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光辉的旗帜 战斗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介绍
  李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中的主要之点,作了完整的、系统的阐述,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论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并对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批判。《宣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策略的一切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时候,应该认真学习这部伟大的著作。下面仅就《宣言》产生的历史条件、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作一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
《宣言》于一八四八年二月出版,它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几个主要国家中,已逐步占取了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将完成,在法国也已开始,德国虽然还处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但在经济上也已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一步一步地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并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就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暴露出来,这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同时,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日益成长壮大起来。无产阶级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一斗争到十九世纪中期已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一八三一年和一八三四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三十——四十年代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一八四四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等。这些初期的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却表现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已经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无产阶级正在从“自在阶级”逐步转变为“自为阶级”。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有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而且有理论的来源,这就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十九世纪人类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人类先进思想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作科学的回答,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人类科学上的伟大革命。列宁曾生动地描述过马克思是怎样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根据工人运动的实践一一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①这些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无产阶级伟大的理论家,而且首先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和他们亲身参加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分不开的。《宣言》是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而出版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由它的前身“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一八三四年,亡命国外的德国革命者,在巴黎建立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的秘密组织——“亡命者同盟”。一八三六年,从这个同盟里分化出来一些急进分子,组成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就是“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是一个半宣传、半密谋的组织,信仰着魏特林的平等的共产主义。一八四七年春,“正义者同盟”派人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该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鉴于该同盟是当时最大的无产阶级组织和唯一的国际工人团体,遂同意加入,并立即着手进行改组工作。一八四七年六月初,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恩格斯亲自参加了该会,拟定了同盟的章程,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新的战斗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一八四七年十一月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这次大会,并接受大会的委托,起草了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宣言》。
  二
关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该书一八八三年德文版的序言中,作过完整而深刻的表述。他写道:“‘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从此发生的社会结构,便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历史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是(自从原始公共土地占有制解体时起)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阶段上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被支配阶级与统治阶级间斗争的历史;在这个斗争现今所达到了的阶段上,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为要摆脱掉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已非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斗争不可了”。(以下引文凡未加注者,均引自《宣言》原文或其序言)这一段话表述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思想:第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从物质生产、经济基础去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观察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现象;第三,无产阶级的解放是同全人类的解放紧密关联的,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只有全人类获得了解放,无产阶级才能彻底解放。这里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一致性,并表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以上三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宣言》通篇贯彻了这一观点,并以之分析阐述一切问题。我们掌握了这一基本思想,就可能更好地理解《宣言》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宣言》的第一章是“资产者与无产者”。在这一章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最后得出一个科学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阐述了阶级斗争的学说。第一章的开头就明确地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接着,分析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及其结局,而后指出:“从灭亡了的封建社会里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矛盾。它不过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罢了。”并且揭露了国家政权的阶级性,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者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对立的阶级及阶级斗争形式不同了,它的斗争结局,也与先前各个历史时期根本不同。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其最终结局将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任何阶级从而消灭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点十分重要。正如马克思在一八五二年致魏德迈的信中所指出过的,阶级斗争的学说并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学者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学说方面所作出的革命性的伟大贡献,就在于“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一切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都是极力攻击、反对、歪曲、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妄图用阶级合作代替阶级斗争。然而,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是抹煞、代替不了的,不仅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阶级斗争,就是在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也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我党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我党又指出:“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阶级斗争的继续,仍然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是阶级斗争的形式不同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中的阶级斗争,否认在经济战线上、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是错误的,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第二、揭示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宣言》在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取得胜利的历史之后,揭示出了一条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能再同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相适应了。这种关系已经不是促进生产而是阻碍生产了。它们已经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们必须被打破,而且果然被打破了。”资产阶级正是依靠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地位的。但是,这条规律现在对资产阶级本身也同样地发生作用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历史也正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的历史,即反抗那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曾经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但是,生产力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远地落在它的后边。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根本矛盾日益尖锐,不可避免地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就证明了“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力一开始突破这种障碍的时候,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状态,就使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这时,“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也象封建制度一样必然走向灭亡。
第三、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抗性,指出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全世界历史使命——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和现代资产阶级一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是最受痛苦的阶级,它遭受着经济上的残酷剥削和政治上的沉重压迫,这种痛苦的生活条件,促使无产阶级从其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宣言》叙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个别工人的自发斗争,逐步地发展到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认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来领导这一斗争。这时,一切阶级斗争就成为政治斗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阶级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就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地位,决定了无产阶级是最有前途、最有远见、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劳动群众,把一切进步力量团结到自己周围,并且领导他们去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这里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光辉思想,即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同其他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区别开来,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对这支不可战胜的新生力量寄与无限的信任,这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之处,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列宁后来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③
《宣言》第一章的末尾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一十六年前,就这样满怀信心地、异常勇敢地为资产阶级撞响了丧钟,为无产阶级预唱着凯歌。
《宣言》的第二章是“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在这一章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指出了党的历史作用,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并彻底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反对共产主义的谬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第一、初步阐明了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了党的利益和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团结当时各国的工人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在《宣言》中首先声明说:“共产党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一个特殊政党。他们并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并不提出什么想用以限制无产阶级运动的特殊的原则。”但是,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工人组织、社会主义团体又有所不同,这就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所以,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世界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鼓舞大家前进的一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一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的特点和性质,论述了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时,必须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重要原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充分证明:是否坚持国际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否在斗争的每一阶段都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一切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政党的分水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及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把党看作是无产阶级的一支先进部队,并且认为,无产阶级若没有这个先进部队的领导,就不可能获得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一个基本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毕生的革命活动中,始终不懈地为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政党而奋斗。在一八六四年,他们共同创立了第一国际;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他们亲自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运动,还帮助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党的建立;在一八八九年,恩格斯又领导创立了第二国际。而“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雏形。
第二、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一思想,在第一章里就已经作了初步的阐述,在那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在第二章里,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余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列宁对这段话中所包含的重要思想极为重视,他后来在许多著作中都作了反复的引用和阐述,以它来同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斗争。例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写道:“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其次我们还看到给国家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被人遗忘的言论’:‘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④列宁又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⑤在这里,还要特别注意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八七二年为《宣言》德文版写的序言中,曾经指出:《宣言》“现在有某些地方已经陈旧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握取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马克思早在一八五二年写成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在总结法国一八四八年到一八五一年革命经验以后,就提出了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问题;这里强调指出的是,巴黎公社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对《宣言》中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极其重要的补充。总之,《宣言》中虽然还没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名词,但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却象一条红线贯穿在整个《宣言》之中。现代修正主义者,宣扬什么“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反对和取消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什么“全民国家”、“全民党”,反对和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现代修正主义者的这些谰言,同《宣言》的光辉思想距离是多么遥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多么露骨的背叛!
第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宣言》写道:“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某一个世界改革家所臆想或发现的思想或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当前进行着的阶级斗争的真实关系的总的表述,不过是现在我们眼前进行着的历史运动的表现。”这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党人的理论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在《宣言》写作的两个月以前(即一八四七年十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一文里写道:“海因岑先生以为,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从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说。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产生于实践,又是实践的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所以说,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第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和驳斥了资产阶级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种种诽谤和责难。主要是以消灭私有财产权的理论为中心,对资产阶级各种维护私有财产的“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诬蔑共产党人要消灭财产私有权,就是要消灭人们用劳动争得的财产所有权,就是要消灭人们的自由、个性,就是要消灭教育、家庭,就是要废除民族、废除祖国、废除永恒的真理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就是维护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诬蔑与责难逐条进行了批驳,指出废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也就随着废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所造成的一切罪恶与弊端。
此外,《宣言》第二章,还阐述了共产党人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共产党人要不断进行思想革命的原则,拟订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改造社会的一些措施,等等。
《宣言》的第三章是“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里揭露并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对于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和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宣言》深刻地揭露了它们的反动实质,指出它们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实质上是为旧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对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言》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既指出了它们的错误,也肯定了它们的功绩。因为空想社会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尖锐、深刻的批判,而且对未来的新社会提出了若干积极的结论。空想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宣言》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并提供了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考察社会政治思想的光辉范例。《宣言》对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虽已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从阶级根源上对这些社会主义反动本质进行的深刻分析和揭露,至今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世界上仍然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如果对照《宣言》加以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许多所谓“社会主义”,只不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批判过的反动的社会主义和保守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余孽和变种罢了。
《宣言》的最后一章是“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规定了党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战略和策略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
第一、“共产党人为着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奋斗,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还坚持着运动的未来。”这就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切真正革命的共产党人,决不能只顾眼前的暂时的局部利益,而忘掉“坚持着运动的未来”。
第二、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共产党人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时间、地点等条件变了,策略就要随之改变。
第三、共产党人必须和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当前的共同敌人。《宣言》写道:“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旨在反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世界各国民主主义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但是,在建立统一战线的同时,共产党人绝不能放弃“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特别是“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停止培养工人尽可能更加明确地认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敌对情形的意识”,这就是说,既要统一,又要独立,既要联合,又要斗争。
《宣言》的最后一段,用烈火般的语言向全世界勇敢而庄严地宣告:“共产党人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是可鄙的事情。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
《宣言》用充满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战斗口号,作为全文的结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三
《宣言》出版一百一十六年来的历史证明,《宣言》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宣言》的历史,就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不断胜利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日益结合的历史。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着一八四八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历史的。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布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直到加里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忠实于《宣言》的精神,他们先后为《宣言》写过七篇序言,在序言中及有关的其他著作中,不断地捍卫、充实和发展《宣言》的基本精神。
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历来都对《宣言》给以最崇高的评价。例如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不断地论述和阐明了《宣言》的伟大意义。列宁说:“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学说。”⑦斯大林在评论《宣言》时写道:“谁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⑧
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对《宣言》发表后世界事变进程作了系统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宣言》历史意义的全面了解。列宁在该文的最后写道:“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三大时代中的每一时代,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证实了列宁预见的正确性。
毫无疑问,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革命性的《共产党宣言》,今天和今后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旗帜和战斗纲领,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与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想的锐利武器。
①《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第二五三至二五四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二年版,第六十三页。
③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全集》第十八卷,第五八一、五八四页。
④⑤《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第三八九、三九九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三一一至三一二页。
⑦《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三○页。
⑧《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三二二页。


第5版()
专栏:

  “修正主义”一词的由来
  思温
修正主义,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所以被称为修正主义,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公开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改或“修正”,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篡改它的实质。修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遗忘、抹煞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革命方面和革命精神,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似乎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也就是说,他们“采取马克思主义中为自由资产阶级所能接受的一切东西,直到争取改良的斗争直到级阶斗争(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直到‘一般地’承认‘社会主义的理想’,承认资本主义要被‘新制度’所代替,而‘唯独’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唯独’抛弃它的革命性。”(《列宁全集》)第二一卷,第一九八页)。
修正主义的最完整的奠基人是伯恩施坦。早在恩格斯逝世以前,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巴伐利亚地区的领导人福尔马尔就曾以资本主义已进入“新民主时代”为借口,要求党从根本上修改革命的工作路线。一八九五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布勒斯劳代表大会上讨论土地纲领时,机会主义者又企图证明马克思所说的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规律在农村中并不适用,提出保存小生产、防止农民无产阶级化的要求。当时,布鲁诺·什恩朗克就曾认为:“在党内进行着一场思想方式的修正”。恩格斯逝世以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施米特又最先提倡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用康德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正象伯恩施坦所说的,上述这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涉及个别问题”,只有到了他自己发表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时,才把马克思主义“整个问题范围内的愈来愈多的方面牵涉进来加以研究”①。伯恩施坦从一八九六年起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一八九九年又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在上述著述中,他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说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内有许多“错误”和“空想的残渣”,并且声言:“要希望马克思的理论发展与完成,必须以对它的批判为第一步。”还说:“某一理论的错误,只有这个理论的拥护者们承认它的错误是错误时,才能去掉。”②因此,他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个全面的“批判”、“纠正”和“修正”,开始奠定了修正主义的完整体系。因此,列宁称伯恩施坦是“最新的机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和“德国最著名的机会主义代表”(《列宁全集》第二五卷,第四○七、四六三页)。至于“修正主义”一词,据伯恩施坦说,是从一九○一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阿尔弗勒德·诺西希所写的《社会主义的修正》一书出版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从此,伯恩施坦派被称为修正主义者。
修正(Revision)一词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主要是泛指修改、修订的意思。例如,一本书经作者重新修改过就叫Revised。但是具体说来,对一个东西的修改,可能改好,也可能改坏。人们用修正主义者来称呼伯恩施坦派,其用意绝不是夸奖或称赞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改好”了,而是贬斥和嘲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改坏了;这并不是人们赠予他们的美誉,而是加给他们的诨名。这一点,甚至连伯恩施坦本人也直言不讳。他说:修正主义者这个名称就象英国历史上的辉格(意为酸牛奶)党③、托利(意为强盗)党一样,是别人加到他们身上的绰号④。不过,伯恩施坦似乎比现代修正主义大胆些,他虽然说“把这个词用到辩论中去的不是我”,却直言不讳地承认:“的确,我所提倡的是修正。”⑤同时他认为,“‘修正主义’这一名称还不象‘酸牛奶’那样糟糕”⑥,为了表示一种得到人们“普遍承认”的运动,他也乐于接受这一称号。
由于伯恩施坦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因而很快得到了当时社会民主党内右翼分子、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拥护,以致逐步形成了一个派别,一种定型的社会思潮。于是,“修正主义”一词也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即代表了以马克思主义词句为外衣,在思想上、政治上贩卖资产阶级私货的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思想形式。
①⑤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德国莱比锡费里克斯·迈纳尔出版社一九三○年版。
②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三联书店一九五八年版。
③英文webster辞典载:辉格(whig)一词来自whey。whey是指在提炼乳酪时从牛奶中分解出来的水分,即乳清、乳浆之类。苏格兰的誓盟者通常用它来作饮料。伯恩施坦的说法并不确切,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一个比喻看待。
④⑥伯恩施坦:《社会民主党内的修正主义》,阿姆斯特丹马丁·科恩公司一九○九年德文版。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山大学历史系举行座谈会
研究农民战争和宗教的关系
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农民战争史的重要问题之一。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最近先后举行了三次座谈会,就中外历史上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等有关问题初步交换了意见。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情况,西欧中世纪早、中、晚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农民战争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西方宗教异端的起源问题。此外,他们还对近几年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讨论的意见作了初步的综合分析,并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
目前,他们准备就如下几个具体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和讨论:一、如何理解恩格斯的关于“宗教是劳动人民的鸦片烟”这一著名的论断;二、有无两种不同作用的宗教的问题(即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起麻醉作用的,一种是对起义农民有益的);三、农民的革命思想同宗教教义的关系等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