质上就是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⑥。蛋白体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运动的主要负荷者。没有蛋白体的自我更新即新陈代谢,就不可能有生命运动。
蛋白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一分为二,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同化和异化是生命运动的普遍矛盾,是生命世界里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同化和异化的相互作用,推动了蛋白体的不断的自我更新。一旦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结束、蛋白体也就分解了。
同化和异化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同化作用是有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并把它加以改造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是能量的贮藏。例如,绿色植物在太阳光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的过程,就是一种同化作用:水+二氧化碳阳 光绿色植物葡萄糖+氧
异化作用是有机体内物质分解和消耗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是能量的释放。例如,葡萄糖跟氧发生作用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并释放出能的过程,就是一种异化作用:
葡萄糖+氧→水+二氧化碳+能
同化和异化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同化和异化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同化作用的物质合成,也就没有异化作用的物质分解;没有异化作用中释放能量,也就不可能进行同化作用。
生命运动是同化和异化的又统一、又斗争的过程。没有同化和异化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生命运动。如果同化和异化之间没有排斥、没有对立,而是“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那么,生物的新陈代谢就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不断进化的。生物的进化,也是一分为二,是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
遗传是生物进化中的保守因素,它保持生物的种类、保持生物类型的稳定性;变异是生物进化中的前进因素,它使生物发生变化,导致新生物类型的形成。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然而,遗传和变异又是统一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只有遗传,就不会有物种的分化、新物种的形成;如果只有变异,就不会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遗传和变异的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生物的变化、发展。然而,按照“合二而一”论者的观点,遗传和变异之间没有对立、没有排斥,只是密切联系,相互结合,那么,根本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
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而不是“合二而一”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社会的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如果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只有统一、没有矛盾,“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也不可能存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没有矛盾呢?有些人口头上承认唯物辩证法,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了解唯物辩证法,或者说没有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他们认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矛盾、有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以前的社会形态不同。在这个社会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只有一致,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一致”的社会,或者用“合二而一”论者的语言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合二而一”了。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国建国以来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中不但有矛盾、有斗争,而且这种矛盾、斗争有时还表现得很尖锐。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⑦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建立起来了,它们和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们还很不完善,旧的东西特别是在上层建筑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切又和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是相矛盾的。当然,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和以前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有区别的。但这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贯穿着全部人类历史。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奴、资产者和无产者处在同一社会中,又相互斗争中。阶级和阶级的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呢?有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资本主义势力企图复辟同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⑧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什么“精神上和政治上一致”的社会,并不是什么对立的两方面“合二而一”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我们对此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是不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会出现一个只有统一、没有斗争的“合二而一”的社会呢?不会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虽然没有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但仍然存在着先进和落后、新和旧的矛盾。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一分为二的社会。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人类的认识运动,也是一分为二,不是“合二而一”。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种思维活动。人的认识经常落后于实践活动;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绝对完善的。这一切都说明,认识和实践是有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⑨。认识产生以后,又转过来对实践活动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⑩
然而,按照“合二而一”论者的观点,认识和实践是没有对立、没有排斥的统一体,那么,就必然导致或者否认理论的作用,陷入实践即理论的经验主义;或者否认实践的作用,陷入理论即实践的教条主义;或者把上面两种观点“合二而一”,成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大杂烩。
认识又是在正确的东西同错误的东西的斗争中发展的。也就是说,认识活动也是一分为二,是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对立统一。
正确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错误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二者性质完全不同,不能“合二而一”,混淆在一起。
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又是有联系的。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直线上升、始终是正确的。列宁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人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而且往往是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现象的、个别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些过程,正确认识是不会突然获得的。
正确认识是同错误认识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经过同错误认识的比较和斗争,才能揭露错误之所在,才能显示正确的真理性。毛泽东同志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例如,马克思主义就是同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机会主义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就是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只要有认识活动,就有正确和错误的斗争。一种错误认识被克服,一种正确认识被确立。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的斗争,如此不断的发展,人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提高,越来越完善。
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把正确认识任意扩大,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就会变成错误。所以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对错误的东西分析、批判,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启发人们抛弃错误、认识真理。在这个意义上说,错误可以转化为正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说:“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
正确和错误在不同的科学部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例如,在哲学中就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的统一。如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只有统一、没有斗争,“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那么,哲学就不会发展。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以上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分为二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一切事物的发展的源泉、动力。一分为二的理论,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如果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都是杨献珍同志等说的“合二而一”的,都是只有统一、没有斗争的,那么,不仅不能“构成”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认识运动,而且会导致一切运动的停止。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对立的两个方面都不可能“合二而一”。恩格斯说:“辩证法根据我们研究自然界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总是决定于相互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证明了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之内,反过来说,它们的统一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内,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内”?。“合二而一”论者只看到两极对立的联系、统一,没有看到“它们的统一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内,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内”。他们硬说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排斥、没有对立,可以“合二而一”、融合在一起,就象硬说磁石的南极和北极可以互相抵消一样,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一分为二同“合二而一”的对立,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对立”,更不是对矛盾规律的“不同的表达”。它们的对立,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一分为二同“合二而一”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承认或者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承认不承认对立面之间的斗争的绝对性,承认不承认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一句话,承认不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的发展动力。
“合二而一”论者认为,对立面之间是没有斗争、没有转化的;事物的发展就是对立面之间的“联系”、“结合”、“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斗争的统一,是死板的、机械的统一、是矛盾的融合。“合二而一”论者所说的事物的发展,就是对立面的机械的结合、就是矛盾两方面的融合。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性质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只是事物的数量;而事物变化的原因,也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很明显,这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毛泽东同志发挥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杨献珍同志等所提出的“合二而一”论显然属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因为它不承认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不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它不把注意力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而放在外部的机械“结合”上。如果把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必然导致承认“第一推动力”的存在,承认“神”的存在,陷入神秘主义的泥坑。
毛泽东同志说:“这个规律(即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引者),在我国,懂得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但是,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为什么许多人不能“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呢?原因可能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分为二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只有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革命者,才可能真正地掌握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才可能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①《列宁全集》第三八卷,人民出版社版,第四○七、四○八页。重点是原有的。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四八页。
③同上书,二○四页。
④同上书,五○页。
⑤同上书,一七四页。
⑥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八二页。
⑦《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下)四五五页
⑧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
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二七三页。
⑩同上书,第三一四页。
?同①第四一一页。
?同⑦,四七八页。
?《列宁全集》,三一卷,人民出版社版,第八五页。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八○三页。
?同②,四八页。
?同⑨,三二一页。
?同①,四○八页。
?同⑨,二八八页。
?同⑦,四五四页。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十八页。


第5版()
专栏:

要正确引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姚伯茂同志在《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见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中引用了中文版《自然辩证法》一书里的如下一句话:“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把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一七五页)。(重点是作者加的)。
首先必须指出,这句话的译文的个别地方是不够确切的,特别是“调和起来”几个字。按恩格斯的德文原著(见《自然辩证法》,柏林DIETZ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德文版,第二二六页),“调和起来”这几个字该是德文vermittelt的翻译,但这样译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字是哲学上的术语,它的意思是“在……起中介作用”。在哲学上,“中介”的含义就是:诸现象间通过中间环节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例如,在认识过程中,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通过人在实践中获得的感觉和知觉发生联系等等,所以感觉和知觉就是“中介”。又如,在生物进化史上,“文昌鱼”是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形态,所以被看作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但是,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所以一切事物也就起中介作用,并通过中介相互转化。《自然辩证法》俄文版把德文vermittelt译为опосредствует(即“在……起中介作用”之意),是正确的(见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一九五五年俄文版,第一六七页)。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是把德文vermittelt译为опосредствовано的,他说:“Bcevermittelt=опосредствовано,свя-эано в едино,свяэано переходами.”(《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俄文版第九一页)。同书中文版第一○三页的译文是:“一切都是互为中介(ver-mittelt),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里曾两度使用“中介”一词。他说:“可是一个玻璃杯不仅具有这两种属性、素质或方面,而且具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属性、素质、方面以及同外界的相互关系和‘中介’。”又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
‘中介’。”(《列宁全集》,第三二卷俄文版第七二页,中文版第八三页。)可见“中介”这个词在哲学上是有特定意义的,不能理解或翻译为“调和”。
其次,我不知道姚伯茂同志引用上述中文版《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用意。是觉得“把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这种提法有用呢,还是觉得整句话的精神实质有用?如果是前者,那末,恩格斯本人并不能帮忙,因为它的原意不是这样的,如上所述,他的原意仅仅是“在对立物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这不过是上文所说“使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差异”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同义反复而已,此外并无其他含义。同时,由于这恰恰是整句话的精神实质所在,所以恩格斯的这句话对姚伯茂同志上述文章的论点是不能提供什么帮助的。姚同志认为,属于所谓“以统一性为主的矛盾”,其“对立着的双方”是只有“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合二而一’”的情况,而不能够“一方克服另一方”的,就是说,“对立着的双方”是不能够、不需要斗争和相互转化的。既然如此,恩格斯的话就不仅对姚同志维护自己的论点没有用处,而且恰恰是对姚同志的论断的否定,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现在根据德文版《自然辩证法》先把包含上引恩格斯那句话的一个整段重译如下:
“僵硬的、凝固不变的界线〔sta-rre und feste Linien〕是同发展的学说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线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了,鱼和两栖类之间的界线也是如此,而鸟和爬虫类之间的界线则在日益消失着。细颚龙和始祖鸟之间只缺少几个中间环节,而有齿的鸟嘴则已在两半球发现。‘非此即彼’变得越来越不能令人满意了。在低等动物界,就根本不能严格确立个体的概念。不仅关于这个动物是个体还是群体的问题是这样,而且关于某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在什么地方终止而开始出现另一个体这一问题也是如此(保姆虫体)。——对于自然科学的这一阶段来说,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够了,因为,在自然科学的这个阶段上,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汇集,一切对立物都通过中间环节相互转化。辩证法根本不知道僵硬的、凝固不变的界线,不知道无条件的、到处适用的‘非此即彼’,辩证法使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的差异相互过渡,除了‘非此即彼’之外又在准确无误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在对立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样的辩证法乃是唯一的、适合于自然科学这一阶段的、最高级的思维方法。当然,对于日常应用,对于科学上的小买卖,形而上学的范畴则仍然是保持其有效性的。”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恩格斯是在批判自然科学(当然不只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把自然界看作是凝固不变的,各种动物、植物之间的界线也是僵硬、固定的,从来就是如此的,没有发展上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恩格斯在这里指出,当时生物学上的各种新发现,使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变得越来越不够了,只有辩证法才能够说明新发现的大量事实,而辩证法是不承认事物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的,如生物界中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就由于各种“中间环节”(“中介”)的发现而得到了证实。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也已作过较详细的论述。我们姑且不去引证这个导言,而从中文版《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译文来看,即使有个别不确切或不正确之处,恩格斯的观点也是明明白白的。要在恩格斯的著作里寻找“对立的东西”“调和起来”之后就“长期共存、共同提高”的观点,那就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困难千百倍。但是,姚伯茂同志引用恩格斯的话,却恰恰是想要证明他所谓“属于以统一性为主的矛盾”的“对立着的双方”一经“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合二而一’”之后就“长期共存、共同提高”的观点的。他可能没有理解到恩格斯的观点同自己的观点是正好相反的吧?总之,我是想指出,在引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时,不应当抓住只言片语(尽管译文中有个别地方不确切甚至错误),而应当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曲解经典作家的原意。
(温)


第5版()
专栏:

牵强附会的引证
杨献珍同志在谈论他的反辩证法的“合二而一”的时候,曾经特地援引了黑格尔批评康德哲学的下面这句话:“其缺陷即由于没有能力将两个思想(因为就形式看来,只有两个思想),联系在一起”(《小逻辑》中译本第一五九页),认为这句话是在批评康德的“二律背反”,批评康德没有能力将有限和无限、自由和必然等二律背反中的正反命题“联系在一起”。杨献珍同志并据此告诉我们:“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
可是,杨献珍同志在这里把黑格尔的原意弄错了。
黑格尔的那句话,并不是批评康德的“二律背反”,而是批评康德的二元论认识论的。就在杨献珍同志所引那句话后面,黑格尔写道,康德的哲学“一方面承认知性仅能认识现象,而另一方面又断言这种认识有其绝对性,如谓‘认识至此止步’,‘这就是人类知识之自然的绝对的限度’”,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康德把现象和物自体、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认为人的认识同事物自身之间有一个无法渡越的鸿沟。黑格尔从他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立场出发,说“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复是事物的本身,或对象的本质”(《小逻辑》中译本第一三一页)。在黑格尔看来,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是具有同一性的,康德没有能力把现象和物自体这“两个思想”联系在一起,否定了二者之间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根本的缺陷。在这里,黑格尔表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可见,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两个思想”是有特定内容的,指的就是现象和物自体,而不是“二律背反”中的正反题。杨献珍同志仓卒地把它同“二律背反”中的正反题扯在一起,是否有些牵强附会呢?(原载《光明日报》一九六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