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克服轻商思想 献身商业工作
  大公报发表《克服轻商思想》的社论,指出商业岗位上的知识青年要过好这个思想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商业的接班人
本报讯 二十九日,大公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克服轻商思想》的社论,对这个问题从多方面作了论述。社论说:目前,全国各地又有一批知识青年走上商业工作岗位。他们是社会主义商业队伍的新血液,是未来的革命接班人。当他们在刚刚跨进商店大门的时候,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克服轻商思想的阶段。过好这个思想关,才能够大踏步前进。
轻商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应当怎样去克服它呢?社论说:轻商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有社会的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上的根源。
轻商思想的社会根源是很深远的。人类社会自从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就产生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根本对立。中国古书上说的“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就是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伪造出来的理论。他们在书上讲、嘴上说,几千年来,造成了一种舆论,把四体不勤的寄生虫说成是高贵的人上人,而把一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说成是卑贱者。解放以来,我国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剥削阶级的统治被推翻了,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根本对立已经基本消灭。但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还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遗毒在人们脑子里还相当顽固地盘踞着,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还在不同程度地支配着许多人;轻商思想就是剥削阶级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毛主席指出过:单有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和克服轻商思想就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业部门的广大职工,应当自觉地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和社会上的一切进步力量一道,把这场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社论说:轻商思想的另一个根源,是由于人们还不大懂得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不懂得搞好商业工作对于发展生产、保证供给的重要作用。常常听到一些新职工说:我在中学毕业,本来想当一个工人,为国家创造财富,哪知道偏偏分配我到商业部门来了。这些同志看不起商业工作,可能是对资本主义旧商业的恶劣印象还没有消除,没有认清社会主义商业和资本主义商业之间的本质差别,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商业是联系城乡、联系工农业生产、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纽带;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手中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这些同志想当工人,本意是很好的,是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可是他们没有想过:社会主义建设不要商业部门行不行?工农业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能够自动跑到消费者手里去,并且分配得很好吗?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能够自动跑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吗?没有售货员、服务员的辛勤劳动,城乡人民的生活能够过得去和过得好吗?他们还能安心生产吗?社会主义建设是片刻也离不开商业工作的,就象人身上的血脉不能片刻停止流通一样。商业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工业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做得不好,就会妨碍生产的发展。
社论指出:社会主义商业也是阶级斗争的一条重要战线。社会主义商业,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强大力量,通过市场活动,同新老资产阶级分子作斗争,同小生产者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可以有效地打击剥削阶级的复辟活动,巩固社会主义阵地。目前,我们的商业队伍还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有资产阶级分子,原有职工中又有一小部分人受到了比较多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在社会主义商业内部,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阶级斗争。因此,重要的问题是,要教育我们的革命接班人的年轻一代的商业人员,充分认识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从而使他们自觉地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提高政治责任感,坚定地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树立坚强的革命意志,不受资产阶级的腐蚀,紧紧掌握住这个社会主义商业阵地,不能让它变质为资产阶级进行复辟活动的场所。懂得了轻商思想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懂得了商业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轻商思想的许多具体思想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有些人坚持“商业工作低人一等”的错误看法。他们把售货员不许同顾客吵嘴来作为
“证据”,振振有词地说道:看,连还句嘴都不行,这不是“低人一等”是什么!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对的。售货员、服务员同顾客吵架的事情的发生,其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可是,不可否认,在不少的情况下,往往是由于商业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引起的。自己对干商业工作满肚子不高兴,对顾客就不会有好脸色,就不会耐心,就容易引起争吵。所以,如果自己有轻商思想,那么,这种错误思想怎样能不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作怪呢?当然,也有一些剥削阶级思想比较严重的顾客,不以平等态度待人,稍不称心,就盛气凌人,甚至故意刁难。对于这种顾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以有理对无理,以正确克服不正确。这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应有的政治涵养和风度。而且应该看到,这样的顾客在今天是很少的了。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社会在改造,人民在进步,所谓“商业工作低人一等”,并不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青年同志们倒是应该好好改造自己,克服轻商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社论又说:轻商思想的另外一个思想疙瘩,就是所谓的“屈才”。有些同志说:一手钱,一手货,谁不会干?让我们中学毕业生来干这个,太“屈才”了!如果按上面所讲的商业工作在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任务来要求,如果就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商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衡量,一个中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不是太高,而是很差的。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天地十分广阔,大有用武之地,不管有多大的本领都用得上。倒是应该认识:要做好这样的工作,完成人民交付的重任,不是从任何学校里可以完全学到这种本领的。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经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学会。
社论指出:有些同志在分配到商业部门以后,就十分希望被派去做科室工作,最好不要被分配当售货员、服务员。可见所谓“轻商思想”,说穿了不过是害怕在大庭广众之间从事体力劳动罢了。售货员、服务员这种包含了较多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是商业和服务业工作的基础工作,绝不能加以鄙视。只有剥削阶级才是读了一点书就摆起知识分子的臭架子,鄙视体力劳动,鄙视劳动人民;这种人读书越多,就越是鄙视体力劳动,越是鄙视劳动人民。我们革命青年要努力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不但今天不鄙视体力劳动,即使将来作了领导干部,也永远要参加体力劳动,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社论说: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克服轻商思想,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是当前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商业部门的广大职工应当怎样去参加这个斗争呢?我们认为要从两方面去作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自己的思想改造,从自己身上开始革命,兴无产阶级思想,灭剥削阶级思想,不让社会轻商思想在自己身上找到可以生存和活动的余地。根本问题是要确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说,要确认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民的愿望,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中国的大多数人和全世界大多数人服务。树立了这样的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够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毫无利己之心的真正的人。这样的人就不会成为剥削阶级思想的俘虏。另一方面,是要以自己热爱商业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群众,向周围的群众做工作,同社会轻商思想作斗争。这两方面是紧密结合的,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社论最后指出:克服轻商思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来说,要解决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随着个人的思想改造过程而出现某些曲折和反复。作为社会改造和阶级斗争问题来说,轻商思想的彻底消灭,更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所以,克服轻商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商业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对青年人反复进行反对轻商思想的教育,特别是要通过阶级斗争的革命实践去进行教育。可以肯定,在党的领导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开展,社会上的轻商思想是会越来越少的,并且总有一天是会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些污秽东西冲刷干净的。


第2版()
专栏:

  摆脱民族压迫阶级剥削 哈萨克族生产繁荣发展
阿勒泰草原人畜两旺气象新
解放十五年来,牲畜增加五倍多,粮食饲料种植面积增加十一倍多,人口增加一倍多,牧区社会购买力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十五倍多。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二十八日电 记者吕鸿祥报道:在迎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哈萨克族聚居的阿勒泰草原上,出现牲畜空前发展、人丁异常兴旺的一派繁荣景象。
一九四九年解放时,这里只有四十三万头牲畜,现在有二百七十三万头,十五年内增长了五倍多。和解放时相比,全专区粮食和饲料种植面积增加了十一倍多;粮食和饲料自给有余。由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几年来哈萨克族人口增长了一倍多。
目前,阿勒泰草原正值牲畜抓膘、育幼和农业收获季节。记者在草原上访问时,只见层峦叠嶂的高山牧场上,牧草丰茂,牛肥马壮,牲畜膘情普遍胜过去年。准噶尔盆地北缘戈壁深处的冬牧场上,毡房点点,为越冬早作准备的哈萨克牧民正在引水灌溉牧场,搭盖棚圈,修筑暖房。从村镇和居民点通往冬、夏牧场的崎岖山路上,昼夜车马往来,驼铃声响,各县和各人民公社的专业运输队,正在赶运粮食、日用品和牲畜饲料。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两岸整齐平坦的农田里,麦浪翻滚,一片金黄。满怀丰收喜悦的哈萨克人正驾驶收割机忙着收获。
阿勒泰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一个专区,居民中百分之八十是哈萨克人。在山岭重叠的阿尔泰山里有广阔的天然牧场,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有肥沃的荒地,历史上哈萨克、蒙古等族人民,在这里依靠畜牧业生存发展。可是在旧社会,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以及蒋介石和盛世才、乌斯满匪帮的掠夺残杀,阿勒泰人民陷入深深的苦海中。据记载,从一九四○年到解放前夕,青河、富蕴、福海等县的哈萨克人曾经四次大规模地向外地逃亡,西部的吉木乃、哈巴河等县,因传染病蔓延,许多居民点人口所剩无几。原来这里有十多万哈萨克人,到解放时不足五万。
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并从当地自然、经济和历史的条件出发,执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积极发展关系到这些民族繁荣发展的畜牧业。专区、各县党政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干部,都以主要力量领导畜牧业生产,每年都有相当时间深入到几百公里外的高山夏牧场或冬牧场工作。县和公社都有几个负责干部领导牧业。每年接羔、越冬等关键性季节,他们深入生产第一线。全专区共有近千个专职牧业干部,一年四季随畜群转移。他们长期和牧民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对发展畜牧业起了很大作用。
全专区各族人民遵循党所指引的道路,同心协力建设家园。阿勒泰各人民公社的牧工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过去的贫苦牧民,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热爱集体。他们跟随畜群冒烈日,顶寒风,爬高山,越戈壁,战胜了无数次风雪、寒流、干旱、兽害等灾害,使集体的牲畜不断增产,在建设祖国边疆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仅今年上半年评选出来的公社以上的牧业先进人物,就有四千多人。
在以牧为主的前提下,阿勒泰地区还相应地发展了农业。由于发展了农业,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的少数民族牧民,进入了定居与放牧相结合的新生活。全专区近年来新建的居民新村有一百三十多处,新建房屋面积近四十万平方米。遍布草原的新村镇和居民点上,办起了木工坊、铁工坊、制奶粉等手工业;各村镇有了学校、卫生所、有线广播、文化馆等文化卫生设施和邮电所、商店、缝纫坊等服务性行业。
人民公社建立后,给农牧结合并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生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在福海县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之间,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干旱戈壁上,过去滴水不存,草木稀少。但这里却是转移冬、夏牧场的必经之路。人畜经过这里,以积雪解渴。春季要在积雪化完之前,踏雪北上;秋季又常要等落雪后才能南下。一九五九年后,福海县各公社、农场先后在这里修起了四条大干渠和蛛网般的支渠,把乌伦古河水引进了戈壁,开垦了荒地,培育了牧场,从而再也不愁人畜用水的困难了。目前这片戈壁的中心已出现了几块新绿洲,拥有十多万亩耕地。绿洲上,渠水淙淙,绿树成行,牧草丛生。这里原来叫光秃的戈壁,现在改名为“绿洲”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收入日益增加。现在全区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社员在银行里有存款。牧区社会购买力比解放初增加了十五倍多。福海县近二千户哈萨克族社员中,解放前大多穷得连茶都喝不起,不少人只好用野草、树皮泡水喝。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解放前从来没有穿过布衣服,没有花过钱。现在人们穿着条绒和绸缎衣服,每人平均有粮食五百七十斤。
阿勒泰草原欣欣向荣,许多在解放前流散外地的哈萨克人回来了,解放后有四万多人出生,这样就使阿勒泰专区的哈萨克人,由解放时的不足五万增加到十一万多,出现了人畜两旺的可喜景象。


第2版()
专栏:短评

  身在炉旁 心向祖国
“心红炉旺饭菜香”。这是人们对海军某部“节约炊事用煤先进连”的赞语。
这支连队的炊事班,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创造成功了马蹄形回风灶,并且不断改进烧煤方法,六年来,节约炊事用煤约十一万多斤,还改善了连队的生活。
这支连队的炊事班,用煤论斤论两,块粒不丢,为节约一两煤而高兴,多烧一两煤而难过。这是为什么?
这个炊事班的同志们回答说:要在伙房里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出一把力。
请看,他们是怎样想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必须厉行节约,能省一铲省一铲,决不多加一两煤。
请看,有的炊事员还从一两煤想到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决心多节约一点,加快祖国建设,支援世界革命。
一两煤,同一滴油、一寸布、一厘钱一样是小数目,但从小数目着手,能省一点是一点,这意义就非常重大。你看,这个炊事班的同志们是这样算账的:如果每天把每人的用煤量降低一两,全连一年能够节约多少煤?如果全军以至全国都这样做,那又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他们说,我们一人为国家省一点,看起来很有限,如果全国每人都时刻想着为国家省一点,这个力量,就大得可观了。
这支连队正是具有了这样的远大眼光,革命胸怀,把节约每一两煤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就能够身在炉旁,心向全国,坚持不懈,哪怕流动性大,六年搬了十一次家,总是克服困难,革掉旧思想,搬到哪里,就在哪里改灶,就把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带到哪里,越烧越炼出了新思想新作风来。
这支连队正是把身在灶旁、心向祖国的革命精神当作“传家宝”,交革命思想的班,交勤俭作风的班,所以他们哪怕班长换了四个,炊事员换了三十个,连队领导干部也更换了几次,但终于把改灶省煤,勤俭建国、勤俭建军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节约炊事用煤先进连”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越烧越旺,越烧越红,必将红遍全军,红遍全国。


第2版()
专栏:

  炉旺心红
  ——记海军某部“节约炊事用煤先进连”的革命精神
  堵仲伟 顾汉祥 蒋玉清
人民解放军海军改灶省煤现场会议一次精彩的马蹄形回风灶烧煤技术表演开始了。
担任监督员和记录员的东海和南海部队的代表,称好八斤煤,交给炊事员林国汉和王世明。他们一不拉风箱,二不用吹风机,两个灶同时起火。每隔一分钟左右,林国汉铲起约一两煤送进灶膛,手腕轻轻一抖,将煤均匀地撒进炉心。这时,只见炉火熊熊火苗哧哧上窜,舔着锅底溜溜直转。到三十六分钟,一口锅里的六十七斤大米煮成了熟饭,另一口锅也炒好了大葱肉片和白菜豆腐,烧开了六十八斤水。八斤煤没烧完,还剩下三斤半。参观的代表尝了尝饭菜,饭不生不糊软硬适中,菜也清香可口。
正当大家异口同声赞扬他们“心红炉旺饭菜香”的时候,一个老厨师在旁边提出了疑问:“蒸馒头这个火力够劲吗?”
当晚,炊事班又用这两个灶,蒸了七十八斤面粉做的馒头,炒了五十八斤白菜,烧了五十九斤开水,一共花了一个小时,烧了九斤煤。
老厨师走到笼屜边,拿了一个馒头,边尝边说,行,行,真行!马蹄形回风灶,省煤、省电,卫生,还缩短了做饭的时间。
担任这场表演的就是最近荣获国防部授予“节约炊事用煤先进连”光荣称号的海军某部工兵营三连炊事班。
这个班,以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经过几十次的科学试验,创造了马蹄形回风灶和一整套省煤的烧煤技术。六年来,按规定标准,为国家节省烧煤十一万一千多斤。在许多单位每人每天平均用煤超过一斤的情况下,他们全连平均每人每天用煤仅五两四钱,节省将近一半。
在六年坚持使用新灶和新式烧煤方法的斗争中,他们还培养了大批优秀战士。十一名炊事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二十五人加入了共青团,三个人成长为排级干部,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被立为海军的标兵。
海军领导机关对他们这种革新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他们在伙房里进行了一场很有意义的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
伙房里面闹革命
这场革命,是在意气风发的一九五八年揭开序幕的。
那时候,炊事员陈恩德和李志才受到兄弟部队改灶省煤的启发,联想到自己连里炊事用煤超过供给标准将近一半,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他们觉得,全国各条战线都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技术革新如春花怒放,自己在伙房里也应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出一把力,在伙房里来番技术革新。从长期的烧煤经验中,他们觉察到,普通炉灶灶膛大,大铲大铲加煤,火不旺,就加个风箱,再加个鼓风机,煤是烧不尽的,浪费很大。他们决心从改革炉灶上入手,从提高煤的燃烧率和热能利用率上下功夫,把炉膛改小成马蹄形。
头一次改灶,他们碰了一个不小的钉子。灶没有改好,烟闷在灶膛里,煤烧不着,把开饭时间倒给耽误了。急得班长气呼呼地说:“别胡搞了,我当了这么多年的炊事班长,就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灶?”
但是,连队领导支持他们的革新精神,党支部专门开会研究他们的改灶方案,号召全连官兵作革命促进派,支持他们的革新。连长姚保成和指导员滕方祥也来到了伙房,批评了炊事班长对改灶泼冷水的态度,并且鼓励陈恩德:“闹革命,就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党的支持和连队领导上的鼓励,煽旺了陈恩德心里的革命烈火。他想:对啊,改灶也是革命,怎能遇到一点困难就犯难呢!
二三月天,天寒地冻,陈恩德和李志才整天整夜围着炉灶转,砌了灶,就烧火试验,不成,分析原因,拆了再砌,再烧。一次又一次。两个穷孩子出身的战士,在几十次反复失败中,互相鼓励着:“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就要干到底。”连长和副连长也不断到伙房和他们一起研究:为什么难生火?为什么火力不匀?为什么烟往灶门外跑?一天又一天,他们终于发现,锅底与马蹄面靠得太近,空气少了,火就着不好。经过一晚不眠的商量,最后确定把马蹄面搞得低一些,沿马蹄面在灶膛搞一条回风槽。
又是一夜奋战,天将亮时,新灶搞好了,马上动手烧早饭。添上木柴,生起火来,煤渐渐着了,再添一点进去,抽力足,火力旺,烟囱直冒白烟,不但煤的燃烧率提高了,而且还充分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加快了做饭的速度。
这一天每人每日耗煤六两,比原先节省了三分之二还多。全连人员喜气洋洋,热烈祝贺党支部领导炊事班把伟大的革命精神变成了物质力量,并且给这种新式炉灶定名为马蹄形回风灶。
紧接着,营里组织其它各连来三连开现场会议,推广这种新式省煤炉灶。
不久,向三连学了新灶的二连每天每人耗煤下降到了四两六。陈恩德、李志才连忙去学习。他们发现二连很注意烧火方法,充分发挥了新灶的优越性。于是,他们连续开了几次“诸葛亮”会,总结新的烧火方法,逐渐的形成了一套“三勤、三快、三白(勤添煤、勤看火、勤打扫灶膛,快添煤、快开门、快关门,烟白、火白、灰白)的烧煤方法。新式炉灶配上新的烧火方法,如鱼得水,创造了每人每天平均耗煤二两三的纪录。
改炉灶先改思想
马蹄形回风灶和新的烧煤方法,冲击着旧的习惯势力。三连炊事班在坚持使用新炉灶的六年间,经受了严重的考验。他们很有体会地说:改灶首先要改造思想,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一两煤,在人们的心目中值不了一厘钱。长时期来,人们总是大手大脚,一锨锨地往灶膛里送,然后?几下了事。三连炊事班用煤却论斤论两,块粒不丢,为节约一两煤而高兴,多烧一两煤而难过。这使新炊事员王世明感到很惊奇。这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高中生,过去只知道拣大块的煤烧,从没考虑过烧多烧少。看到伙房烧煤称称掂掂,好次煤分开,大块要砸碎,认为太麻烦,没有多大意思!炊事班副班长跟他谈话时,请他算上一笔账:如果每天把每人的用煤量降低一两,全连一年能够节约多少煤?如果全军以至全国都这样做,那又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王世明头脑豁然开朗了。他从烧煤这个小问题上,看出了自己思想上的弱点,缺乏一个革命战士“站在灶旁,心向全国”的伟大胸怀。
新的炉灶要求烧火的人不离灶,破除大铲加煤的旧习,树立小铲加煤、勤看火候勤添煤的新风,一点马虎不得。三连炊事员说:“新灶是烧思想烧干劲的。要烧掉旧思想和旧作风,炼出新思想和新作风来,懒人是没法发挥新灶优越性的。”炊事员夏英云,乍到炊事班烧火,虽然也学了新的烧煤方法,但总觉得麻烦,添煤时漫不经心,有时候就多加点,想出去蹓跶蹓跶,每次烧火都比别人费。他是技术不熟练吗?炊事班长陈宝山不认为这是他的主要问题。他对夏英云说:“勤俭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是我们人民军队的传统,怕麻烦,图省事,慢慢地懒惯了,就会忘本变质。”夏英云听了受到很大的教育。
三连是工兵连,要不断转移工地。六年来,翻山越海,搬了十一次家。搬到哪里,就在哪里改灶,就把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带到哪里。有一次,他们搬到一个地方去执行一个多月的施工任务,这是最近九个月内的第三次搬家了。他们借住在一个学校里,学校里有现成的锅灶。做饭时,鼓风机一开,加几铲煤就不用管了,很省事。要不要改新灶呢?有的炊事员嘀咕开了:在这只有个把月的时间,干脆用学校的旧灶得了。
年青的共产党员陈宝山,把班里的情况告诉了指导员胡杭,觉得搬一次家改一次灶有困难。胡杭说:“是啊,确是困难。但是,你想想,抗美援朝时,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雪地里打坑道,敌人飞机炸,大炮轰,连饭都送不上来,这困难比起你们现在的困难小吗?”陈宝山深深受了感动,他向指导员作了保证,回到班里就召开班务会,传达了指导员的话,又组织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勤俭节约的论述,用毛主席的话对照自己的思想行动。大家反复细嚼毛主席这几句话,“……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他们终于又在新的地方把新灶改造起来了。
就这样,他们在六年中,不断地坚持烧新灶,树新风,帮助兄弟部队、学校、人民公社修建了马蹄形回风灶一百多个。
革命精神代代传
在改造炉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的思想作风,使革命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六年,炊事班换了四任班长,三十个炊事员。工兵三连的领导干部也更换了几次。但站在灶旁,心向全国的革命精神,却象火炬接力一样,一班班地传了下来,成了连队永不失传的“传家宝”,照耀着战士们的奋发前进的光辉途程。
每一个干部和炊事员调离三连之前,党支部都要求他们交好班。不但交烧煤技术的班,而且更重要的是交革命思想的班,交勤俭作风的班。首次创造马蹄形回风灶的陈恩德和李志才,在离开连队以前,党支部就抽了几个优秀战士,开了个小“训练班”,让陈恩德当老师,传思想、传作风、传技术。
每一个新干部调到三连,原来的干部都要向他介绍本连如何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养成改灶省煤、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传统作风的经历。每一批新战士来到连队,党支部也总要指定专人,向他们介绍连队的战史和炊事班的光荣事迹,勉励他们远学一等功臣张传新,负伤不下火线;近学炊事人员陈恩德,改灶省煤为革命。
有的战士初当炊事员,把省煤不放在眼里。对于连队的一套省煤制度,例如每天称煤烧火,伙房墙上贴一张烧煤升降表,注明烧火人,吃饭人数,烧煤量,每人平均耗煤几两几钱;谁烧煤多了,班里马上帮他找原因;谁烧煤少了,班里马上帮他总结经验,要他谈谈体会等等,总觉得太认真了些。党支部就组织大家谈血泪家史,提高阶级觉悟。煤矿工人出身的炊事员萧云秀介绍的他的老师傅几十年给资本家当牛当马背煤,煤末嵌进皮肉,至今背上还留下一道道煤印子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全班人对旧社会的痛恨,对新社会的热爱。有的炊事员还从一两煤想到我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能省一铲省一铲,决不多加一两煤。又想到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决心多节约一点,加快祖国建设,支援世界革命。
这种把节约每一两煤同整个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利益联系起来的胸怀,不光使他们在节约用煤上表现了高度的自觉,而且养成了勤俭的新风,时时刻刻,身在灶旁,想着国家。林国汉加煤,煤门口掉几颗米粒大的煤,也要用手轻轻抹到小铲子上,送回煤堆。他们说,我们一人为国家省一点,看起来很有限,如果全国每人都为国家省一点,这个力量就大得可观了。
(据新华社沈阳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