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改变只管装卸不管缝补包装旧传统
树立见破就补爱护国家财产新风尚
广州港装卸工人破包不上肩
今年头五个月,装卸物资比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货物的损耗和差错反而减少,受到货主赞扬。
本报广州五日电 “破包不上肩,见破就补”——正在广州港务局三千多装卸工人中形成群众性的活动。这项活动,充分表现了装卸工人对待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主人翁态度。现在广东省各港口的装卸工人也在开展这一活动。
在广州港的长堤、东南堤、芳村和河南四个装卸作业区里,工人们繁忙地装卸各种物资,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都随身带着针线,发现破包,便动手缝好,然后再装卸。在这几个作业区的大道上、船板边,到处干干净净;许多装卸班组在近一年或几个月里已完全消灭了货物破包现象。各方面的货主对他们的工作很满意,纷纷写信或写大字报赞扬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南堤作业区的装卸工何增,是这项活动的首创者。这位老工人一家几代都是装卸工人。多年来,他在装卸货物时注意轻卸轻放,随手捡扫散失物资。每当看到破包渗漏时,他心里很不安。他想,解放后,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财产白白地丢失呢?于是他提出了“破包不上肩,见破就补”的建议。从去年三月份起,他买了针线,首先行动起来。装卸工人有一个旧传统,就是只管装卸,认为缝补包装是货主的事情。因此,不少工人把缝破包当作“份外事”,担心缝破包会影响装卸效率。针对这些思想障碍,何增和支持他的建议的老工人,一方面通过对比、算账,对工人进行破旧传统、立新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来证明缝好破包并不影响装卸效率。何增这个班去年实行缝破包后,操作方便了,起膊时不用照顾漏口,效率反而提高,工人的收入也相应增加。何增和别的工人还总结出了破包不上肩的好处:东西不会漏出,地面和跳板干净,装卸行走安全;缝好破包后,货物堆叠方便、妥善,不会因漏成空包而发生歪堆、倒堆事故,也有利于做好仓库管理工作。总结的这些好处,使原来对这项活动有顾虑的人改变了看法,并积极参加了这项活动。到目前为止,广州港务局所属各作业区的三千多名工人,大多数人自觉地投入了这项活动。
长堤作业区过去装卸水泥,每一万包中,平均有二三十包破损,现在下降到一包左右。何增所在班,去年至今装卸了几万吨各种物资,没有发生过一件破包。据广州港务局的统计,今年头五个月,在装卸物资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货物的损耗和差错反而减少了,因赔偿货物损失而付出的金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六分之一以上;其中最早开展这项活动的东南堤作业区则减少赔偿金额一半以上。


第2版()
专栏:

破除迷信 移风易俗 勤俭节约 便利生产
落一大队社员自觉自愿建立公墓
老贫农现身说法揭露“风水”先生骗人把戏,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
新华社西安四日电 陕西省岐山县落星公社落一大队的社员们,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自觉自愿地建立公墓,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
站在落星公社的五丈原上,就可以看见崖下绿树丛中,有一排一排坟墓,这就是落一大队在一九五八年建立起来的公墓。现在,已经有二十五名去世的社员安葬在这里。社员们说:“建立公墓,不讲迷信,既勤俭节约,又便利生产,是一件好事情”。
过去,这个大队有些社员每逢埋葬去世的亲人时,总是沿用一套老规矩,请“风水”先生看坟地。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大队的坟墓就占去了一百七十多亩好耕地。落一大队人口多耕地少,看到坟墓占去这样多的好地,有些社员觉得应该改掉这个老习俗。可是,老年人想不通。他们说:不讲“风水”,对后代不利。
然而,一些受过“风水”先生欺骗的老贫农社员出来现身说法,揭露“风水”先生的鬼把戏,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在一次社员大会上,老贫农社员蔡生福说:“我爷死后,我爹请‘风水’先生看了个‘人财两旺’的好穴道葬了我爷。可没隔几年,我家十四口人,冻死的冻死,病死的病死,只剩下三个人,这是啥人财两旺呀!解放后我才翻了身,这‘风水’的说法完全是哄人哩!”这位老贫农社员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回忆。有人说:过去有钱人总说他先人埋在“龙腰”、“龙头”上,子孙后代该享福,其实这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他们的剥削行为作掩饰。许多社员要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赞成建立公墓。
公墓建立起来后,共青团员张友勤的母亲在一九五八年九月去世了,张友勤头一个把母亲安葬在公墓里。现在,在落一大队,每逢有社员去世,家属都自觉自愿地把遗体埋在公墓里,再也不相信“风水”先生的骗人把戏了。


第2版()
专栏:

少向国家要钱要设备 依靠职工勤俭赶先进
大东金属表带厂克服困难改制机器,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下降
据新华社天津电 本社记者唐荧报道:天津大东金属表带厂职工辛勤创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花了少量的钱,就出色地完成了转产金属表带的任务。他们现在生产的两个品种、三十六个花样的履带式不锈钢手表表带,成本和质量已经接近或者赶上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畅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
这个厂原来是生产民用吹风机的小工厂,只有六十多名职工,一九六二年底根据市场需要,经过上级批准转为生产金属表带。当时,一无专用设备,二无生产经验,工人们摸索着生产出的第一批表带歪扭得不象个样子。厂的领导干部考虑到条件太差,决定向上级提出添厂房、购置专用设备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也答应考虑他们的意见。
去年三月份,工厂组织老工人到上海去学习。厂长李文时到了上海,在商店里看到上海生产的各式各样精致漂亮的表带,心想:这一定是个象样的工厂生产出来的。
他们到了上海表带一厂,却看到了出乎意料的情景:几间低矮的小平房,就是生产车间,并不比自己厂的厂房宽敞,设备也多是工人自己革新改制的,并没有什么精密机器。
此情此景,使李文时又是兴奋又是惭愧。跟他同去学习的老工人,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想法不对啦!”
他们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就来到工厂,针对本厂存在的问题,一面仔细考察制造机器和工艺装备的方法,一面注意观看老师傅的操作。上海表带一厂也热情地帮助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跟班学习,他们不但学习到了勤俭创业的精神,而且掌握了制作机器和模具等八项先进经验。
回厂后,厂长报告了在上海的见闻和自己的思想变化,接着党支部开会讨论。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依靠上级给厂房、给设备,上级已经答应考虑他们的意见。这是一条省事的路,但是国家需要花很多的投资。另一条是撤销要厂房、要设备的申请,依靠群众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可以给国家省下一大笔钱。党支部决定:坚决走后一条路!
在自己动手改制机器的过程中,大东金属表带厂的工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尽力节省开支,改制冲钩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起初,他们从兄弟厂弄来一台闲置的领钩机,准备改装成做表带簧钩用的冲钩机。老工人一看这台旧机器要八九百元钱,他们就舍弃了这个做法,退回了领钩机。一些老工人用本厂一台旧的手摇捣机和一台小电动机,另外从天津废品公司门市部买来几个传动齿轮,左改右改,终于改制成一台冲钩机。
大东金属表带厂原来家底薄,改产表带以后,各方面都要花钱。职工们处处精打细算,力求省上加省,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簧絲轧片制成以后,需要一个盛乳化剂的盘子,有的人提出买一个白搪磁盘,一些老工人不赞成,他们用铁皮制作了一个盘子,节约了几元钱。表带正式投产以后,有人主张购置呢子面的新装配桌、检验桌等。工厂领导向职工解释说,产品的好坏不在于添置什么讲究的工作案子,而在于着实提高每个部件的质量。结果,这些东西一件也没有添置,工人们就在旧的桌子上铺上一层布或厚实的纸,使用起来也挺好。
一年多以前,大东厂职工还以羡慕的眼光看上海厂拥有的各种专做表带的机器和模具,今天自己的工厂也有了。一个簧片,一个簧钩,一个表带的上盖和底盖,不到一秒钟就冲制出来了,质量又好。专做表带的机器和全套自动化半自动化模具,大都是工人们自己制造和改制的,只有一部分是花钱买来的。上级拨给的转产表带的经费三万五千多元,他们只花了一万九千多元。由于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到今年五月份,这个厂已经向国家上缴利润六万九千多元。
大东金属表带厂的职工谈起他们走过来的这段路和工厂的变化,好像辛勤耕作的农民看到播下的种子发芽一样,心里充满了喜悦。


第2版()
专栏:

一针一线的分量
——《南方日报》短评
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包装损坏,漏散出来,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很大的。
按老规矩、旧习惯,装卸工人只是管货物装卸,不管破包的缝补和由此引起的损失。但是,广州港务局装卸工人何增为了堵塞这个漏洞,倡议并带动其他工人实行了“破包不上肩,见破就补”的活动,并且成为一种长期执行的制度。这种制度无形中给国家减少了大量物资的损失。何增同志的这种创举,说明了装卸工人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挑起了建设好国家的重担。
不可低估何增和他的伙伴们一针一线的分量。他们破旧规矩、立新规矩,破旧习惯、立新习惯,这是工人阶级在从事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革命斗争的一种反映。这场斗争的胜利,是公有制思想对私有制思想的胜利。我们要积极发扬这种为了国家利益多做工作的精神。
何增同志倡议的“破包不上肩,见破就补”的具体办法,是值得全国装卸工人学习的。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虽然工作条件不同,但是,何增同志以革命精神来做好本岗位的工作,以高度的主人翁的自觉来爱护国家财产的思想和行为,则是都可以学的。这样,才能使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往日黄牛用于祭鬼 今日黄牛用于运输
潞西县西山区景颇族崩龙族改旧习
新华社昆明电 历来只把黄牛杀来祭鬼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西山区,已经开始把黄牛用于运输生产。
西山区是景颇族和崩龙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解放前,这两个民族有着许多原始的风俗习惯,养黄牛只用于祭鬼,不懂得用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解放后,经过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杀牛祭鬼的迷信活动逐渐减少,至于如何使黄牛用于生产还缺乏经验。
今年五月,潞西县民间运输站派人到西山区开办了驮牛训练班,教会景颇族和崩龙族人民使用黄牛驮运货物,以减轻山区人民繁重的体力运输劳动。现在,西山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驮牛队,它们来往于各村寨之间,为深山中的景颇人和崩龙人运来了祖国内地生产的工业品,把景颇族和崩龙族人民生产的土特产品运出了山区。许多用自己的头和肩背了大半辈子东西的景颇人和崩龙人,看见自己的驮牛队,都笑逐颜开。


第2版()
专栏:

我运动员上半年破五十二项全国纪录
其中打破一项世界纪录创造出一些世界水平的成绩
新华社五日讯 我国男女运动员今年上半年一共打破了五十二项全国纪录,其中包括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和创造出一些世界水平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我国举重运动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不仅打破的全国纪录最多——共十七项,占全部二十八项举重全国纪录的一半以上,而且包括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广东二十八岁的名将陈镜开五月十八日在上海以一五一点五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了他本人保持的次轻量级挺举一五一公斤的世界纪录。
这是陈镜开自一九五六年以来第九次打破世界纪录,同时也是我国举重运动员自那一年以来第十五次打破世界纪录。
我国其他十四名优秀举重选手今年上半年把其他十六项全国纪录分别提高了半公斤到七公斤半。其中最突出的是陈镜开的弟弟、二十二岁的陈满林,五月间他把最轻量级推举一○五点五公斤的全国纪录一下提高到一一三公斤,把这项纪录同当时的正式世界纪录的差距,由原来的十点五公斤减少到三公斤。
由于新手的迅速成长,几项由著名举重选手保持的“老”纪录,在今年上半年也已被刷新。其中世界纪录创造者黄强辉在一九五八年创造的轻量级总成绩三八七点五公斤的全国纪录,五月间被四川二十一岁的邓国银以三九○公斤的成绩所打破;世界纪录创造者赵庆奎在一九六二年创造的轻重量级推举和抓举都是一三七点五公斤的全国纪录,在五月间和三月间也已被新疆二十二岁的钱玉凯分别提高到一四○公斤和一三八公斤。在今年头六个月打破举重全国纪录的运动员的行列中,还出现了胡意良、袁家帜等第一次打破全国纪录的后起之秀的名字。
田径运动员今年上半年共打破了十一项全国纪录,破纪录项目之多,仅次于举重运动员而占第二位。其中有的项目的全国新成绩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北京二十一岁的女子跳高运动员吴浮山六月九日在太原跳过了一米七九的高度,不仅打破了著名选手郑凤荣保持的一米七八的全国纪录,而且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三个能跳过这个高度的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山东二十七岁的著名运动员田兆钟,六月三日在北京创造了今年以来三级跳远的世界最好成绩——十六米五八。这个成绩比他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远了二十三厘米。二十七岁的郑凤荣六月间在太原创造的女子五项运动四六四五分的全国新成绩,也是今年以来这个项目的世界优秀成绩之一(去年世界上只有八名女选手的五项运动成绩超过四六四五分)。
男女跳远运动员今年上半年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江西二十二岁的萧洁萍五月十六日在北京跳远成绩第一次突破了标志着达到国际水平的六米“大关”,以六米零八的成绩打破了刘兴玉保持了三年多的女子跳远五米九五的全国纪录。两个星期后,广东二十五岁的黄智梧也刷新了男子跳远七米五四的全国纪录,创造了七米六八的全国新成绩。
今年上半年,我国游泳运动员共打破了十项全国纪录。其中广东著名短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符大进五月三日在北京创造的男子一百米自由泳的全国新成绩,第一次突破了五十五秒“大关”,达到了五十四秒九(全国纪录是五十五秒四),这个成绩是这个项目今年以来的世界优秀成绩之一(去年世界上只有九人能在五十五秒内游完一百米)。广东二十四岁的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陈世珠,四月间第一次在十九分钟以内游完一千五百米,创造了十八分五十二秒四的全国新成绩,这个成绩把全国纪录缩短了十七秒二之多。
在女子游泳方面,广东十六岁的新手叶欢容五月间把女子一百米蝶泳的全国纪录,由一分十六秒九提高到一分十三秒五;另一名广东选手郑若虚,四月间把戴丽华在一九五八年创造的女子一百米侧泳一分二十五秒五的全国纪录,提高到一分二十二秒七。
我国运动员今年上半年打破的其他十四项全国纪录是:滑翔五项,自行车、射击、航空模型和航海模型各两项,速度滑冰一项。其中有些项目的全国纪录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刘连成六月三日创造的男子单座滑翔机长途直线滑翔距离四一二点八九公里的全国新成绩,把全国纪录提高了一一七点八九公里之多。


第2版()
专栏:

他们的岗位在雪山上
新华社记者 陈家琎 景家栋
西藏边防部队某部五分队的官兵,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拔海五千二百多米的雪山上,扎下了根。世世代代居住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看到战士们能在这样高的雪山上驻守下来,也颇为惊讶。是什么力量使这些边防战士在雪山上扎根安家的呢?
安家立业凭双手
一九六二年夏天,五分队奉命开往一座拔海五千二百多米的雪山上驻防。
干部们到新防地一看,山上都是风化石和冰雪,四周是白茫茫的雪山冰峰。当时已进入七月,白天气温经常在摄氏零下七八度,夜间比白天更冷。
战士们见干部从雪山上回来,笑嘻嘻地问:“山上有宿舍吗?有食堂吗?有俱乐部吗?”
队长吕振贵说:“宿舍吗?有;食堂和俱乐部也有。”他伸出一双大手说:“我们有这一双手,要什么没有呢?”
可是,在雪山上白手起家并不容易。尽管领导机关为他们运来了木料,兄弟部队派人前来支援,在边防战士面前仍然有很多困难。用战士们的话说:山高不见土,石多不能用。怎么办?他们说:“我们不光有一双手,还有一双脚和一副铁肩膀。到山下背去!”
他们从山下三里外往山顶背石头,在十里外打好土坯背上山。雪山上空气稀薄,缺少氧气,当时官兵们还不能适应高山气候,即使空着两手走路,也要头痛气喘,背着土坯和石头爬山就更困难了。战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东西,走几步,喘一喘,终于把大批的石块、土坯背了上来。开地基的人,每挖一块石头,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经过几个月的苦干,战士们终于在雪山上建成了营房。他们不但有宿舍、食堂和俱乐部,还开辟了球场,挖了蓄水池,一九六三年,又在营房里安装了电灯。夜里,这里灯火闪亮,象是镶在雪山迭中的一颗夜明珠。
雪山扎根凭红心
家是安下来了,但这只是边防战士们和大自然搏斗的头一个回合。他们面前还摆着许多新的困难。整个冬春,山上难得见几个没有风雪和冰雹的好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夜晚站一班岗,几个小时还暖不热身子。稀薄的空气,使人呼吸感到困难。怎么办?战士们进行了艰苦的锻炼。他们每天负重攀登比驻地更高更陡的雪山,坚持在两、三尺深的雪窝里操练。出操上课,不戴手套,不放下皮帽护耳,大风雪天站岗放哨,也不肯找个避风地方。新战士郭正巨上山不久,就要求跟老同志一起锻炼。队长看到他刚上山,让他休息。他说:“我是来接班的,现在不锻炼,将来怎么接班呢?”
在战士们艰苦锻炼的同时,共产党员、炊事班长潘武祖,带领炊事员设法改善伙食。他们不光是把饭菜做好,还生豆芽,磨豆腐,制豆浆,养猪,给战士们增加营养。他们养的三口猪,已经在雪山上繁殖了第一代。炊事员们常说,他们队里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好样的,要让他们吃好喝好。其实,他们自己也是英雄人物。自古以来,谁在拔海五千二百多米的雪山上生出过豆芽?又有谁在这样的地方养活过小猪?
战士们终于锻炼出来了。他们初上雪山时,常常头痛恶心,吃不下饭,现在吃得好、睡得好,体质普遍增强。背上七八十斤东西,一天走百十里路,晚上照样站岗放哨。如果看一看他们的篮球比赛和爬山,简直会使人忘记他们是生活在拔海五千多米的雪山上。去年秋天,有个慰问团慰问这些边防战士。团员们看了他们的生活、操练,夸奖他们是雪山上的小老虎。
爱边疆胜过爱家乡
边防战士们常以自己的光荣岗位自豪。他们说:我们站在雪山上是为了给祖国六亿人民站岗放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战士周永挥到山顶放哨,因为风雪太猛,曾经背着风雪站了一会儿。他一想到自己的岗位,立刻觉着脸上发烧。事后他检讨说:“哨兵的眼睛永远是向前的。我背过脸避风雪,是对祖国的失职行为。”从那以后,不管刮多大风,下多大雪,他上岗时从不改变监视的方向。
指导员周文均向我们介绍了许多这样热爱高山哨所的战士。共青团员张彦洲,不大适应高山气候,有人劝他到拔海低的地方工作,他说:“山下氧气是多一点,房子也好一些,可我的岗位是在雪山上!这儿的土房虽然不好,却是我亲手盖的。”共青团员、四好班班长郑雷良,因为班里有自满情绪,他在复员下山的前几个钟头,还召集班务会,嘱咐战士们要谦虚谨慎,保持四好班的光荣。他说:“大家要记住毛主席的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是边防战士,责任重大,一点也不能骄傲自满。”
三年来,有不少边防战士离开了哨所,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没有一个人和这个雪山之家失去联系。逢年过节,天寒天暖,他们都要往“家”里写信,向战友们表示问候。有些人还时常来信询问“家”里又创造了几个四好班,有几个人当了五好战士。他们说,这一生不管走到哪里,绝不会忘记这个光荣的雪山之家。
× × ×
三年多来,边防战士们脚踏雪山,头顶青天,看惯了万山丛岭上的雪落雪融和脚下的云海浮沉,经历了千锤百炼。高原上的风雪严寒,把他们炼成了钢筋铁骨,锻成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经得起千难万苦、惊涛骇浪考验的革命精神。
有天夜晚,山上的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三班的全体战士冒着奇寒在山顶上站了三个钟头的岗。下岗回来,个个一身冰花,手脚麻木。他们烤火取暖,烤着烤着,围着火写起诗来。班长萧光化和战士李大生写道:风里来雪里去,革命人苦中自有乐。吃大苦耐大劳,边防军苦里有甜。另外几个战士听了,不甘示弱,也合伙写了一首:安家在雪山,脚踏云雾间。沙石击面痛,风雪刺身寒。心为人民乐,愿作艰苦伴。这就是边防战士的性格,这就是边防战士的精神。


第2版()
专栏:

云南发现古代铜棺墓
这种铜棺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在古墓中同时发掘出红铜和青铜制成的铜器九十多件。云南文物工作队认为这是一座少数民族的墓葬棺,年代大约在西汉前后。它对研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和铜器的发展,提供了极重要的材料。
新华社昆明电 云南省最近发掘出一座古代少数民族的铜棺墓。这种铜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对研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和铜器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
这座古墓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附近的祥云县黑龙山嘴发现的。棺槨距地面深约四米,槨是用长二米五、每边宽三十厘米的方木条砌成的,木质极坚细,至今还未朽坏。铜棺是用红铜制成(其中含锡百分之五点零二),长二米,宽零点六二米,高零点六四米。棺身由五块铜板拼成,结构和一般木棺相同,棺盖是用两块铜板对合成人字形顶脊。棺板间有特制的子母扣,子母扣处又设有小孔,用小铜钉穿连。棺板周身遍布花纹,头尾板上有二虎扑猪、鹰、鹞等动物图案,形象极为生动,但画法较粗糙简单。
在这座古墓中,共发掘出红铜和青铜制成的铜器九十多件,其中有铸成牛、马、羊、猪、犬等形状的铜兽;有鹰头啄矛、剑、钺等兵器;有锄头、铲等生产工具。此外,还有铜房模型、乐器以及尊、豆、小勺、铜筷等。这些铜制品虽不很精巧美观,但却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写实作风。
这次发现的铜棺和铜器上的图画、纹饰,与中原地区所发现的青铜器迥然不同,铜制兵器如鹰头啄矛更为汉族地区所没有,而铜兽、铜兵器的造型与一九五六年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滇国墓群出土的文物有些类似,但制作技术要原始一些。因此,云南省文物工作队认为它是一座少数民族的墓葬棺,年代大约在西汉前后。
(附图片)
云南文物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在研究铜棺的图案。 朱于湖摄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湘潭市冶金化工厂是一九五八年由三个生产合作社和一个丹粉厂合并成的。全厂职工克勤克俭,没有设备自己造,缺少原料自己采,在六年的时间内,生产出质量第一流的红丹、黄丹等。这是他们自己建筑的炼丹炉正在出红丹。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返回顶部