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4-08-30

1964-08-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教师的喜悦

第8版()<br/>专栏:在广阔的天地里<br/><br/>  教师的喜悦<br/>  陈国屏<br/> 哈尔滨市十二中学东边有一块“农园”。六年多来,杨治周老师几乎每天都要领着学生们到这块园地上播种耕耘,教会他们热爱劳动,传授给他们农业生产知识。让他们懂得农业生产的甘苦,也领会到那丰收的喜悦。如今,杨治周老师的学生中间,很多都已走上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不少人已被评选为农村知识青年的标兵或积极分子。<br/> 晨光刚在校园里升起,杨治周刚来到这碧绿的“农园”里,“杨老师,信!”随着,一封信递到了他的手上。信是学生修葆华寄来的,他的耳边立刻响起一个女孩子的银铃般的声音:<br/> 老师:这是我接到你第三十七封来信了,《农业技术》杂志也收到了。谢谢您的关心。您说这星期天您和同学们又要到队上来看我,不要来啦,明天我就要来省里参加下乡知识青年代表会呢……”<br/> 信笺一页一页沙沙沙地翻过,杨治周老师的心里不知不觉泛起了六年前的情景。<br/> 那是一九五七年夏天,初三班的学生要毕业了,这时党提出了中小学生回乡生产的号召,杨治周老师在课堂上,在个别谈话时,在家庭访问时,反反复复向学生和家长们介绍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奔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大道。学生们激动地听着,他发现年轻人的一双双眼睛是那么聚精会神,象要把他讲的一字一句都印进心里。就在这年夏天,修葆华和另外几个学生,高高兴兴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杨治周老师字字嘱咐,欢笑着一直把学生送到生产队。<br/> 学生们下乡了,老师的心时时刻刻追随着他们。是呵,他们不愧为党培养起来的坚强一代,在人生道路上已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但年轻人毕竟还缺乏生产知识和生活锻炼,“能送走他们就算了?我有责任帮助他们永远踏踏实实走下去!”他放心不下,农闲时,他给学生们送去报刊和农技书籍;农忙时一到假日,他领着班上的学生去队上帮忙,趁机也让在校的学生学习田间劳动,熟悉农村的生活。<br/> 学生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们锄地,手上打起泡不吭一声,地里歇晌,小竹板一呱?,讲了《老兵新传》又讲《王国藩》,直讲得社员个个眉飞色舞。墙报建立了,广播站建立了,科技小组建立了,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朝气蓬勃的学习精神,获得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而这时,修葆华眼里却隐隐有了焦虑的神色。她是近视眼,早晨雾大什么也看不见,下地干活不是跌进沟里就是踩进水洼里,几次三番把白菜苗儿当草铲了,越着急越出事,一个大雨天把腿摔坏了,十几天下不了床。“不务农,做别的工作也许会好一些吧?!不,怎么能这样想……”窗外的雨越下越大,风吹雨珠打在窗上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她多么想见见杨老师!<br/> 大雨瓢泼般下着,正在干活的同学们一齐涌进屋来避雨,一回身,啊!后面是谁?那不是校长李英华妈妈和杨老师吗?他们虽然穿着雨衣,但雨水却顺着衣服往下直淌。他们打老远到队上来有什么事呢?只见李妈妈亲切地走到修葆华床前,一手抚摸着她的额头,亲切地问:“病了?”修葆华眼眶里不由得涌出了晶莹的泪水。透过盈盈的泪水,她看见杨老师那无限亲切和期望的目光。大家欢笑着把老师们团团围住,敞怀地谈着,同学们都夸奖修葆华如何冒雨坚持抢收,如何帮助队里组织扫盲,小小茅屋里腾起一阵又一阵笑浪。杨治周和修葆华谈了很久,临走,把一本书和一本新买的笔记本轻轻放在她手上,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记本上端端正正题着四行字:“困难是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br/> “钢铁是在烈火中炼成的,对吗?”杨治周含笑望着大家。<br/> 年轻人个个激动得很,修葆华那两颗晶莹的泪珠终于忍不住“噗”地掉了下来:“老师,我们绝不会辜负党的希望!”<br/> 杨治周老师从北京开会回来了,他带着一迭迭新出版的农技书来到屯里。屯里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已经成立,文化夜校已经建立,地里农业科研小组搞得多么红火!人们一见面就夸修葆华实验的茄子丰收了,一个茄子长了五斤呢,现在正领着一伙青年在那边作实验。火辣辣的太阳下,修葆华在地里一见老师,高兴得迎了上来,抢着翻开那一迭农技书,笑了:“老师,正需要,太好啦!太好啦!”呵,一时他发现她那一双眼睛多么明亮呵!<br/> 每年春耕、夏锄、秋收……,杨治周老师不断从学校到队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和大队党支部一起,继续给学生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上以自己所能作到的指导和帮助,而学生们多少感动人心的事迹又反过来鼓舞着老教师的心。沿着公社的这一条乡道,他迎过多少风霜雨雪,他踏出过多少日落日出,望着公社的土地一年比一年碧绿无垠,茂盛葱翠,他就不由幸福地想到:生活多么美好,新的一代正在成长!<br/> 喜讯不断传来,学生们的科学试验经过三次失败后又成功啦,修葆华,她被评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农业劳动模范了!<br/> 接着,又一个消息传来了,修葆华入党了!他曾看见她戴着红领巾,他曾看见她入团宣誓时严肃的身影,现在又听到她在农村入党的消息,该用什么来形容一个教师此时的心境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他,不由得泪水晶莹了。<br/> 叮铃铃!上早自习的铃声响了,晨光和笑声一起涌进了校园。“老师,修姐姐该今天到呀!”学生们看见杨老师,一起围了上来。<br/> 杨老师正想说要去接修葆华,忽然,一群女学生欢叫着簇拥着修姐姐涌进菜地,那穿着蓝衣服、手上提个小包的不正是修葆华吗?她的脸晒得更红更亮了,简直象一棵刚从田野上走来的茁壮的红高粱:“老师,这是我们队上新收的种籽!”杨治周接过来一看,嗬,一色金灿灿的“大金黄”,他哈哈大笑:“好,好!我们一定要把它培植在这块小‘农园’里,让它们更茁壮地生长,回头还要请你给弟弟妹妹们谈谈下乡七年来的体会呢!”<br/> “欢迎,欢迎……”<br/> 这时校园里晨光更加灿烂,师生们满怀信心地向教学楼走去。<br/> 〔《黑龙江日报》供稿〕

我见到了英雄人民的后代

第8版()<br/>专栏:<br/><br/>  我见到了英雄人民的后代<br/>  梅原<br/> 天气阴雨,已经有好几天了。今天突然放晴,昆明湖显得分外明媚,万寿山佛香阁的金色屋顶,也显得格外辉煌。这天,这山,这水,好象懂得人们的感情,在和主人一起欢迎来自英雄国家——阿尔及利亚的七十五名烈士子女。<br/> 阿尔及利亚,和我们的国家隔着千山万水,在遥远遥远的非洲。但是,阿尔及利亚在我们的心间,是并不生疏的,是并不遥远而不可及的。我们两国人民在过去的斗争中曾经互相支持,在今天的建设中也还是互相支持;我们在艰苦的年代里,走过相同的道路——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斗争的道路。<br/> 十四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我在北京听到过一位阿尔及利亚革命者的讲演。事隔十四年了,但他诗一般的语言,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边:“春天已经降临你们的国家,我们也要斗争,斗争!让自由的风吹遍我的祖国!”<br/> 这位革命者如今在哪儿?在阿尔及尔?在奥兰?还是在君士坦丁?我无从知道。但他的理想实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斗争,获得了独立,自由的风正吹遍地中海南岸这块美丽的国土!<br/> 阿尔及利亚国家是伟大的国家,阿尔及利亚人民是英雄的人民。阿尔及利亚的幅员不算大,人口不算多,但一个国家的是否伟大,不在它的面积大小,不在它的人口多少,更不在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在这些方面,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超过阿尔及利亚。但是,阿尔及利亚富于革命的精神,她敢于、勇于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斗争,至今还一直站在非洲解放的一边,这样的国家就不失为伟大的国家,这样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br/> 阿尔及利亚小朋友,是英雄人民的后代。我不知道孩子的性格是否有些“天性”,我在这里看到的阿尔及利亚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是那么活泼、大胆、热情。在万寿山上,在昆明湖的游船上,他们笑啊,唱啊,跳啊,打着手势学汉语,唱《东方红》,跳新疆舞,有时高兴起来,会突然把你紧紧拥抱。我想,在他们的祖国获得独立以前,在殖民主义者的压迫下,这些失去了亲人、在阿尔及尔街头或者别的地方流浪的孤儿们,即使“天性”活泼,难道会象今天这样兴奋愉快吗?十四年前,那位革命者的讲演,虽然象诗一样美,但当他提到自己祖国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压迫时,语气总是十分沉痛的。如今这些阿尔及利亚的小朋友们,已经没有这样的压抑和痛苦了。他们今天这样兴奋,这样愉快,因为祖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因为他们得到了国家的关怀,现在也还因为有中国的小朋友们和他们站在一起。我和这些阿尔及利亚小朋友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促,但我从他们的活泼愉快中,也感染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获得自由、独立以后的巨大喜悦。<br/> 英雄人民的后代,是懂得幸福之得来不易的。当阿尔及利亚小朋友们,踏上中国的大地不久,我们的少先队员们便给他们每人系上一条红领巾,并且告诉他们:这红领巾,是我们五星红旗的一角,这鲜红的颜色,是我们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命运相同的孩子,懂得烈士鲜血的可贵,他们象中国的少先队员一样,爱护红领巾,天天把它系在胸前。烈士的鲜血不能忘,红领巾鼓舞、激励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阿尔及利亚革命前驱者的血,也会永远鼓舞和激励他们的后代子孙。祝福阿尔及利亚的小朋友们,愿你们更健壮、更坚强地成长,继承烈士们的遗志,成为英雄人民的英雄后代!

《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第8版()<br/>专栏:新书架<br/><br/>  《现代美术作品欣赏》<br/> 许多关心美术出版工作的读者和同志们,常常建议出版一些能够更好地向群众普及的美术出版物,把美术家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及时地推荐给广大的群众,使美术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就是在这样的建议启发下所做的一个尝试。<br/> 《现代美术作品欣赏》现在已经陆续出版了两辑。从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看,都是各地画家近年创作的一些反映现实斗争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从表现形式来看,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每幅作品的后面都附有一篇千把字的评介文章。这些评介在写法上,一般都比较通俗,着重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评述和艺术表现的具体分析,对提高读者美术作品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帮助。<br/> 这种读物的开本是八开面,因此幅面大小和印刷质量,同一般大型画册是一样的,大大不同于过去一些美术普及读物,由于开本小而不能很好地传达原作的效果。每册八角,估计尚能适应一般读者的购买力。<br/> 群众是迫切需要美术作品的,希望这套《现代美术作品欣赏》能够继续不断地出下去,不断提高质量,精益求精,愈出愈好。更希望美术出版社今后多出版一些普及的美术出版物,使我们的美术作品更好更深入地为工农兵群众的需要服务。<br/> (章超)

友情与欢乐——中国、阿尔及利亚少年夏令营散记(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友情与欢乐——中国、阿尔及利亚少年夏令营散记<br/>  苗地 徐启雄<br/>  《东方红》<br/>  友谊的花朵<br/>  同把营火点<br/>  一起登上顶峰来

面对同一个敌人

第8版()<br/>专栏:<br/><br/>  面对同一个敌人<br/>  〔越南〕刘光顺<br/> 一九六四年八月五日,在鸿基,当炮声刚刚停息,古巴驻越南大使立即来到战士驻地,祝贺越南人民军的辉煌胜利。<br/>  当天空重又清澈蔚蓝,<br/>  机炉重新升起火,煤车又往来如梭,<br/>  亲爱的古巴战士,<br/>  你来分享我们的欢乐,我们一齐欢欣鼓舞。<br/>  我们矿区真诚感谢古巴:<br/>  同一战线上的坚强的宝岛。<br/>  迎着海风飒飒喧哗,<br/>  蔗林在你注满仇恨的枪尖上飘舞。<br/>  跌落在南方尖桩上的美国强盗,<br/>  如今又陷入北方炮弹的火网。<br/>  我们一边耕种一边采煤,<br/>  一面荷枪消灭豺狼!<br/>  当年吉隆滩上的胜利者,<br/>  看到敌人倒栽到鸿基海下,<br/>  就象看到敌人被消灭在自己的故乡!<br/>  越南和古巴,连结在同一壁蓝天之下!<br/>   (韦平译)

愤怒的火焰烧毁敌机

第8版()<br/>专栏:<br/><br/>  愤怒的火焰烧毁敌机<br/>  〔越南〕黎金<br/>  一群美国强盗的飞机,<br/>  它们的名字听起来可“神气”,<br/>  叫什么“空中之鹰”,<br/>  又叫什么“空中袭击者”和“妖怪”……。<br/>  美帝国主义耀武扬威,<br/>  滔滔不绝地夸耀自己的武器,<br/>  说他们的喷气飞机最新式,<br/>  超音速,不可被袭击。<br/>  但是,空中强盗刚露脸,<br/>  还来不及逞凶就挨揍,<br/>  三架受伤,八架落了地,<br/>  这次的创伤可疼得没法医。<br/>  我们的炮弹向天空发射,<br/>  织成熊熊的火网。<br/>  敌人的喷气飞机飞到哪里,<br/>  就在哪里被粉碎身躯。<br/>  就算美机超音速,<br/>  可是我们的炮弹紧紧跟随不放过。<br/>  飞得低,吃了步枪的子弹,<br/>  飞得高,高射炮又不饶恕。<br/>  这些“赫赫”一时的美国飞机,<br/>  吓唬不了我们手中的武器,<br/>  那只“兀鹰”咆哮往下落,<br/>  “妖怪”惊慌逃跑来不及。<br/>  我们不一定要有火箭和飞机,<br/>  只要有仇恨的心和双手,<br/>  民兵、自卫队和军队,<br/>  就能把白天抢劫的强盗全摧毁。<br/>  世界上有人想修正真理,<br/>  吵吵嚷嚷一味吹捧美帝。<br/>  但是看到愤怒的火焰烧毁了贼机,<br/>  不知道他们的心里是什么滋味!<br/>  (杜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