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业部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
抓紧棉花增产关键时期管好棉田
目前,绝大多数棉区棉花长势很好。各级农业领导部门应立即组织干部深入基层,领导广大社员,防治虫害、适当追肥、整枝打杈,直到把全部棉花拿到手。
新华社一日讯 目前,南北各地棉区的棉花进入开花结铃盛期。农业部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棉花田间管理,争取多座伏桃,多结秋桃,促进棉花增产。
农业部负责人在接见本社记者时指出:今年绝大多数棉区棉花长势很好。现在,不论是北方棉区,还是南方棉区,棉花普遍开花结铃,生育正常。据各地汇报,我国主要棉花产区——北方棉区的一、二类棉田,占这个地区棉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棉花产量占全国棉花产量很大比重的长江流域棉区,一、二类棉田占全部棉田的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山东、山西等省在六月份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棉田开始现蕾;河北省百分之七十的棉田做到带桃入伏;江苏省南通、苏州等产棉区,都是种的麦套棉,往年棉花生长较晚,今年因播种适时,管理精细,棉花现蕾、开花、座桃都比去年提早。
这位负责人说,从去冬今春以来,各产棉区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植棉计划,并且深入开展比学赶帮和棉花大面积丰产活动,广大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很高,超额完成了国家的植棉计划。由于多数地区备耕做得扎实,播种质量好,大部分棉田做到一次全苗,少部分缺苗棉田经过查苗补种,也基本达到全苗。另外,由于各地普遍推广了合理密植的先进经验,绝大部分棉田植株密度都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到现在为止,一般棉田已进行了三次中耕除草,许多地区及时开展防治棉花病虫害的工作,有些重点棉区已经防治了三次到四次。
农业部负责人着重指出:当前棉花生长情况良好,只是为争取棉花好收成打下了较好基础。应该看到,从现在到八月底,是争取棉花增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棉花开花结铃的盛期,也是各种自然灾害和虫害发生最频繁的时刻。因此,要促使棉花增产,关键在于做好这个时期的棉田管理工作。各产棉区的各级领导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据有些地方反映,目前少数干部和社员看到棉花长得好,滋长放松管理的自满情绪。再加上秋季作物收获已经开始,秋种就要着手准备,农活忙,劳力紧张,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使棉田管理受到影响。为此,各级农业领导部门应立即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和技术人员、老农共同商量,研究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领导广大社员从多方面做好这个时期的棉花管理,直到把全部棉花拿到手。
农业部负责人认为,从当前情况看,采取有效措施彻底防治蕾铃期虫害,是棉田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过去的经验,在棉花进入蕾铃期以后,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金钢钻等各种害虫就要为害棉花。因此,各地必须根据各种害虫发生的规律,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抓住时机进行防治。防治造桥虫、斜纹夜蛾时,要在幼虫一二龄时喷药;棉铃虫、红铃虫、金钢钻害虫要在幼虫尚未钻入蕾铃之前防治;在使用药剂防治的同时,还要组织人力捕捉幼虫,并将落蕾落铃和打下的边心、顶尖,携出田外,防止害虫蔓延。棉花开花结铃时期,是棉花生长过程中需肥量最大的时期。这时适当追肥,不仅有利于增伏桃、保伏桃,还可以增加桃重,防止早衰,多结秋桃。目前,在棉花生长期比较长的地区和土质、地力较薄的棉田,应该设法追施一些速效肥料。今年,棉田植株密度普遍比去年增加,棉株生育较好,大部棉田已经封垅,根据这种情况,各地要及时组织劳力加强整枝打杈工作,抹去赘芽,打去疯杈,改善棉花的通风透光条件;对部分肥水较多、生长旺盛的棉花,在后期要剪掉空枝,打掉主干下部部分大叶,同时进行推株并垅工作,防止烂铃。根据过去经验,每年到伏季和秋季,不少地区常会遇到旱、涝、台风的侵袭。因此,各地不要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抱有侥幸心理,必须提前做好抗灾的准备工作,做到有旱抗旱,有涝排涝,保证棉花顺利生长。
(附图片)
河北省景县王瞳公社西谢疃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们,入伏前加紧棉田管理,力争多座伏桃。
振和 庆文摄


第2版()
专栏:

太原变压器厂重视“小革新”
花钱少 收效快 便于人人参加
新华社太原电 太原变压器厂职工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做的许多“小革新”,使生产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季度,这个工厂花了不到两千元钱,实现了一百九十多件革新。技术革新的大量涌现,太原变压器厂第二季度一级品率比革新前的第一季度提高百分之十八,生产效率提高百分之二十一点五,产品可比成本降低百分之二点二。
记者最近在这个厂看到职工们的许多革新创造。焊接箱盖上的栽螺钉,以前工人们一直是在划线以后用手摆位置,既费时间,焊接又不准确。不久前,工人孙振民制作了一部胎具用来定位置,结果效率提高三倍,焊接质量也好。过去,工人在绕制线圈的时候,为了使内外线圈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在中间垫的木条上要缠布条,线圈做好了布条取不出来,影响油道畅通,有时候变压器的温度就不够正常。最近工人吕恭经过几次试验,改用垫纸片的办法,线圈缠好后纸片可以抽出来,既保证了质量,每月还因此节省十二丈白布。
太原变压器厂职工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做的革新,大都是这样一类以往被厂里的人们看作是“鸡毛蒜皮”,不大注意的细小改革。然而,“小革新”的大量出现,却收到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显著效果,而且花钱少,收效快。注意细小处的改革,还便于人人参加,处处革新。现在全厂冲剪、卷线、焊接、下料、装配等十几个工种都有革新,全厂已经有半数职工参加了革新活动。
太原变压器厂技术设备比较差。今年这个厂学习了上海、常州变压器厂的先进经验。有人提出要赶先进就得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主张修建烘干室,购置真空罐、弯制机等设备。工厂领导干部组织职工讨论,否定了这种主张,认为学赶先进不能贪大,一定要从本厂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学习推广外地先进经验,一方面要自己动手革新技术,特别要从小处着手,因陋就简,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厂长杨彦祥和工程技术人员同工人一道研究革新技术,并组成技术革新小组负责指导,使全厂技术革新活动很快开展起来。


第2版()
专栏:

选择线路力求经济合理 设计标准力求经济实用
重庆供电公司帮助农村勤俭办电
据新华社重庆电 重庆供电公司在为农村新建、改建供电工程中,坚持勤俭办电方针,做到了投资少,收效大,得到受益单位的好评。
从去年以来,这个公司连续接到了一批国家计划安排和县、区委托的农村供电新建改建工程。职工们把这项支援农业增产的任务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都注意精打细算,力争用最少的钱,为农村架设更多的供电线路。巴县虎溪河电灌工程是这几年重庆市郊投资较大的工程之一。勘测技术人员为了选择一条最经济合理的线路,不顾日晒雨淋,翻山涉水,经过九次勘测,最后确定了一条比较经济合理的线路。这条线的线路短,费用省,还能由此伸展出另一条送电线路。
最近,四川邻水县和重庆市郊江北区需要设计一批农村变电站和供电线路的兴建工程。这些工程的投资额不大,更需要做到经济合理。公司就派设计人员到现场勘测,尽量使设计标准经济实用。设计人员到邻水县丰乐区了解到当地石料多,价格便宜,他们便在设计上采用条石建筑变电站用房和基础工程,比用砖建筑要节省一半费用;新建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也尽量作到精打细算。由于在设计上采取了这些措施,现在确定的造价只达到城市变电站的一半。
参加农村供电工程施工的线工和技术人员,也处处讲求少花钱、多办事。他们在巴县、江津、北碚、南岸等县区施工时,密切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充分发挥当地的物资潜力和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一般工程施工都在农闲季节进行。这样,公司除派一批技术力量参加施工外,石工和普通工都可以依靠当地人民公社组织受益生产队的劳动力进行,因而为受益单位节约了费用。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这个公司兴建和改建的一批农村供电工程,都没有超出原订投资计划。


第2版()
专栏:

广西少数民族石山地区新建大批人畜饮水工程
据新华社南宁电 严重缺水的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从去年冬季以来又建成五千三百多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五十七万人和三十一万多头牲畜缺乏饮水的困难。
广西有占全区总面积百分之十五的石山地区严重缺水。这些地区每到少雨的冬春季节,地面水枯竭,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形成周期性的缺水期,使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二百四十多万僮、瑶、苗、汉等族人民人畜饮水发生极大困难,许多人要翻山越岭到十里以至几十里远的地方去挑水食用。解放前因为缺水,经常造成疾病流行,牲畜死亡,生产凋零的惨象,成为居住在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性灾难。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缺水地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积极领导和支持各族人民兴建人畜饮水工程。去年冬季以前,国家先后拨出价值三百四十多万元的工具、材料等物资,并派出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缺水的山区人民兴建了大批水塘、水井及其他引水、蓄水工程,使近四十万人和三十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其余地区“水贵如油”的现象也得到很大改善。去年冬季以来,国家又拨出一百九十八万元,一千多吨水泥和数十吨钢材、炸药等物资,帮助缺水地区人民修建饮水工程。
为了尽快地解决石山地区人畜饮水问题,广西有关领导部门已确定今年下半年要继续分批分期兴建人畜饮水工程,补修和加固原有工程,并要求各地把修建饮水工程同治山治水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加强山区建设。


第2版()
专栏: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小生意大启示
五分钱胡椒,三分钱老姜,生意不是很小吗?但是,没有五分钱胡椒,想配个单方配不成;没有三分钱老姜,想喝碗姜汤就喝不上。对于人民群众来说,这种小生意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湘潭县姜畬购销商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值得人们很好地学习。《新湖南报》在一篇杂文中谈到这个问题。
杂文说:愿不愿做好小生意,能不能做好小生意?这反映了我们商业工作人员有没有群众观点的重大问题。湘潭县姜畬购销商店的经理,从做不做五分钱胡椒的生意,看出了一个大问题,而且抓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使职工们提高了思想觉悟,改善了服务态度。这位经理善于从日常的营业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可贵的经验是,把思想工作做到业务活动中去。这样,就把思想工作做活了,使思想工作有了落脚点。应该说,这件事不仅对于商店的经理,对于任何一个部门的领导同志,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依靠必先关怀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是党在农村长期实行的阶级路线。贫下中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在农村的社会基础,他们对于集体化事业,充满着无限的爱,愿意出力,希望办好。然而,其中有一些人,或者因为劳力弱,或者子女多,或者有病,生产上、生活上的困难比较大。
应当怎样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呢?七月二十七日山西日报报道了新绛县城关公社北关大队党支部热情关怀贫下中农疾苦的消息,这个党支部批判了有些人认为有困难的贫下中农是集体的“累赘”的错误说法,以满怀的阶级深情,从各方面设法具体帮助贫下中农解决各种困难,充分调动了贫下中农的政治积极性,使他们在生产上成为骨干力量。
山西日报在同时发表的短评里说:依靠贫下中农,必先关怀贫下中农。关怀得紧,才能依靠得牢。能不能从经济上扶助贫下中农,能不能从生活上关怀贫下中农,这是阶级感情强弱的标志,是屁股究竟坐在哪一边,心究竟在谁身上的问题。是空喊依靠,还是真正依靠,从这里可以得到检验。
熟视“有”睹
解放军某部的战士们正在跑步,忽然有一个战士摔了一跤。在旁检查连队出操的团长命令队伍停下来,逐个查看战士们的鞋,发现大部分战士的鞋带结法不对,扎得不牢,刚才那位战士就因为踩了鞋带,摔了跤。团长就在队前拉开自己的鞋带,把怎样扎好鞋带的办法教给大家,大家照着做了,果然鞋带再也不散开了。
解放军报在“一事一议”的专栏里介绍了这件事情,并且议论说:在我们的工作、生活里,有许多类似鞋带这样天天见、经常见的事情。惟其因为天天见,经常见,就往往觉得它是“小”事,不把它放在眼里,熟视无睹。结果,恰恰就在这样天天见的“小”事上,使自己平地栽了跟头。聪明的指挥员总是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问题。他们是熟视“有”睹。这位团长抓住的是一条小小的鞋带,解决的却是一个关系培养快速战斗作风的问题。
怎样才能熟视“有”睹,以小见大,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当然不是依靠特殊的“聪明”。关键在于脑子里要有个尺度:以战斗需要,工作需要,提高同志们的思想觉悟需要,观察和分析事物。有了这个尺度,小中可以见大;没有这个尺度,明明是大问题,也会看不见;看见了,也会熟视而无睹的。
看衣帽与看人
邯郸市邯山百货商店,不久前接到一封顾客的来信。信里说: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买布,当时衣着穿得比较破旧,营业员对他的询问爱答不理。而另一位衣着讲究的顾客,却受到热情的接待。商店党支部书记根据这封来信,组织全体职工展开了一场讨论:“以衣帽取人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次讨论,使商店职工的无产阶级思想和社会主义商业经营作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河北日报报道了这件事,并发表了题为《要以阶级观点看人》的短评。短评说: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广大体力劳动者适应劳动的需要,日常的衣着是朴素的,而且有些人的衣着上还不可免地会沾上些汗水和油泥。对此,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无产阶级认为,它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是劳动人民的光荣,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人,则鄙视沾有汗水和油泥的劳动人民,说他们“低人一等”。“以衣帽取人”,就是受剥削阶级鄙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既然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人们的思想言行就是有阶级性的,是打上了阶级烙印。因而,售货员怎样对待顾客,顾客又怎样对待售货员,也必须用阶级观点进行分析,澄清哪些言行是无产阶级的,哪些言行是剥削阶级的,从而使商业职工的经营作风,与社会主义商业的伟大使命相适应。


第2版()
专栏:

天祝藏族自治县举行传统赛马大会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各族农牧民,最近在美丽的抓喜秀龙草原上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赛马的项目包括走马、跑马等传统形式。在赛马的同时,还举行了爬山、篮球、歌咏等比赛活动。
天祝藏族自治县今年牧业、农业生产都比去年增长。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促使市场空前繁荣。据统计,在赛马大会期间,群众出售牛羊、各类畜产品和药材,以及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总额达十五万元。


第2版()
专栏:

征服火石泉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星二场征服重碱滩
新华社记者 谈风
在新疆哈密县的西部,绵延高耸的天山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之间,有一片著名的碱滩火石泉。十一年前,这里地上铺着一层雪一般的芒硝、盐和碱,“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这里没有村庄,没有树木,只有赶着骆驼队的卖碱人到这里来挖碱。
可是现在,火石泉的面貌变了,当年白茫茫的碱滩上,如今树木成林,良田铺遍。隆起地面的碱包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幢幢房舍和成群的牛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星二场的战士,于一九五二年来到地少粮缺的哈密县,选择了这块当时群众无力改造的大碱滩,开荒造田。这些过去以善打硬仗而闻名的战士,同碱滩奋战十一年,把一万七千亩碱滩变成了良田,在碱滩上建设起了一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十一年中,为国家生产粮食一千八百多万斤,成为新疆艰苦创业的一面红旗。
洗碱治碱
一九五三年初,红星二场的战士们从天山脚下修建了一条通到火石泉的大渠,开始在火石泉开荒建场。摆在他们面前的哪里是什么土地啊!在一尺多厚的碱层下,是半尺厚的固体芒硝,无边无缝,镐下去,就象敲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上,叮当震响。每一亩地上可以挖出四十多吨硝、碱和六吨盐。能不能在这地方开出良田?显然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些刚刚从战场转到生产战线的战士,下定决心要改造重碱滩。当时,他们只知道开荒要用水洗碱,至于怎样洗,却要靠自己摸索。洗碱要挖排碱沟,排碱沟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战士们在一块琢磨:在华北打日本侵略军,挖过截汽车的大沟,排碱沟大概也是那样的。结果挖了一条宽可走马车,骑马进沟冒不出头顶的大壕。听说田埂容易冲垮,就筑得象座小城墙一样厚。工程人员一检查,要求返工。
新的战斗开始了,这是一场硬骨头精神对硬困难的战斗。为了使工程质量达到要求,战士比着尺子挖排碱沟,拉着绳子打田埂,挖的沟象刀切的一样齐,田埂象拉直的线,样样合乎规格,样样超过要求。工程人员禁不住赞叹:“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打仗是英雄,生产是好汉!”
治碱中最艰巨的工程是洗碱。要把水引到地面上,再让水从地下排出去,才能起到洗碱的作用。开始,人们以为洗碱只要开个口子往地里放水就行了。不料荒滩上鼠洞多,水进入地下以后直往下渗。有一块地,大水灌了一天,地面还不见水。晚上,人们看到田埂塌下去了,才知道水从鼠洞、芦根眼跑了,眼看就要冲垮渠道,毁掉田埂。睡梦中的战士们听说跑了水,抱着毯子、被子就往工地跑。人们用被子堵,甚至躺下来用身子堵,苦战一夜,虽然堵住了水,但田埂大部被冲走了。这件事情给了战士们一条重要教训。从此,水一进地,战士们就立即脚踏锹铲,把碱滩上的鼠洞、芦根眼一脚一脚踏实。
碱滩上每百斤土中,就含有十斤到四十斤的盐碱,遇水溶成红黑色的碱液,侵蚀肌肤,战士们的腿上被碱水浸泡得裂开了许多血口子。特别是下层的芒硝硬板,最难溶化,战士叫它“顽固碱”。要洗净一亩地的碱,大灌小灌要二三十遍;时间要六七十天甚至一两年。在这六七十天中,水不能离地,人不能离水,昼夜轮番不停;风雨无间,才能把盐碱压到地下。怎样才知碱洗净了呢?开始他们没有化验仪器,战士们浇一遍水,抓把土来尝一尝,直到没有苦、咸、涩味了,才能开始种庄稼。正象战士们说的:“好土是一口一口尝出来的,农田是一口一口啃出来的!”就靠这股顽强劲,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的四年间,他们把近万亩重碱滩“啃”成了可耕的农田。
苦干巧干
洗碱只是开发碱滩的第一步。要让碱地长出好庄稼,还要时刻防止盐碱“反攻”,跟踪治理。红星二场的战士们因为没有摸透治理盐碱的复杂性,在农场开始大规模生产后,又经历了许多曲折。
一九五六年,全场洗过碱的许多土地,由于细致的防碱和治碱工作没有跟上,成片的农田又泛起厚厚一层白粉,无法种庄稼。有些能种的地,也出现一块一块的盐碱,成了“秃子头”。全场近万亩土地,被盐碱重新侵占的就有四千亩左右。由于重新盐碱化而缺苗太多,粮食单产还不到一百斤。这一年,红星二场在同红星一场的生产竞赛中,八面红旗丢了七面。
一连串的挫折震动了全场战士。农场党委在把红旗送走之后,紧接着召开了全场动员大会,号召全体战士:“盐碱从哪里攻来,就从哪里把它赶走!”全场上下普遍进行了总结和检查。他们从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同特重盐碱作斗争,不光要有猛打猛冲的勇劲,还要有刻苦钻研和科学试验的精神。从此,整个农场从场长、政委到连排干部,从技术员到战士,开始普遍学习治碱的科学知识,总结实践的经验。
杨振国生产组管理的一块麦田,出苗不久,就出现大块的碱斑,麦苗很快枯黄。他们想了个笨办法:逐块地把碱扫出去。但是今天扫了,明天又泛上一层。有一回,他们扫过碱后,看到地被踏实了,就用小铁耙松了松土。不想这一松土竟松出了意外的结果:第二天,凡是松过土的地方都没有泛碱。他们又在其他碱斑上试验,也是如此。这个小小的发现哄动了全场,场长、政委带着技术员来到现场,蹲在地头和战士们一起研究,结果发现:泛碱的地方是由于碱随水从土壤的毛细管中上升,把土地耙松,毛细管被切断,碱也就泛不上来了。从此他们认识到耙地松土可以防碱。接着,战士们又制成了一种独特的农具——防碱耙,用这种农具一人一天可以耙松三十亩地,用畜力耙效果更高,全场土地不用三天就可以耙完一遍。耙地结合扫碱、水洗等措施,消灭了农田里的许多碱斑,原来被盐碱侵占的大片农田,又长出了好庄稼。
创造高产
战士们制服了盐碱之后,没有停住前进的步伐。他们紧接着又展开变碱地为良田、在碱地上实现稳产高产的斗争。
重碱地要做到稳产高产不是易事,它比一般的土地更要苦心的经营。
高产的途径在哪里呢?大家一致认为是多施肥。但是,在碱地上施哪种肥最好,得靠摸索试验。人们回忆起一九五三年这里曾有一块稻田,施了大量粪肥,曾亩产七八百斤。大家还注意到,凡是厩肥和草肥多的地,土壤松,碱分轻,苗长得旺。再一推敲,他们认识到:厩肥和草肥含酸性,在碱地能起一定的中和作用,而且有机质多,可以疏松土壤,对改良碱地土壤比其他肥料更有效。农场党委接着就把积肥、沤肥当作改良土壤的中心工作,大力推行。共产党员、六队积肥班长张礼臣为了多积粪肥,自己买了两个大筐,经常天不亮就到十多里外去拣粪。他一年积的肥和用草沤的肥,可以在全队的农田上铺开一层,六队大片板结碱重的地,经过连年增施厩肥、草肥,被改造成了高产田。
在荒滩上建农场,要彻底解决厩肥肥源问题,只能靠自己多养牲畜,实行农牧结合。一九六一年以来,全场各连队普遍饲养牛羊猪,优质厩肥增多,施肥量也从每亩一千九百多斤增到三千斤左右。全场一万七千亩耕地中,有一万亩被改造成稳产高产的基本田,粮食总产量从一九六一年的一百八十二万二千多斤,到一九六三年增到四百零六万六千多斤。
精耕是红星二场实现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场的战士都把“不浪费一寸土,巴掌大的田也要让它长出好庄稼”当作行动的口号。劳动模范?兴玉小组,在一九六三年管理一百五十亩麦田,硬是象“绣花”一样。播种前,为了改造条田中一块约二十亩碱重的“拖腿地”,一冬一春他常常天不亮就起来扫羊粪,清圈棚积肥。浇水时,他彻夜不眠看水情。有一天,大家正有说有笑地吃饭,?兴玉突然丢掉饭碗往外跑,边跑边喊:“停水呵,停水呵!”爱开玩笑的人说:“?排长疯了!”原来,?兴玉在吃饭时,看到远方的天空卷起了沙尘,预料将有大风到来,而浇过水的麦子遇风便会倒伏。凭着这样精心的管理,他小组的一百五十亩春小麦,平均单产七百二十二斤。麦收后又复播糜子,每亩又收二百四十四斤,在重碱地上创造了一年亩产九百多斤的高产成绩。战士们把?兴玉小组当作全场精耕细作的一面旗帜。
保持本色
红星二场的战士们,一贯保持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当年的战斗英雄、现在的农场副场长王耀群,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秦兴政、王本义虽然四、五十岁的人了,仍然干劲十足,成年累月奔走田间,艰苦朴素,和普通战士完全一样。
老干部、老战士带头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使农场一贯保持着艰苦朴素和勤俭创业的良好风尚。农场从一九五五年到现在,除第三队因房子倒塌盖了两幢新房外,至今没盖过永久性房屋;第二队的战士为了把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现在仍然住在由兔圈改成的宿舍里。担负洗碱开荒的基建队,年年踏着荒滩前进,多年来一直住在地窝子和临时性的泥草房子里,为了征服碱滩,他们把艰苦看作是自己的光荣。
在碱滩开出一亩地都要付出无数艰苦的劳动,因此人们对每一寸土地都十分珍惜。有一回,拖拉机队播小麦时,有一块条田接行不严,场长韩志儒发现有一个半拳头宽的地方漏播了种子,当即在地头召开现场会议,向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块条田漏播一行就是半亩地,全场七十多块条田,算起来就会少收三十多亩地的粮食。”结果,四个拖拉机手硬是人拉开沟器,用一天半时间全部把漏播的补上了。此后再未发生过漏播的事。
在红星二场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少队领了工具后,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原来干部和战士们经常自己动手制作和修理农具,不要农场花一分钱。四队张振民积肥班,三年前场里发给他们四辆车子,由于他们随坏随修,自己又用废木料做新的,现在班里的车子增加到了十二辆。老战士袁少亭六十八岁了,早就到退休的年纪。场里叫他退休,他说:“叫退啥都行,就是不能退劳动!”场里不给他派工,他自己找活干。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间,袁少亭自己找木料,给农场做了值二千多元钱的桌椅板凳。
由于农场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开荒洗碱投资较大的情况下,近六年间仍然给国家上交利润八百多万元。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